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656

  但单发Ta-183就不一样了,速度比Me-262更快,灵活机动性能更好,虽然还不能媲美传统战斗机,但至少配上无与伦比的速度后,这种机动能力就显得非常夸张,再1vs1或者4vs4,P-47就居于下风。
  没有战斗机优势就等于没有制空权优势,不掌握制空权就意味着被动挨打,所以空军和陆军对此非常挠头,短时间内找不出解决办法。
第010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0)
  美国在喷气机领域与德国有18-24个月的技术水平差异,美国自己开发的P-80流星依然赶不上英国开发的格罗斯特流星,而后者还不及Me-262水平。
  换而言之,到1944年12月,相对已装备了Ta-183的德军,美军在喷气机领域整整落后了2年。和平时期这个2年无关紧要甚至不足挂齿,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时候,可真是要了命——恰好美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差距也是2年。
  当然,这种差距不会线性发展,美国同样也在奋起直追。独立空军筹建后,“病愈复出”的阿诺德上将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新一代喷气战斗机装备。原本在Ta-183乌鸦未露脸前,美国对下一代新飞机寄予厚望的是F-84雷电喷气,但南非战场见识过乌鸦后,空军紧急启动先机喷气机招标。
  结果招标工作刚启动了3天就闹了个大乌龙,听到空军信誓旦旦启动新一代喷气战斗机招标,然后吹嘘各厂家快速响应,不到3天就准备了有关申报材料的“壮举”,尼米茨本能地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过他没多说什么。
  心思缜密、目前负责统筹海军后勤与装备的斯普鲁恩斯回去后越想越不对,终于想起来:海军前期已启动过舰载喷气机4个招标项目——NA-134项目。什么“快速响应的壮举”,这分明是几个不良厂家把海军标书修改一下又送到空军那去骗钱!到时候同样一架飞机,从海军捞一笔钱,从空军再捞一笔研究费。
  “这帮狗娘养的资本家!”知道原委后,杜威生气地拍了桌子,倒不是他对多出钱表示不满,钱是小意思,关键时期还玩小手段,传出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阿诺德的脸色迅速阴沉下来,本来陆海航不太喜欢用对方飞机(该传统保持到了现在),像海航的F4U陆航就完全不用,但听斯普鲁恩斯的意思,这4个厂家全部用海军舰载机在糊弄他,这让他如何不气得暴跳如雷?
  当然,这批厂家肯定会做些调整,同一架飞机一定会被他们搞出什么空军版、海军版来蒙混过关,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还在生产车间里故意设立两个厂区——海军作业区、空军作业区。
  明明同样的东西偏偏要搞出不一样来。这是三菱、中岛等飞机公司原来应付日本陆海航的办法,没想到美国人居然这么快也学会了。
  杜威显然不这么看:“大家要精诚团结、共渡难关,现在不要区分海军的、陆军的,都是美利坚军人,都是为了国家,一定要相互配合!”
  平时这种话说一百遍也没有效果,现在情势如此危急,哪还容得阿诺德挑三拣四,立即表态同意和海航一起确定下一代主力喷气战斗机规格与项目。
  经过前期海军招标结果和专家们连夜纸上谈兵,最终空军和海航联手将北美公司的XP-86确定为下一代喷气机重点项目,要求到3月份必须完成原型机制造,这个时间点倒是比德军第二代单发喷气机的改进型P.1101项目要快不少。
  为表示重视,杜威以总统之尊亲自给北美公司老板打电话,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抓紧,至于海、空多头申报的事暂时就略过不提——反正他不提也有人会私下说。
  可惜飞机设计很快能推进,发动机问题却不太好解决。大概美国在传统气冷领域独步天下时间太长,再加上液冷领域英国方面的帮助,以至于他们一直忽视了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尽管奋起直追,发动机水平与德国差距还非常大,这种差距当然也反映在火箭和巡航导弹上。
  对飞机尤其是战斗机而言,发动机就是生命,德国喷气机采用的基本都是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最近也从英国获得了离心式发动机的技术资料),而美国喷气机因为受英国影响,现在采用的、预研的全是清一色离心式发动机。
