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0/656

  “现在最大的问题,第一是前线指挥作战的将军们没有信心,沉了几条军舰,死了几千人就打退堂鼓说要撤退,这是能赢得战争胜利的节奏么?第二是士兵没有信心,他们不敢与同等数量甚至略少于我们的敌人交手,敌人在佛得角的兵力按你们的说法不过5-6千人,机场被炸、航空力量被摧毁、阵地被我军炮火严密覆盖,敌人动摇了么?投降了么?逃跑了么?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克制、对付我们,白天不行就晚上,大兵团不行就小部队,总而言之,敌人认为我们都是饭桶,一点也不难对付;第三是中下级军官们没有办法,敌人有层出不穷的招数和策略,有非常实用的战地手段,我们打仗的办法笨拙而狼狈,只会片面依靠空中掩护、火力优势、后勤补给——仿佛没这些就打不了仗,按这样的打法俄国人早就该崩溃了。独立战争时期,我们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海军不如人、补给不如人,华盛顿放弃了么?退缩了么?……说来说去,我们从上到下没有血性,还是按部就班地在打仗,还认为是在和墨西哥打殖民地战争,一点也没把这场战争当做事关美利坚生死存亡的斗争。”
  罗斯福虽然说得很刻薄,但看问题却一针见血,众人都迟疑地点头。
  “为什么我这么大力提拔、表彰马修·李奇微,不是因为他打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在困境中表现了难得的勇气和血性,他带着部下凭借步兵反坦克武器硬拼敌人的装甲车辆,敢于和敌人打近战、打夜战、打混战,这样的部队陆军有多少?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形势,美国在战略局势上落于下风,在军队体系建设和官兵能力上弱于对手,如果再在作战意志和拼搏精神上不如对手,这场战争永无胜利的希望,所以……”罗斯福拖长了声调,“我希望你们能树立正确的意识,要立足于用血性和果敢拼对手,要把自己摆在弱势一方,我们没任何可以自傲的资本。希望你们回去认真梳理一下,把那些尸位素餐的军官、碌碌无为的军官、畏敌如鼠的军官、精神不振的军官统统清理掉,战争时期我不要论资排辈,谁能带领部队打赢,谁就是英雄。”
  “至于佛得角,我只有一句话,一定要拿下,再惨重的伤亡也必须拿下!这样前面的牺牲和付出才有价值,才能对美国人民交代!”
第021章
佛得角(13)
  罗斯福话虽然不长,但意思很明显:他对陆海军高层在用人上的按部就班和束手束脚表示不满,海军还好,基本上能打的将军都委以了重任,但陆军这里问题就很多,像这次为了平衡,马歇尔第二批挑选增援南美将领就开始搞论资排辈,这让罗斯福不满,更让他不满的是陆军高层对巴顿的态度。
  在罗斯福眼中,非洲战役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这么多军方将领中他唯一欣赏的就是巴顿,认为他在战役中展现了难得的血性和勇气,特别是其纠集残兵败将一路步行南下与主力汇合而不是就地等在远处向德国人投降的事深深震动了罗斯福,可惜巴顿回国时还被人当成英雄敬仰,一段时期后却负面新闻缠身:有媒体评价他简单粗暴、脾气恶劣,对新兵和中低级军官动辄怒骂,偶尔还要动手,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同僚抨击其训练极端过火——通过铁丝网火力覆盖、匍匐前进的训练巴顿经常用机枪来模拟,大部分是空包弹,偶尔也用实弹,把一帮新兵蛋子吓得够呛,更把一帮卫道士和民主斗士给震住了,但对这种抨击巴顿根本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地弄来德军的MG42机枪进行火力模拟,当撕裂亚麻布的“嗤嗤”声响起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
  为这种事,马歇尔不止一次地给巴顿擦屁股,搞到最后连他也有点烦,但后来更大的事捅了出来,在训练步兵部队跟随坦克冲击时,巴顿要求对面担任阻击任务的炮兵开炮覆盖训练场,虽然只是中小口径迫击炮和105mm榴弹炮,而且还是训练弹,但炮兵部队少校以担心误伤为由拒绝执行,结果挨了巴顿2马鞭。马鞭事件和疯狂训练法最终被捅了出去,舆论大哗,虽然老兵们都一边倒表示支持巴顿,但陆军上下和社会各界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迫于压力的马歇尔只得宣布对巴顿执行停职检查,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因为巴顿的资历和表现,刚准备晋升其为中将。在马歇尔的斡旋下,军法机关后续处理意见也大致确定了,给巴顿晋升中将同时安排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
  晋升中将的报告罗斯福很爽快批准了,转为预备役的报告却被他毫不留情地退了回来,上面的批示让参联会高层看得大汗淋漓——“注意,这是一位中级军官不服从长官从而引起的事件,如果在战场上,抗命不遵的行为完全可以当场枪毙!”
