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656

第071章
意外(3)
  事与愿违,直到当天太阳落山,反复起飞侦查的皇家空军除损失4架轰炸机外一无所获,根本就找不到德军舰队,甚至连小泽舰队也失去踪影。晚上向丘吉尔汇报时,庞德满头都是汗,不过用词还算婉转:“首相,经皇家空军反复侦查,确信在爱尔兰岛1000公里内没有任何敌军舰队,我们怀疑德军推迟了登陆行动。”
  旁边的空军总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上将不由松了口气:庞德元帅脾气虽然差了点,但为人还算马马虎虎,没有落井下石。
  丘吉尔略微松了口气,追问道:“那个党卫军爱尔兰师呢?”
  “据悉也还停留在布雷斯特港附近。”
  “这么说起来,德国人又在虚张声势?”
  “也不尽然,今天德军稍微缓和的轰炸力度又加强了些,而且很有针对性,重点对我军防空设施特别是雷达站进行了轰炸。”波特尔上将心有余悸道,“德军轰炸很猛烈且准确,我们一天损失了27个雷达站,南部地区雷达站开始不成体系了,目前正在进行紧急抢修,争取明天恢复。”
  “什么?”丘吉尔的声音陡然提高一个八度,“怎么回事?有人泄密?”
  “应该……应该不是。”
  “那是怎么回事?”丘吉尔不悦地说道,“要把事情想得坏一点,上次超级机密的事还没最终水落石出呢,难道这个间谍又开始活动了?”
  “不,德国人使用了新装备!虽然没缴获实物,但专家们推测出了原理……”波特尔上将擦着冷汗道,“他们管这种炸弹叫反雷达炸弹,认为是敌人的新发明,专用于破坏雷达站。”
  这次波特尔上将口中的结论倒是正确的,今天投放在英国南部的正是世界上第一种反辐射(雷达)炸弹——德国开发的BV346。
  反幅射炸弹是霍夫曼当初去佩内明德基地视察后立项的,比原历史早了好几个月,具体由沃特博士主持设计,目标非常清晰——在敌军防空火力之外投掷炸弹并用硬杀伤摧毁雷达站。最初内部代号BV246,昵称“冰雹”,后经不断改进升级为BV346,冰雹的昵称却保留了下来。
  冰雹有个十分简洁的外形:雪茄形机身,修长的双翼与正常布局的尾翼,该造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滑翔性能,在7000米高度投放时可打击175千米外目标,如果由Ju-188在9000米高空投放,最大攻击距离可达200千米。
  该炸弹最特殊之处是两片长主翼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因为炸弹对电离辐射敏感,直接用钢铁作主翼会形成干扰,用混凝土包裹是降低电离辐射且成本最低的办法;第二是炸弹要求在投放时重量大而使炸弹和载机分离干净利索,避免相互干扰引起危险。
  沃特博士最初在设计“冰雹”时与Hs-293\393一样都采用无线电指令远程控制,只不过后者经历实际作战并为英国人所知晓。之所以Hs-293很快升级为Hs-393,就是因为英国在地中海海战吃亏后针对性研究了干扰技术,Hs-293逐渐不灵而被迫升级,冰雹则未雨绸缪地想到了该问题,主动废弃无线电指令代之以被动雷达引导头,成为非常理想的反幅射武器。
  由于霍夫曼高度重视无线电且随着德军在无线电领域的进步,被动雷达引导头研制水平比历史上更好,投弹成功率也高于历史同期,整体命中率将近50%。当然试验成绩并不等于实战成绩,所以霍夫曼必须借机会试验,军备部总共生产了1000枚“冰雹”,今天一口气打掉了300枚,剩余的将在随后几天全部打光。为了防止被敌军捡到后仿效,炸弹还安装了自毁装置。
  由于辐射强度对命中率有很大影响,空军在投放时使了小小的花招,先派飞机进行铝箔播撒干扰英方雷达站工作。这种很常见的电子对抗英国人早有准备,一方面调整频率,一方面加大雷达功率输出,这时候冰雹才开始出场,顺顺当当顺着加大强度的雷达辐射扑下去轰炸。从实战情况看,命中率超过40%毫无问题,但爆炸威力不够的缺点也显现出来——至少需4-5枚炸弹命中才能彻底摧毁一个雷达站。而在雷达关机后失去辐射引导的炸弹又会乱飞一气。
  现在所有人都高度佩服元首的预见:早在冰雹实战前,霍夫曼就神棍般地指出炸弹威力不足及可能存在的引导丢失问题,建议升级新型号,甚至连技术发展方向都给沃特博士设计好了。新型号(BV446)拟采用冲压发动机火箭作为载体取代自由滑翔,实现更快的投放速度和更远的射程,同时在导引头上加装惯性制导与红外引导,即便对方切断雷达信号,反辐射导弹依然还能切换其他方式引导后进攻。
  军备部招标的技术指标确定整体分量应不大于250公斤,其中战斗部不少于75公斤,包括战斗机在内的所有飞机都可携带。至于冲压发动机火箭技术在佩内明德基地也有现成储备——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V1导弹除给日本外,德国自身并未制造,但却利用冲压发动机技术形成了升级改良的V3火箭。唯一的问题是V3比较重,整体重量将近800公斤,远超250公斤的要求,而800公斤对反辐射灵巧炸弹来说显然是不经济的。
  无论沃特还是其他专家却对此信心满满,认为一定可在2-3年取得突破性进展——3年前谁敢断定V2火箭不仅成功还能打400公里远?现在德国不但在反辐射灵巧炸弹领域碾压盟军,又率先展开了新一代导弹研制。
  恶趣味满满的霍夫曼给BV446取了个新代号——百舌鸟,沃特博士为首的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进去,为表示对元首亲自指导研发工作的重视,新工程代号就定名为百舌鸟。
  雷达站被毁的意外的插曲让丘吉尔感到不快,不过并未特别放在心上,他现在最关心德军舰队动向,几个雷达站暂时还不在他的眼里。他除要求立即加以修复外又问庞德:“昨天尼米茨和坎宁安说他们会绕回来?”
