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09

  听到李奔雷等人在扶余城没事,陈克复也放了心。既然昨天靺鞨人吃了一个大亏,损兵折将,还被迫后退了三十里,那现在才过了一天,扶余城不可能就会有什么事了。
  “哦,对了,既然说是摩哥带着各族的少族长来的,那摩哥跑的时候,那些族长也跑了吗”如果那些少族长都跑了,那眼下那些请求投降的契丹人留不留都是一个样了。
  事情是各族的少族长背着各族长偷偷做的,如果到时这支人马全灭,各少族长逃回去了的话。说不定那些契丹人怕他们报复,这事情反而好解决。
  “只跑了摩哥一个,今日的伏击战,他派了八个小部族的族长的三千兵马攻我后军,又派了遥辇氏部族的少族长带五千骑兵攻我中后军结合部。所以说,十个少族长只跑了摩哥一个,包括那遥辇氏部族少族长阿保窟在内,全都还被我们包围着。也有可能,已经被我们杀死了。”
  陈克复揉了揉脑袋,这事情还真是搞成了一锅粥了。他事先怎么也不会想到扶余城的事情会变成这么的一个样子,居然因为一个扶余城,把隋朝、高句丽、契丹、靺鞨几个部族全牵扯进来了。还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现在的情况,他狠揍了高句丽,接着李奔雷、罗林他们又在扶余城揍了靺鞨人一顿,灭了他们两各多骑兵。而眼下,自己又刚刚在扶余城几十里外,歼灭了契丹上万骑兵,且还围住了契丹十部族中的九个少族长。
  这都什么事啊,真正论起来,这四方里,表面上他是最强的,他是大隋的左屯卫大将军、柱国、辽东候,代表的是大隋朝。可是实际上呢,这辽东四方势力中,就他最弱了。虽然明面上是有兵马八万,可那八万兵只有一万精锐啊。
  高句丽眼下虽然说是吃了大亏,丢城失兵,可是人家那是一国,又是本土做战。只要一声令下,就是全民皆兵,哪怕是人海战术,他也是抗不过的。而契丹、靺鞨那更是马上民族,一个个都还是野蛮的部族,基本上更是全民皆兵的民族,只要成年人,只要给把武器一匹马,基本上就已经是一个战士了。
  而现在,他居然三方都得罪了,三方都狠揍了一顿。一想到这,他的头就痛了起来,原本还想着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这个时候,却也不得不慎重行事啊。一旦真的搞成了一对三,哪怕是杨广到时再调个百万兵马来救他,到时也来不及啊。
  现在他也只能在心里祈祷,希望那几个什么少族长还没有死吧,特别是那个什么阿保窟,可千万别死。这要是一死,到时损兵又丧子的契丹人,还真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
  “张锦,你去契丹人那里说下,叫他们各部族的少族长都过来,本将有话要问他们。”陈克复现在是半分打了胜仗的喜悦也没有了,眼中尽是担忧。看着张锦转身过去,忙又加了句,“记得客气一点!”
  陈克复的脑子不断的转啊转,可是好半天,却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转头看着于钦明、毛翊等人道:“眼下我们本来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好训练军队,稳守辽东。可是现在,李将军在扶余城打了靺鞨人,我们又在这里打了契丹人,左右一下子周边几大部族都得罪了。你们说,我们该如何是好?”
