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656

  对方不响。
  “印度的事大家再议一议,将香港交还中国我个人是同意的。”丘吉尔狠狠瞪了试图给他挖坑的人一眼,挥舞着手说道,“危急时刻,必须所有人的意志统一起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阁下,我认为应做好两手准备。”一直冷眼旁观的艾登忽然开口,“美军建立了一条空中运输线路,在他们回航时,可带走一部分民众,我建议应加强这方面考虑。”
  “我们不是一直在运送船厂工人么?数字显示一半以上已成功抵达北美大陆了。”丘吉尔知道今天的会议恐怕不能善了,语气激动地说道,“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但10万人当中存在一些舞弊或者错误行为的责任不应该由我来负责,我是首相,负责整个联合王国的战略,我……”
  “没错,您不该为这件事负责,但他们想知道,导致法国宣战这件事该谁负责?”艾登叹了口气,“议员们将要为这件事质询内阁,并指明要求您参与,他们需要知道当初‘弩炮’战役的决策经过,要求进一步了解进攻达喀尔、夺取叙利亚、占领马达加斯加的经过。换而言之,他们认为我们在外交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行为和举动。”
  破坏法军舰队的事丘吉尔当初绕开了外交部,甚至不将最新式的战斗机部署到法兰西去也是他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但从目前众人态度来看,似乎想让他背负“丢掉法国”的罪名。
  他又气又急,气急败坏地说:“法国不是因为我们对他做了些什么而对我们宣战,纯粹是贝当在出卖法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对,外面有一种说法,是戴高乐分子操纵、影响、加剧了英法关系的恶化。”
  “不支持戴高乐,难道我去支持贝当或达尔朗一伙?”
  “这是两回事。”艾登听不下去了,制止了丘吉尔的胡搅蛮缠,“当务之急是让议会相信,即使法国对我们宣战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议会,法国宣战不是我们的行为引起的——这只会引起多数议员的反感,他们并不愚蠢。”
  “好吧……”丘吉尔把头转向布鲁克元帅,“您说说,法国宣战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法国军事实力不足,宣战充其量是虚张声势,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我听到传言,德国试图在纠集欧洲各国去共同夺取我们在非洲大陆上仅剩的殖民地——比如罗得西亚。”
  “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办?国内现在有300万军队,但我没法部署到非洲去,即便通过飞机转运人员,速度也太慢。”
  空运人员?众人面面相觑,这什么意思?
  “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可以用战略运输机把我们的部队运送到美国,用美国军火武装起来,并派遣去非洲作战……”丘吉尔沉吟道,“美国缺乏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兵,武器装备有很多,与其费尽心机将他们运到英伦三岛来,不如我们把人运出去。皇家空军计算过了,按每架飞机乘坐16人计算,最大一次运输量我们可以直接输送一个师过去。”
  艾德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美国人存心让我们去送死!美国难道缺几个或十个师么?”
  丘吉尔无语。
  艾登叹了口气,最后说道:“阁下,我想提醒您一点,这次有关法国政策的质询是一次预演,如果印度局势继续恶化,可能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质询,那会出现更难看的场面。”
  会议在尴尬不已的气氛中结束了,虽然丘吉尔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但这种自信显然不能再说服更多人。
  散会后,艾登和艾德礼两人碰了一下头,简单交换了意见:政策必须改弦易张,换马势在必行,唯一区别只有一个——要不要倒丘?
