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628

  可以说,王仙芝和黄巢算是晚唐最风云的人物,而尚君长兄弟却是这两个风云人物的二当家,可想而知他们也非等闲之辈。马上尚君长就要跟着王仙芝造反了,这个时候,他却突然来到沙门镇,而且还要求见李璟,这让李璟不得不惊讶。
  倒是韩仲武看李璟有些迷惑,直接道:“尚君长是濮州有名的大盐商,他定是知道了我们南砣岛上新出的盐,色白,粒大且干。我估计,他是想来我们这买盐的。”
  李璟惊讶道:“我们是官军,他是盐商,现在却来我们这买盐而不是从盐运使那里,那这就是买私盐了,他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他拿下送官?”
  韩仲武笑了笑:“真说起来,咱们现在晒盐其实也是违反了朝廷对盐的管制的。我们私晒盐,既不将产出的盐给盐运使,又不交税,其实和那些盐商贩私盐没啥区别。这尚君长既然来,肯定也是这样想的。”这个商人家族出来的进士,眼下又当了李璟的妹夫,说起话来也没那么多的顾忌,“我看倒是可以见一见这个尚君长,他们是河南最大的盐贩,咱们的盐如此的好,哪怕有再多,他们也都能吃的下。如果把盐卖出去,这可是一大笔钱财。不然,我们岛上军民虽多,可盐也不能当饭吃,总不能真的全拿去进献给皇帝吧。”
  盐晒出来卖,李璟是早有计划的。不过要卖给尚君长,李璟却是没有拿定主义,这尚君长可是马上就要谋反的反贼头目了。现在和他们做生意,这到时会不会牵连到自己。
  “尚君长带了多少人来?”李璟问。
  “他带了十来个人,一个个看似彪悍之辈,估计都是些盐帮打手。”
  李璟心中犹豫,他很想现在把尚君长拿下,可是以什么名目,说他是私盐贩子?那这个理由也达过牵强了,沙门镇又不是盐运使衙门,哪里管的了这些事情。可难道要让他说尚君长马上就要谋反,会是反贼的二号人物?这话说出来谁信?
  沉吟半天,李璟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这个生意,和反贼做生意,还是私盐生意,这个太过危险。不过这个人倒是可心先见见,“把人带来吧。”
  很快尚君长被带了进来,虽然尚君长穿着一身丝绸绵缎,但是只一见面,他那高大魁梧的身躯里就透露着一股子草莽骠悍之气。不到四十的年纪,七尺身高,虎背熊腰,一张大阔脸上,满脸的大胡子。一见李璟,立即十分有礼的弯腰行了个拱手礼,一开口,就如同狮吼一般大声道:“在下濮州盐商尚君长见过衙内!”
  李璟打量着这个如虎似狼的男人,很难想到,这样的一个人,过不了多久便敢和王仙芝扯起造反的大旗。做盐商难道不是很赚钱,或者说他们已经觉得自己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可以赌一把了?
  李璟想起了去年大饥荒,淄青镇西面的太平节度下的濮州和曹州正是饥荒最严重的地方,甚至还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数十起的流民聚众劫掠,失去乡村的事情。刘守谦的家就被游民们抢了,据刘守谦所说的,虽然那些暴徒大多数是饥民,但引导和组织他们的其实却是山匪和盐贩。最后虽然被官府平定了,可这些事情却被捂了下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许,去年的那些动乱的背后就已经有了王仙芝、尚君让等人操纵试探的可能。
  “王仙芝最近在忙什么?”李璟突然问道。
  尚君让微微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他突然问起王仙芝来,当下无语。
  李璟又问:“本将听闻王仙芝与你及诸票帅,正日夜打造兵刃,招兵买马,收拢流民,有聚众谋反之心,是与不是?”
