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509

  “不过,现在辽东只是初定,周边还有辽东诸部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将兵马全解甲归田,只怕会有些不妥。”杨广的心里现在也充满着矛盾。
  把陈克复留在辽东,他又觉得有些不放心,担心陈克复趁机拥兵自重。可是真的把辽东兵马都解甲归田,他又开始担心起辽东来了。辽东花了这么多的心血,连打了三次,才在陈克复这个猛将的拼命下拿下辽东。如今就这么把兵散了,万一一波刚平,辽西其它诸部又来打主意,这又将如何?
  现在是冬季,中原和辽东基本上已经阻隔,无法动兵。如果把陈克复调回了朝,这到时如果战事一起,又有谁能顶的住?真是用又担心,不用又觉得无人可用。
  “诸位爱卿觉得让陈克复继续留在辽东如何?”
  众人心里一愣,不明白皇帝怎么突然又犹豫了。这个时候正是召回陈克复的好时机,如果继续留在那里,可就会有可能坐大了。
  “陛下,如果辽东行营解散,陈破军为左屯卫大将军,那么他必然回京城。”
  “可以再给个其它职务,陈克复这个有勇有谋,有他在辽东,朕放心。”考虑了许久之后,杨广想来想去,这个时候还是不能调陈克复回京。陈克复回来容易,到时如果辽东局势不稳,再想派过去,可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到的了。相比起自己的大业,杨广还是有些信任陈克复的。
  而且杨广这也不过是一个临时之计,在他想来,只要过了这个冬。到了明年,大军就能进驻辽东。这么半年的时间,陈克复也不可能掀起什么浪花来。
  “陛下,臣认为如今辽东初定,如果陛下能谴一亲王坐镇辽东,则辽东必稳固矣!”虞世基出言道。
  虞世基的话一落,众臣都惊讶不已。大隋朝皇室一向人少,文皇帝因为有一个善妒的独孤皇后,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惧内皇帝,虽然名义上有不少后妃,可是连碰都不敢碰,碰一个,独孤皇后就弄死一个。所以杨坚生了五个儿子,全是独孤皇后所生。
  结果就这么五个皇子,最后还因为争夺皇位,互相倾轧,老大太子杨勇被杨广杀了,老三秦王杨俊也病死了。老四蜀王杨秀却还被幽禁着,老五汉王杨谅造反被杨广杀了。杨广当了皇帝,后妃众多,但同样儿女很少,只有三个儿子,元德太子杨昭很优秀,但却早死。最小的儿子刚封赵王不过五岁,剩下的就只有一个老五齐王,美容仪,疏眉目,从小为父广所爱,本来太子死后,杨广有立他为太子的意思。结果不知道怎么的,最后得罪了杨广,现在还被关在宫中禁足。
  杨广也被虞世基的话愣了一下,他只有一个儿子能适合虞世基所说的,但是这个儿子现在正被他关在宫中。这个儿子小时候那是一等一的让他喜欢,但是长大后,却完全成了一个肆意骄恣,昵近小人,所行多不法的荒银王爷。眼下被虞世基一提,杨广才想起来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
第269章
解甲归田
  隋初之时,杨广五兄弟,除了太子杨勇一直呆在京城。其它的四兄弟,也都和汉时一样,被分封到了各地。杨广的封地就在扬州,在那个地方呆了十几年,所以他对于扬州有种特别的偏好,当了皇帝后,还数下扬州。
  但是到了杨广当皇帝后,只有三个儿子,还早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一个还在吃奶。唯一的一个成年儿子杨暕,以前也曾经分封到地方,仁寿中,拜扬州总管沿淮以南诸军事。杨广登基后封齐王,增邑四千户,大业二年,寻转豫州牧。第二年,转雍州牧,寻徙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
