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8/656

  为更好地抓捕更多“钱包”,安达二十三还可以将俘虏的几个军官释放回去,让他们劝说岛上其他官兵和平民不要继续抵抗,抓紧投降,等待“赎买”机会。不知是被日军的进攻吓破了胆还是对前途彻底感到绝望,到傍晚太阳落山前,日军抓获的俘虏(不分平民和官兵)已突破了1.2万,一个堪称瞠目结舌的数字。
  日军对夏威夷的进攻不但打破了美日之间脆弱的默契,而且还对德美谈判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杜勒斯以为日军大举进攻是德国授意的,目的是为了压迫美国在谈判桌上低头,所以感觉非常恼火;而里宾特洛甫明明知道日本的行动与德国毫无关系,他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已围困数月,一直在从美国拿赎金的日本人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要开始进攻,但德方乐见其成,因此有意无意将行动往轴心“协调”的方向上引,这更加剧了美方的疑虑。
  4月的日本进攻,5月的欧洲联合军演、未来的“高堡奇人”如同三座大山一般朝杜威政府压去。
  4月17日,杜勒斯带着初步交涉成果回到了华盛顿,参联会气氛已相当凝重。
  经过三天的交战,夏威夷岛最终落入日军之手,驻守岛上的部队和平民伤亡逾万,剩余的4万多人员成为了日军的俘虏,除此之外,大量的军械装备、物资补给成为日军囊中之物。
  现在,只剩下孤零零一个瓦胡岛了,杜立特已经盘点过手中的力量,认为要想守住是不可能的,只能寄希望于多拖延几天。
  而谈判的成效也很糟糕,德国除重申以前提出的领土和边界要求外,还提出了高昂的经济要求,表面上看要价没什么,但认真分析起来却是很大一笔钱,至少相当于一年军费,这是美国断然不能承受的。
  这次还重点谈到了纽芬兰问题,美国方面暗示可以将丘吉尔政权安置在纽芬兰,形成一个邦联整体,但里宾特洛甫却直接予以拒绝了,甚至还表示:“德国和英国政府签署的备忘录指出,德国政府始终恪守一个英国原则,只承认伦敦政府为代表全大英帝国的合法政府,任何形式的两个英国或一英一纽、一英一加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如果美国坚持要容纳丘吉尔政权,我们认为可以让乔治六世加冕为加拿大国王,让加拿大自治领和大不列颠本土形成邦联……”
  这样一来,美国赔上纽芬兰还不够,还要再搭上一个加拿大,这是华盛顿万万不能容忍的。
  形势到了这种关头,虽然谈判还未破裂,但因为双方差异较大、实际上已维持不下去了,美国政府面临“欲战不能、欲和不甘”的局面,不过,命运关闭了一扇门后又推开了另一扇门,日本方面关于日美和平条件通过东俄这个秘密渠道又递送了过来。
  “日本人这次发过来的和平条件倒是有不少诚意。”参联会小范围沟通会议上,马歇尔评价道,“赔款金减少了,夏威夷也没强要,只是作为索取新西兰的保证,另外的声明和口吻也略低于预期,当然我知道政府和国会是不会接受这个看似后退一些的条款,这些条件连我都不愿意答应,其他人怎么可能答应……”
  金上将不评价条件本身,而是皱着眉头谈到了另外一件事:“日本人没有什么信誉可言,比德国人还不可信,德国现在为充当欧洲联盟霸主,很多时候还注意形象和吃相,即便要反悔或追加条件,总有‘恰当’理由,而日本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以前能偷袭珍珠港,现在刚刚还和我们在交易赎买人员,转过头就能去攻打夏威夷岛,半点信誉也没有。就算是签署了和平条约,谁敢保证日本过几个月不打过来?”
  大家都知道金上将是在发泄而已,“赎买”只是双方私底下的一些默契,既不是停战,更不是和平,日本有什么理由不打过来?至于以后,如果美国实力一直衰落,那日本不打过来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要新西兰,这完全不可能答应。”杜勒斯皱着眉头道,“表面上看,让出新西兰可以解除夏威夷的困局,但实际上是把合众国的盟友往敌人这边推,丢了新西兰就意味着丢澳大利亚,我们已丢掉了南非,可那至少还是抵抗到底、力战不支而丢掉的,如果用新西兰换夏威夷,就会丢掉所有盟国对我们的信心——反正跟着美国也会被抛弃,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跟着轴心走呢?”
