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56

  “非常感谢元首的支持。”在两人一唱一和将双簧演完之后,一大群人终于涌进了会议室。
  主持新型坦克车辆技术验证会议的是陆军武器局武器试验部第六处,负责情况介绍的有两人,一位是技术军官托马勒上校,另一位则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艾博安教授,这两人同时也是4月20日虎式坦克原型车赴狼穴参加第一次演示时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托马勒上校、艾博安教授,我记得你们……”霍夫曼热情地和两人握手,“我看过你们递交上来的报告,那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
  “我的元首。”托马勒上校没想到元首居然还记得自己,顿时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倒是一头银发的艾博安教授见过世面,情绪很平和,听到霍夫曼的评价后,一双小圆眼睛后面的眸子闪烁着精光,“尊敬的元首,很感谢您对我们报告的肯定,不过,我好奇的是,那份枯燥的报告您全部都仔细读完了?”
  “我……”霍夫曼满脸疑惑,确实如教授所言,这份报告有点冗长、枯燥,但因为对保时捷和亨舍尔两家公司的产品做了明确对比和点评,他对此印象很深刻,也确信自己看完了,正因为他对于虎式坦克的发展思路他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要求,否则也不会要求再次举行技术验证会,但教授这话在暗示着什么呢?
  技术官僚托马勒上校没想到艾博安教授会在这个当口给元首难堪,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满头大汗,看得出来他很想阻止身边的教授再说下去,但后者显然不为所动,继续说道:“尊敬的元首,我无意冒犯您,我只是听到传言,军备部似乎有意优先向保时捷公司订购100辆试验车?”
  一听这话,霍夫曼脸“刷”地变红了,身后保时捷博士的脸色也很不好看,现在霍夫曼知道症结所在了:由于保时捷博士与希特勒交情匪浅,再加上其身兼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专家和元首坦克问题首席顾问的身份,在上层很有影响力——博士不但打算在定型前独自生产100辆坦克底盘,而且还绕过兵器局,以保时捷公司的名义直接给克虏伯工厂下了生产100辆上部车身和炮塔的合约。其用意是明摆着的,相信这份合同会落入保时捷公司手中,而希特勒当初在接到保时捷博士的电话后,已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现场的气氛逐渐陷入了尴尬。
第022章
想看笑话的凯特尔
  眼看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诡异,不明就里的凯特尔元帅转过头去问施佩尔,这才明白教授所说的报告是两人在彻底研究了保时捷和亨舍尔虎式坦克原型车之后形成的专题汇报。
  武器局认为:相比亨舍尔的设计,保时捷设计的动力系统更容易出故障,完全不适合实战。另外炮塔过于靠前,因为火炮在原型车出来后已经确定,采用88mm的KwK
36
L/56火炮(改进自88mm36
L/56高射炮)后身管长度长达4.9米,导致炮管突出车头太多,不但破坏了车体本身的平衡,而且在林地或城镇作战时炮口制退器和炮塔旋转机构容易损坏。
  更要命的是,一旦坦克在遭遇战中遭到围攻,这种布局结构能直接要了成员组的小命。在悬挂设计上,保时捷拟采用的纵向扭杆悬挂也不够成熟,其半锥形齿轮配合短液压杆的结构过于复杂,即使是在最平常的使用条件下都容易断掉,影响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虽然报告的口吻整体看上去还比较平和,对亨舍尔设计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明确点评。
  霍夫曼明白,保时捷设计所导致的问题到战场上都可能产生很恶劣的影响。表面上看报告对两辆原型车都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但实际上的倾向性意见是明确的:武器局六处更偏向于设计保守的亨舍尔原型车。因为他们不但更熟悉亨舍尔旧有的设计风格,还掺杂了一些个人因素——这些技术军官们更喜欢诚恳踏实、经验丰富的亨舍尔工程师,而不太欣赏那些对人爱搭不理,一副“我上边有人”嘴脸的尼伯龙根厂(保时捷坦克工厂所在地)的技术人员。
