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656

  第四步: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在德军南线兵力进行调整、削弱后,不再理会中亚局面,要求以中央方面军牵制住南线一部分德军,红军以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抽调4个方面军南北对进,截断中央战线德军突出部的根部。虽然中央战线德军推进甚多,但由于红军一直牢牢掌握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央战线始终就是个巨型突出部。
  第五步:击溃或击退德军在中央战场的进攻兵力(朱可夫认为消灭已不可能),利用德军撤退的机会将战线推回到伏尔加河左岸,然后双方媾和,为苏方争取一个有利条件。他甚至认为莫斯科也可以让出来,换取整体战线再往前推一推,这样苏联就能拥有伏尔加河、乌拉尔两个比较集中的工业基地和相应人口,勉强还算是欧洲大国。
  这五个步骤是连环推动、步步实施的,没想到现在第二个环节就出了岔子,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50万进攻集群居然拿10万德军没有太好的办法!——偏偏朱可夫还认为其指挥并无失误。
  华西列夫斯基的毅然决断非常明显,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持续进攻,加快进度同时还不能损失太多力量,因为这些力量在未来要返回中央战场担当防御。换而言之,华西列夫斯基不看好朱可夫的五步走策略,认为顶多中亚取得小胜震慑下德军,只有中央战线的防御挡住德军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第二,放弃整体作战目标,利用几个月构筑防线,争取开春后在乌拉尔一线挡住德军进攻,然后进行政治谈判解决——同样也是不赞同五步走策略的态度,无非更悲观些。
  崔可夫沉吟着问道:“您倾向于哪一个?”
  “我两个都不倾向!首先不损失而获胜就目前而言基本办不到的,光把德国人赶进这个盆地已让我们损失了7-8万部队和大量坦克。”朱可夫有点儿恼火,更有点郁闷,“斯大林同志只给我了2个坦克旅增援,其他什么也拿不出来;我认为如果乐观一点估计,我们打进盆地需要牺牲20万人,倘若悲观一点,这20万人都填进去可能都收效甚微。”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叹了口气:“IS-1重型坦克是款不错的坦克,和虎式基本不相上下、各有千秋,可惜来得太晚、数量也太少,如果去年年初在虎式出来后不久我们就拥有这种好坦克,去年很多仗就不会打成这样……”
  现在苏军知道,包围圈里德军可不是泛泛之辈,全是大名鼎鼎的一线精锐师,特别还有大德意志师和欧根亲王这两个字头师——打到现在连红军普通官兵都明白这些字头师差不多就是王牌师的代言词。不同于仓促上阵的苏军士兵,他们都是受过专门训练、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有充分的补给和物资供应的条件下,德国人可依赖高效率的无线电体系来有效指挥这些部队依托支撑点来实施顽强抵抗,而不至于像苏联军队那样在包围圈里由于通讯中断被迅速打乱建制最终覆灭。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崔可夫也有点沮丧,“需要我这里分出一个集团军支援进攻集群么?德国人根本没怎么动。”
  “我想到了一个调整后的策略,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朱可夫走到地图前,阐述了他的完整想法,听得两人完全傻掉了……
第006章
中亚攻防战(5)
  “对付头缩进去的乌龟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解除它的戒备心理,用东西把它引诱出来;二是放在火上烤,让它热得受不了自然而然把头伸出来……”朱可夫道,“我打算让你们交换一下指挥序列,崔可夫同志从防御集群变更为进攻集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同样如此。”
  两人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朱可夫的用意:费尔干纳盆地就是德军的乌龟壳,要靠人命填把防线攻破不说完全不可能,但肯定不是好办法,动用步兵、部队从山区迂回显然也太慢。但反过来说,德军躲在盆地里看似躲得很好,其实也把自己关在了里面——苏军堵口、德军进攻时一样会面临类似问题,无非德军实力强一点,抢口时不必牺牲这么大倒是真的。
  “我的策略分成三部分:第一步,由崔可夫同志带领一个加强后的集团军守在费尔干纳盆地口,不必进攻,但必须遏制德军攻势,在我没下令可撤退前,您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将出口堵住;第二步,目前部署在撒马尔罕、布哈拉一线以西的部队继续向西进攻,一方面拔掉这些勾结德军的苏维埃叛变、分裂势力,另一方面掐掉中亚德军的补给基地;第三步,我准备来个反击战。”说到拔掉中亚独立势力时,朱可夫是用咬牙切齿的口吻说的。
  斯大林一直不待见中亚各民族,认为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一有机会就打压甚至全族清洗,包括朱可夫等人在内的很多高层领导原来认为下手过重,但重新率领大部队返回中亚后,目睹当初地方政权机构、党组织成员的悲惨下场后,朱可夫的心态发生了剧烈变化——认为这些分裂势力比法西斯还坏!德国人目前在占领区还搞搞怀柔政策,上次斯大林用饥民来对付德军时也没见对方大开杀戒,反而交给俄罗斯解放军送到后方安顿。但中亚民族势力一朝得势之后报复手段之残忍让人无不义愤填膺。他甚至还专门用电报向莫斯科做了检讨,认为自己以前心慈手软,看问题远不如斯大林同志站得高、看得远,觉悟太低,犯了政治幼稚病——这根本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哪有什么客气好讲?