  于钦明、毛翊、李世民等将领,此时也是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谁也没有料到这眼看着就是扫尾了,接着就是回辽东城大练兵的时候了,却又半路杀出这么一档着事情,连续和周边两大部族交战。
  于钦明年纪最大,虽然现在没有军职,可是论个人素养、经验却是最丰富的,皱眉沉思了会道:“大帅,最后的情况当然是和两方化解矛盾,拉拢为盟友,帮着我们一起对付高句丽。可是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比较难,不过我觉得我们倒是可以拉拢一方,打击一方。既然表明我们的威慑力,又不至于四面树敌!而且如果事成,我们就能以夷制夷,我们那样一来,就可以继续专心的对付高句丽了。”
第191章
无封急报
  就在陈克复在金山峡谷设伏,一举将渊太祚的西北部兵马,一扫而光的时候,大隋皇帝陛下杨广,终于带着数十万人马,一路上顶着大雨,踩着泥泞,穿过了两百多里的大沼泽,到达了辽西征辽基地怀远镇。
  一到怀远,一向喜好奢侈舒适的皇帝杨广,甚至都来不及好好的洗个澡,举办个宴会。就匆忙的带着大军再次出发,直奔北平郡。
  兵马一入北平郡,始终悬着一颗心的杨广,总算是暂时的松了口气。进了北平郡,就意味着他的脚已经踩到了中原的大地之上,离开了苦寒凶险的东北。
  一入北平郡,杨广马上下令,大将军宇文述、杨义臣、屈通突三人,统领十万兵马,继续火速南下东都洛阳平乱。等三位大将军出发后,杨广总算是有时间可以安心的泡个热水澡,安稳的睡上一觉了。
  如今他已经到了河北,就不再担心被人截断后路,堵在辽东。而有了大将军宇文述三人的十万兵马,他相信,就凭着东都洛阳的城高墙坚,突然造反的杨玄感是无论如何也攻不下洛阳的,只要宇文述他们一到,杨玄感必然只能束手待缚。
  北平郡的天空下着大雨,城中最好的几处宅子此时已经全部被禁卫军征用,这里成了大隋皇帝杨广的临时驻跸。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大雨,大隋皇帝是不可能愿意停留在北平这样的小城之中的。但是眼下大雨磅礴,士兵们又都已经赶了半个多月的路,一路上拼命的赶路,又是下雨泥泞,又是沼泽湿地,一个个也都疲惫不已,眼下到了北平,天公又恰好不作美,众大臣也就都提议暂停数日。
  北平城中,除去已经开拨走的十万兵马,此时城中还有近三十万人马。当的是人多势众,一下子将一个小小的北平郡城,弄的是人声鼎沸,热闹无比。
  既然停留,杨广倒也大方,下令杀牛宰羊,分赏美酒,三军同庆。虽然此次是仓惶退兵,但明面上,皇帝和大臣们的意思是,此次二次征辽,破高句丽数城,俘其人口十余万,歼灭其兵马二十余万,战功显赫,是以三军同庆。就连那些北平郡中的边境之小民,也都是分享了不少的赏赐。
  北平城中最大的那处宅子中,此时已经成了皇帝的临时行宫,里三层,外三层的早有禁卫军们护卫的牢牢的。今日大庆,皇帝和一众随军大臣,自然也是大开宴席。
  君臣同贺,酒至三巡,头顶着金冠,身着大袖长袍的皇帝杨广道:“诸卿,眼下我大军已经回到北平,宇文爱卿等也已经率十万兵马赶往洛阳,杨逆授首指日可待。现今,当派哪位上将再领一军,去把陈破军及那数十万民壮接回来啊?”
  对于陈克复,杨广倒还是很惦记的,这样的一位看好的小将,他可不愿意让他一直孤军留在那险地。
  李渊这一路来,也天天都是担心着,这陈破军是他的女婿,李世民和李玄霸两兄弟更是他的嫡子。如今三人都还滞留在辽东,他如何不担心。
  此时一听到杨广说要派军接应,忙高兴地道:“陛下,派兵马接应虽好,不过臣以为,等兵马赶到辽东,却已经距我大军撤兵一月有余了。如此时日之长,恐怕夜长梦多啊。臣以为,不如陛下一边择一上将,率一军马前往接应,另快马给陈破军下一道圣旨,许他接到圣旨之日起,即可率军撤退。如此一来,也可以缩短些时日,减轻些压力。”
  李渊的话一落,裴蕴马上站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
  “陛下,我大军当初能撤的如此安全,确实有陈破军他们殿后掩护的很大功劳。但是如今辽东的高句丽人肯定也已经知道了我大军已经撤兵。眼下陈将军只有兵马万余人,却带着数十万的民壮,要想撤回来,没有大军接应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说不定,现在陈将军他们已经被辽人困在了新城之中也是大有可能的。现在让他撤兵,估计他只能丢下那数十万民夫了,那到时,我数十万民夫可就真的全都沦为辽蛮奴隶了,陛下,万万不可!”
