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619

  几个月来北畠具教一直贼心不死地试图蒙混过关,说什么“酒后失态,非有恶意”之类狡辩的话。可是一旦让他来京都当面谢罪,就坚决不肯。明显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
  那么只有刀剑和伤痛能让他反省了,于是此战势在必行。
  平手汎秀将会带着自家的旗本大军,以及纪伊、大和、河内诸地的征召兵。
  坐镇京都,“协助”幕府行事的平手义光,则是向摄津荒木村重、近江京极高吉、若狭武田元明、东海德川家康,以及最重要的——美浓织田信忠,发送了出兵的要求。
  当然也少不了他在京都组建的直属人马。
  以井伊虎松、加藤虎之助为左右手,岩成小次郎、加藤孙六为将领,平野权平、户田尊太郎为亲卫,尾张原从、家臣子嗣、恩养孤幼为兵丁,设立了一千人的军队。
  这将是平手义光真正意义上的初阵。
第五十七章
新时代的立场
  元龟八年(1574)的二月初十,近畿地区已经全部解冻,平手汎秀带领一万二千人的部队从和泉出发,打算前往讨伐伊势的北畠具教。
  附近大名纷纷起兵响应,赢粮景从。
  美浓织田氏,在得到了粮草资助的承诺之后,派遣平手汎秀之婿佐佐秀成,领六千兵自岐阜城支援。
  东海德川氏,令本多忠胜将兵三千五百人,取道长岛,直入北伊势,充任前锋。
  北近江京极高吉,若狭武田元明,合计六千七百人,提前到达京都。他们与细川藤孝所率领的幕府军二千人,名义上护卫着公方大人,实则归于平手义光的指挥序列。
  军中还包括平手家储君新建立的一千名亲兵,以及山城国众三千。
  摄津荒木村重由于路途遥远,财政状态不佳,象征性拿出一千人以示态度。因为同样的原因,四国诸从属势力总计也只被要求一千四百人的联军。越前的朝仓景健、竹中重治拼凑了二千联军声称参战,只是距离更远,行程较迟。
  乃至于卷入“藏匿逃犯”事件的泷川一益、中川嘉俊也都获准得到“戴罪立功”的机会。前者自称可以利用人脉调略北伊势,后者则是耿直地请求直接参与作战。
  另一个方向上,平手秀益领大和兵四千,岩成友通领河内兵三千,中村一氏领南纪伊兵四千(名义上是畠山高政的旗号),共计超过万人,集于甲贺,协同三云成持的三千部队,向伊贺国人众提出通行的要求,俨然有种“假道伐虢”的势态。
  伊势国司北畠具教反复谋求和平不成,也只能被迫动员军队抵抗了。
  他在伊势南部数郡毕竟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统性,统治根基尚在,很快组织起一支高达一万三千人的军势。
  但北伊势诸地的情况可就不尽如人意了。
  这片地域本就十分混乱,豪族林立,在北畠和织田两大势力之间数次易主,还深刻受到长岛一向宗的影响,绝非任何人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方。
  北畠具教以国司的名义发布动员令,到了北伊势八郡,却只引起了极大的混乱。
  固然也有细野藤敦、云林院佑基等人抱着“唇亡齿寒”的想法,响应了号召,但他们还没引来讨伐大军,却已经陷入邻居们的汪洋大海之中。
  安浓郡有力国人一向跟织田家关系不错,又从暗地知道了“织田信孝与平手义光乃是总角之交”的消息,于是他公开表示,前几年已经达成了织田氏继承北伊势的协议,虽然被战乱打破,但现在理应继续履行,恳请织田信孝过来实行统治。
  铃鹿郡的关盛信,通过蒲生家的关系,联系了竹中重治,也积极展开了“拨乱反正”的工作,表示情愿降伏称臣,还能帮忙安抚同郡其他势力,带头掉转枪口进攻北畠家也毫无问题。
