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656

  更何况美军步兵师可比德军步兵师装备重型得多,还拥有不少坦克,按德国标准,每个美国步兵师基本都可算装甲掷弹兵师(参照德军旧编制),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口气编有30余个装甲师,坦克产量更多(扣除援苏、援英产量后也与德国基本持平)的美国陆军却只编列16个装甲师的缘故,因为美军将大量坦克配给了传统步兵而不是集中起来供应装甲师。
  随着驻扎在英国的第8装甲师全军被俘,现在美军只有15个装甲师,其中第2装甲师虽番号完整,却是经历过非洲战役的部队——打光而重建。
  这样一来,所需车辆、装备便大大增加,车辆一增加,连带对燃油、配件的补给需求进一步提高,更不必说美军包括口粮在内的其他生活物资的需求都超过德军。按克拉克的计算,只能维持5000人左右规模的奇袭队,没人想去执行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说好听点叫奇袭队,说难听点叫送死队。
  大家都和克拉克一样,想用齐头并进的战术,依仗空军和地面火力优势从这条细长的平原带一路压过去,压不动怎么办?让海军用舰炮压!——大部分沿海地带都处于舰炮控制范围内,足以清理出一条战线来。
  按照克拉克的想法,他的兵比德国人多,火炮和坦克比德国人多,飞机也比德国人多,又有海军近距离支援并提供物资,按这种一线平推、死冲硬打怎么打都不会输,这也是理论上有“道理”的原因所在。
  可惜所有人包括克拉克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这套战术其实他在历史上是运用过的——在盟军登陆西西里成功并向意大利北部推进过程中,克拉克率领第五集团军一头撞上凯塞林指挥的德军,后者给予美军迎头痛击:43年9月盟军就在意大利登陆成功,一直打到45年5月,盟军都没能突破德军防线,在安齐奥、在古斯塔夫防线前撞得头破血流,4个月只推进了70公里;在1944年的卡西诺战役中,时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官的克拉克在占据绝对空优和火力优势下收获了4倍于德军的伤亡,他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占整个战役盟军伤亡人数的90%,以至于克拉克被基层官兵称为“杀人犯”。
  尼米茨即便再不懂陆军也本能地认为这种战术不妥——太呆板、太浪费时间了,这意味着德军只要在某个点据险扼守就能拦截美军重兵集团,即便坚持不住,也很容易撤向下一个防御点重新再狙击一次。日裔442团之所以能顽强守住并搭救友军部队,不就靠了这个特殊地形么?
  别说海军没这么多时间陪陆军慢慢耗,就算有时间也不能这么干,正碾压得起劲时德军舰队突然出现怎么办?是管陆军还是管海军?
  金上将早就看透了克拉克的水平,认为他就是嘴上厉害,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还紧扣经典理论和著名军事家的战术奥义,其实压根不会打仗,“比巴顿或李奇微差远了!”深怕他瞎指挥耽误事,千方百计把南美战区盟军司令官的位置给尼米茨弄到手,并让特纳密电告诉尼米茨:“别管克拉克怎么聒噪,该怎么打就怎么打,要多让巴顿想办法。”
  盟军指挥体系就出现了相当诡异的一幕:战区司令尼米茨待在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上坐镇指挥,战区司令部却设在累西腓,而第五集团军指挥部还远在委内瑞拉。
  德军比起这架势来也不遑多让:战区最高总司令马沙尔还在欧洲,战区司令部设在马岛,而陆军绍肯集群的主力却远在里约热内卢。
  但有一点德军比美军强得多,绍肯不是坐而论道的克拉克,也不是忙着请求上前线的巴顿,他握有实权还拥有最精良的武备,在柏林确定采用激进方案的第二天,他就指挥部队展开了美军的犀利进攻,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拦截德军前进的日本442团。
