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656

  然后在霍夫曼的命令下,所有运输机都开足马力运送物资和给养,按照10万人标准囤积了足够4个月使用的物资。舍尔纳唯恐这样还不够,又从中亚独立势力这边买到了大量牲畜和农产品,还紧急招募中亚民众帮助部队构筑防线。
  舍尔纳真打算在中亚包围圈里呆4个月?所有人都为此打上重重的问号,不过现在元首威望如日中天,前线指挥官又这番模样,大家只能寄希望于该战略收到效果。迫于无奈的蔡茨勒去找东线司令官曼施坦因沟通,希望后者能劝说元首改变这种冒险策略,但对方居然建议说:“我认为暂时不必,我倒建议在里海西岸调集2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和足够的船只……”
  “您打算让他们在危急关头组成紧急战斗群展开增援?”
  “不,我希望这些部队能发挥威慑作用,我认为俄国人的目标不仅仅是包围圈里那8、9万之众。”
  “好吧,希望您的判断是对的。”
  霍夫曼当然不是在任性而为,他不但深入研究过德米杨斯克包围圈和霍尔姆包围圈战役的成败和心得——现在他掌权,可调用全部官方资料,比他在后世只能依托档案和当事人回忆更可靠,他还对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最终覆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倘若不是保卢斯这个办公室将军指挥部队且片面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第六集团军不会覆灭得这么快;如果被包围的德军不是30万——假设是10万被包围,20万逃离包围圈,则德国历史上在1943年仍然有机会重新杀回来。前几次包围圈战役成功给了希特勒盲目信心,再加上戈林又在一旁大吹大擂空军的能力,使他以为保卢斯也能坚持住,实际上德国空运力量是有限的,供应10万规模左右的部队已是极限——30万部队被包围后也只能得到10万人补给,在冰天雪地里除了不战自溃还能有什么好下场?整场战役坏就坏在德军孱弱的后勤能力与盲目自信上。
  舍尔纳一开始听到霍夫曼这番高论觉得很惊奇——霍夫曼没法用斯大林格勒战役给他举例,但活学活用了德米杨斯克包围圈的经验,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补给分给两个人用,则所有人都不能幸存,整体战斗力还不如一个人;三个人补给交给两个人用,凭德国的战术素养,完全能支撑到红军把血流干的地步。更何况现在德军总体局面占优,之所以不向中亚派兵不是因为无兵可派而是因为地势、气候缘故不适宜派出大军,要知道最能打的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还在后方优哉游哉地休整——那里有整整5个1943型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
  “之所以我要在中亚打一场这样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根源还是交换比战术,现在苏军已放弃了在广袤旷野上与我军进行大规模野战的企图,中路推进也找不到敌军重兵集团,而我军又不可能真的不顾一切向前突进,前后脱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况且推进越快,区域兵力密度就越稀疏,苏军打起反击来就越加容易,所以,中路地段的推进只能以稳妥方式滚滚前进……
  强行进攻苏军拥有坚固堡垒的大城市并打巷战也是难以承受的高昂代价,无论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都暂时无法攻击,最多能想办法解决中央战场的中小城市。综合利弊后,我选择您来指挥这样一场防御战,希望用这块磁石源源不断吸引红军前来送死,耗尽他们最后的机动兵力,同时为春季全线进攻创造条件。”