  毫无疑问,总统的屁股是坐在巴顿一边的,这种不顾民意、非民主的“政治不正确”行为在竞选期间完全会是对手发难的炮弹,但现在罗斯福已顾不上了,他要能打仗、作风硬朗的将领,在李奇微的晋升仪式上,他曾和对方有过一番问答,交流后更坚定了这样的看法:
  “您的部队人人都会跳伞?”
  “是的,如果一个年近50的师长都能跳伞,其他人没理由办不到。”
  “如果有士兵已熟练掌握动作但就是因为害怕不肯跳怎么办?”
  “简单,在他屁股上踢一脚,在空中他没那么多胡思乱想的机会。”
  “您的士兵都这么勇敢?”
  “当然!懦夫要么被我踢出队伍,要么等着被德国人干掉。我想,还是前一种选择对他们更有利。”
  换句话说,罗斯福现在为了胜利已不择手段,如果大清洗能带来胜利,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大干快上,他坚信美国人民要一个能带来胜利的总统,而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刚才这顿咆哮,无非是他借题发挥,把本来就想说的话在这样严峻的当口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喷发出来。
  至于“不惜一切代价”云云,其实是胜利第一的极端表现,也是力拼对手的要求所在,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罗斯福既然是政治家,当然也是铁石心肠的人物,怎么可能顾忌区区几艘军舰、几千兵力的损失?他在做出美国投入战争的决策时就估计到会有今天的损失,对他而言,如果能拿下佛得角对各方面有所交代,这并不是不能承受的代价。如果佛得角没拿下,英加航线没打通,福克兰群岛又无法进攻,部队忙忙碌碌一无所获,损害的是长远利益和国家威望。
  大西洋舰队发回来两个方案:英格索尔上将认为诱敌机会已失,舰队本身又损失严重,拿下佛得角无助于改变美德力量对比和大西洋根本战略态势,因此建议撤退,他隐隐约约还担心拿下佛得角后守不守?怎么守?守不住是不是讽刺更大?第二个方案是特纳提出的,认为既然已付出这么多代价,无论如何要坚持到底,现在撤退好比股市最低点时把亏损累累的重仓股割了,损失当然不会再扩大,但减少损失乃至翻转机会也没有了。
  从心底来说,金上将赞同特纳的意见,但他没想到总统比他还坚决——用上了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言语,他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意思,那不是单单指拿下佛得角,总统肯定还要求未来一段时间牢牢守住,然后再把“不惜一切代价”推广到福克兰群岛争夺战、亚速尔争夺战上,换而言之,罗斯福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已不顾及伤亡对未来连任的不利影响而要求获得胜利了。
  众人一阵沉默,半天后阿诺德开了口:“有个重要情况我需要补充汇报,清晨刚刚收到消息,陆航失去对亚速尔防空圈里德军舰队的追踪——找不到他们了,现在舰队出动了侦察机在四处搜索,依然一无所获,但有信息十分奇怪,我军侦察机最后一次发现敌舰队是在亚速尔以西300多公里处……我一直没弄明白德军把舰队安排在那是什么意思。”
  发完火后,罗斯福情绪平静了很多,思维也变得更加理性,他沉吟着问道:“如果德军舰队已经行动,你们认为其可能性是去哪里?进攻航母舰队?救援佛得角?抑或是其他?”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金上将身上,这是很重要的敌情判断,出错的后果谁都承受不起。后者深深地吸了口气,想了几分钟之后道:“虽然目前敌情信息不够充分,但根据我对德国人一贯以来的作战风格的理解和希特勒本性的把握,我个人判断德军舰队很可能会去百慕大……”
  “百慕大……”其他人倒吸一口冷气。
  “有把握守住么?”罗斯福马上问马歇尔。
  “恐怕这很困难,现在岛上……”
  “上次我就看出来了,两天不到就失守还投降,都是一帮废物!”
