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509

  无远虑必有近忧!
  李建成犹豫着道:“裴长史所言确实好策略,只是如今我等四面皆敌,如果我们要攻河西,就算轻骑往攻。可如果周边各方来攻,我等自顾尚且不暇,又将如何能抽出兵马往攻关中?”
  李渊长叹一声,“河北的陈破军早已尚我李家为世仇,如此有这落井下石之机会,他又岂会轻易放过?江凌的辽王杨暕更是恨我之入骨,如若不是我等,他早已经在太原得继皇位。其余如洛阳的王世充、关中的宇文化及,只怕我等还没有去攻他们,他们就将来攻我们了,这却又将如何是好?”
  “唐王不如暂时隐忍,以一时忍辱负重换得时机。”
  “如何为之?”
  裴寂满面笑容,胸中成竹自在。
  “距离我们最近者,为东都洛阳之王世充势力。王世充入洛阳后,与段达、元文都、卢楚等人拥立越王杨侗妄自称帝。不过东都虽得王世充十万江淮军入洛阳,可东都如今却也被河南的瓦岗军三十万人围攻,虽然凭着东都的防御坚守,可却也无力再及西顾。”
  “所以唐王只须手书一封传给李密,与其结为盟友,言明联兵共伐东都伪帝杨侗。那么正久攻洛阳不下的李密,有很大的可能会与唐王结盟,到时我们象征性的派出一点兵马,既可轻易的借助李密之兵困住东都之兵马,使其无暇西顾,我们也能放心攻打关中。”
  “好,此计甚妙!”李渊立时迫不及待的在案前笔走龙蛇,手书一封立就,召来人让其快马将信送往洛阳外李密手中。
  去了老奸巨猾的王世充一路兵马,李渊心情舒畅许多。
  “不战即解东都兵马,此诚为上上策也。不过东都之兵虽解,可最让多忌惮的还是河北的陈破军与江凌之杨暕。陈破军之辽东军兵强马壮,如今又占据了太行山河北四陉,随时可以通过飞狐陉、井陉、蒲阴陉入我河东。虽然已经让人在三条通道加紧急加筑堡寨,只怕难以抵挡。更兼江凌之杨暕恨我入骨,其部下如吐万绪、鱼俱罗、董纯、裴仁基等人都是当世之名将,如若他往攻河北,我等依然是腹背受敌,如何是好?”
  裴寂平静道:“江凌之杨暕不足为虑,他刚刚南下抢夺了南陈朱粲的数郡之地为基业。如今朱粲已经联合了南陈的数部兵马,正卷土重回江凌,现在陈朝与杨暕已经正陷入大战之中。就算杨暕派兵北上河东,也只能是一支偏师北上,我们足以应付,不足为虑。”
  “我所虑者,真正的还是河北的陈破军啊。”李渊皱着眉头道,每次一提起这个名字,他就不由的头痛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陈破军如今居然到了这一步。一人之势力,居然早在他之上。
  裴寂对于陈破军也是感觉有些棘手,想了想后,试探着道:“此事,只怕是需要唐王暂时忍辱负重方能化解。”
  “何意?”
  裴寂斟酌着道:“陈破军兵强马壮,入河北迫降河北军之后,更是再无敌手。按如今之势,用不了多久,河北山东之地都将尽归其手,乃是唐王真正的对手。所以眼下之势,我们切不可将陈破军引入河东。”
  “我不招他,他也会自来,陈破军这个有仇必报,我等如何能挡得住?”