第197章
麻烦(5)
  明眼人都清楚,法国问题只是导火索,关键还在于大战局势特别是印度危机。对大英帝国来说,中东远比非洲殖民地重要得多,丘吉尔丢掉中东后还能继续坐在首相宝座上的局面只透露一个信息:大不列颠精英阶层对丢掉中东和非洲是有思想准备的。
  同样,对法国的行动与后续事态发展有关精英阶层同样也有预期,当皇家海军炮轰法国舰队,当英国接纳戴高乐并视其为法国流亡政府代表时,当自由法国配合英国占领法国各殖民地时,英国就对维希法国可能的反应表示知悉。按伦敦的如意算盘,维希法国外有戴高乐与自由法国的针锋相对,内有德国的民族压迫,一定难以维持,最后左支右绌而完全崩塌。英国则借机通过影响法国政局控制欧洲大陆。
  这种策略几乎要成功了,但剧情忽然出现大幅逆转:先是英美连战失利,丢掉了北非和中东,后是法德妥协与缓和(如果称不上和解的话),德国用提前释放俘虏、归还大部分被占领土等办法换取了维希当局认可,得到了残余法国军舰的精华。等德国订单一下,真金白银流入法国,贝当政府又迁回巴黎时,法国人心向背立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不足以决定英国的政策更迭,说到底,没人关心法国人怎么想,当初法国还未沦陷英国方面就能克扣支援飞机,说明坑队友的精神早已内化为大不列颠的政治本能。
  关键是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丢掉印度,英国将立即变成一个二流国家,所以各方面对此都极为关注。偏偏丘吉尔在印度问题上的决策让人很不放心。他固执己见,挑选了很多人反对的蒙巴顿担任印度最高负责人,同时又没能说服美国将力量投入到印度保卫战中。
  丢掉锡兰已为丘吉尔敲响了警钟,还没等他有所反应,日军在马德拉斯的登陆又给予第二次重创,第三次关键重创是在运河区观察到有大量轴心增援舰队通行,所有人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下一阶段对印度总攻的开始。即便印度目前还有将近30万人马,美国方面也保证会游说中国派兵进入战场,但无论军界还是政界要人都对前景表示极度悲观,特别是吉法德发过来的、十分悲观的战况报告让人认为天简直就要塌下来了。
  吉法德在战报中描述了日德联军攻击力之强,海军占有压倒性优势,甚至说日军坦克都比自己要多、要好。这份电报在伦敦引起轩然大波,布鲁克元帅等人倾向于认为是真实的,或许有一些夸张,而丘吉尔认为这完全是虚构的,是吉法德一贯以来“怯懦、胆小、动摇”的证明。他振振有词地辩解:即便日德联军真有5-6万兵力,光是一个11集团军就有8-9万兵力,如何会失败得如此迅速?
  到现在为止,他还不肯承认会丢掉印度,虽不再坚持说转折点,但依然认为大英帝国能够守住印度——印度会成为最终埋葬日本帝国的坟场!其他人也不知道他的信心是怎么来的。目前丢掉的领土对印度而言并不致命,日德联军目前的推进势头也未达到印度核心地带,但很多人认为他已在偏执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远。大英帝国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首相,并不想要固执己见、盲目乐观的领袖,更不要一个头撞南墙还死不悔改的胖老头。
  所以,在艾登和艾德礼上次接触后,两党已有一部分人萌发了其他想法,艾德礼可代表工党主流,艾登代表保守党很大一部分力量,按理说两家联合起来足够将丘吉尔赶下台,并不需要搞这样的秘密工作和暗中接洽。问题是更换大英帝国首相从来不是简单的内政事务,受制于多方面的制约,最关键的是美国因素。
  美国一直是支持大不列颠继续抵抗下去的勇气与希望,而丘吉尔显而易见就是连接双方的关键人物,他不但获得罗斯福的力挺,本人也对英美合作进行了长久且不遗余力地推动,更换、攻讦丘吉尔会给华盛顿造成这样的印象——英国似乎要背弃英美同盟,这个代价大到大不列颠无法接受。无论最后谁胜谁败,失去美国友谊的大不列颠注定无法在这个地球上呼风唤雨,因此美国的意见尤为重要。
  美国的支持确实也称得上竭尽所能——连千架运输机编队的战略运输都搞出来了,日常一切需进口的开销也全是美国大包大揽,大不列颠唯一的支付手段就是打白条。如果这样还说美国不支持或不够支持英国,那无论是谁都觉得非常过意不去。
  可惜,有钱且大方的美国人打仗的手艺实在不怎么样,从非洲战役开始一路就是输。场面虽然难看,但其实对美国影响不大,伤亡说破天也不过50万,但局面恶化速度太快,对美国或许只是几个流血不止的伤口,无关性命,对英国而言就是致命伤。现在日军联合舰队正拼命进攻澳新,作为传统宗主国,大不列颠居然拿不出任何办法,甚至将消息传给华盛顿后,连华盛顿也指挥不动太平洋舰队——尼米兹退避三舍的举动彻底让人看清了美国现在的虚弱。
  美国唯一的希望是拖、是等,是等待美国国内的军火产量爆棚,是等待大批军舰特别是航母编队成军——现在美国还憋着将近1000万陆军出不去呢。可大不列颠还能撑到这时候么?
  “我们的一致意见是,鉴于法德靠拢以及意大利与德国的密切关系,大不列颠不能沦为二流国家,再加上党内有一股比较敌视德国的保守势力,所以……”艾登神情复杂地看了艾德礼一眼,“换马,但不倒丘。”
  “对面条件谈好了么?”艾德礼耸耸肩,“你们这个说法让我感觉似乎我们在迎合德国人一样,我可以告诉你,换了首相照样可以和德国人打下去,我们只不过不想看到一个笨蛋、一个只会用演说和空洞的辞藻蒙蔽民众的混蛋继续待在台上。”
  “大不列颠需要一个贝当,他德高望重又能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关键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艾登不计较艾德礼的态度,“贵党有这样的人选么?”