  虽然是11月份的天气,豆大的汗珠还是从马歇尔头上滚了下来,罗斯福这指责是很重的,虽然明着在骂英国人,但上面还是有不少美军,两天就投降确实不太说得过去,更要命是还留下大量物资和比较重要的重油库,简直难以容忍。想想也是汗颜:佛得角德军怎么守得这么好?居然还干翻本方一半战列舰?这世界最怕人比人,本来他觉得守不住完全正常,没什么好指责的,现在有佛得角做参照,高下差距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李海眼看陆海军一把手都被骂得够惨,站出来打圆场:“恐怕真不太好守,佛得角德军经营了将近9个月,而百慕大前不久刚刚交战过,大量设施、防线被摧毁,物资储备不足,防御工事都在紧急修复中,不能简单相提并论……”
  罗斯福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转过头问金上将:“前方不是说德国人的潜艇和鱼雷艇厉害么?鱼雷艇、潜艇都不是高科技,合众国也有,而且能准备更多,你能不能想办法调100艘鱼雷艇、30艘潜艇去百慕大附近,如果德国舰队真来进攻,你们能学德军去打一下么?不要求你们击沉4艘战列舰,2艘,哪怕1艘我都觉得也很不错。”
  金上将脸上一阵抽搐,然后下意识地回答:“我马上去部署,我们将尽力而为,不让您失望。”
  罗斯福又对马歇尔下达命令:“给岛上增加一些兵力吧,我们要固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岛屿,不能再轻而易举地落在敌人手里了,不能让敌人得到这把对准东海岸的手枪。”
  众人都点头,马歇尔表示将增援2个团上去,反正再多兵力也摆不下。
  “这次你们打算用谁?”
  “马克斯韦尔·D·泰勒少将怎么样?”
  “这名字有点熟悉。”
  “他原是李奇微的参谋长,马修担任18空降军军长后推荐其接任82空降师师长,上次增援百慕大他是第二批赶到增援的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与德国人交过手,有实战经验且熟悉百慕大的情况。”
  “又是82空降师?”罗斯福忍不住皱起眉头,“他们刚刚遭到严重损失,马上又能上阵打仗了么?合众国这么多部队,难道总用82空降师去打?”
  马歇尔一阵脸红,罗斯福的指责是有道理的,但对他来说实际能选择的余地不大,他斟酌了一下言语,对罗斯福和众人进行了细致解释……
第022章
佛得角(14)
  美国到现在为止一共动员了近1000万武装力量,但扣除海军、国民警卫队、陆航及杂七杂八的辅助人员后,类似苏德范畴的传统步兵总数大概是400万出头,其中又有300万以上是最近2年甚至1年内才扩军的部队,因为美军新兵训练周期要求是一年半,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后扩编的部队大多已列入一线部队。按陆军大佬们的意见,其余部队还不能直接用于打仗,陆军真正能动用的一线地面部队兵力一共只有100万上下。
  从纵向比较起来,美国扩军速度已算是相当惊人了,波兰战役前全美武装力量一共不到35万人,到1941年已扩充两倍达到百万规模。但与德国比较起来,这个扩军速度简直就是渣渣——德国在1935年前恢复普遍兵役制度时全国只有20万兵力(10万国防军+10万预备役),到现在总兵力已将近1000万,且70%以上按美军标准都是一线战斗人员。
  归根到底是美军训练强度太低、训练起点太低,这不是讽刺美国人笨或文化素质低,而是美国长期在自由主义氛围下,各种各样思想千奇百怪,青年普遍缺乏纪律性和尊重权威的意识,对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十分不利。德国则不然,德意志是欧洲国家中纪律性、服从性最强的国家,国社党上台后更变本加厉推动一元化体制,一方面成立了希特勒青年团,大量青少年以野外求生的名义接受训练,以军训达到了训练“预备士兵”的目的,另一方面成立了国家劳动奉献团,名义上是参加义务劳动,但实际上通过整齐划一的指令、用铁镐、铁锹进行了实地军事训练。
  这个训练过程绝不是嘻嘻哈哈的玩闹,更不是美国年轻一代喜欢的野营或体育运动可相提并论的,这是预备训练和动员体制,这个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员会被组织者确定为队长——一旦参军就是基层骨干。而德国容克贵族与社会精英阶层对军人的重视,对军队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民族复仇意志又是军事传统最深厚的培育土壤,再加上魏玛德国12年兵役制度下的军官团,这种制度化优势确保了扩军优势。