  对元首“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托马勒上校当然不敢说出口,说不定元首眼睛一瞪他就会吓得缩回去,可知识分子出身的艾博安教授就没那么多顾虑,敢在如此公开的场合和元首叫板,为武器局叫屈。
  凯特尔心里暗暗好笑:元首一方面评价说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赞同报告中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同意保时捷博士的请求,指示施佩尔向保时捷公司先行订购坦克,怎么看都是自相矛盾的行为。霍夫曼有苦说不出来,虽然他顶着元首的身份,但与保时捷交情莫逆的人不是他,做出采购决定的人也不是他,他纯粹是为希特勒背了黑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他能够理解艾博安教授的情绪,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骄傲和坚持,说白了霍夫曼自己也曾是这样一份子。一时之间,他居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施佩尔看了看霍夫曼尴尬的表情,又看了看保时捷博士难看的脸色,心里什么都“明白”了,机灵地打着圆场:“教授您误会了,保时捷公司确实希望军备部订购车辆,也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炮塔,不过那是总动员体系执行之前的事情了,在坦克军备重整案后,所有的采购意向和订单都需要重新审核。换句话说,在没有明确定型和确定生产任务之前,军备部不会向任何公司采购,这个决定我没有下,元首更没有相应的指示。”
  艾博安教授微笑着点点头,似乎是接受了施佩尔的解释,此时满头大汗的托马勒上校终于也反应过来了,生怕他再说出什么令人难堪的言语,也顾不得失礼,一把拖着教授就往主讲台走过去,不等众人坐稳就急急忙忙宣布会议开始。
  霍夫曼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坐下,施佩尔坐在左手边,因为鲍曼今天没跟来,凯特尔元帅顺理成章地坐在元首右手边。
  “元首,看来我今天还是来对了。”施佩尔俏皮地对霍夫曼说道。
  平时一本正经的凯特尔元帅也有心开霍夫曼的玩笑:“我的元首,这大概是您在维也纳美术学院求学经历之后碰到过的最严厉的教授了吧?”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不管怎么说,这位教授还是挺可爱的,最高统帅部就缺少这样的人才,我看可以调过去担任装甲车辆研制顾问。”
  这下轮到凯特尔变苦瓜脸了,他艰难地把头转过去,装作没听见后面半句话,只把注意力放在主讲台上。
  一旦进入专业领域,托马勒上校和艾博安教授就恢复了严肃的面孔,两人一共讲了近一个小时,对最近半年里新式坦克开发、研制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虽然这些汇报都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产物,但里面有一点主旨意图却是霍夫曼非常赞同的:为减轻生产压力,减少各军工厂产品冲突的麻烦,必须实现坦克零配件的通用。四号以前的装甲车辆生产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武器局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五号、六号坦克的零件通用化,虽然这种努力在亨舍尔公司、保时捷公司、奥克斯布格·纽伦堡机械制造厂(一般简称MAN公司)、奔驰公司这几家大企业前收效不大,但在霍夫曼眼里却代表了正确的思路。
  他也能理解这4家公司的傲慢,正因为希特勒对新式坦克的性能与战斗力过于狂热、偏执的爱好,导致了这些公司在车辆设计中拼命堆砌性能,对生产性、易维护性等方面则采取了完全忽视的态度,他是不会让这种错误重演的。
  霍夫曼对虎式整体的设计思路持肯定态度:由于负担支援中型坦克(这个角色已预定给了豹式)的战斗任务,虎式的火力和防护能力应当加强,不但应当采用最强的坦克火炮和火控设备,在防护能力上也应该采取较强厚度的防护装甲,至于因为强火力和强防护导致了较低的机动性则可以接受,毕竟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个要素之间没法全部做到顶尖,需要进行充分平衡。
