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656

  他的意思虽然很婉转,但却十分明确:新不列颠岛这根骨头不好啃。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会议室里众人都焦躁起来,能当到将军的就没一个笨蛋,他们非常清楚在目前状态下打一个胜仗意味着什么:不但能缓解总统与上司的政治压力,为今后的晋升与重用铺平道路,而且还能在全球盟军低迷的时候形成亮点,让华盛顿加大对太平洋方向的支援投放力度——很多人认为太平洋战场之所以迟迟打不开局面是因为“先欧后亚”的政策所致,虽然不敢奢求立即扭转这个政策,但至少也能大大提升太平洋战区的重要性。
  “您有什么好的想法?”尼米茨问没怎么发言、但一直盯着地图不放的第5两栖作战军军长霍兰德·史密斯少将——这是前段时间刚拨给太平洋战区的增援兵力。
  “我想去打这里。”霍兰德·史密斯指了指地图上的吉尔伯特群岛,“从位置上看,这是从马绍尔群岛到澳新一线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能占据该处,不但可以构建所罗门群岛与澳新的前沿防线,同时还能威胁马绍尔群岛与特鲁克锚地。”
  吉尔伯特群岛各岛都较小,唯独塔拉瓦较大,形似一只水鸟,由一连串岛礁组成,中间是礁湖,东、南两边分别约长33公里和22公里,西边则是连绵不断的暗礁,中间有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真正陆地部分是塔拉瓦最大的岛礁——比托岛,但全岛也只有3700米长,500米左右宽,总面积1平方公里出头。该岛是日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核心,构筑有唯一的轰炸机机场。
  “日军对此进行过一定的防御强化,虽然没有确切情报,但我认为上面守军估计在3000-5000之间。”
  进攻塔拉瓦?众人眼前一亮,迅速热议起来:显然,与新不列颠岛相比,塔拉瓦没这么难打,该岛位置和战略价值也完全称得上重要,一旦拿下该岛,整个吉尔伯特群岛都会落入美军之手。关键是,进攻这样一个小目标正好符合华盛顿“既要取得胜利又不能冒险”的矛盾心理,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哈尔西马上表示赞同:“现在舰队实力还可以,再加上补充了陆军兵力,我赞同在这地方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完全控制该群岛。”
  肯尼测量了一下马绍尔群岛与塔拉瓦之间的距离,发现将近800公里,这意味着战役打响后基本可以排除马绍尔方向的空中支援,如果能第一时间就瘫痪日军机场,塔拉瓦将对航母舰载机完全不设防。
  萨瑟兰少将认为塔拉瓦有3000-5000守军的估计应该是可靠的,毕竟这只是一个1平方公里刚出头的岛屿,再多兵力日军也摆不下。他唯一的希望是动作要快,现在联合舰队主力急着回本土,一来一去至少50天,整个战役必须控制在50天之内解决。
  尼米茨和麦克阿瑟对着地图认真研究了一番,然后互相对望一眼,彼此心照不宣地点点头。几个大佬意见高度一致,进攻塔拉瓦的决定立即就得到通过。
  尼米茨给这场战役取名“电击”,准备调用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和第5两栖军2个陆战师为核心的主力部队,以狮子搏兔的姿态迅速吃掉该岛,哪怕日本航母编队随后赶来也只能扑空,万一日本派遣的还不是主力舰队,争取连这支舰队也一并吃掉。
  考虑到这次战役是以舰队和两栖登陆部队为主,同时又算是两大战区重叠的位置,麦克阿瑟推举尼米茨担任战役最高指挥官,并同意调用他所在战区一切必要的资源,并承诺会在进攻其间守住新几内亚与布干维尔岛一线,避免进攻部队的后顾之忧。
  “既然大家意见高度一致,我们立即形成可靠的作战方案然后报告华盛顿。”尼米茨说道,“我要送归来的堀悌吉一个大大的见面礼!”
