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628

  当然,对于李璟来说,秦军对浙东地区也是鞭长莫及,北方未平之前,对东南都不会有太大的实际举动。但两浙地区的安稳,对秦藩有很大帮助,尤其是秦藩海贸航线南下的那漫长航道,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杨行密和钱镠都是李璟培养的东南代理人,但他们的地盘太小,且只有一个杭州靠海。因此,占据着大片沿海地区的董昌,就是一个合适的合作人选。
  李璟提供一些适当的支援,向他出售军械、盐糖烟酒等商货,换来董昌的投靠,既保护了航道,同时又牵制平稳了东南地区的形势。同时,一个开放的浙东镇,也成为秦藩的商货销售区和粮食的供应区。
  只要秦藩一天没平定北方,一天没南下,那么董昌和李璟的这种联盟关系就是稳定的。虽然,李璟也清楚,董昌也并不可能是真正的投靠了秦藩,这不过是个互惠互利的联合罢了。一旦李璟真的要插手浙东镇的事务,董昌肯定立马就会翻脸。
  越州是一座古城,秦秋时期为五霸之一的越国的都城。在后世,这里是浙江的绍兴。
  在这座曾经为越王勾践的基业之地,在唐朝此时,其繁荣程度是远在杭州之上的。唐朝四大港口之一的明州,就在越州的东边。越州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尤其是在和秦藩合作之后,位于杭州弯的越州,因有有利的地形,并受明州港的辐射扩散,不断的繁荣。
  董昌很快就在越州繁华的灯红酒绿之中迷醉了,因为董昌的大方上贡,李璟对董昌很是满意,在李璟的请封下,董昌开始得授越州观察使,随后又晋升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尚书左仆射等荣衔。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东南无战事,董昌搭上秦藩的顺风船,在海贸中大赚特赚,很快在东南富甲一方。他不断招兵买马,凭八州之地,兵强马壮,笑傲东南。
  在李璟对东北之战的那几年关键时期,董昌也没掉链子,向秦藩输送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等物资,这让李璟更加满意。亲自为董昌向朝廷请封,董昌得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晋封陇西郡王的王爵。
  后来,朝廷封钱镠越王,封杨行密吴王,本是意欲拉拢二人,以分化李璟的实力。结果董昌见状,却心生不满。在他看来,钱镠不过是他的手下,小小的杭州刺史,原来钱镠封越国公,他是陇西郡王,这还没什么。现在他还是郡王,结果钱镠成越王了,这把他放到哪了?
  董昌马上向李璟请求,让他帮忙把把越王之位封给他。这个要求,李璟当然没有答应。一来,钱镠的越王虽然不是他封的,可毕竟钱镠已经坐上去了,李璟若是要把这越王位收回交给董昌,那钱镠岂能甘心,以后必然心生怨恨。李璟没由的为了一个董昌,却又把钱镠给惹毛了。更何况,董昌已经是陇西郡王,还是这样欲求不满,胃口越来越大,轻易的满足了他,以后必然还会有更多的要求。
  被拒绝之后,董昌积怨在心,对心腹大发牢骚,说:“秦王负我,我数年来向秦王贡献金银钱粮无数,竟然舍不得一个越王给我,我当自取之。”
  董昌心了这等心思之后,马上就被手下人察觉。当即,就有人向他道:“大帅文武双全,德昭天下,做一个越王算的了什么,要当就当越帝。”董昌当面斥责了那人几句,心里却真的心动起来。他却不知道,其实那人,早就被钱镠喂饱收买了。他的那点心动,也马上被密告给了钱镠。
  传说东晋之时,大学者郭璞擅长阴阳卜筮之术,他到天目山下,曾经写下一首偈语诗。
  “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海门一点巽峰起,五百年来出帝王。”