  但现有设计却选了一条最糟糕的思路,为了提高车内空间并保证大备弹量,设计师简单地采用了加大车体长度、宽度和高度三围的办法,同时为兼顾提高机动能力,还采用了复杂的行驶系统(战斗履带和运输履带)和悬挂系统(8对三重交错重叠负重轮),大大增加了坦克重量,使它们严重超重。武器局下达给各家公司的设计指标先从VK3001的30吨级上升到了VK3601时的36吨,后来又上升到了VK4501中的45吨,最后生产出来的虎式原型车全重超过了56吨。超重不但恶化了虎式坦克的机动能力和战场通行能力,也增加了行驶系统、悬挂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负担,导致严重的机械故障和战斗出勤率低下的问题。
  同一辆坦克,运输时候是一种履带,上了战场又是另一种规格的履带,甚至于还要拆除最外面一层的负重轮才能实现战场转运(虎式一共有8对三重负重轮,全部轮子加起来48个)这样奇葩的事情也就是第三帝国能捣鼓出来,作为穿越人士,霍夫曼对此深恶痛绝。当然,他知道事情的原委,设计师们固然有责任,但绝大多数责任都要算在希特勒头上,可眼下他是不打算继续背黑锅了。
  眼看元首站起来准备发言,其他所有讨论的声音一下子夏然而止,人人都竖起耳朵聆听。
第023章
大刀阔斧的设计修改
  “对新式坦克的研制开发我一直希望能够在9月份之前完成,但目前看来,不但整体进度让人失望,目前的设计思路和细节也让我没法接受。首先,他们大大超重了,4月份第一次展示时我就多次目睹他们陷入泥潭而动弹不得的窘迫,5个月之后依然还是老问题。”霍夫曼的语气很严厉,“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你们根本不理解这辆坦克的定位与要求,6号坦克作为一辆突破坦克,他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使命是反坦克作战,所以他不需要目前这么多的备弹量。”
  军备部对东线坦克战有过统计,一次战斗中一辆坦克平均消耗的炮弹在30-40发,最高在60发左右,这还是因为伴随作战时为了掩护步兵进攻而发射榴弹所产生的。作为突破坦克,92发备弹量对虎式而言其实是远远过剩了,要知道同级别的IS-1重型坦克装备85MM火炮,备弹量是59发,IS-2装备了122MM火炮,备弹量只有区区28发。这些数据德国设计师不清楚,霍夫曼却知道得一清二楚。
  “虎式有60发左右的备弹量就足够了,削减弹药数量之后,车内空间也不需要那么多。”霍夫曼走上抬去,顺手用教鞭指了指黑板上悬挂着的保时捷原型车图样说道,“虽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我认为值得肯定,在搭载同样的火炮和成员组情况下,他设计的车宽只有3.3米,而亨舍尔的车宽却是3.7米,为了这加宽的0.4米,我们不但要付出几吨重的防御装甲,还要承担使用两种履带和三重交错负重轮的后果,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另外,我能接受车辆前装甲厚度略微削弱一点的设计,不需要110MM,有100MM也可以了,防御力提升完全可以通过变换倾斜角度来实现——俄国人在T-34身上就是这么干的,其他部位的装甲厚度可以维持现有数据不做变动。”
  保时捷博士对此点头表示首肯,元首刚才的话总算让他扳回了一些面子。
  托马勒上校和艾博安教授交换了一下意见以后说道:“我的元首,如果按照您的尺寸要求和备弹数量,再加上装甲厚度的减少和倾斜角的调整,我们认为修改后的车辆宽度可控制在3.2-3.25米之间,高度可以下降到2.9米以下,考虑到防御装甲相应减少和重量下降,还可以简化悬挂设计并去除最外侧那一重负重轮的设计,那样对地面的单位面积压强能基本维持原设计。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将重量控制在50吨以内……或许还可以提升最大行驶速度。”
  “38公里的设计时速我认为足以了,可靠些才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50吨的总重量还不行,请你们务必控制在48吨以内……”霍夫曼在心里能够接受50吨的重量,但他知道德国设计师爱超重的脾气,所以又留了2吨的余地。
