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509

  想了想如今的局势,云定兴也知道时间宝贵,只能咬咬牙直接上。
  收起客套笑脸,云定兴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肃然道:“唐公,刚才你也知道,今日陛下已经醒来。不过如今太原城中,辽王早已经对皇位垂已久,陛下深感忧虑。就在我来之前,燕王殿下挟陛下诏书来见。”
  李渊一听皇帝居然让燕王偷偷地带着诏书去见他,也立即明白肯定此事不同寻常。
  “陛下已经下传位诏书,立燕王殿下为皇太孙。”
  李世民与李渊父子俩齐齐神色一动,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消息。虽然以前众人都知道皇帝喜欢燕王,但如今局势,却是辽王党羽最多,势力最大。可皇帝一醒来,却反而急急的立下传位诏书,这一来说明皇帝这次醒来后,身体可能并没好转。二来,也说明了皇帝的态度,他对于辽王确实不喜。也许,皇帝只是感受到了辽王的威胁吧。但是不论如何,他们知道,云定兴来找他李家,肯定是皇帝的意思。
  果然,云定兴将那顾命八大臣的诏书拿了出来,出示李渊。
  李渊看完后,心中也是十分兴奋。实际上,他也不愿意最后让辽王得了皇位。辽王一党势力强大,如果杨暕得位,李家不但不太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且有可能会受到新皇的打压。这也是明明李家一倒过去,就立马能帮杨暕赢得大势,却偏偏犹豫不决的原因。锦上添花,总不如雪中送炭。
  合弱击强,才是真正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燕王相比于辽王,那才是真正的势弱。甚至关陇一派,虽然反对辽王,但他们也不一定就非要支持燕王,要知道,杨昭的三个儿子中,一直坐镇留守长安的可是代王杨侑。相比于一直随驾的燕王,关陇派系也许会更乐意支持代王。
  不过那是以前,如今有皇帝的亲笔诏书,这形势却又是立马不同了。皇帝醒来,且发下诏书,那么之前那些和他李家一样观望的势力,必定大多数会立马倒向皇帝这边。
  李渊一边接下诏书谢恩,一边却是心中不断盘算。
  有皇帝的这两道诏书,那么关陇一派肯定会立马转而支持燕王,就算是那一直和自己一样没表态的王世充。他相信,只要这诏书一到,王世充也会立马支持燕王。算起来,只要再加上李家的支持,燕王获得的支持马上就能超过辽王。
  内有皇帝的传位诏书,外有他们支持。以太原如今的兵马来算,他们拥有的兵马最少能达到三十万,而辽王只有二十多万。更加让李渊高兴的是,燕王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李家的只要支持燕王,立即能成为燕王势力之中最强的一派。只要帮燕王夺得皇位,那么有着顾命大臣的名号,他李家还不得权倾朝野。
  李世民却在一边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李渊心情高兴,只要此处谋划成功,他李渊也并定成为朝廷第一人。看着儿子不语,不由笑道:“二郎,你平日里兵书看的多,你说说,我们当如何铲除辽王一党?”
  整理了下思路,李世民道:“按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陛下已经醒来,可是我们却一直没接到宫中的消息。而且陛下派人送燕王出宫,做的又如此隐秘。这说明,晋阳宫已经让辽王给掌控,陛下显然是察觉到了此事,才会如此行事。所以,只怕辽王狗急跳墙,万一……”
  李渊和云定兴都是老狐狸级的人物,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听到李世民的话,就立即明白了后面的意思。皇帝醒了,却一直没消息传出来。那就说明肯定是辽王隐瞒了这个消息,封锁了晋阳宫。而这样做,已经等同谋逆。
  一旦辽王真的动手,虽然表面上说他们的实力联合起来也许更强。但是那也得联合之后,现在可还是一盘散沙,弄不好,就会给辽王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
  听到这里,云定兴已经有些焦急起来,他是燕王的舅舅,如今这事已经开始。万一让辽王得了位,那将来岂有他云家的好。眉头紧皱,云定兴焦急地道:“二郎,如何是好?”
  “云世叔,依小侄之见,如今我们必须兵贵神速。最后还是兵分数路,抓紧时间,抢在辽王动手之前先发致人,方为上策。”李世民沉吟道。
  “快说,怎么个先发致人法?”
