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656

  “是贝利亚同志的建议,但我感觉出自于是斯大林同志的暗示。”
  “我们什么时候能反击呢?”
  “至少还要再放300-500公里。”
  库兹涅佐夫傻眼了:“这样连古比雪夫都要沦陷了。”
  “如果我们不想德国人今年夏季去打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的话,只能把中路的地带给他们。当然必要的阻击还是要打一打,一点都不打只管撤退的话,部队就真全完蛋了。”朱可夫犹豫了很久,最后狠下心来:“先按这指令执行吧,尽可能把有生力量保存下来。”
第169章
夏日惊雷(7)
  一线平推、扇形展开的战术说起来真的很傻,但德军刚刚休整完毕,又占据火力、机动与人员优势,这股短促突击战术使用起来非常猛烈,德军在长达800多公里的中央战线上动用了4个装甲集团军,整体包括12个装甲师,8个装甲掷弹兵师、26个步兵师在内的强大力量,如同一辆推土机一样隆隆前进,以突击、渗透、摧毁三部曲攻破红军有效防御线,整体战役仿佛是小型巴巴罗萨战役重演,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比巴巴罗萨当初的突进更迅猛。
  7月8日,红军放弃米哈伊若夫卡,断后部队3万余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另有将近1万余名伤病员无法转移,落入德军之手。
  7月9日,德军占领加里宁斯克,守卫此地的2个红军步兵军崩溃。
  7月10日,德军从米哈伊若夫卡一线度过顿河,迅速占领顿河左岸阵地,当初巴格拉米扬率领中央方面军费尽力气所占据的纵深地带全线被德军占领。
  7月11日,德军在800多公里战线上已整体向前推进了200-250公里的路程,南路最南端占领卡恰林斯卡亚,离斯大林格勒只有75公里;中路第3装甲集团军从正面直抵萨哈托夫郊外,第2装甲集团军占领红军城,从南面侧翼威胁萨哈托夫;北线一直打到奔萨,随时有可能调头南下直接攻击200多公里的萨哈托夫。
  德军下一步攻击目标此时已呼之欲出,就是萨哈托夫——这座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枢纽城市。从萨哈托夫往南350公里是斯大林格勒,由此往北500公里则是喀山,往东400公里就是古比雪夫——那里是众多苏联国家机构与外国使馆临时驻扎地,他们从莫斯科搬出来不到2年,现在又再一次面临搬家。
  占领萨哈托夫就意味着从军事上截断了伏尔加河,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将斯大林格勒半合围,虽然距离真正包围这座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红军战略形势急剧恶化。
  不过德军在乐观之中也有隐忧,在进展一片良好、前线捷报频传的同时,蔡茨勒也敏锐地从各部上报的战况通报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各部队普遍反映红军毫无抵抗之心,一触即溃,占领目标区域速度奇快,但实际消灭的敌军数量并不多。4个装甲集团军打了将近一周,真正消灭的敌军加起来不到30万(其中被俘10余万),不仅数量比不上城堡战役,质量也下降得十分厉害。
  蔡茨勒亲自去检查过被歼灭的红军部队,发现大都是今年春夏之交组建的新番号部队,毫无战斗力,要么是老番号部队中战斗力比较差、意志薄弱、装备恶劣的人员,望着一大批被俘的伤病员和那些没伤没病却全是40、50岁男子组成的俘虏队伍,他忍不住在心中大大打了一个问号。
  更让德军头疼的是,占领区里还余留了一大批俄国人,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很多人已连续饿了4-5天了,他们甚至都忘记了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了。如果换以前的党卫军特别行动队,碰到这些人说不定直接就拉出去突突了。但霍夫曼在俄罗斯解放军成立后已下过指令,严禁国防军、党卫军接触敌占区民政,日常事务一律由俄罗斯解放军管理,德军应通过俄罗斯解放军的官员传达有关民政指令。
  审讯很快显示这批老弱病残是红军撤退时有意留下的,一方面他们行动不便,根本跟不上转移步伐;另一方面,除少数人外,大多数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完全是累赘,而且什么有用的东西也没给这些人留下。
  这样的事不是一个地方或少数地方上演,在多个新占领区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最后经过紧急协商,总参谋部决定从各部军粮中拨付一点用于救济这些平民。
  到7月12日,德军上下愕然发现:本方用于此次进攻的部队总共不到80万,但依靠德军口粮过活的占领区人口骤然增加了20多万,再加上被俘的10万红军战俘,一下子多了30多万嘴,粮食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情况很快就汇报给了东线军需总监施蒙特,他感觉到这件事非常棘手:全部干掉这些人固然一了百了,但一方面感觉下不了手,另一方面又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养起来也不是个事,虽然可以只给这些俄国人极少的粮食,但再少也有30万张嘴等着救济,随着德军快速推进,可以预见人口每天还会增加。