  这话带着股威喝,尚君让闻听后面色一变,右手马上就已经习惯性的去掏兵器。可摸到几下都摸空了,才想起来在堂外的那座石雕青狼下,他随身的长刀被那守卫扣下了。
  李璟坐在堂上冷冷的观看着尚君长被他一句话就给弄的失了方寸,不由心中确定,看来王仙芝确实如他所预料的一样,早有反意了。史载王仙芝得到年底才正式起兵,但他刚才一诈,就已经诈出,王仙芝早已经在暗中做着准备。要不然,他如何可能一起兵,就有几千人众。
  这个尚君长留不得,更不能与他们做生意。
  “来人啊,将这个逆贼押下去,即刻送往登州刺史府。”李璟手上并没有真实的王仙芝等人谋反的证据,不过他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宋威提个醒,天平节可是紧靠着平卢军,濮州王仙芝一反,首当其冲的就是紧邻着他们的淄青镇了。把人送过去吧,至于信与不信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李璟原本还想一刀杀了尚君让,但想想,还是留个活的送给宋威,也好让他亲自审问。
  看着尚君长被五花大绑的押上去登州的船,李璟不由心中感叹,这一去,也许晚唐的历史上就将少了一个风云人物。他现在死了,只不过是一个廖廖无名的私盐贩子,与搅起天下反的王仙芝手下第一大将的身份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他甚至有些控制不住的想,如果他让李维带一队人潜入濮州与曹州,把王仙芝和黄巢给干掉,那历史又会如何走向?晚唐即将掀开的三十年乱世会就此消弥吗?
  沉默的有些出神,一阵巡逻士兵的脚步声惊醒了李璟,他摇了摇头,暗叹自己这是怎么了?就算他杀掉了王仙芝、黄巢又能有多大的作用?历史虽然充满偶然性,可也充满着必然性。以眼下大唐的局势,只要这天灾继续,饥荒继续,百姓们没有了饭吃,随便有那么一两个有野心的人挑动一下,这场大动乱依然避免不了。
  既然这场动乱已经不可避免,那沙门镇就要加快准备了。以往李璟还总觉得现在天下一切太平,总有点兴平盛世的感觉。可当他亲眼看到了尚君长的时候,才突然醒悟,他现在所在的登州在晚唐那是实实在在的富裕之地,其它地方根本没有这么好的日子。而且灾情继续,新的流民潮就要开始了,王仙芝一起,一个人吃人的唐末时代就要开启。
  回到镇将府中,李璟立即召来了镇将府的兵曹参军事张宏、仓曹参军事韩仲武,录事参军事李纯,另外还有兵曹佐崔致远,仓曹佐冯国用,监军张承业等如今镇将府中的五个幕僚头和监军。另外下面的二个镇堡的兵曹和录事也都前来列席,十几个幕僚文官济济一堂,是头一次没有其它武将参与的会议。
  “韩仓曹,我们的粮食储备了多少了?”
  乱世一起,粮食就是命根子。李璟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增加着粮食储备,但粮食永远不会有多。
  “目前我们一共存储了三十七万石粮食,其中包括大米、小麦、粟米、高粱、大豆等各种粮食品类。这些粮食有很大一部份是历次以来剿匪灭贼所得,还有一大部份是我们一直以来持续的购进,还有一批是我们目前的白酒作坊的一半货款用粮食交易收入的。”
  三十七万石粮食,按一人一年三石粮食标准算,够十二万人一年使用。如果考虑到有妇女儿童老人,把标准降为平均一人两石,甚至是一石半的话,那么勉强可够现在岛上的人两年口粮。
  “还不够。”李璟紧皱着眉头,“粮食还要继续购进,要加大力度,我们现在还有多少钱,要把一半以上的钱都拿来买粮食。另外以后的白酒全部用来换粮食。”
第246章
钞票
  主管钱财的兵曹参军事张宏翻了翻帐本,有些为难的道:“我们没钱了。”
  李璟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相信的道:“这怎么可能,我们的钱哪去了?”
  张宏摊开帐本,有些无奈的道:“确实要没钱了,现在帐上还有一共只剩下了十一万贯钱。十一万贯看似不少,可咱们如今不是以前,家大业大,这点钱根本算不了多少。”
  沙门镇这一段时间来,与镇东海交易,剿灭海贼,抢劫了几乎整个大谢群岛,然后最近又劫掠了二十多股海贼山匪,每次都有不少的进项,怎么就没钱了?