  “如您所愿,元首,我会坚持到最后一枪一弹。”舍尔纳恭恭敬敬地敬礼,“让他们来吧。”
  “我会给您提供充分的空中支援。”霍夫曼顿了顿,“您可以自由选择您认为合适的防御战线和机动方式,我不会干涉您的具体战术指挥,也不存在什么必须固守的地方。”
第003章
中亚攻防战(2)
  中亚集团军全称第5装甲集团军,从中东集团军改编过来,后与土耳其部队协同组成集团军群,舍尔纳替代的是隆美尔集团军群司令官职务,但由于土耳其部队目前相距甚远,因此他实际指挥的只是一个集团军。
  霍夫曼对他信心很足,不但比所有人都强,甚至比舍尔纳自己都强——历史上作为库尔兰战役指挥官,能带着一批残兵败将打到1945年5月,怎么可能不强?所以他也不关心舍尔纳具体用什么战术,这不是一个元首该思考的问题,反正他也不会。
  集团军主力原先位于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三座城市围起来的三角地带中心。在12月份红军发动进攻前夕,已持续进行战略收缩。集团军完整序列兵力除总部机关、相关警卫部队、虎式重装甲营、重炮兵部队和其他直属部队外,主要包括大德意志师、第15装甲师、欧根亲王山地步兵师和第一山地步兵师(雪绒花师)4个师,另外还包括德国第一伞兵师和意大利伞兵旅(注:如不包含伞兵部队,则专称中亚集群以示区别)。在舍尔纳走马上任后,中亚集群上下立即紧锣密鼓地收拢部队、构筑工事、囤积物资等待苏军到来,从上到下的指挥人员抱有充分信心,对即将到来的惨烈厮杀并不放在眼里。
  除舍尔纳外,霍夫曼对中亚集群的指挥班子感到非常满意:集团军级司令官是赫尔曼·巴尔克上将,原先的大德意志师师长,拥有丰富的装甲战特别是突击进攻经验;集团军群参谋长是高斯,熟悉整个集群全部情况,且为人细致缜密,舍尔纳接触过之后非常欣赏,并不因为他是隆美尔的长期搭档而有所想法。
  在师一级指挥官中同样是将星璀璨,接任大德意志师师长的是在巴库战役中有突出表现的温克中将——第三帝国覆灭时希特勒问温克在哪里就是他,15装甲师是转战非洲、屡立战功的瓦尔斯特中将;担任欧根亲王师师长的奥托·库姆也非泛泛之辈——当年纽伦堡审判本来有他一份,这哥们居然从达豪监狱越狱成功,直到1995年才重新露面,狡诈程度深得霍夫曼欣赏——他现在对老派而刻板的容克军官越来越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打发他们去后备军坐冷板凳;只有第一山地师稍微麻烦点,原师长赫伯特·兰茨中将因为与密谋集团有染,被霍夫曼查明后判处死刑,师长由瓦尔特·里特尔·冯·格兰伯霍芬·施泰特纳中将担任,指挥能力与其他人相比略逊一筹,但舍尔纳本人却是山地步兵出身,因此最后一块一块短板也补上了。
  用霍夫曼的话说,这样的指挥班子要进攻有进攻,要防守有防守,要装甲突击有装甲突击,要山地战有山地战,简直是——完美!他很快就从前线情报中得知苏军指挥官是朱可夫本人,认为足以给对方一个深刻的教训。火星行动中朱可夫不就在莫德尔那里撞得满头是包么?
  从12月上旬开始,朱可夫以斯大林拨付的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为先导展开凌厉攻势,目标是希望将中亚集群兜住或一分为二,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即在T-43增强防御基础上安装与IS-1一样的85mm火炮,形成了T-43/85新型号,比起T-34/85机动性略有下降但防御力提高了。
  12月7日,红军钳形攻势的左翼攻占了塔什干,并迅速派出骑兵部队进行侧面迂回;9日,红军钳形攻势右翼出现在撒马尔罕,同样试图进行侧翼迂回。舍尔纳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往预定防御阵地突入。12月15日,在巴尔克指挥下,由大德意志师和第15装甲师两个师的装甲部队连同总部辖制的2个虎式重装甲营用闪电进攻法回身打了次令苏军措手不及的短促突击,干脆利落地吃掉红军冒进的2万多兵力和2个近卫坦克旅,自身伤亡堪堪2000出头。
  本来德军的胜利还要来得更容易些,但令德军感到比较诧异的是红军新投入的坦克,让他们费了不少劲。
