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509

  李渊伸出手做了个斩的动作,“殿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杨暕愣了一下,他一直谋划的也都是如何弄掉卫文升等大臣。却没有想过,要直接将他们掌握的这二十万人通通铲除。一时间,也不由的有些愣住。
第488章
权利游戏
  看着杨暕还在犹豫,李渊忙道:“殿下不必犹豫,卫文升、樊子盖等人一日不除,他们就会一日不服殿下。这次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天下各地兵马俱至太原。此正是殿下将那些不服者,一网打尽的好机会。如若错过,只怕等他们返回地方,就会又是一个陈破军了。殿下,辽东陈破军前车之鉴不远,我们可不能再重蹈覆辙。”
  听到李渊这么一说,杨暕也不由的觉得确实如此。万一放他们回了地方,他们也跟那陈破军一样在各地起兵造反,那还得了。眼下江南河南各地已经烽火遍地,不过他觉得只要朝廷大军南下,到时必定能马到功成。可如果让这些文武大臣,贵族世家们也回到地方造反,那可是个大麻烦。
  特别是他心中更担忧的是,卫文升等人如果回到长安,到时他们肯定会扶持他的侄儿来做皇帝,这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殿下,其实别看他们有二十万人,真要想平定他们说难也不难。”李渊笑着道。
  “哦,唐公有什么好计谋,快快说来。”
  李渊笑了笑道:“我知道河北的裴仁基将军与山东的杨义臣将军都是殿下之心腹。他们二部足有十五万人马,外加殿下还有一些各地郡县赶来的勤王兵马支持,加起来也有几万人。说起来,殿下在城外的这几部人马加起来可就有近二十万人。而据我所知,卫文升、宇文化及的关陇军及一些合谋者的兵马加起来,也不过十万人左右。殿下以二十万人击十万人,岂不是雷霆一击。”
  杨暕此时已经完全让李渊给说了动了心,想想裴仁基和杨义臣皆是朝廷有名的大将军,以二十万打十万,怎么也有把握。不过转念却一想,除了关陇军,城外的兵马可不少,不算那些零散的,江淮军可就有整整十万人马。而且江淮劲旅天下闻名,王世充在江淮一带剿匪的战绩,朝廷上下可是早有耳闻。万一与关陇军交战时,江淮军却横插一脚,这却是要命的。
  李渊似乎是看出了他的担忧,又说道:“辽王是不是在担心一直摇摆不定的王世充?”
  “他可是有十万江淮劲旅!”杨暕牙痛似的道。也一直是因为城外的这些兵马,都是些名将所统,所以裴蕴等人才迟迟没有动手。
  “如果殿下相信老臣,把他们交给我河东军即可。”李渊大声道。
  杨暕似有些不敢相信的道:“唐公的意思,是由你出兵对付江淮军?”
  李渊推心置腹的样子道:“殿下娶了老夫的女儿,那我们以后自然就是一家人。殿下的事,老夫又岂敢不尽力。王世充虽然号称江淮十万劲旅,但实际,十万人里只有一半是精锐兵马。还有一半,是他北上之时,匆匆召募的新兵,所以战斗力并不会太强。老夫虽然无能,不过二郎却也是朝中有数的大将。等约好日期,殿下对关陇军动手之时,让二郎率河东军突袭江淮军,有心算无心,他王世充,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岂能飞上天不成。”
  一直以来,杨暕所最担忧的不过是卫文升等人的十万关陇军,李渊的十余万河东军,还有王世充的十万江淮军。要不是顾忌这三支大军,辽王早就直接即位了。没有想到,今日无意中的一个随口提亲,却让李家倒向了自己。再一想到李渊的计谋,心中更是激荡。
  到时由他亲率六万兵马坐镇太原城中,再由李渊关闭太原城。然后让裴仁基、杨义臣率二十万大军攻击卫文升、宇文化及的十万关陇军。再由李世民率河东军进攻江淮军,只关陇军一灭,就算李渊的河东军没有击败江淮军,他也一样大势在握。
  一想到,马上就能登上墀台,坐上龙椅,拥有天下,富有四海。杨暕的那张白脸都已经涨得通红,就差没有哈哈大笑失态。得到了李家的全面支持,杨暕又与李渊谈论了不少细节,最后约定,为了不使对手警觉,暂时对两家的关系保密。只等平定了关陇军和江淮军后,辽王立即迎娶李家小姐。
  最后离开时,高兴不已的杨暕甚至脚下一个没注意,差点绊倒。
  送走杨暕,李世民早已经等不及地问道:“父亲,你刚才和辽王所说的,是真是假?”
