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095

  三斗谷子就把三姐娶走了,真是便宜他了,不过若是三姐夫对三姐好,罗锋倒也还是能接受的。
  “上次三姐回门时,说是夫家对她还不错的。”
  “那就好,四妹呢?过的怎么样?”
  两姐妹一前一后,相差只有半个月先后出嫁,三姐嫁了个有疤的猎户,四妹却是嫁了个船夫。四妹夫家在长白山的北边,他是那里河边的一个船夫,渡过往行人,有时也打渔。
  日子其实也挺辛苦,那四妹夫据说以前娶过媳妇,只是后来没几年病死了,如今已经是三十岁年纪,又娶了罗锋四妹。
  这便是填房续弦,那四妹夫家里还有前妻留下的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大的都十岁了,过去是当后娘的。
  “要是我早点回来就好了。”
  小妹擦了擦眼泪,也不知道是烟熏的还是什么,“五哥你回来了,可是阿耶和大兄二兄三兄四兄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阿耶和大兄去涿郡打造军械都去了一年多了,还没消息。”
  “应当快了。”罗锋也只能这样安慰小妹。
  水烧开,罗锋赶紧把面条下锅,面条煮了一会,看着煮的差不多了,罗锋把先前断生的菘菜和薤菜也都放了进去。
  搅拌几下,加盐调味。
  “嗯,不托煮好了,准备吃饭。”
  三升的面粉,擀出了四斤的面片,再加水一煮,顿时满满一大陶锅的面片汤,白白的宽面片儿,配上了翠绿的菘菜,虽然只放了猪油和粗盐调料,可面上再撒了些葱花,顿时香气袭人,又好看又好闻。
  真是色香俱佳,小妹看的眼都直了,“想不到五哥这么会煮汤饼呢!”
第17章
还债
  厅堂里,罗锋把刚煮好的不托从陶锅里分装到木碗里,半斗面粉煮出的不托,最后装了十大海碗。
  这木制的海碗极大,连汤带水怕是能装不下三斤。
  “你们还愣着做啥,赶紧趁热吃啊?”
  罗锋打好面,见大家却都还愣在那里,不由的催促道。“家里没啥材料,让小六跟隔壁三叔家借了点菘菜,又找四婶家借了点猪油,自家菜地里拔了几根葱,大家就先凑合着吃吧。”
  “真香!”
  秦琼吸了口气,对着表弟竖起大拇指,“这不托闻着香,看着也好看,想不到小五你居然还有这一手烹饪的本事。”
  “这算啥烹饪,等有空我采买点鱼肉酒菜好好做一顿饭菜给大家尝尝。”
  这天中午,罗瘸子家的小院飘出阵阵香味,厅堂里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久违的笑声。
  院子里的黑马,堂屋里一串串的铜钱,还有那一石谷子一斗大米及剩下的半斗面粉,加上那喷香的不托,都让大家喜上眉梢。
  南山村其它几家也都飘出了香味。
  “娘感觉就跟在做梦一样,生怕这梦会醒。”罗母只吃了小半碗就放下筷子,感叹着。
  “娘,不托再不吃就要凉了。”小六一口气就吃完了一大海碗的面,见母亲只吃了小半碗,忙道。
  “娘吃饱了,这碗给你吃吧。”罗母很疼爱这个从小有些傻愣的孩子,别人总喜欢叫小六罗傻子,可罗母却从不把这个孩子当傻子,更不嫌弃,相反还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爱。
  “谢谢娘。”小六却不知道客气,见母亲让给他吃,于是笑呵呵的就接过碗来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
  “要是你父兄他们也回来了多好。”罗母道。
  罗家人丁很兴旺,可是现在几个壮丁却都在外,尤其是罗老爹和老大一去就是一年,中间只接到过一封信,说是打造军械任务紧要,所以一时半会还回不来。
  “也不知道他们在涿郡吃不吃的饱,听说那边天冷的早,也不知道他们身上衣裳够不够暖和。”