  杨暕长的帅,美容仪,疏眉目,颇涉经史,尤工骑射。不过他长大后结识了不少如同宇文化及这样的人物,彻底的成了一个浪荡皇子。后来太子亡,当时杨广只剩下了他这么一个儿子,朝中大臣都上书立杨暕为储君。不过杨暕那时早已经成了一个荒银皇子,平日里无恶不作,他的齐王妃是民部尚书冲之女也,早卒,杨暕遂与妃姊元氏妇通,遂产一女,外人皆不得知。
  杨暕专门找了一个看相算命的给大姨子看相,结果看相的说“此产子者当为皇后,王贵不可言。”从此杨暕就真的认定自己将来是太子了,更加的荒银,最后终于连杨广都看不过去了,禁闭在宫中。
  现在杨广已经和萧嫔生了一个儿子,虽然小,但是十分聪明,对于杨暕已经放弃了。此时一听到虞世基的话,也不由的沉思起来。杨暕虽然荒银,但好歹是他的儿子。他就这么两个儿子,既然已经不打算将来让他当太子,那还不如把他打发到偏远的辽东去,也算是放逐了,而且如此一来,有一位亲王坐镇辽东,相信也能安定辽东。
  虞世基和齐王有过交情,他这也算是为齐王出力,帮他一把。但是其它如宇文化及等人,却是齐齐惊讶了一声。把齐王安排到辽东,这就已经等于是分封齐王了。亲王坐镇地方,这在王朝初建时是有好处的,因为那能帮助中央巩固地方政权。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当初皇帝的几个兄弟分封地方,一个最后扯旗造反了,还有两个也有这意思。就是杨广也是靠着在地方结交的势力,最后才能废了太子。
  眼下赵王才不过五岁,齐王却已经有二十八岁,把齐王分封到辽东去,那将来谁知道会是个什么局面。很有可能,这就是一个取祸之道。
  虽然宇文述等大臣,也知道杨广这是在准备为将来赵王为储做准备。但是把齐王放出去,这将来弄不好,就将成为诸侯与新皇的皇权之争了。
  宇文述起身道:“陛下,如今天下早已经是三省六部中央集权,这个时候再将亲王坐镇地方,那必将不利于朝廷中央集权,这是个不好的先兆,请陛下三思。”宇文阀早已经将筹码下到了年幼的赵王身上,这个时候,他可不愿意看到事情还起变数。最好就是将齐王一直关在宫中,和蜀王杨秀一样。
  杨广就是一个乾坤独断之人,一旦他决定了的事情,要想再改变却是十分艰难。他就这么两个儿子,既然打定主意放弃齐王。他就不愿意这个儿子一辈子被关在宫禁之中,把他放到辽东,也让他做一个享福闲王吧。
  “宇文爱卿多虑了,齐王去辽东,朕不过是不愿意看着他这一生就这样幽闭宫中。放他去辽东,朕也只坐给他监察之权。他无权干涉辽东地方军政事宜,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朕意已决,你们就不要再说了。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回殿内朝会吧。”杨广挥一挥衣袖,将其它还想要说话的大臣制止了。
  皇帝再次上朝,众大臣山呼万岁。
  杨广笑着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今日,朕要公布一件大事,自元德太子早薨,东宫储君之位一直空虚。东宫为一国储君,关系到天下社稷。长久空虚,必然会让天下不稳。朕考察良久,赵王杲宇量弘深、谦卑仁孝。朕决定,立赵王杨杲为东宫太子。”
  杨广的话一出,真是群臣惊呼。太子杨昭去世已经七年,七年来储君位置一直空虚。原本众人都以为当时唯一的皇子杨暕会是太子,哪料到最后却反而获罪被禁闭。如今七年过去了,哪曾想,皇帝突然立五岁的赵王为太子。才五岁的孩童,又哪能看出什么宇量弘深来。
  紧接着杨广继续道:“刚才内史侍郎虞爱卿直言,由亲王坐镇辽东。辽东刚刚平定,正需要皇室宗亲坐镇,所以朕思虑良久,决定改齐王为辽王。并为辽东观察使,坐镇辽东,督察地方!”
