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656

  “不着急,先看看演习成果再说,如有不符合设想之处,还可利用这段时间调整下,要给南非美军一个体面而优雅的死法。”
  “体面?”凯特尔哑然失笑。
  “作为世界上第一次闪电战2.0的实战尝试,如不能雷霆万钧地加以实施,就好比用钝刀杀牛,牛当然也会死,但过程就不体面和优雅了。”霍夫曼耸耸肩,“为什么我要耗费巨资、浪费精力在马达加斯加组织一次演习,本质上也是为了发现毛病——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向维也纳进军时一路上堆满了抛锚的2号、3号坦克,那时候英法是怎么嘲笑我们的?”
  凯特尔很快回想起来,点头称是,并由衷感慨道:“他们现在可不敢嘲笑我们,甚至仰慕得很紧,法国人已试探性地在问能不能引进火箭技术……”
  “当然可以!转让一批V2技术和12枚实弹我看没什么问题,这也体现了法德和解与友好。不过,作为国之重器,火箭技术定价肯定不便宜,打包价140亿马克你看怎么样?”霍夫曼微笑道,“法国人手里有很多马克债券,德意志作为负责任大国,肯定不能对盟国打白条对不对?”
  凯特尔乐了:元首要价可真不低,140亿马克比历年来向佩内明德基地所有火箭项目研制项目拨付的经费总额还高,约等于5万辆虎式或14万辆4号坦克的成本价。而且佩内明德基地包括V系列所有火箭及防空、空射、反辐射、反坦克等各种各样产品全涵盖在内,现在一款V2拆开来单卖就要140亿,这价格,啧啧!
  不过凯特尔也不认为很贵,V2毕竟是德国苦心研究多年且经实战考验的利器,法国要达到相同水平需投入大量经费,还要花必不可少的时间。当然,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目前火箭技术目前只有德国一家别无分号,卖得贵完全有理。
  “报告元首、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德意志第1、第2、第3火箭突击营准备完毕,即将试射,请予批准!”
  “同意。”
  霍夫曼大步流星地走向观摩掩体区的最佳观看位就坐,前面已放置好了高倍望远镜,他身后黑压压地挤满了元帅、大将和外国代表,几个中将连板凳都没有,照样踮起脚拿望远镜目不转睛地观看。
  “预备、起竖!”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第025章
雷电1944(2)
  导弹一出场就引发了轰动,倒不是大家没见过导弹,而是导弹的出场架势有些令人震惊。
  前来观摩的意大利、日本、法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五国中,除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技术水平差一些外,算得上强国的法、日、意政要在知道有火箭这玩意后,都已通过各个渠道咨询过本国科学家详细了解火箭的原理和运作机制,像日本、法国甚至已下达了研发指令,准备生产本国的火箭部队。在日、法、意三国中,以日本起步最早、法国底蕴更强、意大利条件最为便利,不过他们都比不上英国。
  英国虽没被邀请观摩,但其实该国不但火箭技术很强,还拿到了一枚V2实物进行参照,唯一的不利局面是英国科研队伍被分成了三摊:本土一摊、美国一摊和加拿大一摊。
  真正引发各国政要震动的不是火箭,而是火箭载重卡车——一个前所未见、真正的庞然大物。
  这款导弹载重卡车是德国四个顶尖公司联合研制的结晶,融运输、起竖、发射三大功能于一体。
  动力系统采用2台MAN公司生产的大功率柴油机和配套变速箱,联合功率1380马力,可只单独开启其中一半,整套系统被精心安置在减震底座上(和潜艇布置类似),以便减少震动和噪音。满载状态下使用公路运输或空载状态下越野行驶时,单台发动机功率即可满足需求,只有满载状态越野时才需两台联合工作。最高公路时速60公里/小时,最高越野时速25公里/小时,满载油料时连续行驶距离达400公里。
  底盘由奔驰和斯柯达两家联手,车辆整体长度约24米,采用10×10轮驱动,空载重量27吨,最大满载重量65吨。驾驶室布置非常有创意,左右共两个驾驶-乘员舱,最多可乘坐12人。两个驾驶舱完全独立,中间的凹陷处让火箭尖端正好可容纳在其中。
  所有上层构件包括起竖装置均由亨舍尔公司负责,一般采用全自动操作,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用手动,需要4个成年人合作摇动手柄240圈才能把火箭完整地竖直起来。在车体上配备有多套液压减震系统——火箭作为精密设备,震动是其天敌。
