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509

  打开诏书,毛喜心中仍然不能平复激动心情,就着激动的心情,毛喜大声宣读杨杲的禅位诏书。
  “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北伐突厥,遇虏太原。悯予小子,奄造丕愆,哀号永感,心情糜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
  听了一个开头,陈克复就明白这么文四骈六的诏书定不是杨杲所亲写。
  只听毛喜继续宣读到:“咨尔天下兵马大元帅相国总百揆陈王,有命自天,降神惟狱,天地合德,晷曜齐明。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致九合于诸侯,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系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
  果然,后面一大段话完全就是对陈克复歌功颂德,听那话,巴不得把陈克复写成是一个上天专门派来拯救他杨家的神仙。各种词语,各种奉承,听的陈克复站在那里地,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事情的本质不过是杨家当年抢了陈家的江山,如今陈克复又把杨家抢了。这么直接的事情,却非得说得杨家被抢了,还十分感激的样子。陈克复不由在心中想,这写诏书的人也有点小无耻了。这不是赤裸裸的得了便宜还卖乖,打了左脸还打人家右脸么。还有命自天,膺期命世,致九合于诸侯,决百胜于千里。词还真押韵对称,这水平确实很高。
  “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籓国。予本太子,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其如是!”
  “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父皇,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陈朝。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闻。”
  “道昭于悠代,勋格于皇穹,明明上天,光华日月,革故著于玄象,代德彰于图谶,狱讼有归,讴歌爰适,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貌,暗于古昔,永稽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遗典,人祇之至愿乎。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一依唐、虞、宋、齐故事。”
  一番冗长的对陈克复奉迎,以及对自已的贬低,甚至对隋朝灭亡也说成是上天注定抛弃之后,诏书终于算是说到了最重点的那一句话,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庶官群辟,改事陈朝。
  而且其中一句话,倒觉得这诏书应当是原隋朝官员所写。那句若释重负,可是首次在这时代听到。听这口气,倒有点像是杨杲本来的口气了。但不论如何,诏书已经宣读,而且马上将传抄遍传于天下各地,宣示新旧朝交替。
  毛喜一口气将长长的诏书念完之后,下面的数万将士又马上唱歌了。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莆华已竭,褰裳去之。”
  陈克复一边听着这些激昂喜悦的歌声,一边听旁边的房玄龄给他解释,说是这首歌载于《尚书大传·虞夏传》,其意是太阳和月亮有升落的规律,星辰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一年四季遵守为民办事的准则,百姓就会真心诚意的拥护。如果对他们讲授礼乐,就会启发他们的智慧。如果教导他们对善恶、贤惠的认识,百姓就会听从你的教诲。鼓手已经敲起了鼓乐,台上已经跳起了舞蹈,我在这个位置上已经竭诚的献出了一生的精力,现在是到了撩起衣裳退下来的时候了。
  “陛下,禅位大典已完成,吾等百官恭请陛下移驾太极宫,举行陛下登基大典。”身为尚书省左仆射,也就是群相之首的房玄龄恭敬道。
  “好,移驾太极宫!”
  共和元年,公元六一六年,六月八日,陈克复终于登基为帝,从上了那张象征着中原王朝最高权力的椅子。虽然这张椅子他已经坐上去许久,甚至感觉坐起来并不太舒服,但是只有今天,才算是他真正坐上这个位置的第一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极大殿中,百官跪拜,山呼万岁。
