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656

  “如果……我是说如果……”尼米茨慢慢开口道,“解散这些军队引发动荡……”
  “我就坚决镇压!希望海空军能祝我一臂之力,现在把赤色分子的嚣张气焰先压下去,美国将来才能少受苦,否则德国当年那个动荡你们以为好玩?”
  众人脸色沉重,然后缓缓点头:德国基尔港水兵暴乱后一直闹到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才算告一段落,这还是地处中欧的便利优势,如果在美国也成立一个苏维埃共和国,再加上美国人人持有枪支的惯例和国民警卫队无力的局面,麦克阿瑟都不敢想象会出现什么后果。
  当然,这么做的后果大家也清楚,从来不干涉美国政治的军人要冲上一线了,只要镇压,要么将来上法庭,要么将来独揽大权,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而海军将领们相对而言都是自由派,镇压赤色分子义不容辞,搞军事独裁或军事威权算什么?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么?
  不过麦克阿瑟说的也有道理,美国不能乱,不乱的美国还有资本和德国扳手腕,压制日本,一旦乱了,别说欧洲会看不起美国,就连日本也可能扑过来……
  “大家先思考一下吧,说句实话,我都65岁,没几年可活了,我也不幻想当考迪罗(南美军事独裁者的概括)……我也是为了美利坚!只要美国稳定,我就隐退,你们怎么处理我都行!”
  杜威和麦克阿瑟在这里出现了惊人的一致:镇压,不同的是,谁主导镇压。
  麦克阿瑟想学堀悌吉玩“陆海军一致”,堀悌吉在学斯大林搞“大清洗”,杜威打算学“借兵助剿”,嗯,大家都很努力……现在轮到勃列日涅夫同志工作了。
  “同志们,我们现在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勃列日涅夫扫视了众人一圈,发话道,“昨天接到秘密情报:第一,杜威政府与德国方面就停战协定达成了大致意见,将于后天,也就是10月17日召开国会秘密会议审议;第二,参联会有人提出希望将我们礼送回国,同时针锋相对地在讨论有关遏制国内革命形势的策略……”
  “斯大林同志指示我们,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要牢牢坚守岗位,不但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同时还不能暴露……”勃列日涅夫说到这里用十分严肃的口气道,“因为美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部分同志被无产阶级高涨的热情冲昏头脑,不但在部队和教学过程中明显地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甚至还有明目张胆串联美国军官和士官的行为,我再重申一次,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要通过革命理念、革命精神耳濡目染,通过个别的、私下的、秘密的交流交换意见培养美国军官们自觉自愿的革命热情,而不是我们自己跳出去领导美国人民革命,更不是代替美国人民发动革命!这是绝不允许的!”
  事实上,红军教官团确定输出意识形态方针最开始是很谨慎的,通过的手段也很保守、秘密,活像地下工作——对很多年轻一点的苏维埃同志来说已很难想象了,但对上了年纪的人物,特别是经历过内战时期的人物还是明白的。
  但到后来,随着美共的蓬勃发展,军队自然而然受到了左翼思想的侵蚀,变得日益激进和亢奋起来,甚至不用教官团灌输就变得活跃,甚至还有人主动向教官团打听有关“革命”事迹,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和加速了思想传播。为此,FBI和军队内部也盯紧了有关思想传播,问题是思想这个玩意,越禁越禁不住,再加美国传统上对思想领域的管理不像其他国家那么严格,又有“言论自由”这个黄金法条,所以遏制起来非常困难。
  之所以胡佛不主动出面找教官团的麻烦,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教官团在干什么,而是因为相比美共的渗透力度和思想传播速度,教官团这点不算什么,两相对比之下,他选择了暂时观望,只把报告递给了杜威和杜勒斯。当时杜威和杜勒斯还在指望教官团能帮美国训练部队,再加上引入红军教官团这件事是杜勒斯提议,经过杜威亲口批准的,马上就翻脸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只选择了重点敲打几句,不对整体进行防范。