  在接应本方部队撤退后,442团一路向北后退,但由于他们把大量的车辆都让给了撤退部队,再加上还要断后掩护,因此后退的步伐不快。克拉克很想让撤退的部队协助442团守卫前沿防线,但这批家伙已丢光了全部重装备,根本没法发挥作用,他只好又从后方调集了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坦克营,协助442团共同防御第一道战线——圣埃斯皮里图州的瓜拉帕里城附近,那是整条巴西东海岸平原带最狭窄的地方,最狭窄的地方只有区区8公里,旁边是连绵的丘陵地带,可有力阻绝德军重装部队通行。
  442团在第一次阻击战中已损失了四分之一的人马,现在该团剩余人马和新增援的两个营就扼守着这条狭窄的通道,不让德军通过。为完成该任务,他们不但截断了海岸公路,挖掘了连续三道反坦克战壕,还巧妙部署了反坦克火力。
  不管克拉克其他方面为人怎么样,但就人格魅力这一条至少对442团完全是没话说的——在其他美军部队嫌弃、歧视甚至厌恶442团时,他不但没有流露出这种情绪,还把他们拉过来充当司令部警卫团,充分展现了他的重视和胸怀;在442团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后,他也没有将其当做用过即丢的弃子,而是及时送来了物资和补充兵(还是日裔),又把两个重装营调过来协同防守,甚至明确让442团团长全权指挥所有部队。
  调过来的重装营也不是泛泛之辈,分别是第762坦克营和第898坦克歼击营,前者装备了美军中目前难得一见的M26重型坦克,后者则装备了紧急改装的M36坦克歼击车。
  佛得角战役后,M6重型坦克被美军确认为是失败型号而停止生产,已生产出来的1000多辆M6给了英国人、加拿大部队各100多辆后,其余就留在后方充当训练用车。但美军对重型坦克的渴求不但没随着M6的失败而熄灭,反而因虎式坦克的刺激而越发强烈。在M6研制的同时,美军T25\T26两种坦克也在加速探索,这还是罗斯福亲自主抓的项目。
  在夜以继日的攻关下,安装90mm坦克炮,基于T26E2(第2种改进型号)的M26终于比历史上提前问世,当然这是个早产儿,因为历史上M26是在T26E3基础上改进的,但美国人装备心切,哪还顾得上这么多,只能边摸索边改进。新出炉的M26车体正面装甲120mm,炮塔正面装甲也有102mm,拥有500匹马力的新式发动机因采用新型双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从而显著降低了车高,整体重量控制在42吨左右,比虎式略轻,但超过了豹式。
  按照美军观点,本车防御能力接近虎式,火炮(90mm)还略优于采用88mm/L56坦克炮的虎式,机动性基本持平,算是最接近虎式的重型坦克。
  T26还有第三、第四种改型,其中第四种改型深受陆军高层喜欢——即在IS-2坦克底盘基础上安装M26炮塔和美制部件的杂交版,陆军装备局甚至还破天荒给了个特殊型号——M26/SP(取斯大林的S和潘兴的P联合而成),一口气给底特律通用工厂下达了尽快生产800辆的任务。至于山寨IS-2底盘,有全套图纸在手的美国人认为这都不是事。
第056章
尼米茨的反击(10)
  美军不认为M26或M26/SP就能压倒虎式,与虎式对抗的另有其他产物——T29试验车。
  T29使用105mm/65倍径坦克炮和770匹马力发动机,总重量突破70吨,正面装甲厚达180mm——美国认为德军迟早会对虎式进行改进,留些前瞻量是必须的,这一“前瞻”直接就从120mm跳到了180mm,不但大大超过德国已生产的虎2,甚至比虎式终极改型虎王160mm的前装甲厚度还厚上20mm。
  这活脱脱就是美国版虎王。
  这还不算完,除了T29,美军还有T30(安装155mm火炮)、T34(不是苏联的T-34,计划安装120mm火炮)、T95(正面厚度300mm,安装4条履带)等多个型号在开发,无一不比历史上花费更多心血和代价。
  美国驻苏联的外交人员得到消息,在5-6月份的高加索最终决战中,德军投入了新的重型坦克虎2,比虎式火力更猛、防御更强,苏方寄予厚望的IS-2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至于T-43/85,一进入2000米射程后就挡不住虎2。这让美国人神情高度紧张,按照惯例,德国在拿出新改型后一定有新款接近使用,在设计局中肯定有更大、更强悍的设计。
