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656

  “这个……您看……我觉得……是不是……”罗科索夫斯基吞吞吐吐地开了口,结果说了半天没扯到主题上。
  “直说吧。”朱可夫叹了口气,“你我之间有什么话不能坦诚交流呢?当初我交给你那么困难的任务都完成了,我相信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你不会如此为难。”
  莫斯科保卫战时,罗科索夫斯基奉朱可夫之命率第16集团军拼死防御沃洛克拉姆斯一带,他手头几乎没什么坦克,但还是顽强地完成了阻击任务。现在朱可夫旧话重提,显然不会难为罗科索夫斯基。后者感激地看了朱可夫一眼,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一些,他现在生怕对方上来就找自己的麻烦,有这句话打底,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趁德国人包围圈还未形成,我能不能先率部撤退?”罗科索夫斯基沉默了半天,最后下定了决心,挤出了这一句。
第013章
高加索(7)
  对罗科索夫斯基突然提出的撤退请求,朱可夫并未发火,只平静地问道:“您想撤到哪?能撤出多少部队来?”
  “过顿河,往斯大林格勒撤退,3个集团军至少能撤出一个来。”罗科索夫斯基想了想,“如果可以,我打算把63集团军撤出来,该集团军相对战斗力强一些,保留下来更有价值。”
  朱可夫没直接表态说好还是不好,反而问了其他话题:“您觉得德国人会趁机度过顿河河曲部向斯大林格勒进攻么?”
  如果是以前,罗科索夫斯基一定会要不犹豫地说是,但经历过去年9、10月份德军明明占据优势却突然大踏步撤退的场景,他迟疑地回答道:“这不一定,取决于希特勒和曼施坦因怎么想。您看,半年前德国人就打过了顿河,最后不是又重新退回去了么?”
  “这次他们还会退回去?”
  “有一定可能,取决于我们施加给德国人的压力有多少。如果我们在各方面给与南方集团军群足够压力,曼施坦因未必会孤军深入直冲斯大林格勒,但如果我们没法给予这种压力,敌人就可能冲过来,毕竟他们目前占着上风。”罗科索夫斯基补充解释道,“要遏制敌人向斯大林格勒进攻其实也不是特别难,关键是两翼一定要压住敌人,如果德国人左路的霍特集群和右路的克莱斯特集群都打不动,只有中路曼施坦因集群能越过顿河,那其实就变成孤军突进,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突出部,我们可以调集兵力、从容地对付敌人。但您看看现在,布良斯克和西南方面军的部队明明比霍特要多,却一个劲地抱怨遭到敌人猛烈进攻,叶廖缅科和秋列涅夫同志加起来的兵力也比克莱斯特多,他们又说抽不开身——等于只有我一个人对付曼施坦因,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和本事?”
  罗科索夫斯基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朱可夫听懂了对方的抱怨——他在暗示其余四个方面军未使出全力来帮他解围而让他承受了过多的敌军,后者的眉头一开始是紧皱的,后来却缓缓松弛开来,甚至于偶尔还点头附和两下。
  罗科索夫斯基大大松了口气:朱可夫同志听进去就好,他不想推卸责任,他只觉得明明最开始约定三个方面军共同压制曼施坦因,现在却让他一个方面军承受德国人的全部攻势,这个压力实在太大,如果为此要追究责任、处分自己更觉得不太公平。
  但朱可夫下一句话就让他傻了眼:“你说,如果我给德国人营造两翼无忧、中路阻力不强的局面,曼施坦因会不会真去进攻斯大林格勒?”
  “这……”罗科索夫斯基傻眼了:好好地在说撤退与阻击的事,怎么话题一下子跳到这上面去了?但看着朱可夫征询的目光,他又不能不加以表态,最后只好吞吞吐吐地回答道:“这可不一定,如果是我,会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我们在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力量不强,但自从去年德国人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退回顿河,思路就变得很古怪、令人难以捉摸,我有点儿跟不上也想不明白他们的套路。”
  “您倒是很坦诚,不止你想不明白,我也想不明白。”朱可夫叹了口气,“但现在有点明白了——德国人不是要占据这里或那里,他们甚至对占领巴库兴趣不大。”
  “这不可能!”罗科索夫斯基质疑的话脱口而出,“鬼才相信这句话,德国人做梦都想要我们的石油,不然去年夏天他们发动‘蓝色行动’干什么,目标直指高加索干什么?没有油,德国人的飞机和坦克全是一堆废铁!”
  “真的!如果他们要巴库,就不是前几天这样慢吞吞进攻,而应该以最快速度抢占下来,哪怕为此多付出一些代价。”
  “不是说在巴库守军投降前,那里就全被我们炸光了么?”