  按程序,新朝宰相,尚书省长官尚书左仆射献上第一道奏表日:“明明上天,灿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意思为在正大光明的天空上布满了星辰。日月带给大地的光华,要全靠陛下发扬光大。
  望着殿中群臣,陈克复知道,一个新的时代终于是展开了。
  殿中宣旨官手捧黄卷,发布大陈朝第一道圣旨。
  “大陈皇帝令:新皇登基,皇帝赦免天下河北行省、河南行省、海南行省、广西行省、广东行省,越南行省,琉球行省,海东行省,海西行省,辽东行省,辽西行省,漠北行省,山东行省,江北行省,河东行省,另外中直隶行省中京洛阳诸府,北直隶行省北京诸府,东直隶行省东京辽阳诸府,共十八行省三年田赋,捐税。陛下名讳克、复单字不用避讳,克复,破军除不得再用于起名外,其余不避讳。”
  “所有官员、将士加一年薪俸,所有军官以下士卒升军衔一级,所有官员加散阶一级,贵族奢老加勋爵一级。”
  “大陈皇帝令,贬李密为庶人,王玄应夷族,余按功过论处。窦建德夷九族,伪夏朝从九品以上从逆全部斩首,即刻午门外斩首,将王玄应,窦建德叛逆首级献于太庙。”
  “大陈皇帝令,即日起改元神龙,今日神龙元年,六月八日,即刻废隋帝共和年号。”
第794章
封藩
  大陈神龙元年,六月初八,隋帝逊位,陈帝登基。
  陈克复新皇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得大封文武。无数跟随他征战过来的将士们,此时自然也到了功成名就之时。陈克复不是一个吝啬之人,也深知朝廷需要以封赏来稳固群臣,以此获得他们继续对自己的忠诚。
  新皇即位当天,陈克复册封长孙无垢为皇后,为陈深上尊号太上皇,母亲沈氏尊为太穆皇太后,立长孙无垢所生嫡长子陈煜为皇太子。册封杨吉儿为贵妃,李秀宁为淑妃,冯婠为德妃,翟无双为贤妃。又加张出尘为昭仪夫人、契丹妃子阿丽娜为昭容夫人,东瀛妃子苏我野丽纱为修仪夫人,靺鞨妃子玉兰为修容夫人,突厥妃子阿依古丽为充仪夫人等正二品九嫔。又册封了杨吉儿之子陈炫为晋王,阿丽娜、野丽纱、玉兰三人之女为公主。
  末了,还在众人的惊讶之中,册封了新罗公主金胜曼为正二品九嫔之一的修媛夫人,册封他与金胜曼的儿子新罗王太孙陈煐为辽王。对于册封金胜曼母子两个,本来房玄龄等人是反对的,虽然他们也知道这个陈煐是陈克复的儿子,但毕竟他母亲是新罗国的公主,而且他如今已经好几岁了,而且还是新罗的王太孙,这样也没经过对方的同意,就如此册封,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对此,陈克复只是说了一句话,公开未来的新罗王是自己的儿子,将来新罗王即位之后,那这新罗国自然也是他的了。到时派些兵马入新罗,这新罗还不自己的。老子皇帝派兵去儿子国王的属地之上,难道不是最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事情?
  只一句话,马上就让原本还有些犹豫的李奔雷、李靖等军中将领们齐齐喊好。就连原本喊着陈煐不能入皇室宗谱的毛喜,也马上笑面如花的说要马上把陈煐列入陈氏宗谱了。
  对于关外的新罗、契丹、百济、靺鞨、库莫奚等部族王国,新朝中的这些武将们最就是目光一致,那就是有机会了一定要把这几个小蛮国吞并,把整个东北的关外与高句丽半岛,彻底变成朝廷的大后方。只不过眼下时机未到,只要中原一平,这些如今已经被大陈各种奢侈之物腐坏了的部族贵族们,到时又有谁能阻挡得住。
  朝廷的文官们虽然表面上一直喊着儒家仁义,但实际上跟着陈克复房玄龄等人都渐渐与陈克复产生了默契,外儒内王,才是新朝崇尚。有吞并关外各部,彻底免去东北各部族之乱的机会,他们当然不会如一般的腐儒一样只喊仁义。跟着陈克复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凡事都得先将利益摆在最前面。
  甚至本已经退居二线的毛喜也重新焕发了第二春,天天以自己挂着太师之职,所以当守职而整天绕着陈克复,说是要与天子坐而论道。至于他论的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从陈克复要立陈煐为辽王之事中,找到了灵感。因此,现在天天缠着陈克复,要陈克复马上与契丹妃子阿丽娜,靺鞨妃子玉兰,东瀛妃子苏我野丽纱,还有突厥妃子阿依古丽他们使劲,以好早日生出皇子,然后把这些皇子全封为各部族的王,将来派大军护送着皇子们回外祖父家,好趁机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的把那些部族王国全吞并了。
