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0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4/1095

  赵老三帮徐小凤翻译了下。
  “什么东西?”
  赵老三接过,“好像是个大印。”
  “金的?”徐小凤接过,很沉,上面还有许多土,好像是在土下埋藏了许久。可擦拭过后,还是很快认出,这居然是一颗黄金之印。
  徐小凤出身将门,虽说后来没落,可毕竟小时候也是受过不错教育的,他一下子意识到这印不简单,毕竟印章用料,很讲究的,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能逾越乱来。
  能用金印者,一般为王者。
  “没听说过倭人有用金印的啊?”
  “是没听说过。”
  “好像有字,写的是啥,船长?”赵老三看的不太清楚。
  “这是阴刻篆体字,我认认,汉……委……奴……国王,嗯,就是汉委奴国王这五个字。”
  “莫非这是国王之印?”赵三惊叹。
  徐小凤也沉思,汉委奴国王之印,国王两字不用想,那前三字是何意思。汉委奴,难道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汉委奴国?
  他拿起金印仔细的擦拭起来,这时金印的面目渐渐完整呈现出来,印体方形,长宽和约一寸不到,高七分左右,印章上有一个蛇纽。
第1440章
自古以来
  熊津江畔,泗沘城。
  安东道宣抚使兼安东左都督指挥、熊津郡太守长孙无忌细细的打量着面前的这枚金印。
  越看是越兴奋。
  “好东西啊!”
  “真正的好东西。”
  右都督单雄信不解问,“不就是个印章吗,有什么可稀罕的?”
  “你来看这上面的字,这个汉字,看到什么不一样了吗?”
  单国舅也是地方豪强出身,阴篆倒也不是不认识,经他这么一指倒是发现了个特别之处,“这个汉字的右下角是个火字,一般印章篆文汉字右半部是连写的,这有些奇特啊!”
  “你以前可还看过其它地方有这样的写法?”长孙无忌问。
  “似乎没有。”
  “哈哈哈,没有就对了,其实仅凭这个汉字的写法,就可以确定这个金印绝对是真的,而不是假的。”长孙无忌作为北魏皇族后裔,虽说是个鲜卑人,但论这方面的学识却是要强于单雄信许多的。
  长孙摸着那枚已经完全清理的干净的金印越看是越喜欢。
  “其实啊,这汉字右下角这个火字的写法很少见,但并非没有,一般都只出现在两汉朝的一些印章之上。比如我家原来就收藏过几个汉代印章,有枚汉匈奴破虏长和一枚汉归义氐佰长印,上面的汉字也是这样刻的,右下角都是个火字。”
  汉字的右下角的这个火字,而且还是特意隔断的,不是连写。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他幼时曾经问过自己的父亲长孙晟。当时父亲是这样告诉他的,说因为汉是火德之国,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五德组成。汉代初立时,刚开始是水德,后来也有过一段时间是土德,但最终还是定为了火德。
  故此后来汉朝刻印章时,有时会特意把汉字右下角写成火字,并隔断开来,以示火德。
  这是汉字的一种特殊写法。
  “你再来看这蛇纽,这也是很有讲究的。”
  “皇帝玉玺、国王金印、臣子铜章。”
  印的材料极有讲究,都有规格制度限制。
  “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金印,龟纽。而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虽也是金印,但印纽则多用蛇、骆驼等造型,这颗印是金印蛇纽,篆文又是汉委奴国王,可以断定,这是一颗汉代赐给倭国王之印,十分宝贵。也不知道这印怎么就被遗落埋藏于荒岛之上,还让徐小凤给获得了,只能说是天意吧。”
  单雄信还真不知道汉代时就赐金印给倭国王了。
  “这么说来,倭国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原王朝之臣藩了?”
  “算是,也不完全是。”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都有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距今大约近六百年前吧,当时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因此,这一枚金印很有可能就是当年汉光武帝所赐的那枚金印!”
  “不过当时朝贺的那个倭奴国并不是现在的倭国。”
  “难道还有其它倭国?”
  “东汉初年,当时的东瀛列岛上有许多土著部落走向国家过渡,结成了不少部落联盟,形成了大大小小数百国,其中在现在的筑紫岛上,有一个较强大的部落联盟势力较强,为了能够凌驾于其它部落王国之上,于是遣使朝见汉朝皇帝。当时的光武帝了解到东瀛诸岛部族的风俗后,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以倭。”
  “倭国,其实国名正是来源于我天朝所赐。不过当时的这个倭国,只是东瀛诸岛中筑紫岛上较强的一支势力,而如今的倭国朝廷,其实是后来在大和岛上诸国中的大和部,击败其它部落,最后建立起的大和朝廷,包括原先筑紫岛上的这受汉天子所赐的倭国,也被并入其中。后来我中原与东瀛往来,依然以倭称呼其名。”
  “原来此倭非彼倭啊!”单雄信这才有点搞明白了。
  “可这金印上刻的却是汉委奴国王印啊!”