  “真亦如何,假亦如何?”
  “那先前和云定兴所说的,又是真是假?”
  李渊轻笑几声,捋着胡须得意地道:“二郎,你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你又何须纠缠真和假呢?”
  李世民却听的有些糊涂了,满头雾水,疑惑不解。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算算时间,云定兴应当已经将诏书宣告给王世充得知了。我们现在去一趟王世充大营,找他提亲。”
  “提亲?”李世民更是不解。先前父亲为他向杨武提亲,刚刚父亲又答应了辽王杨暕的提亲,现在居然又要去找王世充提亲。这头脑一时混乱起来,不明白为什么事事都要和提亲扯上。
  李渊心情大好,此时也不由的教导起儿子来,“二郎,世上没有什么正义与王道。那些都是帝王用来束缚小民的锁链,我们是世家是门阀。进一步,我们何偿就不能成为开创王朝的皇族?二郎,我一向看好你,你比你大哥更加适合成为李阀将来的掌门人。所以,有些事情你当明白。对于我们来说,朝廷不过是杨家的朝廷,我们李家却是世代的李家。只要对李家有利,我们又何须在意哪个当皇帝,或者改朝换代呢?”
  听到这么一番甚至有些大逆不道的话,李世民心中无比震惊。他从没有想过,原本父亲的心中,居然是如此的看待朝廷与家族的关系。
  “二郎,没有万世的朝廷,只有万世的家族。对于家族来说,利益才是最至高无上的。为了家族利益,其余的个人恩怨,甚至是君臣之义一类的皆可抛却。”
  李世民脸色有些苍白,他头一次听这么露骨的话,但又觉得这话说的是这么的有理。那关陇世家,不就是自魏起么,自魏,到周再到隋,改朝换代几次,可关陇的世家们却一直是高高在上。哪怕换了一个朝代,世家还是世家。想到这些,他终于有些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不过还是犹豫地问道:“父亲,那比如有一天,陈破军势大,能取隋而代之,那我们又将军如何?”
  李渊毫不犹豫,“如果有那一天,李家自然也和其它世家一样,臣服于他。这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应该的选择。二郎,如果你将来成了李阀掌门人,而陈破军真的有那君临天下的一天,我希望你能分清楚个人感情和家族利益。李家代代传承,家族传承的责任高于一切。明白吗?”
