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656

  堀悌吉苦口婆心劝道:“如果按这个条件谈和,也不用你们承担责任。到时候你们选我当首相,我来签字,然后你们再派人‘天诛国贼’好了!如果美国人要审判战争责任人,你们把我交出去就是了。”
  众人齐刷刷变色:倒不是堀悌吉要做首相吓住了他们——以他的身份想做首相还不容易?关键是他说得这么悲观,让众人都措手不及,甚至连山本五十六也表示好像过激了。
  东久迩宫稔彦王站起来,打着圆场道:“堀君的远见卓识大家都是敬佩的,但正如多田君所说,事态还未到这一步,没必要这么悲观嘛……谈尽管谈,菲律宾、中国大陆驻军权等条件都可放上去——这也是我们能容忍的底线,赔款、道歉事关皇国体面,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说,现在轴心盟友连续胜利,我军战果累累,民众心气一直很高,转变观念也需要时间嘛。况且堀君一直说,能战方能言和,我看海军行动照常准备,国内鼎力支持,登陆兵力陆军多支持一些,千万不要受外交影响。”
  山本五十六劝道:“从古至今,大国地位都是打出来的,没听说过有谈出来的。当时野村谈判我们姿态放得如此之低,美国人放过我们了么?后来中途岛失利,甲案、乙案委曲求全,美国都不采信。说明无论我们怎样,美国就没有和我们谈判的想法。现在日美力量差距已极大缩小,石油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粮食、钢铁产量更连年增长,中国战场军费无底洞也得到了遏制。现在是最强的日本面对最虚弱的美国,既然美国人死不悔改,我们就打到底,让美国人的尸体从华盛顿一路铺满到东京,我倒要看看,美国到底能死多少人!”
  下村定表示:“怎么能把堀君交出去?这样帝国今后还有面目存于世界么?如果美国人给我们其他条件优厚,但一定要求面子过得去,我们随意处理几个责任人是可以的,反正打珍珠港的南云也死了,其他随便编造一二就糊弄过去。可如果堀君出去,几百万陆海军怎么看?一亿国民怎么想?万一美国再坚持要把陛下交出去怎么办?这种和平条件等于是石头压制火山口,能压得住么?”
  “哪怕一亿总玉碎都不能这么干!”
  石原莞尔也表示:“对海军主动出击的行为,陆军鼎力支持。关东军已经承诺,暂时按兵不动。打中途岛,陆军决定支持近卫第2师团,可直接从本土登船出发。师团长栗林忠道中将,他可是我们陆军中少有的美国通;如果海军决定下一阶段打夏威夷,我们可以再出5个师团!到时候印度也打平了,有的是兵力。”
第024章
D日(7)
  东久迩宫稔彦王满脸堆笑地对堀悌吉道:“你看,大家都是支持你的,陆军把近卫师团这样的精兵强将都拿出来了,就是希望跟着您有一番大作为。如果觉得兵力不够可以再加一点嘛。现在物资、船队、兵力乃至海军都是最强的,你不是还办了这么多航空学校,又让海航军曹有了晋升军官的空间,正是上下齐心,给予美国迎头痛击的时刻。”
  堀悌吉叹了口气,不再多说,否则就显得他矫情了。
  确实如石原莞尔所说,现在的近卫第2师团可不是历史上的规模和编制,而是难得的精锐,里面配备了战车联队(联队长按规定要配大佐,但因为栗林忠道的坚持和推荐,最后由同样是美国通、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西竹一出任联队长),第2近卫师团在编制上更接近于德国的1943型装甲掷弹兵师,重装备略少但多一个联队步兵。
  除了从德国引入的装甲车、希姆莱管风琴、追猎者坦歼外,还重点装备了日本新生产的四式坦克——奇托。
  四式坦克是日本一直在研制的新坦克,42年9月份正式立项,算是日本第一种真正的中型坦克,但进度一直不快,但后期在德国技术专家帮助下,进度突飞猛进。
  4式说是新坦克,但只要看到过的人都认得出这其实是T-34型号的日本拉皮版。底盘用的是T-34底盘,炮塔用的是日本原定的4号炮塔,但正面厚度加厚到70mm。最初准备使用新研制的四式75mm坦克炮(从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mm高射炮基础上改进而成),后来暂时跟不上节奏便直接用了4号坦克上的75mm/L48坦克炮。为了提高穿甲效果,还仿效德国为部队配备了钨芯弹,由于日本不缺钨,所以比例较高,每车拥有三分之一钨芯弹。
