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509

  陈克复坐在龙椅上,十分耐心的听完了长达一个多时辰的奏报。然后重新对洛阳各城的防守力量做了分派,由他带入城中的一万守军接管各城城门及城墙。而原来皇甫无逸出征前留下的三万东都守军,陈克复则下令从中挑选精壮勇猛者一万人打散编入河北军中。至于剩下的两万人,则列为东都守备部队,专为管理东都各城各街治安。作为治安队,他们只能配备横刀,其余弓弩长矛、投石车等器械通通不得装备。甚至这两万人被分成了四十个守备队,每队五百人分别驻守在各处。
  另外对于原东都的这些官员们,陈克复保留了原来所有贵族们的爵位,但是所有人的爵位降两级,并没有食邑。而对于东都的官员,陈克复挑选了其中少部份精干之员,临时充担洛阳各处的府衙官员。而对于那些原来小朝廷的中央官员,陈克复通通取消,所有官员按原职降三级授予散阶待职。
  不过也有些例外,入洛阳之初,陈克复就早有了一张特勤司所拟的名单。上面尽是洛阳城中比较有能力的官员,或者有才名的士人。如著名的河东三凤,河东三凤才名传于天下,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薛。三人都是河东人,其中薛收是大才子薛道衡的儿子,而薛收与薛德音又为堂兄弟,薛元敬则是薛收的侄子。
  这叔侄三人才名惊于天下,人称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当初李渊在河东也曾经招揽过三人,不过李渊南下后,三凤留在太原。结果李渊一去不复返,三薛最后也就离开了太原,到了洛阳。
  陈克复早听过三人的才名,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曾极力向他推荐过这三人,说他们的才能甚至在他们二人之上。房谋杜断,这两人是陈克复的宰相,能力陈克复自然清楚。而现在有三个能和房杜相当的人在自己的面前,陈克复如何会放过。
  太极殿上,陈克复当即授命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皆为正五品文学院大学士。用三人为他参赞军机,商议政事。给三人安排了一个极重要的职位,引得殿中诸人艳羡。
  除了薛家三凤外,陈克复还任用了大量原本只是洛阳城中七品以下许多出身普通的小官。在门阀政治的隋朝,朝廷选官首先看重的并不是才能,而是家世出身。而现在陈克复用人,则首重才能,那些在底层担任实际工作的官员,虽然以前因出身太低而难以升迁,但是此时陈克复却是大力提拔。
  而对于军中同样如此,对原军中的那些世族子弟,陈克复大量革除,而在军中大量提拔出身不高的平民底层军官。而贵族出身的军官,除非是十分优秀,否则一律挑除。
  不过为了笼络人心,陈克复大大刀阔斧的改革东都军政等方面的同时,对于最上层的这些贵族们,陈克复也是手下留了情。不但如此,陈克复还对其中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很丰厚的赏赐。
  “于此国难当头之际,诸位精忠报效,奋不顾身,令陛下和本王深为感叹,因此,决意着力嘉奖。由是,遵照陛下意愿,本王决定,滑国公韦寿改封淮阳郡公,加封司空,实食邑五千户,辽东赐永业田五千亩。”
  “皇甫无逸加封为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兰陵郡公,加太子太傅,实食邑五千户,辽东赐永业田五千亩。”
  “段达加封为太子太保、金紫光禄大夫,高密郡公,实食邑五千户,辽东赐永业田五千亩。”
  “越王杨侗,实食邑两万户,韦州赐庄田五万亩!”
  “燕王杨倓,实食邑两万户,琉州赐庄田五万亩!”