  李世民没有想到,父亲居然会如此回答,一时脸色阴沉,沉默不语。
  李渊也不再继续说陈破军,而是继续之前的话题,“王世充拥兵十万,看似中立,实则他的态度至关重用。如果这次,我们李家能与他达成联盟,那么我们能得到的远远不止是一个的皇后,或者是司徒、大丞相,顾命大臣之么简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不能错过。”
  听到父亲居然连皇后、大丞相、顾命大臣这些都不放在眼中,一时惊讶无比。如果大丞相都不放在眼中,那父亲所欲图谋的又将是什么?再往上,再往上李世民想着心中惊涛骇浪四起,无以名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看似永远一张笑脸的父亲,心里却是有着如此目标。
  李渊带上李世民都是换了身简便装束,只带了几个侍卫就悄悄的到了王世充的大营。王世充自到太原后,除了入晋阳宫,就整天呆在军营之中,甚至连那些官员拜访也很有见。
  对于太原的地主李渊,他更是少有交往,突然见到李渊父子轻装上门,都是十分惊讶。三人在中军营帐商议了大半天之后,李渊父子满意离去。
  中军大帐之中,王世充眉头紧皱,一言不发,不时的唉声叹气。
  王世充子王玄应和王玄恕及诸多王家叔侄都赶到中军大帐,王世充所统江淮劲旅,最早期之时,只是王世充在江都剿匪时建立的募兵,并不是大隋府兵。
  这江淮军士兵皆在江淮募集,军中大小将校初始时也都没有品级,大多是王世充的本家兄弟子侄们担任。到了后来,江淮军越打越猛,渐成江淮劲旅,号称天下五强军之一。到如今,当年的张须陀八风营已经早灭,皇帝身边的骁果军也已经全军尽没,就连幽州铁骑也投了辽东。
  当年的五强军,只剩了江淮军与辽东军。江淮军的人马也越来越多,甚至上次王世充借口勤王之机,募集了五万兵马,将所部人马翻了一倍,人数达到十万之数。
  拥有这么强大的一支兵马,王世充从江淮跑到河东勤王,河东雁门之围早解,王世充却一直没有回江淮,王家诸将当然而明白,家主是想要夺取更大的权利。兴师动众,千里来援,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好处,以家主的性格又怎么可能就此回去。只是他们不明白的是,既然要争取利益,为何在太原的两派人马中,却又一连也不偏。
  更让他们疑惑的是,先前听说左骁卫大将军云定兴来访,家主送走他时,在帐中哈哈大笑,高兴不已。哪料到,马上唐国公父子又来访,结果好半天,李渊父子高兴的离开,家主却又皱着眉头,一直叹气。
第489章
登基大典
  大业十一年八月初一,黄道吉日。
  河北涿郡治所蓟城,不过如今已经正式更名为北京。一大清早,北京朱雀御街,穿着光鲜地辽东军内卫军羽林卫与金吾卫的士兵就封锁了整个街口。
  无数的百姓都涌出了家门,不过他们只能站在街道,和两旁的店铺中观看。只有手持大元帅府发出的邀请函的要人才能通过封锁进入。
  原来的蓟城,现在的北京城,也是有内外城加瓮城,这段时间将蓟城定为北京后,辽东军又花了大力气在城外修建了三座棱堡卫城。
  而原来城中的内城,其实也是杨广所修建的行宫。杨坚开皇末年起,就在几个重要的地方修建了行宫。而杨广即位后,更是修建了诸多行宫。而作为河北要地的涿郡,也修建了一座行宫,即是临朔宫。特别是在大业七年,杨广征辽东高句丽时,曾经将临时朔宫作为一个前线指挥部,在此停留许久。所以临朔宫的规模,仅次于西京太极宫和东都紫微宫,甚至比太原的晋阳宫、江都的江都宫,临渝关的临渝宫,楼烦汾阳宫之上,属于杨广在天下的七大宫城中排名第三的大建筑群。
  不过自从大业九年杨玄感叛乱,杨广匆匆从辽东返回河北之后,杨广就再也没有来过这座几经扩建,富丽堂皇的临朔宫了。此时在临朔宫的正门承天门前,一排又一排身着大红色制服的礼兵手持仪刀仪剑,如钉子般站得笔直。在他们身后是刚刚才经过半个月装饰的高大又雄伟的承天门,近千名的辽东军文武大臣,和辽东河北各地的世家大族富户缙绅们,还有契丹、靺鞨、新罗、百济、奚国、铁勒、突厥等各部族的国王王子使节大臣们。他们身着华丽的礼服、军服。