  与T-34火炮靠前部署不同,奇托炮塔靠后,重量分布更均衡些,然后炮塔改成了5人车组,又安装了德国进口的电台和瞄准具。整体分量26.4吨,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单次加油行程300公里。
  说是国造,其实日本也就略微改动了一下设计,将4号坦克和T-34坦克各自优势进行了一些融合,既比不上豹式,也比不上T-43/85,甚至连T-43/76都勉强。里面的核心部件,比如那台B2柴油发动机,又比如坦克炮都不能自产,只能原封不动使用原来的产品。
  不过日本在生产中精益求精的想法还是努力贯彻了下去,在装甲上比苏联货强不少,炮塔比T-34那种毛糙产品也精良得多,变速箱也进行了针对性改进。再加上大的布局没有调整,试制成功后麻烦不多,算是性能比较稳定。因日本兵的身高和体型偏小,再加炮塔是重新设计的,从T-34的4人车组换成5人车组也未见拥挤。所以德方认为综合性能比原版T-34/76要好,与4号H基本持平,与谢尔曼较量不会落于下风——如果日本能解决发动机和坦克炮生产问题,可成为主力装备。
  但现在看来,坦克炮再有1年就能攻关成功,那台B2发动机短期内仿制水平总是跟不上,发动机(无论航空还是车辆发动机)现在成了日本的老大难——仿都能仿,仿出来性能离原版差别实在太大,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以至于不断要进口。这问题不解决,永远不敢说国产化成功。
  现在凭借各种散件,日本“生产”(组装)速度很快,每个月产量突破150辆,半年后有望达到200辆/月。近卫第2师团是第二批换装的,一共装备了80多辆奇托,而武田攻所在的近卫第1师团则是第一批换装的部队,目前到位了160多辆(满编240余辆),因此近卫第1师团的定位是战车师。
  听石原莞尔也这么说,堀悌吉苦笑着点点头:“那就非常感谢了。”
  然后不再吭声。
  “来来来,喝酒去,喝酒去……为萨哈林岛战役胜利喝一杯……”东久迩宫稔彦王看得出大家兴致不太高,便给众人打气,“帝国还是不错的,等8月份我把火箭和喷气机带回来就更加强大了——美国都没这玩意呢!”
  就在日本为下一阶段战事和未来前途探讨时,6月17日,巴西情况剧变:在德国消灭巴西第一远征师,占领南部三州并宣布并入美洲共和国,拉普拉塔集团各国兵力堆积在边境附近时,总参谋长蒙特罗悍然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瓦加斯,并向轴心集团发出停战请求,表示愿意退出同盟阵营。
  更让美国人措手不及的是,蒙特罗不但用心腹部队控制了里约和圣保罗,还事先与德国达成一致,配合德军舰队直接炸掉了里约的美军航空基地,还让绍肯的部队在里约登陆。
  支持瓦加斯的警察和部分内务部队(包括总统卫队)和美军试图向蒙特罗的陆军开火,但谁也顶不住德国的装甲部队。冰岛战役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情况出现了,而且这次更夸张——冰岛是3万德军打得8万英美部队丢盔曳甲,这次绍肯仅仅用了8000不到的部队就直接干翻了一个2万人的美国师。
  更让美方大惊失色的是,累西腓地区侦察机显示,后续还有德军船队在源源不断涌来,再过4-5天就要去里约登陆了。
  实际上,这次政变是蒙特罗玩脱了,原本说好到6月底再行动的,德军届时兵分两路,一路从圣保罗州地面突击,一路从海上登陆,他承诺用部队管住巴西方面,而把美军师留给德国人打。没想到在串联部队时出了意外,有人向瓦加斯反水,然后一直疑神疑鬼的瓦加斯企图率先发难,但被经营多年的蒙特罗给软禁了,第一时间给绍肯发了请援的电报。
  绍肯知道他情况紧急,一方面让他尽可能拖时间,一方面抓紧登船出击。他深知兵贵神速,来不及带上全师,只匆匆忙忙带了在港口附近的1万多部队就去了里约——里面不但有飞行堡垒装甲师的部队,还有2个陆战旅的部队。
  全部兵力合称绍肯集群,幸亏德国海军陆战队都是从陆军成建制抽调形成的,战术风格乃至武器都一致,与陆军混编后立即融为一体,毫无阻塞感。