  IS-1坦克是他们遭遇过的最好的俄国重型坦克,防御力、攻击力不如虎式,但机动性超越之,打起来非常吃力,4号们根本啃不动;而红军更多的T-43/85也给德军造成了很大麻烦,不但4号被全面压制,虎式被摧毁的几率也上升了很多。哪怕凭借精锐的坦克兵,再也打不出1:6、1:8的交换比,短促突击的优势也就介于1:3-1:4之间。好在1943型编制装甲师威风凛凛,再加上虎式重装甲营威名远扬,德军还是干脆利落地干掉了两个精锐的近卫坦克旅,一个装备IS-1而另一个装备T43/85——朱可夫把斯大林给他的近卫军折损了三分之一。
  交手结果同样也吓了朱可夫一跳,他没想到已是新式坦克编组的部队依然不堪一击,更没料到德军1943型装甲师居然如此硬朗,10万兵力加400辆坦克不但兜不住这两个装甲师,反而被人虎口拔牙干掉了2万多部队,仿佛脸上挨了重重的一耳光,火辣辣地疼。
  12月23日,德军打完苦盏阻击战向后撤退,红军又损失了3万多兵力加200余辆坦克,其中有近100辆是被德军预先埋伏的88mm高射炮给摧毁的,同时装备88mm坦克炮的突击者坦克歼击车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军自身伤亡将近5000,坦克减员50多辆。现在德国可比历史上阔气的多,不但有东方省的钨矿支持,还从日本手里弄到了大量的钨(主要是中国方面向日本购买军火提供的物资),钨芯穿甲弹敞开供应,知道红军投入新的重型坦克后,所有车组第一反应就是加大钨芯穿甲弹的比例。
  12月31日,双方在科尼博多姆进行激战,欧根亲王山地步兵师和第一山地步兵师利用锡尔河、天山、吉萨尔-阿赖山的特殊地形和屏障,给红军上了生动一课——整整4个追击心切的骑兵旅掉入德军预先准备的伏击圈,在密集的机枪和火炮面前损失殆尽,人、马的血将锡尔河染得通红,随后注入凯拉库姆湖,又在几天后因温度骤降而结冰,看上去闪耀着奇异的红光。
  红军由此结束了机动战,一头撞上了德军严阵以待的第一道防线,一道拦截在盆地口的坚固防御线。望着这个巨大的盆地,朱可夫开始犯难了。因为德军挑选的最终交战地是浩罕盆地,或称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地区。
  盆地是一个锥形口,越往里面越宽,但开口宽度不到70公里,中间最宽处也只有170公里,两侧全是山地,重装备和坦克根本过不去,本来轻步兵还有点机会,但现在正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时节,他手下只有不到一个旅的滑雪部队,搞点偷袭可以,正儿八经交战实在勉为其难。
  更麻烦的是,整个盆地因两侧山脉挡住了寒冷气流,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温度相对比较高,哪怕最冷的季节,最低温度不过就是零下5-8度,通常平均气温都在零上,在外面一片冰天雪地时,费尔干纳盆地里依然一片生机盎然、绿意盈盈。
  “事情麻烦了,难怪德国人这么有恃无恐地逗留在中亚地区,原来他们找了这么个地方准备躲起来。”
  “我们的人还能渗透进去么?”
  “小分队当然没问题,但大部队不行。”
  “那就派小分队进去破坏,配合主力展开作战。”
  想得非常不错,但一问下面才知道没那么简单,整个盆地一共生活着将近300万民众,全是中亚人种,几乎没有俄罗斯人,当地独立势力早就把基层党组织和行政机关破坏掉了,摇身一变成了独立王国——换而言之,布尔什维克的小分队进去马上要面临300万人的汪洋大海!连保密、保命都难以实现,如何谈得上配合大兵团作战、渗透破坏?
  摆在朱可夫面前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强行进攻,以命换命,迫使德军后退,步步推进;第二,监视并持续等待,让德国重兵兵团因为粮食等军需物资耗干净后不战自溃。
  无论哪个都不好选,但斯大林严厉催促进军的电报已发来了——通报了美国方面对于援苏物资的后续处理意见,要求他尽快吃掉这10万德军以及几十万分裂、反叛势力!
