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0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5/1095

  皇帝下一步,还计划从蓬莱港出海,经庙岛群岛到旅顺、大连港,再前往辽阳奉天府。他还将北上到辽北,去那巡视北疆,接见奚契室韦靺鞨等诸部藩属,巡视边市情况。
  再然后经辽西走廊回到顺天府范阳,然后经军都关去云内、马邑、太原等巡视,最后再往河套五原、朔方灵武等,再到河西武威、张掖,直出玉门关,然后到达伊吾、高昌、最后还要去伊丽,然后到焉耆、且末,再回到青海、陇右,再回长安、洛阳。
  这个行程几乎将绕大秦北疆一圈,虽然安东、百济、新罗、东瀛几道不会去,海东诸郡也不去,可依然是十分惊人的。
  虽有百官劝阻,皇帝还是打算巡视这一圈。
  今年会在辽阳过年,但是在蓬莱出海前,许多随驾官员和后宫嫔妃便都会一起先回洛阳,其它自愿跟随东巡的那些人,也不会允许跟随。
  皇帝只会带少量官员,和两三万将士北巡。
  “圣人请三思,当年杨广西巡张掖,遇暴风雨,冻死将士宫人数万啊。”
  罗成却道,“杨广巡边,喜欢讲排场,动不动带着数十万人,整个宫廷和百官都随驾,远巡边关当然不便。朕只带几万将士巡边,不带他人,不会有这些麻烦,沿途也不需要太多的补给供应。”
  “朕去看看边关,慰问下将士,看看移民边疆的百姓,不亲眼走一走看一看,哪里知道边关怎么样了。更何况,朕也要去跟边塞的那些藩属的胡夷诸侯们会会面。”
  “只带几万将士巡边,怕有万一啊。”
  “能有什么万一呢,边塞如今也就一个薛延陀敢作死,但朕不是已经派了罗克用和尉迟恭他们北上吗,年后就能出兵了。朕也正好可以去北疆慰问下将士们,激励下士气。”
  “可万一要是薛延陀几十万骑南下,就怕惊扰圣驾!”
  “他们还没这样的本事,如今可不是隋时,大秦的北方边防固若金汤,薛延陀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突破到阴山燕山一线来,朕巡边,也只是在长城内线,惊不到。”
  三五万精锐的将士,怕什么?
  三五万人虽不多,可地方上到处都是卫营府兵,六京重镇还驻于禁军精锐,随时可以招来。
  罗成还是想要多走走,亲眼看看外面的情况。
  这次东巡,中原沿途所见,都还不错,可是边疆之地如何,他还是没有什么直观印象。听下面人奏报,都不如自己去看看瞧瞧。
  “此次北巡,后宫一个都不带,皇后和太子等都回洛阳去。诸王也各自回藩,宰相里就留中书左侍郎侯莫陈乂和门下左侍郎魏征,大学士里留温彦博与孔颍达,另外内三省监随驾,再皇城司提督李宪和锦衣卫都督指挥使贾润蒲随驾,其余大臣都不用随驾。”
  就算皇帝不在京,可有一众宰辅在,有太子监国,也不用担心了。
  “圣人,百济长孙无忌奏章。”秘书监王珪进来。
  “很重要?”
  “有些意思。”王珪道。
  罗成接过看了,果然露出了笑意。
  “这个徐小凤,朕若记的不差的话,他过去也在朕的亲军里当过侍卫吧,后来外放了?”
第1442章
海外殖民地
  “回圣人,徐小凤之父原为隋之太守,后归附圣人,与突厥决战时战死,圣人记其功,特收其子徐小凤入亲军为七品侍卫。后叙功外放为都头,再升为营司马。然后是遇裁军,他所在部队都裁了,他也退役了。退役后召集了一部军中旧部,买了几条船,这几年一直在百济和倭国沿海劫掠,这次也不知道怎么的,居然还在倭国那津搞出这事来。”
  王珪话里话外,其实都在替徐小凤说话。
  “挺会搞事的,我记得这家伙个子瘦高,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但下手极狠,戾气重了点,有些脾气。没想到居然退役了,更想不到,如今在长孙无忌的奏章上看到他,还惹下这么大事。”
  “年轻人嘛,比较冲动,本来诏令已下,不得再劫掠倭国,他也就从耽罗港采购了五船货物,去那津贸易,生意做的挺好,却起了误会,好在如今误会已消。”王珪道。
  “你也别替这兔崽子说话,朕知道这绝不是什么误会,就是这些人太胆大妄为了。不过这事毕竟是发生在东瀛,结果也还好,朕也就不过于计较了,若是他的人敢在中原任意一地干出这事来,朕绝不轻饶。”
  “那圣人看怎么处置?长孙宣帅之意,是要嘉奖他,志贺列为海外殖民据点!”
  罗成笑笑。
  “又是一个李世民,能惹事的主,好在也有收拾善后的本事。”
  “他献上的那颗金印送到没?”
  “已经到了,要呈献陛下御览吗?”
  “不用了,不过是一颗金印而已。东汉时的奴国也好,曹魏时的邪马台国也罢,虽然派使进贡,中原则册封授印,可说到底,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统治。真正要纳入疆域,实行统治,对这样地方,唯有一个办法,就是移民换种,而不是靠什么册封羁麼。”
  册封羁麼根本不可能有用的,这就如同是云南和越南的例子一样。
  云南之地因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古代中原王朝对其控制还不如越南早,可是最终越南依然还是脱离了中原,云南却反而成了不可侵害的一部份,为何?