  “德国人速度够快的话,其实还能留一点下来。”
  罗科索夫斯基惊讶地张大了嘴,忽然感觉自己脑子不够用了:朱可夫同志在想什么?嫌德国人打得不够快?莫非他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一样是潜伏着的德国间谍?等等,我究竟在胡思乱想些什么?朱可夫同志怎么可能是间谍!而且,作为一个在大清洗时代三次死里逃生的幸运儿,罗科索夫斯基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罪名一点都不相信。他在考虑难道朱可夫同志有别的想法?……莫非?
  不过短短几秒钟,他的脑海里像翻江倒海一般闪过无数场景,最后他聪明的一句话也没说出口,只深深吸了口气,顺着朱可夫的话简单问道:“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拿下了中东,那里有储藏很大、埋藏非常浅的大油田,德国人正调集全欧洲石油工业的力量在准备开发,所有排得上号的石油公司和勘探队都在里面,包括了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比利时人、荷兰人等等,那地方的油井只要打个几百米就可以源源不断产油,比费尽心机修复巴库油田来要好得多甚至快得多,而且还安全。目前我们距离罗马尼亚的普罗什蒂那油田大约是1200多公里,轰炸机要去破坏比较费劲,距离中东油田超过2000公里,几乎不可能有威胁。而巴库才多远,不到300公里,我明天就能派飞机去炸!”
  罗科索夫斯基一直在前线统兵作战,对国际局势特别是和苏联无关的国际局势了解不多,远远比不上坐镇中枢的朱可夫,他问道:“德国人在中东找到大油田了?”
  “其实不是德国人,是英国人找到的,他们发现过几个浅藏油田的所在区块,只因为战前对石油需求不大,资本家害怕冲击市场价格而没去开采,结果现在全便宜了德国人。科威特人匍匐在德国人脚下,心甘情愿地当了保护国;沙特被德国用武力拆解成内志王国和一堆酋长国,连伊拉克都分了一块地盘,现在铁心跟着德国人走……”朱可夫介绍道,“德国人在伊朗、伊拉克几个大油田一边恢复生产,加大采油规模,一边建设输油管道,准备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原油输送回国。您知道谁在担当苦工?”
  “谁?”
  “波兰人、犹太人,还有我们的同志。”朱可夫痛心疾首地说,“伊朗人和伊拉克人是德国人的帮凶,他们担任了监工和警卫部队,哦,现在还要加上土耳其人。”
  “里面还有我们的同志?”
  “战俘——那些属于俄罗斯族且不肯加入伪军的战俘。”
  虽然罗科索夫斯基是波兰人,不过他并未因波兰人担当苦工流露出多少愤慨——这是天经地义的,俄国要是占领了敌国土地肯定也是如此,至于战俘,要不是他们不肯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怎么会当俘虏?现在这下场根本不值得同情!所以只略微惊愕了一下便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了。我们在法国工人阶级中有同情者,有个工程师预计中东原油产量会持续攀升——该地区本年度能提供给德国的石油大约是1000-1500万吨,明年大约是2000-2500万吨,第三年预计能超过3000万吨,第四年也许可以达到4000万吨。”
  “4年后呢?”
  “4年后?”朱可夫露出苦涩的笑容,“您认为4年后还打仗么?”
  罗科索夫斯基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再说巴库这件事——德国人未来石油基本够用了,占领巴库不是为了抢占石油,唯一目的是要掐断我们的石油供应。本来我们一年有3000多万吨石油,德国只有1000多万吨,现在地位反过来了,变成我们只有1000多万吨,而德国会达到甚至超过3000万吨。随着时间推移,这差距会越来越大。”朱可夫叹了口气,“我们很多同志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根本就不懂得到时候缺油会比缺坦克还可怕的道理。”
  “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我判断德国人冲向斯大林格勒的可能性很大,那里不仅是顿河-伏尔加流域的核心枢纽,还是一系列国防产业的聚集地,更是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区(第二巴库)的门户。”罗科索夫斯基哭丧着脸,“如果德国人打下斯大林格勒又冲进了第二巴库,那我们真要没油用了。”
  “光这还不够。德国人对维持目前的战线基本感到满足。”朱可夫摇着头,“情报员前不久刚刚获取了有关信息,你想不想听?”
  “当然。”
  “德国人的战争指导思想在1943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固守现有防线并打出高交换比!该命令并不是绝密的,已发布到集团军甚至师一级,希特勒明确要求没把握打出1:4以上交换比的战役宁可不打。”
  “什么?”罗科索夫斯基听后大吃一惊,“这什么意思?战术不是为战略服务的么?这算什么战术?敌人的战略目标呢?哪怕有个阶段性目标也好。”
第014章
高加索(8)
  “打消耗战,打高交换比,消耗我们的战争潜力。”朱可夫盯着罗科索夫斯基,一字一顿地说出来。
  “哈!”罗科索夫斯基笑了起来,“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可笑的战略——就德国那点潜力还想和我们拼消耗?他们能死多少人?有多少物资和粮食可以供战争消耗?资本家会支持希特勒打一场长期战争?”