  “不如暂时示之以弱,套用先帝对付陈克复的计策。”裴寂轻声道。
  “你是说?”李渊目光如电,直射裴寂。
  裴寂额头冒汗,小心道:“不如唐王给陈破军写信,尊其为主,自称为臣,然后再派人带上大量的进献之物送去河北。当然,最重要的是,把三小姐也送往河北,让其夫妻团聚。到时,说不定陈克复会被暂时麻痹,暂时不来攻河东,而是先全力扫平河北山东。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赢得一些时间,全力攻取关中。只要拿下关中,就算陈破军再来攻,也不必惧矣。”
  裴寂话一落,李渊还没有表态,李世民却已经在一旁大声地吼道:“你说什么?让我们李家对陈破军称臣?还要向他道歉?还要将三姐送去给陈破军?这不可能!”那咆哮的声音,让裴寂都不由的耳膜生疼。
  李渊也为难的道:“让我给陈破军示弱倒不是问题,可关键的是,三娘早在太原之乱时,已经失踪了,至今未寻到踪影,如何将她送去河北?没有三娘,这示弱骄敌之策,只怕根本无用。”
  裴寂闻得此言,也是一时愣在当场。
第533章
卖国借兵
  李秀宁失踪的事情,一直被李渊隐瞒着,外人并不知情。当日太原混乱之夜时,李秀宁被李渊送往晋阳宫中,用来稳住杨暕。可混战一起,却再没有人顾的急这位被李渊当作了筹码搬来移去的李家三小姐。
  等到天亮之后,李渊控制了太原城后,却发现,女儿李秀宁已经不见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原以为是被杨暕带走,可宫中却有宫女明言,快天亮之时,都还看见三小姐在宫中。她根本没有和杨暕等人在一起,可就在天亮一切安定下来时,却突然消失了。
  这段时间李渊虽然也有派人去找,可找不到也并没有太多的伤心。毕竟他儿子女儿足有五六十个,虽然李秀宁是嫡女,可也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更何况女儿之前就已经痴痴呆呆,早已经不得李渊喜欢。
  此时突然被裴寂提起,李渊才突然醒悟道,自己的这个女儿其实还是一张很有力的筹码。女儿三娘是陈破军第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而且看当初陈克复叛逃出京时,还要带着秀宁就能知道,陈克复其实很喜欢秀宁。
  他自认也算了解陈克复,知道陈克复是个比较重感情之人。一向有仇必报,有情必还。以如今之局势,如果把女儿送去河北,让他们团聚,自己再把姿态放低一点,称臣纳贡,奉其为主。想信虽不能化解掉陈李两家的恩怨,可为他攻打关中还是能赢取到一些时间的。
  只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在这么一张有用的王牌,却失踪不见了。这让李渊脸黑如炭,眼瞪如铃!
  李渊的另一大谋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出谋道:“唐王,三小姐失踪一事,如今外面无人得知。不如,唐王就依裴长史之计而行。我们先派使者去河北,带上唐王的书信降表,再送去厚重礼物。然后说择吉日送还三小姐回河北,只要我们拖的一些时间,等到再过不久,就是寒冬,到时河北方面也不太可能出兵河东了。在到明年开春之前这段时间,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来攻打关中。”
  李渊神色凝重,“话虽如此,可陈破军始终如鲠在喉,我寝食难安啊。”
  “唐王,下官还有一策,可应付陈克复。”刘文静不满裴寂在众人面前如此风光,忙继续道。
  “你有计应付陈破军?是何良策,速速讲来。”李渊心中最担心的还是陈克复,此时一听到有应付陈克复的计划,整个上半身都前倾着,眼中泛光的焦急问道。
  “刚才裴长史之策,总结起来核心就是东和瓦岗。而下官的这个计策,则是北结突厥。”
  “北结突厥?”
  “没错,北结突厥。”
  李建成疑惑地道:“可是当初始毕可汗三十万人马南下,最后却是全军尽没于我大隋,连始毕可汗如今都还在江北陈破军的手中。如今东突厥更是一片混乱,他们自顾尚且不暇,我们就算联盟他们,又有何帮助?”