  前一个猜想不错,德国确实已完成了生产虎3的所有准备,就等HL234发动机量产后开足马力生产。至于更大、更强悍的设计却完全没有——德国坦克型号后续全新设计的只有E-45,中级大改款只有豹式。E-45到目前为止才算刚刚有了头绪——如HL234发动机性能稳定,则E-45首选发动机就用该款改进版(预期900-1000匹马力)。
  至于霍夫曼提出的E-45的其他要求:如复合装甲、高性能105mm坦克线膛炮、先进火控测距仪、弹道计算机、高级夜视系统等都还没有踪影,不过他并不着急,光虎王和豹2就够美国人忙了,现有德国坦克到1950年前都稳稳占优势(朝鲜战争中美国人不过也就用了潘兴和巴顿)。
  现在绍肯就要用虎2给美军一点颜色看看。
  由于442团顽强的阻击使美军师大部逃脱让绍肯很懊丧,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他手头兵力不足,又要对付美国部队,又要冲击机场,又要帮助蒙特罗稳定局势、扫荡反对势力,又要控制各种各样的物资基地,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而美国人啥也不用做,只管撒开脚丫子逃跑就行。
  在稳定局势,再想起追击这件事来,442团已边打边退,找好了十分有利的阻击点,而且还能就近得到美国陆航的掩护。
  得到克拉克调拨的坦克营和反坦克歼击营后,这道临时扼守的防线已非常坚固,这也是杜拉特政府只能勉强控制三个州的原因所在:往北有美军的阻击防线,往南是美洲共和国的地盘,往纵深展开又没有足够兵力。
  在前两天的试探性进攻中,绍肯已让部队发起了冲击,但美军应对有方,虎式加Fw-190的组合尚不足于攻克这道防线,原本他希望克兰克或欣茨能用舰炮帮助他清洗一下——思路和克拉克一模一样,还没等舰队动身又接到了美军主力舰队逼近的消息。
  绍肯也曾研究过从山区里绕道,先不说路好不好,光距离他就受不了——足足要迂回170多公里,迂回还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万一美国人在小道上也有埋伏呢?哪怕没有埋伏,美军空袭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在南美打仗他明显感受到与东线的不一样之处:美军陆战水平真是稀松平常,别说不能与俄国人比,比英国人也差好多,最多只有意大利人的水平——甚至意大利如果能拿到这么好的装备表现也会好一点。但美国陆航非常有威胁,自己这支1944型部队仗着直接指挥Fw-190对地攻击机的优势能取得成效,美国陆航就可用3倍甚至4倍的兵力压过来,强行逼退在高空掩护的Ta-152和Do-412,让对地攻击的190不敢肆意妄为。
  不过美军也没占到多少便宜,本方的88mm高射炮和球型闪电也让美国人吃够了苦头。
  天无绝人之路,克兰克给他送来了新援兵——休整一新的第508、509重装甲营抵达巴西。
  这两个重装甲营明显升级过了,主要装备除令人望而生畏的虎2坦克外,还多了两样重装备:
  第一种叫谢尔曼管风琴,德军利用缴获并削掉炮塔的谢尔曼(这些炮塔全在西贝尔登陆艇上服役,每一艘西贝尔级登陆艇背后是4辆谢尔曼的冤魂)魔改出了火箭炮。工程师们曾尝试用4号坦克底盘进行魔改,发现不如谢尔曼空间大、马力足、承载力好,最后全改用谢尔曼。与希姆莱管风琴相比,谢尔曼管风琴很多重要改进。
  第一个改进是采用122mm口径火箭弹,看似比希姆莱管风琴采用的150mm口径小,但后者长度只有1020mm,新122火箭弹长度将近2.1米,细长得多,战斗部装药量将近2倍,最大射程超过12公里,在最大射程时发射纵向偏差400多米,横向偏差150余米,精度高得多。
  第二个改进是携带量提升。谢尔曼管风琴拥有36+36管组合装置,一次齐射可以将36管火箭弹发射出去,还可利用自动装弹装置在5分钟内进行再装填,最快可在7分钟之内倾泻72发火箭弹,威力比希姆莱管风琴猛。随便想想就能知道,谢尔曼的承载力和底盘通过性岂是半履带车能相比的?