  三重郡的赤堀氏、安芸郡的稻生氏,大概是以前与泷川一益相处得很和睦,果断接受了他的调略,以迎接王师的名义大肆攻击附近有旧恶旧怨的势力。桑明郡的伊藤氏本来也要入伙,可不知怎么得罪了长岛的愿证寺,一夜之间被僧兵攻灭。
  总之北伊势是全部陷入了混乱。
  北畠具教只能固守在南伊势的大河内城,无法得到支援。
  佐佐秀成和本多忠胜挥师进入的时候,基本没有遇到成型的阻拦,少量负隅顽抗的稍微集中兵力一下子就打掉了,毫无任何挑战。
  规模普遍不足五百,而且装备杂乱,缺乏训练,士气也很低下又看不到前景的部队,在十倍以上的数量面前,没什么还手之力。何况讨伐军还有很多带路党可用的。往往是几个冲在最前的死硬派一倒地,剩下的一哄而散,或逃或降。
  平手义光拔军到达,北伊势八郡基本见不到敌人,只剩三座城砦仍在抵抗,倒是有一大堆迫不及待过来请功的墙头草,为了争夺战利品不断打嘴皮子官司,期望得到平手家的支持。
  而且大部分都是粗鄙不文,充满市井俗气的底层小领主,溜须拍马的手法十分简单粗暴,并不让人愉悦,目的性过于强烈,反而颇难以忍受。
  尤其与京都人相比。
  人家公卿、高僧和茶人,那说话如同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不着一词又能挠到痒处,才叫高明啊。
  被扰得不胜其烦之后,借口“依旧有敌人未能清除”,平手义光将注意力集中于尚未攻克的三座城砦上。
  分别叫做“柿城”,“大木”和“柚井城”,听名字就很没有派头,规模也都不大,全是简单的土木结构,没有任何石制的墙壁,守军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一千。唯一坚守的原因就是攻方既没有大型火器也缺乏强攻的斗志而已。
  然则,尽管只是小场面,第一次独当一面的平手义光仍然严阵以待,十分重视。
  首先他大张旗鼓地来到柿城,准备展开攻击。结果,城主的亲戚佐藤又三郎见外面几万人连绵不绝,觉得毫无希望,心生异志,纠结同党砍了城主,主动献城。
  平手义光顿觉失落,但也因进展顺利而高兴,将其安抚一番。移师来到大木城,并且架设了两门大筒。
  结果第一次试射,正好绕过城墙,打到城中主馆的屋檐。城主大木安仁是个缺见识的乡下人,从未见此神威,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爬出来投降。
  全过程中,只有一个杂役被断掉的梁柱砸瘸了腿,没有形成其他死伤。
  于是平手义光继续前往柚井城。
  此城虽小但地处丘陵,大筒难以直射,城主西村要人颇有武勇,攻方以密密麻麻的弓手、铁炮掩护,打算强攻叩开城门,尚未得遂,忽然传出城主绝望切腹自尽的消息,守军顷刻崩溃,或降或殉死。
  三日下三城,平手义光广受赞誉,被周围的无耻好事者吹捧为“攻城上手”,“攻城名人”,乃至“攻略之神”。
  但他可是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又花了几日,等候补给,安抚人心,平手义光带着二三万人的联军南下,见北畠具教的大河内城。
  此城依山傍水,四周各有天险,建得威武雄壮,共有曲轮七座,箭橹、矢仓数十,互成犄角掩护之势,内设守兵过万,有剑豪北畠具教亲自领兵。
  见之平手义光感慨:“这才是武家男儿大展身手之处。”
  可惜就在同日,他老爹也领着二万余人到达,理所当然接过了指挥权。
  二代目的初次大冒险到此结束。
  父子见面,平手汎秀笑曰“攻城名人”之事,义光不以为荣反而颇觉羞耻,直说“并非我军作战得力,实在是敌方过于弱小。”
  接着又问:“秀益殿他们借道伊贺国之事如何?”