  实际上这是标准的V4导弹发射运载车,因为改进后的V2火箭长度不过只有13米略多,弹径1.04米,重量不到10吨,摆在上面只有短短、细细的一截,根本用不着两个驾驶舱中的凹陷区,只有长度超过21米,弹径高达1.9米,重量30余吨的V4才正好完美搭配。当然,长度再长一点,比如超过25米,重量超过满载载荷4-5吨的导弹也没关系,载重卡车可完美容纳。
  霍夫曼对这种载重车很满意,亲自将其命名为“大地勇士”,知情人士了解到的内幕是,虽然底盘、发动机、构件都是各公司联合开发的,但如此拉风的造型、特别是左右驾驶舱分离、中间凹陷的创意完全是元首设计出来的——他画的草图和最终成品除比例外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曾亲眼所见一般。
  既然是大块头,这种多功能导弹发射车的价格也相当辣手,整体一共招标生产了20辆,研发费用加生产成本一起的总价格超过9000万马克,单价高达450万一辆,相当于16辆虎式或12辆最新式的虎3,即便刨除研发费用,单论生产费用也超过250万马克。
  事实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并不是导弹营所拥有的车辆全部,除这些大地勇士之外,还有指挥车、平板卡车(运送备弹,无发射起竖功能)、官兵保障车(可容纳16人的卧铺车),至于卡车就更不必说,全部配套车辆连同发射车一起运作才构成导弹营的全套装备,占用了大量编制、经费和吨位。所有导弹突击营都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一个营的装备费用比一个1944型装甲师的价格还高。至于官兵素质更不必说,70%以上拥有大学文凭。
  整整14辆大地勇士从德国本土启程,先通过德意公路到意大利北部的里亚斯特港口上船,然后绕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非洲之角、印度洋过来,经受严峻考验后最终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塔马塔夫港口下船,并凭借自身动力抵达发射场。他们对外公开亮相未选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条件良好的西欧,而是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的马达加斯加,说明德军对这套运作体系已非常有自信!
  实际情况不像表现出来得这么好,中间也有抛锚、故障等问题,这也是凯特尔抱怨火箭营部署拖后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整体比预料要好得多。为防止意外,德国特意抽调了14辆(2辆备份),最终12辆能安全集聚发射场也显示了这一点。不过霍夫曼不像众人这么乐观,因为这次发射车运载的是只有10吨的导弹,根本未到其载荷的三分之一,对车辆考验还不是特别大,满载时如果能有这种表现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目前的场面已足够唬住人了:懂行的将军和元帅一看就明白,这架势意味着德国火箭部队完全可摆脱铁路、公路实现机动部署和野外作战,效能大大提升,威胁也更大。
  “诸位先生,我是德国火箭工程师克劳泽,请允许我为您讲解有关火箭参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在现场响了起来,布劳恩等人也在马达加斯加,不过介绍这种小事就不必他亲自出马,他和佩内明德科研团队大部分都在导弹预定溅落点。
  “在发射场左边,标注1号字样的是V2火箭标准型,射程320公里,圆概率偏差8公里,可携带1500公斤弹头,末端速度4.8马赫,完全无法拦截;在发射场右边,标注2号字样的是V2火箭威力增强型,射程200公里,圆概率偏差6公里,最大可携带2.25吨常规弹头或特种弹头。”
  虽然克劳泽没详细阐述特种弹头是什么,但将军们都心知肚明,不外乎化学武器、细菌武器——虽都是国际公约禁止的武器,但却是强国标配,大家心照不宣地都研发、储备了一批。德国化学武器世界第一,霍夫曼知道日本细菌武器水平很高。
  “在发射场中央,标注3号字样的是V2火箭射程增强型,最大射程500公里,圆概率偏差10公里,可携带1吨左右的弹头。”
  克劳泽介绍得很详细,众人也刷刷在记笔记,但霍夫曼知道这些数据全是错的,真正数据都比介绍要好一个数量级,一方面是为了保密,既要显示德国的水平同时又不能让其他国家知道真正的核心机密;另一方面这些数据都是配合出口版(猴版)使用的,多掺点水的技术参数才能多从冤大头们口袋里掏钱。
  V2正式定型量产后已不用标准型、威力加强型、射程加强型的名字,也不再用V2+这种临时名称,霍夫曼赋予了它们响亮且全新的称号——飞毛腿!
