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656

  4:58,以40米超低空突进的空袭编队齐刷刷从海面跃起爬高,雷达站里的美军官兵只听到天边沉闷的声音距自己越来越近,一个个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狼来了喊了很多次,今天狼终于来了。
  4:59:大群敌机掠过长岛,继续向市区方向挺近,负责空袭长岛区的机群已脱离编队,伸长了脖子对外观望的众人只觉得猛然间眼前一亮,瞳孔微微收缩,外面天空中出现了4颗缓缓落下的照明弹,将附近区域照得一片惨白。
  随后就有“轰隆”声,沉闷的声响过后,远处就开始腾起火焰——那是燃烧弹的杰作。
  轰炸开始了?众人心头一凛,只有卫兵跌跌撞撞地冲进来:“炸……炸……他们在轰炸富人区!”
  所有官兵只感觉热血一阵阵往头上涌,虽然平时大家都喜欢说富人区的阔佬没一个好人,但现在谁都顾不得自身安危,本能般地冲出去想救人。
  “回来……回来!”詹姆斯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要脱离岗位,我们的战场是在这里,是在雷达站!那里有国民警卫队,有消防队会救人!”
  “呜……”包括汤米在内的很多人哭了起来。
  5点整,轴心轰炸机群突入纽约市区,渊田美津雄刚刚投下照明弹,一个飞行员就欣喜若狂地电台里喊起来:“看!快看右下方!那儿有自由女神像!”
  众人顺着他说的方向看去,只见哈德逊河口附近树立着高高的自由女神铜像——她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在光芒下极为耀眼。
  “编队解散,按预定目标自由突击!”
  “进攻!”一个He-218编队提升了速度,猛然从天空中俯冲下来,少倾三架飞机同时投下了弹仓里的500公斤穿甲弹——他们是把自由女神铜像当战列舰来打了。
  “轰!”第一颗炸弹从女神像的肩胛处穿入,然后迸发了猛烈爆炸,女神的头颅连同左手臂被炸掉,另外两颗炸弹分别在底座爆炸,炸得整座雕像摇摇欲坠,几乎倒下。
  “第二组!”
  又是3架He-218凌空扑下,这次装载的全是500公斤高爆弹,在持续轰炸下,这座90多米高的雕像终于支撑不住,“轰隆”一声巨响过后,全部栽倒了下来,冲击波造成的碎片激起了哈德逊河十多米高的浪头。
  片刻之后,高耸入云、高达381米的帝国大厦进入了轰炸机群的视野。
  “哈哈哈哈,帝国大厦,我来啦!”
第081章
纽约,别为我哭泣!(3)
  非要说美国对空袭没准备是完全不对的,起码帝国大厦就做了相应准备,在楼顶见缝插针地部署了高射机枪、20mm防空火炮和探照灯——这些全是半个月前受到战争威胁后紧急安装上去的,当时在楼里办公的大佬和商业巨头们对空袭很害怕,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城防司令部不得不做了如此安排,以便让大人物们感到安心。
  帝国大厦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安保制度,还根据值班名单每天安排国民警卫队士兵执勤。而且除楼顶一系列防空设施外,在地底下还腾空了地下室充当防空洞。问题是,装备虽然不缺,但能操纵这些武器的士兵却远远不足,国民警卫队都是紧急征募,只接受过最基本的操作培训,光天化日下对付固定靶的命中率都只有2%-3%,黑暗中面对轰炸机自然准头全无、放了空炮。
  其实他们打不中也正常,战列舰、航空母舰防空火力远比帝国大厦炽烈得多,不照样躲不过俯冲轰炸机?毕竟对轰炸机来说,对付固定不变、目标显著的高楼大厦远比对付海面上漂浮不定、灵活机动的军舰要容易多了。
  发现帝国大厦后,一个编队的He-218立即俯冲下来,3颗炸弹准确地击中了大楼:一颗在上部爆炸,强烈的震动不但将窗户、玻璃炸得粉碎,而且还直接在外墙上钻出一个大洞,另外两颗分别在中部楼层爆炸,彼此间隔不到3层楼,将几段关键的钢质支撑柱砸断后,炸得大楼摇摇欲坠,似乎风再吹一下就要倒下来。
  三个准确命中目标的飞行员不无兴高采烈地将飞机拉起来,没想到刚刚改平,就听到电台里飙出渊田美津雄的怒骂声:“你们这群马鹿,没睡醒还是怎么的?你们炸的不是帝国大厦,那他妈是克莱斯勒大厦!让你们好好看手册,不知道都看哪里去了!”