  儿行千里母担忧,瘸腿的丈夫跟着几个儿子在河北的在河北,在登州的在登州,在洛阳的在洛阳,在汲郡的五儿子回来了,可还有丈夫跟四个儿子在外,尤其是丈夫跟大儿子,这一走都是一年了。
  “娘,回头我给父兄他们写信,到县里看有没有往那边去的人,托他们把信带过去。”
  一顿饭大家吃的很高兴,罗锋的不托做的很受欢迎,连两个柔弱的嫂嫂都一人吃了一大海碗,看的罗锋暗自担心,生怕她们吃撑了。
  “老大媳妇,你去把小五带回来的粮食放进粮缸里去,好好盖好,莫要让老鼠虫蚁毁坏了去。”饭后,罗母开始安排,“小五虽然带了些粮食回来,可也不能像今天这样浪费,以后咱家还是一天早晚两顿饭,搭着点野散和菜蔬,煮小米粥喝,面粉和大米别动,留着等你公公和老大他们几兄弟回来后再吃。”
  “好的,娘。”大嫂对婆婆的安排并无二话。
  今天这顿饭吃的很高兴,但她们都没想过以后天天过这样的日子,那样太奢侈了,根本不敢想象。
  “老二媳妇,你去把小五带回来的钱收好,以后家里日子还长远着呢,钱得紧着点用,莫大手大脚。”
  “是的,娘。”
  罗锋笑道,“娘,我擒贼得了十六贯赏,县令又赏了五贯,后来县令千金谢我相救,给了我些金叶子,我在金铺全换成了白钱,共换了五十八贯白钱,后来买马花了十贯,买粮吃饭用了一百多钱……”
  他主动的跟罗秦氏禀报,之前在金铺,他不但把县令千金给的金叶子换成了白钱,连县里赏的铜钱,还有县里赏的绢布,以及县令另赏的铜钱,全都给换成了白钱,加起来总共换成了五十八贯零七十二文,买马花了十贯,买粮花了二百文,吃饭和买胡麻饼花了一百钱。
  此时总共还剩余四十七贯七百七十二文钱,罗锋也没私藏,全拿了出来。
  虽说是白钱,可四十多贯钱,也是一大笔钱了。
  罗母欣慰的道,“小五,娘是这样想的,这些钱先攒着,等以后给你们几兄弟娶亲,还有你妹妹置办嫁妆用,四十贯让你嫂子保管,零的那七贯多钱,就放你那零用,你马上要到县里当差,肯定也得有花销的。”
  “娘,咱家不是还欠了些旧账吗,我看不如先把旧账还清了好,然后有剩余的钱,咱们给两个姐妹补一份嫁妆,剩下的再说。”罗锋也有自己的想法,欠账还钱也是天经地义,以前家里穷还不起那是没办法,现在既然有了钱,肯定得先还的。
  毕竟人家肯借钱,那是情义,现在有钱就得先还,不能拖欠,否则就对不住人家的那份情义了。
  至于给两个姐姐补嫁妆的事,他觉得应当做,不能亏欠了两个姐妹,要不两姐妹没嫁妆在夫家总是会抬不起头来的,以后日子不好过。
  “小五你能想到这些,为娘真的很欣慰。咱们家这些年确实借了不少外债,加起来本息得有一万多钱,近两万。本来这事我打算等你爹回来拿主意的,既然你现在打算先还钱,那就听你的。”
  罗家借的外债,主要是当初罗父伤到腿的医药费,还有后来两个哥哥娶亲筹的娉礼钱,另外先前两个女儿出嫁时的嫁妆钱等,每次都是钱不紧手,只得四处张罗借钱,有些是借亲戚的,大多数还是借的附近的地主家和商贾家的,这些钱利息是不低的,往往是还了利息又还不上本,结果一年欠一年,旧账积新息,于是越欠越多,到如今都欠了快二十贯了。
  “那明天就请各位债主过来,咱们一并清欠,还本归利。”罗锋当下决定,这年头借钱难,利息也普遍高,连朝廷各地的官府衙门都拿公廨本钱放贷,利息还是月息八分,一年利息就是近本钱一倍,民间的借贷利息就更高了,什么羊羔利,什么驴打滚,什么九出十三归,各式各样,一旦欠下债务,往往就是越滚越多,最后便只能卖田卖地甚至是卖妻卖女了。
  罗家还是有个铁匠铺子,每年种地之外有点额外的收益,否则的话也早被拖垮了。
  罗锋跟母亲商量一番后,最后决定先偿还了那欠下的近二十贯外债,然后给两个刚出嫁的姐妹各补办一份十贯的嫁妆,这样家里还剩下七贯多钱存着备用。
  最后罗母同意,但家里只留五贯攒着,零下的两千七百多留给罗锋手头使用。
第18章
一笔勾销
  午后。
