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656

  我们再次大声疾呼,欧洲大陆后裔、非洲后裔、印第安后裔的美国民众不要再给无耻政客和犹太金融寡头卖命了!这场战争与你们无关!坚决拒缴税收!坚决拒服兵役!如您已在军队中或即将给他们卖命,为保住生命,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战场上碰到我军立即投降,我们保证给予良好待遇;
  2、学习常用的德语或意大利语,万一被我军俘虏,掌握德语、意大利语可获优待;
  3、如果暂时学不会,就请您在身上留好纸条或保留我们散发的传单——‘我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请看在他们的份上宽恕我的罪行’,我们将予以宽大处理……
  所有拥有德国、意大利血统的被俘官兵,有优先权回归本国国籍,只要签署申请文书、宣誓效忠便立即脱离俘虏身份,能在两国自由定居;如不愿意申请回归,只要签署不愿意继续与两国为敌的文书,战后首批遣返……”
第112章
舆论攻势(2)
  凯特尔问霍夫曼:“英美官兵真的只要拿传单投降就宽大处理?”
  “当然。”
  “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假冒分子。”
  “假也无所谓。”霍夫曼大笑道,“当一名士兵留有敌军传单用于保命时,你还能指望他奋战到底?这些话与其说给非洲敌人听,不如说是给依然留在美国本土的人听!他们在本土还囤积了几百万兵力呢,各族裔都有,你猜猜,罗斯福能放心派谁去打仗?”
  凯特尔先是一愣,随即便笑了起来,他没问敌人“如法炮制我们怎么办?”这种傻问题,别说心高气傲、屡战屡胜的德国官兵不会有这种想法,等非洲战役结束后,德美陆军就要脱离接触,根本就找不到能让人投降的对象。
  无论霍夫曼还是戈培尔都没想到,他们设立的“欧洲之声”给美国的冲击居然有如此之大:
  在公开报道柏林轰炸和非洲战事后,收听“欧洲之声”的美国民众人数直线上涨,特别是深夜12点的时间档,凡有亲属参军特别是在第八航空队或非洲服役的家庭,心都是揪紧的。
  主流媒体中,《时代周刊》公开报道了前方战事和非洲美军的悲惨处境,虽然口号依然是号召坚持到底、奋勇还击,但底气已然不足,电台随后跟进,主持人提出用挂黄丝带的传统方式为前线祈祷,结果第二天各大城市的大树上都挂满了期盼亲人平安归来的黄丝带。
  胡佛控制下的FBI虽然竭力对电台进行干扰,同时又明确下令禁止收听“敌台”,但总有挡不住的消息在悄悄流传,甚至于政府部门、媒体、国民警卫队成员自己都在组织收听,对人手仅仅只有1000多人的FBI来说,挨家挨户上门显然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更何况也不能真把民众的收音机都没收——总统自己发表“炉边谈话”还要靠收音机传播呢。
  唯一对胡佛有利的一点是,他提出的加强监控与新闻管制的想法得到了越来越多议员们的认同,经费拨付很快到位,人员急速扩张,胡佛甚至还知道里面混入了一些3K党分子,但他装作没看见。至于《时代周刊》公布的消息,也是在胡佛点头下放行的,理由很简单:坏消息必须释放一些,一点都不放,到处都是歌颂胜利的消息与事实出入太大,只怕会引起民意汹汹——哪怕是高压锅也得配个减压阀。
  罗斯福前次昏倒住院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太理想,虽然依然坚持工作,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这不免让其更加焦虑,而最新的坏消息是他的心腹、战争期间才设立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威廉·约瑟夫·多诺万带来的。
  “德国电台情况已初步查明:总部设在柏林,在西班牙、葡萄牙和亚速尔分别设有三个中转站,对信号进行了大幅度强化,同时增添多个频率,除亚速尔我们能对其轰炸外,其余没法处理。”多诺万苦笑连连,“而且亚速尔的中转台似乎在一条船上,那么大一片水域,又是入夜时间开始工作,逮不住它。”
  “见鬼,和西葡两国进行外交接洽了么?”
  “接洽过了,对方表示新闻自由兼之又是商业行为,没法干预,我们如果需要,也可以在他们那里设置中转站!”