  一天,有人在天目山上挖到一块石碑,碑上就刻着这首诗,上面还有郭璞的款识。那人将碑文献给了钱镠,结果钱镠反指他妖言惑众,将此人斩杀。
  不久前,钱镠却亲自派人将这块碑文秘密呈给了董昌。董昌见了大喜,以为这譏语是应在自己的身上,高兴之余,重赏了钱镠派去的使者。
  而就在随后不久,又有一位自称为山阴老人的道士求见,献上了一首譏言诗。
  “这是一首三十年前的譏言诗,如今时机已到,大帅当建立大越国,自立为帝。此上应天意,下合民心,也是我大越百姓之福。”
  董昌接过那首诗,却见上面写着:“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生。”
  先前那个曾经劝过董昌称帝,早被钱镠收买的王守真马上在一边替董昌解释道:“千里草青青就是董,日从日上生,就是昌,这诗说的正是大帅的名讳,这位顺应天意的圣人,说的就是大王你啊。”
第995章
捧杀
  董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用一个三国人物来比较的话,可以和三国时的袁术有些类似。不过董昌不论出身还是本领,却是都不术四世三公的袁术的,他们唯一相同的,只是一心做着皇帝梦,被帝王梦烧昏了头。
  虽然董昌坐拥浙东八州之地,但实际上不论是早年组建石镜镇,还是后来抢占杭州,又后来夺取浙东镇,这些都不是靠他自己的本事得来的。
  董昌得到秦藩支持后,秦藩每年都向浙东镇提供大量的低价食盐,一开始,董昌也响应秦藩的提议,取消了食盐专卖,将盐价降低,使得百姓也能吃上低价的食盐。可没多久,董昌就又反悔了。他觉得,虽然秦藩给他的盐很便宜,但他为什么要低卖呢?如果他按照以前的专卖,那盐价是现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尤其是秦藩的盐质量极好,都是上等精细雪盐。这盐专卖,他完全可以在浙东垄断啊,那些盐专卖得来的钱可全是存入他口袋里的,不收白不收。于是,董昌很快就恢复了食盐专卖,盐价恢复到斗盐两百文的高价,比之秦藩斗盐两文钱的价格上涨了一百倍。
  而且董昌每年向秦藩上贡的千万贯巨款,他自己虽然因海贸而富裕,但却不肯掏一分钱。这笔贡纲,他全部摊派在了百姓的头上。在正常的赋税之下,百姓增加了各样的加征,税收是原来的几倍。这些钱只有一部份用来上贡给李璟,还有一部份用来送给长安、成都以及润州的周宝等,剩下大半,又进了他的钱袋。
  董昌对浙东的治理,也完全是乱来。境内百姓只要有人稍稍违法,董昌就令手下严刑处罚,笞至千百。百姓犯有小过,动辄诛家灭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遇到民间纠纷诉讼,如果告到董昌那里,他也根本不看案卷,不问案情,直接拿出色子,让双方掷色子,不论是非曲直,只论色子输赢,输了的立即推出斩首。
  就连他对手下官吏、将佐的任选,甚至也这掷色子法,让手下掷色,赢者就可以任用为官,跟田令孜当年弄的击球赌三川节度使一样乱来。
  他甚至在浙东为自己建立生祠,规模形状与大禹庙一样,下命令让惬意祈福求神的百姓,从此以后一律不准再去大禹庙,全都必须去他的生祠。
  董昌如此昏庸乱来,却偏偏占据着富庶的浙东地区,早就让钱镠心怀不满了。他数次想要取而代之,但李璟并不愿意看到东南地区有人一家独大。因此只当不知,哪怕董昌胡来,也依然继续与董昌的联盟,合作继续。
  当钱镠从收买的董昌身边人知道董昌因没得到越王一事对李璟心生怨恨,并透露出有想要称帝的想法后,他立即就开始安排了。
  在钱镠的安排下,劝进鼓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挤在董昌的帅府前喧嚷喊叫,纷纷请求董昌称帝。
  董昌却蒙在鼓里,真以为得人心如此,心中欣喜不已,亲自在府门前道:“时至,我当应天顺人!”