  杜威叹了口气:他心里其实对用新西兰换夏威夷是有些心动的,这样能最大限度免除丢失夏威夷的责任同时对国内有体面交代,但杜勒斯已反复表明不同意这种交换——宁可多付钱给日本也要保住新西兰!而多付钱的话,要想通过就更困难。
  “德国情况怎么样?”
  “也不好,南美全要,加勒比海对半分,英国要控制纽芬兰,还要索取高额经济补偿……”杜勒斯苦笑,“虽然没有谈崩,但我感觉我自己快要崩溃了。”
  参联会几个首脑都感觉头大如斗,不知道该怎么办。
  “唯一的好消息是,日本和德国之间隐隐约约有不小的分歧和矛盾。”杜勒斯解释道,“德国也不赞同让日本控制夏威夷,而提出用新西兰替换,可见日本势力过于膨胀同样引起了德国戒心,特别是日本海军目前实力相当于美德总和,我不相信德国对此无动于衷。”
  “怎么才能让这两家打起来呢?”杜威问道,“合众国现在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让日德开仗是个很不错的主意。”
  “没有任何办法……”杜勒斯摇头,“除非我们先与两家达成和平,这样他们才会展开争夺,否则合众国依然是轴心的首要目标。”
  众人陷入沉思:杜勒斯这句话很有道理,不管日德有多少的矛盾,都是基于战后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在获取对美胜利前,只要日德高层脑子没有坏掉,就不可能采取自相残杀的行动。现在的情形颇为类似一战最后阶段的情形,那时候美国与英法盟国就战后世界主导权问题已产生了芥蒂,但在德国投降并结束战争前,这种矛盾无论有多大都并未发展成为兵戎相见。
第126章
和战之间(17)
  “如果谈判不成,现在我们能怎么办?”杜威敲击着桌子,“继续维持这种不战不和的状态么?”
  “现在只能等待时间,陆军拟定了一个在中美洲和百慕大方向发起反击的计划,需要得到海空军配合,时间定在6月份,目前正在筹建、组织这个计划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与兵力,在此之前必须竭尽全力地进行掩护,因此各项谈判还是必不可少的。”麦克阿瑟沉吟道,“克拉克将军在组织部署国土防御工作,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阁下,丘吉尔首相刚刚发来电报: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合众国和盟军继续打下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永不投降!”
  “混蛋!”众人一起咒骂出声:丘吉尔把大不列颠拖入深渊不够,现在又想着把合众国也彻底拖垮,简直是不可容忍。
  “不对。”杜勒斯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他早不发晚不发电报,偏偏在这个时刻来一份电报?”
  “您的意思?”
  “和谈的消息,德国一定在四处运作,我敢打赌,轴心一定在与同盟阵营各国接触单独媾和的事!”杜勒斯分析道,“英国、法国政府一定也在配合柏林方面四处运作挖我们的墙角,丘吉尔是一个态度,他的手下和逃跑到加拿大的不列颠高层会是同一个态度么?必须警惕。”
  “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杜威低声道,“我们派驻在盟国的外交官员、部队指挥官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处理能力,在必要时候应该采取紧急对策,防止坏的事态发生。”
  所谓最坏的事态是指美国同盟国家退出或倒向轴心,特别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路上邻国,在“高堡奇人”计划中具有非凡的意义,是轴心进攻的主要通道,这更让杜威感觉胆战心惊。
  “这段时间以来我已命令陆军向加拿大派遣了17个师,向墨西哥派遣了11个师,不过……”
  “您做的很对。”杜威对麦克阿瑟表示赞许,“继续以抵抗德国侵略的名义加派力量,我们要将他们的防御计划、作战物资和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手中,美利坚不想干涉盟国的内政,但也不能允许他们轻易退出同盟体系。丘吉尔不是说要到最后一人么,那就请他正式发出照会要求进一步动员并邀请更多盟国军队入驻。”
  杜勒斯叹了口气却没说什么:如果杜威有这份决心,早在苏联、英国先后抵挡不住退出时起作用就好了,等轴心已逼近到北美不觉得太晚了么?