  “当然没有,不是人人都想做贝当的,也不好做,起码我不适合。”艾德礼神情有些焦虑,“我不反对贵党提出的那个人,他可以被接受,关键是德国人能否接受,以及以什么样的条件接受。”
  一说起“条件”两字,艾登顿时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事情就坏在这里,条件很难谈得拢,里斯本方面已在尽力撮合,但关键几条始终摆不平。”
  “人在哪里?”
  “在葡萄牙,一个安全的地方,有人保护着他,德国也派了人。”
  “不会逼迫他签署些什么么?”艾德礼眉头一样,“那就太被动了。”
  “没我们的承诺和认可,他签了什么也不管用,希特勒没这么傻。”艾登摇摇头,“我现在担心的是希特勒的要价不低,起码不会给我们类似法国的优厚条件。”
  艾德礼心想:这还用问么?法国老早就躺倒装死了,有贝当和赖伐尔之后更是一心一意巴结德国,轴心条件当然要给得优厚一点,不优厚怎么吸引人?英国和德国打了这么多年,从波兰开始就斗上了,当初德国提议和平瓜分世界的意见又不肯接受——鲁道夫·赫斯还关在监狱里呢,皇家海军还剩下一点残羹冷炙估计德国人也看不上。英国现在唯一的价值就是投降后快速消灭美国的抵抗意志,确定德国的全球优势,除这个垫脚石的作用,他不明白德国人会看上哪一点,本来还可以指望英国继续给德国造船的,等这批船厂工人去了北美,显然也失去了该价值。
  他有些烦躁:“我看过希特勒有关欧盟的设想与纲领性文件,里面有关条款对法国来说并不是特别苛刻,但我们就不同。大不列颠生存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一个强国多半也没问题,但不可能是一个一流强国。”
  “现在我们在赌,美国知道我们本土放弃之后还会决定打下去。如果这样,答应德国一些条件没什么了不起,大不了今后毁约,但如果美国不这么做,我们现在就不能随意答应德国有关条件,那将会是非常致命的结果。”艾登叹了口气,“这也是‘转化’计划迟迟无法推动的根本原因。”
  “因为没有勇于承担责任、忍受后果且愿意背负恶名的政治家。”艾德礼一眼就洞察了问题所在,“你们只希望用两党一致认为这样含混不清的口号对民众交代,轻轻松松地把自己的责任撇清,仿佛这场战争也是两党意见一致而参与的。换句话说,享受荣光、慷慨激昂的时候我们没份,背负骂名的时候希望我们一起参与,是不是?”
  “您的意见呢?”艾登不接这茬,只一个劲追问道。
  “‘转化’计划我赞同,不过后面还要商议,工党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能不能让我们派个人去里斯本,我们需要和殿下谈一谈。”
  “下周我给你答复。”
第198章
麻烦(6)
  艾登和艾德礼万万没想到,德国目前展开的和谈并不是一场,而是两场。除在葡萄牙里斯本与秘密抵达的温莎公爵展开谈判外,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更为重要也更为机密的苏德谈判也在展开,担任中间人的是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但他把主要当事人——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叫在一起碰头后,就很明智地不再参与。
  他是个聪明人:在政治上,保加利亚是德国的盟友,在族裔上,保加利亚是斯拉夫同种,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可能两面得罪,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当居间人。苏德两个大国的体量绝不是保加利亚可得罪得起的,别看现在苏联被德国人打得抬不起头,整个轴心阵营除了德国,苏联对上哪个都是吊打,谁知道将来事态如何发展?更何况从德国的意见看,并不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苏联,今后会有俄罗斯解放军执掌的白俄政权,对保加利亚而言,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还有很多。
  里宾特洛普和莫洛托夫是老相识了,当初两家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两人的主要手臂,没想到现在又要再一次坐下来谈谈有关苏德间的根本问题,就连当事人也唏嘘不已。
  熟人相见既免了很多客套,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互相攻讦和指责,对知根知底的双方来说,这完全没有必要。莫洛托夫没一上来就痛斥里宾特洛普撕毁《互不侵犯合约》,后者也犯不着就布尔什维克政治体制进行长篇大论的抨击,双方要做的很简单——尽可能地达成和平条件。
  里宾特洛普虽对元首力排众议,愿意给斯大林一个和平机会感到困惑,按他看来,苏联现在局面近乎苟延残喘,根本无力再战,完全可推倒重来。但霍夫曼一句话就问得他说不出来:“把斯大林打倒之后,谁来接手广袤的俄国土地?弗拉索夫么?”