  飞毛腿A:标准射程250公里,弹头2.5吨,圆概率偏差3.5公里;
  飞毛腿B:标准射程400公里,弹头1.8吨,圆概率偏差5公里;
  飞毛腿C:最大射程650公里,弹头1.25吨,圆概率偏差7.5公里。
  这些型号全比历史上苏联开发的飞毛腿导弹重且威力大,唯独圆概率偏差实在有些差强人意。
  起竖指令下达后,火箭兵将导弹们慢慢竖直,几分钟后开始向导弹发动机涡轮泵里注入液体燃料,最后检测导弹电池、设置陀螺仪和其他技术参数。由于导弹发射需在绝对垂直状态下进行,需使用经纬瞄准仪和陀螺校准仪在注入燃料后校准——这些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没有理工科大学文凭玩不转的。
  因火箭燃料带有剧毒和不安全性,所以液体燃料都是发射前才现场灌注,来观摩的要员们没一个嫌等待时间长,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深怕错漏一个细节,并由衷感谢德国能对他们开放如此绝密的场景。
  因为这次要展现的东西很多,除新的作战理念和全新战术体系外,各种各样的新装备都必不可少。参观火箭发射前,德军已大摇大摆将新下线的最新批次虎3坦克拉出来亮相过了。总吨位62吨,高达850匹马力的HL234+发动机,128mm/L55坦克炮,165mm倾斜装甲的虎3(虎王)坦克让所有人都看得眼睛发直、心跳加速。
  现场展示更让人赞叹不已:德军将搜罗到的敌军最强防御的坦克,包括最新款的俄制IS-2重型坦克、美制M6重型坦克(M26虽也有缴获,但还在南美)、美制超级谢尔曼(炮塔厚度近150mm的小飞象)在靶场上一字摆开,2000米距离上无虎王一炮之敌,随便哪个位置都能穿,且命中率很高,基本上3-4炮即可击中(对手静止),运气好的时候2400米就穿了。
  而对手的火炮,除俄制122mm外(精度惨不忍睹),其余在800米外基本都构不成对虎王威胁。
  众人终于明白为什么德国决定敞开出口虎式,虎式对德军而言已是旧玩具了……
第026章
雷电1944(3)
  今天受邀到现场的国家无一不是德国“久经考验”的老朋友,虽然法国一度还和德国打过仗,但1940年就干脆利落的躺倒认输,后又紧跟德国在舰队交出、兵力调度、物资输送、装备协同、军火生产上按德国要求照办,拥有数量最多的德国国债(部分由商品和劳务形成,部分是法国金融资本主动介入),本身实力又强,算轴心一等盟国,霍夫曼整天挂在嘴上就是“法德和解、欧洲联盟”,没人再把法国当战败国看待。
  法国人心里是否真正服气很难说,但表面看上去很和谐,法国俘虏已悉数遣返,当初强行占领法国北部并每天勒索1亿法郎的行为早已停止,法国企业源源不断为德国提供产品,德国还把不少军工技术提供给法国,在欧洲主要强国中,法国既能生产4号坦克,也能生产意志轮,现在又拿到了轴心级图纸准备开工。
  关于战后安排,大家也谈得很融洽。
  法国第一次提出自己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还有近千吨黄金储备,是当初转移出去的。法国投降前法兰西银行黄金储备有2226吨,在主要强国中算比较多,因法国经济结构倚重金融,没这批黄金,法国金融信用将立即破产。这2000多吨黄金部分流落到塞内加尔热带丛林,部分到了马提尼克,还有部分到了北美——加拿大银行和美联储各存了一部分。
  存在塞内加尔的黄金随法德关系改善重新运回巴黎,存在马提尼克的黄金随贝亚恩号航母回了国内——该舰虽最后根据德国安排交给日本,但日方并不知道航母上有一批特殊货物,相反还浩浩荡荡带着贝亚恩号返回欧洲,充当了不知情的保镖。