  接下来,东都的大小官员,贵族王公,世家豪强,商贾名流,大都受到封赏。有的得到的是散阶勋官授予,有的是实职,还有些各大家的家主等大贵族,则得到了爵位封赏。除此之外,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得到了金银赏赐。
  这一天,东都有多达一百人得到高贵的爵位封赏,有一千多人得到实职官吏任免。有三千多人得到朝廷授予的散阶,有上万人得到了勋官的授予。而得到陈王赏赐财物的,则有包括许多将士在内的数万人。
  就连随着皇甫无逸出征在外的十万东都军,也全都被每人赏赐了一大笔钱。
  而东都洛阳城内,多达几十万之数的百姓,这一天也同样得到了来自陈破军的赏赐。陈克复下令,东都各大粮仓向城中百姓放粮,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得到一石粮食的赏赐。而京中的所有囚犯,也得到了大赦的命令,尽皆放归。
  这一天,长久笼罩在洛阳城上空的乌云终于散去。全城的百姓官兵,终于抛去了一直压抑在心头的恐惧担忧,兴高采烈的得到了陈王的恩赏。以及城头那一面面陈字旗所意味着的保护!
  洛阳城头,陈字大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第八卷
谁与争锋
第741章
南北交锋
  生命如春花般灿烂,却又总如冰雪般容易消逝!
  紧挨着荥阳郡南面的颍川郡城西面的颍水河岸,铺满绿草与野花的河滩,此时早已经被鲜血浸染。
  南陈军先锋大将杜伏威亲率的五万淮南军在经过此处北上时,被星夜赶到的鲁世深、郭孝恪两人所率的两万河北轻骑伏击。对于进入了伏击圈中的淮南军,鲁郭二将没有丝毫犹豫的下令对其发动了潮水般的攻击。
  轻骑如飞,连弩如电,长槊挥舞,马刀闪过。
  刚刚在颍川城停滞了两天以躲避那场突如而来的四月雪,全军却依然有在量士兵冻伤的淮南军正是士气低落之时,根本就没有料到,原本正应当空虚的颍川郡,居然会有一支伏兵在等着他们。
  淮南军的一字长蛇行军阵,瞬间被高速机动的河北轻骑横向切成了七八截。
  措手不及的淮南军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根本无法抵挡河北轻骑猛烈的进攻。两军交阵,一错而过,刹那间生死已定,胜负已分。
  “结阵,向我靠拢,结阵后撤!”淮南军的统帅杜伏威双目欲裂,策马挥刀大声嘶吼。身为一军之统帅,杜伏威有些年轻的过份,面如傅粉,身似书生,颌下只有短短的胡茬。身上穿着一套银白的铠甲,双肩挂着一袭长长的亮银披风,连坐下马也是匹雪白大马。他没有如其它将领一般的用槊,而是挥着一把双手大剑。整个人在马上,更似书生谋士而胜过一军统帅。
  不过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杜伏威虽然年青,可是南陈却是十分的有威名。杜伏威十六岁和好友辅公祏聚众起义,因勇敢善战,而被推为主。最初他率部往长白山投靠左君行,结果最后却不被容留,只得一路转向山东淮北一带。后来与江南王家联合,王家家主王智慧收杜伏威为义子,淮南军也就成了王家暗中的私军。
  而淮南军从此也得到王家的全力相助,渐渐在江淮越打越势大。到江南复立陈朝,杜伏威所率的淮南军已经夺下了淮河以南,金陵长江以北的数郡之地,拥兵过十万。才二十出头的杜伏威,就已经是南陈左翊卫大将军,加太子太傅衔。这次北伐,更是担任了前锋统帅之职。
  战场之上,部下的鲜血在不停地流淌,也渐渐洗去杜伏威心头的哀伤。十六岁开始上战场,至今大小数百战,无数次的血海刀山,枪林箭雨,早已经让杜伏威面对任何糟糕的情况都能临危不乱。
  而且现在也不是慌乱的时候,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没有人能逃离生天。身为从尸山中一路走到今天的将领,他十分明白,战场上死得最多的人往往是背后受到致命一击,在强大的敌军面前,你表现得越懦弱,往往活下来的机会越渺茫。