  裴蕴的心思很简单,既然已经对上了陈克复,那就只有一直不断地打压下去,最后将他彻底整跨。而眼下却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陈克复呆在辽东的时间越长,那么他越有可能被高句丽人围杀。到时人都死了,还有比这更好的结果吗?
  杨广也有些犹豫,虽然他一向都不在乎那些平头百姓们的生命,但是却比较在乎陈克复。固守待援虽然得面对着高句丽人的压力,却也有坚城可守。而主动撤退,就他那一万人,还得带上数十万民夫,却是不现实的。
  裴世矩出列道:“陛下,当日我们刚渡过辽河之时,曾经就收到了陈将军的快信,说是兵部侍郎斛斯政已经逃进了辽东城中。想那斛斯政为我大隋之重臣,此次征辽之机密他皆知之。如今他既叛辽,那现在辽东的情况必然也和当初所预定的不一样。而且陈将军当日在信中也说明,他将提前攻打辽东城。只是之后辽东再无军情往来,我等也再不知辽东情况。究竟陈将军是攻下了辽东城,还是退守了新城,或者是已经被辽人击败,这都是未知之数。所以臣以为,还是当派一支精骑前去侦察,搞明白辽东的情况再做定论不迟。”
  李渊一听就急了,这裴蕴、裴世矩二人,明摆着就是包藏祸心,打算整死陈克复了。陈克复虽然是他的女婿,但是李渊并不是那么的在乎,毕竟只是定了个亲,万一陈克复死了,女儿还可以再找。可是如今他的两个嫡子却也留在辽东不肯回来,这万一出事,那他的四个嫡子可就要一下子少俩了。这让他如何不急,眼下不管怎么说,陈克复只以一万人马留守辽东是事实,哪怕就是打下了辽东城又如何,他们面对的可是高句丽的举国之力,他不认为大隋征伐了三次都没有平定的高句丽,陈克复带着一万兵马,几十万民夫就能搞定。
  要是按裴世矩说的,还要先派人去确定军情,那一来一往,时间早已经不知道过了多久了。如果陈克复真的被高句丽围了,等那么久,十个陈克复肯定也早死了。
  “陛下,陈破军为了大隋,为了陛下安危,可是毫不犹豫的就留在辽东殿后的。而且当时陛下也是答应过他,大军一到北平就派兵马支接应他们的。”李渊这个时候真是急了,对着比他只小了两岁的表弟杨广,大声地说道。
  杨广点了点头,正要说话,统率骁果的折冲郎将司马德堪走了进来,跪下行了一礼后大声道:“陛下,东都急报!”
  一听东都的急报,杨广一下子就将陈克复的事情给抛到了脑后。自在辽东收到了东都的急报后,他就再也没有收到过东都的任何信息了。眼下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他都不知道杨玄感的叛乱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越是收不到东都的情报,他的心里也越是有些担心。东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这是绝对不容有失的,东都一失,那他再文治武功,这天下也将震动。
  “快宣!”
  不一会,在禁卫的带领下,一名信使走了进来,在行过礼之后,向杨广递上了一封急报。
  杨广从内侍手中接过急报一看,那信筒居然都没有封签,眼神一凝,抬头对着跪在地上的信使道:“东都急报,乃是传递给朕的军国大事。没有朕的同意,任何人不得私自打开查看,你可知道?”
  那信使急忙磕头回道:“回陛下话,小人知道,私启传递给陛下的军情,死罪!”
