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509

  不几日,信传到李密的手中,李密得书高兴不已,哈哈大笑。他把李渊给他的信在金墉城的宫殿之中展示给瓦岗的部下及前来会盟的其它农民军首领看。
  看着众人都相互传递,李密得意地道:“连唐公李渊都推举我,天下不愁不安定矣。”
  河北,北京城。
  临朔宫中偏殿永和殿中,陈克复召集了三省六部及九卫在京的大臣。
  这次陈克复意欲征伐河东,讨伐李渊。一方面是为了报当年李渊出卖他的大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时的李家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他们背负弑君之名。而自己现在表面上却还是尊隋,是扶持杨杲。如此一来,那么他必然也需要征伐李渊,为先帝报仇。再者,这个时候打李渊,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古来征战,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他打河北,是剿匪,天经地义。而如果打其它的隋朝势力,虽然杨杲为皇太子,一时却是不又有争论。但是如果是打李渊,那自然不会有人有异议。李渊背负了弑君之名,河东的那些地方世家豪强们,肯定也不愿意和李家一起背负这个恶名。这个时候出兵河东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更何况,现在李渊的兵马还不强,周边又要防范其它势力,自然是最佳之时。
  李渊父子的手段,陈克复是真心见识过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太原城中,把所有的人都耍了一遍,最后渔人得利。这样的人物也是陈克复所最忌惮的,如果有可能,他自然希望能第一时间将其铲除。
  可是当日大殿之上,众多文臣们众口一词的反对出兵。却也让他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些天,他暂时没有再提起出兵之事。而是全力的在查看朝廷的家当。
  不察不知道,一察吓一跳。
  当年他在辽东时,富得流油。粮食有数千万石,铠甲器械无数。辽东几十座铠甲、武器、弓箭、弩箭、火药等工坊源源不断的生产。可这才起兵一年,朝廷的却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甚至那些工坊也开始减慢生产,因为材料不足。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以往辽东军作战,最喜欢的套路,就是海量的弩箭优势压制敌军,再利用骑兵部队快速破阵,最后才是围剿。
  可是真算下来,弩箭的投靠成本比弓箭要贵。每一场仗下来,那一阵阵的箭雨就是在漫天的扔金子。特别是辽东军的骑兵,辽东军因靠近边塞,所以他们的骑兵配制比例很高,就连普通步兵,也基本都实现了骑马运送,开战后才下马步战。可从后勤算起来,一匹战马的消耗,是一个普通士兵消耗的数倍。
  人吃马嚼,战场消耗,流民消耗。一样又一样的消耗算起来,让他们积攒下来的家当如流水般的流走。
  看到这些糟糕的数据,陈克复也是头大,更不用当着家的那些官员了。不过虽然情况不妙,可陈克复却并不打算真的停止对辽东的战争。
  战场之上,瞬间万变,只争朝夕。
  辽东军的情况不妙,他想念其它势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都差不多,这些年来,基本上到处都闹农民起义,到处都是加税加赋加瑶役。
  现在拼的就是坚持,谁坚持住了,谁就可能走到最前面。
  战争年代,就算要发展,也得是在战争的空隙之中进行。真的在眼下如此重要关键的时机,停下辽东军的战争机器,来全力发展地方,恢复生产,这无疑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对于陈克复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争地盘,然后就是争人口。
  争到了地盘和人口就好,才是进一步的考虑生产等后方之事。一切的一切,都得围绕战争来进行。
  河东要打,后方的稳定也要。
  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但陈克复现在却必须得寻找到一个可用之策,能解决掉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这些天,陈克复绞尽了脑汁,想来想去,觉得如果想依靠常规办法是不可能了。