  李世民缓缓道:“首先,云世叔立马将燕王秘密送来唐国公府,我们李府秘密,且守卫森严,能全力保证燕王的安全。”
  云定兴想了想,自己的左骁卫军营如今乱糟糟,军中耳目众多,将燕王这个皇太孙留在那里,确实不太安全。虽然他心中也猜测,李世民提出将人送到李府,是想自己和燕王更近些,但也不太在意。反正自己是燕王的亲舅舅,只要真的扶了燕王上位,这将来还怕会亏了自己不成。
  “好!一会我说将殿下送来。”云定兴点头同意。
  “其次,云世叔马上带上诏书,分别去见卫文升、宇文化及、樊子盖、王世充四人。只要将陛下的诏书宣告给他们,相信他们都会支持燕王。只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我们掌握的实力才能超过辽王。”
  李世民提的之四人,也是顾命八大臣之一,其中卫文升、宇文化及、樊子盖三代正是眼下关陇派的代表人物。而王世充更是手握十万淮南军,这四人的支持至关重用。
  “那苏威要不要告诉他?毕竟他也是顾命大臣之首。还有那裴家,要不要拉拢一下?”云定兴问道。
  一听苏威的名字,李世民眼中露出不屑,忙摇头道:“那位苏相就不要找他了,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之时再找他也不迟。至于裴家,虽然裴世矩也是陛下诏书中的顾命大臣,但是他如今人在辽东,而且裴家早已经倒向辽王,我们更不能找他。”
  苏威号称朝堂不倒翁,做了几十年宰相,起起落落,可是一直都是不倒。所有人都知道这位不倒翁,靠的就是他的那倒小怕事,且墙头草的性格。如果把这事情告诉了他,弄不好他跑去告诉杨暕也有可能。反正他也不过是一个文官,这个时候也用不到他什么,最多将来事成之后,将他弄到朝中平衡下各方势力就好了。
  至于裴阀,就算是他们肯倒戈支持燕王,李世民也肯定是要从中作梗的。裴阀和李阀是死对头,宇文阀当初在宇文述死了后,已经势力大降,如今朝中真正势力强大的门阀就剩下了裴阀和李阀。眼下有这么好的机会铲除裴阀,李世民又怎么可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父亲,世叔。眼下最关键的一步,其实还是陛下。如今陛下虽然醒来,可却被困在宫中。如果我们能抢出陛下,那么陛下只要一现身,再加上我们联手,这辽王又岂能翻天?”
  皇帝的诏书和皇帝本人比起来,那自然是皇帝的份量更重。不过眼下晋阳宫完全被辽王掌控,要不然皇帝也不可能会将燕王送出宫,还搞得这么复杂了。以眼下的形势,他们连皇宫都靠近不了,更不用说见到皇帝了。
  云定兴皱着眉头道:“那辽王以自己在崞县募集的三万兵马为主,在太原城中又扩充了不少兵马,如今足足有五万精兵完全听他所用。现在晋阳宫正是由这五万人守卫,城外还有裴仁基十万河北军,杨义臣的五万山东军,另外还有将近三四万倒向他们的各部零散兵马。要想从晋阳宫中抢出陛下,只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三人都陷入沉思,虽然太原城集结了六十万兵马。但是这么多人不可能都驻扎在城中,眼下太原城中有辽王的五万兵马守卫晋阳宫,另外还有就是禁卫内军,不过眼下这往日最荣誉的禁卫内军,却是只有有那雁门城八千生还人马扩充后的两万人。其中黑衣铁卫五千人马,骁果军五千人马,另外左右翊卫各有五千人马。
  这两万人马居于晋阳宫中,处于被辽王五万兵马的包围之中。而且负责皇帝的侍卫正是由裴行俨所统的五千黑衣铁卫,就连李建成的那五千骁果军,也只能是在宫内驻守。左翊卫的兵马由宇文化及统领,右翊卫由司马德堪统领,虽然宇文化及属于他们这边,可司马德堪却是早被辽王拉拢。宇文化及的人马早被司马德堪牵制,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唐公,王世充的淮南军,和卫文升的关陇军都在城外,要想抢回皇帝,那五千骁果军和五千左翊卫兵马根本不够。唐公,太原城的防守还在你的手中,你看有没有办法到时放大军入城?”