  不断有邻居村人前来罗锋家,大家都已经听说了上次受召去汲郡挖河的那八人回来了,他们运气好,说两个月役期真的到期就回来了,而且更走狗屎运的是回来的时候,居然还擒了蓝面十八鬼救了县令千金,这不人人得了一笔重赏。
  尤其是罗瘸子家的小五,不但额外的得了县令千金的一笔三十贯白钱的重谢,还被县令赏识补了县里捕快的差事,以后可就风光了。
  就连本里平日高高在上的乡正和里长都赶了过来,见面还殷切热情的打着招呼。
  要知道,隋朝百户一里,五百户一乡。皇权不下县,在县城之外的乡里,全靠那些乡正里长维持,而每个乡正里长,选用的又基本上是大宗族长或那些财大势粗的豪强们。
  这些人要么富贾一方,要么是当地大宗豪族,又或者有亲族在朝廷为官,哪个平时在乡里不是高高在上,真正的土皇帝。
  甚至一般的诉讼纠纷,只要不是刑事案件,那一般都是由乡正里长负责审理然后上报县衙的,平时他们还负责乡里的户籍人口登记,课役征召催发,以及治安维持等等。
  现在却都主动的赶来登门。
  罗母生怕罗锋少年得意得罪了这些人,拉着他在一边仔细交待,说乡里面这些人比县城的县令都还说话管用,万万得罪不得,而且罗家的债主里,乡正和里长正是最大的几个。
  罗锋倒很清楚县官不如县管,别看这乡正和里长好像就管着那么百来家人口,可是权力确实不小。比如说罗锋年满十六,按制度可以均田授地,按例是能够授成丁一半的田地,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五十亩地,春中十亩永业田,四十亩口分田。
  而实际上呢,分田均地也得由地方的乡正里长们负责报告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规定是这样,但实际还得依靠乡里的田地数量实情来授田。比如说南山村有六十来户人家,成丁得有二百来个,未成年的中男也得有几十个,若真人人按朝廷规定授田,那南山村得有起码三万来亩地才够。
  可实际上呢,南山村的田地总共才万亩不到,还包括了坡地山地在内。这万把亩地中,还有近三成是属于几户地主的地,剩下只有七千亩左右的地。
  而现在近三百丁男中男,实际总共才有七千亩左右的地可分,平均一丁才只有二十亩左右的地。
  一个丁男二十亩地说起来好像很多,可要知道南山村在小泰山脚下,地多是山坡旱地,这样的地缺肥少水,只能轮播休息,加之这年头种地的技术有限,产量也低下,二十亩地分成三批田轮作,实际一年才种十三亩,亩产连一石都不到。
  正因此,人多地少,分田授地就成了近年村里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而乡正里长们就掌握着这个权利,罗锋今年十六了,都已经受官府征召开始承担劳役了,却还没有分过一分田地。
  不止是他,其实早在好些年前,所有的中男都已经不再到年龄就分地了,一般只有年满二十一岁成丁后,才有机会分田均地,分的还越来越少。
  罗锋家五个成丁一个中男,可他家就他父亲和两个长兄分过田地,剩下的三人都还不曾分过一分田地,因为没地可分了,得等村里有丁男年满六十退田才有地可拿出来分。
  一家人就守着六十亩地过日子,那么多人就耕种六十亩贫地,可每年的租庸调却是按丁口交的,一家得交五丁的租调,每丁还得免费服二十天的劳役,现在罗锋成为中男,也一样得交半租调,服半庸。
  地少,租调庸却不能少,这使得罗家的负担大增,要知道六十亩地不是全都种粮食的,还得拿出不少来种桑树和麻,用以养蚕织丝织布,朝廷的租调税赋里面,不仅要交粮食,还得交丝布。
  乡正姓李,是南山村李家人,同是一个村子,能成为乡正当然不一般,比起罗家来,李乡正家很有钱,他家人丁倒不多,不是大姓大宗,可他们家有钱有地,他家总共才十来口人,可却拥有一千多亩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