  虽然离心式具有构造简单、上手快的特点,但后世主流喷气发动机全部是轴流式——因为这项技术升级空间很大,可以持续发展提高功率重量比,离心式到一定阶段就只能停滞不前了。好比走路,轴流式是正路只是走不快,离心式是捷径,但却是断头路,到一定程度要重新绕回来走轴流式的道路。
  德国已在发动机领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未来世界坦途基本铺设;英国已初步摸到天花板,正琢磨着艰难的转型;美国连天花板都没碰到,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进步;至于日本,完全是德国在带着他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苏联与法国根本连入场的资格都还不具备,不过算是摸到大门把手了……
  F-86的定位基本和乌鸦差不多,而霍夫曼亲自过问的P.1101项目已着眼于全天候、超音速、视距外、数据链、精确打击作战了,这根本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F-86现在确定的指标尚且弱于乌鸦,更不用说对付P.1101。
  麦卡阿瑟关于制空权的说法引起了其他人共鸣:现在要防御导弹找不出好办法,唯一可行的是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在地面摧毁德军导弹发射基地,可如果喷气机不占优势,就没法夺取制空权,然后就没法避免导弹杀伤。
  于是战争陷入一个怪圈——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无法防御火箭洗地,且加重了制空权丧失风险。说来说去一句话:美军没有自信在不具备制空权前提下打赢陆战,甚至双方都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也不敢说能打赢地面战——这就是要了命。
  杜威哪怕再不懂军事,到现在至少也有懂军事的幕僚再给他参谋,让他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大西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未来还是有期望的……”
  一堆人嚷着要大西洋舰队出动不是一天两天了,特别是随着后续3艘埃塞克斯级加入,米切尔手里实力终于恢复到5艘航母,不管他怎么推脱、百般解释,所有人都盯着他。
  当然,他也有一大堆苦恼没处倾诉,这一点特纳是理解他的,可理解没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使得参联会必须倚重大西洋舰队。
  最后被逼急了的米切尔去找金上将——后者现在挂“退役将领海军事务顾问办公室主任”的头衔,金上将回来后第一句话就把人震住了:“让大西洋舰队出去打我是赞同的,不过还有一点我也赞同:打输了立即投降,行不行?”
  “这……”
  陆军一干人等面面相觑:海军打输了连带要求陆军也投降,这是什么理论?可不投降又没有海军,难道等着德国人天天来揍东海岸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继续拖下去,只要战局没有根本性恶化,就一直拖。一来拖下去舰队各方面磨合会更加到位,而来拖下去后会有更多新军舰服役,5艘航母打不过,6艘乃至7艘总可以较量一番吧?
  因为特纳搬的这个救兵管用,现在杜威开始怀念金上将和马歇尔的权威了,李海退休后,现在参联会还缺个总统参谋长(参联会主席),金上将身体实在不行,他在琢磨能不能让马歇尔顶一顶——用自己人虽然保险和贴心,但没有权威等于放屁,马歇尔至少还能和麦卡阿瑟形成制约和互补。
  不过这是个很大的课题,他还得慎重考虑一下,把马歇尔重新请出来容易,再退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
  正当美方为后续战事忧心忡忡时,已退守乌拉山以东的斯大林正和他的元帅和将军们商谈目前战局——用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战争。
  “德国人和美国人在南非又打了一场大战役?”
  “是的,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消息,美国人完败……不到10天,30万盟军土崩瓦解,南非全线失守。”
  “德国人打仗手艺又有了新进步?”
  “他们捣鼓出了一堆新武器,使用了新战术,号称闪电战2.0,不过不得不承认,威力非常巨大。”华西列夫斯基坦率承认,“我们在这个领域差距非常大。”
  “您和康斯坦丁同志以及整个总参谋部必须好好研究这件事,3天后要开政治局会议,您要负责对这次战役的过程、结果和未来影响做详细评估与分析,特别要指出德国人会不会用这套新战术来对付我们。”
  “明白!”