  蒙特罗苦苦熬了3天,但瓦加斯三天没露面引起心腹怀疑,最后消息走漏双方交火,美国人一开始还莫名其妙,但后来马上反应过来准备介入。但有了这宝贵的3天,德军登陆部队就到了。总算蒙特罗是多年总参谋长,还知道把码头控制住了,不用德军费心费力打登陆战,绍肯带着部队大打出手。用8000打2万。
  巴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谢尔曼坦克在远距离上被德军的虎式、豹式敲掉并化为一个个火球,然后又看到德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低空突击,干掉美军苦心经营多时的防御阵地。
  等到黎塞留号、格奈森瑙号巨炮在里约港外轰鸣时,整个战事结果已一目了然——美军开始仓皇逃窜。而那些与蒙特罗大打出手的军队也被逐一扫清。随后德军在美洲共和国的其他部队依次开入,兵力陆续增加到2万余人。
  在战火中,昔日繁华的里约变成了一片废墟,几十万巴西平民出逃,拥挤的人群又把美军撤退道路堵得严严实实,最后逃命逃红眼的美国大兵直接用坦克和装甲车开道碾过去,形成了一条血路。正愁没有合理、合法素材的蒙特罗大喜过望,让记者拍摄了无数照片。
  6月18日,以《我控诉》为标题的新闻发布,触目惊心的是“血路”上碾压人群的美国坦克残骸和尸体。按蒙特罗政府的官方说法:由于瓦加斯总统不得民心,遭到巴西人民的抗议和弹劾,美国人为扶持这个傀儡,命令驻军出动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重型武器镇压,巴西陆军气不过还手,军民死伤累累,最后只能请求轴心阵营主持公道、加以援助……
  巴西全国陷入大乱,其余各地区民众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消息才是真实的。蒙特罗能控制的地方不多,北面、东面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全都不听里约的命令,其余没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尚在观望之间。
  霍夫曼很不满意蒙特罗的表现,他想要一个完整控制在里约政府手里的巴西,而不是这样四分五裂、一团糟的巴西,不过对绍肯的果断依然予以了肯定。最高统帅部迅速应变,准备增派力量南下赴巴西增援,帮助巴西新政权稳定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克兰克已带走的2个海军陆战旅外,距离最近,最方便的曼陀菲尔率领第7装甲师从马岛起航,准备赴圣保罗州一线支援。凯特尔和蔡茨勒鉴于东线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决定向南美再增派10万军队和3个航空联队。
  但这样一来,船只力量不够,原定讨论的南非问题解决只能被迫往后推了……
第025章
D日(8)
  美利坚还没有从罗斯福去世的巨大悲痛中恢复过来,冷不防又遭到当头一棒,幸亏胡佛管控得力,《我控诉》上的有关内容并没在美国舆论界报道出来,但“欧洲之声”抓住这点大肆抨击,一面是国内媒体大肆辟谣,一面是德国广播起劲渲染,弄得美国民众发生思想混乱。
  大部分将这个归咎于敌国宣传,但只有上层少数人士才知道,消息是真的,虽然有其他原因,但美国在圣保罗、里约等地区形象一落千丈已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巴西北部有巴顿的部队、巴西人口最多的累西腓(东北部)地区又有美国陆航和陆军存在,局面才没有恶化。
  说起来也是巧合,美国巴西驻军最高司令官克拉克中将正好带着大批参谋人员到累西腓去视察防务,所以并未卷入,但也因为克拉克不在,协防里约的美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政变这种事,等反应过来再介入已晚了。
  已正式宣誓就职的杜鲁门总统在参联会全体会议上脸色阴沉,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诸位对巴西问题打算如何应对?”
