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509

  “小人已经举族内迁,幸得辽公在我族危亡之时接纳与蔽族,还划给我们牧场,小人真是感激不尽。今后辽公但有差遣,定无二话。”摩会伏在地上,头也不抬。
  “那你可知道我大隋辽东的规矩?凡入我辽东,必须摒弃之前的一切种族观念。入辽之日起,必须改汉人衣冠,束汉人发型,习汉话汉字,从此不得再穿原先的衣冠,再束之前的发型,甚至习成汉话,不得再说原先的语言。这些,你们都能做到吗?”陈克复身子紧紧的陷在羽毛垫子之中,眉毛一挑,笑着道。
  “我等即已入辽东,今后一切自然都将遵守辽东规矩。更何况,小人出生草原,可却也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只是一直苦无机会,接受中原教化,如今有些良机,求之还不得呢,又岂会不愿意。”
  “我辽东百姓都要分族和他族混合居住,以保甲里为制,并有百姓选拔出甲正、保正、里正管理,这些,你们也愿意?”
  摩会稍一迟疑,马上道:“愿意!”
  陈克复渐渐收起脸上笑容,“凡辽东百姓,每一保需抽调十名青壮为乡丁,每一里,需要抽调五士名青壮为乡丁。这些,你也愿意?”
  “愿意!”摩会说出这话的时候,声音已经有些颤抖。
  “好,如今我大军即将北上痛击室韦,我需要大贺氏出骑兵一万,战马一万匹,牛羊十万头。不知这些,你们是否也愿意?”陈克复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脚下的摩会,将他每一丝细微动作都看在眼中。
  “愿意!”摩会迟疑一会,最后还是点头出声同意。
  “父亲,我们这次匆匆迁入扶余,部落的牛羊马匹损失无数,开春过后,部民们都将没有了放牧的羊羔、年犊、小马驹。一万匹战马、十万头牛羊,这已经是我们部族大部份的财产了,拿出了这些,我们的部民今后怎么过日子?”摩哥再也忍不住,起身愤怒地道。
  摩会一张脸有些苍白,抬头狠狠地瞪了一眼摩哥,“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现在的大贺氏还是我说了算。”
  陈克复冷笑一声道:“如果你们之间还有什么要商议的,本帅可以暂时将这里让与你们商议。”
  “不,请大帅恕在下教子无方,大帅刚才提的,小的全部都同意。”摩哥一伸手,将摩哥按在了地上。眼下的大贺氏虽然还保有实力,但是却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如果这个时候陈克复容不下他,那契丹九部肯定要将他们追杀到底。草原上长大的他深知,哪怕再雄壮的飞鹰,如果翅膀受了伤,也必须等到翅膀好了才能再次翱翔蓝天。而在这之前,再强壮的雄鹰,也不如一只麻雀飞的高。
  “那好,本帅就给你们三天时间,把上数的牛羊战马送到金狮城来,另外一万名骑兵也要在三天之内送到银狮城。至于易发改服,我希望你们回去后就带个头,做个榜样。到了辽东,以后就是大隋的子民,如果来了却又不服大隋律法,那你们当知道后果。”陈克复冷冷的打发走了摩会三人。
  “殿下,这摩会不简单!”毛喜和几位陈家庄出来的老人,从后面走了出来。
  陈克复站起身,整理了下袍服,给几位叔伯让了位置,“没错,确实称得上是大草原上的雄鹰。不过,既然他们选择了入辽东,那不管他以前是龙是虎,是龙就得盘着,是虎就得卧着。从今天起,加派兵马严密监视大贺氏部,一有动静,先下手灭了他们。如果他们能老实点,我也会让他们下半辈子平安富足。”
  “殿下,三日之内就要征室韦吗?”
  陈克复点了点头,“没错,三日后出兵,不过这次不是大军尽出。”
  “殿下何意?”
  陈克复笑了笑,“樊子盖坐镇辽阳,以辽阳为辽东留守府。苏威去了卑沙城,以卑沙为辽东慰抚大使衙门,辽王以平壤为辽王府,其余诸大臣也是分占辽东各地。这些人没一个好相与的,和他们呆的越久,越麻烦。所以我才带兵北上,为的就是摆开他们。金狮城虽然属扶余郡,不过却远离扶余城。而且金狮城有六座城堡,更有我们最重要的许多工坊,还有如今的讲武堂也迁入了这里。所以这里就是我们暂时的大本营,我们安心的在这里不受干扰的发展。”
  “那这次出兵?”