  飞行员和投弹手再仔细看了看下面,也知道找错目标了: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位置离得虽然不远,形状也很接近,但总体还略低一些,更关键的是,克莱斯勒大厦头顶是有不锈钢金属装饰的,像极了一个汽车散热器帽盖外形,在照耀下会发出亮光。几人缩了缩脖子,没敢吱声,心里不无委屈地想:纽约高楼这么多,我们也第一次来,找错了挺正常!
  “第二组!”
  第二组是德国飞行员,他们倒没找错目标,三架飞机迅速迎着大厦顶部那漫无目标的防空火力扑下去,第一架飞机率先投下了炸弹,手段之高超就连渊田美津雄也忍不住叫好:“棒极了!”
  只见那颗500公斤重的高爆弹先从帝国大厦顶部直接贯入,在速度和重力双重作用下,一连穿透7层钢筋混凝土楼层隔板,直接在大厦内部爆炸,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过后,整幢大楼如火山喷发一样爆裂开来,构件、砖块从300多米高空纷纷扬扬洒落下来,那些刚才操纵防空设施的国民警卫队早就被炸得不知去向。这还不算完,在第一架飞机完成投弹后,后面两架飞机前赴后继扑下来,同样将炸弹投到帝国大厦顶部,来了一个双双开花。德国有长期的斯图卡使用历史,在俯冲轰炸领域比日本飞行员水平更高、准头更好!
  在三颗重磅炸弹连续轰击之下,整幢大楼看上去虽然还算完好,但中上部一侧已被炸成一片残垣断壁,硬生生将380米高的帝国大厦给削去了一截——现在差不多和克莱斯勒大厦等高了。
  “第三组!”
  这次出场的全是Ju-98,虽然水平攻击机轰炸时准头要差一点,但架不住他们载弹量高,在高水平飞行员手中精准度依然可以保证,连续5颗80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从空中投掷下来,全部在帝国大厦方圆50米左右的范围内爆炸,将周围建筑物炸得一片狼藉,每颗炸弹下去都宛如爆发了一场剧烈地震,只见300多米的高楼一会往这边摇,一会往那边晃,虽勉强还挺立着,但十分脆弱。
  到第9架Ju-98时,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炸弹从帝国大厦底层裙楼穿过,一直扎到地下室下面才爆炸,在数百公斤炸药的作用下,整体承重的支撑柱被炸断数根,整座大楼再也支撑不住,直接从空中崩塌下来,地面顿时腾起了一团夹杂着灰尘、水泥、砖块和钢铁的蘑菇云!待蘑菇云散去之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那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帝国大厦所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就在帝国大厦轰然倒塌的同时,进攻布鲁克林桥的战斗也进入最后阶段。
  找到并明确目标后,雷击王村田重治亲自率6架挂载鱼雷的攻击机飞扑而去,此时纽约城已陷入一片混乱,所有高射火力、探照灯光都对着空中胡乱摇动,谁也没发觉东河上不到40米高的地方有6架排成一列纵队的飞机在疾驰前进。
  第一架飞机很快进入距桥墩700米的标准射程,索科特拉岛上多日苦练的成果终于有了收获,后座投弹手立即按下发射开关,一条450mm航空鱼雷掉落水里,溅起十几米高的浪头,飞行员只感觉整架飞机为之一轻,来不及查看战果便开始爬高脱离。
  就在他爬高的过程中,一口气落到水下10多米的鱼雷开始上浮,然后在热力燃烧室的推动下拼命往前赶——为确保效果,鱼雷定深普遍超过6米。20多秒钟后,鱼雷准确地击中了桥墩,“轰隆”巨响过后,激起冲天水柱,村田重治看得很清楚,不但桥身上用于固定桥梁主体的钢索发生猛烈摇晃,就连桥体也隐隐约约发生了飘移。
  一辆在桥上疾驰的出租车因桥面晃动差点撞到栏杆上去。
  “上帝啊……到底发生了什么!”驾驶员本能地刹住了汽车,指着窗外——那里正好是帝国大厦倒塌的现场,惊呼起来。
  后座原本昏昏欲睡的工程师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跳下车,用手搭起凉棚观察了一下外面情景,回头看了看被映红半边天的港口区——他就在那里上班,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来不及多感慨,他跳上车,狂拍着司机的椅背吼道:“快,快跑!否则我们都得死在这里!”