  甚至为此,本来以前一向反对与那些外族联姻,说是会坏了陈氏血统的毛喜,这个时候反而主动提出,要再向契丹大贺氏,百济国,东瀛,库莫奚,铁勒,突厥等再索要王女和亲,以便将来多生皇子,好名正言顺的去吞并了对方。满心激动的毛喜,甚至已经在策划准备让张仲坚麾下的水师舰队出海,去一一拜访那些东洋南洋的岛国,及南洋沿海的王国,去跟各国求亲,求他们的王女下嫁陈克复,好实行他的教化蛮夷,华夏天下的目的。看他那模样,已经完全把陈克复当成了一个播种机。
  害的到了后来,陈克复不得不见到毛喜就绕着走,远远就安排了侍卫站岗,只要听到毛喜来了,马上就躲。开玩笑,陈克复虽然在新罗国的事情上,确实是打的这样主意。可好歹是因为新罗国王无子,那孩子已经当了好些年的王太孙了。更何况,就算真的在其它部族王国上也弄这计划,可这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啊。更何况,如今新朝初立,最重要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不是去吞并那些塞外部族。
  皇子们虽还小,陈克复却已经对皇子的将来有了安排了。陈克复虽然年青,可事实上陈氏宗族全在江南,他这个皇帝实际上完全是个孤家寡人,完全没有宗族守护支持。为此,考虑良久后,陈克复准备实行藩王制度,不过考虑到汉朝的七王之乱,与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有明朝的靖难之变,以及后来的宗室养猪状况,陈克复也在综合了前后的因素之后。
  最后决定,还是实行藩王制度,不过要避免藩王将来作乱,或者只是一味的养猪。陈克复决定,所有的皇子与藩王的王子们在十五岁成年前,全部在京中居住教育。十五岁后,皇帝与朝廷大臣考核,品德与能力俱佳者才能封王,并且在满二十岁后,就封藩国。而且还专门规定,所有的藩王必须封在大陈神龙元年之后开拓的疆土之上,就是如今最边疆的琉球岛,耽罗岛,漠北行省、海东、海西,越南等行省都不行。
  所有的藩王必须封在建朝后开拓的疆土上,而且藩王没有管民权,也没有统兵权。藩王每人可以拥有一府千人的护卫,坐镇边疆,他们行的是对地方官员与军官将领们的监督权。而且藩王的护卫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出藩地,藩王护卫的军官也全由朝廷任命。
  但是藩王对地方有监督与守护职责,如有敌人入侵,他们必须率护卫协助防守,作为朝廷最忠诚可靠的力量守卫在最边疆。而万一中原有人叛乱,则诸藩王可以立即受皇帝诏令率军回中原勤王。并且为了限制藩王的力量,除了护卫的军官都由朝廷任免外,护卫兵马也会五年一轮调。并且蕃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三级,亲王的藩地有一县,嗣王藩地则只有一镇,郡王的藩地则就只有一座城堡。
  而且规定藩王的儿子五岁起须在京城教育,十五岁考核,除了世子外,其余考核不佳者不能封王。所有的王爵,藩王的世子袭爵须降一等袭爵。而藩王的其它儿子们,就算考核过关,也得降两等袭位。而一旦爵位降到郡王以下的国公,那么就不再拥有分封藩国的权利。而皇族子弟没能封王者,朝廷有专门的俸禄优养,但不会太过丰厚。皇族子弟的爵位一旦降到子爵以下,就可以参加文武科举,可以为官。
  这一整套的藩王制度,对比于之前的汉晋等朝代来说,可谓是十分的苛刻。但陈克复实行的就是精英化,优秀的皇族子弟镇守边关,普通无才能的皇族子弟则留在京城。而严苛的获封资格,也是为了限制和避免出现如后世明朝那样,天下各地一年的税收不够藩王们食禄的情况。
  有藩王坐镇边关,就能加强朝廷对边关的监督与守护,也能减免诸王全在京城时的各种争斗。而分封到最边疆,并严格限制藩王的权利,则能避免出现藩王作乱的情况。一旦发现藩王作乱,朝廷就能调边关部队捉拿。甚至让他们远离京城,也能避免藩王谋反。就算藩王谋反,与中原京城相距遥远,他们也难以杀回来。有皇子留在京城,也是藩王的人质。
  层层限制,既要合理的发挥这些皇权们的力量,制约那些武将及朝廷中的臣子,也为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陈克复还不到三十岁,他相信只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这套藩王制度也就完善了。
  对于这全新的藩王制度,朝中大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毛喜和鲁广利等老臣都以为这样做,对皇室成员太苛刻,而且优秀的成员全藩王在外,不免皇族力量削弱。容易给有野心的臣子们机会,出现远水解不了近火的忧患。而如房玄龄等文臣们意见又不同,他们担心的是藩王制度最后容易变成如汉朝与晋朝那样的藩王坐大,最后反而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可能。