  “同样的道理,相应的设计调整还可以应用于5号坦克。”既然6号已被命名了虎式,5号也被霍夫曼赋予了豹式的代号。虽然豹式不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对象,但他显然对豹式的设计也很不满意。现有设计显示,豹式将采用860mm直径的负重轮,再加上为了保证机动性而采用的双扭杆悬挂系统使车高过于夸张,达到了2.99米,不但远超4号坦克的2.65-2.68米的车高,甚至超过了虎式2.93米的车高——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豹式坦克同样需要削减备弹量并做减重处理,同时必须采用与虎式一样的负重轮与履带——这在战场上可以便利维护,豹式的车体也过长,需要进行缩减,霍夫曼考虑了一番,4号坦克是6对负重轮,虎式是8对负重轮,在重量介于两者之间的豹式理想便是采用7对负重轮。在确保机动性的前提下,由于重量已减轻,车体也相应缩小,单扭杆加大弹簧的悬挂系统足以代替原有的双扭杆设计,不但可以减少悬挂系统所占的空间,还能提高可靠性。
  “在这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后,豹式的车宽应该不超过3.1米,高度降低到2.8米以下,同时整体重量不能超过38吨。”霍夫曼一边说,武器局的一帮头头连连点头,对元首要求5号、6号坦克采用相同的负重轮和履带的提议他们举双手赞同——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愿望,能大大简化生产、降低技术难度,如果不是严肃的技术论证场合,差点就要站立起来高呼元首万岁了。
  “另外……”霍夫曼看见施佩尔在举手,便问道,“施佩尔,你有什么想说的?”
  施佩尔站起来说道:“我的元首,我接到报告,武器局打算给豹式坦克使用70倍径的75mm火炮。这是一种新型坦克炮,由于身管很长,可预见其产量不高,是否考虑更换成与虎式一样的88炮,威力似乎区别不大,但可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豹式既然已在发动机、负重轮、履带等各方面采用了与虎式一致的零件,采用相同的火炮应当也不存在困难。如果这个调整能实现的话,我们就不会在生产上受制太多,因为按您要求的坦克数量,75MM新式坦克炮恐怕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托马勒上校彻底凌乱了,豹式原定采用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威力当然是巨大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还超越了虎式拟采用的88炮,但这种75mmL70的长身管火炮生产工艺性却很差,武器局原先就表达过这种顾虑,之所以坚持要在豹式上采用完全是因为元首明确指示要求加强火力的结果。
  现在施佩尔旧话重提,上校紧张地看着霍夫曼,生怕元首当场勃然大怒,武器局一帮头头的心也提了起来。
  出乎众人的意料,元首居然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起来:“施佩尔,你说的很不错,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观点,豹式与虎式应当采用一样的坦克炮,至于威力更大的坦克炮和更厚实的装甲,我们可以留给下一种重型坦克。”
  他转过头问艾博安教授:“教授,您的意见呢?”
  “我认为可以,这两种坦克炮总体重量相差不大,88mm火炮的炮塔座圈直径也许会略大一点,但即便经过数据调整,在豹式上安装依然毫无问题。”艾博安仔细思考了一下,给予了肯定答案。
  全场一片沉寂,随即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果说虎式坦克还是一点小改动的话,那豹式完全就是大调整了,可这是领袖的意志,谁敢违抗?更何况专家们都赞同元首的意见,现在只希望设计师不要崩溃吧。
  在众人一片热议的时候,凯特尔却走神了,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按照元首调整后的设计,新的5号和6号坦克将有大量的相同之处,发动机、履带、负重轮、火炮等等都是一样的,两者间除了装甲防御能力外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还有必要再分开么?换句话说,生产一种防御力弱于虎式同时机动性强于虎式的豹式坦克真有必要么?