  “非也。”刘文静摇头。“突厥并非只有东突厥,在西面可是还有一个西突厥。虽然早年朝廷与东突厥合力,将强大的西突厥打的势力大衰,连处罗可汗都被留在先帝身边为禁卫军官。可实际上,这几年,因为东突厥的不断强势,朝廷早已经在暗中扶持西突厥,以制衡东突厥。上次始毕南侵,三十万狠骑尽没,大量部族贵族落入陈破军的手中。表面上东突厥写下降表,称臣陈破军。可实际上,陈克复如今一心尽在中原河北,根本无力兼管草原之事。”
  “东突厥草原内部四分五裂,周边各部族更是趁机入侵。而现在,昔日被东突厥一直打压的西突厥,如今却是再次强势崛起,已经沿着阴山山脉,将原先金山以东的大片草原吞入了西突厥的控制之中。其势力,现在已经扩张到了河东北部边界的定襄、马邑边境。”
  刘文静早些年曾经出使过东突厥、西突厥草原,对于草原十分熟悉。此时说起草原,却是头头是道,娓娓道来。
  “唐王,如今陈克复强盛,不但因其辽东军强大,也因其部下有着上十万人的辽东各部族骑兵相助。这些骑兵都是草原、山林长大,自幼就是马背上成长,极善骑射。更兼他们有无数的战马可供武装骑兵,所以当初陈破军才能平定辽东,平定室韦,甚至最后割据辽东。这其中,这些部族骑兵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
  李渊早些年曾经担任过河东楼烦郡太守,自然十分清楚这些草原上长大的突厥人的厉害。此时听到刘文静联结突厥的想法,不由心动。河东军虽铠甲装备精良,可毕竟大多都是新募没有多久的兵马,精兵并不多。他一直惧怕陈克复,也是因为河东军不如辽东军精良,不敢与战。
  特别是河东军中缺少骑兵,虽然他能弄到大量战马,可是骑兵非一日之功就能成军。但是如果如陈破军一般,联合这些草原契丹人,借助他们精良的骑兵,那么河东军的战略立即可提升数倍,就是对上陈破军,他也有几分底气。
  “世人皆知,辽东诸部肯出兵帮助陈破军,是因其当年将各部一一打服,后来又许以重利诱之,如此才能将他们绑在辽东军的战车之上,让他们这些年来帮他东征西讨。可我们拿什么来联合这西突厥?现下西突厥纵横草原,无人能制,他们凭什么来帮我们?”李渊担忧地道。
  对于李渊的犹豫,刘文静却显得十分轻松。
  “唐王,这却不是问题。突厥人其实和汉之匈奴、魏之柔然等草原部族相差无已。这些部族虽然能纵横草原一时,却皆是目光短浅之辈。当今西突厥可汗射匮可汗虽然十分勇猛,可却已经老迈,并无如当初始毕可汗一般入侵中原的野心。所以唐王你只需要给射匮可汗献上大量财物,并许下诺言,只要突厥人出兵,他们打下的土地,财货钱帛珍宝人口尽皆为他们所有,土地则归唐公。双方各取所需,事情可成。”
  “这”李渊有些犹豫,这样一来,却是等于勾结外族,终究会在历史上留下令人诟病的把柄。
  李建成也如父亲一般,对这个提议有些不太同意。他偿读史书,知道永嘉之乱的五胡乱华距今并不遥远。借胡人之兵南下,只怕到时却是无法控制他们。到时烧杀劫掠,他们犯下的罪责,却将由他们李家来背负,甚至因此而失去天下人心。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计划。
  “刘司马,只怕光是这般并不能让射匮可汗同意借兵吧?”李建成点破刘文静,想让他把话说清楚一些,好让父亲拒绝。
  刘文静讪笑几声,点头道:“为了周全一些,唐王最好能忍辱负重,暂时向射匮可汗称臣纳贡,接受射匮可汗的赐封。如若唐王许可,最好是能选李家女子一名,许与射匮可汗和亲,如此双方之关系才能稳固,赢得突厥人的信任。”
  李建成听的心头愤怒,“刘司马,刚才裴长史也要我父亲忍辱负重,如今你也要我父亲忍辱负重。人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可你们倒好,出的计谋却全是要我父亲为忍辱负重,难道你们就不能有更好的计策吗?事事皆要主公忍辱负重,这算何道理?而且你刚刚的这个北结突厥之策,我看完全就是让我父亲成为突厥人的臣子,将来突厥人在中原做尽坏事,所有的罪责骂名却都将由我父亲,由我李家来背负。到时失了人心,又如何谈王者霸业?”
  刘文静被李建成说的不吭声,低头站在那里。
  一旁的李世民却是早就看不下去,刘文静虽是父亲的谋臣,可实际上却已经被他拉拢,成为了他的势力。眼下看着大哥针对刘文静,他十分愤怒,冷冷的出口道:“大哥,如果当初你能好好地看着先帝,也就不会有今日这些事情了。你当真以为父亲愿意忍辱负重吗?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你当日疏忽所致?带着五千人马守着晋阳宫,可却还一个将死的瘫子都守不住。”
  “够了!”李渊大吼一声,他腾的一甩衣袖长身而起,整个人不怒自威。
  “眼下正是需要大家精诚团结之时,可你们兄弟俩却在这里争吵,成何体统?丢尽了李家的脸面。建成、世民你们两个退下。我何尝不知道裴长史与刘司马所献之策,我所要背负的耻辱。特别是这联结突厥人,将来只怕十几代之后,我都要被人戳脊梁骨。可是面对眼下的危局,你们可有更好的办法?”
