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656

  “应该说,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弗拉索夫拍拍科诺诺夫的肩膀,“好好干,说不定将来你有机会当个开国元帅——布尔什维克不也是这么干的么?”
  弗拉索夫并未吹牛:经过一个冬天的淬炼与编组,俄罗斯解放军的总兵力已扩充到一个集团军、12个步兵师(德国标准的大师),除装甲力量只有一些轻型坦克外,其余装备都不差,全套标准苏式装备,由于德军将大量缴获的122mm和152mm口径火炮全部划给俄罗斯解放军使用,再加后勤补给相对比较充裕,火力密度和弹药投放水平远远超过了一般红军部队,将苏军传统的大炮兵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俄罗斯解放军都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士兵和军官组成,在训练水平、实战能力上远远强过那些匆匆忙忙组建起来的红军新部队。
  这次春醒战役除俄罗斯解放军冲在前面打头阵外,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都派出部队参与进攻,表现极为活跃,用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韦勒中将的话来说:“他们几乎是嗷嗷直叫着扑向斯大林的军队,作战之英勇、意志之坚定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如果斯大林还有800万这样的部队,我们这辈子都打不赢战争。”
  “元首,您真要向这些东方国家和新俄罗斯提供柴油?”施佩尔也在问霍夫曼这个问题。
  “为什么不呢?你以为我在开玩笑?”
  “不是,因为数量有点多,我觉得……”
  就在3月份,在霍夫曼的要求之下,德军组织的油料(主要是柴油)运到了东线,总数高达50万吨。放在欧美这数字看上去很一般,放在苏联也就是200万吨原油提炼出来的产品,但对缺少石油特别是缺少天然原油的德国来说,这笔柴油是相当重要的战略物资,一条U艇单次作战消耗的柴油基本在200-250吨左右,50万吨柴油足够邓尼茨的U艇和补给船全体出动,执行三个月的作战任务。
  所有人起初以为元首往东线调集这50万吨柴油另有用意,没想到居然要提供给东方国家的春耕使用,这让很多人坐不住了,围绕50万吨柴油,各方进行了激烈争夺。
第017章
高加索(11)
  海军当然不必说,这50万吨柴油邓尼茨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虽然没出声,但雷德尔找施佩尔提过好几次——不仅U艇要柴油,S艇和部分运输船都用得到柴油,数量越多越好。
  海军也就算了,霍夫曼没想到居然陆军也腆着脸来要求增加柴油供应,理由听上去很充分:第一,T-34和突击者是标准柴油车,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辆产能,需要更多柴油;第二,大功率的车载柴油机德国一直有技术储备,武器局想在新的坦克和卡车上安装柴油机,坦克还可缓一下,卡车用柴油机优势很大。
  然后是波兰总督弗兰克希望多提供一些柴油,理由听上去非常充分:元首既然舍得给东方国家提供柴油,为什么不多给波兰总督区分发一点,好歹那里有很多利用战俘建设的集体农场,将柴油投资这里收益更多。
  陆军的要求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驳回了,他除了同意他们仿造T-34上的发动机外,不建议在坦克上安装柴油发动机,虽然后世柴油发动机才是主流,问题是一款优秀的柴油发动机并不容易成形——技术专家们忽悠不了霍夫曼,德国现在不缺700马力以下的坦克汽油机,但700马力以上、可靠的坦克柴油机现在全世界都没这个技术力量。
  德国自己的迈巴赫HL
234汽油发动机也才刚刚造出样品,功率虽然勉强达到850马力,但离成熟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霍夫曼不认为在柴油发动机上费脑筋能取得比HL
234更大的成绩。卡车柴油机倒是可以用一点,但出于简化部队补给的因素,他不想在东线大规模采用,或许可以在南线小规模使用——因为那里缺少可靠的铁路线,对卡车的运载能力要求更高。