  但麦克阿瑟显然不这么看,他认为杜勒斯和杜威在这方面有点“姑息”,他更赞同“非美委员会”的意见——以前美国的主要危险是防国社分子,但现在的威胁主要是“赤色分子”。实际上,非美委员会作为众议院设置的独立委员会和FBI之间的“忠诚调查”工作是有交集的,非美委员会提出总体方案和构想,而FBI是负责具体执行,在这个领域,目前非美委员会主席、众议院议员、三K党人P.托马斯和参议员麦卡锡是其中最有分量的政治人物。
  所以,他私底下也在串联这些议员,希望为驱赶红军教官团而努力。在他眼中,这1000多人的教官团目前是最危险的火源,美共是已被大火点燃的森林,必须赶紧挖出隔离带才能安全。
  当然,非美委员会和白宫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彼此争夺,归根到底只有一个权字——杜威既不允许国会侵蚀总统的传统权利,也不愿意军人压倒政府头上搞军事管制——这样与德国或日本还有什么区别?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逐步撤回国内……”勃列日涅夫道,“分批撤离,慢慢回国,我们不可能留在美国继续这次革命,斯大林同志还指望我们回去把部队带好呢。”
  东俄对美国的形势是有充分考虑的,斯大林最初是不想美国迅速与日德等轴心国媾和,在他看来美国远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完全可以接续打下去,只要美国继续交战,东俄就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用担心日德再次气势汹汹地杀上门。
  但真的听到美德接近并即将达成有关条款时,他又犹豫了,因为内线报告日本提出的和平条件比德国低得多,如果美国无法暂时与德国和平而选择与日本先行和平,这对东俄就危险得多——整个太平洋都会让日本说了算,红军直接处于被攻击矛头之下,特别是联合舰队这种庞然大物根本不是苏维埃可以对抗的。
  所以事到临头他又有点心虚,便给波涅日涅夫发了这样的命令:明着表示退缩显然面子上过不去,但突出强调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抢班夺权,不要争当主角,不要替代革命……
  勃列日涅夫对此心领神会,不过原因完全猜测错了:他以为斯大林同志是想保护他们这批点火者,怕他们被自己放的火烧死,他哪里晓得中央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他更不知道在美共这里,俄共中央不但有人入驻,还派遣了特派员单独联系,他还沾沾自喜认为美国的革命形势全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呢,这也算是一个很大的工作资本了。
  布尔什维克的保密工作确实相当到位,这种双线布置、双线渗透、层层围攻、里外配合的套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非美活动委员会或者FBI看透,大家还是孤立地当做两个事件,甚至还认为福斯特领导的美共比这1000教官团更厉害。
  唯独麦克阿瑟不这么看,所以他打算一步步拆除地雷:先把教官团礼送回国,再把不可靠的部队裁撤掉,然后再想办法结合非美委员会和部分国会力量架空行政势力,到时候就是他麦克阿瑟将军说了算——只要能打的军队捏在手上,他相信办点事情不困难,谁说他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不能当总统的?
  不过,他的想法虽然很好,目前手头实力实在是不足,需要各方面配合,国会是一方面,FBI和胡佛是另一方面,海军和空军同样不可忽视,在这个领域他无比羡慕堀悌吉——3万陆战旅就扫平了日本,全日本上下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出,日本人怎么就这么听话?
  他也不想想堀悌吉是什么战绩,他又是什么战绩——在海军眼里,麦克阿瑟将军第一次从菲律宾逃了,第二次又从澳大利亚逃了,这个光辉记录要一手遮天恐怕还有点难……
第007章
局势纷扰(7)
  “海军需要召开一个会,讨论是否要这么干,以及万一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海军应持有何等立场。”参加完麦克阿瑟召开的“陆海军一致”会议后,斯普鲁恩斯忽然提议召开海军内部会议。
  这会议不得不开,因为美国海军不是铁板一块,金上将虽然欣赏自己、愿意将大权移交给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军就服从尼米茨一个人,他旁边还站着英格拉姆呢。就算是英格拉姆本人愿意配合和同意,他手下还有大大小小很多将军,谁敢保证一定能完全服从?
