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656

  10月份云龙级第3、4号舰服役后,将争取再拿到一艘英国的巨人级,重新组成5航战(跟随冢原二四三出击的是1航战、2航战,在印度洋上巡逻的是3航战)
  由于这一次冢原二四三代为履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职务,所以他的旗舰和司令部都准备安排在大和号上,而二航战角田将坐镇大凤号指挥。
  炮击编队规模同样不小,除大和、武藏、信浓三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外,还包括了长门和两艘金刚级,鉴于大西洋战场经验和上一次“武藏破交”的经验,冢原将两艘改造后金刚级和4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直接编入了机动舰队。炮击舰队除4艘速度稍慢的战列舰外,还包括另外4艘重巡洋舰和4艘轻巡洋舰。
  8月8日,裕仁带着全体内阁重臣亲自到码头送行,在震耳欲聋的“板载”声中,联合舰队开始了主力东征……
第072章
战略防御(3)
  8月6日,就在德军提前启程赴巴西大举增援的前一天,英国与轴心阵营(除日本)一揽子合约在海牙签署,这节奏基本变不出花样来——德国既未提高报价,也没有同意英方试图压低报价的要求,而是坚持按原有协定履行。
  这就让黑猫等人松了口气,他们现在最怕就是德国忽然翻脸不认账提高报价——上次大战德国决定接受停战条件后,协约国曾不要脸地玩过这一手,当时德国政府威权已趋于瓦解,军队陆续复原,连反抗能力也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现在看来德国还是非常守信的,双方迅速按条款的定进行前期条件履行:德国放宽对英国食品、能源和其他必需品输入,提前释放10万英国俘虏;英国承诺展开军队复员并在15天内获得议会批准,同时向德国交付蛮勇号舰体与有关技术资料,霍夫曼已指示设计师将该舰改造为防空战列舰——世界上绝无仅有、没有一门主炮的防空战列舰。
  重新宣誓就任国王后,黑猫个人做了较大牺牲,他没要求议会将辛普森称呼为王后,也放弃了直系后代继承权——当初因这段婚姻导致他必须放弃皇位。这个动作化解了他与英国国教间最后一丝矛盾,也体现了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形象。英国民众心情复杂地看着这个新国王,听他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心声:“我不是为权利而来的,我是为这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来,如果你们将来要我走,我会毫不犹豫地宣布逊位……”
  为照顾国王和辛普森夫人的情绪,议会和爱德华约定,辛普森夫人在国内以“夫人殿下”尊称,在外国访问时享受王后待遇。辛普森夫人本人虽还有点小情绪,但明智地不说什么——她是美国人,这个身份很重要、很敏感。
  霍夫曼和里宾特洛甫私下承诺过,如果她将来能诞下男性继承人并坚持英德友好,不管怎么难,德国会想办法协助她的后代登上王位。
  这个承诺甚至瞒着黑猫本人,辛普森夫人对此非常满意。在她看来,德国元首将来作为世界领袖,说话分量要重得多,这次复辟不就靠了德国的力量么?德国给的条件又不算差,她虽是美国人,但打心底认为与德国合作才是英国最好的出路。
  至于英日媾和,双方也根据原有条件谈得差不多,虽然英国国内有声音认为区区一块巴基斯坦,付出代价有点高昂,但日方代表指出,这不仅是西北印度的赎买款,还是英国停战之后支付的赔款——英国向德国移交了全部装备作为赔款,可没有向日本移交赔款。
  德国表示已压了一次价格,不能再压,否则日本进攻巴基斯坦德国可拦不住。
  最后伊朗在德国暗示下出面做了中间人:由英国向伊朗转移冶金、造船等部分技术,然后由伊朗代为向日本支付300万吨原油,同样分两年支付,日本减少对英国100万吨特种钢要求。
  三方皆大欢喜,最后爽快地达成了协议,巴列维很感激德国的撮合,虽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德国出面就比伊朗自己去谈要好得多,他拍着胸脯表示会接受石油马克体系——这是霍夫曼将所有中东国家捆在一起的根本体系。
  与历史上的石油美元不同,德国主导的石油基金至少控制了中东三分之二的石油产量并渗透进开发的各个环节,剩余三分之一产量也在德国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等于后世欧佩克组织直接就掌握在石油基金中。
  除经济和财政控制,德国还直接占领保护国和军事基地、派驻强大力量,比美国控制要严密得多。同时德国又不必像美国那样扶持一个犹太势力恶心阿拉伯人,这对未来中东秩序稳定大有好处。
  随着东线战事告一段落,石油马克逐步运转,各国都需仰仗德国控制的石油基金供应原油,德国正好趁机把原先发行在外的马克国债回收回来。
  鉴于德国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不但打服了欧洲、收拢了非洲,连南美都拿了一半,甚至还从巴西手里硬生生榨出一个美洲共和国,所有人都对德国称霸的前景和马克看好,马克币值一直都在回升。一般而言本币过强不利于出口,但德国为维持战争需要进行大量物资进口,高币值本币反而节约了成本。