  波兰总督区的要求虽然霍夫曼还未答复,但该请示永远不可能得到批示了,因为鲍曼已咬上了弗兰克,指责他在波兰一手遮天、贪污腐败,霍夫曼已在逮捕令上签了字,全德意志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弗里茨·绍克尔将接替弗兰克的位置,等待后者很可能是断头台。
  该指控当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弗兰克落马的根本原因,弗兰克在两件事上触怒了元首才会有此下场:第一,他把控着波兰总督区的有关经济产业与劳动力资源,不让施佩尔和米尔希插手,明里暗里抵制着军备部的总体战;第二,在对待犹太人问题上,弗兰克不赞同元首的“新方针”,屡屡私下抵触,继续找借口杀戮波兰的犹太人。在施佩尔看来,犹太人问题到底如何处理无关紧要,但敢对元首的方针阳奉阴违,结局普遍不会好,元首现在杀起人来可不手软——长刀之夜与叛国集团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
  施佩尔不知道内幕比他想象得还要复杂,霍夫曼要动弗兰克除上述两条理由外,还在于历史上弗兰克在战后的表现:为给自己脱罪,胡乱攀咬希特勒有犹太血统并将所有罪状都甩给死人——这让霍夫曼很不齿他的为人。绍克尔能得到这个位置是多方角力的结果,一方面是绍克尔的位置与米尔希的托特组织存在冲突的,两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给绍克尔换个位置有助于减少摩擦;另一方面绍克尔是鲍曼的人,在任命上得到了后者力挺。
  在副元首鲁道夫·赫斯被英国人囚禁、帝国元帅戈林死亡后,元首接班人的位置一下子空了出来,党内普遍认为综合目前的地位、年龄、威望后,有4个人有望担任这个位置,即所谓的四巨头:希姆莱、戈培尔、鲍曼和施佩尔。原先施佩尔根本进不了这个名单,总动员之后他的权势增长极快,隐隐约约成为四巨头的头号人物。四巨头普遍比元首小10-15岁,在效忠这方面基本是一致的,但彼此间有不小的矛盾,时不时会发生一些冲突,并利用各个场合对对手下绊子。
  弗里克和希姆莱走得很近,鲍曼这一手不但打击了希姆莱的布局,还将自己人推上了波兰总督的位置——他是直接受益人,施佩尔不过是个间接受益者。当了半年多元首之后,霍夫曼终于对政治与权力斗争入门了,4巨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对他而言有莫大好处,好不容易有一个相对平衡并让他独掌大局的契机,他当然不会再轻易宣布接班人是谁而改变这个格局。
  鲍曼这次拿下的人还包括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炮兵上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倒霉蛋:先在扩师裁军中丢掉了51军军长的职务被发配到了后备军,本以为能有机会担当后备军主要负责人,没想到元首直接把重新启用的勃洛姆堡元帅安排到了后备军,上将军衔的库尔茨巴赫在元帅面前也只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不知怎么回事这些抱怨又传到鲍曼耳朵里。
  叛国集团告一段落后的鲍曼正愁有劲无处使,立即“嫉恶如仇”地将库尔茨巴赫以“隐藏着的叛国分子”罪名控制起来,实际上鲍曼本人都不认为对方够得上这个罪行,他以为元首顶多是训斥一番并让其退出现役了事。没想到副官传递回来的、元首在卷宗上的批示是“不可纵容”,而在弗兰克的卷宗上是“严肃处理。”于是鲍曼绞尽脑汁之后,库尔茨巴赫有一天清晨在监狱“畏罪自杀”。
  在霍夫曼眼里,历史上变节动摇、与苏军合作的库尔茨巴赫罪有应得,其行为和性质比保卢斯还要恶劣,他本想在后备军观察一下库尔茨巴赫的表现,如果他能踏踏实实安顿下来并在后备军里发挥价值,他不介意给其一个体面的结果,没想到居然是第二个霍普纳,霍夫曼当然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处理。
  接到鲍曼发来的秘电后,霍夫曼叹了口气,现在他终于开始理解独裁者:只有不断的清洗和杀戮才能让他们保持安全感,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已完全无法回头了。
  “元首,施佩尔部长说巴库油田已有了初步勘察结果,需要他立即向您汇报么?”