  说到底,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不是一回事,日本海军可以只服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美国海军找不出这样的权威者来,否则金上将当初是如此讨厌弗莱彻,最后也不能完全把他怎么样,这是两种风格、两种体系,美国海军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军队——除了美国陆军!
  果然,被特意邀请来的金上将一听会议内容就皱起了眉头,在他看来,配合陆军裁军倒是小事一桩,海军趁机还可以捞点便宜,但要配合麦克阿瑟玩陆海军一致,这里面问题就很大了——以前主导参联会的一直是海军,别管马歇尔什么地位、什么资历,在参联会里就是海军最终点头才算数,金上将的位置、李海的总统参谋长职务都不是摆设。
  更明显的是部队,大战以前,美国陆军的规模和实力连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都不如,而美国海军是响当当的世界第一,另外还有海军陆战队配合,根本不用鸟陆军。现在如果配合麦克阿瑟这么干,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军队的主导权要转移到陆军去?再加上空军其实是从陆军分出来的,万一空军也倒过去,那陆军或者麦克阿瑟真是一手遮天了。
  不过,要夺回这个主导权可不容易,首先他金上将已经退休了,不能出面再干这件事;其次尼米茨的性格、脾气、资历和地位是完全无法与麦克阿瑟相比的,这个无关指挥能力,只取决于个人魅力和政治取向,显然麦克阿瑟更胜一筹。
  “我的意见是……”没被邀请参加第一次会议的特纳居然站起来表示附和,“我们当前尽快停战是第一目标;第二目标是维护国内稳定——如果赤色分子要造反,我们当然对付赤色分子;如果陆军要搞军政府,我们当然要反对陆军;第三目标才是其他。”
  哈尔西愣了一下:“特纳,你这番话真让我意外,我挺你天天骂体制,还以为你会同意先干翻这体制,然后再对付赤色分子或者陆军的。”
  众人也表示疑惑,特纳为什么一转眼就变了性子?
  特纳能怎么说,他难道还说我羡慕军国体系或者国社体系,最好把美国变成这样,那样不被人打死也要被人当成疯子。所以他的发言很有意思:“你们想必是理解错了,我骂体制、挑体制的毛病固然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推到从来,我认为我们需要改革,吸收一些别人的长处,老实说我觉得日本和德国的体制过于集中、过于迷信权威了,而我们又过于分散、过于自由,过于蔑视权威了,两者之间取平衡才比较好。”
  别人不懂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多年好朋友斯普鲁恩斯却懂了:特纳既不主张个人独裁,也不主张完全民主自由,他最希望的体制“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科学管理”,所谓集体领导当然是参联会或者陆海军委员会这样一个机构,所谓民主决策当然是希望这个团体内部——比如20-30人可以平等协商,至于科学管理,那当然是对下集中——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嘛。
  这种“小民主大集中;上民主下集中;管理层民主,员工层集中”的体系才是他喜欢的。
  金上将眼睛一亮:“我觉得这个话有点道理,你们以为呢?”
  尼米茨还是皱眉,他不想趟这趟浑水,但他现在处在海军一把手这个位置上,不管有没有拿到类似金上将以前一把手的权威和地位,他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清高,必须顾及这个团体,如果大多数人都赞同特纳的想法,他也只能赞同。
  特纳说完、金上将表完态以后,斯普鲁恩斯第一个赞同:“我看可以同意,海军是国家柱石,既要保卫国家,又不能让国家偏差太多。”
  哈尔西也表示同意,他的个性和风格其实很接近特纳描述的状态。
  剩下还没表态的重量级人物就只有英格拉姆和尼米茨了。英格拉姆吸了一口气,没有直接赞同或者否定特纳的建议,而是换了种语气:“说真的,我对意识形态不感兴趣,对政治体制改革也说不上话,但我只知道一点:我为海军服务40年了,这就是我的家,我的归宿,我反对一切不利于海军的行为和策略,同样,我支持一切有利于海军的方略,海军强,美国好,反之亦然……”
  这段话怎么理解都可以,金上将算是服了英格拉姆的说话水平了,他有时候在想,当初是不是把人放错了位置,应该把尼米茨和英格拉姆换个位置?不过英格拉姆资历比尼米茨差一点的事实无法改变。
  最后轮到尼米茨叹气了,他发现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好:无条件赞同麦克阿瑟显然是不对的,这会让海军成为陆军的附属物和传声筒,有悖于海军的利益;反对麦克阿瑟也不对,这会造成军队分裂,更重要的是,尼米茨是自由派,国社也好、共产也好,他都是反对的;赞同特纳的话是不行的,那样就变成军队凌驾于国会和政府之上,将来迟早要出事;可反对特纳也不行,现在这个领导团队马上就会分崩离析。
  偏偏这些话题他还不能回避——他是海军当家人,是海军一把手,对外代表海军,所有海军官兵都看着他,他怎么可能回避呢?