  对于这群人员如何处理,他拿不定主意,只能将请示电报发往柏林,弗拉索夫硬着头皮发来电报说“希望能在不影响部队作战的情况下救济一下俄罗斯灾民”,同样被总参谋部转给了霍夫曼。
  霍夫曼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就地兴办难民营,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然后再逐渐利用运送补给的火车运力向后回转,难民营由俄罗斯解放军维持秩序,德军负责监管。
  施蒙特以德国人特有的精细确定了难民救济标准:4个俄国平民或3个红军俘虏发放1份相当于作战部队普通士兵的粮食,但不包括肉类,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这样统计的结果显示差不多就相当于增加了8-9万部队的口粮需求,刚好把战役运输和存储潜力用完。
  没想到各地刚办起难民营,开始每日发放粮食救灾,不知道又从哪里涌出来大量俄国平民和躲藏起来的俄国散兵游勇向难民营涌动,他们眼冒绿光,见了粮食就扑上去,任凭俄罗斯解放军拳打脚踢也不松口,以能吃到一口为最大满足。
  到7月15日,难民人数已突破70万。而火车每天能利用的回程运力不过3-4万,难民营残留人员最快也要20天才能全部运完,而这还是建立在不要新增人口的前提下——没人对此报以乐观态度。
  此时难民每天的粮食消耗量已相当于20万德军的口粮,层层上报后,霍夫曼拍板决定,鉴于战役中弹药消耗不大,批准压缩弹药补给而代之以粮食运输,要求加强监管行为,防止不法。
第170章
夏日惊雷(8)
  “我的元首,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不是去俄国做善事的。”得知消息的凯特尔闻讯赶来,一脸着急的模样,“这些人员牵制了我们大量人力、物力、精力,部队还在打仗,会影响战役推进……”
  “你说怎么办?”霍夫曼扫了他一眼,“派党卫军特别行动队用机关枪进行管理?”
  “这个……这个……”豆大的汗珠从凯特尔头上不断涌出,最后总算挤出一句话,“这也不行。”
  “那你说怎么办?”
  “自生自灭怎么样?”
  霍夫曼摇摇头:“如果现在没有俄罗斯解放军,这么做是可以的,但有了他们就不能这么干。”
  “为什么不行?我看弗拉索夫本人的意思似乎也不以为然,再说,您决定的事他们敢反对?”
  “他是不以为然也绝不敢反对,可你不要忘了,俄罗斯解放军现在有40多万人,这40多万人都和他一样想法?你能保证这70万平民中没有这40万部队的亲人、朋友、故旧?先不说我们是来解放俄罗斯人民的,见死不救首先就让我们立不住脚,你让俄罗斯解放军的普通官兵怎么想?怎么看我们?”霍夫曼叹了口气,“俄国这么大、离我们这么远,直接统治是不行的,必须要友好政权帮助我们、服从我们,如果这个政权不是根植于其所属人民的拥戴而是单纯依靠武力,其统治能维持多久?”
  “你们总以为只要我军部队在一天,局势就乱不起来……可你知道我们为东线投入了多少?80%的作战部队,70%以上的战争资源全在东线,战争一天不能结束战斗我们就一天不能撤军,我们至少已为东线永久性损失了100万人口,再损失100万国内就会难以承受。总不能战争结束我们还在俄罗斯和东方国家继续维持几百万的部队吧?那我们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根本就没有扶持他们独立建国的必要,干脆直接统治算了……”
  凯特尔想了又想,不得不迟疑地点头认为元首说的很有道理。
  “那现在我们怎么办呢?”他哭丧着脸,“不但不能杀还得管起来,还要白白掏出粮食,更要命的是,围攻萨哈托夫的战斗都会受到影响。这已经不是军事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了。”
  “让部队先把战线停下来,集中精力运输一批粮食,然后把人转移到后方安置,让俄罗斯解放军腾出精力干这件事,谁干得好,将来可以在政府里获得理想的职务。”霍夫曼无奈地一摊手,“现在先保持对萨哈托夫的压力,过两天再继续军事行动,反正敌人也打不过来,就再让他们多撑几天。”
  7月16日,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发生了,东线中央战场进攻部队一律接到通知暂停前进,巩固、维持占领区秩序并尽可能将俄国平员往后输送,等待几天后再重新转入进攻。红军几十万大军没能阻挡德军前进脚步的事,居然让70万平民给办到了。不过,部队的中高级军官抱怨归抱怨,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决定是错的,战争对平民的伤害不可避免,但有意识的屠杀和劫掠却让有良知的军队不齿。
  很多士兵愤怒地表示:“我们原以为打倒斯大林只是一句口号,从现在来看,这不仅不是口号,而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摧毁这个人吃人的制度,消灭这个前所未有的暴君!”