  张宏在李璟的面前直接把算筹袋中的筹棒倒了出来,拿着各种不同标记的筹棒开始在李璟的面前摆开计算。沙门镇这三个多月的时间确实赚到了许多钱,加起来估计百万都可能有了。不过沙门镇钱来的容易,却的也似流水。
  其中最大的一项支出,还是军费,包括将士们的薪俸以及换装的装备铠甲。一套铁甲标准五十贯,一套皮甲也要二十贯。另外一把横刀三贯,一把弓五贯,一把弩八贯。一把长矛两贯,一把步槊三贯。一只羽箭六十文,一只弩钉八十文。一面皮盾也要一贯五百文,一面方铁盾价五贯。铁盔一顶一贯,陌刀二十贯。
  以现在的七个主力营装备计算,一个普通的奇兵,装备一把八尺三棱长矛、一面方铁盾,一顶铁盔,一套铁甲,还有一把横刀,一把弓,一壶三十支箭。计算下来,差不多是七十贯钱,一都二百人,就是一万四千贯,七个营中有三个奇兵都,就有四万二千贯。
  其它的盾兵和弓弩兵也差不多,更贵的是陌刀兵,两副铁甲加一把陌刀,就已经超过百贯。但更贵的还是骑兵,骑兵虽然穿皮甲,可他们的战马却也披马甲,一套马甲四十贯,还不算每匹战马超过百贯的花费,以及鞍鞯和战马每月巨大的消耗。一个骑兵的花费是一个奇兵的五倍。也就是说一个奇兵需要七十贯,那一个装备完备的骑兵加个消耗可能要三百五十贯。现在整个沙门镇有三个骑兵都,还不包括侦察都里的骑兵,算起来,骑兵已经超过七百之数,光是这一千不到的骑兵,就耗去了近二十五万贯钱。
  一支箭就要六十文钱,一百万支的羽箭,就达六万多贯。
  这还不算现在沙门镇的那些战舰,以及后勤所需要的驮马驴子。按唐军的标准配备,全军的百分之三十为后勤辅兵,每十个兵就要配六头驮驴。沙门镇现在加上后勤营以及运输营,足足八个营头,八千余人。全军除了骑兵的战马,以及军官将士们的私马外,光是后勤所用的挽马驮驴就高达五千头。如果算上士兵们的私马,几乎达到了一人一头。虽然这保证了沙门镇军的强大机动力和运输能力,可这些驮马驮驴的费用也不低,一头驴子驮马三四十贯,这笔用在后勤上的花费就有二十多万。
  八千人马,光全军的装备和战马、驮马等算起来,这花进去的钱就高达一百二三十万。如果不是沙门镇奇迹般的掠夺到了这么多的钱,根本武装不起来这样的一支庞大,且装备精良的军队。这是一个无底洞,每天人吃马嚼消耗巨大。这还不是全部的支出,每次战斗过后,李璟那豪爽的赏赐和厚重抚恤,也是造成巨大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月将士们的粮食供给和薪俸支出超过万贯,如果再加上战马和后勤的驮马等费用,每月支出至少两万贯。这还是非战斗时的情况,如果发生战斗,还得计算战斗消耗和奖赏与抚恤,支出至少是非战斗时的五倍。”张宏叹道。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维持现在这支八千人的军队,居然扔进去了一百多万贯。
  李璟吸了口冷气,“我们不会真的破产了吧?”