  “是的,您有什么考虑?”
  “让他们接近点去侦查个清楚,免得错过什么。”
  “您认为有其他异常?”
  “如果德国人不是来冰岛或爱尔兰登陆而确实又派出了舰队,偏偏还找不到这些舰队,那就有个很可怕的其他解释……”丘吉尔叹了口气,“他们会不会去纽芬兰登陆?”
  “纽芬兰?不……不会吧。”
  “谁知道呢?万一德国人发疯呢?”丘吉尔说道,“这支舰队从直布罗陀海峡穿越后失去消息三天三夜了,如再加上今夜就是三天四夜,如果他们出了海峡以后一刻不停地往纽芬兰方向跑,你认为最远能开到哪里?”
  庞德倒吸一口冷气:“亚速尔!不,过了今夜的话连亚速尔说不定都不止。”
  “再过同样长时间他们就能抵达纽芬兰了。”
  “这可能么?”布鲁克插话道,“纽芬兰美军现在防护等级提高得很厉害,德国人再想偷袭是不可能的。”
  “战争没什么不可能,上次打纽芬兰你们预见到了么?偷袭不成强攻难道也不行?”丘吉尔冷笑道,“把我的判断告诉美国人,让他们多长点心吧!纽芬兰虽是大不列颠直属领,但现在对美国的意义显然超过了对我们的意义。想象一下,在8-10艘航母保护下,有1-2个德军装甲师登陆会出现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就算你有航空兵,打得过8-10艘航母一起放飞的掩护飞机?更别说还有5-6艘世界一流的战列舰!”
  庞德马上问:“纽芬兰现在有多少力量?”
  “2个加拿大师,2个美国师,500-600架飞机,还有其他一些岸防部队。”
  “不够,不够,远远不够。”丘吉尔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一般,“不是我小看美国人,如果德军真去2个师,这点防御兵力根本挡不住!冰岛8万兵力你们不也说不够么?纽芬兰比冰岛还大,防守兵力也就是10万不到,防御强度我认为差不多。”
  “美国人能及时增援!”
  “顶多还能派个空降师,再让李奇微去打!”丘吉尔冷笑一声,“我给你们打个赌,如果我现在去总参谋部发布赌局,一边是5个美、加师与500架飞机,一边是2个德国师与10艘航母、6艘战列舰,你们猜下面人把赌注压在哪边?”
  庞德、波特尔和布鲁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说不出话来:如果双方都没后续援兵,他们认为这赌局会有8成军官押德国人赢!
  听到德国人有可能来打纽芬兰,华盛顿参联会也坐不住了,一边命令纽芬兰方面提高防卫等级并要求明天清晨放飞全部侦察机,一边又让TF46舰队赶紧靠前侦查……
第072章
意外(4)
  战争打到现在,快被逼疯的丘胖子思维也开始跳脱起来,连轴心舰队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准备强攻美帝家门口且重兵把守的纽芬兰岛行动都觉得有可能,赞同的人居然还不少——上次德国不就打了么?
  不脑洞大开想根本没办法面对形势,不然谁能解释这批德国佬去哪里了?