  第三个改进最为重大。谢尔曼管风琴的火箭弹发射管位置位于原炮塔处,安装了液压升降和可旋转装置,可自由调整落点距离和发射角度。一般车载火箭弹都只能向车体前方进行发射,发射距离与发射角度基本固定,但谢尔曼管风琴却可调节,完全可向侧方进行发射灵活应对,极强地增添了作战效用。
  每个重装甲营在54辆虎2坦克基础上配备了8辆谢尔曼管风琴。
  美军也有在谢尔曼头顶安装火箭炮的改进(称T34管风琴),但由于不放弃炮塔和火炮,其火箭弹威力要小得多也近得多,由于是在炮塔以上部位加装,高度更高、目标暴露得更明显,经德国魔改后的谢尔曼管风琴已是正宗履带式火箭发射车了。
  第二种重要装备是谢尔曼球型闪电。主要技术特征和采用4号底盘的球型闪电自行高炮几乎一样,区别在于使用谢尔曼底盘后携弹量增多且速度加快。这是霍夫曼考虑美军空中优势明显而特意拨付给南美作战部队的,之所以用谢尔曼底盘,一来希望与谢尔曼管风琴实现零件通用,二来考虑与美军作战,万一本方零件损坏且无后备,可从美军坦克上拆解零件通用。
  每个营配了6辆谢版球型闪电,必要时放平炮口可以执行反一般装甲目标和人员目标。
  有这两个营在手,绍肯信心大增,决心打一场突袭战,至于战术嘛——有夜战虎助阵,他根本不怕打夜战!夜间作战有个好处,可最大限度地排除美国陆航干扰,他实在是烦透了这些恼人的苍蝇。
  7月24日晚上11时许,沉寂已久的德军在8辆夜战虎引导下,使用16辆谢尔曼管风琴拉开了狂暴合击的大幕,标尺牢牢锁定了美军防线上的火力点和反坦克阵地。
  美军驻守的8公里防线顿时迎来铺天盖地的火箭弹,发射时的火焰映红了整段巴西东海岸,整片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在美军后方的阵地长脚汤姆试图进行反击,结果愕然发现这批火箭弹全是从10公里外地方发射过来——几乎将近长脚汤姆射程极限,即便这样,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开炮还击。
  在他们的炮弹发射过来前,打完第一轮的谢尔曼管风琴们已开始向后倒车,一边倒车一边展开再装填,准备启动第二轮射击。
  突前进攻的虎2坦克依靠美军阵地上燃起火焰的指示,开始了精准点名,一辆辆M26、M36在1200-2000米的距离上被点名报销,美军胡乱的还击根本未击中德军坦克几次,即便击中,大多数也被虎2正面130mm的倾斜装甲弹开。
  谢尔曼管风琴们完成再装填后没有留在原定位置继续第二轮发射——这段标尺已被长脚汤姆锁定,很容易招来快速报复,他们一路推进,一直推进到虎2坦克身后,距离敌军阵线只有3-4公里位置时进行第二轮发射,将敌军纵深阵地进行了完整覆盖。
  天亮时分,尼米茨郁闷地接到电报,扼守在最前沿的陆军防线已丢失,前段时间立下大功的442团连同两个营丧失战斗力而被迫撤退……
第057章
尼米茨的反击(11)
  “陆航出动轰炸机群了么?”
  “出动了,但效果恐怕不会很好。”航空参谋叹了口气,“前线距离萨尔瓦多机场有800多公里,P-47航程不够,一般都是P-51掩护轰炸机群去空袭,偶尔P-51也单独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虽然我军飞机数量多,但德国战斗机很难缠,他们的战斗力可不弱,而且距离只有400多公里,比我们近一半。特别是那批对地攻击的Fw-190更靠前部署,每天至少要空袭3次,这段时间陆航已损失了100多架飞机。”
  史密斯叹气道:“这还不算什么,最气人的一次是让德国人用P-51一口气打下了4架A-26。”
  “德国人?P-51?”尼米茨诧异道,“怎么回事?”