  这初冬季节,就算真的能再种庄稼也是来的及的。就算派人去打猎,却捕鱼,也是无法解决几百万人的粮食危机。而且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从现在到明年收获之前,还有大半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最后,陈克复也只得决定,非常之时,只能行非常之事。
第535章
以战养战
  夫非常之时,必须行非常之事。
  永和殿中,陈克复据于上首,毛喜、房玄龄等三省六部文臣居于右下首,李奔雷、鲁世深等在京武职大将皆列于左下首。不大的太和殿中,三四十人济济一堂。
  没有了那个做摆设的小皇帝,也没有了河北的那些降臣,在座的全都是辽东军最心腹的文武核心。
  坐在最上首,陈克复仔细的扫视了一圈如今主掌着北京朝廷走向的文武们。但见如房高玄龄等文臣们,数日不见,却又已经憔悴了不少。人人脸色灰暗,眼袋深深,一看就知道这些日子为了粮食的事情操尽了心。
  反而是居于左边的武将们,一个个都是大咧咧的跪坐在那,如今辽东军节节推进,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爽快无比。至于粮草器械之事,那都是朝堂上这些文官们的事情,他们也懒得去操那闲心。
  陈克复对着毛喜道:“毛仆射,不知道尚书省可有想出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毛喜虽然勤于政事,勤勤恳恳,但是对于眼下的粮食问题也是一筹莫展。这些日子虽然左右思量,各方调度,但仍然无法解决这件棘手的问题。
  “殿下,尚书省近日做了一次详细的统计,大业初年之时,朝廷天下登记之户口有九百余万,有口四千八百多万人。而这些人口大多聚集在中原的河北河南二地。光河北与河南两地就占有天下人口之半数,而占据同样地域之广的岭南、江淮之民,却只占天下口数的一成二之数。”
  说到这些详细的户籍之事,毛喜却是十分熟悉。
  “河北河南两地,有郡不过区区数十个,可却有户近五百万,民近两千五百万口,这庞大的数字还没有计算未登记在册的隐户。自大业七年开始,河北河南之地多有作战,又兼三次征辽,以河北河南两地服兵役最重。加上河南营建东都,修建运河,以及大业七年的大水灾。两地人口锐减,据我们统计与估算,河北河南两地人口已经比之大业初年人口最高时,减了近三成之民。”
  陈克复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他知道毛喜所说的河南,其实也包括了山东这一大片区域。不过在朝廷的正式称呼中,河南是包括了河南与山东两地的,这算是天下最精华之地,郡县众多,人口也是最多。虽然此时隋朝国土面积巨大,但实际上,大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集中在河南、河北、关中、河东这四大块之中。
  如占据了至少三分之一国土的江淮岭南这一大块,其人口却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二。这数字之少,让人心惊。而河北河南这黄河中下游两岸,却占据了全国半数的人口。
  隋朝近五千万人口,一半就是两千五百万。而河北之地,又在这一大片区中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算起来,光河北最起码有九百万人口左右。而按尚书省的统计,河北因这几年受到的诸多巨大影响,人口锐减三成,算来也还有足足六百多万人口。河北十八郡,就算平均算下来,一郡也还有足足三十多万人。
  如今辽东军占据了河北十郡,那可就是三百五六十万人口。加上先前辽东之地的两百余万人口,算起来,他们的地盘上已经有六百多万人口。
  这数字确实让人惊心,特别是战乱之时,如此多的人口,能让任何统治者都是又爱又怕。
  毛喜眉头紧皱,语气沉重的继续说:“此时我们所占据的二十六郡之地,已经有民六百余万。而眼下南下山东的通道已经打通,河北其余的八个郡收复也指日可待。军事之上,朝廷要命下河北剩下余郡,年前既可完成。而李靖将军南下之后,山东及淮北十余郡,也能在年前占领。”
  “殿下,开年之后,我们就将增加二十郡之地。说来可喜可贺,可是二十郡之地,最少也有五百万至七百万之民。如今河北、山东、淮北都已尽皆糜烂,朝廷取下这些郡县,也必须立马准备巨大的粮食,才能稳定各郡。不然,今日占据,明日又乱,只怕越加糜烂。”