  深夜时分,在大西洋上重新把圈子兜回来,苦于找不到德国舰队的尼米茨和坎宁安也收到了敌情通报,两人虽不认为德国会如此托大,但也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存在极大蹊跷,认为明天务必查清楚。
  纽芬兰岛上驻军当天夜里彻底乱成一团。前次纽芬兰战役后,美国加大了对该岛军力投入,不但紧急新建了大批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甚至还规划多达了20多座大口径岸防炮炮台,准备将纽芬兰岛特别是几个重要港口彻底要塞化。美国驻军达到2个师,还额外安排了500多架飞机。为防止在偷袭中被一锅端,又对机场进行了大范围扩建,全岛战斗机场超过15个,再加规模庞大的运输机场,要想在一轮打击中就彻底瘫痪根本不可能。
  丘吉尔对纽芬兰的兵力估计偏少,所谓10万人只是纯粹地面部队,不包括为战略运输提供保障的后勤部队,不包括守卫机场的高射炮部队,不包括守卫岸防、新建工事的岸防炮兵与工兵部队,也不包括遍布全岛的雷达、电讯、宪兵、辎重、军需等部门,更不包括海军派驻在岛上的作战力量。以上林林总总加起来,从美、加两国财政领薪水的军人、准军人编制超过16万。
  即便这样大家心里还是没底,很多人都被2个德国师、8-10艘航母、6-7艘战列舰的规模吓得够呛——现在英美舰队主力在格陵兰岛,TF44分舰队又刚刚离开南非,美加两国除了一些轻型军舰和护航航母,一艘主力舰都拿不出。
  最近这几天罗斯福心情还是不错的:一来事务性工作都授权给了杜鲁门,后者表现卖力,各方面也对其表示认可;二来国会通过了发行500亿特别国债的议案,各大寡头都表示会认购;三来是苏联红军进攻势头不错,派驻在苏联的美国代表通报了“红军收复中亚、外高加索、消灭20万德、土联军,目前正向高加索平原大举进攻”的消息,让罗斯福认为自己咬紧牙关拼死输送物资终于物有所值,甚至参联会内部也对苏方下一步行动有不切实际的憧憬;四来是太平洋舰队司令官英格拉姆上将报告,在澳新一线破交的日本舰队已经撤退(推测其燃油和补给耗尽),护航航母保护的运输舰队终于安全抵达澳新送去了久违的物资;五来是哈里·杜鲁门前不久通过了党内初选,正式成为下一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杜鲁门在党内并不是没有对手,南卡罗来纳州的詹姆斯·F·伯恩斯就向他发起了挑战,但由于后者种族隔离主义者身份而被党内大佬认为过于保守。杜鲁门在华莱士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及罗斯福不遗余力的支持加了不少分,最终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党代会提名。
  为弥补杜鲁门政治资历不够深厚的缺点,党内大佬(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艾尔本·威廉·巴克利屈尊担任副总统候选人——他比杜鲁门大7岁,比罗斯福大5岁,资历非常深厚。再加杜鲁门一贯的支持者汉尼根、麦卡锡等人的帮助,初选场面也算声势浩大。
  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逃亡归来的约翰·肯尼迪在“伤势”基本痊愈后正式退伍从政并加入竞选团队,积极奔走并大力造势,无形中为杜鲁门加了很多分。
  共和党方面,早已内定的杜威在更早一些时候就获得了提名,两党候选人已分别就内外形势特别是重要的战争问题发表了看法,火药味浓重,鉴于华莱士的前车之鉴,没人敢流露中断援英、援苏的想法。虽然杜鲁门公开演讲的能力不如杜威,但当众辩论中他的气势和咄咄逼人的风格压倒了对手,《纽约时报》特意刊登了某个政治观察家的评论:“……杜威先生像精致而富有经验的律师,温文尔雅又知识丰富,感觉是个很可靠的顾问和长者;杜鲁门先生像个铁血审计官,铁面无私偶尔还有点粗鲁,不过很有担当,他们面对的选民群体我认为完全不一样。”
  但这么多利好消息加起来都顶不过丘吉尔胡乱猜测带来的利空,当天夜里罗斯福就召集了参联会紧急会议,考虑到身体和精力,罗斯福已将行政事务性工作都交给了杜鲁门,本人除重大决策外重点主管军事——因为他认为杜鲁门对军事理解还不够深刻、过于依赖参谋。商议结果倾向性比较明确,参联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丘吉尔的推测不太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有人提了另外方向——百慕大群岛。
  百慕大群岛当然也有严密防备,但该岛面积太小,兵力和技术装备不可能太多,如果德军真出动这么大规模舰队,该岛无论如何守不住,光百慕大还不是最让人担忧的事,最让罗斯福揪心的是东海岸防御,现在没有舰队守卫,可谓门户大开,德国人用不着来东海岸登陆,只要往东海岸几个大城市丢一批炸弹就够政府和参联会灰头土脸了。
  在这方面他不由得羡慕起轴心各国的地理优势来:德国地处中欧,两边都拥有大纵深,除英国起飞的轰炸机对德国还有威胁外,其余位置根本打不到;意大利在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关门再加上控制北非后更是高枕无忧;就连全是岛屿组成的日本在各方向上都有小岛掩护。唯独素来号称两洋天险的美利坚在丢掉大西洋绝对制海权后,东海岸时不时面临外部威胁,本来战争期间吃几颗炸弹也正常,英国人这几年别说炸弹,连火箭都吃了。偏偏美国人民特别脆弱,根本经不起打击,多挨几次空袭非让政府关门不可。
  这倒不是罗斯福夸大其词,如果东海岸遭遇当初德国所经历的战略轰炸,恐怕民心早就撑不住了,美国人民日子过得太安逸、太舒坦以至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差,任何针对美国本土的攻击都是政治领袖挥斥不去的噩梦。他万万没想到,他所担忧的噩梦并不完全算杞人忧天——堀悌吉已在紧锣密鼓部署军事行动准备去打美国西海岸,角田舰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回国补充的。
  “能将TF46舰队抽回来么?”