  虽然在这种时刻德国购买物资已不再需要掏出真金白银,只要开动印刷机就可完成,但霍夫曼和施佩尔的头脑很清醒,这些负债将来都是要归还的,如果是4-5年就要大选换人的民主政治体制,霍夫曼当然不用管以后怎么办,肯定是现在怎么爽怎么来,可将来还是国社党执政天下,这套路就不能这么玩,还得想办法出口一些物资和技术维持平衡,让贸易赤字不要离谱。
  德国目前专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经济结构虽然畸形,但不等于不能出口,更不等于不能赚钱。伊朗、伊拉克、阿根廷等一批轴心小弟哭着喊着要德国手里的装备,有钱的买德国现役一流装备,比如巴列维这种土豪就专门要最先进的喷气机、虎式豹式坦克、STG43突击步枪,甚至连轴心级都预定了2艘准备将来过过瘾。最近听说德国要出手列车炮,他连价都不还,直接又抢了4门K5走,总算他脑子还没烧糊涂,没说要买古斯塔夫——这玩意他买去准备打谁?
  阿根廷稍微穷一些但又有现代化需求,那就买德国淘汰下来的4号、98K、37mm战防炮等武器,至于尖端武器,庇隆倒是想要,但也要先缓过这口气再说。
  至于财政更羞涩的东欧各国,就直接用物资交换为手段,从德国手里买缴获的苏制、美制武器,像苏联火炮、美国M1步枪都是抢手货。
  最后实在卖不出去的那些废铜烂铁就全塞给日本,让他们去远东倒腾赚个二手差价。精打细算的日本人总先在垃圾堆里淘金,然后再把挑剩下的货色卖给国共双方。这种活一贯由比较穷的日本陆军在干,海军可富得多,堀悌吉给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全是成套美械搭配先进德械。
  即便是陆军,在打完印度战役后也比以前阔气,整个日本陆军坦克拥有量已超过4000辆——不是原来那种薄皮棺材,至少是3号水平以上的坦克,以4号、谢尔曼和T-34为主。随着日本仿制T-34成功,T-34的装备比重就在慢慢提高。
  现在陆军盯上了德国装甲掷弹兵体系,打算发展日本的机甲步兵。由于亚洲地形比欧洲更为复杂,德国基于半履带车辆构建的装甲车对日本不太适合,石原莞尔、山下奉文认为需要全履带装甲车——可以少些,只装备3-4个机甲步兵师团。
  该要求正好也符合霍夫曼提出研制全履带步兵战车的需求,虽然E系列中有对轻型战车的设计招标,但目前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过比对和研究,设计师提出2套紧急建造方案:一套基于3号坦克底盘基础进行改造,一套基于38T坦克底盘基础改造。相对而言3号保有量更大、底盘更多,技术扩散得更开——意大利等国也有,成本会比38T改造的产品要高。
  霍夫曼考虑到今后大规模战争运用不多,综合权衡后确定以3号底盘为基础开发步兵战车担当E系列服役前的过渡。
  但3号20多吨的重量显然过重,经研究后确定重量不能超过15吨,每车拥有正副驾驶1人,并可搭载背靠背乘坐的兵员10人,正好12人构成一个步兵班。发动机保持原配置不变,减重后速度要求提高至60公里/小时,车体配备一门20mm机关炮和一挺7.92mmMG42机枪,前后布置,同时成员还可通过射击孔用STG43步枪对外攻击。
  车辆后部载员舱开有后门供载员出入,紧急时刻也可从顶部逃逸。这个设计不到2个月功夫便完成,霍夫曼大笔一挥要求先改造50辆验证,如果可行,准备先行改造1000辆发放部队。
  为与原有装甲车命名保持一致,3号底盘的装甲运兵车代号Sdkfz.281,绰号“狼瓘”,日本认可了该改进,希望德国将来能把定型后的技术资料转送给日本,对日本人的这点小要求,霍夫曼也大度地同意了,毕竟日本人刚刚花了大价钱,总要给一点优惠折扣。
  这段时间日本疯狂购买装备,特别是先进雷达、飞机、高射炮等,联合舰队更是买买买。5-7月份短短3个月时间,德国陆续向日本交付了400架Do-412、600架Ju-198和600架Bf-319,3000多台配套发动机、400多套对海雷达,双联装128mm高射炮也买了200多套。
  特别是最后提供的Bf-319(烈风改),由于日德两国战术运用差异,联合舰队主力战斗机是烈风改,紫电改在战斗机中比例不到三分之一,但赤松贞明等王牌飞行员喜欢使用紫电改,为照顾这部分飞行员同时考虑到有截击美军4发重型轰炸机的需求,部分航母也装备了一批紫电改。
  得知联合舰队倾巢出动东征的消息,霍夫曼微微点头:“美国人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第073章
战略防御(4)
  “你要退选?”当党内高层听到杜鲁门这个表态时,无不震惊失色——这可是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情况。
  “这是迫不得已、也是最理想的选择。”杜鲁门叹了口气,“南大西洋战役失败了,不管我们对外宣称击沉多少敌舰、消灭多少敌人,我们依然没达到最初的目标:即在敌军主力舰队抵达前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消灭或重创敌舰队。目前顶多算两败俱伤,甚至我们还吃亏些。”
  “船台上不是还有大量军舰?”