  “原因就是在古代,虽然交州之地,可通过海上抵达,但当时北面的岭南之地,始终是汉人人口稀少,朝廷开发岭南,都是十分缓慢的,一代双一代的努力,才渐渐的把两广稳固下来。”
  但是更南边的交州,却始终存在着汉人人口数量太少的问题,补充又隔着岭南,因此当地虽有流官,可下面的百姓却更多的是当地的蛮人,他们不断的吸纳着中原的文明,却始终没有被同化,一旦实力强大,而中原内乱,他们便会趁着脱离自立。
  而云南恰相反,在很长段时间,云南这片高地,中原王朝也是难以深入统治,于是地方蛮人自立,可中原王朝虽迟至明朝时,才真正的开始清洗土人上层,实行大移民,可这一招却十分有效,源源不断移过去的汉人百姓,最终超过了土人,于是汉家成功的稳住地位,并最终再没让土人翻过盘。
  云南和越南的例子在前,使的罗成始终坚信,要对高句丽、百济、以及岭南、林邑、甚至是云南、黔中、西山、青海,以及安西北庭等地,实现真正的控制,只有一条途径,移民换种。
  除此之外,想要征服同化,基本上很难有可能。
  汉代时倭人就向中原称臣了,也接受册封了,可有什么用呢?岛上都是倭人,那么就算他们也接受汉文化,接受儒家文化,但最终他们依然是倭国人。
  “让吏部给徐小凤颁发志贺县令告身,授他县令之印。另外,朕也按此前诏令,将志贺县中的志贺岛划给徐小凤,作为他的封地,授他志贺县开国男爵,赐他一百户真封食邑。志贺县作为海外殖民地,其地的所有税赋收益,他可享有三之一,其余三之二上缴朝廷。”
  志贺岛处于那津港湾的出口要地,控制住这个岛在手,是很有益处的。
  罗成这样的战略高手,一眼就看到这个岛的重要性。
  那津港,接下来必然能够快速发展更加繁荣,则志贺岛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徐小凤又曾作为皇帝的亲军侍卫,这就是一颗忠心的钉子。
  更不必说,海外殖民地政策,本就是皇帝一手推出的,现在徐小凤这个典型当然值得立一立,推一推的。
  东瀛的苏我马子为了得到朝廷的支持,连半个肥国都愿意的共手让出,更不要说什么小小的志贺岛,他就算知道这岛的作用,可也还是送出了,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要向朝廷表明忠心。
  皇帝当然也乐得收下这份忠心。
  这就比如,苏我马子不但把自己年轻的女儿送入了皇帝的宫中,甚至一回倭国,就马上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送到中原,名为随驾护卫,侍奉天子,实际上就是质子。
  “从山东给志贺岛迁五百户人口过去,另外从百济给移百济和高句丽人各两百户口。既然志贺设县,那就得有几分县的样子,虽说这县是在东瀛道下,但也可以由朝廷让百济道代管嘛。”
  王珪立即心领神会。
  这就跟从肥国分出来的肥前县一样,名义上是东瀛道筑紫郡下,但实际上却是由百济道和东明郡代管。
  移民换种,肥前和志贺先行吧。
  王珪领命退下,心中暗道,这个徐小凤真是好命,跟李世民一样能惹事,但皇帝却偏偏就是欣赏这样的人。
  李世民夺了狮子城,如今成了林邑道宣帅兼太守。
  徐小凤抢了那津,占了志贺,现在也成了志贺县开国男爵。
  有了这两个榜样在,只怕接下来,会有无数胆大之人,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了。
  王珪不知道这个头一开,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过想想一个大秦的退役士兵,如今却占着倭人的土地,打造殖民据点,接下来还要移民殖民,想想倒也挺兴奋的。
第1443章
打秋风吗
  转眼已经到了腊月,百济道多山,腊月时的气温远比东面的山东要冷的多。尤其到了腊月时,还开始了三寒四暖反反复复的奇特天气。冷三天,然后暖四天,整个腊月里都是如此的反反复复。
  日落的也更早了,昼短夜长。
  这天早上。
  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地面也冻的硬邦邦,一行人打北面路上过来,停在了礼村前。
  寂寞的小山村,一下子被狗吠之声所惊醒。
  村栅后隐约闪过几个人影,他们躲在栅后,远远的警惕的打量着一行人。
  东明郡古龙县丰川乡的亭长老赵站在栅门前,他的身边则站着几个百济人,不过这几个百济人都改为汉人发式,也换上汉式衣襟,但是与老赵他们还是区别很大的。
  老赵身披一件红色的军大衣,羊毛翻领,里面衬着羊毛,外面是羊皮子,直到腿肚,很暖和。
  尤其是这赤红色,与秦军的军服色一般,使的穿在身上,凭白增添了几分气势。
  几个百济人则穿的是土黄色的布袄。
  作为本乡亭长,老赵原本是一个征讨百济的府兵,后来因为腿受了伤,便转为文职,因其之前也是一名旗手,因此转为亭长,虽还没入流,但已经是上吏了。
  “这就是礼村了?”老赵问。
  一名黑袄的百济人立即上前,“这就是咱们丰川乡的礼村,村子约有一百多户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