  “暂时还不能。”金上将叹了口气,“他已向爱尔兰西部回转,准备明天去侦查敌情具体位置,德国人消失得太诡异了。”
  “万一百慕大有事,岂不是无法及时赶回救援?”马歇尔不悦道,“既然冰岛、爱尔兰方向都没有敌军,说明最多虚惊一场,舰队还留在那里干嘛,早点回来才要紧。”
  金上将尴尬地笑笑却说不出什么,李海叹了口气:“他必须先去侦查,确保安全无误后才能回国,否则,坎宁安会暴走。”
  “好吧,这该死的政治!”马歇尔终于想起还有英人英舰这回事,整个人恨得牙痒痒。
  罗斯福转过头问艾森豪威尔:“陆军增援兵力准备好了么?还是空降兵?”
  “两个空降师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增援。”
  “这次如果要打换人去吧。”罗斯福叹息道,“不能总让马修冲在一线,他毕竟是中将。次次都用空降师也不行,就算再能打也被我们折腾光了,几百万陆军必须培养一些其他骨干力量。”
  马歇尔老脸一红,他也知道对李奇微过度使用不是好事,可看来看去只有这支部队特别令人放心,投放速度又快。既然罗斯福这么说,他必须有所调整,否则几百万陆军总指望几万人救火,他的位置也坐不稳。
  “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兵力特别是海军兵力不够,如在英国方向有一支舰队,太平洋上又有一支有力舰队,本土附近还有一支舰队,局面就要好得多。”罗斯福问金上将,“新的军舰特别是航空母舰何时能大量服役?”
  “5月份有2艘埃塞克斯级和1艘衣阿华级可以服役,6、7、8、9这4个月又有2-3艘埃塞克斯级服役,然后从10月份开始,基本每月都能服役2艘埃塞克斯级,到年底大概能服役10艘埃塞克斯级。”
  金上将口中这批埃塞克斯正是罗斯福当初豪言壮语“一年建设24艘埃塞克斯”的产物,虽然中间为保障其他军舰建造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进入1944年下半年,美帝爆兵期终于到了。
  罗斯福盘算了一下,算上目前手里的力量,如届时能有14-15艘埃塞克斯级,编成3支主力舰队困难就不大了。他点点头,说了句令人大感意外且意味深长的话:“等哈里当了总统,你们可以帮他把欧洲政策调整一下,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大不列颠的军事力量了。”
  众人一片哗然……
第073章
意外(5)
  李海试探地问:“您这句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他还在斟酌用什么比较委婉、间接的词来表达合适的意思,罗斯福已爽快地点头:“就是那意思,都是自己人,我坦率点好了。”
  在座都是人精,到这份上哪还听不出这是总统准备放弃英国的意思?马歇尔、金上将等几人相互点了点头,说句真心话,他们也已感到厌烦甚至绝望,无休止援英不仅拖累了美国的财政与国防力量,还引发了诸多内部争端,他们认为已没有必要了。当然这不是决定因素,最关键的根本因素在于这件事已没有太多价值。
  现在,美国已基本控制四大自治领,大不列颠除还有几个岛屿及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印度,已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领土。此外,美国还以战时集中力量发展科技的借口把包括喷气机、高性能液冷发动机、雷达、材料等英国核心技术拿到了手,又把大不列颠的优秀科学家、熟练造船工人和相关技师、工程师也弄到了北美,半是引诱、半是威胁地让大不列颠岛上的富人和资本家把资产转移到了北美——即便转移到加拿大还是等于在美国控制之下。
  换而言之,大英帝国除还能替美国吸引一点火力,牵制一些轴心兵力,还有那么几艘军舰和几百万不知道水平如何的国防军,对美国已没有多大吸引力。而为保护英伦三岛,美国不断把军舰、物资、飞机往海里送,前前后后累计花费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可预期的将来说不定还要再掏几百亿美元,这越来越成为一个沉重负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