  关于巴西政治局面,刚才内阁紧急会议已召开过了,由于瓦加斯被囚禁而生死不明,再加蒙特罗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因此美国当局直接宣布不予承认。现在蒙特罗把原来的陆军部长、同样是亲德派的杜特拉上将推出来充当国家元首,自己则兼任陆军部长并试图在幕后进行操纵;因此美国也必须尽快扶持属于自己的巴西政治领袖,在赫尔的建议下,陪同克拉克前去累西腓考察同时向来又是亲美派的巴西外长奥斯瓦尔多·阿拉尼亚被挑中。
  但美国人的动作显然要隐蔽得多,阿拉尼亚只是鉴于“情况紧急代行总统职权”。
  在这种局面下,巴西军队也开始分裂,原本巴西各部是陆军亲德、海军亲美,在海军被德国打得差不多之际,陆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但在有美军控制的地区,这部分巴西陆军即便想拥戴杜特拉和蒙特罗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因此迟迟不敢公开亮相,部分反而宣布与美军合作。
  这绝不是杜鲁门想要的局面,他对巴西军队的战斗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充其量只能干些后勤,正面交战绝不可用。他现在对美国陆军的期望也降低到很低的程度,认为至少要有2:1以上的规模优势,1:1之下是完全打不过的,听说德军又在增兵,对巴西局势忧心忡忡。
  “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批6个师部队的整补,全部到位后我们会有大约14个师的兵力……额……至少有13个师。”
  原本美军在南美有4个师,后来又陆续整补了4个师,整体布局是哥伦比亚1个师,委内瑞拉2个师,圭亚那1个师,巴西累西腓地区2个师,东部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1个师,里约附近1个师,整体兵力正好是沿着南美海岸线摆开了一字长蛇阵。本来按参联会的规划,南美至少要达到50万兵力以上,所有拉普拉塔集团国国境线都应该有美军存在以便威慑。但实际上由于海军屡屡抽调再加德军不断打岔,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目前的兵力分布阵型当然是非常不理想的,但南美地形决定了只能这样分派兵力——因为南美腹地的交通状况根本无法支持大部队和重装备通行,再加美军对后勤的需求尤其繁重,脱离港口和船队根本无法生存。
  至于艾森豪威尔忽然改口说13个师,则是因为现在里约附近的步兵师建制已溃散,人员实际损失可能不多,但已不成为一支可承担作战使命的部队。
  “我们希望将兵力增加到20个师,并且配有2-3个装甲师。”艾森豪威尔对着地图解释道,“由于巴西的特殊地形,我军无法通过腹地行军,只能利用两栖登陆作战的方式展开进攻,我们的进攻方向有2个,一是直接去里约;第二是绕开里约去叛乱州,但无论哪种策略,都必须先由海军肃清在巴西沿岸的德国舰队。”
  杜鲁门不禁皱起了眉头,海军已表示在7月初之前无法行动,陆军又说要等海军,这岂不是时间一条条拖下去?
  正在沉默间,忽然克拉克有新的战报传来:“我第442团经过浴血奋战,挡住了敌军追击,并先后击退敌军3次进攻……掩护了第7师撤退,现在初步预计有8000多官兵已收拢,我已率参谋部和其他有力部队向南行动……”
  马歇尔对这情况很恼火,区区1万不到德军居然打得一个完整师仓皇撤退,居然还是被442一个团解救下来,两相对比之下,反差有点儿惊人。
  杜鲁门却很高兴:“这个团不错,好样的!从长官到士兵都应该嘉奖,这是哪里的部队?”
  “这……”众人一阵尴尬地沉默。
  “怎么了?”杜鲁门看众人神色不对,疑惑地问道。
  442团最初是由夏威夷独立步兵100营为主形成的,这部分官兵原先服务于夏威夷第298和299国民警卫步兵营,几乎全部是日裔美国人,珍珠港事变以后,处境非常尴尬,美军解散也不是,留用也不是,最后打发他们组成了独立100营,原本做些后勤保障工作,但他们都强烈表示要去上前线,再加上其余部队对日裔官兵的排挤,最后陆军系统没办法,把所有日裔官兵都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单独的团,番号陆军第442团。里面85%的士兵和中低级军官都是日裔,只有上尉以上级别和部分技术兵种才有较多其他族裔。
  这个团编成后,没哪个师愿意接收,因此一直独立存在,陆军既不敢把他们送去太平洋战场与日本交手,又不能放去欧洲怕添乱。正好外交值顶格的克拉克愿意要他们,于是他们便成了第五军的直属部队。与一般美国高级军官不同,克拉克很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吃苦耐劳、作风顽强,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部队,甚至还提议让他们担任司令部警卫。虽然这事在其他人劝阻之下最后没成,但显而易见克拉克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杜鲁门听完全部原委后将桌子一拍:“什么日本裔、德国裔,加入美利坚合众国国籍,宣誓效忠国家和宪法,现在愿意在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都是我们的同胞,战争当头,我希望军队不要存在种族主义偏见,不要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这支部队战功核实后要予以总统部队嘉奖。”
  “是!”
