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619

  在足利义昭和织田信长(主要是前者)的强烈要求下,堂堂从一位关白近卫前久大人,一夜之间变成罪臣,受到革职追放的处罚。
  然后这位贵人便前往丹波,在亲戚家里隐居,后来又受邀移往石山。
  现在近卫前久忽然出现在武田信玄的阵营里站台,宣称说:“前代公方之死,乃是义昭与三人众合力弑兄,后来双方分赃不均才大打出手。织田弹正亦是受蒙蔽者,卷入其中方才受到恶贼的迫害。诸多织田家臣亦遭收买。”
  这人可是曾经在京都担任了整整十四年的关白,虽然已经离任,说出的话仍极具政治影响力,远非佐久间信盛等辈可比。
  于是京都众人尽皆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连足利义昭都要抬出二条晴良等人,反复联名自辩,更别提旁人了。借机欺压收编山城国周边小势力的进程都因此停滞了。
  平手汎秀立即向准亲家的石山本愿寺写信询问,为何坐视近卫前久悄然离开近畿去往甲斐,却不加统治。
  然后显如上人也回了一封亲笔信,提了两个重点:
  首先是推托称:“近卫大人在石山居住时,平素常有激愤不甘之语,对当代公方耿耿于怀,我们僧人怕刺激他产生什么意外,向来只是远观,不敢太过接近。如今忽然离开石山,前往甲斐,贫僧也没有想到。”
  然后又反问说:“小女业已及笄,敢问刑部大人,令郎何时加冠?”
  收到回复,平手汎秀微感无奈,但也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本愿寺与武田是连襟,与平手是准亲家。
  论亲疏远近,同辈连襟当然不如儿女亲家,但还未兑现的“准亲家”又另当别论。
  一向宗的和尚们,心理上似乎还更倾向于帮助武田。
  平手汎秀再次执笔,写信做出口头承诺:“等到东面之事尘埃落定,鄙人定然携犬子亲至,到石山求亲。在此之前,还请各位高僧施以援手。”
  而显如则表示:“既然如此,贫僧当约束上下门徒,绝不允许有人暗中襄助武田氏。”
  姑且如此。
  到目前为止,武田信玄的种种行为虽然令御所上下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倒也还都在平手汎秀预估的范围之内。
  其实幕府内部也不一定没有能人,指不定有多少人是装作惊慌失措的呢。
  站在平手汎秀的角度看,武田信玄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堪称干净利落,简明高效,但也只是勉强搞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名分而已,还不能算是多高明。
  只需按原计划来到军中,好好厉兵秣马,做好一战的准备即可。
  然而,过了几日之后,从越前传来的最新消息,是真真切切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武田信玄的调略手段了。
  还记得受到波多野家庇护的那个“上代公方足利义辉遗腹子”吗?后面一度由信长监护,然后在征伐越前之时,又被当代公方强行塞给了朝仓义景做养子。
  这对足利义昭是公私两便,既可分化瓦解朝仓,以报复当年冷遇,又可排除掉潜在的继承权风险。
  目前这个过继给朝仓家的遗腹子尚且只是七岁幼童,并不能理事,不过身边聚集了一堆对朝仓义景不满的反对派家臣,又有足利义昭作为外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本来这跟东海道的战事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孰料,就在武田正式西上的同时,那个七岁幼童,忽然在越前做出表态说:“不想叔父大人竟是杀害先父的真凶!吾身当人子,当发兵讨逆,夺回御位,以慰藉先父在天之灵!”