  录事参军事李纯笑了笑,道:“张兵曹也只是提前提醒一下将军。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守这一镇二堡九戍十七岛,其实根本用不了八千兵马。我觉得可以维持三千左右的常备兵即可,其它的人可以做为子弟兵,平时归家务农营生,如有战事再征召不迟。养兵消耗实在是太大,无战事却一直养着,实是划不来啊。”
  李璟否定了从叔的提议,马上战事就将来临了,兵怎么会嫌多。现在看着这些兵是多了些,可一开打,到时就不会有人再这么说了。
  “钱我们其实还是有的。”张宏终于说了句让李璟轻松了一些的话:“不过我们没有现钱了,铜钱只有十一万贯,另外绢多了些,有三十多万匹,折钱有二十多万贯。现在镇上的白酒工坊、香水工坊和冰糖工坊乃至军械工坊,以及新建的打火机工坊和罐头工坊,晒盐厂,利润都是很大。不过各坊现在都按将军的吩咐,制好的商品都是拿去以物易物,白酒换粮食,军械换材料等,实在是没有钱进项。我们手中的钱都大量的流向了将士们和岛上的工坊的工人们手中,都做薪水发出去了。眼看着我们库中就没有现钱可以使用,要钱荒了。”
  张宏说的也是现在岛上的一个现状,沙门镇的将士和工坊里的工人的薪水都比外面的高,而且沙门镇的军队和工坊都是包餐的。这导致大家领了薪水后支出不多,都把钱存在手中。沙门镇对外生意又没有现钱流进,手里的钱又不断的流入百姓手中不再使用,这钱是越用越少,连与钱兼行的绢也是越来越少了,再下去,用不了多久,沙门镇就没钱可用,没钱发将士和工匠们的薪水了。
  “要不,对外交易时一半收钱?”张宏问。晚唐本来就钱荒,现在沙门镇的钱荒更加严重。
  “不行,现在还刚是三月,春旱就很严重,眼看着今年肯定又是一个北方大旱的年。粮食紧张,以后粮食会越来越难买,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的到。所以趁着我们手上的这几样商品还算卖的火,我们就得趁机拿这些商品换粮食,换原料。军械坊也应当继续换原料,我们现在的军械虽然存了不少,可那些缴获来的都不堪大用,我计划全都出售掉,我们自己使用的得精工打造。”
  “我们现有的粮食够军民食用两年,现在的粮价一天比一天高,这时全力换粮食囤积,这要是明年丰收,粮食下跌,那我们可就亏本了。”李纯提醒李璟道。
  李璟摇了摇头,缓缓道:“你们要相信我,以后的粮食价格只会比现在更高,会比现在更金贵,绝不会更便宜。从现在起,我们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能换多少就换多少,全力囤积。而且不论是大米还是粟米小麦甚至是高粱青稞大豆,只要是能吃的,我们全力买下来囤积起来。罐头工坊那边也要加紧,多捕一些鱼制成罐头储存起来。”
  众人对李璟这个全面备荒般的举动都有些惊讶,但考虑到眼下连续两年大旱,也觉得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可。
  “那钱荒之事怎么办?”张宏头痛的问,上次他们从辽海封氏的猫岛弄回来了三个铸钱炉,以及一百多工匠。李璟便暗中弄起了铸私钱,每铸一千文钱,利润能有差不多一百五十文,百分之十五的利润看似很高。可一座铸钱炉全年开工,也只能铸三千贯钱,三座炉加起来不过铸钱一万贯。算一下,也不过一千五百贯的利润。这在李璟看来实在是有些鸡肋,他也想过增加铸钱炉,可是铸钱需要大量的铜钱,铅和锡,一贯钱就要铜近四斤,一万贯就是四万多斤铜。偏偏铜和铅与锡这些都是朝廷来加管制的金属,很难弄到。
  李璟也是皱眉,如果钱荒继续,到时岛上的人只能以物易物,这对岛上的经济可是严重打击。
  一直列席会议的张承业突然道,“咱上岛后见岛上的军士们拿钱到录事参军事这里换好个什么工分的纸张,然后用这纸片记的工分去买房子,一直觉得稀奇。现在钱荒,是不是可以在岛上暂时用这工分纸片代替呢?”