第024章
走神的凯特尔
  “凯特尔元帅、凯特尔……”直到霍夫曼喊了三遍,魂游天外的元帅才反应过来,急急忙忙站立起来。
  霍夫曼早已注意到陷入走神状态的凯特尔,特意点名问道:“我看你想得出神,最高统帅部对此有不同意见?”
  “啊……没有……不不不……我的元首,我的意思是。”凯特尔结结巴巴的样子逗乐了一大群人,连施佩尔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既然豹式与虎式有如此多的共通性,为什么我们还要生产这种防御性能落后于虎式坦克的5号坦克呢?全力生产虎式不行么?”
  此话一出,引起了在场很多人的共鸣:元首和施佩尔一直都在强调生产能力,武器局同样也有这个意向,既然方向一致,为什么不干脆全部生产虎式呢?受东线战场T-34和KV系列坦克的刺激,陆军方面一直将希望寄托在了后续5号、6号坦克大规模生产上,盼望着新式坦克既有质量优势又有不小的数量规模。但霍夫曼却清楚地知道,这种乐观的理想根本就没有实现过,虽然豹式和虎式在性能上大大压倒了老而弥坚的4号坦克,可数量和生产能力却是最大短板。不说与最高产量5万辆级别的T34和M4谢尔曼相比,就是苏联的KV系列加IS系列的数量总和都压倒了虎豹的数量。若非如此,4号也不用坚持战斗到1945年——不是第三帝国不想要更多的老虎和豹子,实在是满足不了前线部队的需求。
  “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回答。”施佩尔站起来从容不迫地说道,“坦克军备重整案执行后,统帅部拟定了1943型装甲师的初稿,希望将各师装备的坦克数量从目前平均的160-180辆每师提高到250辆左右,而党卫军又提出要新扩充几个师,再加上芬兰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等提出的需求,军备部接到的累计补充需求大约是每个月1200辆以上,如果还要再完成统帅部要求的几个装甲掷弹兵师升级为装甲师的整编,再加上我承诺的将所有2号、3号坦克更新为4号坦克的计划,这个数字或许还需要再加上500辆,但我们的生产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来之前我问过保时捷、亨舍尔、MAN和奔驰这4家公司,如果按照原有的设计,5号的月产量不会超过500辆,6号产量或许只能达到200辆,如果全部转产虎式,我敢担保明年东线的装甲师数量只有今年的一半,当然将军们可以赌新坦克装备后我们用一半的装甲师就能完成任务……”
  这个数据马上得到了武器局六处的确认,按他们的说法,哪怕执行了“三班制”,施佩尔部长提出的计划能完成80%就不错了,如果按元首简化后的设计进行生产,这个数字或许还能更高一点。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统帅部的参谋军官们都惊呆了,凯特尔更是惊愕地说不出话来:他原以为施佩尔的言语可能有所夸大,没想到武器局的估计比军备部更不乐观,他可不敢接施佩尔的赌,倘若东线装甲师少一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非联合起来枪毙了他不可。
  “所以,4号坦克的生产不但不能削弱,还需要继续加强。”霍夫曼话锋一转,顺势布置起4号坦克的生产任务来,“前线对G型坦克首部附加的30mm装甲反应很好,对新试验的48倍径75mm坦克炮也持有积极态度,建议武器局继续改进,下个月实现新型号生产。”元首一句话,又把4号坦克中最优秀的H型提前5个月释放了出来,改进后的4号H型将采用75mm
KwK40L/48坦克炮,前装甲加厚到80mm,吨位达到25吨——几乎是4号坦克改进的极限了。
