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656

  “怎么样?像不像布尔什维克的套路?”
  “像!像!”
  “这是我最近一直苦思冥想之后的一点意见,日本这个国家旧习俗、旧力量太多了,必须加以国家改造和刷新,按布尔什维克的做法试图以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动对国家元气损害太大,用俾斯麦的王朝社会主义和元首的国社主义来改造似乎更合适一些,当然日本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太小、工人阶级也不发达,但日本的军事精英阶层和士兵阶层很庞大,这是我们唯一可利用的地方。”堀悌吉微微一笑,“我想我可以赤化一下日本,推进没有布尔什维克的布尔什维克策略,现在是个很好的时机窗口——军队有凝聚力,国家有能力,我有意愿,民众有期待!经过这样的改造,日本获得的胜利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是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而是会让全体国民所共享!”
  “但这样风险太大了……”松田千秋叹气道,“弄不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你错了,不是我粉身碎骨,而是日本这个国家粉身碎骨……按照他们的固有逻辑发展下去,日本会最终变成一个什么国家你想过么?”堀悌吉心情沉重地说道,“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屡次以国运相赌,第一次是日清战争,争夺朝鲜控制权,结果赌赢了;第二次是日俄战争,争夺远东主导权,结果赌赢了;第三次就是这次大战,争夺亚洲和太平洋主导权,我估计还能够赌赢,但第四次呢?已经连赢三把了,还想再赌赢么?赌输了会怎么样你想过没有?”
  松田千秋摇摇头。
  “你是海军有名的美国通,又见识过德国的强大实力,你觉得争夺世界主导权轮得到眼下的日本么?”
  松田千秋继续摇头,他不认为日本有与德国、美国单独对抗的实力。
  “日本目前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火箭技术或其他尖端武器,而是其他各类生产技术和工业实力……日本现在控制的地盘比整个欧洲还大,但论工业产出,连德国一国都比不上,更迥论与欧洲集团相提并论,目前日本的局面是建立在畸形的军事实力上的,没有30-50年耐心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在综合实力上追平德美的,继续加强已极度畸形的军事实力难道不害怕引起内部崩塌么?”堀悌吉摇头道,“山本、石原不是看不到这种危险性,但他们都受制于这个体制,只能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小修小补——这已完全无济于事了,必须加以彻底改造,这种事情就让我来吧。”
  他面朝北方,用斩钉截铁的口吻说道:“我连天诛国贼都干了,还有什么不能干呢?”
第121章
和战之间(12)
  “轰隆”一声巨响过后,所有围观人物都从掩体中跳起来,迸发出激动的呐喊声:“好!”
  这是美国陆军武器局关于火箭的第14轮测试,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同时在德国火箭武器步步紧逼之下,美国科学家们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果——以这次试验成功为标志,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主持开发的美利坚1号火箭原型已在最近10次试射中成功了8次,而且最后6次全部成功,基本达到了技术参数与飞行指标,完全可以通过正式验收了。
  不过,美国火箭是成功了,戈达德教授却终于支持不住了,在试验成功的现场,他的躯体重重地倒了下去。
  “教授!”人们呐喊着冲上去,却再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为了尽快追上德国水平,弥补美国在火箭领域的差距,戈达德教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惜抱着病躯超负荷、连轴转工作,他在工作岗位上昏倒过数次,虽然每次都让人抢救了回来,但这一次却再也挽回不了。而在医院急救中心,医生对着众人都是摇头:“我已提醒过教授多次,他不能再这样持续工作……但很显然,他没有听进去。”
  1945年4月6日,世界火箭先驱、美国火箭领域学术权威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与世长辞,相比历史,他早走了4个多月,但比起历史上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结局,现在他至少可以含笑九泉。
  在参联会汇报会上,冯·卡门介绍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火箭已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不过与德国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另外,巡航火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对橡树岭现场残骸的搜集,我们了解到更多东西,大概10月份可完成第一批原型设计。”
  实际上V1导弹比V2技术难度低得多,对V1的特征,卡门等人是早就了解的,要仿效V1,美国很早就能拿出成品,不过戈达德教授并不认为V1是一种成熟产品,卡门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决心直接上技术难度更大、飞行速度也更快的巡航火箭(类似德国v3),当时曾信心满满地希望左右开弓,不过现在看来时间还不可能这么快。
  “现在美利坚1号火箭大概有多少能力?”
  “可载荷500公斤的弹头飞行320公里左右,圆概率误差在20公里……”
  “德国人呢?”