  各地那些靠投色子赢得任命的官员,也纷纷进献各种祥瑞吉物,董昌大把赏赐,一一发给赏钱。一开始,每人赏给数百贯,以至到后来天天都有人来进献,赏钱不得不减到了几百文。
  而最终让董昌心意已决的,其实还是山阴老人送来的那首譏语,欲问天子名,日从日上生。这一下,是彻底的打动了董昌的心,他感觉,自己真的已经得民心顺天意,若是不称帝,简直就是对不起他的子民们。
  在听了山阴老人的话后,董昌终于行动了。
  他立即命术士硃思远筑坛祭天,称天符夜降。董昌对外宣称,天符上说兔上金床,意思说我董昌属兔,我当即位。
  这时,钱镠又加了一把火。他让早已经被他收买的董昌幕僚倪德儒向董昌献言,称他找到了董昌应当即位天子的依据。
  “咸通末,《越中秘记》言:‘有罗平鸟,主越祸福。’中和时,真的有大鸟在吴、越出现,四目而三足,其鸣曰‘罗平天册’,老百姓都向它朝拜,可以攘难。”说完还从怀里拿出一张画有所谓“罗平鸟”的图来。董昌见了,更是高兴。
  不过浙东镇并非所有的官员都跟董昌一样的皇帝梦烧昏了头,有不少的官员都感觉到了不好。
  节度副使黄碣听说董昌要做皇帝,连忙赶回直州,向董昌说道:“现在大唐皇室虽然衰败,但是天道民心还没有厌弃他。大王从田间民夫起身,承蒙朝廷宽厚恩泽,位居将相,爵至陇西郡王,荣华富贵已至极点,为什么却还要做诛灭九族的打算啊!”
  忠言逆耳,董昌听后勃然大怒,认为黄蝎不跟他一条心,是在妖言惑众,当即将他斩杀,杀了还不出气,还让人把他的首级砍下投进了茅坑之中,痛骂道:“这个狗才,我做皇帝,他原本可坐三公高位,现在却先要找死!”骂完还不解气,又让人去把黄碣全家八十余口通通杀了。
  越州会稽令吴镣也直言相劝,“大王若做诸侯,能让子孙世代袭传,现在要当假天子,却只会自取灭亡。”
  结果董昌大怒,把吴镣全家也杀了。
  董昌找来山阴令,对张逊道:“你有主政之才,我深知之。等我当了皇帝后,就命你主管御史台。”
  张逊苦笑道:“大王你当初从石镜镇兴起,在浙东建下节度使的基业,荣华富贵也有数载。大王若是称帝,只怕各州不一定会附和。你徒然据守越州一座空城,只会让天下人耻笑啊。”
  董昌这次忍了忍,没有马上杀掉张逊,而是让他说说他们的理由。
  “大王觉得秦王李璟如何?”
  “天下枭雄!”董昌没有犹豫的回道。
  张逊笑笑,“那大王觉得自比李璟如何?”
  这下董昌说不出话来了,他若说他比李璟强,明显给自己脸上贴金。可他若说不如李璟,这不是跌自己脸面嘛。
  张逊却冷笑着道:“秦王李璟天下枭雄,宇内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今坐拥江山半壁,治下子民三千余万。上将千员,带甲百万,可谓地广兵精粮足民多。可就算如此,李璟到现在也不曾公开反过唐室,一直还打着尊唐旗号。看看秦王李璟的做法,再看看大王的迫不急待,这不是不知量力,徒惹天下人耻笑是什么?”
  董昌心里承认张逊说的很对,可他现在已经是鬼迷了心窍,一心要做皇帝了。哪还听的进去这等逆耳忠言,脸色铁青的董昌一挥手,“李璟不敢反唐,只不过是他无胆尔,某不是李璟,某有天意民心,吾顺承天意民心,自当得享天下。”说完,挥手让人将张逊拉下去斩了。
  真龙元年,公元884年。
  董昌在越州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铸银印方四寸,文曰:“顺天治国之印”。并将各地官员乡绅百姓所献的铜铅石印和鸟兽龟蛇等“瑞物”陈于宫廷,称为“天瑞”。给越州城楼题字为“天册之楼”,命令所有文武官吏都称他为“圣人”。
  董昌任命以前的杭州刺史李邈、婺州刺史蒋瑰、两浙盐铁副使杜郢、屯田郎中李瑜为宰相,又任命吴瑶等人为翰林学士,李畅之等人为大将军。将手下军队分为两军,中军衣黄,外军衣白,在军服上铭印“归义”两字。
  紧接着,董昌给钱镠送去圣谕,通知钱镠自己已经即罗平国皇帝位,特赐封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钱镠其实早就在一边暗中看戏许久了,他一直就等着这天到来。
  当董昌的使者终于带着圣谕到来后,钱镠在杭州刺史府中与手下的五虎上将举杯欢庆。
  董昌妄然称帝,这下就算李璟也绝不会再容忍了。没有了李璟的支持和保护,连老天这下也救不了董昌了。不枉他费了这么我功夫,董昌居然真的一头往里钻,真是个愚蠢的家伙啊。一想到曾经为这家伙卖了多年的命,钱镠就觉得不值。
  钱镠当即聚文武议事,朗声道:“董昌谋反,我身为大唐臣子,岂可坐视不顾?”然后又假腥腥道:“不过昔日董昌有恩于我,我也不能遽伐,还是先劝其迷途知返,如若不从,再行讨伐。”
  钱镠先写了一封信,令其幕客沈滂带着信去见董昌,信中说:“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
  然后又马上亲笔手书一封,让使者出海赶往燕京,向李璟报告。信中写道董昌对李璟各种怨念,尝说各种怨恨之语,还说董昌打着李璟招牌,做下诸多恶事,使秦王贤名在浙东受损。如今董昌竟敢称帝,他钱镠做为秦王的十三门徒,以及江南行省总督,义不容辞为秦王扫平董昌这等宵小。
  当天,钱镠刚把信送出,根本不等两边回信,就斩杀董昌来使,焚其圣谕,然后领军三万,直攻越州!