  讨论了整整一天的战略形势,最终一无所获,参联会核心圈既没有决定接受哪国的条件,也没有决定优先考虑如何先与一国媾和,只不断否认着难以抗拒的事态——德国条件不可接受、日本条件不可接受、出卖新西兰不可取、不能放弃盟友等等,勉强算是有建设性成果的只有两句话:一是加强国土防御;二是强化瓦胡岛防御体系,不能不战而降。
  问题是瓦胡岛已守不住了,在失去犄角的夏威夷岛支援和配合后,瓦胡岛的防御体系已变得非常不完整,岛上那些看似骇人的火力体系也因为少了中坚军官和技术兵种的操纵而变得残缺不全,杜立特有杀身成仁、死战到底的决心,他的手下——5万余守军和近4万平民并没有这种想法。
  瓦胡岛陷落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避免之事。
  当参联会正在为可怕的前景而进行徒劳无益的挣扎时,部署在美国陆军体系内,正为美方大量培训陆军部队的红军教官团也在以党内民主生活会为借口召开秘密会议。
  “同志们,随着轴心势力步步紧逼,美国政府的出路已愈见惨淡……”勃列日涅夫做了很长篇幅的情况报告,“从目前掌握的情报和大家汇报的情况来看,美国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对于打赢战争的信心很不充足,且美国当权的大资产阶级还在一个劲粉饰太平、愚弄民众,随着轴心势力逼近美国本土,势必会演化成激烈的政治动荡。这种政治骗局是不可能长久维系的,一旦日德军队在北美大陆登陆,杜威政府的信誉就会彻底破产——虽然这个政权的威信随着战局每况愈下而近乎完全丧失了。这种情况将演变成我们非常熟悉的结果——革命!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
  旁边有人马上接茬:“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对,随着外敌入侵,本国腐朽政权即将覆灭之际,人民一定会起来反抗,这种自发的反抗有两个结果:或是大资产阶级政府向德国屈膝投降、履行苛刻的条件并对内镇压,这是巴黎公社的教训;或是觉悟的民众团结起来,赶跑侵略者并成立革命政权,这是十月革命的经验。斯大林同志教育我们,要努力实现后一种结果,尽可能保住美国革命的胜利成果。”勃列日涅夫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扫视了众人一眼,“如果美国爆发革命并成功站稳脚跟,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非常具有鼓舞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世界革命兴起的重要标志,会在全球掀起革命浪潮并最终波及德国、日本自身。”
  大多数人沉默不语:苏维埃自己都步履维艰,谈什么世界革命不觉得太早了么?更何况美国爆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何在?即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具有统一性的组织或政党——美国共产党在苏维埃看来是标准的修正主义、妥协主义的政党,根本不是革命政党,也不可能带领美国人民走上革命之路。
  不过也有少数人跃跃欲试: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国一失败,北美局势就要大乱,这是革命最深厚、最广袤的土壤。就算是革命失败又如何,只要能给日本和德国捣乱,能给苏维埃争取时间就值得了。
  “美国革命由其特殊性和时代特征,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可靠的领导力量……”勃列日涅夫道,“但这些我们有——我们有成熟而丰富的斗争经验可以传授给美国同志。斯大林同志指示:我们要在力所能及接触的中下级军官中发掘积极分子和革命分子,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武装斗争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苏维埃革命的领导同志在革命成功前也并不是特别起眼,没有一个旧政权、旧体系的高级政客或军官,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志当初是《真理报》的编辑和作者,伏罗希洛夫同志是锅炉厂的工人,布琼尼同志虽在旧军队任职,也不过是一个士兵委员会主席,算是低级军官……真正的无产阶级和革命力量重视根植于基层。”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皱着眉头问道:“政委同志,我们当初和美国人有过协议,不能在军队中开展活动,这……”