  “德军占领里约后缴获了50多架未来得及飞走的我军飞机,包括P-47\P-51\B-25等各个型号,有一次空袭结束后,两架德军P-51在编队最末尾掩护机群返航……”航空参谋一脸苦笑,“狡猾的德国人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我军涂装,在中途痛下杀手,一口气击落我军4架A-26然后逃之夭夭。”
  “居然有这种事?”
  “反正德军在里约登陆后我军诸事不顺,先被人端掉了南美陆军司令部,然后又被击溃一个师,驻扎在里约的陆航飞机要么被炸毁,要么被德军俘虏,只有极少数才紧急逃离。刚刚立下功劳、扼守前沿防线的442团又被击溃,克拉克将军的仗还没打先就输了一半。”史密斯道,“最近陆军士气很低落,难怪他们不愿意采用奇袭或敌后登陆的办法,只愿意用最笨、最傻的逐次推进法和敌人打消耗战。”
  “但乔治的部队还未抵达,德军的进攻已经发起,我怕马上要请求我们援助。”
  果然,话音刚落就有人送上电报:“圣埃斯皮里图州首府维多利亚被德军占领!克拉克将军紧急求援,希望我们能派遣军舰迅速南下,用舰炮协助陆军守住第二道防线,阻止德军继续向北推进。”
  这几乎是预料中的事,维多利亚距442团扼守的防线只有40多公里且有公路贯通,在缺乏后续梯队防御情况下,德军直接一冲就趁势夺取了地盘。绍肯没让部队继续突前,而是招呼蒙特罗的巴西军入驻该城,自己则率主力部队向纵深丘陵地带转移——谁知道美国佬的舰炮会不会突然发狂扫过来。
  尼米茨看了看地图,维多利亚是个港口城市,炮击完全可以做到,但一想起德国空军的陆基攻击机,他就不能大张旗鼓地过去,要炮击也只能选择夜里。
  “前面还有我军的可靠防线么?”
  “陆军沿多西河和利尼亚里斯市布置了第二道防线,有2个团兵力,再加上从第一道防线退下来的兵力,可能有7000-8000的兵力,但这段防线比第一道防线宽得多,据险而守的可能性更低,如果德军依然维持这种进攻势头,只怕还是守不住。”史密斯道,“让舰队南下吧,反正我们本来就要南下寻找德国舰队,如果炮击德军陆军成功,说不定就能把德国舰队引出来。”
  尼米茨摇摇头:“舰炮充其量只有20公里有效射程,是封不住主要防线的,敌军只要往纵深一躲就没事了,我倒希望德国人去打第二道防线。”
  史密斯刚才一直盯着地图看,闻听此言愕然抬起头:“您想去维多利亚或里约城登陆,抄袭德军后路?”
  “不,我想去桑托斯登陆!”尼米茨再次看了看地图,“让新泽西号带领2艘巡洋舰、2艘护航航母再搭配8艘驱逐舰配合运输舰队掩护,然后执行炮火掩护任务。我答应马歇尔,让乔治待在新泽西号上,不让他去冒险,新泽西号从主力舰队抽出,变更为运输舰队的旗舰,让休伊特的指挥部也转移到这上面去。”
  “可是,我听说两人……”
  “大敌当前,没有心思再计较这些,乔治和休伊特必须学会合作!”尼米茨加重了语气,“陆海军再不团结,别说巴西,整个美国都要完蛋。”
  “明白了。”
  “至于我们,先行取道南下去寻找敌人的主力舰队,希望我们的运气能好一点。”
  当天夜里,在委内瑞拉晒了大半年太阳的乔治巴顿终于抵达了前线战区,并把他那个精干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设在了新泽西号上,陪同他一起登舰的小罗斯福准将很紧张,深怕他和休伊特会干起来。
  但真等见了面他又大大松了口气,巴顿表现很友好,先是扑过去给了休伊特一个大大的熊抱——看上去有点儿不太庄重,但气氛很热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