  在确定中亚肃反名单时,内务部建议定20-25%的比例,朱可夫认为定得太低,至少要50%以上!——按这个标准,几乎每个中亚成年男子都可以划进去。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的任务就是带领部队将这些分裂势力洗一遍,务必连根拔起,看德国人究竟救不救!当然,肃反的事你不用插手,内务部会派专人来。”朱可夫解释道,“我自己带3个集团军等在塔什和撒马尔罕一线,如果德军从盆地里冲出来,我就围住并吃掉他们。”
  对方听了点头,这是逼迫德军动身的好办法,可假如德国人不出来怎么办呢?
  “德军一直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带着部队持续进攻,一直打到里海东岸,那里有德军后勤与补给基地,可能还有3-5万兵力,一起干掉他们。在特殊时刻他们是得不到援兵的。”
  “特殊时刻?得不到援兵?”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一边回味着朱可夫的话,一边对着地图苦苦思索,里海西岸就是与斯大林格勒一线3个主力方面军对峙的德军主力集团军群,怎么可能得不到援兵?忽然他眼睛一亮,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里海结冰?”
  “对!”
  从一月份中下旬开始,里海将进入2个月左右的冰期。由于里海似湖实海的特殊水文条件,其冰期非常古怪——并不是整座里海都会被封冻住,也不是北面温度更低的地方被封冻住,而是呈现垂直封冻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西岸附近会出现封冻,而东岸这里几乎没有,即便有冰层也很薄。这种极端特殊的封冻状态与里海水质有关,东南方向海水中盐分密度高、冰点低,故整体冰层呈现垂直而不是水平分布。
  当然,里海在冰期里整体冰层都不厚,最冷的几天通行轻步兵勉强可以,重装备就别想了,而那段时间大雪纷飞,飞机出动也比较困难,因此朱可夫很有把握地说出了这一点。只要结冰,西岸德军船只就基本无法动弹,船不能动,有再多兵力也无济于事。
  “当然,我的最终策略并不是盯着东岸那3-5万的小虾米,我是去捞大鱼的。”朱可夫今天跳脱似的思维让两人有些跟不上,但他们认为这是个极其大胆的策略,下意识地点点头。
  “控制东岸后,我们应该比较容易搞到船,然后我还可以请求动用1-2支空降兵部队,然后去打这里……”他在地图上点了点巴库的位置,“情报系统的同志告诉我,巴库及阿塞拜疆附近没有德军,全是土耳其部队。因为争夺巴库和阿塞拜疆的缘故,土耳其人和德国人、伊朗人一度闹得比较僵,虽然面上关系没有破裂,但我大胆推测土耳其人在第一时间不会选择向伊朗或德军请求支援,即便他们请求了,德军或伊朗军也不可能很快赶到,只要我们能上去一个集团军,再配合高加索隘口就远远有的打。”
  另外两人顿时兴奋起来了,他们很快明白朱可夫的用意:表面上他借清理德军里海东部补给基地和部分守军的机会展开攻击态势,实际只是虚晃一枪,真实目的是要把部队往前布置,然后以突击方式迅速拿下距离最近的巴库,一举在外高加索占住桥头堡!