  首席副官达尔格斯的电话让霍夫曼从感慨中恢复了过来,这次赶赴东线,除现场观察、指挥“春醒战役”外,霍夫曼更多是来视察战争经济恢复的情况。
  “我们在伊朗的石油和工程专家跟随首批受降的军队查看了巴库现状,情况比我们想的要严重得多,破坏也非常彻底,比英国人当初在伊朗、伊拉克的破坏要彻底和全面得多。”
  根据专家初步判断与预估:如果投入足够的劳动力、设备与物资,6个月后,巴库原油生产可得到部分恢复,年产量大约在150-300万吨左右,9个月时间可以将原油产量恢复到500万吨以上;1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能让炼油厂复工;2年时间可以使油田产量恢复到1000万吨,并具备300万吨的提炼能力;3年可达到高峰水平的70%,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能彻底修复这座石油城。
  “时间太长了。”霍夫曼沉吟道,“还有一个问题,巴库石油即便产出来,现在也很难落到我们手里。”
  土耳其拿下外高加索后,不仅要求占领全部土地,对巴库的石油资源也有特别的想法,并没有让德国插手的意思。对这一点霍夫曼是心知肚明的,伊诺努总统不是伊朗或伊拉克领导人,他甚至比墨索里尼还要狡猾,是典型的墙头草,现在德国在很多地方还需要土耳其人合作,土耳其与盟军的关系也未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接到过情报,美国大使还在竭力劝说土耳其退出战争:只要土耳其肯退出,美国人愿意担保土耳其维持目前占领的土地。
  他并不打算为这件事与土耳其交恶,相反要显得大度一些,务必使土耳其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恶化到不可收拾才行。不过不交恶并不代表他就愿意在巴库问题上充当冤大头,他想的很清楚:土耳其如果要想巴库的石油,必须与德国共同开发,而且必须是有利于德国的条件——反正现在德国有中东石油打底,科威特和沙特的大油田正加紧开采,有关石油工程的恢复与建设能力已到极限,不可能再为巴库投入更多力量。可笑的是,到现在为止土耳其都没提出“联合开发”的请求。
  “鉴于实际情况,专家建议暂时放弃对巴库的修复,顶多是利用战俘等空余劳动力将废墟清理干净,如果还有人员剩余,可以打发他们进行输油管道建设。”
  “不用这么麻烦,清理的事让土耳其人自己去干,巴库油田先扔在那里再说。”霍夫曼笑道,“让土耳其人先折腾,看看离开德国人他们行不行。”
第018章
高加索(12)
  “我们石油供应的情况怎么样?动用储备的趋势止住了么?”
  施佩尔叹了口气:“这问题怎么说呢,得一分为二地看:在生产领域,今年天然原油加人工合成油料产能至少可以突破2000万吨,运气好一点能达到2400-2500万吨,这意味我们每个月能拿到200万吨油,相比1942年全年1600万吨的规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提升。但从消费领域来说,空军与装甲部队规模将比去年增加150%,海军至少增加100%,另外我们在意大利海军和日本海军身上又付出较大,光意大利海军现在一个月油料消耗就超过20万吨。幸亏我们在埃及和中东搞到了一批油料,再加头三个月东线战场比较平静,燃油消耗很低,综合平衡后勉强能维持,算是危险的平衡。”
  “看来情况不算特别理想,最起码煤制油项目还不能砍掉。”
  “今年不能,砍掉会造成缺口,战略储备目前只剩下不到500万吨,我还指望到年底能将其恢复到700万吨以上。”施佩尔想了想,又对霍夫曼说,“不过明年机会很大,随着科威特、内志两个大油田开采,再加伊拉克和伊朗石油产量进一步提升,预计总产量可达3600万吨,乐观一点有望摸到4000万吨——这样就可以停掉一些煤制油项目。”
  “除石油外,煤炭特别是电力也是制约工业的关键瓶颈,煤炭更应该用来发电而不是不经济地合成为燃料。”霍夫曼无奈地表示,“所以我才希望停掉煤制油项目,但今年看来没希望了。”
  施佩尔点点头,表示理解这种担心,但马上汇报了一个好消息:顿涅茨克煤矿区已完全修复,即将大规模开采并发电。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在历史上,德国刚刚恢复顿涅茨克煤炭生产就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而被迫撤退,最后只能将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煤矿再次匆忙炸毁,听到以顿巴斯煤田为核心的煤炭产区全面恢复,霍夫曼非常高兴。