第011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1)
  近三年半的卫国战争是艰辛而不堪回首的,对每个苏联人而言仿佛像做了场噩梦一般,对退守乌拉尔山以东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更是如此。
  虽然从7月份开始红军就陆续与轴心联军摆脱交战状态,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与转移,但这一路上的曲折和担惊受怕始终困扰着东俄,哪怕近5个月后,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搬迁至鄂木斯克后,这种紧张情绪还没完全消弭。
  停战带来的喘息良机显而易见,几个月里,布尔什维克党以极强的毅力完成了近900万民众和军队的转移,将在1945年12月31日如期完成撤退近1000万人的目标,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即便连霍夫曼知道后也叹为观止,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在危急关头发挥出来的效率、忍耐和动员力真是无与伦比。
  在两军停火前,乌拉尔山以东全部军民加起来不到1800万,而供养这1800万人已显得非常吃力。舆论观察家们普遍认为斯大林能在接下去几个月将他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几百万军队和近百万行政干部转移过去就算是极大胜利,最后没想到斯大林足足圈定了近1000万人口大迁徙——400多万军队与党政机关人员,500来万其他家属与人口,然后在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东莫斯科中,斯大林还迁移并留下将近50万的红色人马——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留下的。
  要知道人口迁徙不是简单地人员运输,而是要在本方控制区构建起维持生活、恢复生产的组织来,在这5个月中,布尔什维克除转移人口外,还转移了很多资料、图书和党政机关设施——这同样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也不是没人建议霍夫曼趁斯大林人口迁徙、军队裁撤的过程中撕毁合约杀过去,但一来对德国国际形象不利,二来他不愿意为消灭剩余那点布尔什维克力量而折损太多生命,这没必要。再者说,一旦德国消灭了斯大林的力量,弗拉索夫马上会接管这片领土,过上10年、20年又会发展成一个新斯大林,这是何苦来哉?
  换而言之,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人口在1945年开始将近2800万,比起巴巴罗萨前1.8亿的数字显然不能比,但比起当初空旷一片的苏联亚洲部分而言,现在要充实多了。
  每个人都深知人口和领土重要性。在这场持续近三年半的战争中,苏联损失了近3000万人口,总量从1.8亿锐减到1.5亿,再剔除纷纷独立的其余18国,两个俄罗斯治下人口总数只有1亿堪堪出头——弗拉索夫控制着其中7000多万,斯大林控制着其余近3000万。
  如把东西俄当一个总体看待,勉强还算欧洲第一人口大国,但如果把已算亚洲国家的东俄部分撇除,西俄人口目前在欧洲只能排到第2位,第一位是9700万人口的德国。
  不过德国9700万并不是纯粹的德意志人,其中纯粹德意志人(75%以上德意志血统)大概不到8000万,加上至少有一半德意志血统的混血儿和荣誉雅利安人也才刚刚超过8600万,另外1000多万构成很复杂:包括近350万丹麦人(已剔除德意志种族丹麦人),600多万捷克人(包括摩拉维亚人,但已剔除原捷克斯洛伐克中德意志人口)和零零星星其他种族人口。
  单纯从外表看,捷克人、丹麦人和德意志人没有区别,但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异:捷克人说捷克语,丹麦人说丹麦语,很多人并不能听懂德语。宗教信仰也有一定差异:捷克人大多信仰天主教,丹麦人倒是和大多数德意志人一样信奉新教——基督教路德宗。
  为让德国领土扩张获得充分的法理和历史依据,霍夫曼指令戈培尔发明了两个名词:一个叫“自古以来”、另一个叫“神圣”。
  丹麦人“自古以来”就是日耳曼民族重要组成部分,捷克所在国土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就“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西波兰是普鲁士“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领土。
  有一点霍夫曼倒是很爽快地承认:波兰人从来不是德意志人,所以他把所有波兰人包括一部分犹太人、捷克人、吉普赛人乃至其他零零散散民族全塞到小波兰中——原俄属波兰。
  欧战结束后,德国就开始大范围领土变更,整个领土合并过程中最顺利的大概要属卢森堡——这个一战后从德国割走的传统德裔区一直认为自己是德意志人,现在正好回家,国小民弱的卢森堡当然没有德意志来得响当当!
  合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也比较顺利,这里大部分是德裔人口,少量法裔或者跑回国,或继续在德国治理下生活,鉴于法德和解,霍夫曼已指示地方当局要友好对待他们,不过官方态度是明确的,德国不承认非德意志人的双重国籍——德国是德意志人的天然故乡,任何合格德意志人只要申请,比较容易获得德国国籍且保留原国籍,但如果不是德意志人,那获得德国国籍难如登天,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裔可以在领土变更后自动获得德国国籍,但如他们还想拥有法国国籍,那对不起了,只能强制迁徙。
  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收回卢森堡有现实依据,吃掉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波兰也有历史依据,唯独吞并丹麦比较牵强,不过在东欧“生存空间”上很好说话的霍夫曼在丹麦问题上态度却很强硬——一定要吃下来!