  司机立即以地板油起步,发动机的轰鸣声掩盖不住远处一阵响过一阵的爆鸣声——在帝国大厦倒塌后,轴心机群集火攻击的目标换成了洛克菲勒中心,那里250公斤、500公斤、800公斤航弹和燃烧弹在肆意飘洒。
  正在飞驰间,第二条鱼雷又一次击中桥墩,这次喷发上来的水柱更高、直接冲到桥面上,出租车不但感觉地底下一片晃动,还感觉到一大团水噼噼啪啪喷洒在车顶上,两人吓得魂不附体、拼命逃窜。
  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短短2分钟内,5架飞机全部攻击完毕,除第四条鱼雷没击中桥墩而最终自爆外,其余全部命中,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整座布鲁克林桥在拼命摇晃,但就是不倒。
  现在只有村田重治还有一条鱼雷,他已在空中盘旋了好几圈,想找出一击致命的办法,想来想去没有更好选择——他毕竟不是桥梁工程师,而且带的还是鱼雷。
  “长官,怎么办?这办法到底行不行?”投弹手焦急地问道。
  村田重治咬牙切齿地说:“这座桥是如此出名,美国人一定造得很牢固,不要紧,我们再试一次。”
  只见他进一步压低高度,将飞机降低到仅有20米高,朝桥墩扑过去,700米,600米,500米,一直过了300米还未下令发射鱼雷。
  其他机组完全愣住了:刚才所有飞机都对准河道中心处的桥墩飞行并发射鱼雷,为什么长官的飞机对准另一处桥墩飞行?难道他要换一处攻击?而且,为什么这么近还不投掷鱼雷,到时候就算是能爆炸也没有冲击效果,长官这是?
  片刻之后,他们终于看明白了,长官将会采用匪夷所思的进攻手段——这么做十分危险,但既然被称呼为雷击王,村田重治自然有不一样的特殊本事和把握。
  所有人屏住呼吸观看在距离另一侧桥墩还有200米左右时,村田重治控制着飞机慢慢偏转机翼,最低时距离水面不到15米,重新稳定后的飞机高度也不过20多米,现在他向着刚才进攻的桥墩斜线飞行,两者间夹角大约60度。村田重治领受任务后仔细看过数据:两座桥墩舰净跨径486米,按现在斜线飞行并投掷鱼雷,依然能保证鱼雷有400米以上的作用距离。
  “准备!”
  “发射!”投弹手等于等来了村田重治的命令。
  最后一条鱼雷拉出一道白线,朝桥墩的另一侧面飞扑而去。
第082章
纽约,别为我哭泣!(4)
  看着鱼雷终于被投掷下来,所有飞行员纷纷长出一口气,但下一幕却让他们深感意外:投完鱼雷的飞机居然没借助投弹完成那一瞬间的飘升余势而选择爬高,反而重新压低高度——这是极端困难的动作,压得过重飞机容易一头栽进水里,压得过轻就不能有效降低高度,只会一头撞在桥体上。
  村田重治对这次战术选择早就考虑得很清楚:飞机现在距桥面很近,爬升很可能来不及摆脱桥面上方那些斜拉钢索,必须从桥下穿过去,但桥体下沿离水面只有40多米,他必须非常小心——之所以选择20米高度投弹也基于这个考虑,如果是30多米投掷鱼雷,放下鱼雷那一瞬间的飘升很可能直接就让飞机撞在桥体上,压到20米再飘升上来的距离他还有把握控制住。
  看着飞机往桥面下飞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好几个飞行员干脆扭过头去不敢看,但几秒钟后他们就忍不住重新转过头:只见飞机顺利地从桥洞下穿出,飞机上的三名成员,包括村田重治本人在内都是满身大汗:从桥洞下穿越的那一瞬间实在太过惊险,虽然实际上还留有2-3米的距离,但给人的感觉仿佛只要敢站起来伸手就能摸到桥体!