  很多时候,军人的悲哀在于总要去打一场他不太希望去打的战争……
第004章
中亚攻防战(3)
  斯大林电报到来后不久,华西列夫斯基的电报也来了,写得很长,译电员用了很长功夫才把长篇大论递交给朱可夫,让后者感到惊奇的地方不在于华西列夫斯基与斯大林的意见非常契合,也不在于他是用个人名义拍发电报,而在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悲凉,朱可夫很少在这位老搭档身上看到过这种情绪。
  “……美方外交照会来了,在政治局同意暂时忍耐、接受屈辱的40%过境费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予以拒绝。使用的理由与借口无可辩驳:……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无法接受这样的勒索,更无法眼睁睁看着用美国纳税人金钱生产出来的物资最终落到美利坚的敌人——日本手里,这种消息一旦传出去,不仅意味着政府在政治上威风扫地,更意味着民众对于战争和胜利信心的根本动摇。这不是损失几万吨、几艘船的问题,这是在资敌。同时,由于美国海军力量遭到了较多挫折,日本海军气焰正盛,所以我方无法提供武装护航。
  ……倘若苏方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则这条航线将被迫暂时中止,美方将考虑在阿留申群岛上新建一个航空基地,提供对苏紧急空运,大概能达到1万吨/月的输送规模。”
  朱可夫知道,在计算今年的物资供应和作战保障时,政治局和总参谋部是将美援物资统计在内的,标准是30万吨/月,如果能确保50万吨/月,则情况会比较充裕。可如果只有1万吨/月,那除一些非常紧急的零件、药品外,其余基本就不可能提供了。而从目前这个态势上来看,空运至少到5月份以后才能展开,肯定也运不了重型装备。对五百万规模的大国高强度战争来说,1万吨/月的运输规模能抵什么用?
  “……外交战线的同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谈判,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方案:即美方把物资和船舶运送到阿留申群岛附近,然后由我方派遣船员进行最后一段航线的运送并负责应对日本勒索,这可在形式上规避‘美方资敌’局面。我们私下得到的消息是,美国军事统帅部门——参联会同意了该变通方案,但他们的政府首脑不肯签署行政法令。另据我们得到的秘密消息,一贯主张同盟各国友好协作、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重病住院、不能视事,目前由副总统华莱士代行总统职权,不肯签署命令就是他的坚持。
  此人据说在华盛顿既无威望,又对布尔什维克表示本能反感,同时还有一点儿政治洁癖和傻头傻脑的理想主义……他不仅拒绝对我们的物资援助,甚至对英国的援助法案也颇有微词,认为‘牺牲太大、收效甚低、意义不大’,武官们传达了军方高级将领对我们私下的同情和对目前政治形势的愤慨!
  在政治局会议上,鉴于现状,很多同志重新提出了考虑媾和的请求,认为如果我们再继续拖延下去,不但战争胜利无望,可能会导致党和国家彻底毁灭,斯大林同志对此非常焦虑,近乎夜不能寐,而我在搜集、整理各方面得到的情报信息和数据后,同样夜不能寐。我希望给您一个全面、深刻而又符合实际的整体情况介绍,希望您不会认为我是投降主义或者动摇主义。”
  随即华西列夫斯基罗列了一长串的数字和情况介绍,这些内容其实不用他讲,朱可夫心里也隐隐约约有了充分的估计,但全部放在一起看,发现场面是非常触目惊心的:
  到1944年初,苏联武装力量规模因为控制地域缩小、粮食供应不足以及在中央战场上连续失败,在加入80多万女兵部队后,总体实力才堪堪超过700万,其中远东分布着将近100万。在日本已翻脸且关东军蠢蠢欲动局势下,这部分兵力是不能再继续抽调的,实际可用于与轴心对阵的兵力大约只有600万。
