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656

  海军第6陆战旅(马岛旅)继续驻守布宜诺斯艾利斯,为整个集群后卫。
  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市及其港口桑托斯,绍肯只安排了第7装甲掷弹兵团和第42反坦克营(属第7装甲师),不过将2个巴西师都安排在这里,里约还另有一个巴西师。
  波尔不解地问道:“长官,圣保罗市是巴西最大的城市,您为什么只安排这么点兵力(不到5000人),虽然有2个巴西师辅助,但只怕美军一登陆,他们就会落荒而逃。”
  “我故意这么安排的。”绍肯笑道,“我军兵力有限,必须集中在刀刃上,你仔细看看地图,圣保罗有什么特点?”
  波尔等人再仔细琢磨地图,终于明白了绍肯的用意:圣保罗是被群山围绕的城市,三面丘陵一面海,虽然与美洲共和国在陆地上接壤,但道路通行条件很差,顺着东北走向两道丘陵之间有一片条状盆地,一端连着圣保罗市,一端连着里约,越往圣保罗州,这个盆地越宽,越往里约州,盆地越窄。
  “表面上看,敌军在圣保罗州登陆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割裂我军前后两部(美洲共和国境内余巴西境内)的联系,但圣保罗州交通条件并不理想,我从来没尝试用陆路维持这么漫长的补给线。假设敌军在桑托斯甚至圣保罗登陆,我军可依托这个盆地撤退,然后让第7装甲师接应并构筑起防线来。美国人来也好,不来也好,我都不需要打赢他,我只要坚持到增援舰队抵达就可以了——对我们而言,不过就是5周时间!”
  当天深夜,巴顿和罗斯福率领登船完毕的战斗群离开萨尔瓦多向南部开进。
  连续丢失两道防线让巴顿极为恼火,虽然这是克拉克安排的部署,与他无关,但他依然视为第五集团军的奇耻大辱:德军登陆里约被击溃了一个师,连续推进之下差不多又被击溃了一个师,仗还没打,两个师就不见了踪影(虽然大部分人员还在),但完全丢掉了精气神。他让参谋长麦克米伦少将在萨尔瓦多重新整编他们,试图恢复元气,然后又给防守赛古鲁港的陆军第6步兵师下达了死命令:“死守塞古鲁港防线,不得后退半步!必须战至最后一人一枪!”
  他自己则和罗斯福少将一起,带着第五集团军突击群——由第一步兵师2个团步兵团,第一骑兵师中的3个装甲营和3个炮兵营组成,准备执行登陆登陆。当然,人员全部是从这两师中抽调的,但装备尤其是重装备全部系从其他各师抽调而来。
  巴顿这样抽调当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认为目前美国陆军各师尤其是装甲师编制不够合理,他看不上,他希望按自己的愿望进行重组——参联会显然不会接受他的想法,他就只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搭建起一个他心目中认为合格的兵力配备装甲师来。
  这个突击群的编制如果让绍肯来看,一定会惊呼起来:一个装甲团、一个炮兵团加两个步兵团(美帝步兵团大都是配装甲车的,接近于德国装甲掷弹团)再搭配其他专业营——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德国装甲师1944型编制?
  虽然美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装甲力量制造大国,但美国人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绝不是世界第一装甲强国,在编组装甲师时是向德国取的经,但又加了美国独特的改良——这一改良就把原来的优点给改坏了。
  美军最早编成装甲师称为1942型装甲师,以巴顿所在的第二装甲师为典型,下设装甲旅和步兵团,前者拥有9个坦克营(6000余人),后者拥有3个装甲步兵营(2000余人),如果套用德国标准就会发现美国的装甲旅比2个德国装甲团还大,而其步兵团实力又比德国装甲掷弹兵团弱,等于在一个装甲师里硬塞进去2个坦克团却只有一个不满员的步兵团,编制看着威风,实则臃肿无比——在广袤战场上没有步兵配合的装甲团活脱脱是靶子。
  后来美军汲取教训,改进了坦克营编制,拟定了1943型编制,称为轻装甲师,拥有3个装甲营、3个装甲步兵营和3个装甲炮兵营(每营编制数量均比1942型编制要大),全师1万余人,如果套用德国标准,是一个标准的三三制装甲师——1个装甲团+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虽然比不过德国的1943型或1944型编制,但还算是能正常运作的装甲师。
  偏偏美国人要别出心裁搞战斗群,一个1943型装甲师组成3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包括1个装甲营、1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全师组建3个战斗群,称A战斗群、B战斗群、R战斗群(后备),表面上看这个战斗群似乎很给力,有坦克有步兵还有炮兵,单独对上任何一个德国团都有一战之力,问题德军作战序列中团不是战役单元,师才是标准的战役执行单元。任何一个德国装甲师撞上一个美军团级战斗群都是毫无悬念的碾压,两个也是,可如果三个战斗群齐上,还单列后备战斗群干什么?