  最后整整斟酌了5分钟,他缓缓开口道:“海军需要加强团结,不但舰队与舰队之间需要团结,舰队与陆战队之间也要团结,另外,海军和空军要加强团结,我们要影响空军,现在陆海军配合打仗不多,海空军配合的领域却相当多。当然,首先我们自己人之间需要团结。”
  金上将意味深长地笑了:尼米茨这句话其实就是让步并妥协了,他心里可能不完全赞同这种办法,但至少为了海军一致,他得无条件服从。如果真的不赞同,他只要来一句“海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里行事”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但他没有说,这是在暗示接下去的行动可以突破这些条条框框。
  他看了一眼特纳,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有些时候捅破窗户纸是需要勇气的,特纳就很适合干这种事,把特纳放在这个位置上算是放对了!他现在在政治上的参谋价值比在军事上的参谋价值大得多!
第008章
局势纷扰(8)
  “先生们,明天就是国会山对停战条件进行秘密质询的日子了,不知道你们对这些条件怎么看?”
  小约翰·洛克菲勒拿起一根哈瓦那雪茄,放在鼻子底下细细感受了一些烟草的味道,然后又缓缓的放下,虽然挂着“小”字,但其实他已是71岁高龄的老头子了,医生早就告诫过他如果想更加长寿必须远离烟酒,因此他现在只能过过瘾。
  坐在他身边的可不是什么普通人,是控制美国经济命脉、享誉世界的八大财团代表人,包括了洛克菲勒、摩根、库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顿、克利夫兰等主要财团,除了这八大财团的代表人物之外,还有福特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一批重量级人物。
  小洛克菲勒因为年纪最大、实力最雄厚,被众人隐隐约约推选为财团会议的召集人,虽然财团们之间彼此的明争暗斗一直不间断,但在这件事上大家都知道儿戏不得,一听洛克菲勒有召,都从各地赶来了。
  “丢掉全部海外势力范围,赔款1500亿美元,参加以德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如此丧权辱国的条件,也亏杜威和杜勒斯接受。”坐在小洛克菲勒不远处,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冷哼一声,“简直是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摩根先生反对议和?”
  被小洛克菲勒称呼为摩根先生的当然不是与老洛克菲勒齐名的老摩根——这位已挂了三十多年了,甚至也不是摩根二代——这位是2年前过世的,现在摩根家族掌权的是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摩根家族第三代掌门人,从辈分上来说低小洛克菲勒一头。
  “我不反对议和,在我看来议和的时间已经晚了,早在大不列颠投降前我们就应该议和,但我反对以这种条件议和……”
  条件什么的虽然说起来是白宫和国务院严格保密的内容,就连参加质询会的国会也要签署协议书保守机密,但对一直隐藏在背后的大BOSS们,这些条件显然算不上机密,只要他们说声想看,一定会有人拿过来——现在参会众人手里每个人都有一份影印件。倒不是财团极力想要刺探国家机密,而是他们要弄清楚停战这件事涉及到他们有多深,影响有多严重,更确切地说,事关他们多少利益!