  “团长同志说的没错,我们目前固然不能在美国军队中公开活动,但不代表我们不能和美国军官、士兵接触,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要传授他们军事知识,一方面要和他们交朋友,可以通过私下聊天、日常接触等方式了解这些人物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动态,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其次,我们表现出来的坚定作风、顽强意志和军事素养美国军人一定也看在眼里,等形势发展到紧迫程度,他们一定会更加倚重和仰仗我们;再次,由于美国军事形势紧张、国土防御体系进一步延长,他们提出了更多的教官援助要求,国内已答应了这个请求,第二批人员会在下个月抵达,人数300余人,全是政治立场坚定、军事素养全面的同志,会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力量;最后,苏维埃在美国工人阶级中拥有不少同情者,也有一部分俄罗斯侨民,党会通过其他渠道组织并运动起来;党在美国军政界、知识分子界还有一点力量,到最后关头,这些力量都会配合我们行动……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并不是孤军作战,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被勃列日涅夫这么一鼓动,很多人就开始兴奋起来:这几个月来,教官团以自己的努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不错的声望,同时很多军官也在业余时间自发学习了英语,交流沟通能力提高的很快,大家已不满足于普通的军事培训,认为可以做些有益的工作。虽然美国人目前对革命这个论调避之唯恐不及,但他们相信,真等日德的屠刀和铁蹄踏上北美大陆,美国民众一定会醒悟过来。
  “同志们,我们对美国革命事业要有信心。美国有人人持枪的传统,这是很好的军事和动员基础;美国有发达的工业和经济体系,有广袤的领土,这都是抵御侵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美国军人虽然看上去有些贪生怕死,但那只是队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而战的信心不足,一旦思想和动机转移到保家卫国,上升到美利坚民族生存与延续的高度,士兵们一定会变得无所畏惧……”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虽然不完全赞同国内的想法,但也不能违抗最高领袖的想法,而且他认为这是个可利用的好机会——搞成功了可以拖住、消耗轴心的力量,搞失败了也不会对苏维埃有什么损害。
  “北美大陆基本未受战争破坏,是我们抵抗侵略,彻底埋葬日德侵略者的有利战场。更重要的是,我们依托这个战场每削弱德国法西斯一分力量,就为苏维埃争取一分力量,为最终反攻收复失地增加一分力量。我们投身于美国革命,既是为了帮助美国人民更是为了帮助全苏维埃人民,这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眼看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话得到了很多军事干部的认可,勃列日涅夫趁热打铁地总结道,“马克思教育我们: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美国革命将会是世界革命的伟大序幕!”
第127章
和战之间(18)
  就在杜威政府部署北美防御,斯大林部署北美革命的同时,霍夫曼主持召开战略会议,全面部署对北美的军事进攻。
  里宾特洛甫在会上汇报了与杜勒斯谈判的全部过程,听说美国立场有软化的迹象但试图挑拨日德关系时,霍夫曼大笑了起来——他授意里宾特洛甫暴露一些日德矛盾原本是希望美国人能够抓住机会,没想到对方完全误解了这种意思,根本没有考虑周全。
  “元首,不过这次会议也不是没有积极成果,在两个方面美国人已差不多认可了,只要我们施加一点压力就行。”里宾特洛甫分析道,“第一是巴拿马运河的控制问题,我看美国已原则上同意共同控制、国际共管,当对驻军一节疑虑较多;第二是纽芬兰问题,美国也基本同意成为大不列颠的一部分,当妄图让丘吉尔盘踞在上面,被我用一个英国政策给反驳了回去。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我们怎么看待德美和平后的日德、日美关系。”
  “反正我们不会承诺使用军事手段干涉日美战争,他们愿意打多久就打多久。”
  “但杜勒斯对此很不放心,他希望我们能进一步保证不提供情报和外交支援,物资和装备要求现款直运、双方对等。”
  “他想得倒挺美,谁不知道日本欠了我们一屁股债没法还,这些话不就是只能由美国买的意思么?”
  里宾特洛甫耸耸肩:“或许就是这么想的吧。”
  凯特尔皱眉道:“如此看来,还需要再给美国人一点教训,日本人这次做得很好,在夏威夷岛给了美国人一个教训,我认为美国西海岸很快就要面临巨大威胁,在这种时刻,如果给东海岸以巨大的打击,美国人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戈培尔补充道:“这样还能打破美国政府对国民的虚假宣传,他们一个劲嚷嚷加勒比海大捷,如果能给东海岸这些重点城市有力打击的话,美国政府的欺骗性宣传将不攻自破。”
  霍夫曼点点头,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把目光投向约德尔,问道:“欧洲联合演习准备得如何了?”