  换而言之,之所以美国培养新兵要一年半(德国一般是半年),是因为新兵训练前期需要接受的服从意识、团队生活、纪律性德国人早在当兵前就已具备,参军之后只要进行专项军事训练即可,而美国年轻人需要补课。更要命的是,美国参加战争比德国整整晚2年,德国横扫欧洲且付出的伤亡代价不大,培养了拥有数百万精锐的一线部队,新兵入伍马上得到充分的锻炼。用面团来比喻,德国是面团基本完工,只要再加点水(新兵)就可以成型,而美国是面粉刚刚具备,正打算往里面放水(老兵)揉捏,离成型还早得很。
  从师一级编制也可看出来,德军光在东线陆军师一级的编制就超过了200个,加上西线和国内总数将近300个,而美军陆军步兵师不满60个,装甲师10多个,再加2个空降师,基本就是美国陆军地面部队的基本盘,其余300多万兵力都在新兵营或者合成新编制的路上。
  这100万有战斗力的部队又分多种情况:一部分兵力被麦克阿瑟带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作战,人数大概15万;一部分被布莱德利带在南非,人数大概10万左右;另一部分待在英国,人数大约8万余;中美洲、南美洲驻军人数加起来超过6万——这些兵力加起来一共就占了40万。为执行联合要素行动,陆军一口气准备动用12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这又占用了20万以上兵力。同时,由于非洲战役、东非之角战役的连续损失(总数超过10万),马歇尔手头掌握的、实际可用的一线兵力还不到30万,再刨除占比较大的装甲师,轻装步兵师只有15万左右。李奇微手里一个军两个空降师加起来将近3.5万人马,在这最后的15万兵力中所占分量是很重的。
  马歇尔本来想调装甲师上百慕大,但这样时间估计来不及,德国人很可能明后天就到百慕大,盲目上装甲师弄不好被人半途包了饺子,增援百慕大速度必须要快,无论是从出动效率还是从作战需求考虑,空降部队都是首选,更何况82空降师还有和德军交手的经历,他认为非常合适,罗斯福一问之下就把82空降师报了出来。
  “但82空降师不是刚刚遭到了惨重损失,整体减员超过四分之一?”
  “从战场上撤下来之后确实如此,但马修出任18空降军军长后迅速进行了重组,目前问题并不严重。”经马歇尔的具体说明,众人才明白李奇微对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的快速改造:李奇微将82空降师损失最大的505团当成骨架,从101空降师抽调现成人员和新兵进行补充,凡战场幸存下来的官兵普遍官升一级使用,新编制的、具有实战经验的505团构成了101空降师基干,然后从101空降师中抽调出完整的506团补入82空降师,同时补充了其他缺额,并在内部让具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进行了轮换。
  经过他的一番大动作,82空降师实力比起第一次百慕大战役前更强,而101空降师因为得到了宝贵的老兵和实战军官,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实力——虽然因为磨合程度不够还不显著,但马歇尔相信只要再给李奇微3-4个月,他会交给自己一个更强大且完整的空降军,而且还有宝贵的实战经验。
  李奇微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完成这么大刀阔斧的动作,一方面在于马歇尔的支持,各种请调、补充、轮换申请都在第一时间内批准,甚至先斩后奏也没事;另一方面在于其当年在作战部担任参谋的功底和泰勒的大力协助,更要紧的是,金光闪闪的勋章和作战经历比中将军衔更能震住其他人,在18空降军中李奇微完全说一不二。
  “很好,这就是我们要大力提拔和重用的军官,别管合不合规矩,战争时期,能打赢才是最大的规矩!”罗斯福满意地点点头,用严肃地口吻道,“找个机会让巴顿去带装甲军,把坦克兵们好好整一整,让他再和德国人好好打一仗,他比艾克更适合带兵,谁不服让他来找我。战争时期散播奇怪言论、妄议总统和三军总司令决定的行为都需严格控制,只要在我职权范围内,文官免职、武官退役并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让胡佛局长去调查下看看背后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其他背景,我们不要被人骗了还以为对方是良民。”