  但霍夫曼显然低估了钢铁同志的无耻,随后几天,又有成群结队的人员从四面八方向德国阵地和难民营涌来,大部分都是货真价实的老弱病残,但也有不少俄国游击队混杂在里面。游击队的招数也很不简单,他们不挑选德军阵地下手,也不硬碰硬,而是专门躲在阴暗角落里下手,或是假扮俄罗斯解放军在难民营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混乱;或是散播谣言说难民营就是屠杀营,将来免不了全部死亡,总而言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搞乱秩序。
  屡屡吃亏的俄罗斯解放军当然也不是善茬,稍微有点动静就是一梭子横扫过去,还有就是挟私报复,大部分时候这种处理方式肯定是错误的,死在枪弹下的免不了是平民,这又加重了俄国平民与俄罗斯解放军之间的情绪对立与关系紧张。两天之后,被弄得焦头烂额的各集团军司令官如雪片一般的电报飞了进来诉苦。
  “出动党卫军特别部队吧。”霍夫曼无可奈何之下,找来了希姆莱,交代道,“我已下令由国防军和宪兵接管全部难民营,特别行动队负责甄别,俄罗斯解放军负责人员向后输送与转移,俄国平民凡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的,可以救灾,凡是捣乱、有反抗迹象的,一律格杀勿论。”
  “需要最终解决么?我问过前线,都是老弱病残,没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
  霍夫曼摇摇头:“如果最终解决,那我们就前功尽弃,无论如何得把人弄到后方去,死亡率高一点不要紧,本来就是老弱病残,他们会把这笔账算到布尔什维克头上的。”
  “听说数量可不少,都已超过100万了。”希姆莱苦笑道,“当初我们抓100万犹太人可费了好大劲,说句真心话,要想一下子实现最终解决都很麻烦。”
  “收!一律都收!”霍夫曼咬牙切齿地说道,“哪怕200万也收,将来我要和斯大林好好算这笔账。”
  霍夫曼不知道斯大林最初布置的计划就是200万,只不过德军推进速度过快,基层党组织来不及部署组织而已,在70万后面的人群中,还有30多万是切切实实被德国人难民营的粮食和香气引诱过来的,还不是计划中的因素,但这同样够德国人忙乎一阵子。
  在听了一堆恶心人的消息之后,总算隆美尔报过来的消息令人异常振奋:他的部队已在里海东岸登陆成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量的抵抗,不但派出部队夺取附近的小港口,还找到一大片空地建立飞机场。
  “很好,快速出击,不给斯大林喘息的机会,中路战场让他的阴谋得逞了,里海这里看他怎么办?”
第171章
夏日惊雷(9)
  由于斯大林以“难民代兵”的政策逼得霍夫曼手忙脚乱,原定于7月16日傍晚召见马沙尔的时间被迫推迟了2天,一直到7月18日晚上,霍夫曼才有机会召见这次破交行动的主要军官。
  “关于对本次俘获的英国平民的审讯结果,我已看过完整报告,我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对此持什么意见?”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美国在国内启动了庞大的造舰计划,资源、船台、经费都不缺,唯独缺少足够的造船工人,这是英国安排普通工人移民的前提条件。”马沙尔顿了一顿又道,“我们也发现里面有不少达官贵人借着该名头转移去新大陆,这同样说明丘吉尔政府的信心已动摇了,他们可能有跑去加拿大建立流亡政府的设想,我隐隐约约听到传闻,比转移熟练工人更早一些,英国科学家、技术工程师已大量往北美移民。”
  “这说明我们的封锁策略是卓有成效的,光每月那几十万吨的油料运输就压得丘吉尔喘不过气来……”霍夫曼笑道,“我们不能让美国人太舒服了,更不能让他们从容不迫躲在家里使劲造军舰,我们要把他们引出来打,这次行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您都清楚吧?”