  “出兵不假,不过我不会出征,军中的各位老将也不会出征。这次我已经想好了,打扶余以练兵为主。破军讲武堂第一期的士官们已经快要毕业了,我打算下面让他们入军中实战。这次我辽东军出动兵马一万人,契丹大贺氏兵马一万人,征调契丹九部兵马一万、靺鞨人兵马一万。以秦琼、罗士信、程咬金、尉迟恭、罗林、张锦、张勇、李承义三兄弟,陈青等陈家庄弟子,等军中所有年级一辈的将领来统兵,再加上教导营、另抽调破军讲武堂所有的在学士官,组建成军,兵马分九路,让这些年青将领们分统九路兵马。我不求他们快速平定室韦,而是要求他们一路上实战练兵。打个半年一年也无打紧,只要别犯大错就行。”陈克复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敲着手指。
  毛喜有些犹豫的道:“一个老将都不派?那这会不会有些太过于冒险大胆了些?这些全都是些年轻人,虽然很优秀,但可都没独挡过一面的。万一出点什么事,那可就后悔不及了。”
  “毛伯你放心,有特勤司的弟兄在前面打探情报,而且我也会派九位大将入九军之中任行军长史,他们不负责统军。不过在关键的时候,如果统兵将领犯了大错,他们有权暂时接掌统兵权。这样既能锻炼了这些小将,让他们快快的能独当一面,二来也保证不会出什么危险。毛伯,现在已经是大业十年,我们的时间没有多少了,时不我待,第一分都要抓紧。”
  陈克复的话,让几位老人也是点头,现在军中将领虽然不少,但是除去那些态度不明的。真正自己人中,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并不多。如果到时出兵中原,那就必须得有不少独当一面的将领。
  夜已经深沉,作为一座纯军事堡垒的金狮棱堡之中,安静异常。
  陈克复的府中书房,陈克复安静的坐在上首,听着调查司司长的汇报。
  “大帅,辽东各郡县官府府衙之中,包括现在所有的太守、县令等朝中官员的府中,我们调查司都已经安排了锦衣卫密探。他们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监视之中。而且辽东各城的客栈、酒肆、茶楼、勾栏、戏院,也全都有我们发展的线人及密探。另外郡兵、镇兵、府兵之中,同样安排了人手,整个辽东都在我们的监视之中。”
  “目前,苏威还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动静。樊子盖等太守都在展开屯田垦荒、移民安居之事。不过辽王和平壤太守董纯、还有樊子盖、宇文化及都有和李奔雷、刘铁柱、张合等将校接触动。我们的将校他们也有接触过,不过大家都有主动向上汇报过了。”
  陈克复笑了笑,他们拉拢收买辽东将领,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那个裴安和虞世钦呢?还有吐万绪和鱼俱罗呢?”
  “裴安和虞业基自上任之后,没有去收买拉拢过军中将校,不过他们却是立了不少的新名目,正不断的敛财。而且他们背后的家族,也有不少人入辽东安插入各府中任职。吐万太守和鱼太守倒是没有什么出格的,他们大都忙着准备垦荒和春耕的事情。”
  好半晌后,陈克复点了点头,“严密监视他们,不但是他们,辽东的官员和将士,不管是他们的人还是我们的人,还是那些中间不表态的,全要监视到了。另外在他们身边着手安插埋伏眼线,总之,他们的一切动作都得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进行。不管是哪一方的,如果做得太过份,威胁到了我们的大事,除掉他!”
第296章
始毕可汗
  大业十年三月初三,四万余大军在金狮堡誓师出征。由契丹、靺鞨、大隋共同抽调的四万余兵马分为九军,以五千人为一军,抽调军中三十六位年青将校、九位久经战将的老将共领。九军分别以秦琼、罗士信、程咬金、尉迟恭、罗林、张锦、李承义、张勇、陈雷等九位小将分领行军总管,再各配备了三名同样年轻的校尉分为两行军副总管一行军司马,再配一老将为行军长史。
  四万五千兵马,清一色的骑兵,少数的步兵也全部为骑马步兵。契丹和靺鞨等部兵马也全部拆分到了九军之中,所有的部落头人将领全部留下,只调兵不调将,所有的各级将领,都由隋军担任。大军的伙长大都由破军讲武堂中学习的士官担任,其余各级的军官,也是军中各级的教导队、教导团、教导营中抽调。这是一支崭新组合的兵马,朝气蓬勃。
  众小将对于能得到这样独领一军的机会,也是无比激动。军队之中,是一个比任何地方都要讲排资论辈,讲资历的地方。如他们这样的小将,如果放在大隋其它兵马中,也许再熬个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机会独领一军。
  隆隆战鼓声中,九位年青将领,纷纷从陈克复的手中接过了印信令符,以及陈克复亲赐的横刀。
  九军将士齐齐向着城楼之上呼喝敬礼,秦琼呼喝一声,一马当先,率先带兵调头,向着茫茫草原出发而去。
  高阳皇帝驻跸!