  李渊目光如水,心中却是不断地盘算着。眼下的每一步,都关系到李家的将来,他不得不谨慎。李家在此次的皇位争夺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太原城是他李渊的地盘,云定兴的话让他迟疑起来。
第487章
两面三刀
  太原是李渊的地盘,虽然天子从雁门退入太原。不过禁卫军早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所以城防大权还是在李渊手中,他的十多万河东军中,有五万人是他的嫡系直属人马,其余的七八万人也都在城外驻守。
  按制,皇帝在太原,那么城防是应当由禁卫军接管的,不过禁卫军拱卫行宫人数都不够。所以到最后,太原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却有四十多万是在太原城外,甚至有不少还有周边的各县驻守。
  太原城中,辽王杨暕有五万直属兵马,由鱼俱罗、董纯、吐万绪等人统领。另有侍卫天子身边的黑衣铁卫五千人马,由裴仁基之子裴行俨统领。右翊卫大将军司马德堪统领的五千兵马,宇文化及统领五千左翊卫兵马,李建成统领骁果军五千兵马。
  除了这些兵马,剩下的就只有李渊的城防部队。太原四城,由李渊最精锐的五万河东军驻防,整个加起来,太原城中的兵马只有十二万人,表面看起来,如今的支持燕王的兵马与辽王的兵马各一半。不过众人都知道,辽王控制着皇宫,李渊控制着外城。不过他们对辽王控制的皇宫插不进手,李渊所控制的太原外城,实际上却是有诸多大将军统领。每一道城门,朝廷都派有官职很高的将领坐镇。
  不过虽然有那么朝廷将领坐镇,但是只要李渊肯,那么关键的时候,还是能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的。不过李渊却有些犹豫不决,太原是李渊的大本营,万一大军入城后控制不住,在城中交战,那这河东名城可就将毁于一旦。甚至他还担心着,万一到时有人和他想着一样,打算浑水摸鱼怎么办?
  毕竟刀兵一起,可就是兵火无情。
  李世民看出父亲的顾虑,忙道:“世叔,城外还有着辽王的十几万河北军与山东军,到时这些人可还得大军控制。所以小侄认为,莫若就由关陇军与江淮军到时牵制河北军与山东军,就由熟悉太原的河东军入城,如此一来,也省的各军混乱,避免局势难以控制。你觉得呢?”
  云定兴心中一顿,暗叹李家父子打的真是好算盘。燕王也送入李府,太原也不让他们的兵马进入。到时他李家控制了太原,兼手中又有燕王,还人可比。不过心中虽是如此想,云定兴却也不愿意点破,毕竟此事要成,还得李家多多帮忙。
  不过他还是皱眉道:“如果由唐公率河东军在城中平定辽王,这却是再好不过的了。只不过,辽王控制着皇宫,却是怕一时难以救出陛下。”
  李渊父子巴不得杨广就死在皇宫才好,这样将来燕王即位,李家才好。不过这话自然不能明说,想了想后,李世民道:“此事我看不如先由宇文将军和我大哥先用宫中的人马试试,能偷偷带出陛下最好,如果不行,我们到时再想办法。现在当务之前,还是由云叔去联络各家。”
  “好,那我先走了。”云定兴也不再多说什么,转头偷偷从侧门出府。
  云定兴离开没有多久,却又有家人来报,说是辽王殿下亲自来访。
  李渊父子面面相觑,却也已经明白了辽王的来意。
  “父亲,辽王肯定是来拉拢我们李家。看来辽王要动手了!”李世民冷冷地道,他一向对这个辽王没什么好感。
  李渊却在那里若有所思,不停的捋着胡须沉思。
  辽王杨暕今日一身紫袍玉带,满脸微笑,一眼望去仪表堂堂,气质非凡。一进李府,老远就大笑着对李渊行了一个晚辈礼,“表伯父好!”