  “你既然知道,为何这急报却是没有封印?这信何人看过?”说到这时,杨广的话里已经十分的冰冷了,大厅之中侍立两侧的禁卫们,已经将目光转向了皇帝那边,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会马上冲上去,把这个拖去殿外,就地正法。
  “陛下,这封急报并没有人观看过。我自东都留守樊大人手中接过之时,这信就是没有封印过的。小的所说句句属实,一句谎言也不敢有,请陛下明察!”
  听到信使的话,所有的厅中大臣,包括皇帝杨广心头都是一愣。历来传给皇帝的急报,那是必须有发信人的完整火漆印鉴的,这是为了防止中途有人私自偷看信件。东都留守樊子盖那是朝中重臣,又是一员老臣,他不可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眼下却突然送了封没有封印的急报过来,而且这封急报还是在第一封急报的二十多天之后才送到,这其中意味着洛阳肯定发生了大事了。樊子盖不是忘记了封印,而是来不及封印,居然已经连封印的时间都没有了,可以想像一下那事情究竟有多么的严重了,满厅的人,一颗心一下子都悬了起来。
第192章
东都危急
  杨广再没有心思去问那个信使,而是急急忙忙的打开了信筒,从里面倒出一卷快信来,和那信筒一样,那卷书信,同样没有进行火漆封印。
  沉着一张脸,杨广修长的手快速的展开书信,信的字迹虽然还算工整,却能看得出来,写的时候却是有些匆忙的。一封信,字数不多,寥寥几百余字,却将最近东都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的。
  越看杨广的脸越黑,到了最后连那双修长的手都开始颤抖起来。看完最后一行后,杨广愤怒的将信给甩在了地上,从鼻孔中长长的发出了一声哼。
  原本还都执杯拿箸的一众大臣,一下子也都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十分不好的事情。信是从东都来的,难道东都已经失陷了?一想到这,就连裴蕴这样的天子近臣们,也感到一阵阵的惊心。
  裴蕴虽然曾经是南陈旧臣,可是如今身为大隋天子的近臣,他的家眷自然也全在东都洛阳。此时一想到可能家人已经落入了杨玄感的叛军手里,一时真是又怕又急。
  “陛下,东都发生什么事了?”
  虽然信就在地上,可是没有杨广的命令,他却是不敢去捡起来看的。
  杨广转头看了一眼裴蕴,却没有半分平时的亲近,只是冷冷地道:“你自己捡起来看吧!看看你们的家教,你们平时就是这样的教导儿女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忠君爱国之心都哪去了?”
  裴蕴等人突然听到这么一番没头没脑的话,真是吓了一大跳,怎么这东都的急报,却把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扯进来了?此时也来不及去细想那些,忙弯着腰伸手把那封被扔在地上的信捡起来,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看完信,裴蕴的脸色却比杨广的要精彩多了。杨广看信时是越看脸越阴沉,最后是愤怒,而裴蕴看着信,却是越看脸色越苍白,最后甚至全身已经颤抖了起来,到了最后,更是扑通一下跪倒在杨广的面前,大声的道:“陛下,都是臣平日教子无方,才让逆子做出些等无君无父的事情来,请陛下降罪!”