  汎秀答道:“不出我意料,伊贺那帮自称‘上忍’的法外之徒产生了矛盾,藤林长门愿意与我合作,百地丹波却坚决不肯,恐怕还要多费一番周折。既要尽力压制灭除百地丹波这等无法无天的匪类,又不可过分刺激藤林长门这样有所动摇的绥靖派,恐怕需要写智慧。”
  闻言平手义光叹道:“伊贺虽小,但不乏百地丹波、藤林长门这等豪杰妙人,与之斗智斗勇岂不也是人间大乐吗?不像伊势这边,尽管土地肥沃,商贸发达,国人地侍却尽是土鸡瓦犬一般,让人提不起兴致……”
  听了这话,平手汎秀心里真是五味陈杂,半开玩笑半正经道:“你老爹奋斗数十年,不就是为了让后辈可以处在以强敌弱,以众击寡的立场吗?当年稻生、萱津、桶狭间九死一生,若非家臣忠义勇猛,我又有些运气,岂能活至今日?饶是如此也留下身上多处创伤。”
  “是孩儿矫情了。”平手义光立刻表示反省:“我明白了!接下去我家恐怕会一直面临以强敌弱,以众击寡的局面。但这种局面,也未必就容易处理。”
第五十八章
围城演习
  “围城之道,终究还是应取正兵,而非诡道。诡道在优势不够大的情况下,难免不得不使用,但以正道取胜,才更利于日后的施展。”平手汎秀是如此说的,然后给孩子演示了一番。
  四万五千大军,聚集在大河内二川一山,后面将数以万石记的军粮源源不断运送过来,做好经年累月长期围困的物质准备,沿途河内、大和、山城、南近江各处设定了十个作为中转点的兵站,组成纵横交替的网络。两个相邻据点之间,距离以不超过三百町(30公里)为标准,保证小股的部队可以朝发夕至。
  每个兵站配置包括院墙和哨塔在内的土木工事和两百至三百名守兵,保证一般的盗贼无法接近,面临大股部队进攻也能稍作坚持。内部主要空间是仓库,堆放粮食和武具。其次也安排了接收伤员和招待过路友军的场所。在条件允许的地段,还建有附属的牲畜栏,紧急情况下可供换乘。
  各地大名为了便于作战往往也要指点一些临时性的集散地,但像这样重新修筑永久性的兵站作中转的例子则还不太多。
  平安、镰仓时代曾搞过官驿但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维持,后来近畿地区的陆上物资流通主要被各地商人掌握,宿场代替了驿馆,而宿场的存在又多半依赖于当地的寺社或者豪强势力。大名要远征,往往也必须委托商家来承包后勤才行。平手汎秀并未对近畿商人采取强制性措施,只是暗中扶植界町商人与他们对抗,然后建立官方物流渠道来取代之。
  由于缺乏足够可用官僚,完全建立一支后勤队伍是不可能的,兵站的日常维护和防卫,仍然不得不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各处的在地武士承担。这样虽然减弱了控制力,提高了风险,但能显著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只要账本保持清晰,就不用担心任何猫腻。
  这个战乱时代,还不需要讲究人道主义,所以在兵站管理法度之中,有意的“贪墨军粮”与无意的“失职引发火灾烧毁军粮”是同罪的,不存在什么“火龙烧仓”的问题。同时“漂没”和“耗献”之类的,不论数量多少,也是全额由经手人自己贴钱补上。甚至中途被盗贼抢了,也要求负责运送的人尽数赔偿。
  看上去似乎很不讲人情,但依然是国人众趋之若鹜,十分乐意承担的,毕竟可以抵扣赋税徭役嘛!冒一点风险,也比上战场拼命,或者是交出大半收入要强,而且还能以“维持兵站”为由,获得更多的“带刀状”额度。总之以现今集权度之低,暂时还不用过于担忧腐败问题。
  借着攻打伊势的机会,平手汎秀在近畿建立了类似“传马制”的封建兵站体系,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会随着检地、刀狩和士农分离的进程而不断优化。
  而在前线,则是各种攻城手段的试验田。
  十二门大筒被分为六个组,自行选择地点与射击策略,向城内发射炮弹,不求起到什么奇效,只希望积累经验,反正时间有的是。
  扶桑的地理情况很复杂,筑城风格也是因地制宜别具一格,怎么使用大型火器才能最有效摧毁建筑,又怎么才能更高效率杀伤守军,然后又该如何配合本方的突击队或者攻城器械,有这些问题尚需研究,正好逐一尝试。
  大河内城西和北两面临川,于是平手汎秀命人在河流交汇处阻断水流,建筑堤坝和桥梁,以作为进攻堡垒使用。这样当然会引来城中的远程打击,所以同时派遣大批弓手和铁炮手部队进行压制和反击。
  如何在占领区进行土木建设也是一门学问。普通工商从业者显然难以适应刀光剑影鲜血四溢的环境,士兵们又不具备专业技巧,武田家曾以金山矿工为根基组成专门挖坑筑台的常备部队,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那么除了拦河建堤之外,在城墙另外两个方向,进行地道挖掘和城门爆破的尝试,也是很有必要的。顺带着在山间探查水脉,看看有没有办法断绝城里的井水供应,或者下一点毒药什么的。
  同时也不能忘了传统工具。
  由于扶桑多山,大型器械难以四处运输,到了战场临时组装又太过于麻烦,几百年来攻城器械的技术可谓不进反退,懂得其中技巧的人并不多。
  幸好也不是什么高深到研究不出来的科技,云梯、井阑、冲车的运行机制还是挺好理解的,集中匠人和材料,慢工出细活,迟早能拿出一点东西的。
  只有大型弩这个创意找不到人敢接活,连小型的都没多少人了解,可能是对工艺精细度和材料强度要求过高,也可能是扶桑缺乏用弩的传统。好在火器的研究已经有一定进展,各种口径的铁炮可以适用各种环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