  不过承天门前,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佩戴着各种闪烁地星状勋章、奖章和绸带的辽东军官们。辽东军的新军制中,每参加一场战争,所有的参战将士战后都会得到一枚战争纪念勋章。而且按照军功,以军功十二转设置了十二级破军勋章,每一转军功,获得相应的等级勋章。除了这两类勋章,辽东军还有等级最高,也最稀有的复国勋章,就是如今辽东军的高层,这种勋章上描绘着一只黄金狮子的勋章也十分少见。纪念勋章上面都是肋插双翅的天狼,所以也叫天狼勋章。而十二级军功勋章,上面则是肋生双翅的伏虎,也称之为飞虎勋章。天狼、飞虎、金狮,三种勋章挂在一个个将领的胸前铠甲之上,耀耀生辉、光彩夺目。
  这盛大隆重的场面,让那些前来观礼的河北乡绅士族大家们,都是看的心神激荡。早在十来天前,河北各地已经到处流传,陈大帅的人马从草原上救回了在河东被突厥人掳走的皇后与太子殿下。而且还有传言,皇帝如今在太原城中,早已经昏迷数月之久,太原城中各方人马也是为了扶持各自支持的皇子皇孙,正斗的不可开交。眼看着天下动乱四起,太原城中那些文武大臣、世家门阀却又还在那里争权夺利,一心为隋的陈大帅,最后决定奉太子殿下在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登基即位。今日,就是新皇的登基大典。
  看着这隆重的场面,不少河北的士族、大家,纷纷是摇头接耳,心想怪不得皇帝之前还下了圣旨,不担表扬了陈大帅的忠心,而且还将宝贝公主嫁给了陈大帅,更是封他为王。如今看陈大帅如此尊隋的态度,看来皇帝的眼光果然还是雪亮的。特别是早听的各种传闻,说是辽东军如今拥兵百万,如果陈大帅真的要造反,那岂不是早自已造反当皇帝去了,又哪个会那么好心的把太子找回来当皇帝。
  不过今日的大典,除了辽东军的文武,及周边各部族之人,还有不少则是临渝关的河北降将以及以占据的河北六郡的地方官员。这些人都迫于形势降了辽东军,今日也一并都来参加了这大典。
  临朔宫中今日也是装扮一新,特别是登基所用的太和殿更是内外一新,巨大的枝形吊灯悬挂在高高的殿顶,五千多盏遍布各处地彩灯和特制的彩色蜡烛将整个大殿照耀得金碧辉煌,红色的珊瑚绒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了高台前。悬挂在墀台龙椅后面则是一面巨大的龙壁,龙壁之上九龙盘旋,形态各异的真龙居高临下的俯视着,目光里带着无限的威严。
  在这个殿堂里荃萃了辽东军所有地头面人物,文武大臣们在安排好的位置站立,从凡墀下一直排到大殿门口。众人温文尔雅地轻声地议论着,当然,议论得最多的还是辽东军此次进入河北的过程。河北平原之地,终于马上都将归入辽东军的统治之下。
  不过也有一部份人一直是沉默不语,这些人有文有武,却是一眼就能看出,并不是辽东军一系。这些人人数也不少,却是以一位干瘦年长之人为首。那人正是河北军的大将薛世雄,在他的后面则是临渝归降的河北军将领,还有被辽东军占据的河北六郡的地方官员。
  不过同是河北军将领的罗艺一家却并不在这些人之列,罗艺此时正带着两个儿子,满面堆笑的和辽东军的那些将领们站在一起,甚至眼神中还透露着些许讨好的意味。薛定国站在薛世雄的背后,冷冷地打量着远处的罗艺,心中却有一股说不出的厌恶之情。以往罗薛两家是多年世交,可这次罗艺却暗中投靠辽东军,不但开城放辽东军入临渝关,还带人自相残杀,更杀了河北军大帅李景,这样的行为,让薛家几人始终耿耿于怀。
  仪式在上午正式开始,但一大早,所有的观礼人都到了现场。当陈克复领着一众辽东军大将抵达时,所有人地目光都被他吸引了。这个年仅二十七岁地青年将军,可能已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强者之一了。
  薛世雄看到陈克复到来,目光也一直注视着他。对于这个年轻人,他却丝毫不敢等闲视之。甚至他觉得,自己怎么都看不明白他。据他所知,陈破军的父亲陈深已经在江南称帝,复立陈朝。甚至他也知道,陈深已经立了陈破军为南陈皇太子,可他今日为何还要立杨暕为帝?