  旁边那些大臣们,此时却早已经如同看哑剧一样,看的一头雾水了。根本不明白,怎么突然这东都的急报又和裴蕴的教导儿子扯上了关系。一个个都是心如猫抓一样,都想去看看那信,可是又害怕那信里的事情和自己也有关连,真是又急又惧。
  “都看看吧,相信你们也会大吃一惊的。”杨广青着脸重新坐下,对着一众站立不安的大臣们道。
  不理会那些都急着传递看信的大臣,杨广自己的心里却在翻江倒海。信确实是东都留守樊子盖送来的,送来的并不是他预料中的好消息,而是一个坏消息,一个对他来说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
  杨玄感起兵之后,虽然最终没有选择北平郡断他后路,却也没有选择去大兴城,而是直接奔着最近的东都洛阳去了。这倒是和他之前所预料到的是一样的,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他的预料。
  杨玄感和李密一边不断的招兵买马,一边却也让他的弟弟杨玄挺领了最精锐的两千反贼,直扑洛阳。东都留守樊子盖派出了大裴弘策率兵出城应战,裴弘策带了足有八千兵,而且全是精锐的内府兵。不但如此,东都洛阳城内,众多贵族子弟基本上平时也都是在禁卫军中挂有军职的。
  这些职务平时也不过是给皇帝的宫城站个岗什么的,品级即高,还能是个很好的出身。这次谁也没有想到,这天下都城洛阳居然也要出兵应战。军中诸多贵族子弟也都只得随军跟从。
  八千内府精兵,再加上一大票的贵族子弟,出城对战两千人的叛军,本来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的。可是事实却是,八千人被两千人击溃,除裴弘策带少数人逃回了东都城外,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被俘,那些贵族子弟们也是一个不落的全都被俘了。
  裴弘策一回东都,东都留守樊子盖却第一时间把他给斩了,结果,那些被俘的贵族子弟一看到这样的结果,所有人都害怕了。他们也都是这次出兵的各级军官,连主将都被二话不说的斩了,他们自认为更是没有能躲过的希望了,最后,众贵族子弟反而全都降了杨玄感。
  裴蕴之所以一看到信就脸色苍白,因为那他的儿子也是那投降了叛军的一份子。除了裴蕴的儿子,还有已死的平陈大将韩擒虎的儿子、杨雄(皇族)的儿子、大臣虞世基的儿子、水师大帅来护儿的儿子、裴蕴的儿子等40余人。
  这样的结果不但裴蕴恐惧了,就是杨广也恐惧了。这不是什么富家公子降敌,这是大隋的贵族们投降了叛军。就连皇族都有人投降了,可以想像,对杨广的震动。
  杨家的皇位也是篡夺而来,在此之前,他们杨家也不过是和那些贵族子弟的家族一样,甚至还比不上其中的一些。所以杨坚称帝以后,一直在消弱那些贵族大阀们的权利。杨广一继位之后,做的更是十分的明显。
  只要够仔细,都能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除了宇文述和裴世矩以外,杨广继位后所重用的人都是新人,尤其是裴蕴和虞世基,他们更是南陈旧官,甚至包括杨义臣、李景、薛士雄、王仁恭、樊子盖、卫文升、包括陈克复等人;即便是宇文述和裴矩,原本也不过是两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换句话说,杨坚时代的功勋老臣,全都没有得到重用,有一些甚至被诛杀了,比如高颎。当然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广的这一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他一向都是个猛性子,做事太急、太猛,结果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大隋逐渐失去了一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尤其是关陇地区的世家大族,而大隋的许多功勋老臣多出于此。原因很简单,杨广的做法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大多旧阀不受重视,甚至被杀,比如于仲文就是如此!
  可以肯定地说,大隋皇帝杨广已经脱离了这个阶层、这个过去全力支撑其统治的阶层。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越来越集权了、越来越自由了、越来越没人敢反对他了;至于坏处,杨广以前还真没怎么考虑过!
  但是,他所重用和依靠的这批新人,却没有功勋老臣那样的归属感、使命感,是一个很容易就会发生动摇的阶层。一旦局势有变,这些人便极有可能成为毁灭大隋王朝的定时炸弹!
  而眼下,就是他继位以来不断打压老牌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及大力提拔新兴的贵族们的结果。关键时刻,老牌的贵族集团们也不愿意再死心维护着他杨家的天下了,不但杨玄感叛乱了,就是其它的一众贵族们也轻易地就降了叛贼。而那些新兴的贵族们,却更加的不可靠。
  头一次,杨广感觉到了自己的大业有些危险了。当知道杨玄感叛乱时,他有的只是愤怒,被人背叛的愤怒。而眼下的四十多个就中贵族子弟的集体叛变,却让他感觉到了恐惧。
  天下再多的农民造反他也不担心,一群农民能闹出什么事来?大业七年就不断有人造反,可到如今,又有哪个能弄出点什么明堂来?但是眼下一众贵族们如此的轻易的叛变,却让他心中恐惧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