  大多数的淮南军士卒这个时候并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前锋军中有不少的士卒并没有打过什么真正的硬仗,面对如潮般的敌军骑兵,他们只是听凭着本能转身仓惶奔走。
  不过此时,杜伏威两个最勇猛的义子,王雄诞和阚陵两个号称淮南双雄的勇猛小将及时赶到。他们带着淮南军中最凶猛的一支部队赶到:淮南上募军。
  淮南上募军只有五千人,而且还是一支步军。但是在整个江南,没有人敢小瞧这支军队。上募军的五千士卒都是在整个淮南军中,十几万大军中精挑出来的五千最勇猛的将士。这支军队平时享受最高的待遇,吃的最好,每日酒肉享用。而且武器装备也是最好,每个人的武器铠甲全都是最精良上乘的。而且每个月,上募的将士们还有丰厚的晌银。
  这支杜伏威用无数银钱堆起来的军队,完全视作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为杜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凭着这赶到的五千上募精兵,杜伏威迅速部下一个方阵。他并没有急着立即派上募迎敌,而是马上以自己的旗号为中心,开始聚拢那些被冲散的淮南军。
  两支河北骑兵队先后扑上前,都被方阵硬生生地顶开。从附近逃过的其他淮南军见到方阵的效果,立刻停下脚步,围拢在方阵四周。在杜伏威的协调指挥下,这个战团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仿佛洪流中的一块巨石,艰难地维持着自身最后的尊严。
  “直娘贼的!”领军冲击的郭孝恪很快就发现了杜伏威的帅旗所在位置,大声骂了一句。
  他有些意外杜伏威的临战不乱,却没有立刻带人展开攻击。对方的主将虽败不乱,显然是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
  不过他也看出了对方的主意,淮南军有五万人马,虽然陷入伏击,被轻骑冲乱阵形。但实际上淮南军的兵马却是两倍多于他的兵力。眼下杜伏威不急着后撤,反在收拢军阵,明显是有重整军阵再战的意思。如果让他收拢了兵马,这却是个大麻烦。
  “收集长矛,收集长矛!”郭孝恪举起马槊,大声命令。随后弯下腰,从敌人的尸体旁捡了一根长矛在手。
  几百根步兵长矛立刻落到了河北军手里,作战经验丰富的河北军们斜举长矛,借着战马的速度快速前冲。“投!”在敌军惊诧的目光中,郭孝恪冷笑着下令。一支支丈八长矛速升空,裂破空气,重重地砸入淮南军的方阵。
  马上投矛,精准度与杀伤力并不高。但是,这长矛却比骑弓威慑力更大,丈八长的长矛如雨般倾泄在淮南军阵中,瞬间可以让对方的战阵慌乱变形。而且诸多长矛掷入对方的阵中,斜斜的遍地都是,瞬间就让原本坚固的方阵出现许多空隙。
  趁着淮南军慌乱之时,郭孝恪长槊一挥,“连弩发射!”
  借着战马高速的机动,河北轻骑迅速的接近越来越大的淮南军方阵。一把把连射弩端上手,对准着阵中的淮南军,连续扣动着弦刀,将一支支黑色的弩箭射入淮南军的身体之中。
  连射弩如雨下,连处于阵中的杜伏威也不得不挥剑劈挡。他一连劈飞了三支弩箭,却还是被一支弩箭擦过了脸庞,带起了一道血痕。
  化整为零,大队的河北轻骑开始分散成一个个的百人小队。他们如风一般的疾驰,又如同一把把巨大的刀刃,每一次靠近淮南军方阵,总会有数名士卒被刺倒下。一触至退,如同就像剥笋一般,淮南军一个接一个的含恨倒下。
  淮南军且战且退,不断收拢兵马,而河北军却如附骨之疽。一路尾随追击,丝毫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杜伏威一直的坚忍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河北轻骑一路追击,对他们的方阵如雁啄水般的层层削击,但是杜伏威最终也还是稳住了阵形,并且渐渐把冲散的士卒全都收拢了起来。