  “没有用的,来不及了。德军主力舰队可能十天后就会抵达,而我们另外2艘埃塞克斯级需要10月份才能拉出来打仗,到12月份才能有5艘航空母舰,堪堪与敌军力量持平——谁知道德国人在今后几个月会不会又拿出新的航空母舰。”杜鲁门摇头叹息,“尼米茨将军这次战役并未有大的指挥失误,官兵们也尽了最大努力,这就让我感觉有些绝望——我不知道换谁能取得胜利,如果换人有用的话。”
  所有人都感到无奈,杜鲁门并不是非得要用李海·马歇尔·金上将的组合不可,也不是非要尼米茨·哈尔西·斯普鲁恩斯或艾森豪威尔·巴顿·克拉克莱指挥部队,但他始终找不出能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人敢打包票推荐能改变局势的指挥官。
  “所以杜威攻击我们‘手忙脚乱、用人不明’并不是没有道理,他不用说谁好,只要说谁不好就行……”杜鲁门冷笑,“我想和他换个位置,让他来体验一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
  众大佬顿时沉默了,许久后有人问:“哈里,您想好了?这对您的名声可不太有利,他们会把胆小鬼、无能、懦弱等等帽子都扣在你头上。”
  “名声?”杜鲁门哈哈一笑,“他们打不倒我的,决定我名声的不是杜威或共和党人,是人民!是舆论!至于胆小鬼……呃……这头衔给杜威还差不多。”
  经过杜鲁门解释,众人终于弄清楚他的布局: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辩论中,杜鲁门将会唱高调,坚持抵抗、坚持战争,绝对不和轴心媾和,哪怕打上20年,死伤1000万也不妥协……
  “民众和舆论一定会炮轰我说我是疯子……但没人敢说我是胆小鬼,我都打算打20年、死1000万了,还想怎么样?”杜鲁门的语调很阴冷,令人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我们党的路线是一脉相承的,从罗斯福先生开始就一直对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他们通过战争或用武力威胁改变世界秩序,但因为英法绥靖主义政治家对轴心的纵容,因为国内共和党人和孤立主义的牵制,这个正确思路一直没能得到贯彻,我作为罗斯福先生的继任者,是捍卫而不是反对他的政治路线。”
  杜鲁门说话的这个语调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像是民主国家的体制,倒像是某些极权主义的象征,什么“继承发扬、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都是集权国家才有的套路么?美国人民什么时候懂这些?在美国,今天是民主党,明天就可以共和党,没人说你叛党,在苏联或德国你去叛党试试看?分分钟让你进集中营。
  “仗打得不好,这责任我承担,我负责!但仗打不好是美国人不会打仗,不适宜打仗么?显然不是,是我们战备工作不充分,是国防事业不完善,是指挥体系不独立,是政治斗争和政客牵制太厉害。1939年德国动用大量装甲部队进攻波兰时,美利坚还是个军事小国,别说与轴心相比,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力量也超过我们;当德国人、日本人不惜举债新建各类军事武器,不惜发展各种军事技术时,我们还在为预算平衡斤斤计较。”杜鲁门两手一摊,“光凭经济就能称王称霸,这世界还要军队干什么?”
  众人一愣,又点头称是:美利坚一直都是经济霸主,可不是军事霸主。
  他意犹未尽地痛斥:“正是以共和党为代表的政客战前不重视备战,反对提高军人地位、反对加强军事指挥体系,一点点军事预算都要和其他政策捆绑在一起才导致了这种局面。我会在竞选辩论上要求进入全国总动员,实现战时机制,全面加强监管,统筹一切工业生产和国防力量来应对这场战争,你们认为这个议案有可能被通过么?”