  不少的大臣已经开始轻声议论,今天皇帝还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了。突然间就把两个儿子给定位了,五岁的赵王当了太子,年长的齐王等于发配去了辽东。
  等到殿内监连喊数声肃静后,殿中大臣才安静下来。
  “辽东高句丽已平,至今日起,我大隋将在辽东分置七郡四十九县。分别为辽东郡、扶余郡、卑沙郡、国内郡、乌骨郡、平壤郡、新城郡。吏部自今日起,需立即拿出一份名单,调齐七郡四十九县之各级官员,在三月内必须到任辽东地方。”一震接着一震,殿中的大臣们都觉得有些晕乎乎的了。
  分派官吏到地方,那么只要有个半年一载的时间,整个辽东就能划入大隋中央朝廷的管理之中。而大隋朝向来是以文治天下,天下府兵虽多,但是钱粮器械却是由各郡掌握划拨。府兵虽然由兵部调兵,卫府掌管,但是如果没有钱粮,一样寸步难行。地方郡县文官就是最好的监察各地卫府的机构,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都能知道。
  一上来三件事公布完,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的辽东将士的处理了。对于这些辽东兵马,虽然杨广有些防范,但是事关大隋的江山边疆,更关系到他杨广的个人武功,他没有理由因为一点猜忌,就马上把辽东弃之不顾。那样的行为,不是他一个自比秦皇汉武的君王所能做得出来的。
  “此次平定辽东,陈破军及辽东行营十余万将士劳苦功高。有过罚,有功则赏。朕从吝惜赏赐,之前朕曾经连续几次封赏辽东将士。不过考虑到辽东距离中原太远,钱粮运输不方便,所有朕最后和几位大臣们商议,做了一个变通。”
  “自今日起,辽东行营就地解散,十余万将士全部转为府兵。在辽东七郡设立七十个鹰扬府共八万四千人,每府一千二百人。每府定正五品鹰扬郎将一位、从五品鹰击郎将一位,其余三位正六品越骑校尉、三位正步骑校尉,一位从七品司马、一位从七品长史,另有六位从八品六曹参军事,二十四位正九品队正、二十四位从九品队副。”
  按杨广的计划,十万辽东行营兵马中,只保留七十位正五品鹰扬郎将、七十位从五品鹰击郎将,四百二十位正六品校尉,七十位从七品司马、七十位从七品长史。四百二十位从八品六曹参军事,一千六百八十位正九品队正,一千六百八十位正九品队副。总共四千四百八十名各级军官,相比于之前的一万多名军官,等于裁判了四分之三。
  而在从五品之上,每郡置正四品都尉一名,从四品副都尉一名,所掌兵马区别于府兵,为边关军事郡兵。除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关口,还设军镇,镇将军从四品、副将从四品,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七品,另还有六个各曹参事。
  整个辽东七郡就有七都尉、七副都尉。另设九军镇,也有九位镇将军,九位镇副将。杨广如此一来,就将辽东行营中,所有正五品以上的军官给安排了,十六个正四品,十六个从四品。基本上原先行营中总管以上的将领,都被安排到了这些职务中。
  整个辽东行营一分为三,一部份为府兵,兵马最多,有十二万人。一部份为七郡郡兵,每郡三千人,一共两万一千人。一部为九关军镇,每关三千人,兵马两万七千人。府兵八万四,郡兵两万一,镇兵两万七,一共十三万兵马。
  而所有原先给的那些散官,勋官,除了陈克复、李奔雷、李节、毛喜,还有毛翊等七人,还保留了散官,勋官、爵位外。其它的所有将士,不论高低,全部取消。包括毛翊、鲁世深等在内的原先行军总管一级的,全都成了各镇将军,或各郡的都尉。
  封赏、军饷,包括战功赏钱,全没了。杨广御口一张,所有的一切,全换成辽东的土地。每位士兵授永业田120亩,口分田120亩,口分田死后得交还。另所有军功按大小折算,由辽东授于土地。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
  而所有的军官则不但同样能授田,而且还有粮饷,并且还有按职务分配的职分田,正四品15顷,从四品10顷,正五品8顷,众五品6顷,正七品四顷,从七品两顷。正八品一百亩,从八品八十亩,正九品六十亩,从九品四十亩。所有职分田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
  另外对于辽东的那些民夫,皇帝也下令全部留在辽东,他们每人可以分得8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不管是士兵军官,还是民夫,只要家中亲人愿意迁入辽东者,按人头分地,男子15岁以上,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40亩,妇人永业田20,口分田40亩,奴婢同样授田。而且规定,家有一头牛者,每头牛多授五亩地,限四头牛。