  接着,原本四分五裂的朝仓家,竟似乎是重新被捏合起来一样,在境内大肆发动征召动员命令,做出发兵南下的姿态。
  可想而知,武田军亦立即打出旗号,表示拥护“来自越前的足利家正统”。
  这可引起轩然大波了。
  平手汎秀已经来到岸和田城整军,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从好几个渠道都听说“公方大人摔碎了十几副瓷器,他老人家还从未发过这么大的火气。”
  越前之事,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七岁幼童能懂什么,无非是周围人的撺掇罢了。朝仓家尽管内部纷争十分剧烈,派系间政治诉求各不相同,但唯独在扶植遗腹子上洛登位之事上,有共同的利益点。
  团结在“幼主”身边的反对派们,有机会变成幕府近臣。
  而朝仓义景为首的保守派,显然很愿意把这尊大神送走。
  其他的一门众和家臣也有水涨船高,鸡犬升天的机会。
  理论上,确实是存在野心之辈兴风作浪的机会。
  但实际上真的被人家成功了,还是很值得惊讶,武田家的敌后工作能力之强且先不提之外,足利义昭对他大侄子的掌控能力也太弱了,都被渗透成这样,居然一点不知道。
  与之类似的是,平手汎秀插手了四国一条家的废立后,就派了河田长亲在中村城驻守,而后小早川隆景出马,局势有所变动,立即就收到风声,这才有充分时间考虑对策。
  相比之下,幕府的行动力实在是不怎么样。
  幸好这一系列事件打击的只是足利义昭的合法性,对于平手汎秀的影响还不算太大。他甚至可以大笑着对左右将士们说:“越前朝仓家自从‘北陆军神’朝仓宗滴离世,十几年来就没有再打过胜仗了!如今成为了武田家的友军,其实对我们来说不是坏消息而是好消息才对啊!”
  众人欢声雷动,为这种临危不惧的乐观精神所折服,纷纷表示身上有了无穷的干劲,誓要与武田逆贼决一死战。
  只有一个站在后排的愣头青开口说“五年前朝仓家不是打败了若狭的……”只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同僚们捂住了嘴巴拖到角落里去进行批评教育了。
  这时候,平手汎秀已经在岸和田城聚集了一万四千人的军势,粮秣箭矢弹丸伤药尽皆准备妥当,只在斟酌正式挥师的时机。
  为此已经向天王寺屋的津田宗及大老板“借”了三万余贯的巨资,这实际上是消耗了自己在界町事务上的政治资本。
  比起主动向幕府请战,更理想的结果是被公方大人主动请过去。
  足利义昭现在的心理压力肯定是很大的,估计马上就会要求附近势力上洛勤王,拱卫京师,抵抗武田,届时再出发会更名正言顺。
  ——平手汎秀怀着这样的想法缓了几天。
  几日后如愿受到幕府的请求,但不是动员,而是求援。
  从京都传来的加急消息:
  大和松永家已经表明态度响应武田,而且发兵八千进攻御所了!河内三好义继因为不愿配合遭到诱杀,其部下三千人在内应的牵头下,并入了松永大军!
  松永久通在写给附近邻居的信中声称:“流亡甲斐的近卫大人所言皆是事实,上代公方的确是由当代公方阴谋弑杀的。实不相瞒,当时我松永家也是帮凶之一,对此事知之甚详……多年来家严与我,皆是每天都收到良心拷问,夜不能寐,日不能食。今幸有武田大膳主持公道,鄙人决定要弃恶从善,洗心革面,为天下大义而战!”