  一通咆哮之后,李渊长叹一声,仿佛又老了几岁,落寞的道:“今日议事就到此为止,就按裴长史与刘司马之议。东和李密、北结突厥,再示弱河北、轻骑攻关中。成功在此一举,诸君皆须努力!”
  说完,李渊再次一甩长袖,转身往后宅而去。
第534章
非常之时
  李渊以书招李密,书信传到河南,李密看后,却是冷笑连连。
  此时的他拥兵三十万,兵围东都洛阳,可谓天下农民军中的执牛耳者。特别是如今天下一下子出了七个皇帝,这让本就关陇贵族出身的李密也不由的蠢蠢心动。
  他左思右想,觉得如今天下,就算是河北的陈破军,他也能与之一拼高下。偏偏如今杨广的那些皇子皇孙皇侄个个也敢称帝,不由的心动。
  此时他连连击败朝廷官军,如果不是王世充进入东都洛阳,再要不了多久,他就能攻下这天下中心,东都洛阳。凭着巨大的威望,此时那小吏出身的瓦岗军大龙头翟让,早已经十分识趣的将大首领之位让给了他。
  李密身为大首领之后,顿时觉得瓦岗军过去的这种山寨土匪一般的做法十分不满。什么大当家,二当家,三当家,四当家,五当家,在李密看来,就如同儿戏一般。
  如今拥兵三十万,李密心中也有了开朝建朝的想法。本来打算是攻下东都之后,再建朝称帝。可哪曾想,突然半路杀出来了王世充,不费半点功夫,却将这天下之都给轻松取去。这让李密当初差点吐下几口鲜血,对王世充也是从此恨之入骨。
  眼下洛阳一时不得下,李密也有些等不及了。此时再见李渊发给他的信,更是不由的恼怒。李渊不过是抓住了一个好机会,居然就占据了河东好大一块地盘,如今居然还敢跑来招自己。
  心下生怒的李密当下给李渊回信,“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意思也很简单,意思是你我现在虽属不同阵营,但有两点是相同是:一是都姓李,五百年前为本家;二是其实都是在反隋,有共同利益。所以,大家应该加强合作。
  现在我才疏学浅,侥幸于洛口立业,虚名讹传中原,忝为四海英雄拥戴。虽然有些成绩,但各地杨氏子孙仍在,隋兵犹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故想与兄台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共济大事。执子婴于咸阳,斩纣王于牧野,岂不壮哉?
  最后李密还提了一个提议,那就是若兄台有意,望率步骑数千趋河内,斩白马立誓,结秦晋之盟。如何?
  写完这封信,李密看着李渊、王世充、陈破军、宇文化及之流,一个个称王。心下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号召了瓦岗众英雄,由自己的心腹部下劝进。李密表面上推辞三次,最后决定开朝建国。
  不过他又对部下说东都还未攻下,所以暂时不称帝。建魏国,以金墉城为都城,设坛场,即位称魏公,年号为永平元年。置官属,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右长史,杨德方左司马,郑德韬右司马。拜让司徒,封东郡公。其将帅封拜各有差,拜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封徐世绩为右武卫大将军,加东海郡公。其余各首领皆有封赏!
  李密的使者将信送到太原,李渊打开信后看过后,不由大喜,果然一切都如长史裴寂所言,不由笑道:“李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我们现在正在准备攻打关中的紧要关头,这个时候倒是不能拒绝了他,要不然,凭白增添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表面上尊他为盟主,让他好全力尽心围攻洛阳,以牵制洛阳王世充的兵马。如此一来,东都兵马被牵制住,我们正好可以全力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裴寂等人也是纷纷称赞,道唐王忍辱负重,王图霸业可成。
  李渊让温大雅回信给李密,他念一句,温大雅写一句。“天生众民,必须有人治理他们,这治理人,不是你是谁!我已年过五十,想也做不到了。我高兴地依附你,唯一希望你早日接受上天的安排,以使万民安宁。当年由于弟兄们的拥戴,我作了宗盟之长。受封于唐,十分荣耀。如今之势,正需要我们兄弟同心共同推翻隋朝,象过去周与殷战于牧野,一仗便决定了殷纣王的命运,现在还不能肯定;象抓秦朝的孺子婴在咸阳那样,现在还不能想。我盼望你能早日攻下洛阳,然后到时再攻破长安,到时将隋朝的那些称帝的皇族一个个的拿下。兄弟不才,愿附骥尾。此生别无所求,只盼将来跟随您推翻了隋朝,你得天下之后,能再把河东封给我,让我李家继续袭封唐国公之位即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