  “800公斤左右的载荷,1200公里以上射程,圆概率误差将近10公里。”
  众人听了有些皱眉,虽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什么,但数字上的差异显然让人很不愉快。
  麦克阿瑟迟疑地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可达到德国同等水平?”
  “可能还需要12-18个月时间,火箭射程延长并不是光靠做大体积、增加推进剂就可以实现的……增加推进剂会加重导弹重量,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就像造飞机一样,要想速度快,就要配高功率发动机,但发动机功率一大,体积必然增大、重量必然加大,反过来又会影响气动结构与外形,会拖累速度。”卡门介绍说,“戈达德教授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我认为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德国人的新火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收获成果,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时间不能缩短么?”
  “基本上很难,当然,我们还有个简化的、投机取巧的办法——缩小弹头爆炸部重量,但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枚能飞1000公里却只能带50公斤弹头的火箭一点杀伤力都没有,最多只能有个心理安慰。”
  杜威点点头:“科研项目还是要脚踏实地地来。虽然我们火箭技术还差一点,距离也近一点,但至少也有了,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我已提名授予罗伯特·戈达德教授总统勋章和国会勋章,表彰他为美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我现在迫切地希望火箭能投入实际作战,用猛烈的爆炸声告诉德国人,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他们才能玩火箭!”
  卡门有些愕然,但还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5月份时,我希望我们能有1000枚可投入实战的火箭,320公里射程也足够从哥斯达黎加打到巴拿马了,如果能在累西腓建立火箭阵地,我们的威慑范围会更大一些。另外,我还迫切希望研究舰载型火箭,这能有效弥补射程有限的缺陷。”杜威侃侃而谈,“参联会已决定加大对你们的拨款力度,无论你们提出什么条件,只要能够满足的,我一定会尽力满足,资金不是问题,这一点三军是有共识的。”
  陆、海、空三军负责人点点头,告诉卡门,三个军种一共从本年军费中挤出了50多亿美元用于支持尖端武器发展,火箭项目是重中之重。除了经费,还准备让通用公司和其他一些大型企业专门生产火箭——目前空军砍掉了很多机型,有空余生产能力进行转产。现在试验性火箭造价大约是25万美元一枚,如果批量生产,预计能降低到8万美元以内,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架新型飞机的价格,这点钱财大气粗的美国老板还是不在话下的。
  “目前我们正尝试和德国进行和平接触,看看能不能达成比较体面的停战协定,如果不能,我们要考虑在5-6月份发动对百慕大进攻——这根刺顶在这里,威胁实在太大。我们怀疑德国人会以此为火箭发射基地威胁东海岸,而这是极度难以防御的武器,所以我才会如此急切地希望准备可用于实战的火箭。”杜威解释了缘由,“这对你们是个严峻的考验,但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够顶住压力,美利坚从未像现在这样急需尖端武器!这不仅是打胜仗的保障,也是鼓舞美国人民、重振信心的力量源泉!”
  “其他方面资源我们都深感满意,现在就是时间很紧张,如果可能,我们想……”冯·卡门犹豫了几十秒钟,还是把后半截说了出来,“能不能请国家派出间谍去窃取有关德国火箭或其他科研项目的资料……”
  他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说有这种想法是不道德的,但从我穿上这身军装,为美利坚人民奋斗以来,我就不把他看成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利害问题。而且,德国人既然能派遣特工来破坏我们的科研项目,我们同样也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本来按照级别,卡门不知道曼哈顿工程,但橡树岭一炸,现场一查看后他就明白了——就算他不懂原子弹怎么造,这玩意的原理至少心里是明白的,在震撼之余他深感愤恨。
  杜威愣了一下,马上点头:“这件事我会请多诺万局长想办法,不过您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这里。”
  “这是自然,我们会加倍努力,只要生产力跟得上,我向您保证到5月底可收获足够多的火箭。”
  火箭项目初见成效并未让众人有太多喜色,因为上午奥本海默已代表曼哈顿项目汇报了重建项目的要求以及橡树岭的问题。
  这短时间陆续有参与橡树岭救援的警察、官兵、普通技术人员和工人身患各种各样的怪病去世,人数已超过了1000人,还有更多人住院或挣扎在死亡线上,医生们预计这批人的生命大概也只能以天或周来计算。
  虽然官方对问题实质还在进行掩盖,但无论怎么掩盖,至少有一点非常清晰:核辐射比科学家们最初想象得要厉害得多!这从侧面验证了原子武器的威力——仅仅是半成品、成品元素泄露就造成如此巨大的杀伤,真要是将一个完整炸弹投掷下去,威力岂不是远超认识?
