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19

  然后平手汎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了一下,发现小早川隆景这个性情温和,与人为善,不喜刀兵的性子,加之年近四十而无子,确实是并不值得怀疑。
  相比之下显然是长年征战,果决刚毅,子嗣繁茂的吉川元春更有被忌惮的理由。
  何况毛利辉元也满了十八岁了,参与政务已有四五年时间,并不是织田信忠那样令人轻视的幼弱之主。
  总而言之,最终仍只能寄托于本多正信的策略凑效了。
  平手汎秀向河田长亲传达的密令是:
  “请竭尽全力,在一个月内,务必要挡住毛利家的明枪暗箭。若一个月以后,事态仍未出现转机,我亦无暇亲身前往的话,允许所有家臣适时撤回淡路。”
  掐指一算,去年外派河田长亲坐镇中村城,至今差不多是一年功夫。
  辛辛苦苦经营了一年时间,也不知道会有多少成果。以河田长亲的能力来看,坚持一个月应该是能做到的吧!
  暗中给予了这个指令,表面上平手家的军队是纹丝不动的。
  十五个备队,六千多人的常备军势全部集结于岸和田城附近。此外,秋收完成之后,和泉、淡路、纪伊三地便有了八千名等候征召的农兵。
  将士们都摆出随时可以向东出发与武田作战的姿态。
  相应的,四国岛上,平手家能指挥得动的部队,加起来只有三千人左右,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不知可靠与否的外样。
  在“消息灵通人士”看来,这就等于是放弃四国了。
  甚至于,足利义昭都在私底下意有所指地试探说:“毛利家的小早川殿似乎已经前往伊予了,据说他对于四国事务的看法,与您有一些冲突之处……”
  然后平手汎秀慨然回答说:“岂止有些冲突,简直是截然相反!鄙人认为河野家的守护名分有很大争议,而毛利家却执意要庇护之,我对此实在不敢苟同!然而现在甲斐武田未得幕府允许私自西进,来者不善,此时拱卫京都才是头等大事。所以鄙人情愿在四国事务上做出让步,以示‘和衷共济,相忍为国’之意!”
  他这一番表态,台词实在太过“伟光正高大全”了些,神情动作也十分直白,完全没有体现出老戏骨的风范。
  但细节问题并不重要,意思传达到了就行。
  外表淡定的平手汎秀其实内心是很不安的,私底下已经做好了与毛利家展开对抗的准备。届时将不得不对长宗我部元亲乃至三好康长、十河存保等人大幅让利,诸如大友、尼子、浦上之类的往日“逆贼”也要毫不客气地大胆勾结。
  这段时间内,织田信忠和德川家康又一次向京都发来了求援信件。
  据说武田家仅仅是在秋收阶段安静了大半个月的功夫,之后又立即活跃起来,现已发动了超过四万大军,兵分三路,蠢蠢欲动,其中进攻远江的一路主力有两万五千人以上。
  织田有三万五千人,德川有一万八千人,总兵力其实是占优的,但小规模冲突接连失败,处在明显的下风。
  派去“质询”武田家的细川藤孝,没有得到任何有意义的回应,甚至他本人都被软禁,无法返回御所。
  好在细川藤孝乃天下闻名的文学家,武田信玄也是个体面人没脸加以苛待。
  对此,将军大人显然是勃然大怒,宣称要“严惩狂悖之徒”。
  然而……
  幕府上下众臣,却是在足利义昭的命令下,挖空心思寻找山城国附近国人豪族身上的错漏处,借着各方势力都无暇顾及京都的机会,以“内通武田”为由头大肆株连。
  一时间许多规模在一千石以下的无名小卒受到驱逐或者减封的惩罚。
  平手汎秀在和泉岸和田城与京都御所之间来回折返了几次,对幕府的行为表现出“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的态度,只是不断地强调“一定要查证清楚,不可冤枉了忠良”之类的废话。
  自然是被当做耳边风的。
  将军大人根据惯例是安居幕后,不会亲自上阵。这是为了效仿父祖先人,保持尊贵的排场与神秘感。按说足利义昭其实是很讲究实用主义的,可偏偏在这一点上遵循传统规范。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权力机构,幕府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很多的“优良传统”。
  比如层级冗余,结构臃肿,制度僵化,不接地气等等。
  就说“借内通武田之名掠夺周边土地”这件事情,表面上,帮将军大人分忧处理此事的,主要是重臣三渊藤英。
  但这家伙只是夸夸其谈而已,连数量并不多的书状都懒得逐一过目,实际上负责的是蜷川亲长。
  而真正身处一线做事的,其实是伊势贞兴、明智光秀、木下秀吉等几人。还有对南近江一带颇为熟悉的柴田胜家从旁协助。
  最强大的织田、浅井没工夫管,平手不打算管,而次一级的又管不着。
  松永久秀没怎么露面,他儿子久通表现得很诡异,对幕府的举动大唱赞歌,还主动揭发自家一个外样家臣,并将没收来的领地进献给幕府。
  结果很多受害者找到“暂代南近江事务”的竹中重治那里求情。
  以竹中重治的智商理应反应得更快一点才是,但他起初并不做声,直到有人上门求情,才站出来,以第三者身份,与伊势贞兴等人谈判磋商。
  ……
  平手汎秀整军备战之余,能感受到这一系列事件当中的阴谋味道。
  但比起这个,他更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武田信玄竟然如此大胆,公然软禁幕府使臣细川藤孝。
  岂不等于是打足利义昭的脸吗?