第153章
印度攻略(4)
  实际上,美国对英国保卫印度的想法了解得并不清楚,英国其实对保卫印度投入了很大热情和努力。
  在亨利·梅特兰·威尔逊上将率从伊朗败退的第10集团军残部退入印度后,英国方面迅速对印度兵力进行了重整,整体分南、东、西北3个集团军:
  担任主力、长期部署在印、缅一线的东部集团军改组为第14集团军,由欧文中将担任司令官,辖第15军(第5、7印度师、第81西非师)、第4军(第17、20、23、26印度步兵师和第254印度坦克旅)、第33军(第2英、第36印度步兵师),总兵力超过20万人;
  第10集团军与原G该地部队结合后仍称第10集团军,不过该集团军实力较弱,名义编制一共6个师,其中3个从伊朗战场败退的部队经补充后满员率仍然不到70%;
  南部主力又称12集团军,由设在锡兰的陆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原本要与第14集团军一起编组为第11集团军群,但日本截断印度洋对外联系后,英国意识到锡兰地位的重要,将该集团军单独设立,除印度南部的第3印度师、第2非洲师外,锡兰岛上的兵力主要包括第19、25印度师、第50坦克旅和第99印度步兵旅。
  总体而言,在印度的英国地面部队一共包括17个师级番号,8个旅级番号,然后加上皇家空军驻印部队、中国驻印军、美国驻印陆军航空队等,总兵力已超过40万。
  原本英国在印度还驻有东方舰队,但在第一次锡兰海战被南云指挥机动舰队蹂躏了一番,后又被堀悌吉在印度洋战役中打得近乎全军覆灭,皇家海军现在除2艘辅助巡洋舰,4艘驱逐舰和10几艘近海巡逻炮艇或补给船外,几乎没什么实力,只有在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亭可马里等主要港口还有一些岸防、防空、陆战部队,所有归海军指挥的人员拼凑起来大概还有1万多人。
  在这些部队中,纯粹英国部队差不多12万,印度部队25万(由英国人担任军官)。但25万英印军的战斗力水平不可一概而论,有几个是纯粹锡克人、廓尔咯人组成的部队,总兵力大约在2万左右,战斗力极强,甚至比纯粹英国部队都强,其余20多万印度部队就不值得一提了,但比缅甸人昂山临时组建的缅甸独立军和暹罗的皇家陆军,水平依然要高一点。
  驻印部队的装备数量也不少,有各类型坦克500多辆,飞机400余架,但均以老旧型号为主。以坦克为例,大部分是英国本土产的十字军和瓦伦丁,还有美国早期援助的格兰特将军,只有不到100辆是较新式的谢尔曼,新出产的丘吉尔和萤火虫坦克都与印度军无缘;飞机大部分也是老型号,战斗机基本都是飓风,只有40余架喷火,还不是最新的喷火14,只是喷火8。
  自第10集团军败退印度到马达加斯加岛被德军占领这段时间内,英国通过南非向印度运送过去不少军需、装备和人员,但规模远远不能与以前掌握制海权时相比,大多数时候是以1-2条商船偷偷摸摸运送的形式展开,放在美国人眼里就是无所作为。
  小规模的偷运其实效果不算差,从中东退下来的第10集团军就是靠这样的努力才勉强恢复了元气。皇家海军对形势判断很准确,联合舰队虽然发表声明封锁北印度洋,但实际上舰队主力一直在参与作战,根本不可能真正封锁如此大的一片海洋,大型船队说不定会有损失,小规模运输完全不用怕。
  到后来发现联合舰队主力投入北美、巴拿马作战后,对印度洋的控制更趋弱,除靠近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的阿拉伯海占据绝对优势外,其余根本就无力监控,印度与南非之间的人员和商品往来依然维持了中等规模的格局,只是航线要绕个大圈,不能再贴着东非沿海走,必须绕道马达加斯加岛外围。直到5月份该岛失守后,这条通道才最终断绝,但印度东海岸与澳大利亚间的物资往来依然在持续,拨给驼峰航线的物资主要也从澳大利亚转运而来。
  美国方面对印度人最大的不满在于其混乱的整体思路与军事逻辑:由蒙巴顿担任总司令的东南亚战区除表面接受中印缅战区管理外,其他决策一概不通过中印缅战区。英国不但没有向盟军报告整体防御印度的思路,也不说明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与打算,更不愿意将部队全部纳入中印缅战区统一管理。
  以至于在印度这块土地上,英军、美军、中国驻印军均各行其是,无法统一指挥,惹得史迪威经常大动肝火,在他看来,英国人比中国人还不好打交道。这种抱怨与“混乱”传到罗斯福耳朵里,就使他误以为丘吉尔不想保卫印度。