  顺化阁中,皇帝杨广正和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裴世矩四位挂有参掌朝政的新贵大臣议事。
  杨广将手中的手卷递给宇文述,“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待这事情?”
  手卷在四人中传递一圈,宇文述笑着道:“陛下,其实这是好事。”
  “何以见得?”裴蕴道。
  宇文述对杨广行一礼后道:“陈克复出兵去打室韦,首先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他这带兵一北上,那就意味着他离开了辽东。陛下调众官入辽,本就是为了掣肘陈克复,也是为了将辽东这块新打下的土地彻底稳固下来。现在陈克复主动北上,那么接下来,自来是樊大人等为最大,他们就能不受干扰的掌握辽东地方权利。就算陈克复平定了室韦,那么这个时候,樊子盖等大人也稳固了辽东的地方权利,可以充分的起到掣肘陈克复,和他文武分治辽东的策略。”
  虞世基笑着点点头,“没错,而且,如果陈克复和室韦人战争失败,那么必然手中兵马实力大损。他的兵马大损,反击是最符合辽东安定。如果和室韦人战平,那么同样会削弱他的兵马实力。”
  “可要是他一战而胜,甚至是大胜呢?那到时陈克复很有可能兵马不但不会削弱,反而可能在战胜室韦人之后再度鼓胀。”裴蕴有些无法忍受陈克复这样消遥的在辽东活着。
  杨广手抚长须,轻笑几声。
  “他既然上奏表,写的忠肝义胆,朕又岂能剥夺他这次尽忠的机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之大,都是朕之江山。陈克复再勇再猛,也只是我大隋的臣子。就由他去,打不下室韦,到时损兵折将,他自耗实力。到时,朕不用论他战败的罪责,只须下一道圣旨,调他入京即可。”
  “他若真打败了室韦,那首先是大涨我大隋之威名,再一次狠狠的震慑辽西诸部。而且室韦人虽是辽西小部族,但是也向来剽悍,他们又岂是会这样轻易认输的。当初朕打一个高句丽,不也前后数年,最后才让陈克复捡了个便宜?说不得,今后陈克复就要陷入和室韦人的连绵战争之中了。不管如何,陈克复出兵一事,不用再议了,不管成败,辽东大局无碍。”对于杨广来说,这陈克复出兵只会让他安心,如果一来,陈克复就等于是将辽东让给了这些太守们去管理了,这正是他求之不得之事。
  裴世矩继续道:“那这陈克复转来的契丹遥辇氏部族阿地那请策封契丹王之事,该如何处理?”
  “陛下,这契丹本是突厥的一条狗,开皇年间,我朝大将韦云起还曾率兵大破契丹,斩首万余,俘虏四万余。这其中,可是就有遥辇氏部族。眼下突然请求策封契丹王,而且陈克复也上表赞同。依臣之见,他这就是在收买契丹人心,其心可诛。”裴蕴冷着一张脸道。
  “不妥!”裴世矩摇了摇头,“陛下,如今东突厥已经重新恢复了实力,四年前上位的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已经隐隐有不再对我大隋臣服。契丹、奚族、室韦这三族本就是臣服东突厥,如今奚族依然臣服东突厥。室韦又正被陈克复领兵攻打,剩下的契丹是三族中实力最强。但是之前被陈克复用计分化为两部,其一大贺氏已经被逼走投无路,已经举族内附辽东。”
  “眼下剩下的契丹九部族,已经一改前两大部族联盟统治之情况,变成了遥辇氏一家独大。此时他们既然愿意摆脱突厥,上表请求陛下策封其为契丹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同意他的请求。如此不但名义上契丹从此改而臣服于我大隋,也能将契丹从东突厥的属部中脱离出来,削弱其实力。陛下,如今高句丽已平,大隋周边最大的威胁就是蠢蠢欲动之东突厥。东突厥不似高句丽,虽然危害从长远上来看比不上高句丽。但是他们马上控弦之士有尽百万,且来去如风,如果他们一旦叛乱,那我大隋之北方必将生灵涂炭。”
  裴世矩虽然是一个倿臣,但他还有一个公认的身份,那就是大隋自长孙晟以后,最出色的外交大臣。大隋自杨广继位后的对外策略,基本上都是由他出手参与制定。对于大隋的周边外交策略,再没有一个比他看的更清楚,更深刻的了。
  他已经清晰的认识到,在平定了高句丽后,大隋最大的敌人已经从东方的高句丽变成了北方的东突厥。东突厥十多年前,还只是被西突厥打的无处容身的败部,结果在大隋连弱制强的策略之下,又重新支持他们,给了他们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如今又是很多年过去,结果大隋又成功的联合东突厥打败了西突厥,将西突厥一分为三,连大汗处罗可汗都被迫投降了大了隋,封了个爵位,留在中原,成了杨广的高级侍卫官。
  可是时移势转,东突厥上一任启民可汗四年前死后,新任的始毕可汗却不甘心一直臣服于大隋了。甚至已经再次在暗中准备叛乱自立,这一切就如同一个不断重演的戏剧一样。