  随着党卫军编组的1944型部队在苏德战场上露脸,部分美国将领感到了深刻的危机:先不说德军1944型部队中装备优势,单论实力已完全碾压美国装甲师。更重要的是,巴顿认为美国装甲师中步兵太少,如在进攻战役中使用,没有配套步兵跟进难以扩大战果;如在防御战役中投入,则因缺乏步兵而导致战场宽度不够。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美军同样遭遇步兵不足问题,很多装甲师、步兵师中一线步兵的缺额甚至5个月都没法补充,完全靠美军强悍的空中压制和英国部队的协同(英国军队步兵太多、装甲部队偏少)而硬撑下来,再加上战争到后期德国部队普遍也编制、实力、补给不足,无法给予美军足够杀伤。
  现在可不一样,飞行堡垒师是妥妥的4单位制1944型部队,第7装甲师是标准的4单位制1943型部队,哪一个都不是好啃的骨头。无奈之下的巴顿只好打起了灵活抽调的主意,用大红一师的2个步兵团,骑兵一师的装甲团和炮兵团为骨干,再加其他零星专业营和指挥部共计2万余人临时搭建了美军1944型部队。整体实力和飞行堡垒师基本半斤八两。
  踌躇满志的巴顿离港后给尼米茨拍去电报,除感谢他为自己“仗义执言”外,还抛出令尼米茨猝不及防的问题:“为什么要去打圣保罗?难道不应该打维多利亚把德军拦腰砍断么?”
第060章
尼米茨的反击(14)
  “你怎么看乔治的建议?”收到巴顿希望去打维多利亚的电报,尼米茨有些不太高兴,但没有很快表态,而是先问自己的参谋长史密斯。
  “虽然他的理由说得很简单,但我觉得从陆军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史密斯走到地图前说道,“空中侦查显示,敌军夺取利尼亚里斯后并未突进,只派了小部队——估计一个装甲搜索营的规模往前侦查,主力反而回师布防,说明敌军认为其兵力使用已到极限,而维多利亚恰好就在德军南北两道防线中央。我能理解乔治的意图,他希望在维多利亚登陆后配合从正面推进的第五集团军主力,一口吃掉北面第一道防线的德军。”
  “你觉得陆军能办到?”
  “能!”
  “这么说,您赞同他的建议?”
  “不,我不赞同!我刚才也说了,他的意见站在陆军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但站在海军和全局角度来看却没有道理。”
  史密斯解释了他的观点:“南美战役虽然需要依靠地面部队一段一段去打,但归根到底在于制海权。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巴西沿海地带的制海权,无论我们在地面推进多远,都免不了被敌军侧翼登陆而最终前功尽弃。而要获得制海权的关键是歼灭或击溃目前的德军舰队,而且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我预计再过2-3周德军增援舰队就会抵达。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2-3周时间不足以让乔治解决问题。光第五集团军主力集结、推进,从萨尔瓦多到利尼亚里斯一线没有7-10天根本不可能。最后很可能他刚刚打了一半,敌军增援部队来了,在维多利亚登陆的部队会全军覆灭。”
  尼米茨点点头:“我和您的想法比较接近,巴西战局的关键在海上,只要我们能在海战中取胜,陆军怎么打都能赢。反之,不管陆军怎么打都是输。请把这层意思明确告诉乔治,我愿意配合他取得胜利,前提是陆军必须先配合海军稳住局面。”
  “您光这么说不行。”史密斯摇摇头,“乔治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比牛还倔,要把情况说得严重一点。”
  “怎么说?”
  “德国人如果够果决,完全可以把最北面的兵力舍弃——全部让第五集团军吃完又如何?3周内,如果海军无法消灭或击退德军目前在南大西洋活动的德军舰队,我们就输了!”史密斯一摊手,“现在不是消灭这部分或那部分德军的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在德军增援舰队赶到前吃掉对方的分舰队!”
  “长官,尼米茨将军给我们回电了,他不同意我们去维多利亚登陆。”小罗斯福把电报交给巴顿,“他还是要求去桑托斯登陆,或者去里约登陆!”