  “一群混蛋!”罗斯福气得七窍生烟。
  胡佛已告诉过他,对德广播没什么用,德国人收音机占有率不高,很多公开发售的收音机连短波波段都没有,对德广播对方根本收听不到。以盖世太保无孔不入的架势,哪有德国人敢去收听“敌台”?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德国人愿意收听美国广播,又报道些什么呢?翻来覆去播送自由民主的说教,抹黑元首和国社党半点作用都没有。说到底,德国人和美国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德国人不怕打仗,他们要的是胜利,渴望的是强大,美国以自由民主相号召只能收获一堆白眼。而且美国真要设中转站也不必找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就是更好的中转站所在地。
  “电台还是小事,反正前线情况也瞒不过无孔不入的媒体,只要进行有效控制,局势还可以稳定的,糟糕的是另外两则情报。”多诺万小心翼翼地提了一嘴,然后看了看心力交瘁的罗斯福,又显得十分迟疑。
  “你说……”罗斯福苦笑一声,“我撑得住!”
  “第一是情报泄露问题,前天,也就是5月17日,皇家空军出动了130余架重型轰炸机,执行对鲁尔水坝的轰炸行动,本来事前侦查该地段德国防御力量不强,结果当天,低空突袭的机群遭遇将近200架敌机和临时部署的高射炮部队精确伏击,安全退回英国的飞机只有21架,损失比柏林空袭还惨重……”
  罗斯福拍打着椅子的扶手,沉吟道:“凭直觉我认为其中有问题。”
  胡佛很紧张:“英国方面追查第八航空队情报泄露的事有眉目了么?通过这件事,我怀疑和柏林空袭是同一个间谍干的。”
  多诺万点点头:“英国人也这么怀疑,不过追查情况不太理想,空袭水坝的消息除具体执行部队外,就只有皇家空军高层、参谋部高层和内阁高层知道,连我们的人也不知道,再加上对柏林行动失败的追查,军情五处认定消息是在参谋部高层或内阁高层这个层面走漏的——全都是大人物。”
  “对亚速尔的轰炸也非常不顺利,德军喷气战斗机已出现在岛上,皇家空军轰炸机因为没有战斗机护航,损失同样惨重。”多诺万苦笑道,“第八航空队撤退时留给英国人几百架重型轰炸机,没几天就赔进去200多架,丘吉尔首相暴跳如雷,责令严查情报泄露。大C根据分析,认为前次超级机密被破坏也是因为有人走漏了消息——他认为这个人物层级非常高。”
  “高到什么级别?”
  “内阁核心大臣,英国三军主官和主要参谋人员,怀疑范围不超过20人……”多诺万解释道,“查清之前,丘吉尔首相已下令暂停对欧洲大陆大规模轰炸,以免不必要的损失。现在内部正进行严密排查,连首相秘书和副官都不能例外,只是毫无线索。”
  “这真是个坏消息。”胡佛叹了口气。
  “第二个坏消息是联合舰队回日本了。”
  “真的?什么时候?”
  “意大利时间5月17日上午9点。”多诺万解释说,“德意组织了欢送仪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露面了,场面很热闹,昨天报纸刊登了消息,我们的人也混进去了,经过反复确认才把消息发回来。”
  “这消息非常重要,召集人马开紧急碰头会,我们商讨一下具体应对策略。”
  听完有关联合舰队的情报后,金上将皱着眉头:“会不会又是虚晃一枪的阴谋?”
  “这次恐怕是真的,两天后我们在希腊的情报员也看到了浩浩荡荡的舰队,还有一个机会查证是否属实——舰队要回远东必须通过苏伊士运河,正常时间应该一周过运河,我已交代我们的人盯紧点。”多诺万的情绪显然不太高,“德国控制埃及后,英国侨民和亲英人士少了很多,再加上盖世太保无孔不入的渗透,情报员损失非常大,短期内派遣过去又不现实,埃及现在对盟国友好的声音很微弱。以前我们在明处,拥有巨大势力,德国人只能偷偷摸摸,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很多人适应不了。”
  “再困难也要坚持。”罗斯福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问道,“日本人回远东也好,他们和德国人搅和在一起,在大西洋上给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
  “现在恐怕还不一定是回远东,如果去其他地方,只怕我们有更大的麻烦。”金上将走到地图上,指着南非的位置说道,“德国人已控制了坦噶尼喀北面一线,数量不少于2万,然后肯尼亚方向还有古德里安的非洲军团,至少还有8万以上的机械化部队,艾克已在撤退——这意味着我们在非洲内陆已没有任何防御力量,敌军下一步就可以扑向南非。”
  “南非?”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撤军情况怎么样?”罗斯福转头问阿诺德。
  “还算顺利,截止当地时间18日17点,我们已成功转移澳新部队6300余人,在此之前还转移了3000多伤员。”连日操心非洲空中大动脉的阿诺德眼眶已完全凹陷下去,一双眼珠子黯淡无光。
  “我们的人呢?”