  实际上英国人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们将印度视为自己的禁脔,根本不想在印度受到明显威胁前让美国人插手,驻印军也好、美国航空队也好,都是当初日本在缅甸发动攻势时手忙脚乱的临时部署,按照英国的想法,一旦缅甸战事告一段落,印度没有特别重大威胁时,这些部队都应清理出去。
  大英帝国固然不能将印度让给日本,但也不能容忍美国、中国将手伸到印度来,这才是蒙巴顿和英国上下一直对史迪威不冷不热、阴阳怪气的原因所在。在英国人眼里,依靠现有兵力,对付日本部署在缅甸的15军绰绰有余了——对方一共不到10万部队,飞机不到100架,日本最好的97式坦克在英国人眼里也完全不值得一提。
  英国方面更不情愿让中国军介入印度事务,只同意驻印军在印度接受训练,为将来反攻缅甸做准备,甚至美国驻印度航空队英国人都想插手管理,无奈在其他地方有求于美国而开不了口罢了。
  三方矛盾焦点就是反攻缅甸。史迪威一力推动此事,中国当局考虑打通滇缅公路有利于物资输送也比较积极,但蒙巴顿却拒绝派地面部队参与,顶多出动空军意思一下,甚至认为中国驻印军的最终目标才是协助英国收复缅甸——中国出兵打跑日本然后让英国接收缅甸。这让蒋极不满意,他认为如果由中国军进攻这10万日军,没30万人参与、付出10-15万伤亡绝对拿不下来,即便云南方向部署有这个兵力也不能这么干,难道英国人就可以在一旁看着中国人流血牺牲、与日本人打死打活然后再最后把胜利成果白白摘走?
  对英国人只要成果不肯出兵的行为,史迪威也是极为鄙视,再有心偏袒也觉得开不了口,他同样不想让美国陆航为英国人火中取栗,一来二去,反攻缅甸的计划不断往后拖。而这时候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向东京报告要求主动向印度进攻。
  该作战计划引起了缅甸日军内部严重争议,参谋长小畑信良少将坚决反对,认为兵力不足、补给也不得力,整个作战计划完全一厢情愿,“忽视了敌军的抵抗”。牟田口廉也强行要求推动,吵到后来向东京打电报要求撤换参谋长,但东京大本营批复下来的结果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主张进攻的牟田口廉也被大本营调回国内转入预备役,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最莫名其妙的是原来担任第14军军长,已转入预备役的本间雅晴中将重获启用,拟担任15军司令官职务。
  该任命在参谋本部引起强烈震动,大家都不明白石原莞尔为什么这么办,虽然众人也觉得牟田口廉也的计划不太靠谱,但比起本间雅晴来说,总是前者更好一些,而参谋本部不是没有更好的人选——现在担任军事参议官、与石原莞尔相交深厚的板垣征四郎暗示自己愿以大将军衔去屈就该职务,只求能去一线部队带兵作战,同样为石原莞尔婉拒。
  连石原莞尔的后台,东久迩宫稔彦王也非常吃惊,表面上他毫不犹豫签字放行,私下却问为什么挑选本间雅晴这样出了名的胆小鬼担任这个重要职务?
  “他在菲律宾战役中打得很糟糕,总抱怨情报不准、后勤混乱、缺少人力,比大本营要求晚了4个月才完成任务,最后还放跑了麦克阿瑟……为什么要重新启用这样的人?”
  “殿下,缅甸战役您认为可以打赢么?”
  东久迩宫稔彦王先摇摇头、又点点头:“困难很大,并没有牟田口廉也说得这么乐观,但如有得力将领,完全可以一战。”
  “我不这么看,从缅甸打印度是不利的:兵力没有优势,后勤非常缺乏,更没有海军支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石原莞尔解释道,“本间雅晴胆子是比较小,但胆小有胆小的好处,至少不会冲动乱来。至于板垣,我怕他会在印度方向打成胶着……”
第154章
印度攻略(5)
  按石原莞尔的说法,他不看好牟田口廉也的进攻策略,太冒险、太激进,完全是鲁莽——如果放在刚开战时的菲律宾,一口气猛打猛冲之下说不定还能活捉麦克阿瑟,但现在中印缅三国战线基本稳定,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冒险完全得不偿失,差不多是必败结局;同时他又认为自己的老朋友板垣征四郎肯定比牟田口廉也要强,如果换他来指挥,战事多半会打成消耗战并持续僵持,这对补给线超过5000公里、联合舰队主力又不在的日本来说完全是个灾难。
  “换本间雅晴上去岂不是还没打就输了?”