  李渊的父亲与杨广的父亲娶的都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李渊和杨广两人都是姨表兄弟,李渊比杨广大两岁,说来算是杨广的表兄。不过虽然有这么一层关系,以往李渊可不敢让杨广叫他表哥。而且以往辽王也从来没叫过他表伯父,眼下突然叫的这么亲热,却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李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却也是十分泰然自若的就大下了这句称呼。
  “辽王殿下,今日怎么有空到寒舍,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啊。”
  杨暕来李府,却没有带上裴蕴等人,只带了一队侍卫过来,也都尽留在府门外。进入李府,身边只带了几个侍女,倒是显得十分私人。对李世民,却也是没口子的叫着表弟。
  说了一番客套话后,辽王杨暕也没再客气,直言道:“表伯父,在下今日上门,其实也是想来亲上加亲。”
  “哦!”李渊不置可否。
  “是这样,小侄元配早丧,至今未有再娶。小侄早闻李家表妹贤淑,早家来求。小侄也是幕名不已,今日就冒昧前来,想来亲上加亲。这事本来当由长辈做主,只是陛下至今未醒,找其它人也都有些身份不配。小侄失礼冒昧前来,还请表伯父见谅。”杨暕笑着说道。
  李渊眉头微皱,心中不喜。就算杨暕真的想求亲,这也得由长辈出面,像他这般,哪有半点礼数。不过也只是心中生怒,面上却仍然是古井无波。
  要是这杨暕在云定兴的前面到来,说不定他还真的会考虑一下。毕竟如今杨暕虽然有不少女人,可他的辽王妃却是早死,如果女儿嫁给他,那定然是正妻。到时他当了皇帝,女儿有娘家支持,自然也是皇后。
  不过现在,他却是不愿意再在这个事情上费神了。毕竟就算女儿当了杨暕的皇后,可李家也不一定能有多大发展。但是如果扶持燕王杨倓上了位,那么李家可就不一样了。
  李世民在一旁也是哼了一声,想着用不了多久,这个一直高高在下,狗眼看人的皇子,就将被他们踩入烂泥,心中也是解气不少。再看他时,已经少了几分不满,反而多了几分不屑。
  李渊也本要拒绝,不过却突然脸上一笑,“哎呀,殿下果然还是真性情啊。不过这个婚姻大事,又哪有自作主张的。就算是殿下,也不能让人说失了礼数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殿下真有心,我看殿下不如请一位皇族长辈,或者是朝中大臣前来提亲也好。”
  那边的杨暕今天来,本来是听了裴蕴的话,前来试探下李渊的态度。刚刚的提亲,不过是他随口一提,哪想到李渊居然会同意。一时间,心神激荡,高兴不已。要不是李渊一直不肯倒向他,他早就动手了。如今李渊愿意将女儿嫁给自己,那岂不是表示李家已经愿意投靠自己?有了李家的支持,他还有何惧?
  那边的李世民却是愣了一下,不明白父亲怎么会这般。
  那边的李渊和杨暕却是越谈越高兴,甚至已经三言两语的将这婚姻大事说定。
  “殿下,如今陛下昏迷不醒已经两月,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如今太子已经草原遇难,陛下又昏迷不醒,天下四方人心惶惶啊。殿下身为陛下唯一嫡子,当此之时,还望心中早怀天下苍生为重,要勇于挑起江山重责啊。”李渊在那里一脸的劝慰道。那语气,充满了期盼。
  杨暕也打蛇随棍上,轻声道:“本王何尝不是心怀天下百姓,奈何怕朝堂内外不服。为之奈何?”
  “只要殿下继承了大统,那时以人主身份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杨暕目光盯盯的凝神着李渊,不过却看到李渊的目光中确实是十分坦荡。心中不由的疑惑,裴蕴等人都说李渊老奸巨猾,手中握着实力,却迟迟不肯投入他的麾下,不过是想待价而沽。可看如今李渊的样子,却是十分真诚的样子。难道是因为,我要娶他的女儿?
  “然陛下尚在,又未有明诏,予如何即位?”
  李渊笑的十分诡异,“老臣曾经见陛下手书过一道传位于殿下的传位诏书,就存放于陛下身边。只要殿下找到这诏书,到时自然可以凭传位诏书即位,再尊今上为太上皇即可。”
  杨暕眼前一亮,心道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虽然这般即位有些不够光明正大,但是只要李渊也肯支持他。那以他如今的实力,只要到时伪造一封传位诏书又有何难?只要到时他即了位,天下又还有谁会来管这诏书是不是伪造的。
  想到这里,心中也是激动万分,连呼吸都瞬间急促了许多。
  “他日我若即位,必定加封唐公为司徒、大丞相之位。”杨暕也是拍胸许诺,却又道:“不过,那关陇一派一直反对于本王。还有那王世充,本王数次拜访,却都拒而不见,至今都是摇摆不定。这些人手中握有近二十万兵马,只怕还是一个麻烦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