  可是就是这样,也不能说大隋的策略是错误的,因当说大隋的策略是十分正确的。大隋立国之时,只占中原天下的四分之一左右,可是却在这种分化、联弱制强的策略之下,将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打成了东西两个突厥。甚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东突厥强时就联西突厥打东突厥,西突厥强时就联东突厥打西突厥。总之打来打去几十年,大隋出动的兵马不多,但却成功的保持了广大边境上二三十年的安定。
  眼下西突厥的势力正是最弱的时候,东突厥却在大隋和高句丽连年战争中快速恢复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再制止东突厥,那么东突厥就有可能一举吞并西突厥,再次合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大帝国。那个时候,大隋几十年来的努力换来的战略优势将一无所有。安定多年的边境,将再起战事。
  杨广点了点头,草原上的部族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他们虽然不如高句丽这种崛起的农耕王朝的危害更大,但是草原人注定的侵略性,却使的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危害。如果不能在他们强大起来制住,那最后中原边境将再无安宁。前有鲜卑、后有柔然,再到现在的突厥,每一个部族强大后,都无时无刻的不在威胁中原王朝。到那个时候,整个大隋都将要时刻防范着,那足有上万里的边境,因为突厥随时有可能从任何一个地方入侵。
  杨广还有太多的大业功勋要去建立,他如何愿意让自己的王朝以后就毁在这些突厥强盗人的手中。他绝不允许,他已经平定了高句丽,接下来就是再次建立更多功绩的时候。
  “好,就下旨策封遥辇氏阿地那为大隋契丹王、开府仪同三司,设契丹大总管府,授阿地那为契丹大总管。另外其子阿保窟授柱国,辽西郡开国公。”
  沉吟了一下,杨广继续道:“再拟旨,授大贺氏摩会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副留守、武罗郡开国公。其子摩哥为柱国、顺安侯,摩云授柱国及顺义侯。”
  “另外,裴爱卿,你也往边塞一行,出使东突厥,一来摸清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目前的底。二来也看下有没有机会分化削弱东突厥。另外,你再往西域一行,一来继续拉拢西突厥三部,向他们表示我大隋对他们的支持,也顺便和西域诸国再增强一下关系,让他们在西边掣肘东突厥。”
  杨广抬头举目远眺,仿佛那目光已经穿透了大隋的千山万山,再一路穿过了西域诸国,达到了更远方的远方。
第297章
带兵入京
  一转眼已经是大业十年的九月九重阳节,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不过金狮棱堡身处于大草原之上,要论高处,方圆几十里外,却唯有金狮棱堡城中心的钟楼最高,足有三十三丈高的钟楼之上,再配上一架大号千里镜,就是一个最佳的瞭望台,能将附近的所有动静收入眼中。
  此时的陈克复带着军中诸位将领正登高远望,辽东的九月是雨季,不过今日重阳却是难得的艳阳天,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让人说不了的心旷神怡。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风迎面扑来,吹起片片衣角,陈克复忍不住吟诵出了一首名词。大多将领都站在那里抢着用那大号的千里镜观看着远方的草原,并没有几个人明白陈克复这首词的意思,倒有些对牛弹琴的意思。唯有毛喜等老辈的叔伯们,都抚须点头。
  “好,好词。以秋霜而想春光,此谓前途光明矣,看来殿下对于复国大业信心十足。”毛喜抚须长叹,轻轻击掌和之。
  陈克复点了点头,“是啊,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一起,我等必扶摇九天之上。”
  “吏部刚送到的朝集公文,殿下如何打算?去还是不去?”
  “去,当然去,现在东风还未起,我们还须观天时。这次去东都一来朝集,二来也要与唐公女儿完婚,这事情他已经催了我许多次了,不能再拖了。唐公现在是我们的盟友,上次玄霸的事情已经生了些隔阂,可不能再因这事起了反目。另外,如今天下大乱,四方英雄竞起,我也想去东都一行,看能不能再结交收揽些英雄。最起码,也当和中原其它大阀寻求结盟,以为助力。”
  陈克复所说朝集,却是大隋的一项重要制度,朝集使制度。凡天下朝集使,皆令留守、太守及上佐更为之。若边要州大将、太守及诸州水旱成分,则它官代焉。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于京都,十一月一日户部引见讫,于尚书省与群官礼见,然后集于考堂应考绩之事,元日陈其贡篚于殿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