  后者下意识地点点头,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弗拉索夫现在对我们俯首帖耳,时间长了就未必,长久征服一个国家并不可能,俄国没有成为殖民地的历史,我也不能长期在东方派驻大量兵力,即便派驻也没有意义,他们很快就会恢复过来。”霍夫曼盯着他道,“但如果俄国分裂成2个甚至多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实体,彼此力量比较均衡,截然对立而又相互牵制,他们首先要解决内部的麻烦而顾不上来对付我们。这会为我们赢得时间!”
  至于莫洛托夫,他收到的指令非常明确:尽可能与德国人达成一项和平协议,长期也好,短期也好,只求德国把压力从苏维埃身上移开去打英美,为布尔什维克政权赢得喘息之机。
  双方从一开始地试探性接触到深入洽谈,在很多领域达成了实质性地一致意见,但有几个问题一直绕不过去。
  第一是难民问题:双方同意按1:100的比例接收,即德国接回1个被俘官兵的同时接受100个苏联难民,但双方对难民构成产生了分歧,莫洛托夫只想交出老弱病残、无法创造生产价值的人,而里宾特洛普只想要俄罗斯解放军官兵的近亲属,同时前期苏联当局故意“释放”的将近200万人口需要纳入折算;
  第二是俄罗斯解放军问题:双方同意给予俄罗斯解放军政治实体地位,但莫洛托夫提出,要求弗拉索夫及其组织改名孟什维克,或者干脆叫俄国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党也行,他们建立的国家与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国家一起组织起来形成邦联,统称苏联,由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担任最高领袖,但内部实现全体自治,互不干涉,平等对待。里宾特洛普对该提议感到吃惊,他不明白居然还有这样的事,考虑后觉得这不是他能答应或回复的要求,便推脱需要先行报告柏林;
  第三是国境线分割问题:莫洛托夫原则上准备把列宁格勒让出来,但有关人口必须先行迁移,除此之外,他既不同意现有军事分界线后退500公里,也不同意目前将目前中亚地区的军事分界线计算在内。布尔什维克要求后退最多150公里,而且俄罗斯解放军也不能占领,德国可以派兵驻扎,以15年为限,15年以后由民众自决加入哪一个联邦。里宾特洛普对此表示反对,提出的反建议是将后退距离减少为300公里,但中亚5国必须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独立并接受德国保护。
  第四是赔偿问题:莫洛托夫表示苏维埃现在赔偿不出什么东西来,顶多能移交一些古董、油画和军队装备,但承诺可发行国债分年以实物(矿产品)偿付,也可以给予德国免费开发权。里宾特洛普对开发权没什么兴趣,但对赔偿问题认为可以再谈。
  除上述原则与核心问题外,双方很明智地没有谈惩办祸首、改组政府等屈辱意味很强却没有实质意义的条件,而且就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
  比如各东方国家独立问题,布尔什维克予以全部承认,但要求履行退出联盟手续;
  又比如红军与俄罗斯解放军的兵力分配问题,双方大体维持4:1的比例,即红军300万,俄罗斯解放军75万;再比如俘虏交换原则,轴心战俘无条件全部遣返,红军战俘在“自愿”基础上予以遣返。德国表示,同意苏联在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扩张,如果红军愿意派兵去非洲与英国交战,也可考虑分配一块殖民地,莫洛托夫对此不置可否。
  但唯一卡壳的问题在于关于停火契机与时间,双方在此截然对立:里宾特洛普提出,只有苏联签署和平条约,交付列宁格勒并赞同东方各国独立后,双方才能正式停火;莫洛托夫强调,双方应该就地停火再签署和平条约,苏联可先将列宁格勒交付德军。
  这个事先没料到的插曲反而成了谈判继续深入下去的麻烦。
第199章
麻烦(7)
  “什么?温莎公爵和夫人从巴哈马跑了?”听到这个晴天霹雳的丘吉尔大惊失色,手一抖,雪茄灰不由得落在裤子上,但他浑然未觉,“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有一段时间了,可能有2-3周。”
  “他怎么跑的?2-3周?笑话!”丘吉尔大怒,“负责看管他的人呢?把孟席斯局长请来,我要好好问一问。”
  为避免亲德的温莎公爵的干扰,英国政府将其安排在西印度群岛最北部的巴哈马岛国担任总督,同时还安排了暗地里监视的人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