  对于此,陈克复也只能细心的和他们交待。曹魏当年几代人杰,最后一统汉末乱世,建立曹魏。可最后却很快被司马篡位,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曹魏虽能臣名将很多,甚至兵强马壮,可皇族却一被朝廷压制,没有分封诸王。以至于最后曹魏的大权被司马篡夺,最后被司马氏篡国。
  而司马氏篡国自立为晋后,也正因考虑到了当初曹魏的灭国教训,他们大封诸王,但诸藩王的权力过大,甚至不但管民还拥军,最后完全成了一个个的国中之国,这才有八王之乱,最后灭国。而历史之上,唐朝不封藩王,结果武将集团势大割据之后,无人能制。
第795章
战关中三国再起风云,十大帅齐齐请命出征
  历史之上,许多文臣史家都不赞成封建藩国,认为削藩王才是正确的。
  但陈克复不这么认为,汉高祖刘邦,可以说中国皇帝中排的上前十的皇帝,建立汉朝后,他便广封藩王。
  汉灭,晋武帝司马火算是中国秦、汉之后,成为继秦皇、汉高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晋武帝即位后,也同样是广封司马氏皇族,封建各地,诸王藩国。
  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一统南北,成为第五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建立了自秦、汉、晋后的第四个大一统汉人王朝。立国之后,杨坚便将他仅有的几个儿子分封各地,杨秀封巴蜀,杨广封江南,汉王杨谅封河东,秦王杨俊封陇右。杨坚死,杨广即位,杨广只有三个儿子,后来太子又早死,赵王杨杲年幼,唯一成年的皇子只有一个杨暕。杨暕早年也封河南,后来又封辽东。
  刘邦,司马炎,杨坚,杨广几个都能在中国皇帝中排在很前的皇帝都实行分封之制。随后唐宋没有封建藩国,之后蒙古这个外族国家,则同样是藩国封建,元朝时的四大汗国,其实就是蒙古的封建藩国。
  到了明朝,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立国后,在大封文武之时,也一次封了九个藩王。
  刘邦,司马炎,杨坚,成吉思汗,朱元璋。这几人每一个单独站出来,都是那一个时代最耀眼的人物,他们都是号称雄主的皇帝。这些人能在乱世中打出自己的江山,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简单的。可为何,他们都实行藩国制度?
  史书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对话。
  朱元璋在文楼考问起太子读书的情况,他说,现在你的历史知识学到哪里了?太子回答道,刚学习了“七国叛汉”的那段历史。朱元璋就问了,那你说说这段历史的是非曲直吧。太子回答说,曲在七国。意思就是说,是七国叛乱不对。这本来是史家的共识,当然儒臣也是这样向太子讲授的。谁知朱元璋听到后,却把太子训斥了一番:“真是迂腐!这都是你老师的偏执之辞!”朱元璋说,当初汉景帝为太子时,曾杀吴王世子,招致怨恨。登极当了皇帝后,又听信晁错的话,轻易削废诸王,七国之变是由此而生的。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精明,和汉高祖刘邦与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等人一样,认识到了分封的关键好处。
  历史之上藩王作乱最厉害的便是汉七国之乱,与晋八王之乱。七国之乱,朱元璋说的很好。而八王之乱也差不多如此,晋朝廷出了一个灾年百姓把树叶都吃光了,可皇帝却笑说‘何不食肉糜’的糊涂皇帝,和一个想要如吕后一样弄权的黑皮皇后贾南风,才最终导致了宗室藩王的八王之乱。
  汉初,吕氏弄权,把把皇帝玩弄于手掌之上,却无力动摇皇权。就是因为刘氏宗藩封建地方,握有极大的权力,震慑了吕后,使其没有多少扩张的空间。吕后之后,两汉的历史之上,曾经出现许多权利巨大的皇后,太后,如窦后等,可终于不能动摇了刘家天下。
  汉后的西晋,史上最丑陋的皇后,野兽派的黑皮贾南风因嫁了个白痴皇帝老公,便也想要弄权掌政。结果她不但没有玩弄到政权,反而被晋宗室们给玩弄了,最后弄了个饮金屑酒而死的下场。虽然西晋也因此灭国,但最少最后东晋还是司马氏皇族。
  唐初,李渊最初也是给几个儿子很大权利,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其实已经占有了关东的大片地盘,因此才有实力和财力支持他争夺太子之位。最后李世民杀兄逼父上台,因担心历史重演,才没有实行封建藩王之制。可最后等到武氏弄国之时,居于京中的李氏皇族子孙,被武则天随意玩弄,甚至几个皇帝轮流上台。到了最后,武则天更是直接自己改了李唐为武周。而李唐王朝居然连个制得住武则天的人都没有,主要原因就是李唐没有强有力的宗藩制约。最后晚唐之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太监和手握重兵的将领都能随意更换皇帝,中唐之后,唐朝皇室已经没了有半分威严。