  看完尼米茨的电报,巴顿脑海里翻江倒海,久久无语。
  电报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陆军很可能赢得一次登陆战役的胜利但却会浪费掉为数不多的时间。
  巴顿原准备在7月30日发起维多利亚登陆战役,用3-4天时间断绝德军后路,然后再让第五集团军主力部队来解决问题。但德军如果不在意这个损失,则美军顶多能吃掉8000-9000德军,然后就必须为下一步进攻计划进行筹备,那时候又得进行桑托斯或里约登陆战。总而言之,德军在巴西东海岸从利尼亚里斯开始到阿雷格里港摆出了一条蜿蜒2000度公里的长蛇阵,看似处处都是漏洞,但真正的致命点在于中段——桑托斯或里约,其他地方或只能打头、或只能打尾,无法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德军拼着部分损失,完全能把时间拖下去。
  眼看他还十分犹豫,小罗斯福又劝道:“如果尼米茨将军不愿意在维多利亚登陆,你也不可能一意孤行地执行登陆任务,您别忘了——休伊特将军控制着登陆舰队,没有尼米茨同意,他怎么敢随意变更攻击目标,我们总不能再劫持一次海军船吧?”
  巴顿苦笑着摇头:上次佛得角战役陆军已劫持过一次海军船了,结果肯尼迪这家伙到国会作证最后压死了华莱士——谁都知道这哥们是冤死的,但人都死了,说再多有什么意思?巴顿虽然有时候不太着调,但不代表他没有智商,傻瓜是当不上陆军中将的。
  他盯着地图看了又看,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算了,还是去桑托斯登陆吧,但愿能把该死的德国舰队引出来。”
  虽然里约和桑托斯的战略意义一样,但巴顿认为桑托斯比里约要好打一些,后者毕竟是巴西首都,不但有德军重兵防御,还有大量的德军飞机可就近支援,登陆损失会很大。他手头只有2万人一个师的兵力,可不敢胡乱折腾。
  “长官,收到克拉克将军发来的电报,情报显示德军将2个巴西傀儡师部署在圣保罗和桑托斯,自身兵力只有一个团出头,大约4000-5000人,而里约的巴西傀儡师只有1个,德军却有将近2个师。”
  “这说明德军防御重心在里约,我们就去打桑托斯和圣保罗吧。”巴顿满腹都是牢骚,“陆军打不过德国人也就罢了,怎么现在连海军也打不过德国人了呢?”
  罗斯福耸耸肩,幸好这话没让休伊特听见,他却不知道尼米茨同时还给休伊特发了电报:万一巴顿敢犯浑,直接扣下再说!
  为什么要让巴顿待在新泽西号上还让休伊特和他在一起?往好的说叫保护,往坏的说叫严加看管——谁知道巴顿脑袋一热会干出点什么事。到时候装甲厚度高达445mm的司令塔就是巴顿最好的囚牢。
  现在巴顿既然这么配合,休伊特当然笑脸相迎,不但领着他深入参观新泽西号各个角落,还特意在中途偏离预定航路,让新泽西号在其他军舰伴随下往维多利亚港方向突入,实地对岸进行了猛烈炮击,误导德军和巴西军判断,看着406mm舰炮发射时的巨大威力,巴顿对休伊特感慨道:“当初在非洲之角怎么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军舰呢?要不然也至于灰溜溜变成落汤鸡爬上岸。我这一年半来,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复仇!”
  休伊特点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说法。
  “轰隆”一声,整艘军舰发出更加猛烈的炮火,巴顿吓了一跳,休伊特告诉他这是舰炮在刚才试射后齐射,齐射的威力显然要大大超过试射。
  他一语双关道:“看来世界上的管子——不管是炮管还是别的什么什么东西都是有共同之处的,果然都要粗一点才有力!”
  休伊特翻翻白眼,装作没听明白里面的弦外之音,嘻嘻哈哈就过去了。
  巴顿见没有引起休伊特的“共鸣”,转头又开始煽动海军官兵们:“小伙子们,加油干啊!这次先给德国人一点颜色看看,过两年我和你们一起打到东京去,用这些粗管子把日本佬的皇宫轰成渣!”
  士兵们都欢呼起来。
  休伊特悄悄问小罗斯福:“我看他很受士兵们欢迎,可为什么总感觉不够严肃呢?”
  “这才是他的风格。”小罗斯福苦笑,“从没有一个美国将军像他这么受士兵欢迎同时又让其他将军讨厌,他就是怪胎,要是早生一百年一定是西部最出色的牛仔,可惜呀,晚生了一个世纪!”