  而对于中原百姓,有自愿入辽东的,直接按人头算,男子15岁以上,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40亩,妇人永业田20,口分田40亩。整个授田,因为是新打下的辽人土地,所以杨广倒是很大方,比之中原授田的数额大上不少。不过这些辽东之地,本来产出就低,而且大多是生地,需要轮种,所以一家人所得的田地,如果辛勤劳作,不受战乱等影响,温暖自足是绝对能保证的。如果在中原活不下去的,是绝对愿意闯辽东,讨条活路的。
  看到宣旨官,一条条,一样样的,将辽东的将士、民夫等统统都算是给安排完了。钱粮实物赏赐一律没有,全部换算成土地。就是那些战死战士民夫,所有的抚恤金也同样换算成了土地。
  整个辽东相当于中原江淮那么大,可以说土地无数,特别是过了大梁河以南,那里地势开阔,土地更好。而如果再过了鸭绿水,那里已经是平原了,田地肥沃且气候和中原南方也相差无几。这么大一片的土地,现在只有辽东行营的士兵民夫三十来万人,加上辽东的那些辽人也不过是百多万人,这么大片的土地,就是容纳个五百万人都没有问题。
  等听完了所有的对辽东将士的安排,众大臣也开始关心起陈破军和李奔雷等四位行营最高将领的安排了。连宇文述等人都是一脸的期待,刚才杨广和他们商议了半天,最后也没有说出个最终决定。
  他们只知道,杨广已经拿定主意,会把陈克复继续留在辽东。但是辽东行营已经解散,各路兵马全都分散,陈克复到底要如何安排,却又还是一个未知数。
  杨广拿过一个手卷,递给了一旁的宣旨官,宣旨官轻步上前,伸出双手捧过杨广手中的手卷。按隋制,圣旨必须经过中书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奉而发出。经过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才是一道合法的旨意。如果没有对过三省,甚至有一省没有通过,他就不能是圣旨。最多只是皇帝手敕,而皇帝的手敕除了一些私事,朝中国家大事,皇帝的手敕是无效的。
  不过到了杨广的时候,他父亲的那一套,已经被他弄的差不多跨了。三省中,正经主官都没有了,哪个敢不通过他的旨意。所以此时这份手卷,却已经等同于三省通过的圣旨。
  只不过这份圣旨,此时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是什么内容,只是隐隐的知道,这里面就是陈克复等将领的封赏任命。
第270章
异姓为王
  杨广看着宣旨官接过那张手卷,心里也是十分的复杂。虽然辽东平定之后,杨广已经开始隐隐防范起陈克复,但是现在,为了辽东这块土地,杨广对于陈克复的封赏却已经是早就下定决心了。而且在刚才顺华阁商议过后,杨广还将原本的封赏给提高了。
  “大隋皇帝令,左屯卫大将军、辽国公陈克复击败高句丽联军,灭高句丽国,平定辽东,恢复我大隋自周起对辽东之固有领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大隋皇帝赐封,除辽东行营元帅。加封陈克复开府仪同三司,辽国公食封增加至一万户,实食封四千户。另加封为辽东留守、兼知辽东七郡诸军事,另加封门下省纳言,参掌朝政!”
  宣旨官的声音又响又亮,整个宽大的大殿中都在响荡着他的声音。满殿的大臣今天已经被杨广连续数惊,但是听到这最后的一个任命加封众人还是不由得惊呼出声。
  前面所授之开府仪同三司,其实也是一个散官名。本来陈克复的散官已经到顶了,不过爱折腾的杨广,在不久前又改动了散官职。在他前不入才将所有侯爵以下爵位取消之后,杨广又将主意打到了散官和勋官之上。散官和勋官大都是双授,这样的情形杨广不乐意了。
  他御口一张,大隋朝的散官和勋官就彻底合并,重改后,不再是散官、勋官两套阶官,而且散官也不分文武。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八尉九大夫,最后又将原勋官中不过四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拿出来,放在了散官的第一位,仅次王公。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将不再有官即授散官,而是有大功者才能授予。
  开府本即是汉室时三公的权利,即可开设幕府,自招幕僚。三司,即汉三公时的司徒、司马、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在汉时,是代表着和三公一样可以开设幕府、同等使用仪仗,汉末时的董卓就曾经得过这个封号。
  不过到了晋后,这个称号渐渐和三公一样成了虚衔没有实权。隋开朝之时,这个称号级别很低,现在杨广又重新定在了散官第一位,从一品,专门授给朝中德高望重,功勋着著的大臣。陈克复是散勋合并之后,第一个获得这个官职的大臣。
  不过真正让大臣们震惊的并不是这个,开府仪同三司再尊荣,也不过和三公一样,是个空头名号,一点实权也没有。皇帝接下来的地个辽东留守的权利已经十分大了,基本上辽东郡以后就是有太守,也还将是陈克复说的算。但在后面又加一个兼知辽东七郡诸军事,却又等于将刚刚除掉的辽东元帅一职,又变相的还给了他。有了兼知辽东七郡诸军事,就等于辽东以后的所有兵马调动都在他的权利之内。当然,正常情况下,调兵依然还要是通过兵部的。但是如此一来,陈克复却已经成了辽东最高的长官了,而且还是文职。