  杜鲁门解释了为什么授予总统嘉奖的原因:“现在德国人气焰很嚣张,组成了党卫军美国师还敢用来打斯大林,美其名曰‘捍卫社会正义和自由’,虽然我们没有太多轴心俘虏,但让德裔部队去打日本,用日裔部队去打德国,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么?”
  “我建议你们采取的策略更积极一点,在海军暂时没法占据海域制海权情况下,陆军步步推进,稳扎稳打,即便不能收复圣保罗和里约,至少也要把破坏力遏制在这两个区域而不能继续扩散。”杜鲁门道,“我知道还有德国援兵赶来,但我军援兵也源源不断地在路上,每天、每小时都是异常珍贵的,那种一个师被远少于他们的敌军轻而易举被击溃的战报我不希望再看到了。442团能做到的事其他人怎么就做不到?如果你们打不到442团的水平,我们凭什么说一旦德美停战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扫平日本——日本在太平洋西岸有上千个442团等着我们!”
  就在杜鲁门面对巴西的局面而心烦意乱时,齐亚诺伯爵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心烦意乱的来回踱步。在历史上,北非战役彻底失败后,齐亚诺便尝试与盟军接洽,反德情绪滋长最后被墨索里尼解除外交部长职务而改任有名无实的教廷大使。但现在,随着轴心节节胜利,意大利的情况很好,齐亚诺稳稳地待在位置上。整个内阁都是他的支持者或手下。
  诚如霍夫曼所说,墨索里尼一天只抽出1-2个小时处理国家问题,其余无论大事小事都推给了齐亚诺,这就让齐亚诺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一方面,墨索里尼提拔他、重用他,不但明确了他的继承人地位,还把女儿艾达嫁给齐亚诺。两人几年前分居,但一年前刚刚和好——原因当然是齐亚诺在外面偷腥,但齐亚诺只是逢场作戏罢了,比起老丈人长期包养的情况而言简直是个圣人。再说意大利这么浪漫的地方,大家都对上层人士的风流韵事一笑了之,谁也不当回事。
  另一方面,墨索里尼的问题齐亚诺看得是很透彻的:虚荣、夸张、自高自大且不符合实际、个人生活糜烂。如果是平时,对老丈人这种事情大家笑笑就过去了,反正齐亚诺最后经常会站出来擦屁股。但今天这摊子烂事和屁股可不好擦。
  “伯爵,从您的话中我认为元首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再这样发展下去,意大利会有灭顶之灾。”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齐亚诺叹着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我向元首保证过了,可人家听不进啊……”
  “那是因为您的位置导致保证无效,您得用其他位置才行……”
第026章
D日(9)
  “换您站在元首的立场和角度,您能够容忍么?元首不遗余力向意大利输出工业、技术、装备,是为了让意大利更好地和德国合作,而不是被领袖拿来当对抗德国的本钱。更何况,元首对意大利不薄。三号突击炮,给了;Bf-109生产线,给了;四号坦克生产线,也给了;连领袖垂涎的虎式坦克、喷气机也给了,无非我们暂时接不上而已,但将来可以慢慢来啊。物资上,原油、煤炭、矿产,凡能帮我们协调的都协调了,地盘上也没有亏待我们,领袖想要的地盘都拿到手了,就连他没想到的塞尔维亚,元首也给了我们。”心腹莫罗在齐亚诺面前侃侃而谈。
  莫罗同样也是意大利贵族,比齐亚诺家族等级要低,但算是历史一直有密切关系的盟友。莫罗在齐亚诺出任新闻出版局长时就意识到后者前途不可限量而报上了大腿,现在外交部欧洲司担任司长,年纪比齐亚诺小6岁,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