  “委也可通倭,另也有委任之意,另外当时筑紫岛上确实有个奴国,人口数万户。”
  《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三国曹魏时期,筑紫岛第一大国邪马台国曾在九年时间内五次向洛阳的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也首次向倭国派出使者宣抚。
  “这几天我又翻看了不少史书记载,也问询了不少有学问者,查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其实不仅汉光武帝曾赐金印给倭国王,在曹魏时,倭国王也曾献派人经朝鲜赴洛阳,献奴婢布匹等物与魏帝,获魏帝赐《亲魏倭王》称号,并金印、铜镜等物。而当时这个倭王,还是个女倭王,其本国名原为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其实就是当年派使者朝东汉光武帝的那个国家,在筑紫岛北部,也就是现在的那津一带。后来该国发生内乱,乃共立女子为王,到曹魏时,这个女王名叫卑弥呼,在筑紫北部的邪马台之地为都,由她弟弟帮忙治理国家,实际上这时的邪马台国,是筑紫岛上三十多个倭人小国的盟主。
  只是这个邪马台国,后来被大和击败征服,并入了大和国。
  但中原对统一东瀛诸岛的大和朝廷,依然称为倭国。
  “当年倭国派使者入中原朝见天子时,曾自称其祖上为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其俗断发纹身黔面,以避蛟龙之害,后避战乱渡海到邪马台!”
  单雄信越听越玄乎的感觉。
  “先前薛延陀人说什么他们是夏朝天子派去塞北的夷正金天氏之后,现在这倭人居然也自称是夏后少康之子了。”
  长孙无忌却是笑道,“真真假假又何妨,真的也是有可能的。就算是假的,可他们愿意攀附我华夏不也是好事嘛,这样一来,咱们以后统治这里也就名正言顺了。”
  单雄信哈哈笑着,“你们这些人啊,就喜欢弯弯绕,要我说直接打服就好。”
  “这个文化认同也很重要的,从肉体上征服,哪里比的上从根源上同化呢。”
第1441章
护犊子
  “这徐小凤真他娘的是个人才!居然能惹出这么多事来。”
  “可也都是好事啊,徐小凤以前毕竟曾在卫府做到营司马的,也是条军中好汉。这次他们虽然胆子大了点,但终究一没丢咱们大秦的脸,二来也没吃亏,所以咱们也就没必要再去追究他什么,何况,他还献上了这枚金印,正好可以让朝廷以后对倭人倭地的统治有据可言,也是大功一件了。”
  单雄信道,“可他徐小凤虽说已经退役了,但也依然是我大秦子民,也还有个水师预备役的身份在,他现在却接受了苏我马子的封赏,做了这东瀛道筑紫郡志贺县令,还他娘的成了什么志贺守护大名,这他娘的是要改换门庭,投靠倭人了?这算什么,有奶便是娘?”
  这位国舅爷似乎对徐小凤他们的行为很看不懂。
  “我觉得倒没这么严重的,志贺岛他是以一年一金币的代价租了一百年,至于这什么志贺县令,那也是苏我氏表奏天子请封的,他就算当了这县令,那也是大秦朝的县令,又不是他苏我马子的县令。”
  长孙无忌跟单雄信两个都是皇戚,一个是皇后兄长,一个是贤妃兄弟,不过两人一文一武,却也性格不同。
  如今安东主持大局的却是长孙无忌,他做事比较看重大局。
  现如今朝廷趁倭国内部皇室与贵族争斗之机,扶持了贵族苏我马子回国掌权,开设幕府,架空倭王,同时利用他带领倭国归附,设为内藩,并趁机索要了肥国大部,已经算是正式渗入倭国,开始布置经营。
  但现阶段,也仅仅是刚开始。
  这个时候,徐小凤他们那伙人蛮冲横撞,却硬是在倭国最大的海港那津港海湾弄下来一片地盘,虽然不大,但战略位置很重要啊。
  朝廷完全可以扶徐小凤他们一把,然后加强志贺,在这里建上一堡,增派点兵,那就是一条绳索套倭国的脖子上。
  “我打算向朝廷表奏,以徐小凤他们开拓海外殖民地有功,为他请封求赏。另外,我也打算从我们百济道拔派些人马过去帮他建设这志贺。”
  单雄信捻着胡须,“有这必要吗?咱们百济道现在也还事多着呢!”
  “我们百济道确实百废待兴,但倭国距咱们这么近,这那津港和志贺岛更是处于中间,咱们百济道要发展,必然也是离不开贸易的,咱们提前布局,也就早收益。”
  百济道的长孙无忌插手东瀛道事务,单雄信认为是多管闲事,可长孙无忌却认为这是当管之事,维持东瀛的安稳,有利于百济道的发展,而若是能够加强与倭国的贸易,那么处于中原和倭国之间的百济,就必然也会被带动起来。
  山东,蓬莱港。
  皇帝封禅过后,并没直接回京,而是先回了章丘老家,呆了几天后,便继续东巡,到了青岛、烟台、蓬莱三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