  在他看来,有了丹麦,德国面向北海就完全打通。更重要的是,吃掉丹麦,拿下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岛等丹麦领地立即顺理成章了,格陵兰岛此时实际意义还不大,但法罗群岛和冰岛却是制约大不列颠的有效砝码,他绝不容许游离在外。
  在这种强硬政策推动下,冰岛和法罗群岛很快完成公民投票,上面的德国占领军比居民人口都多,投100万次票都不会有其他结果。唯独丹麦的公民投票费了很大力气,丹麦毕竟是有近400万人口的国家,即便有几十万德意志人,有上百万愿意加入德国且亲德的丹麦人,至少还有另一半丹麦人不愿意和德国合并——割让冰岛、法罗群岛乃至北石勒苏益格(一战后部分划入丹麦)都无所谓,关键丹麦本土要独立,但霍夫曼知道这不可行——不吃掉丹麦怎么顺理成章拿这些海外领地?
  经历了无数骚乱、谣言、非暴力不合作乃至游击队,盖世太保和党卫军拼命把局面压制下去——留着的那4个集中营就是在这种时候派用场的。事态最紧急时,足足25万装备精良、刚刚从东线撤退回来的德军囤积在丹麦,第一次确保了丹麦“民意测验”选择合并比例超过半数。
  霍夫曼也不可能一味强硬,他也有不少怀柔手段,比如经济、政治上的一些安排和表态,对丹麦裔党卫军官兵的大力褒奖,还破天荒派出工作队去丹麦挨家挨户谈心——一战后期丹麦抚养了数万德国孤儿,这些男孩子成长后不是在国防军就是在党卫军中效力,他们全被最高统帅部紧急抽回去原养父母家中“做工作”,要求确保原家庭、亲属乃至亲近街坊对公民投票表示赞同。
  平时和丹麦联系比较深、交流互动频繁的工人协会、医师协会、工程师协会、教师协会都被要求与对口丹麦协会“做工作”,甚至连海森堡都在百忙中给他的老师波尔和其他丹麦教授写信,呼吁:“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请让所有德意志人团结在一起!”
第012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2)
  霍夫曼相信,丹麦人也好,捷克人也罢,加起来不过1000万人口,正好10%比重,只要有30-50年时间,基本就能彻底同化。至于波兰人,他没兴趣同化他们,干脆给他们圈一个小波兰自生自灭。
  小波兰相当于原俄属波兰王国部分,同时把1920年代波兰毕苏斯基政府抢到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都还给上述两国——这也是斯大林1939年出兵波兰的主要目标。德国这一举动就立即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紧密团结在一起,再加上当初就从波兰拿到好处的罗马尼亚等国,等于波兰被一圈敌国包围着。
  小波兰虽面积不大,人口却有2000多万(原波兰有3400多万人口),德国想方设法把其中的德意志人全部留了下来,把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还给了两国,再加上战争损失部分和迁移去非洲的波兰籍犹太人,小波兰还能剩这么多人,这也是霍夫曼最终不要同化波兰人的顾虑,人口实在太多——8000多万德意志人同化1000万丹麦、捷克人还马马虎虎,再同化2000多万波兰人一定会出事。
  他想方设法把波兰人全集中在小波兰上,同时组建了亲德政府,为防止波兰人将来闹事,还留下驻军20万的尾巴——不过他对干涉波兰内政暂时没什么兴趣。
  霍夫曼对德国未来前景有明确追求——今后德国无论领土还是人口,要超过英、法、意三大强国中任意两个的组合,至少相当于三国总和的75%。
  以人口论,大不列颠人口大约4400万(剔除北爱),法国4100万,意大利4500万,德国人口9700万——这一条满足;
  以国土论(不含殖民地和海外领地),大不列颠32万平方公里(不含北爱但包括纽芬兰),法国54万平方公里,意大利20万平方公里,德国近90万平方公里(一战领土55万余,捷克+奥地利部分近20万,冰岛10万,丹麦4万多)——这一条同样满足。
  这样即便英、法、意抱团,德国也有能力对付之,始终占据在欧盟领导国地位。至于经济和军事力量,他要求必须超过英、法、意、西俄四国总和,唯独这样,德国世界大国的地位才算比较稳固。
  按照规划,丹麦将在1945年1月份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放弃“丹麦”国号,“恢复”德意志人的荣光成为第三帝国北方省。希姆莱、鲍曼、戈培尔三个人都被霍夫曼派去摆平这件事,暗示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保驾护航”,三人已在他面前承诺——一定“圆满”完成投票任务。
  南非战役的震慑使想在丹麦搞风搞雨的美国间谍、英国(丘记)特务和其他捣乱分子意识到德国势力过大,已不足以正面抗衡,便利用丹麦的特殊局势煽风点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