  平手汎秀也收到了信件。
  然后瞠目结舌,半天反应不过来。
  松永家会支持武田,并不稀奇,这种可能性早在意料之中了。
  但松永久通这种宁愿把自己抹黑,也要栽赃给足利义昭的作风,着实是没想啊。
  要知道,当年三好三人众那么嚣张,也不敢光明正大地说自己杀害将军,而是编造一些“被迫自卫”“失手伤人”的理由来遮掩。
  或许是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足够臭了,也不在乎更臭一点了吧……
  总之,平手家一万四千大军的行动计划被迫调整,与武田“逆贼”决战之前,必须先去解救京都之困了。
  好在,本也顺路。
第十二章
松永家的野望
  京都地北偏西,现已废弃的平安时代二条大道与中御门大道,两条横街交夹处,建有长宽二百余间(约400米)四方形大型院落,四面挂着足利家的二引两之纹,便是世人所说的“二条御所”了。
  此地原是织田旧主,管领斯波武卫家驻京办事的屋敷,后来随家族一道衰败。十多年前足利义辉将居所移至此地,预备在原址基础上加固城防,设立箭橹,挖掘堀沟,然而工事并未完成,就遭三好三人众弑杀。
  后来足利义昭上洛登位,得了织田信长之助,手头姑且算是有些余裕,便将这项工程重新启动,还加大了规模,最终形成一套兼具防御性与视觉效果的建筑方案。
  内外共计三层,呈现涡状构造,上下全为石制,基本没有用到土木充数。三之丸外面设有深达一丈的水堀,二之丸外又是一道数尺深的干堀。四个角和大门两侧建着数座双层箭橹,即可瞭望观察,亦可据高射击,也顺便起到贮藏口粮箭矢作用。入口附近的墙壁上,设有密集的狭间,供防守士兵使用。本丸里面,则是非常新颖的三重天守代替了传统御馆,上覆着四处搜刮来的金箔瓦,外露巨大的红木支柱。
  唯一不符合守城要旨的是,正门过于宽阔,一目了然,没有狭窄蜿蜒的虎口马出结构,这大概是为了便于举行大规模活动,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这“二条御所”竣工三四年以来,一直未受到战争考验,直到松永家悍然响应武田家的谋逆行为,率兵前来作乱。
  于是,今日御所中难得一见地站满了足利家的士兵。箭橹上、城墙后到处都是人,数千士兵把内外三个曲轮占得满满当当,旌旗如云,人声鼎沸。
  一堀之隔,几百步外,松永军一万多人的军势,却是布置得井然有序,分成一二十个营盘,拉开适当的距离,既可相互照应又不至于过分拥挤。
  南面正中,人数最多,装备最精的那一块,高高树立的大蠹上是五叶茑的家纹,无疑是诈称藤原后裔的松永氏。
  旗下端坐于马扎之上,手提军配,身披羽织的年轻人,踌躇满志,顾盼生威,正在听取家臣和臣从势力的汇报。
  松永久秀年迈体衰已经难以亲征,那么阵中的总大将,自然是其子松永久通了。
  “御所之中有士卒四千以上,仆役侍者五至七百,僧侣文人三至四百,以名字状来看,佩刀带甲者约有二千,铁炮约有五百,但粮食只有一千六百石,满装的矢仓也只有两个,武具想必不太足够。”
  “织田家派前田利家支援东美浓,据说带兵六千左右以抵御秋山信友的偏师。其余主力计约二万八千,号称五万,自岐阜城出发,预备与德川会于远江。三天前已至清州城,而后继续南向,无论京都有何变化,他是断无折返之理了。”
  “备前浦上家,在月初发令,尽募领内十四以上,五十以下男丁,号称得二万七千众,誓要夺回室津城。浅井家肯定已经得知了近畿发生之事,不过目前为止尚未有弃城班师的迹象,反而是不断向西运输物资。”
  “越前朝仓家的军势尚未全线集结,但昨日亦通报说有近万人先行出发,逼近彦根一带。北近江浅井留兵甚寡,料想难以阻拦。南近江则是人心不安,据说有五六千人聚于竹中重治麾下,驻于佐和山城。余者各自笼城不出。”
  “南伊势形势有些微妙,北畠家领地内,三分之二家臣拥护旧主复辟,大河内城的织田茶筅丸已成瓮中之鳖。然而他们的意思好像是……虽然支持武田击败织田,但不愿与‘伪公方’足利义昭为敌,所以拒绝来京都合兵,只会牵制住北伊势的泷川一益而已。”
  “丹波和丹后两国的诸位殿下收到我家信函后神态各异,波多野家喜怒不露,既未应允联合的请求也未表现出敌意。赤井家严厉驱赶了使者并声称要出兵,但没有实际行动。一色家似乎正在忙于国内的合战,当主并不在城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