  新晋户部尚书高士廉出列,满脸忧虑的说:“殿下,据我们户部所统计,按成年男子一年食粮七石计算,我们在这个数字上减至四石,以最低标准计算。当我们拿下河北、山东、淮北之后,我们的人口将达到一千一百万至一千三百万之间,一年的粮食消耗最低也需要五千万石左右。而在明年的粮食收获之前,我们最少还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时间之内,我们还需要粮食将近三千万石。”
  “三千万石。”陈克复轻轻低喃。
  “三千万石!”此时就连那些云淡风轻坐在一旁的武将们,也都是惊呼出声。
  大业年间,朝廷在运河沿岸建立了六大粮仓,其中在洛阳附近就建有三座。最大的洛口仓,光粮仓就有三千座。可如此大的粮仓,更集天下之力,也才只存储了两千四百万石粮。那可是朝廷最强盛之时,集天下之力才办到的事情。
  当年他们辽东军攻破高句丽国,夺得了高句丽数十年的国家战备诸粮,也不过得了一千多万石粮食。
  可是现在,他们才打下这么一点地图,大隋朝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就已经缺这么多的粮食。
  “我们这些年在辽东的存粮呢?难道全吃完了?”虎贲卫大将军鲁世深瞪着大眼,声音洪亮的道。
  高士廉有些无奈地道:“粮食当然还有,不过却已经不多。我们所有的存粮,已经只剩下了千万石粮。如果只是据辽东一地,这些粮食确实不少。可是如今进入中原,全靠这点粮食却是坚持不了多久。”
  “刚刚所说的还缺三千万石,实际上只是算的最低消耗,但实际上,我们的军队还要朝廷战事。如今每次作战,都是远距离作战,这一路之上的运输消耗实际上比将士们所食之粮还要高出三倍之数。而仗打的越多,我们的粮也缺的越多。按现在水师、李靖将军、及江都的兵马消耗来算,千万石粮,也支持不了多久。”
  “而眼下,除了江都的战事,朝廷又马上要对河北之地发兵,荡平河北。按参谋本部的计划,这次所动员的兵马至少十万左右。如此大的战事,粮食消耗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高士廉后面没有再说,但大家都知道他的意思。光是江都和山东的两个战场,已经让朝廷负担巨大,如果再加上河北,那已经是有巨大的缺口,如果这个时候,朝廷还要调兵打河东、伐李渊,那他们这些文官们都可以去上吊了。
  高士廉最后缓缓地道:“殿下,如果朝廷年前只负担江都战事,那么朝廷到明年收获前,还将有三千万石的粮食缺口。如果再加上山东战场,我们得追加一千万石,如果再加上河北战场,那最少还得增加一千万石。五千万石,在年前我们必须筹到这些粮食,不然不但河北的流民我们无法放粮,就是前线的将士,也将无粮可用。”
  火爆脾气的鲁世深一听这话,立马跳了起来,不满地道:“高尚书这话也说的出口?将士们在前线拼命,流血厮杀,可朝廷却无法保证粮草供应?难道你们打算让将士们饿着肚子上战场?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鲁世深的话让毛喜等文官们都不由的低下了头,战事们在前线拼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辽东军天下强兵。如果到时就因为他们无法提供粮草,而兵败,他们这些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心安的。
  陈克复也不由眉头紧皱,眼下已经不单单是打不打河东的问题了。而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别说那些饿着脖子的流民们,可能会再一次的四处作乱。就是前线作战的将士们,也有可能会陷入无粮可用的困境。
  “你们尚书省可有何对策?”陈克复凝重地问道,这个粮食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任谁也无法一下子解决。
  毛喜摇了摇头,虽然这些天尚书省各部官员天天商议,可到头来,也只是想出了一些小办法,对于五千万的缺口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鲁世深看着众人都愁眉苦脸,不由的重重一拍桌子,对着陈克复大声道:“殿下,不如我们去抢他娘的。当年咱们在辽东,不就是靠抢起家的。攻破一个辽东城,当年就抢了上千万石粮食,抢遍了高句丽,我们更是积攒了数千万石粮。如今缺了这么多粮,也没啥别的办法了,不如再干一回老本行,抢他娘的。咱们辽东军天下无双,这天下哪还有我们抢不回的粮食?”