第996章
谁得利谁嫌疑
  真龙元年,在李璟的授意下,监军国事睦王李倚正式上书长安朝廷,提请幽州蓟城正式升为大唐第六座都城,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北京。凤翔府号为西京,成都为南京,燕京为上京。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并改幽州为顺天府,共为六府六京。
  上京顺天府,设留守朝廷,以监国睦王李倚镇守上京留守监军国事,以平章军国重事秦王李璟为上京留守,顺天府尹。同时,在上京设立三省六部诸衙,一应仿长安朝廷设置,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又有三台六部五寺九监,留守部衙规则只比长安中枢朝廷低半格。李璟就任上京尚书令兼中书令、侍中,并任御史台御史大夫。
  新设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台,与秦藩诸部衙合并。合并后,上京总有六省,除尚书、门下、中书核心三省外,还有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三省辅助,主掌宫廷等事务。在尚书省下的六部之外,还有九寺的职能为六部补充,并且秦藩还设有次一级的财政、建设、交通等十八个司,这十八个司并不直属于六部,是独立于六部二十四司之外的新设之司。
  原有的监察厅、检察厅等厅衙依然保留,加上秦藩原来的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参谋院,整个秦藩的中央部衙规模扩大许多,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总的来说,依然是省阁院府的格局,三省和内阁及参谋院、五军都督府这四大部门为核心。
  上京各部衙纷纷兼并重组或者新设,整个燕京的权力格局也再一次洗牌。
  李璟也借此机会,开始对调中枢的重要官员们。
  尚书省的崔芸卿和李振这两个左右仆射,李璟将他们调任到门下和中书二省,尚书省其它官员也多调任二新设之省,然后又从地方各行省抽调官员以及部份燕京官员,组成新的尚书省。同时,内阁也完成换届,原内阁学士们调任地方,新的内阁学士从各书院和学院抽调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就连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也与兵部一起,三衙对调。
  短短时间,李璟就对整个秦藩的上层来了一次大调整,其目的自然是不让人长期执掌一衙,特别是挂着参加政事的政事堂宰相们长期把持一衙,使得诸相的权利过大,以影响抑制李璟的君权。早在以前,李璟就定下了各个官职的任期,这并非是空话。
  如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这是首相和次相,李璟早就规定,五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年。届满之后,就得转任他职。按李璟的制度,以后各省的主官,如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门下左右侍郎,中书省中书左右侍郎等必须有先在地方担任总督的履历,才能入选。而少则一届,多则两届之后,三省主官要么退休,要么就得按制度对调中央他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任职,只能任职一届五年,届海后,要么加大学士、或者太傅等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事务,或者再转任地方行省担任总督职务。
  这是一个严格的规定,三省的主官,得先有地方总督的任职履历,然后得在六部中担任过尚书主官,之后才能拜相成为三省主官。拜相入三省后,第一次可以连任两届,最多十年。然后必须得转任三省中的其它二省,或者转调地方行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主官只能担任一届,届满就得离职,或者调入地方,或者加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实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