  杨广给这个职务,考虑的更多的是辽西诸部族,担心辽东诸部族会趁隋朝新定辽东,会趁此机会来攻伐。给了陈克复这个职务,就是要仪仗他的统兵能力,让他防范好辽西诸部。
  真正让满殿大臣惊讶震惊的是,陈克复居然拜相了。出将入相,大隋朝也就是一个杨素曾经做到了。杨素生前的风光,是所有人看在眼中的,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门下省依制设两位主官纳言,而按制,三省主官皆为宰相,尚书省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门下省纳言,内史省内史令,一共六个职务皆为宰相。不过实际上,尚书令除了杨素曾经担任过外,从不轻授于人。所有大隋朝的宰相最多有五个。
  两真三假,左仆射最高。但是到了杨广这里,现在的朝中宰相制度已经差不多名存实亡。五个宰相位置,如今只有苏威担任了一个纳言的假宰相位置,现在还被发配去了辽东。所以如果陈克复只是加封为纳言,那么也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最多只是个荣誉罢了。
  但是宣旨官宣示圣旨的最后一句,却让众人无法平静下来。参掌朝政,短短的四个字,却绝对是最具份量的。大业以来,宰相名存实亡,朝中大事除了杨广一言而决之外,却还是交给了几位近臣掌握。
  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五人共同参掌朝政,这五人也被人称为五贵,实际上就是杨广的五位宰相。因为他们虽然职务各不同,但是每人后面都加有一个参掌朝政的名号。有了这个名号,才是真正实至名归的宰相。
  谁也没有想到,陈克复在辽东立下此番大功后,不但没有让皇帝猜忌,削权,反而是青云直上,一步到了顶级。出外挂帅,入朝拜相!震惊、妒忌、羡慕、各种各样的神情在每位大臣的脸上显现。没有一人,能被这个消息击中之后,还能安然泰若。
  就连刚刚在顺华阁议事的几人,也同样是震惊不已。宇文述站在那里,脑中转动不停。陈克复过去是他的部下,是他手中的棋子。但是现在陈克复越来越强,甚至已经和自己平起平坐,宇文述虽然心底有点酸酸的感觉。但是能在朝堂之中,多年荣耀而不倒,他的本事也是十分的强。
  如今的陈克复已经不可能再屈居于他宇文阀的门下,如果他不能转变观念,那今后肯定会和陈克复冲突,这是划不来的。他已经老了,陈克复还年轻。如果他放低些姿态,将和陈克复的关系定位为盟友,那么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皇帝的心思他隐隐的猜到一点,现在谁也不知道陈克复会不会有二心。杨广也不可能因猜忌,就将如今朝中唯一一位用兵如神的大将给怎么了。虽然辽东已经平定,但是天下依然还在大乱。如今先给陈克复厚重的封赏,让他先安心在辽东驻守。等到明年春暖之后,朝中调兵入辽,到时就可以将陈克复调回朝。
  升了相,也是为今后调其回朝做准备。到时不管是让陈克复真的入朝为相,还是让他继续带兵去平定中原各地盗匪,这对杨广来说都是极为合适的。至于现在,陈克复远在辽东,就算加了参掌朝政的权利,却也根本无法参与朝政。一个宰相的名头,换来一位大将的安心,在他看来,这绝对是合适的。而且皇帝对于陈克复也不是没有掣肘之策,分散辽东兵马,调派文官入辽,并且将齐王改封辽王,坐镇辽东,又有一个老臣苏威在辽,势力快速膨胀起来的陈克复也掀不起风浪来。
  对于这个消息最震惊和不安的是裴阀,裴蕴裴世矩二人虽然同是参掌朝政,但二人的官职一直不高,属于天子近臣,却又非朝中重臣。裴蕴是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大夫,正三品。而裴世矩如今更是陈克复的直接下属,他是门下省次官黄门侍郎正四品,陈克复却是门下省主官纳言。
  自陈克复凭空出现以来,裴阀就没有停止过压制打击,可是现在陈克复却一步三跳,彻底的到了他们的头上了。不论是品级职务还是爵位,陈克复都比他们高。特别是裴世矩,对于陈克复现在真是又恨又妒。
  纳言这个职位是他梦寐以求的,他一直就希望有一天能再升一步,成为门下省的纳言。如此一来,他就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宰相了,宰相,是所有朝中官员们的追求。
  可是这么多年了,他虽然有参掌朝政的权利,但是皇帝却从没有打算将纳言这个职位给他。可是现在,那个曾经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伙长的陈克复,却轻而易举的将这个一直被当成了自己相位,给收进了口袋。
  大殿之中众臣的反应都被杨广一一看在眼中,杨广淡淡地道:“朕从不吝惜赏赐,但前提是,你们能为朕的大业添功建业。陈克复灭一国,朕给他挂帅拜相。如果他将来能立下更大的功绩,能让我大隋的威德咸加于四海,那么朕,即便是给他封王又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