  一开始军备部只想恢复采矿,经过计算发现,顿巴斯煤矿年产量超过1亿吨,约占苏联煤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德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弱,数量很大,但要把这1亿吨煤炭运回德国去利用却存在较大困难。
  顿巴斯的煤要运到德国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铁路从东线运到德国境内,铁路里程大约2500公里,经过东线各国,单独运输需要4-5天;另一条是走海路,顿巴斯往南100多公里就是港口,可以走亚速海-黑海-地中海这条海路运抵意大利再送往德国,这条路要走2000多海里,整体运输时间超过两周。
  交通专家们经过精确计算,认为尽管顿巴斯煤田的地理位置很不错,交通也比较便利,但每个月要运走800万吨煤是不现实的,现有铁路与海上运力支撑不了这个规模,而且会挤占其他资源,如粮食、矿产的运输能力。
  “如要有效利用这笔煤炭资源,大部分必须就地转化,少部分才能依靠对外输送。每个月最多可通过火车和轮船的回程运力运输100-150万吨,另外……”说到这里,施佩尔停住了口没说下去,从公文包掏出电报纸,“意大利方面表示因缺少煤炭极大地制约了工业产能的利用,战前他们从德国进口较多煤炭,战争开始后,因为我们自身需求增大而大幅度减少了对意大利的煤炭输出,墨索里尼首相应几个工业巨头的请求,向我发来电报希望能追加输出……”
  “可部分满足他的要求,比如每个月多给意大利人50万吨,但使用必须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我可不希望看到这批煤炭到了意大利又流入黑市。”霍夫曼这句话是意有所指的,他接到情报:墨索里尼前段时间死乞白赖从德国买走了10万支特效药(青霉素),说是给军官和技术兵种使用,一转眼这些货在罗马、都灵的黑市上就能买到——价格涨到了300-400马克一支。
  “达官贵人们为了自己使用而挪用军需物资我能理解,甚至可以睁眼闭眼,但挪用并对外出售牟利就超过了我的忍耐限度,我已派鲍曼同志前去追查。”
  施佩尔尴尬地笑了笑,那意思仿佛在说:鲍曼在德国查当然毫无问题,但在意大利,他的权力能不能好使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你我都能猜到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但我必须保持这样毫不姑息的作风——现在这些人为了钱能出卖特效药,以后就能为了钱出卖军事计划和意大利领袖。”霍夫曼微笑道,“他会理解清理门户的必要性,如果他下不了决心,我们有的是人干这件事——特别行动队可是很久没出动了!”
  施佩尔忍不住打了个寒战:元首要控制意大利的决心看起来比自己想象得还强一些。
  “再来说煤炭,这一亿吨煤炭,除运回本土和给意大利的数量以外,剩余的8000多万吨你们打算怎么安排?”
  “一部分炼焦,供给钢铁企业使用,一部分发电,不过顿涅茨克电厂的装机容量有限,不可能利用这么多煤炭,必须还有其他出路,可惜乌克兰重化工不发达,利用起来成效很一般。”
  “不能光考虑生产,还应考虑东方各国的取暖需求。”霍夫曼道,“我听说俄国人原先因缺少煤炭,冬天甚至用原油取暖,动用原油我没这么奢侈,但给他们提供些煤炭可以办到。加大开采力度,凡利用不完的煤炭都用于今年冬天取暖。”
  施佩尔诧异地看着霍夫曼,不明白为什么元首最近对东方各国如此大方:先是提供柴油,现在又准备提供煤炭——这是真心搞欧洲联盟的节奏?
  仿佛看出了他的疑惑,霍夫曼解释道:“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煤炭或柴油,必须考虑对整个东方国家体系的政策。韦勒中将告诉我,如果能得到足够的装备与补给,有完善的训练和指挥体系,这些士兵都是很好的战士,斯大林根本没用好他们。就这场世界大战而言,我们德意志人口远远不够多,任何减少德国青年牺牲的办法都应被鼓励,如果能动员足够多的东方军队与布尔什维克军队进行斗争,这场战争我们就立于不败之地,对今后世界与欧洲格局也有极大帮助。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这些人民一点柴油与煤炭,可以巩固这些国家与我们的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这不但不会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而且对我们的事业大有裨益,你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牢记这一点。”
  “我明白了,元首。”
  “加上顿巴斯煤矿后,铝的问题能解决么?”