  同样是后宫乱政,但吕后和贾后都被只能得意一时。而武后,却在李唐的这片天下,最后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正统女皇帝。这其中,不得不说和这藩王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虽然藩王制度有很多缺点,但这个制度却是保证皇室传承,制约开国初功臣集团,以及将来制约防止出现权臣等情况的发生。
  陈克复即位,很多事情当然得在第一时间解决。藩国他要建,因为他既不想他死以后,将来他的陈朝也出来一个如吕后,贾后甚至如武则天这样的女人。更不希望将来朝中出现如王莽、司马懿或者杨坚这样的篡位者,也不希望他的帝国,将来会有如晚唐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在情况,更不希望出现如晚唐与晚明太监专权,玩弄皇帝的情况。
  有诸藩王在边,如有武后这样的人出现,诸藩王可起兵讨之。如有王莽,杨坚,司马懿这样的权臣篡位,诸王可讨之。如果出现如秦国赵高,东汉常让与十常侍,唐朝高力士,李辅国,宋朝童贯,明代王振与刘瑾这样的权监。
  让父,尚父,九千岁,封王,东汉十常侍,北宋六贼,大明八虎,这些太监如此权大,甚至不少王朝的灭亡也与他们极大有关。陈克复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有藩王在边,宦官敢弄权者,也须投鼠忌器。
  而且除了对内,陈克复实际上更期待有这些藩王坐镇边疆,让他的帝国向外扩张。
  初始房玄龄等人都不太同意这个制度,但后来武将集团这边最先转换态度。据说是因为有次新任二十四卫内军龙骧卫大将军毛翊对反对封藩的陈节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如此反对封藩,莫不是想如汉之燕王臧荼,齐王朝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否?
  毛翊这番话中说的这几个王,都是汉初刘邦的开国功臣,全都封王。但后来却全都被加了谋反之名,或死或诛或逃或废。谁都知道这些人并不全是谋反,有不少只不过是刘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而毛翊又是陈克复心腹中的心腹,此时刚一立国,他便说出这样的话。大陈的文臣武将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在透过毛翊的嘴故意说出的话。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们,总是同甘苦,可却很少有同富贵者。如果真的是皇帝的意思,那意思就很明白了。大臣们如此反对封建藩王,是不是有谋反之意?
  一想到这样的可能,最有可能被鸟尽弓藏的将领们马上纷纷表态,支持皇帝的藩王之制。甚至如皇甫无逸等不少降将,还主动的提出了请致仕的奏折,纷纷主动提出辞去军中职务,安享京师。
  武将们态度的迅速转换,让文官们也纷纷转变风向。毕竟他们担心的事情只是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皇帝对此也做了许多制度提前防范。如果他们再咬着不放,那就有功臣们和皇帝做对,想要阻碍皇权的意思了。天下渐平定后,皇帝与功臣们本来就会处于比较紧张的关系,谁也不敢主动去碰那道红线。
  文武大臣的前后态度转变,让陈克复也不由的有些惊讶,等听到以调查司报告上来的原因后,陈克复也不由的有些哭笑不得。封建藩国确实有制约功臣们的意思,但并不表示他就要鸟尽弓藏,更何况此时天下未平,还正是用他们之时呢。更何况陈克复觉得杀功臣只是一种最激烈的解决方式,如今他才不到三十岁,还有的是时间慢慢的妥善安排处理这些功臣们。
  为了安抚朝中众臣有些担忧的心理,登基当日,陈克复即下令议功论赏,大封群臣。在原来的五位国公之后,陈克复又将李靖、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位列宰相的诸臣俱加为国公。
  又将李奔雷,李靖,王仁恭,张仲坚,于钦明,罗忠,罗艺,屈突通,杨善会,陈陵十将,俱加为元帅军衔,且全部晋升为国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