  夺回巴库后的局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论防守,中亚方面军可轻易依托高加索山脉各隘口进行防御;论进攻,得到北面部署在阿斯特拉罕方向的叶廖缅科方面军配合后,南北两个方面军可夹击在小高加索的德军。
  “当然,指望围歼或重创南翼德军不可能。”朱可夫总结道,“起码能把局势扳回来一些,而且还能打击土耳其人的嚣张气焰,更要紧的是,巴库重新掌握后,我们就有与德国人谈判的本了,即便德军要从北面进攻我们也不必害怕,大不了继续南下去打土耳其和伊朗人,然后从里海南岸迂回撤退至中亚。苏维埃打不过德国人是事实,但总不至于现在连伊朗人、土耳其人都打不过吧?”
  “我能提个修正意见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开口道。
  “当然可以,您说。”
  “德军除里海东岸有3-5万军队外,在北岸附近也有部分兵力,是不是能够请求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独立集团军配合一下?”
  “这建议很好。”马利诺夫斯基独立集团军原本是为防止隆美尔所部冲破黑海北岸防线并从后路威胁阿斯特拉罕而单独设置的部队,人数超过20万人,后隆美尔虚晃一枪,带主力部队一路东进,该独立集团军就收复了里海北岸绝大多数地区,但一直没再往南对付里海东岸的德军——因为害怕德军中亚集团军反扑而遭到夹击。但现在形势反过来了,德军中亚集团军把自己关在了坚固的笼子里,对岸德军主力又有一段时间无法支援而干瞪眼着急,独立集团军完全可南下配合中亚方面军打一打。
  三人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总算敲定了大体流程和进攻计划,然后是让参谋军官们形成详细作战方案。
  “后天我带着这份方案回莫斯科亲自找斯大林同志汇报。你们先按有关要点部署和调动部队,我认为他会对这计划感兴趣的。”
  1月11日,也就是朱可夫带着名为“水星计划”全套方案去莫斯科汇报时,费尔干纳盆地已开始了大眼瞪小眼的对峙战,红军放弃了咄咄逼人、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反而和德军一样开始据壕死守。崔可夫的防御部署迅速成型,他将手头兵力分成了三道防线,并用两个近卫坦克旅为核心组建了机动防御兵力,各处关键节点上又毫不吝啬地堆上了SU-100、SU-122等坦克歼击车。
  “敌人想把我们困死?”接到报告后,舍尔纳感觉奇怪,但一下子又放下了心,“我们至少有4个月物资可用,耗吧,看谁耗得过谁!”
  就在两边大眼瞪小眼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已率领部队以扇形展开方式在中亚扫荡,骑兵们用马刀砍下了滚滚人头,到处哭声震天。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很快就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舍尔纳这里,他开始犯难了。巴尔克和温克建议主动出击打个突击战试试看,但效果显然很不好——当初德军拼命寻找的防御地形优势现在反过来又称为红军的阵地优势。
  打了2天,德军损失了2000多兵力和40余辆坦克,但只推进了不到3公里,虽然崔可夫的损失超过1.5万,但他咬牙用预备队堵上了。
  “不能这样打。”舍尔纳对手下道,“按目前这个战损,要凿通敌军防线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兵力,如敌军调集主力反扑,费尔干纳盆地就守不住了,报告曼施坦因元帅,请他酌情处理。”
第007章
华盛顿政治阴谋(1)