  “他不会输……”石原莞尔微笑道,“进攻他不行,防御战都打不赢真可以直接去切腹了。”
  东久迩宫稔彦王马上跟着大笑起来,一瞬间就明白了石原莞尔的用意:他其实反对进攻,但不能直接告诉缅甸军,那样对士气损伤太大,换本间雅晴上去,依照这家伙的个性肯定扯开喉咙索要补给、增援、装备,这些没到位前他不会进攻,事情就大有回旋余地——这也是日本特色的处理方法。缅甸军真要是补给到位想发动进攻,石原莞尔肯定又会换人。
  众人将信将疑地看着缅甸军的表现,议论逐渐被压下去,等堀悌吉有关印度攻略调整的电报一到,本间雅晴的任命和缅甸方向采取守势的决断一下子就变得非常关键——第15军牵制了整个印度第14集团军、中国驻印军和美国陆航足足25万以上的兵力,印度南部一片空虚,客观上为突袭锡兰创造了良机。
  “你早就和海军沟通好了,是吧?”事后所有人都称赞东久迩宫稔彦王决断英明、用人不疑,弄得他也有些飘飘然,不过他知道这完全是自己完全把宝压在“石原之智”上的惯性使然,第二天签发完有关同意印度派遣军进攻的文件后,他忍不住问石原莞尔。
  “没有,没有……殿下,这是误打误撞。”
  东久迩宫稔彦王却不信,摇头道:“昨天的事我听说了,和海军搞好关系其实也没什么,山本大将蛮有意思,为人也大方;堀悌吉更不错,不声不响弄来2万多德国兵帮忙打仗,还不用我们出钱,就是某些人实在讨厌了些……”
  至于某些人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身为皇族的东久迩宫稔彦王不便直接攻击同样身为皇族的伏见宫博恭王。
  5月24日凌晨时分,庞大的联合舰队主力除栗田健男带着护航军舰在马尔代夫留守外,其余舰只倾巢出动,已行驶到准备发起进攻的位置。300公里外,机动舰队陆续开始放飞战机,安装了德国最新弹射器的瑞鹤号速度最快,一架又一架He-218俯冲轰炸机和Ju-98攻击机腾空而起,其余飞机也在有条不紊地陆续起飞。
  得到意大利海军的博尔扎诺号轻型航母后,机动舰队又恢复到5艘航母的建制,不过却从原先的2大1中2小变成了2大3小,机群整体规模略有下降,但飞行员数目比巴拿马战役结束后多了不少——那批在索科特拉岛接受培训的新嫩海航飞行员在魔鬼训练下终于成军加入编队,而编队中参加过珍珠港战役的老兵打到现在还剩将近40%。鉴于有经验飞行员的减少,堀悌吉和冢原二四三已下定决心,这次是这批精英飞行员最后的战斗,返回本土后将要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抽调出来用于培训后备飞行员。
  由于时间较紧再加不敢打草惊蛇,水侦只对重点位置进行了浮光掠影般的勘察,对敌情掌握不太清楚,隐约判断锡兰守军人数在3-4万左右,重点分布在科伦坡为核心的西海岸和以亭可马里为核心的东海岸。对照片研究半天后,德国海军陆战队印度战斗群指挥官西奥多·舍尔中将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设想:避开敌军防御相对完善的港口地带,直接在距离港口40多公里外的滩头登陆。
  由于联合舰队掌握着绝对制海权,在哪登陆并不是太大问题,难就难在登陆后怎么办。该计划的好处是最大限度避免了敌军沿线防御的阻拦,同时又不至于在火力压制时破坏港口设施——这些设施对后续作战大有用处。
  草鹿任一认为这么做固然减少了登陆的困难,但也给了敌人从容的时间进行部队调度与集结,上岸后容易打成胶着。
  “你们看清楚了么?预定登陆地带有防御工事或类似龙牙一样的反坦克障碍么?”舍尔问道。
  几个水侦观察员都摇头。
  “那就是它了!”