  对法国提出的北美黄金问题,德国拍胸脯说没问题,包在哥们身上,战后一定让你拿回来。
  倒不是霍夫曼不眼红这批黄金,考虑再三后认为这批黄金拿不得,侵吞这批黄金固然能增长一些储备,但法德关系、欧洲联盟乃至德国金融信誉就会全破产,法国之所以目前敢正大光明提出来希望德国帮助收回黄金,就是鉴于德国尚可信任,这种互信比1000多吨黄金重要得多。
  再说德国黄金储备目前并不缺乏,欧洲战役结束后,德国黄金储备也超过了2000吨(除德国自身储备外还包括捷克、奥地利、丹麦、波兰等),再加上日本贸易中得到的总量近1600吨黄金,德国黄金储备已突破3700吨,稳居世界第二,略少于美国。
  黄金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也容易解决:
  法国表示英国佬当初翻脸捅我一刀搞“弩炮计划”,这仇要报,德国说没问题,海峡群岛现在是你的了,另外再让黑猫和艾德礼到巴黎来道歉——这件事已办妥。
  法国表示我赞同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想法,但法国金融业很发达,言下之意是想争取更多话语权。德国说你同意就好,欧洲联合央行将来设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由法国人当央行行长,各国交付金银作为联合储备。
  欧洲央行是统管全欧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政治央行,不可能超越欧盟条约给法国额外照顾。但另一个银行——欧洲开发银行是商业性政策银行,致力于欧洲复兴和开发,本质上还是商业银行,法国如想增大话语权,可多交付一点储备提高股份,法国人对此表示认可。
  法国接着表示我在加勒比海还有点海外领地,但我现在打不过美国人,也不想和美国宣战。德国说这事我出面帮你摆平,法兰西也是响当当的世界大国,不能任由美国人欺负,只是德国现在手头比较紧,法国经济和金融形势不错,能不能先认购500亿马克国债?德国保证将相应订单全交给法国,除正常利息外,还把意志轮、轴心级航母、奔驰液冷发动机技术交给你。法国犹豫一下后答应了,德国确实也在法国下了相应订单。
  在德国总动员令后,施佩尔下令将所有德国国内的民用工业尽可能转为军事工业,到总动员高峰期时,德国军工生产开始爆量,而民用工业特别是轻工业萎缩得一塌糊涂,劳动力、工业产值在整体工业结构中比重均低于10%,演化成比一贯注重重工业的苏联还畸形的工业结构。
  德国人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包括服装、鞋帽、家具、陶瓷、玻璃等在内95%以上都是进口货,甚至连德军军服都在外国生产,国内唯一剩余的纺织业只生产特种布料和特殊产品,如飞行员使用的降落伞。这项政策对民众而言没什么不好,对爱美的姑娘们来说更是如此。原来德国军装很帅气,平民服装总被人说土,现在服装全都是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进口货,品味一下就提高了。
  这种安排不但保证了德国生活水平不下降太多,还为德国军工爆发奠定了基础,唯一令人头疼的是现在又要慢慢开始将结构再调整回来。施佩尔认为再怎么调也调不回原来的工业布局与经济结构了。霍夫曼对此比较有信心,说过“轻工业就让法国人、意大利人去搞,他们的产品质量不错、人民也喜欢,德国要在新工业上下功夫!”