  1944年1月14日,经过激烈争论,斯大林亲自审查并同意朱可夫有关“水星行动”作战计划的设想,对中亚作战第一阶段夺回撒马尔罕、杜尚别、比什凯克、塔什干等重要城市、并将德军中亚集群关进费尔干纳盆地的作战结果感到满意,更让他满意的是朱可夫先前发来的电报,电报以朱可夫深切“检讨”的方式,印证了斯大林同志一直以来对民族内部矛盾处理的高瞻远瞩和英明正确,提高了后者威望。在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难得有了几分笑容,非但没借此批评朱可夫当初的幼稚,反而认为他在政治上愈发成熟了,希望他在军事上也能再次力挽狂澜。
  为表示信任,斯大林亲自主持最高统帅部会议并通过方案。他还根据朱可夫的请求,将马利诺夫斯基的独立集团军也归入中亚特别方面军建制,同时又咬牙从南线三个方面军中各抽调1个相对精锐的近卫坦克旅加强该独立集团军。此外,最高统帅部抽调最精锐的空降兵第1、3、5旅共1万余人组成空降军,由苏军空降兵副司令员扎捷瓦欣少将任军长,军司令部也由空降兵司令部抽人组成,纳入中央方面军序列并归朱可夫直接指挥,要求2周内部署到阿斯特拉罕附近。
  由于从撒马尔罕出发前往里海东岸的路程超过1200公里,中间大部分都是戈壁,再加基层政权已被破坏、为数不多的民众也逃亡殆尽,红军基本不可能就地筹措补给,为减轻中亚方面军物资供应压力,最高统帅部还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运输机都抽调出来用于给向西前进、拥有40余万之众的进攻集群提供紧急物资补给。幸亏苏军机械化程度远不如德军,最仰仗的还是骡马,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远距离调度。
  实际上,在中亚作战进攻完全不是难事,难的是物资补给,切尔尼号霍夫斯基审时度势,认为这么大的范围、这么远的距离让部队快速展开是不可能的,精心抽调3个骑兵师、3个坦克旅和2个机械化军组成10万人的突前攻击部队加速进军,要求2月5日前必须部署到位,其余部队则根据战术部署向前略微推进。由于民众缺失,一路毫无踪迹,如此庞大的军队调动一时间还未被德军所掌握。等朱可夫几天后回到中亚时,他对两人各方面工作都表示满意。
  红军血洗中亚民族政权的消息很快就由舍尔纳报告给了东方联合战区统帅曼施坦因元帅,后者对中亚政权一直不太感冒,再加上天寒地冻、中亚集群又被堵死在费尔干纳盆地里,便建议等天气好转再想办法。他本以为霍夫曼会对该决定不满,不过坚持认为现在这个气候和时节里,等待才是最佳办法,甚至做好了抗命的准备。但柏林发来的指示令人出乎意料,批示内容只有一句话:政治问题不要和军事问题混为一谈。
  这句话里蕴含的意思让人很是费心思考了一番,曼施坦因认为自己把握住了元首的心态:中亚民族政权独立后各种不老实,再加上彼此相互对立、“有枪便是草头王”,乱象纷呈、秩序崩坏,必须有一次整肃过程。让德军来下这个手显然不是很合适,现在既然斯大林愿意出手,那就让他洗吧,只要费尔干纳盆地里不乱就好。
  事实上盆地由于分属三国,一直都不存在统一的地方独立政权,同样也是彼此攻讦,但舍尔纳可不管这些,进入盆地后立即用铁血手段严格控制了场面,甚至还建立起一整套统治体系,当地民众普遍认为德军给他们带来了渴望已久的秩序和安定,整个盆地不但成为地理上的绿洲,也因为源源不断有人前来投奔而变成了心理上的绿洲。
  1月18日,完成相应请示的朱可夫再次返回塔什干坐镇,亲自指挥整个水星战役,调兵遣将准备大干一场。这一天正好也是角田觉治带领二航战出发赴中太平洋进行“武藏破交”的同一天,他的舰队不但得到了全新整治的瑞鹤号航母,而且还得到了新的、拥有折叠翼的Bf-219C战斗机和其他全新舰载机。
  德方根据一线部队的请求和纽芬兰战役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将Do-412(紫电改)正式列入舰上战斗机、Ju-198(流星改)正式列入舰上攻击机,日本也依据技术合作备忘录得到了相关信息和技术资料,但拿到实货还要等不少时间,既然日方表示5月份才能出击,一切都还完全来得及。
  在过去半个月里,新任海军枢密使,兼任军令部总长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两大要职、实际控制整个海军的堀悌吉以天皇诏书为原则、以海军枢密令的方式展开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海军大改革:
  他第一把火就烧向了1886年就开始实施,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镇守府条例》,一口气撤销了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四大镇守府(舞鹤镇守府曾在1923年降格为要港部,1939年恢复,实力最弱),全新组建了帝国海军本土战区,各镇守府长官随即全部下岗。随后,原舰队派骨干、第二舰队提督近藤信竹大将出任本土战区司令长官,宇垣缠担任参谋长,其他岗位在4大镇守府中筛选合适官员进行出任。
  新组建的帝国本土战区主要划分为整备与作战两大职能,前者是负责舰艇整备补给、新入役舰艇编组、舰员(陆战队)训练、港务航道、各海军机关学校管理等,后者是负责统一指挥驻扎本土的航空队、海上护卫队(水面舰艇和水下舰艇两类)、特攻战队、陆战队、警备队、海兵团等执行防御任务。换而言之,本土战区辖有一切归属于海军的本土作战力量,水面、水上、空中、陆战队、警备队、港口要塞、雷达基地实现一体化指挥,但只负责防御(进攻职能归属于联合舰队所有)和维护补给(主要针对联合舰队)。
  改革还取消了滑稽可笑的舰艇和兵员镇守府归属地限制,海军今后可进行混乱编组,类似于“吴之雪风、佐世保之时雨”将变成回忆。更要紧的是,原《镇守府条例》规定镇守府司令长官直接隶属于天皇,在军政事务上接受海军大臣领导,在军令事务上接受军令部总长领导。但改革后,本土战区司令长官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级,改成隶属于海军枢密使领导,军政、军令事务依然分别归属于海军大臣和军令部总长领导。
  这就让各方进一步明确:今后天皇只能抓到枢密使、海军大臣、军令部总长这一级,顶多再加上咨询角色的军事参议官,不能再越过他们直接抓战区长官或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这就等于把天皇的海军指挥权砍掉九成以上,堀悌吉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第一人。
  原横须贺镇守府长官、海军大将古贺峰一被任命为天皇侍从长;与堀悌吉、山本五十六为同期同学的吉田善吾海军大将转任首席军事参议官(不仅算航空派,还难得地赞同堀悌吉的思路);原吴镇守府长官、一直对改革持有反对意见的加藤隆义大将转入预备役;原佐世保镇守府长官、具有皇族身份的北白川宫辉久王(小松辉久)海军中将转入预备役;原舞鹤镇守府司令长官、与井上成美同期的海军中将大川内传七转任海军兵学校校长。
  这样一来,32期以前的海军将领全部转入预备役,32期只有堀悌吉、山本五十六和吉田善吾三名现役大将,其余将领全部退役,随着35期的高须四郎被任命为南洋战区司令长官后,后面33、34、35各期已无将领在联合舰队任职(事实上这三期除极少数人外已全部退役)。排在堀悌吉之后,联合舰队资格最老的提督变成36期的冢原二四三,而37期又有呼声最高的小泽治三郎,这就为重新编组联合舰队,真正将作战重心从战列舰部队转为航空母舰部队创造了制度条件。
  不过,日本海军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还不被外界所知悉,起码在参联会主席、总统参谋长李海上将和哈里·普金斯悄然抵达医院探望病重住院的罗斯福时还未曾提及。
  与一个多月前比较起来,罗斯福的气色明显好了很多,各项身体机能也恢复得比较理想,在与两人进行长时间谈话和交流时保持着一致的思维清晰与逻辑连贯。纽芬兰战役初期,一直等待好消息的罗斯福显然经受不了连续失利的刺激,但到了后期,特别是坎宁安用杀敌500,自损1000的战术拼个两败俱伤之后,罗斯福反而恢复过来了,他冷静地思考了整个局面,认为就目前的态势而言,消耗战术居然是唯一可行的方针——纽芬兰、佛得角战役后,损失很大的德国舰队不就不能维持英加航线的高压态势了么?