  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深感吃惊却又不动声色,他们已看出来了,总统的思想和路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最初他顾及自己竞选连任的因素和社会民生,对很多事进行了妥协,尽可能维持并协调各方关系。当这种关系随着战场不利而越来越难以维持时,他就要动用一切手段来确保局面好转,实行用战略优势完成第三个总统任期,想法和初衷与当初用国家干预国民经济渡过难关的套路一样——只要经济形势能好转,民众才懒得管这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同样,只要战争能胜利,民众才懒得计较总统现在更接近独裁还是更接近民主。
  既然罗斯福有这个要求,金上将也只能配合:“海军初步考虑继续增兵完成佛得角攻略,炮击舰队、护航舰队和登陆舰队保持在佛得角附近,航母编队在佛得角与百慕大之间机动,哪边出现敌军主力舰队就向哪边增援。”
  罗斯福点点头:“这办法可以,比傻乎乎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要好,先生们,是时候打一次翻身仗了……”
  他刚说了一半,电话铃声响起来了,随即里面传出了胡佛的声音:“总统,德国人正在进行紧急广播,要求东海岸疏散,他们将展开新一轮进攻!”
  “混蛋!”罗斯福恶狠狠地一拳头砸在桌子上,“总有一天我要把希特勒这个战争贩子吊在炸弹上从空中扔下去!”
  “现在怎么办?”胡佛有些焦急。
  “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告诉民众我们有能力保护他们的安全,我们会让敌人付出十倍或者百倍的代价。”罗斯福想了想,“重点城市的防空必须到位,至少不能让敌人再去炸纽约或者华盛顿了。”
  阿诺德连忙站起来立正:“是,我保证!”
  “另外,这不排除是敌人虚张声势的行动,你们的战役部署不要受到影响,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我相信美国人民能承受炸弹的威胁——这就是个狼来了的故事,多试几次就不灵了。万一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只要你们尽到责任,我会第一时间发表全国讲话安定民心。”
  所有人经过罗斯福的打气鼓励,又重新充满斗志地出门了,罗斯福目送着部下们的离去,转头就累瘫在轮椅上被送进了急救室……
第023章
佛得角(15)
  “参联会让我们继续掩护陆军进攻佛得角,把其他两个团尽快送上岛,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听完机要参谋的报告,英格索尔大感愕然:“不惜一切代价?陆军一个团已报废了!”
  “所以要让另外2个团增援,然后还可以动用陆军第3师……这是总统亲自下的命令。”根据电报传递的信息和口吻,特纳马上猜到参联会内部发生了变故。
  “那德军舰队怎么办?凭我们现在这实力干不过德国主力舰队。”
  “华盛顿让我们不要担心,他们会在百慕大和德国人干一场。”
  “能确定他们去百慕大?”
  “没有确切证据,但德国人发表了紧急广播,威胁要进攻东海岸,参联会猜测他们跑去百慕大了。”特纳分析道,“我认为德国人想解佛得角之围,但他们不愿意硬碰硬和我们打一次,所以采用这种手段迫使我们退兵……”
  “真该死,那就继续打吧。”英格索尔连声咒骂,现在回头去救百慕大肯定不是好主意,先别说舰队伤痕累累根本打不了硬仗,就算是要打也不能在德国人指定的战场打,那太被动了。
  第5师师长麦克唐纳少将也收到了马歇尔发来的电报,口吻很严厉,让他一定要攻克萨尔岛,否则情况不妙!具体是怎么个不妙法电报没写,但麦克唐纳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信号,如果自己办不到,未来前途恐怕真的不妙。于是他对手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并率领第二个团登陆,准备亲自指挥打接下去的战事。
  下午时分,得到新鲜血液增补的美军以连、营为单位,持续对德军发动进攻,其攻势之猛烈、火力之炽热,让人目不暇接,海军派出大量轻型军舰抵近炮击,配合陆军攻势。从14时到17时,美军连续发动4轮进攻,一步步持续推进,将滩头阵地扩大将近一倍有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