  为避免反复争夺滩头阵地,他最终决定采取更为大胆的打法——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在科伦坡和亭可马里分头登陆,上岸后进行包抄攻击,让英国守军不能相互呼应。
  好几个将领为德国人捏了一把汗:德国海军陆战旅虽有4个,但总兵力只有2.4万出头,而且各登陆场面积都不大,第一波次登陆最多只能上一个装甲营和一个装甲掷弹兵营,必须控制稳固的滩头阵地后才可能把炮兵也拉上去。即便英国人按3-4万的保守数字估计,上岸后的德国陆战队要用3000-4000人投入首轮进攻并挡住十倍于己的英军反扑。
  “兵力够用了,我手下绝对是精锐,如果对面还是我认识的英国人,完全没问题,再多一倍也够打!”
  为怕引起误解,科尔帮着解释道:“舍尔中将可不是吹牛,当初他在东线霍尔姆包围圈里坚守了100多天,用5000多兵力击退了10万苏军,那时候他手头装备远没有现在好,更不要说还有压倒性的空中和海上优势,所以尽可以相信他……”
  堀悌吉点点头:“既然舍尔将军有把握,科尔特使也这么说,那就按这个办法来。”
  舍尔少将在霍尔姆战役结束后就回国休整,霍夫曼非常赏识他,不但军衔晋升为中将,还授予其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最后又让他带这批部下连同其他各陆军部队抽调的兵力成建制转入海军陆战队。
  这可不是闲置,现在谁都知道海军升官快,舍尔上面除陆战队司令休斯上将外就没有别人,放这个位置等于是副集团军司令官的级别,只要顺利完成印度攻略,今后一个上将头衔保管跑不了。
  对舍尔本人来说,霍尔姆这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对英国人还真有点看不上眼。
  拂晓时分的锡兰一片静谧,即便已接到了日军占领马尔代夫的消息,但由于认为日本目的是尽快返回本土,已转入战备体制的锡兰守军那一丝侥幸和惯性并未完全消失。陆军司令霍金斯中将刚刚睁开眼睛,还没清醒过来,猛然间就听到低沉的轰鸣声从远处响起,没等他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窗外有强烈的闪光闪过,然后是剧烈的爆炸声在耳畔炸响。
  有过对纽约和巴拿马战役的夜袭经验后,对亭可马里和科伦坡进行空袭已完全不在话下,更不必说渊田美津雄去年就打过一次锡兰,对两座城市的防御弱点和重要设施一清二楚,他熟门熟路地将大队机群带到机场上空,随着第一发照明弹投下,攻击机群一起涌入,将成片的燃烧弹、航空炸弹投掷到机场上——这事情他们在巴拿马战役中干过多次,早已驾轻就熟,连命令都不用多下,各机纷纷就找好了各自目标。
  “日本飞机,日本飞机来空袭了……”
  等副官跌跌撞撞冲进来时,霍金斯正气急败坏地对着话筒怒吼,连声责骂雷达站为什么不早点报告情况。可怜的雷达站军官被骂得狗血淋头却不敢辩解,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压根就没想到这批日本舰载机飞行员是超低空掠海飞行而来的,等突然出现在屏幕上时距离不到60公里,雷达兵迟疑着不敢上报——因为锡兰潮湿温热,雷达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误报,这次他照样没怀疑敌机来袭,只以为又出了故障,想尽办法试图排除,等终于弄明白不是故障而是确有敌机接近时,飞机轰鸣声已听得十分清楚了。
  空袭只是噩梦的开始,6点钟左右,就在霍金斯忙着听取有关机场损失报告时,更惊人的消息传来:海面上浩浩荡荡地出现了日军舰队。
  等岸防炮兵手忙脚乱地试图开火时,更远距离之外的武藏号已一马当先,直接就用460mm口径主炮重点发言——在索科特拉岛待了几个月后,今天终于轮到其再次发威!
  “轰隆”一声巨响,将所有人都吓得魂飞魄散,霍金斯没看出异样,旁边的海军上校雷蒙一边划着十字,一边在口中喃喃自语:“上帝啊,这是18寸炮,那艘超级战列舰来了!”
  满头大汗的霍金斯连忙吼道:“快!快!给蒙巴顿勋爵和乔治·吉法德中将发电,锡兰遭遇日军全面攻击,我军危在旦夕,急需增援!”
  就在他话音刚落之际,几十艘登陆舰艇从联合舰队主力舰身后涌出,向着预定登陆地点疾驰而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