  “基本差不多了,可在5月8日准时发起,演习主力是古德里安元帅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一共24万,另外包括意大利3个师,英法各2个师,罗马尼亚、匈牙利、比利时、西班牙、爱尔兰各1个师,部分党卫军部队充当后备,加上部分空军和特种部队、保障部队,整体涉及兵力共计50万。演习代号‘欧罗巴’,以东欧平原为主要演习区,模拟从加拿大南下突袭美国五大湖和东北部地区的战术……目前各部队正在紧急调遣,预计5月1日正式到位,然后进行动员、行动分解和目标部署。”
  霍夫曼点点头:“很好,虽然这次联合演习是以恐吓为主,当多少还是能够检验我们的新战术成果,同时对欧洲各国也是一种触动,告诉各部队,演习要贴近实战、加大难度、考虑多种变数,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演习成果和报告可以有选择地泄露。”
  约德尔笑了起来:“确实如此,我们邀请了很多国家的军方代表和外交代表,我相信一定有美国人的探子混在里面。”
  “情报可以传递,但鼹鼠一定要揪出来,我就不相信美国人有这么多间谍可以挥霍。”
  谈完了行动恐吓,霍夫曼又开始部署针对东海岸的袭击行动:距离末日审判行动已结束将近一个月,德国火箭部队不但回国补充了火箭储备,而且又得到了第4条火箭航母的支援,现在一共拥有4条标准火箭航母,他们的作战目标非常明确:以百慕大为基地,袭扰美国东海岸各港口,以武力逼迫美国同意德国的谈判条件,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准备掩护在南美针对委内瑞拉攻势的开展。
  对火箭攻击目标的选择,一开始众人有华盛顿、纽约、费城这条城市链的选择,但后来霍夫曼力排众议,选择了更隐蔽的目标:诺福克海军造船厂。
  根据美国被俘人员的交代,诺福克海军造船厂和纽约、费城造船厂一起构成了东海岸造船力量的中坚,占据了三分之一强的造船力量,而且诺福克距离百慕大非常近,直线距离不过1200公里——意味着火箭航母只需要夜间行驶不过200公里就可以稳稳当当地进行攻击,不但隐蔽性极大地增强,安全性也很好——全程都可以接受本方战斗机保护。更重要的是,除V4火箭外,以百慕大为基地的Me-464机群也能起飞攻击,而且他们释放的V3+巡航火箭还可以接受潜艇就近照射引导,极大增强了打击力度。
  于是霍夫曼的提议迅速获得了通过。
  4月21日夜间,在橡树岭之后,让美国人异常恐惧的导弹袭击战拉开了帷幕:数十枚V4火箭和上百枚V3+火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朝诺福克海军基地扑去。
  海军造船厂是个巨大的目标,不但有硕大无朋的船坞,进去维修的军舰,还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堆积着,虽然不像橡树岭那样会引发连锁反应,但造成的破坏一样严重。
  特别是船台上的半成品,火箭不用彻底摧毁,只要击穿船坞一角,引发海水倒灌或扭曲军舰龙骨就足以报废船坞甚至报废船体。
  与橡树岭一样,雷达同样发现了低空掠来的V3火箭,但这种毫无反击手段的进攻武器根本无视夜空中徒劳的美军飞机,只顾蒙头蒙脑地朝指定目标扑去。
  “轰隆”的爆炸声中,不仅诺福克海军基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连带船台上1艘埃塞克斯级、2艘亚特兰大级半成品遭到了打击——修复还不如重建来得更省事。
  最要命的是,还有很多火箭偏离了目标,落到了弗吉尼亚船厂工人聚集区——那里很多是从英国转移过来的工人住宅。他们原本以为逃离了英国可以获得一丝安宁,没想到英伦本土恢复平静之时,德国针对美国的攻击才刚刚拉开序幕。
  对杜威政府而言,袭击诺福克基地不但严重遏制了美国的战争潜力,更要命的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粉饰太平、鼓吹加勒比海大捷的窗户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