  也因为有这种威慑存在,曼哈顿研究团队特意分出了一支队伍来观察辐射的杀伤力,准备进一步丰富原子炸弹的全面属性认识。
  可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研制项目居然被德国人用特种手段硬生生打断了,奥本海默估计重建同位素工厂并提炼出足够的原料需要再过12-14个月时间,而且他还推断出另外一个可怕的结论——如果德国人也在进行类似研究项目,这个时间足够对手抢先造出类似武器了。而且他进一步推断:由于德国火箭技术的先进与强大,德国可能不像美国那样会选择使用轰炸机携带原子炸弹进行轰炸,可能会用火箭直接进行袭击。
  一想到原子炸弹有可能在深夜根本无法防备的时候落在纽约、华盛顿爆炸,参联会所有头头脑脑都感觉不寒而栗,哪怕不在纽约、华盛顿,落在费城、波士顿这种地方也完全受不了——按照现有估算,只要一颗原子炸弹就足以毁灭一座城市。
  杜威脸色阴沉地问奥本海默:“您认为德国的原子炸弹会什么时候投入使用?”
  “具体时间除了德国人我怕没人会知道。”奥本海默犹豫了一下,“我个人猜测再过4-8个月,德国就应该能成功了,当然,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第122章
和战之间(13)
  奥本海默不知道他猜得挺准,霍夫曼得到的汇报是:如果一切顺利,可在7月底收获足够同位素并进行组装,然后8月份进行一次试验,成功说明这条路是正确的;如果失败,没人能和霍夫曼打包票说啥时候能成功了,因为德国分离的同位素只能支持一次试验,再搜集足够的核原料需要等到11月——这已是施佩尔不惜一切代价将电力转移过去的结果了。
  基于这个认识,杜威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是重新拨款新建同位素分离工厂;第二是责令多诺万尽快弄清楚德国核武器开发项目与实验地点,然后寻找机会破坏之。
  对百慕大问题,因为火箭和原子武器项目的存在,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如鲠在喉的危险,参联会最终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一旦4-5月份的和平接触运动没能收获美国想要的结果,6月份必须发起反攻夺回百慕大。陆军表示会抽调最精锐的82空降师执行任务;海军表示届时将有5艘埃塞克斯级可用,将组成强力作战舰队;空军也表示会抽调足够的机组配合——夏威夷机组收回来后,作战力量相对会宽裕一点。
  虽然众人都认为百慕大这一仗不好打,也希望能尽快实现对德和平,从杜勒斯前期接洽的情况来看:和平协定要达成比较困难,即便德美两家都有和平愿望,目前条件依然相距甚远。
  “对德国的条件,你们怎么看?”
  参联会里分成两派,特纳和克拉克是少数派,认为应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媾和,当然不可能完全按德国条件来,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调整;以麦克阿瑟、尼米茨等人为首是多数派,认为杜勒斯的条件可以再上调一些,但完全接受德国条件是不可能的——就算总统和参联会愿意认命,在国会山也不可能通过。
  现在杜威开始头疼起来,早知道这样就不应该当初任由参联会胡来,发布“加勒比海大捷”消息——一边说大捷,一边又要迅速媾和,人格分裂莫过于此,这让议员们怎么审查?让民众怎么看?
  “报告……这是我们最新收到的电文。”会议开到深夜,多诺万忽然神色紧张地递上一份电报,“我们的情报人员花费了巨大代价,牺牲了4名情报员才把这份计划发回来。”
  “里面是什么?”
  “是定于在5月8日举行欧洲联合演习以及‘高堡奇人’计划的一些梗概……”
  “高堡奇人?”麦克阿瑟皱着眉头道,“这是什么意思?德国人怎么取了一个如此怪异的名词?”