  “铝的问题能解决,但电还有缺口。”
  充沛的电力是获取电解铝的保障,德国原本电力是够用的,但因飞机生产规模提升需要大量铝锭,电力逐步开始出现缺口,霍夫曼对此予以了高度关注。霍夫曼对本年度飞机制造的期望是3万架,以一架飞机消耗2吨铝计算(实际算上零件制品消耗远不止),新增的飞机类铝消耗就超过6万吨,而德国1942年全年铝产量不过也就是28万吨,短时间要实现20%以上的增幅确实不易。不过听到铝的问题能解决,他依然非常高兴,这大大超越了期望。
  “工业专家经过计算,认为从原料开采到铝制品完成生产,依靠新增的顿涅茨克煤炭产量和相应发电量足以覆盖,但目前国内电力依然不够——确切地说是发电机组和千瓦小时不够,因为除铝以外还有大量额外的新增需求。”
  “是什么?”
  “其他工业生产我就不举例了,我只说一个——超级炸弹的原料提纯需使用大量电力,起初我都怀疑教授们算错了,但他们做过一次提纯实验,小小的一点点、不到0.2克原料的获取居然耗费了上百万度电。专家们表示,需要上百公斤甚至成吨的原料才能完成一枚超级炸弹。”施佩尔哭丧着脸抱怨道,“按这个水平,全德国的电力都给他们还不够。”
  听到这里,霍夫曼又是一阵抽风似的牙疼:海森堡第二次计算后的数字开始接近真相,但还是存在很大问题——起码高了两个数量级。不过有一点施佩尔没夸大,这玩意耗电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矛盾来了,有限的电力究竟是优先保障飞机和军备生产还是投入核原料提纯呢?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让德国高层现在选择,估计其他所有人都会押宝在军备上,但只有霍夫曼才清楚,第二个才是战争的终结者。
  痛苦抉择了很久,他最后下定决心道:“这两方面都不能耽误,提纯是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一下子不会用到天文数字的电力——我们也没这么多设备,关于超级炸弹项目我想与专家们交流一次,听听目前的进度与后续安排。”
第019章
春醒(1)
  战机在呼啸、坦克在咆哮,炮弹在轰隆作响……
  1943年3月29日,顿河河曲部再次见证了一场大规模战役,远道袭来的德国装甲部队开始全力合围三个拼命往斯大林格勒方向逃窜的红军集团军,虽然红军人数高达20万,但他们完全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抗与反击,只知道一窝蜂往斯大林格勒赶,每个人心里的念头都是一样的:逃!逃到斯大林格勒就有救了。
  “元首,如果战事顺利,我想4月3日零点可以准时发起‘春醒’第二阶段战役……”曼施坦因踌躇满志地向霍夫曼汇报道。
  “干得不错,不过,在第二阶段开始前,我准备给斯大林再加点料,逗逗这个大暴君。”
  “逗?”曼施坦因似乎很难理解元首用这样轻佻的字眼来形容。
  “给柏林发报,告诉戈培尔部长,时机成熟了,启动零点计划,事情真相立即予以公布。”
  “是!”达尔格斯立即执行指令。
  所有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二十几分钟之后,事先录制好的、戈培尔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便在收音机里响了起来:
  “德国政府正式公告:……近期,我国防军士兵在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时,挖掘出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相关尸骸全部身穿波兰军服,经我方组织的国际委员会验尸确定并经俘虏的俄国内务部队招供,这些穿着波兰军服的官兵死于1940年春,全是被红军俘虏后由斯大林授意杀害的,其中大部分被害人是被捆住手脚,从脑后开枪行刑的,场面极其残暴、无耻……为正国际视听,避免电影胶片、照片等断章取义,我们愿意邀请国际社会特别是盟国代表、波兰流亡政府代表前来观察,目前现场已被严密保护,保持事发时原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