  其实一周前,他的身体就足以支撑他复出重新履职,但罗斯福微笑着拒绝了,他要看一看华莱士的施政手段,但实际情况无疑让他失望了……
第008章
华盛顿政治阴谋(2)
  “我们派人和德方进行了秘密外交接触,询问了德方要价,甚至还打听了苏德媾和的消息,情况令人非常吃惊,也令人非常沮丧。”在罗斯福的病房里,哈里·霍普金斯叹气道,“唯一的好消息是小约翰还活着,德方已得知了他的身份,甚至还把有关照片和信件带到日内瓦让约瑟夫过目了。德国人甚至大度地表示可偷偷摸摸释放约翰,不过约瑟夫没接受,认为这对约翰今后的政治前途不利,约翰本人似乎也不太情愿——他认为抛弃同伴和手下偷偷摸摸溜走是件很丢脸的事,但他表示他绝不会投降德国人。”
  罗斯福点点头,叹息道:“是个好孩子,我欠约瑟夫实在太多了。”
  霍普金斯口中提到的约瑟夫是指约瑟夫·肯尼迪,他是爱尔兰移民后裔,经过连续两代的奋斗终于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并从事各种投机买卖赚了不少钱。在积聚几亿美元资产后,约瑟夫醉心于政治活动,将宝全部押在富兰克林·罗斯福身上,认定他就是国家所需要的领袖,同时认为帮助罗斯福竞选有助于自己进入政坛。
  在罗斯福第一任总统竞选过程中,约瑟夫不但自己提供了大笔政治捐款,还不遗余力地帮助罗斯福筹集资金,并多次陪同参加竞选旅行。但罗斯福在当选总统后并未对其委以重任,只任命他出任新成立的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约瑟夫自己搞证券投机,知晓各种内幕交易和漏洞,安排该职务无疑称得上知人善任),可心比天高的约瑟夫看中的位子却是财政部长。尽管如此,约瑟夫忠心不减,1935年他又请记者以自己的名义代笔写了本《我支持罗斯福》的书,详细描写了竞选过程,并在书中吹捧罗斯福的种种,最后再把书寄给罗斯福过目拍马屁。
  后者对此只回了一封短信:“书不错,我很高兴。”约瑟夫却把这个只是张条子的回信当作至宝,装裱好挂在家中,一有客人来就夸耀一番。1937年,在罗斯福第二个任期里,继续支持他的约瑟夫·肯尼迪得到了驻英大使的职务,这对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来说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老约瑟夫虽精于赚钱,但外交事务特别是欧战爆发前风云诡谲的欧洲政治显然超越了他的能力圈。欧战爆发后不久,当了不到三年外交官的他就被召回国,然后一直没担任什么重要职务。
  当然,罗斯福绝不会说“能力不足”这样的屁话,而是找了另外借口——作为爱尔兰人后裔,约瑟夫非常亲德,相比英国首相而言,德国元首对他更有吸引力。而欧战爆发后美国外交方针显然是联英抗德,所以约瑟夫丢掉位置“理所当然”。但约瑟夫毕竟在外交圈厮混过一段日子,知晓外交情况并有一定知名度,在无官一身轻的同时又在脑门上写着罗斯福心腹的字样,与德国开展秘密外交非常合适。事实上德国也很快注意到这个情况,在瑞士方面撮合下,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亲自和约瑟夫进行了秘密会谈。
  而约翰是指约瑟夫的儿子约翰·肯尼迪,他在一辆PT鱼雷艇上服役并担任舰长,还参加了佛得角战役,可惜结果不太理想,最后是被陆军们裹挟着成了德军的战俘。约瑟夫一心指望几个儿子今后能出人头地甚至担任总统,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不遗余力,他把儿子送到军队是去镀金的,没想到镀金不成却变成了战俘。
  “说说看吧,德国人具体是什么条件?”罗斯福想了想,“先说苏德媾和的条件好了。”
  “大体条件和我们以前打探到的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三条:
  第一,苏联同意目前已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苏维埃联盟并承认其独立;
  第二,以双方现有交火线为依据后退500公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控制领土,考虑到目前战线犬牙交错,实际打算约定以乌拉尔山为边界,同时在乌拉尔山以西留出500公里作为缓冲区,今后将有东、西俄并立,合称俄罗斯邦联共和国。其中西俄叫俄罗斯(孟什维克),东俄叫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为照顾斯大林的面子,这个邦联共和国名义上领导人都由东俄领导人兼任,但实际上东、西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货币都是独立的,除都叫俄罗斯以外,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东西俄平等建交,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内政;
  第三,西俄加入欧洲联盟,东俄视为亚洲国家,轴心在西俄初期大概要驻军100万左右,以后陆续减少,西俄自身武装力量不多于100万,东俄武装力量不能多于250万,缓冲区30年内双方都不能进入,30年后另行寻求解决办法。
  另外还有一些战俘移交、经济赔偿等内容,不是本质性的,德国大概也不会提让东俄无法生存的条件。”
  罗斯福点点头:“这条件够苛刻,但布尔什维克能生存下去,是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