  “是,元首,我完全明白。”
  霍夫曼又转过头去对小泽道:“堀悌吉将军在印度打得十分顺利,如果我们在南美开辟一个战场,会是对他非常有利的支援和帮助。”
  “感谢元首!我会竭尽所能!”
  “那就好,一路小心!虽然我兼任着海军总司令,但现在没法去意大利为你们送行。军备部还准备了一些新玩意,到时候舰队可能用得着。”不过,说下一句话时,霍夫曼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走之前去拜访一下里希特霍芬元帅吧,他生病了。”
  马沙尔等人大吃一惊,他们知道当初里希特霍芬借口生病其实只是为了给小泽腾个位置,后来雷德尔元帅隐退后,这种策略其实就不必要了,没想到他这次居然真的生病了,从元首的口吻上听起来似乎病得还不轻。
  “很严重?”马沙尔下意识地问道,“我记得上次他从索科特拉岛回来还是神采奕奕的。”
  霍夫曼点点头,用手指了指脑袋:“事情很突然,医生发现他这里长了癌症,手术治疗非常困难,目前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真实历史上里希特霍芬是1944年才查出患脑癌的,现在虽然提前了一年发现,但对40年代的医学科技来说,基本也无计可施。里希特霍芬平时看不出有任何问题,完全表现得和常人一样,但只有他自己清楚,头疼、晕眩等症状发病的间隔越来越近,持续时间和发作过程越来越痛苦。
  众人对里希特霍芬都是非常感激的,正因为有了他的努力,德国海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起来。第二天他们在医院里看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里希特霍芬,虽然外表看上去和常人无异,但马沙尔等人明显感受到他憔悴了不少,精力也有些不济。
  “听说你们在北大西洋打得很好,打得丘吉尔都准备跑路去加拿大,这我就放心了。”里希特霍芬遗憾地说道,“这次行动其实我非常感兴趣,也很想去,但医生们拦着不让,元首也不同意,哈……他们不知道我身体其实很好,哪怕现在开飞机上天都没问题。”
  看着还在硬撑的元帅,所有人心里都感觉很难过,小泽的感触是最深的。
  “好了,好了,你们来看我就很高兴了,我就不去意大利送你们了……”
  马沙尔和小泽等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病房,他们私底下问过医生,如果休养得当,元帅预期寿命大概还有2-3年,如果情况恶化,那可能只有1-2年。
  从柏林回来的舰队高层除带回一堆勋章和晋升命令外,还带回来了新型号飞机——元首口中的新玩意,其中就包括新研制成功的Ar-352(彩云改)舰载侦察机。别看Ar-352在型号数字上小于Ar-372,但这其实是不同的两款,Ar-272,Ar-372是一脉相承的水上侦察机,而Ar-352却是不折不扣的舰载侦察机。
  阿拉道公司比一心想要爆个大新闻的道尼尔公司实在多了,没有好高骛远地在新机型上采用901,直接就是下手801,并预留了加装MW-50系统的接口,同时在系统设计上留有余地,万一将来换装901发动机,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转型。经过几个月的验证飞行、原型机制造,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一气呵成地完成了。
  Ar-352在试飞中不嗑药飞出了时速637公里的速度,嗑药后可以最高速度持续飞行15分钟,速度高达671公里,这个速度看上去似乎一般,但考虑到这是架3座侦察机,而且还根据德国人的体型比日本彩云原版略微放大了一些,已非常难能可贵。内部做过验证,在4000米高度,除了Me-262,其他现役战斗机在相等高度上都追不上彩云,就连嗑了药的Fw-190A8也只能勉强跟在后面吃灰,而一旦彩云启动嗑药模式,没几分钟就会消失在战斗机飞行员的视线里。
  更难得的是,彩云不仅飞得快,而且航程极大,整体超过5000公里,如果部署在亚速尔群岛上并加挂副油箱,英国南部、加拿大纽芬兰岛都在侦查覆盖范围内,这让所有人都喜出望外——这航程比现在最牛的联合攻击机航程远得多,都快赶上4发专业巡逻机了。
  大喜过望的海军部给阿拉道公司发了征询函,问能不能将其改成鱼雷攻击机使用,阿拉道的回复比预料得还振奋人心:有关鱼雷机型号改进工作目前正在着手,预计12月份完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