  最高统帅部估计德军在东线战场总兵力是420-430万之间(实际408万),其余芬兰、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土耳其等轴心伙提供的军队再加上俄罗斯解放军、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波罗的海三国等各种武装力量统计起来将近200万(实际约175万)。这意味着轴心在军事对比上不仅人员素质已大大压倒红军,在数量上基本也保持了对等。现在苏军中到处充斥着16岁甚至15岁的娃娃兵和50多岁的爷爷兵,而他们的对手基本还集中在18-40这个年龄段,甚至德军中35-40这个年龄段的普通官兵已在逐渐降低比例。
  双方在重装备上的对比也日渐失衡。最高统帅部估计轴心拥有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超过2万辆(实际大约1.5万辆),而苏军自己只有1.3万余辆,主力陆战装备——指4号(T-34)以上级别的装甲车辆对比更为失衡,大约是8000vs5000,且苏联产品明显在质量上差于对等德国产品。
  航空装备表现类似,总参谋部估计轴心飞机数量为2.5万架(实际1.9万架),而红军自己只有1.5万架出头。在飞机性能上,当红军已被迫用大量钢铁、木材取代铝合金进行飞机建造时,轴心飞机的质量与性能依然在稳步提升。现在军工部门甚至窘迫到要搜集飞机残骸——无论是本方还是敌方的重新回炉再生产。
  装备上的对比至少明面上看上去还没有完全失衡,但素质上的差异近乎让人绝望。由于红军丢掉了巴库油田产区,又断绝了北大西洋、黑海两条外援渠道,目前石油产量只有1000多万吨/年,为保障前线作战需要,后方用油一压再压,在训练中已完全无法加以保障了。目前坦克兵、飞行员的训练周期已被压缩到6个星期——40多天就要把人从一块白板培养成坦克车组或飞行员。这种速成训练出来的兵员90%的人都挺不过最初20个作战小时。
  目前,红军拥有超过200个飞行小时的飞行员不到20%,高于400个飞行小时的飞行员只有不到10%,绝大多数飞行员都在3次出击任务后挂掉,而他们被击落时甚至连跳伞技能都还没彻底掌握。由于合格的飞行员苗子越来越难以寻找到,红军被迫启用大量女兵担任飞行员,不但轰炸机、运输机甚至连战斗机也开始大规模使用女飞行员,德军注意到红军后备力量枯竭的迹象,一开始还有德国飞行员回基地后大惊小怪:“今天我居然击落了一个俄国妞……”,后来相互间问话就变成“你干掉几个俄国妞了?”、“5个?8个?哎,记不清了。”
  假如再丢掉每月40万吨的援助物资,则苏联重装备数量很快就会减少20-25%,甚至会带有根本性的影响。例如,IS-1和T-43/85之所以战斗力表现还不错,全在于在关键部位使用的都是美国提供的装甲钢,如果是苏联国产货,防御水平至少要下降2个档次。而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高等级航空汽油、铝合金、铜锭等物资,很多重装备出勤率和生产率都要大打折扣。倒是粮食经过去年残酷的“减人增粮”举措后缺口没那么大。
  对这些数字朱可夫心里基本是清楚的,但全部罗列后放在一起,冲击力依然十分巨大。
  基于上述理由,华西列夫斯基接下去的话就非常顺理成章。
  “……目前中央战线在您抽走100万军队组成中亚特别方面军后,敌我力量对比大概是3:1,个别地段和位置大约是5:1,考虑技术兵器、人员素质后,我认为敌我战斗力比例是6:1,要防御住是不可能的,区别在于我们何时失败,我认为时间点很可能在5月份——最乐观的估计是德军5月份才能拿下乌拉尔工业区。所以,我请求您看在党和国家的份上,看在上亿人民群众和苏联各民族共同命运的份上,尽可能早地完成决断!”
  至于决断是什么,华西列夫斯基没说——可能他认为也不必说,朱可夫一定明白。
  乌拉尔山工业区是目前苏联仅剩的一个大型重工业区,工业能力和产值占了目前苏维埃所能控制部分的75%,其余25%分布在诸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鄂木斯克等少数几个城市中,政治局认为一旦丢掉这个工业区,苏联工业能力(主要指军备工业)就会掉落到与意大利差不多的水平,而实际上,由于德国军备工业很多向意大利转移,后者实力也在稳步增长,苏联还根本达不到!