  不少河北人还是头一次看到陈破军。他们惊叹于这位大帅挺拔的姿态。飘逸的长发,英俊的相貌。更多的人则议论他不败的战绩,从辽东蛮荒崛起的传奇经历。无论是敌是友,大家都在心中暗暗赞叹,这样的气质,这样的风采,果然是当今的卓越人物。
  到了吉时,在一队队乐队的鼓吹之下,年仅八岁的隋朝太子杨杲坐辇进入太和殿。为了今天的大典顺利进行,陈克复也是费了不少功夫。他将南阳公主和出云公主都接到北京,让她们和萧后与太子重逢。萧后见到了两个女儿,那边陈克复又软硬兼施,终于她还是慢慢的配合起来。有了萧后的帮助,才八岁的太子杨杲也就好操弄。
  今天的登基大典,事实上杨杲已经进行了许多次彩排,一切都已经演练的十分熟悉。所以陈破军看到太子到来,也并没有什么担忧的。太子今日穿上了最隆重的冕服,头戴冕冠,那冕板之上,前后各有十二12旒,每旒十二珠。身上的袍服也是最隆重的天子大典礼服,上玄下朱,且纹有日月星辰十二章,肩挑日月,背负星辰。
  杨杲多日演练,此时神色庄严,目不斜视的走过鲜红的珊瑚绒地毯,仪态高贵而大气,气度沉稳森严。在经过陈破军时,他顿了下步子,对陈破军微微点头,陈破军为了登基仪式的顺利,最近也是花了些功夫哄他,此时微笑着回给了对方一个鼓励的眼神。
  在雄壮的乐声中,大隋的第三任皇帝走上高台。
  陈克复心情复杂,在这刻,他想到了很多事,很多人。从童稚的年代起,甚至他觉得自己与杨杲的命运也十分相似。在自己二十七岁的生命里,充满了热血、牺牲、奋斗、背叛和情激,所有的一切,也许都是为了他日如眼前这般。当年的陈朝不堪大隋一击,所以他这个皇族才能安然的隐居河北。要不然,也许他在七八岁时,也会被他人如杨杲一般的操纵摆弄吧?
  他知道,虽然他改变了一些历史,自己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今天这般,立隋室傀儡皇帝,他虽然是第一个,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这只是一个开头,这个头一开,也就昭示着曾经无比强大的隋朝终于倒下了。
  在这一刻,他突然感觉无比的轻松,望着高高在上的龙椅,他默默地想:“杨广,虽然你的大业并未实现,但我却是明白你的信念与理想。等着吧,你心中所期盼,所要实现的,我会帮你实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你和你的大业都跨了,但是有我的接替,我一定会让华夏,让大汉更加繁盛,让四海臣服,天下景仰。”
第490章
传国玉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八月初一,北京临朔宫太和大殿里,才八岁的杨杲,还有些懵懵懂懂的走向天下至尊的宝座。当他转身面南的那一刻,殿堂之下,群臣齐拜,山呼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回音在大殿上空久久回荡。
  “众爱卿平身!”从太子变成了天子的杨杲按着先前练习的那样,双袖挥起。才八岁的他,在双袖挥起的那瞬间,他仿佛想起了父皇的样子。他知道,当坐上这个位置后,那意味着什么。身为天子的骄傲沐浴着他,笼罩着他,完完全全包围了他。
  “谢皇上!”跪拜的群臣齐齐站起。文臣、武将、功勋、谋士……清一色的象征帝国威严的官服官帽。他们站起来,他们是帝国的栋梁,每个人都顶天立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