  大义名分还想不想要了?
  你军力再强,总有个能公之于众的口实,才能让全军上下团结一心,令墙头草们闻风而降。这一点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以“甲斐之虎”的作风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不在乎政治影响的人,如此作派想必应该是另有后手,有恃无恐了。
  那这个后手究竟是什么呢?
  值得深思。
  私下里平手汎秀与堀尾吉晴、岩成友通、小西行长、多罗尾光俊等人浅尝辄止地谈了一下这个话题,交谈了一些看法,不过都没什么有意义的结论。
  大家都觉得,以目前的局势看,武田家没法用常规手段取得足以糊弄人心的大义名分,必须得大刀阔斧,另辟蹊径,才可有所作为。
  既是如此,旁人当然很难猜出真相来。
  平手汎秀以己度人,倒是能想出几个点子,但无一不是虚无缥缈,匪夷所思,可行性并不怎么高。
  蹉跎间,转瞬时日到了元龟四年(1571年)十月中旬,关东送来急报说,中风已久,缠绵病榻的北条氏康终于不幸去世。
  听了这消息,有心人便知道,北条氏政恐怕会立即跟上杉、德川断盟,与武田重修好。那么“甲斐之虎”的大举攻侵,估计也已经提上日程。
  紧接着,在北条氏康死讯传来之后,仅仅过了四五天,甲信的踟蹰歧馆发出了一道令人震惊的讨伐檄文,在远江、三河、尾张、美浓各国的边境上广而告之。
  其内容涉及到幕府多年前的一桩公案,亦讲到了织田家内院中的流言蜚语。透露出的内容相当令人震惊,偏偏还有不少有分量的人出场作证。
  于是终于知道武田家的大义名分是怎么来的了。
  其中有些内容是平手汎秀提前想到,但觉得不太靠谱的。还有不少内容是完全超乎想象,甚至让人由衷佩服武田信玄的想象力。
第十一章
武田家的大义名分(下)
  佐久间信盛这个倒霉家伙,果然在“起复”失败后跑到武田家那里去了,据说正在前线游说,企图策反尾张、三河等地的老熟人。
  对此平手汎秀倒不太担心。
  因为一直以来,佐久间信盛在织田家内部始终都不是个很有人缘的同僚。能被他拉拢得动的,也就是一些铁杆旧部罢了,动摇不了根基。
  充其量千八百人的改旗易帜,在规模以数万计的合战当中,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
  让人头疼的是,这个混账凭借往日名头大肆散播谣言,说什么织田信长乃是被家臣和儿子暗算,佐久间家撞破奸计才遭遇灭口打击,武田家受到请托前来主持公道之类的。
  尤其是重点渲染桃色新闻,声称平手汎秀与归蝶夫人私通,织田信忠其实该叫做平手信忠,连偷情的日期、地点、经过都编的有模有样,就差具体姿势水平了。
  涉及了“脐下三寸”的话题,一向是吃瓜群众最喜欢听的,比阴谋论还好使。
  你跟一般的穷苦百姓宣讲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人家都不一定听得懂,起码得是个识字的町民才能跟得上节奏。
  但你说谁家的婆娘跟外面男人睡了,还生了野种,勾结奸夫暗害丈夫,大家显然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且会兴致盎然催着赶紧讲细节剧情。
  这个天方夜谭一般的流言蜚语,一两年前就在畿内出现了,只是破绽太多,没人理会,热度下去了也就慢慢被人淡忘了。谁知道现在又被佐久间信盛这个缺德玩意儿拧出来说事,简直既恶毒又无耻。
  外人也就罢了,你一个尾张老臣,难道不知道,织田信忠的生母压根就不是归蝶,而是信长的侧室生驹吉乃吗?
  明知是完全捏造,却为了讨好新老大而拼命宣扬,不惜往旧主身上泼这些脏水,如此丧心病狂,真是连一点廉耻都不要。
  不过此人只徒然让人恶心难受罢了,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杀伤力。
  对武田信玄而言,离任关白近卫前久才是更重要的一张牌。
  这事要追溯到数年之前了。
  当时,三好三人众与松永家合谋杀死上代公方足利义辉,扶植自家傀儡足利义荣上位,要求继承征夷大将军之位,朝廷当然不敢拒绝。
  可没想到,足利义荣自己身体太不争气,疾病缠身无法理事,连最基本的礼节仪式都难以完成,始终没能正式入主御所。
  后来足利义昭脱出松永家的监禁,辗转各地后,联系上岐阜城的织田信长,组织数万大军上洛,将三好三人众一举赶出了京都。
  如此一来,曾经给予足利义荣将军宣下之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黑历史。时任摄政关白的近卫前久作为掌权的头面人物,自然是背锅的不二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