  他闭上眼睛想了半天,对身边的参谋说道:“请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两位同志到我这里来,我要和他们商议重大事项。”
第005章
中亚攻防战(4)
  性格坚韧的朱可夫当然不是华西列夫斯基三言两语就能劝得动的,否则他就不是朱可夫了。至于毅然决断什么的,华西列夫斯基已说过多次,朱可夫自己也说过多次,不过大家“毅然决断”的内涵指向显然不一样,而且还没法摆在桌面上出来明说。
  最早在中央战线伏尔加河流域失守前,朱可夫的断然决断是希望斯大林尽快推动媾和——以伏尔加河右岸为分界线,斯大林没有答应,华西列夫斯基也表示无法接受,都还没打直接就放弃左岸?但真到德军持续进攻并打掉左岸后,让对方接受右岸停战已不可能了。
  然后华西列夫斯基这时候提出毅然决断要求议和,现在轮到朱可夫不干了,他认为这样子没法议和,必须利用冬歇期给德军一个下马威,毕其功于一役,胜而求和。由于连续几次美援抵达再加上后方情况经过整顿之后有所恢复,斯大林咬着牙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见,不但孤注一掷地从中央战线抽调了将近100万部队,还把最精锐的几个近卫坦克旅都交给了朱可夫。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两个中将就是朱可夫特意挑选出来协同自己管理中亚特别方面军的,在同意朱可夫破釜沉舟的进攻方案后,斯大林老爹为精干的指挥人员煞费苦心,朱可夫挂帅当然是板上钉钉逃不了,但光朱可夫一个人管不住那么100万部队,本来朱可夫还想让巴格拉米扬协助自己,但斯大林对后者在前次战役中的表现嗤之以鼻,拒绝了朱可夫的请求,而方面军级别负责人除扼守要地无法动的大员外,似乎也没有特别出彩之人。最终朱可夫反复权衡挑选两人分别协助自己管理左右两翼集群(相当于方面军级别),斯大林对此倒是予以了高度认可。
  两人从年纪来看绝对是小字辈,崔可夫不到44岁,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甚至只有38岁——别说方面军统帅大员,重要一点的集团军统兵大员也很少见这个年纪。当然朱可夫也算年轻统帅,他现在还不满50岁,与他交锋过的同级别对手,包括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等人普遍都大8-15岁。
  其他层面的将领也能看出来,温克和崔可夫同年,也都是中将军衔,当前者因突出表现刚刚破格提拔为主力师师长时,崔可夫连集团军司令员都已当了好几年。朱可夫虽然朋友同学一大堆,但没什么私人班底,更没有几个心腹爱将,他性格比较直接和固执——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幼稚,也没什么太多非分之想,所以斯大林对他比较放心,这两个年轻人让朱可夫带着他也放心。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是新生代集团军司令员一级中的悍将,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御。历史上,前者在1945年被斯大林亲自挑选为统帅部接班人(将来接朱可夫的班),可惜运气不好,在晋升元帅前5天被德军炮弹炸死;后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顽强固守,从15万人守到200多人不动摇,堪称一绝。虽然历史进程已经改变,朱可夫本人远不如霍夫曼知道两人在历史上的偌大声名,但他还是从这两年的战役过程中发掘出了两人:在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战役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取得的战果最好、损失最小,而崔可夫在顿河大河曲部及后续高加索战役中表现最出色,断后掩护避免了整个方面军崩溃。
  所以这次他把两人都带到了中亚,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负责指挥进攻集群包围中亚集团军,崔可夫负责指挥防御集群对付有可能增援的德军。两人对这次战役也十分用心,虽然斯大林没给他们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但他们实际指挥的部队已够得上方面军级别。他们相信:只要仗打好了,朱可夫同志再一推荐,上将乃至大将军衔,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还不是唾手可得?
  朱可夫先给他们看了这封信。看完后崔可夫没多说什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问了一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所说的毅然决断是什么意思?”
  “这将是我们最后能获得的最后一个冬歇期了,一旦过了4月,德军就要恢复全面进攻,所以剩下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决断,到底是继续推进中亚战役还是让中亚特别方面军回师中路。”
  当着两人的面,朱可夫将自己的策略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他称之为分五步走:
  第一步:冒险抽调中亚力量。华西列夫斯基对此坚决表示反对,但从事后来看,朱可夫的冒险是成功的,德军并没有因为中央战场对手实力孱弱而狂飙突进,相反依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速度虽然降低,但稳妥性提高了,战线整体刚刚压过伏尔加河右岸地区200-300公里,只是华西列夫斯基想打反击的希望落空了——第一步策略成功。
  第二步:包围中亚德军,将其吃掉或者打到近乎崩溃,吸引里海以西的德军来援。朱可夫认为进行救援的德军数量不会太多,也就是10-15万左右的规模,中亚道路体系和补给能力就摆在这里,步兵倒是可以多放一点,德军机械化部队撑破天就是15万级别。——第二步包围勉强算成功了,不过吃掉或打到崩溃还比较遥远。
  第三步:围点打援,利用崔可夫的防御集群,吃掉或包围这支救援部队,迫使南线德军主力继续分兵来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