  李璟眼前灵光一闪,不由重重的拍了一下巴掌。这张承业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怎么会忘记了这个呢。钱荒是因为铜钱本身价值很高,而且铜产量少,朝廷铸的钱又少,一年才铸三十多万贯的新钱,还往往被百姓熔了铸成铜器,甚至是直接交易到国外藩国去。
  可如果使用钞票就完全不同了,钞本身是没什么价值的。看历史上,抗日时期,日本人也发行过军券,我军也发行过边区券。李璟完全也可以在沙门镇发行纸钞,来升级这个工分,用来暂时代替钱。
  当然,不能直接发行后世的钞票。李璟思考许久之后,把纸钞的想法提了出来。
  “我们成立钱庄,发行两种钞,一种是不记名的钞,分一百文,两百文,五百文和一千文四种。直接用来代替铜钱,但只限本镇十三岛内使用,一百文就相当于一百文铜钱。以后军中发薪水和工坊发薪水,都直接发钞。另外一种则是发行记名钞,和飞钱类似,记名钞从一贯一直到一百贯面额。”
  “大家会不会不接受,毕竟一张薄薄的纸就代表着大家一个月的血汗钱。”
  李璟笑了笑,“关健在于这张纸得有购买力,如工分一样,不也是一张纸,可大家都拿钱来换工分买房。以后我们岛内的商铺也统一,出售物品时用钞结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不用钱,而只用钞在岛上流通,解决钱荒问题。”
  “那些商户们肯吗?他们如果要去外面进货,不还得现钱?”
  “这个可以让他们来兑换,根据实际的进货情况,我们从他们收中收回钞,兑换成铜钱或者绢给他们。”
  这个钱庄的钞的想法让在座的众人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不断的提出各种意见。李璟见此十分高兴,与大家把提出的一些问题一一想出对策。虽然眼下这个钞的发行还有些不太成熟,但李璟相信,弄的好,这绝对是一项极好的策略,至少能刺激岛内经济,以及避免钱的流失。
  先试行着看吧,北宋全国发行交子都能流通,李璟不相信自己的钞在这么十几个岛上,十几万人中内部流通还会不行。
  沙门镇上本来已经有一个造纸坊和一个印刷坊,本来这都是李璟见晚唐此时百姓崇佛,各寺香火鼎盛,连带着佛经也是销售火爆。李璟自己是个不信佛的,但为了赚钱积粮之事,李璟现在可谓是费尽苦心。见到佛经如此火,便不免生了印制佛经销售的想法。
  他稍打听了一下,发现这佛经生意大有可为,特别是一海相隔的日本最为崇佛,每年唐朝的商人都要大量出口佛像、佛经、檀香等各种物品,且利润惊人。知道这个情况后,李璟自然不会错过。招募了一批造纸工人,和印刷工人便把这工坊给拉起来了。
  不过既然李璟要做这行,当然不会是小打小闹。利用自己的知识,李璟将造纸工坊的工艺提高了好几个层次,用更低的成本新造出了数种更好的纸张。李璟甚至特别让匠人赶制出了一款上厕所用的草纸,终于结束了在大唐上厕麻烦的愁苦。
  印刷方面李璟更是引进了铅字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的是佛经,每部都印刷量大,所以这雕版活字印刷十分合适,成本大大降低。眼下这项新业务正是红红火火的进行之中,第一批佛经已经存了一仓库。
  有造纸厂和印刷厂的便利,李璟干脆便与匠人们一起又研究了制造了一款更好的纸张做为钞纸。新钞每张A五纸张大小,采用了五色套印技术,防伪性能极高。不过对于发行钞票李璟也十分谨慎,专门成立了一家钱庄委派了诸多吏员主管。第一批,李璟没敢多印,只印了五十万贯钞,按照他存入钱庄的十万铜本金一比五的发行。
  新钞出厂,李璟当即下令全镇范围内发行钞票,以后所有的将士和工人们的薪水一律按钞五成,绢三成,钱二成的比例发给薪水。别外规定,岛上的所有商铺岛内营业,优先收钞。钞和铜为一比一兑换,百姓随时可用钱和绢兑换钞,但钞兑换铜钱却有限制,每月所能兑换都有限量,而且必须有特别需要申请才能兑换。
第247章
神火再显威,都里镇来使
  沙门镇新发行钞票,原来大家手中每月发下来的几贯钱十几二十多斤的沉甸甸铜钱,一下子全换成了几张薄薄的花花绿绿纸张,这个巨大的变化一开始让许多人都有些措手不及。面对这张纸,有些年纪大的人都是满脸的迷惑和担心。不过由于李璟早有预料到这些可能情况,所以镇上马上就公布了许多布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