  “这里面大概只有洛克菲勒先生不会明显反对议和吧……”小亨利·福特轻轻插了一句话,引得众人微微点头。
  福特家族第一代掌门人亨利福特虽然还健在,但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显然不能再胜任这种会议,而他的儿子比尔福特两年前就去世了,所以现在实际掌握福特公司大权的是小亨利福特,年龄比小摩根还年轻几岁。
  他说这句话是有依据的:因为德美和平协定中有一句话,美德总赔款金额为1500亿美元,15年内必须付清,为防止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或者利息等等因素,经双方同意,选定一个锚定单位——德克萨斯轻质油作为依据,规定按3美元/桶标准计算,德国既可以要求美国给付现金,也可以要求美国给付标准原油。换而言之,美国整体的赔款金额是500亿桶德克萨斯轻油,这同样也是期货市场上原油交易的标的物,其他各产地石油都有挂钩于这个标准燃油,并有一整套规范的升贴水制度——比如委内瑞拉原油偏重,质量较差,相对德克萨斯轻油只能贴水,即价格要低一点,反之就高一些,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贴水,能升水的原油非常少。
  换而言之,一旦原油价格下跌,洛克菲勒集团控制的原油就可以按3美元的固定价格销售给德国人,每年100亿美元的金额比全部美国原油产出还多——现在全美原油生产量也就是2.4亿吨,折算后不到20亿桶。
  小洛克菲勒摇摇头:“可现在原油要4美元甚至4.5美元才能购买一桶,我都不知道杜勒斯怎么和德国人谈的,他会不会做生意……”
  “得了吧,现在是战时,所以价格高昂,只要一不打仗,价格马上跌下来,你怎么不说战前原油还不到2美元一桶呢?”
  听到有人抬杠,小洛克菲勒也不气恼,只说了一句:“500亿桶原油比美国有石油开采历史以来的总产量多十几倍……我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原油开采?用你们的话说,现在美国失去了所有海外势力范围,只剩下加拿大和墨西哥,你们相信在15年内能挖得出500亿桶原油?就算地底下现在蕴藏有这么多,我从明天开始全力开采也来不及——这可是500亿,不是500万桶!再说,美国原油又不是我一家控制的……”
  “德国人这个条件很奇怪,为什么他们盯上了原油这个锚定单位?我还以为他们会和黄金挂钩的,比如1盎司40美元之类的……”
  本来美元兑换黄金的比例一直稳定在33-35美元1盎司,但由于美国赤字浩大,货币增发严重,通货膨胀已开始让众人感受到威力,黄金已悄悄上涨到40美元/盎司,这还是战时控制黄金转移和销售的结果,如果敞开兑换,估计直接能把价格打到50美元去。
  摩根敲了敲桌子:“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跑题了么?我们不是来讨论3美元价格合适不合适的,如果德国人输了赔我们这么多石油我觉得还有讨论的必要,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要不要接受这种条件?”
  “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摩根先生,现在我们打不过德国佬,更别提他们手里还有可怕的原子弹!”梅隆家族二代传人,保罗·梅隆忧心忡忡地说,“那是一种很可怕的武器……”
  “我们的大炸弹什么时候能做好?”
  “不知道……”杜邦的代表犹豫了一下,说道,“可能明年年中才有希望,能不能一次性成功还不知道,而且就算是成功了估计与德国的差距也不小,从火箭这就可以看出来了。”
  杜邦是化工领域的王者,研究火箭弹头及其燃料配方当然离不开杜邦实验室的大力帮助,不过令人沮丧的是,美国火箭至今为止比较稳定的发挥还停留在400公里携带500公斤弹头的水平上,别说与德国2500公里射程的威力没法比,就连比法国人的水平也差一点——只不过法国是克隆后的山寨货,美国是自力更生的产物,这一点上美国人还算聊以自慰的。
  “德国方面给出的最后期限是今年12月31日,在11月30日前,美国政府必须完成对议和原则草案的审议,12月10日前正式签署,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立法和投票程序……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恐怕等不到明年年中的大炸弹了。”小洛克菲勒摇摇头,“就算有怎么样?美国敢用么?不敢用的话,有和没有一个样,德国人不是靠原子弹打败了我们,他们是靠陆海军打败了我们,特别是海军领域我们居然也能输,真是……”
  听到小洛克菲勒的抱怨,大家都是一阵摇头和叹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