  陈克复笑了一下,鲁世深胆大却也心细,话虽粗,却也算是一个办法。
  战争年代,生产自然还是比不过劫掠。以战养战,这本来就是一个古人常用之策。不过对于眼下的辽东军来说,以战养战,虽能解决一点,却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缺粮困境。
第536章
夺仓抢粮
  “抢?抢谁?”陈克复笑着对鲁世深道。
  鲁世深说:“自然是谁有粮,咱就抢谁。”
  众人不由笑了起来,殿中气氛一时也轻松不少,不复之前的那般沉闷压抑。
  鲁世深一句抢字出口,虽然后面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却让殿中不少人都不由眼前一亮。仿佛黑夜中的一道明光,立即让这些被笼罩在黑夜中,不知方向的众臣们找到了出口。
  “善!”高士廉面露惊喜,上前道:“殿下,鲁将军所言确实甚好。如今缺粮之数太大,虽然尚书省诸位同僚也想出了一些主意,如组织各地流民上山围猎、下河下海捕鱼,甚至是让人挖野菜。但都无法完全解决眼下问题,倒是鲁将军所言的抢粮,下官深以为然。”
  “那依高尚书之见,我们要抢谁?或者说,如今又有谁有粮可以让我们抢?”陈克复微笑道。
  如今的河北山东淮北之地,虽然各地在辽东军面前,早已经是不设防,取之易如反掌,但这些地方早被一路路的官兵与乱军抢了又抢,就算再抢一遍,又能抢到什么。陈克复想信这些情况高士廉自然是知道的,他既然提出来,肯定也有好的办法。
  高士廉高兴地说:“殿下,大业年间,先帝曾在东都附近的黄河沿岸兴建了六座大粮仓。自东向西,分别是河北汲郡黎阳县的黎阳仓。荥阳郡内,洛水至黄河入河口处的兴洛仓,也就是洛口仓。河东河内郡,洛阳北面偃师对面的河阳县的河阳仓。洛阳城北七里处的回洛仓。还有河南府陕州的常平仓,以及在附近潼关的广通仓。”
  “这六大仓都在东都左近,皆沿黄河而设。最大的是兴洛仓,有粮仓三千座,存粮两千四百万石。其余五座粮仓,多都存粮千万石,少者也有粮仓三百,存粮最少两百多万石。这六大粮仓加起来,其中存粮早已经超过五千万石。如果我们能夺下这六大粮仓,那么立即就能决粮荒。就算只夺下一二座,也能大大的缓解我们的粮食缺口。”
  高士廉说的高兴,陈克复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笑意。
  揉了揉额头,陈克复摇了摇头说,“高尚书所说之事虽好,可我们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六大仓之中,离我们最近的只有黎阳仓,可是早在年初之时,就已经被瓦岗军率军攻破,仓中数百万石粮食尽为瓦岗军所取。当初瓦岗军也正是因为取了仓中之粮,才能瞬间将兵马扩充至十数万之数。说来,这攻打黎阳仓之策,还是当初我在瓦岗时告诉给代岗的。却不曾想,如今反倒是抢了自己的粮食了。”
  众人一听黎明仓中几百万粮食没了,都不由的心中叹息,仿佛刀割了心头肉一般。
  看到众人惋惜的样子,陈克复却没什么感觉。就算黎阳仓的粮食还在,他们要想取,也是没有什么可能的。如今辽东军虽然打到了黄河北岸,但是就算从平原郡距离黎阳,也还足足隔了三个郡之远。
  就连最近的黎阳仓都取不了,那还在东都附近的洛口等仓更是只能看抢不到。据他的情报,眼下李密正兵围洛口仓,一心想要取其他中粮食,以壮兵马。眼下王世充与李密都在盯着这有着两千多万石的粮仓,双方你来我往的正开打着。他们辽东军虽然精锐,可也无法跨越数个郡的敌方势力跑到李密与王世充的虎口拔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