  此时此刻,一心要和尼米茨捉迷藏的克兰克目前带着主力舰队躲在圣保罗东南方向550公里处,正好超越了美军陆航侦察机覆盖范围,也超越了尼米茨的舰队侦察机的视野范围,但对以里约为基地的德军侦察机而言,敌军动向都一清二楚。
  “长官,我们发现美军舰队在全面南下……不但其主力舰队如此,运输和登陆舰队同样如此。另外美军今天下午还炮击了维多利亚港,巴西军和港口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空军尝试发起了进攻,但效果一般。”欣茨向克兰克报告道,“我认为敌人是冲着我们来的。”
  “敌人似乎并不在意暴露目标,否则根本不会向维多利亚倾泻火力——不登陆只炮击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克兰克沉吟道,“尼米茨应该是来找我们的。”
  “那支登陆部队呢?”
  “说不定这是送给我们吃的诱饵……我真要是吞钩就上当了,鬼知道里面有没有人?”他盯着海图研究了3分钟,“继续向南行动,保持与美军距离,让潜艇去迎击美国人,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自第一次发现美军舰队后,德国潜艇已连着很多天没有露脸,这就给美军一个错觉:那天要么真的没遇见潜艇,要么遇见的只是偶尔过路的德军潜艇。他们压根就没想到,克兰克早已通过这段时间调集了一支30多艘潜艇组成的部队部署在巴西沿海,打算集中起来给美国人一次狠的。
  “国内已完成了增援兵力编组,规模包括一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一个步兵师和1个重装甲营,现在就等两艘英国航母完成最后的海试,马沙尔元帅预计8月15日左右出发——运输部队会早一点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主力舰队汇合。另外日本方面也传来消息,联合舰队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预计也将于8月中旬启程……”
  克兰克微微一笑:“今年9月份美国人的日子会很难熬啊……”
第061章
尼米茨的反击(15)
  距坎普斯300多公里的海面上,威武雄壮的美军舰队在缓缓向前开进,漆黑一片的夜色中只听见船舶低沉的轰鸣声,却看不见一丝亮光。
  尼米茨和休伊特都是十分谨慎之人,越靠近里约防御圈,动作就越谨慎,灯光管制这种事当然不会忽视。为最大限度实现航行安全,尼米茨还研究了很多方案,具体到两支舰队的行动路线上,经多方斟酌和考虑后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两支舰队整体呈与巴西东海岸平行的态势南下,运输舰队在内圈,主力舰队在外圈,彼此间隔大约200公里,同时主力舰队整体突前200多公里——位置在运输舰队东南方250公里处。
  这个进军阵型是大有用意的,目前美军舰队的威胁主要由三者构成:第一,隐匿不见的德军舰队;第二,以里约为主基地的德国空军;第三,隐藏在水下的德军狼群。这三种危险是不可能全部排除的,必须有所取舍。尼米茨按危险程度进行了区分,排名越靠前则危险程度越高。
  如为躲避岸基航空兵的打击,则离海岸线越远越好,但这样一来,撞见德军舰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让德军舰队撞见运输舰队,尼米茨相信敌军只要一小时就能把运输舰队主力悉数送入海底去,所以不能太往深海靠。
  尼米茨同时认为能在巴西海域活动的德军潜艇应该都是大型潜艇——否则难以拥有大航程,越靠近海岸线则海域深度越浅,越容易发现敌军潜艇踪影,要反潜也容易得多,所以应尽可能靠近海岸线,但又不能靠太近,否则会成为岸基航空兵的打击目标。
  让主力舰队和运输舰队混编在一起不行,一来双方速度不一,二来舰队规模太大,容易成为潜艇攻击的对象。离开太远也不行,不利于保驾护航。
  综合各种因素并权衡利弊后,尼米茨选择了这个阵型——他认为没有什么方案和战术是完美无缺的,关键在于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德军目前在巴西海域使用的XXI和XXIII级潜艇排水量都是2000吨级别,浅海活动并不适宜也施展不开。但有一点美国人没想到,克兰克调集30来艘潜艇的目标不是为了登陆舰队,而是为了克制美军主力舰队。
  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诧异,甚至欣茨也认为潜艇应该优先对付登陆舰队,克兰克列举了两个重要理由:
  第一,相对主力舰队,美军登陆舰队的反潜意识、反潜力度一定更强;
  第二,攻击登陆舰队没有太大意义,一旦德军南大西洋分舰队消灭尼米茨的主力舰队,就能彻底掌握南大西洋制海权,那点登陆舰队在航空母舰面前算什么?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这两个理由折服了所有人。
  艺高人胆大的克兰克最终通过亚速尔基地调集了30余艘潜艇埋伏在美军南下的海域里,为追求最大伏击效果,几条潜艇前两天还放弃了对登陆舰队的攻击,只专心致志南下构筑伏击圈。
  每天从里约起飞的侦察机都要对美军舰队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目的不是使用航空兵进攻,而是要分析尼米茨南下道路的可行性并安排伏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