  就在飞机顺利飞出后不到10秒钟,鱼雷狠狠撞在桥墩另一侧面,引发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后座机枪手随即欢呼起来:“成了!成了!塌了!塌了!”
  村田重治回头一看,只见桥墩在累计5条鱼雷的爆炸力和水流压力共同作用下终于塌陷,整座桥连桥面和钢索一起掉落下来并断成数截,最后全部重重摔落在东河里,激起的浪花比刚才鱼雷爆炸时还猛。
  5:18分,渊田美津雄收到电报:“幸不辱命,桥已摧毁,全员返航!”
  他深陷于兴奋而不可自抑:“不愧是雷击之王!”
  放眼望去,下面是陷入熊熊烈火燃烧中而不可自拔的洛克菲勒中心。
  虽然高射炮徒劳地开火,探照灯也试图锁定漫天飞舞的轰炸机,但在渊田美津雄看来,纽约的抵抗力度甚至还不如当初珍珠港来得猛烈,这并不是他的错觉:珍珠港毕竟是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防空火力比纽约强得多,人员也是服役多时的士兵,素质根本不是临时征召的国民警卫队员可相比的。况且当初轰炸珍珠港是白天,视线良好,守军很容易发现目标并就地还击,而进攻纽约却是晚上,飞机要攻击的几个建筑物特征十分鲜明,甚至还不用考虑目标躲闪,此消彼长下当然不是同一感受。
  夜间空袭对全世界都是难题,除德国建立了完整的夜间防空体系,有夜间战斗机、远程雷达站、探照灯光带和高射炮等多位一体防御手段外,其余国家全部只能靠瞎蒙,像美国这样承平许久的国家几乎不设防,要不是堀悌吉当初发布的恐吓令,连现在这点防御力度都赶不上。
  对轴心机群更有利的一点是当初为支援巴拿马作战,阿诺德将东海岸有战斗力的飞行员抽调得一干二净,现在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战斗机部队进行反击。
  面对徒劳无功的防空火力,已濒临崩溃的理查德在绝望中将电话打到陆航基地,希望他们能出动战斗机,结果却被告知,所有人员都未接受过夜间训练,完全两眼一抹黑,整个基地目前唯一具备战斗能力的只有3名教官。
  “那就让他们上去!”
  “他们刚刚升空!”
  听着外面隆隆作响的爆炸声、警报声和红透半边天的火光,理查德绝望地抱紧脑袋,流下了苦涩的眼泪——敌军飞机有上百架,区区3架战斗机顶什么用?
  “我怎么对得起纽约人民啊!我怎么对得起马歇尔将军啊!”参谋们只听到他在喃喃自语,心中无不悲凉万分。
  5:21,所有Ju-98扔掉炸弹返航,他们的速度在各机型中最慢,按计划必须最早返航,以便为后续机群的降落腾出时间和甲板。两分钟后,草鹿龙之介兴奋地一溜小跑到冢原二四三面前报告:“长官,前方发来战报,轰炸取得极大成功。”
  “很好!”冢原睁开微闭的双眼,关切地问道,“舰队现在何处?”
  “离纽约一百二十三公里,再过大约半小时天就会放亮。”
  “起飞直掩机准备接应,腾出甲板供第一批飞机降落,天亮后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美军地面火力已越来越趋于猛烈,其余进攻目标此时已基本完成,渊田美津雄让完成投弹的飞机先行返回,自己则率领其余飞机向最后一个目标——曼哈顿大桥挺进。
  曼哈顿大桥虽然不如布鲁克林大桥出名,但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后者,该桥设计有上下两层。上层有双向4车道,下层包括双向可转换3车道,此外还包括地铁线和人行道。他和源田实事先进行了认真分析,鉴于曼哈顿大桥的水文和结构特点,认为要将其摧毁只能依靠俯冲轰炸。因此虽然曼哈顿大桥距离布鲁克林大桥不远,他并未让村田重治率领更多飞机前去进攻,而是自己率领最后9架He-218展开攻击。
  5:34分,针对大桥的轰炸展开,看到隐隐在望的桥面,渊田美津雄露出一丝狞笑,对准通话器吼道:“让敌人见识一下我们在索科特拉岛上练就的死亡之舞吧!全体都有,3号指标!”
  “板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