  克虏伯设在马德堡的工厂是4号坦克的生产主力,但其生产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此外沃玛格和尼伯龙根的工厂虽然也在参与生产,但他们都以为会很快转产新式的5号、6号坦克,积极性也不高。虽然会议上霍夫曼并没有最终确定由亨舍尔还是保时捷承担虎式的生产任务,但他相信保时捷博士能读懂后面的暗示:论起修改设计来,亨舍尔需要花费的精力远少于保时捷,即便武器局宣称11月份还要再最后比较一次,但从话里话外的意思来看,保时捷的设计显然已经落败了。为照顾保时捷的面子,也为了安抚武器局六处的技术官僚们,他开口道:“博士,我希望尼伯龙根的工厂能加大4号坦克的生产强度,月产量至少要在400辆以上,这份订单至少要持续到1944年。”
  保时捷黯然点点头,他是个聪明人,不会傻乎乎地追问“难道战争要持续到1944年以后?”这样的问题,他在心底已接受了虎式竞标落败的现实,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元首看在以往交情的面子上,给了保时捷公司不小的订单量,虽然这只是改进后的4号,但数量可不少。
  这句话倒是给了现场众人不小的冲击,这是元首在公开场合第一次就战争长期化的表态,以往大家听到的宣传都是只要再给俄国人致命一击,战争就很快会结束的腔调。虽然这种戈培尔宣讲的论调说的次数太多已没多少人相信,但亲口听元首说战争至少要到1944年以后,大家的心思免不了变得沉重起来。
  托马勒上校鼓起勇气,怯生生地问道:“元首,您的意思是战事还要持续很久?”
  “没错,美国人参战给斯大林和丘吉尔这两个混蛋打了一针强心针,但这也仅仅是垂死挣扎罢了。”霍夫曼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了会场,试图给他们鼓足勇气,“但我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光荣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德国人民。”
  “为确保实现最终胜利,坦克的生产数量务必增加,军备部要求的2000辆每月产量必须达到,今后坦克生产简化为三种,其中4号1000辆,豹式750辆,虎式250辆,其他变形车辆另计。在新式坦克量产前,各生产线优先协助军备部完成旧型号更新与4号补充生产。”霍夫曼皱着眉头对凯特尔下达了指令,“统帅部应当对1943型装甲师编制进行调整:一个装甲师应该拥有2个装甲团和1个重装甲营,其中一个团装备4号坦克,一个团装备豹式,重装甲营则全部由虎式坦克组成,一个装甲掷弹兵师应该拥有至少1个装备4号坦克的装甲营。在这些编制补充完成之前,不考虑组建新的装甲师。”
  凯特尔大喜过望,元首提出的建议比统帅部希望的还要好,他偷偷瞟了一眼施佩尔——现在难受的应该是他了。
  或许是被会议的气氛所感染,一直沉默着没有动静的亨舍尔厂方代表库尔特·阿诺德博士忽然举手发言:“尊敬的元首,既然要考虑提高生产性,是否考虑将虎式坦克的镍合金装甲生产工艺从冷轧锻造改为铸造?虽然冷轧锻造钢的强度特性要高出6-8%,但铸造车体和炮塔显然更容易生产。”
  这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武器局经过几次讨论已驳回了这个建议,霍夫曼斟酌再三,最后说道:“豹式坦克应当采用铸造工艺以提高产量,但虎式坦克是为了争夺战场控制权、压制对方坦克的,数量不多,必须保持最高水平,依旧保留冷轧锻造。”
  会议已接近了尾声,趁着气氛良好,托马勒上校本来还想就后续重型坦克(即原定的“虎王”)设计思路继续征求元首的意见,霍夫曼刚开了个头,凯特尔忽然接到副官递过来的电报,看了一眼之后眉头紧皱,脸色变得很不好看,转手又将电报递给了施佩尔,后者的表情比凯特尔更夸张,愤怒得差点要拍案而起,眼看架势不对,托马勒上校不顾霍夫曼还在台上,匆匆忙忙地宣布散会。
  附:修改后的虎式坦克数据
  战斗全重:48吨
  车长:6.3米
  车宽:3.25米
  车高:2.88米
  火炮:88mmKWK36型L56坦克炮
  备弹量:60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