  “不知道,不过内容是非常震撼的……”
  看过这份电报后,众人终于明白多诺万所谓的“震撼”是什么意思:5月8日,欧洲联盟将举行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然后要正式召开欧洲联盟预备会议并公布《联盟草案》供各国政府审批,一旦有一半以上发起国通过,将迅速完成欧洲联盟的逐渐。
  这次军演不是普通的武力展示,同时也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成军预演,指挥过南非战役、实践过闪电战2.0的古德里安元帅将担任这支部队的司令官。当然,更让众人坐立不安的是后面的“高堡奇人”计划:德国准备一旦德美和平谈判失败,将准备调用300-400万军队发起对北美大陆的登陆战役,并最后实现迫使美利坚无条件投降和分区占领计目标,在计划中,预备出动的海陆空三军兵力描绘得非常细致,一看就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或总参谋部拟定的,有关的进攻路线、登陆地点、后勤供应以及支援体系也进行了阐述。
  至于占领计划,众人也没有失望,“如愿”窥得了面貌:英国获取北美最初13州,法国拿回路易斯安娜,意大利获取佛罗里达地区、德国获取中部、日本占领加利福利亚,西班牙、葡萄牙、甚至俄国都会在美利坚尸体上分一杯羹,傀儡般的美国将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保留国”范围内,用于充当日德之间的缓冲国。
  “计划发起时间大致在1946年1月,前提是日本占领夏威夷,德国占领加勒比海,然后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进攻……其中计划还强调要用新战术、新武器开路,打一场快速分割突袭战!总指挥:曼施坦因元帅!”
  一说起新战术、新武器,众人马上就想到核弹开路、火箭洗地的场面,大家私下交头接耳:真要是出现这个场面,是准备无条件投降呢还是尽可能抵抗到底?
  杜威脸色铁青,不过表面上还保持着镇定:“这说不定是德国人的恐吓计划,让我们的外交和情报系统迅速与欧洲各有关国家接触,打听其真实性和可能性,不要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高堡奇人”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欺骗计划,是德国发给各国作战计划中的一部分。不过,美国人得到的这份并未如霍夫曼最初所预料的那样是从西班牙、葡萄牙这种墙头草国家走漏,也不是从英、法两个传统盟国这里走漏,恰恰相反,这份计划是从铁杆轴心盟国意大利这里走漏的。
  霍夫曼和凯特尔等人知道这个消息时也是摇头不已,意大利人的保密意识和安全系统,真是前所未有的大筛子,不过这样也好,从意大利走漏的消息更全面、更丰富,更能支撑起全面性——以约德尔为首的作战部制定的计划相当庞大,每个国家拿到的都是与自己相关的那部分,只有占据一半以上兵力的德国才拥有整套计划,就连在德国内部,包括霍夫曼在内的知晓“高堡奇人”计划的高层也不过30多人,真正知道这套意在讹诈计划的,不过寥寥数人。
  就连指挥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古德里安也不知道这是份99%概率用不上的作战计划,还在竭力为完善作战计划而努力,到目前为止,高堡奇人计划已更新到16稿,不过美国人拿到的还是第5稿……
  “你们怎么看这份计划?是真是假?如果是真,有多少实现的可能?”三天之后,杜威一面派遣杜勒斯去葡萄牙秘密与德国接触,一方面急躁不安地听取参联会的意见。这份情报他还是相当看重的——一般说来,德国人作战计划是很严密的,欺骗性也强,当初谁敢相信“巴巴罗萨”如此庞大的作战计划居然在苏联眼皮子底下展开?至于强渡阿登天险之类的策略,也是一般军事学家闻所未闻的。
  克拉克皱着眉头道:“我们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这是一份真假难断的计划。”
  “说来听听?”
  “说真,是因为计划中拟定的进攻方向、进攻策略和作战步骤几乎与南非战役非常类似,但在细节上进行了深入完善……”南非战役是布莱德利不愿意提起的伤疤,但他还是不得不打起精神仔细回忆和思考,“很多当初的缺陷,我事后思考认为可以抓住的反击点在这份计划中已得到了全面优化,可见这不是一份早就拟定的计划,而是在南非战役后德国自己总结分析基础上形成的,会比南非战役使用起来更有战斗力、更有效率……”
  “第二点判断其为真的依据是计划的前提条件……”克拉克解释道,“德国人的作战计划有明确前提,一是要占领整个南美并清理加勒比海区域;二是要等待日本占领夏威夷并威胁西海岸;三是要将百慕大巩固为劳靠的前沿阵地……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德国都按照这目标在执行,他们预期是今年6-7月——这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
  杜威迟疑地问道:“6-7月?他们那时候能占领整个南美并清理加勒比海区域?德国海军实力不是也遭受了重创么?不是说到6月份,大西洋舰队的实力也会恢复到一定程度?”
  特纳叹了口气:“德国可引入联合舰队的力量。”
  众人一片沉默,现在德国舰队暂时没有威胁,但联合舰队一旦绕行加入加勒比海战区,力量完全就颠倒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