  大家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开什么玩笑,目前这种紧急状态已有人在指责侵犯公民的自由权利,搞类似德国、苏联的总动员或者日本的军国一体,还有“自由世界”这个名词么?
  “那好啊,不想总动员就乖乖投降啊……反正德国人也没说要侵占美国本土。”杜鲁门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让杜威反对吧,我期待他代表人民来否决我的建议。反正我哈里·杜鲁门是主张打到最后一枪一弹的,宁可站着死也不会在轴心面前低头!这总统谁爱做谁做,或者,你们再推选一个候选人?”
  到这个时候,党内高层还不明白杜鲁门的甩锅大法,他们就是白干了这么多年的政治斗争。
  杜鲁门退选的考虑明显是基于下一次总统大选,下一任总统可不好当:不但要卑躬屈膝与德国和解,还要想尽办法付出无穷无尽的代价来击败日本。到现在为止,美国已为战争损失100万人口了,按参联会的估计,打败日本至少还要200万伤亡和至少5年时间,他不觉得杜威能坚持到那么久。
  “所以杜威想和就让他去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德国比日本危险得多,日本只不过让美国颜面大失,德国才是真正阻挠美国成为世界领袖的关键因素。”杜鲁门总结道,“媾和后,美国人民所喜欢的自由,所以为的资本自由流动、商业机遇的任意发挥将不复存在,欧洲、南美、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将纳入轴心体系,合众国只能龟缩在北美大陆。人民和资本家迟早会受不了而与德国人重新对抗,说不定还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领导和平是杜威和共和党,领导战争的当然是我们!”
  “成为在野党后,我们就自由多了,杜威的和谈条件我们可以挑刺——屈辱投降如同卖国;仗打得不好可以指责——反正又不是我们指挥的;经济和预算可以杯葛——反正他们以前怎么干我们也可以怎么干……”
  “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杜鲁门点点头:“你们尽快将结果告诉我,如果你们要推选新的候选人,也及早物色,我会配合他的竞选策略,另外最近以来的不利局面你们都可以推到我头上,这是鄙人身为总统,身为候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杜鲁门走后,一干大佬立即进行激烈争论,有一点共识首先达成:不可能更换候选人,先别说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候选人,就算有,这时候冲出去也来不及。
  第二点共识也容易达成:杜鲁门选情黯淡,如果在接下去几个月没有战略意义方面的战争转折出现,竞选不可能获胜。为保全面子,退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唯一的分歧在于要不要唱高调——走自由民主体系下的“军国路线”,经过3个小时的争论,最后勉强达成共识。
  哈里·杜鲁门可以给自己贴这个标签,民主党暂时还不能贴。如果这标签有用,杜鲁门就是下一届总统候选人——他是民主党人嘛,如果没用,呃……那大家该干嘛干嘛……
  8月9日,在南非痛定思痛的尼米茨忽然接到电报,通知他升官了,接替金上将的职务——后者因为身体原因退休。
  打了败仗还升官?尼米茨不知道这个画面该怎么看?
  史密斯劝他:“国内没说是失利,认为我们是惨胜,达到预期目的的惨胜……”
  尼米茨摇了摇头,这句话史密斯安慰别人可以,安慰自己怎么都感觉有点儿自欺欺人。
  “那大西洋舰队?”
  “还是由您兼任,不过日常工作由米切尔中将负责……”史密斯苦笑,“反正现在也没有多少军舰,据说金上将仍然属意由斯普鲁恩斯将军出任大西洋舰队指挥官,但至少要等他养好伤。”
  尼米茨微微点头:米切尔能力虽然差一点,但还算稳重,资历不算差。斯普鲁恩斯前次受了很重的伤,再加也是快60的人了,恢复起来有点困难,前不久刚刚送回国休养,不过幸运的是身体没有大碍,所有人都认为他还能够重新走上指挥岗位。
  “紧急维修还要几天?”
  富兰克林号虽然没有受到致命伤害,但甲板毕竟中过一枚400公斤炸弹,还中了不少近失弹,彻底修复要到夏威夷才行,南非无非提供一下紧急维修。
  “还要5天。”
  “那么我们8月15日出发启程去澳大利亚,然后用最快速度交给哈尔西。”尼米茨担忧地说道,“最近我总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长官,德国人出动了,全部主力倾巢出击。”正在这时,有人送来了紧急电文。
  尼米茨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南非局势也很紧张,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陆军指挥官布莱德利中将的脸一直是绷紧的,南非比南美更早进入战略防御状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