  只拥有少量骑兵的淮南军要想正面硬敌两万轻骑兵,唯有依靠军阵。失去阵列,最后败的只有淮南军,这是杜伏威一直坚持着的原因所在。
  杜伏威不断的指挥变阵,最后终于组成了一道坚固的步兵防御阵。
  在阵成之时,一冲入战阵的五十余名河北军骑手当场和坐骑一道被刺穿,轰然倒地。而久经战阵的淮南上募军士卒却对敌人的死亡视而不见。
  第一排的士卒保持着半蹲的姿势,槊锋斜向朝上。人和战马的鲜血顺着槊杆快速淌下来,染红他们的手和胳膊。有人被战马压伤,缺口很快被其他袍泽补充。未被波及者紧紧咬住牙关,像石雕一样纹丝不动。
  第二排士卒将长槊平放于第一排士卒的肩膀,槊锋指向正前,尖端处挂着破碎的血肉。第三排士卒的长槊放在第二排士卒的肩膀上,槊锋比前一排高出两尺,尚没有机会与敌人接触,冷森森闪着蓝光。
  这是标准的步兵对抗骑兵战阵,就像一个缩卷起身体的钢铁刺猬,令敌人无从下口。杜伏威的淮南军也曾经和王世充交过手,那一次,杜伏威败得很惨。也从那时起,杜伏威对于王世充的排槊阵便十分看重。后来组建上募军,他便如法炮制,也给上募军装备了丈多步槊,并且模仿了排槊军的做战方式。
  淮南军虽不如河北轻骑勇悍,但上募军的敢死战方式,却是杜伏威效仿隋朝名将杨素的战法。论勇敢,就算是天下闻名的河北军,也不一定能比淮南上募军这支敢死队更不命。
  面对着河北轻骑高速奔来的骑兵,上募根本视若不见,一把把长槊斜举,如同一尊尊石象。
第74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河北骑兵有着战马高速冲锋的惯性,只要勇于牺牲,不难将此阵撞成齑粉。
  不过战场指挥的鲁世深否决了郭孝恪冲锋破阵的提议,鲁世深胆大却心细,经过刚才的一战,他已经看出杜伏威确实员经验老到的将领。而且他身边的那数千兵马,绝对是一支真正的精锐。要起冲锋这个阵列,他们同样得付出相当大的伤亡才行。
  河北军不比其它军队,每一个士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并且花费了大量本钱装备的。而轻骑兵更是昂贵的兵种,每一名轻骑兵都是相当宝贵。黑石滩一战,击败了中原霸主李密,河北军前后出动十多万人,可伤亡的数字却很少。鲁世深绝不愿意为了赢得这场前锋战,就让自己的部下付出惨重的伤亡。那样的胜利,只会被人诟病,而不会被人称赞。
  前排上募士卒飞溅的鲜血没有让杜伏威心软,相比于高速机动的河北轻骑兵,淮南军剩下的也只有以命搏命的决死反击,才能保住不会被河北军冲溃。
  “上募!”高高飘扬的杜字帅旗之下,杜伏威手举双手大剑,激扬怒吼,长剑直指天际。
  “奋勇上前,有进无退,杀,杀,杀!”数千人的上募军决死将士,发出一阵阵吼声,声震霄汉。
  在淮南军转战江淮的数年之间,每当淮南军危急之时,只要杜伏威拨剑喊出上募二字之时,所有的上募军都会用这句代表着义无反顾,奋勇上前的战号回应杜伏威。而每当这个战号喊出,不管他们面对的是多么凶残的敌人,所有的上募军都会义无反顾的直扑敌营,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或者取得胜利。
  在激昂的战号声中,上募军的士气也上升到了最顶点。四千多名勇士,架着长矛组成的刺枪之林,踏着步伐缓缓地向着河北军的骑兵发起了反击。
  在那些河北轻骑兵的背后,是他们刚离开不久的颍川城。那里还留着一支淮南军的后勤部队,他们刚刚从那里离开不久,此里城池还在他们的手中。只有冲破这些拦路的轻骑兵,这五万淮南军就能回到坚固高大的城池之后。
  面对着淮南军以步对骑的反击,连鲁世深也被激怒了。
  鲁世深不愿意硬拼,不代表着他就不敢拼。如果他今天被一群步兵给赶跑了,他都再没脸回到河北。
  “狭路相逢!”鲁世深单手举槊,用荣誉激励着部下心中的斗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