  “第二批撤退。”马歇尔补充解释道,“艾克给我发来电报,英国陆军中将拉姆斯登主动表示可以留下代表盟军率部投降,唯一请求是让澳新部队首批撤退。”
  “混蛋,怎么能答应这种条件?”气急败坏的金上将第一个骂了出来,现在他已顾不上自己根本就不分管陆军的事了。
  “这事情我同意,总统也批准了。”马歇尔无可奈何地解释道,“总要留下部队阻击,如果我军第一批撤退,只怕澳、新、英三国部队一下子就垮了,那样到最后谁都逃不了,现在这个局面,秩序还能维持。”
  众人心头沉甸甸的,半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113章
舆论攻势(3)
  罗斯福强调道:“给前线发电报,艾克、乔治和各主要军官一定要撤出来,这次打输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失去这批有经验且与德军交过手的军官,他们对提升国内部队战斗力具有关键意义。”
  史汀生问道:“按现在的速度,撤退完毕还要几天?”
  “最多只能再坚持5天。”阿诺德哭丧着脸,“我已调集所有在非洲的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投入撤退,总数高达1200多架,这段时间国内新出产的B-29和C-47持续不断向肯尼亚方向供应,但损失实在太大,比例甚至超过了对德战略空袭的数字。”
  为维持这条运输补给线,年初时美国不惜停止向英国供应飞机以便全力保障需要,几个月来前后累计调入的各类型飞机总数高达2800多架,相当于在南非同样派驻一个第八航空队。问题是这条路线实在距离遥远,德军截击、机体损耗、设备故障、飞行员疲劳及恶劣天气都是损失率居高不下的杀手。
  这两天冒着战火强行抢运也完全是饮鸩止渴的做法:所有飞机不再向前线输入补给,以前专用于油料运输的飞机也抽调出来运输人员,设在赞比亚中转基地的油料库存快速消耗,5天近乎是运输极限。阿诺德也不敢用得太狠,毕竟从赞比亚卢萨卡空运去南非还要再飞一次,到时候如果运力不够,等于好不容易撤退出来的部队又淤积在赞比亚——无非是换个被俘虏的地方。
  德军战斗机数量短期内翻了一倍也给空运带去前所未有的压力,让美军损失率陡增,机群损失远远超过补充速度。美国陆航毕竟不是超人组成的,重型轰炸机组一方面在英国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在非洲大量损失,对实力雄厚的美国人而言也不是小数目。
  即便这样抢救,救出来的也几乎全是徒手兵——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至少还带上了部分机枪和少量小口径火炮,现在为尽可能减轻分量,除食物、药品和随身步枪外,所有物资和装备悉数抛弃,甚至紧急到连破坏的时间都没有。只有到了这时,众人才追悔当初没有及时撤退——那时候为维持一条体面的战线,为对印度洋战事有所交代,为能救援从埃及撤退下来的英国部队,为不至于一战就溃退到南非,硬生生在肯尼亚保持了10万军队,没想到依然逃脱不了这个下场。
  “撤到南非就好了。”史汀生叹了口气,“那里有足够的补给和装备,也有比较完善的防御措施,能够将部队重新武装起来。”
  其他人都摇头,显然对此很不乐观:脆弱而漫长的空中通道不知最后能救援出多少部队,这些惊魂未定的士兵要想再上战场至少需要几个月的休整和补充,各师战损率奇高,完全就是要彻底重建的节奏。
  “如果……我是说如果……”罗斯福开口问道,“敌人趁势进攻南非,我们能守住么?”
  众人“刷”地把目光投向了马歇尔和金上将,两人近期联手组织了“支点”行动,围绕增援南非的目标而展开:陆军派出由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担任军长的第10军,准备固守这个盟军在非洲最后的桥头堡,海军则由特纳少将领临时编组的南方特混舰队为运输船队护航。这次战役是两人在罗斯福陷入昏迷后在参联会高层会议上提出来的,并在总统重新恢复工作后第一时间就敲定了方案。
  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冒险的行动,护航舰队由特纳少将全权指挥,整支船队除6艘护航航母外,没有一艘正规航母,连战列舰也只有2艘老掉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实力异常孱弱,碰上联合舰队不堪一击。但特纳充分发挥了胆大心细的特点,认为加勒比海、巴拿马战役结束后,连续作战的日德海军也急需休整,这时行动可获得相对理想的窗口期。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点,除非英美海军的实力恢复到完全压过轴心,否则就不要指望再次大规模向南非增兵。
  在他看来,以国内目前的造舰和训练速度,海军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间不会早于1944年春天——他等得起,南非可等不起!