  何谓新工业呢?
  第一是化工,原油问题解决后,德国可用石油来生产各种各样的人工材料,目前已生产的化纤(尼龙)质量有口皆碑;
  第二是电子工业,计算机、雷达、集成电路等在下一次科技革命中算典型的爆发点,生命周期至少60年以上,即便到霍夫曼穿越的时代还是经济推动引擎;
  第三是航空航天,作战大飞机搞着搞着就变成民航大飞机,火箭成功后,宇宙飞船、卫星就开始排队等候了;
  第四是核能利用,暂时是不能宣扬的领域,但今后会有大发展;
  第五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比如德国铁路管理水平不但在欧洲,在世界也相当出名,霍夫曼要借欧洲运输联营打造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铁路网,建设高速列车;德国汽车工业在欧洲也首屈一指,战后要开始“汽车进各家”工程,不然控制了这么多油田怎么发财;又比如机床和精密制造,德国也是全球领先,将来就是数字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其他创新门类还有好多,霍夫曼毕竟不是工业专家,一时半会对整个体系说不清、说不全,只能将想到的只鳞片抓告诉施佩尔,后者也不着急,先将元首思路一点一滴记载下来再慢慢糅合。目前还是战争阶段,虽然战场形势变好可实现部分转型,但仍要以军工第一的心态来维持生产。
  更何况谁说军工就不赚钱?不赚钱日本交付的那1600吨黄金、近5000吨白银哪来的?外围各盟国交付的矿产、农产品、生活品又是靠什么换来的?
  法国接着表示戴高乐这个叛逆我是要处理的,但看在民族团结的份上能不能不杀?霍夫曼表示完全没问题,这是法国内政,你们爱怎么判怎么判,只要戴高乐不捣乱就好。
  看到英国拿回巴基斯坦后,法国最近又希望能收回印度支那南部——北部当初法国是“自愿”交给日本的,南部是日本强占的。德国表示理解并帮着想办法,不过拿回来后金兰湾得让欧洲联合舰队使用。
  满足这些条件后,法国政府就爽快地在《欧洲联盟条约》(共同市场、共同货币、共同经济和社会政策)、《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公约》、《欧洲煤钢、电力联营》、《欧洲运输联营》、《欧洲防务条约》上第三个签了字(第一个是德国、第二个是意大利,第四个是西俄),德、法、意、俄四大国一签,欧洲各国依次予以签署,即便葡萄牙这种向来骑墙的国家也紧赶慢赶签了,最后一个签署的大国是英国——霍夫曼抵达马达加斯加后才签字,还要等议会表决,所以这次演习,英国代表未在受邀之列。
  意大利和日本是德国打遍全球的全天候朋友,是最知根知底的钢铁轴心,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实行了工业一体化,军队体系特别是陆、空军和德军已基本融合在一起,各类武器装备和德国基本统一,更难得的是政治体系也高度一致。在安排座位上就看得出来,齐亚诺伯爵以首相和空军总参谋长身份出席,位置紧挨着霍夫曼。巴多格里奥元帅以陆军总参谋长的身份由蔡茨勒大将对等招待。
  日本政要虽没来,但作为军事上配合最得力的盟友,观摩团团长伊藤整一以区区海军中将军衔挤在一堆元帅、大将中,显示其地位不同。就南非战役,日本还主动提出派陆军“助拳”,反正山下奉文的印度派遣军闲着也是闲着,出来“打工”不但能赚钱还能搞点装备,何乐而不为?德国最高统帅部最终以运力紧张婉拒了。
  日本不可能成为欧盟成员国,但拥有观察员身份,在联合国中地位不低,不但拥有常任理事国地位,其联合国投票权还高于英、法、意三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