  这个观点最终打动了金上将,恰好陆军和护航航母都是现成的——本来是为开展攻略亚速尔群岛准备的兵力,反正B计划短期内也没有实施机会。马歇尔经思考后也赞同该设想,为安全起见,整个行动分为两段:舰队先到巴西,然后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行动,确保安全后再从巴西去南非,兵力投放也分成数次,一次只投放一个师。从目前情况来看,占领马达加斯加后,轴心注意力依然在肯尼亚,德国陆战队在坦噶尼喀登陆后,近期对南非登陆作战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
  “目前一切顺利,船队刚刚离开巴西港口,大约15-16天后可到开普敦,一路平静,结合今天的情报分析,我不认为短期内会遭遇敌军主力部队。”金上将对此表示了谨慎乐观。
  实际上,参联会成员对向南非投放兵力并非没有反对意见,比如路途过远,该战场不具决定性意义,海军实力尚未恢复等等。但有一点众人一致承认:南非这个重要的桥头堡绝不能失去,一旦失去,美国就要彻底退守美洲大陆,那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军事挫败,更会带来政治被动——连连丧师失地,哪还有民心士气再打下去?
  “在第10军全部登陆及非洲战区的人员撤退完毕后,南非陆军兵力相对比较雄厚,总兵力预计可达30万(包括南非本土部队20万),物资供应也比较充足——这是防守南非的有利条件。”马歇尔认真剖析起局势来,“肯尼亚战事结束后,敌人要进攻南非一共有三条路,其中两条陆路、一条海路。”
  “第一条陆路是占领坦噶尼喀后绕马拉维湖西侧进赞比亚、走罗得西亚然后从北面进攻南非,这条路整体路程超过2500公里,交通不便、补给困难,我们认为德国人不会选择,顶多派少量部队向赞比亚渗透占领;
  第二条陆路是绕马拉维湖东侧借道葡属莫桑比克,然后穿越整个莫桑比克进攻南非东北部,姑且不论葡萄牙人是否同意德军入境,从距离上来看,该路线差不多也有2500公里,唯一有利的是补给相对便利,德国人可利用莫桑比克港口就近补给,我们认为这条路被选中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三条是海路,敌军以马达加斯加为基地,在南非东海岸登陆——比如德班就是比较理想的港口,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最大。但即便是南非东海岸,与马达加斯加的距离也超过1500公里,敌人不能指望陆基机场掩护,所有物资和船队必须走莫桑比克海峡或从马达加斯加外海绕行,我认为这超越了德国人现阶段的后勤保障能力。
  他们刚刚才占领马达加斯加,无论物资还是补给都储备不足,大多需要从本土调运——距离在13000公里以上,相当于我们从东海岸运输到开普敦,从以往情报并结合德意工业、后勤能力分析,我不认为他们短期内具备维持10万以上兵力的补给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非洲并不是轴心核心战场,德国绝大部分兵力和补给都投放在俄国前线,他们不可能也不屑于在非洲投放过多兵力——否则在坦噶尼喀登陆的就不是区区两万人了。”
  马歇尔这一大堆话说得罗斯福晕头转向,但最后一句显然听懂了,追问道:“您判断敌人不可能进攻南非?”
  马歇尔沉吟一下后道:“确切地说是短期内不具备进攻能力,中长期很难说,不过我们也不必害怕,双方补给线距离大致相等,我们的运输能力数倍于德国人,打消耗战我们完全打得起!而且,德国在陆地战争上还有俄国这样一个重量级对手,我们只需分心部分太平洋战场,双方的重心和战略路径选择完全是不一样的。我倒希望敌人能进攻南非,那样就有机会给他们迎头痛击。”
  金上将补了一句:“如果敌人要进攻南非,最大可能就是利用4-6个月时间在马达加斯加囤积物资,然后以该岛为基地发起进攻。所以我初步认为敌军暂时不会大规模进攻南非,但小规模的袭击、窜扰恐怕不会少,最极端的情况是在南非与莫桑比克交界处——那里最接近马达加斯加,用少部分兵力建立一小块控制地盘,但从德军一直比较谨慎的态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罗斯福点点头:“南非短期内没有危险我就放心了,从肯尼亚撤退下来的部队还需依靠这个基地进行补给和休整。但是,对德日在印度洋上占据优势的局面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必须想办法对其进行削弱。”
  但金上将随后一番话又让他把心揪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