  “我不认为很可笑,恰恰相反,这是个要命的战略。”朱可夫满脸愁容,“从德国人背信弃义发动突然袭击以来,战争已持续了整整21个月,不算平民,我们一共损失了近900万军队,平均一个月损失40多万,每周要损失10万。”
  “有这么多?”罗科索夫斯基愕然,“斯大林同志不是说我们损失了200-300万人,但至少也消灭了100万德国人。”
  “200-300万?”朱可夫冷笑一声,“你真信这数字?光累积下来的伤员都超过了300万。”
  “大部分伤员经过治疗还是能返回前线的。”
  “或许能返回200万,但也不是今天受伤明天就恢复,大部分需要3-6个月,早期受伤返回的伤员基本又在随后的作战中损失掉了。”朱可夫叹了口气,“大本营去年8月组织了大征兵,宣传部门说95%以上的战士是踊跃、自发入伍的,你信不信?”
  “我……”罗科索夫斯基说不出话来,他想说信,但一想到部队里那些30好几、40来岁的胡子兵,后面半句话底气就不足了。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字,1925年出生的孩子去年秋天我们已征光了——一共140万,别说你没看见他们。”
  罗科索夫斯基瞪大了眼睛,他以为那些还不如步枪高的孩子兵只是部分现象,没想到真相是冷冰冰的三个字——“征光了!”
  “如果形势紧迫,过完夏季我要开始征募1926年出生的孩子。实际上,前15个月我们就损失了760余万部队,要不是这半年损失程度略有降低,每周的平均损失还要难看。”朱可夫叹了口气,“现在部队的战斗力别说与战前相比,就是与莫斯科保卫战时相比也下降了不少——你知道这个冬天为什么没像去年一样发动大规模反攻?因为斯大林同志自己也信心不足。”
  这还是罗科索夫斯基第一次听到这种内幕消息,他不禁狐疑起来:朱可夫告诉自己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你说德国人没有坚持长期战争的能力,那要看什么场合、与什么国家做对比——美国人大概有资格说这个话,我们恐怕就不行。从波兰战役开始,德国人已连续打了3年半战争,不但没露出疲态,反而越打越强——现在连海军都能尝试与英国人一较高下了,战前你能想象?我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听说德国海军冲出北海、占领亚速尔的消息后震惊不已。现在德国人有全欧洲的工厂帮助他们生产军火与工业品,有包括中东、非洲、欧洲的粮食和资源供他们挥霍,不存在耗不下去的问题。至于伤亡,总参谋部估计在150-200万之间,考虑到上次大战德国承受了600万左右的伤亡,他们还远远不到支撑不下去的时刻。”
  罗科索夫斯基沉默不语,他知道朱可夫说的是对的:红军战斗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而德军几乎没什么影响——德国人横扫非洲与中东才用了30万!放在东线顶多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却打得大英帝国丢盔弃甲,几乎生活不能自理。谁都知道支撑大英帝国全球霸业一共有四根支柱:第一是皇家海军;第二是苏伊士运河与中东石油;第三是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第四是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四大自治领。现在四根支柱断了两根半:皇家海军损失惨重,地中海霸权丧失殆尽,北海绝对制海权难以维系;苏伊士运河与石油丢得一干二净;印度洋航线几近断绝;唯独四大自治领看上去影响不大,还在往母国拼命输血。
  两人的看法其实有些片面,之所以30万德军能横扫非洲与中东是因为一些不可复制的条件:一方面是这30万全抽调了精锐的王牌军;另一方面是日本联合舰队加入战场——没有联合舰队干脆利落地扫清印度洋的英美舰队并封锁相关海域,德军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取得胜利。
  “所以,您判断德国的战略从大规模攻城略地变为持续的消耗战或者说歼灭战?”
  “不,确切地说是窒息战!德国人在窒息我们的战争潜力。单论军事人口,我们手里还有900万军队,规模大约是德国的1.5倍,可惜实际战斗中经常打出1:4、1:5的战损,这优势很难维持。当然,不是说没这900万军队我们就彻底完蛋了,把苏维埃逼疯了再拉900万也没问题,问题在于没能力为这1800万人提供足够的军事资源。”朱可夫认真解释道,“最近我总在思考德国的战略转变,隐隐约约抓住了敌人的思路。这几个月没爆发大规模战役,北面战区更是一片平静,但平静之下对我们军事潜力的破坏比打几个战役要大得多。”
  罗科索夫斯基静静地听朱可夫说下去,他已意识到对方手里掌握着比他更全面和充分的数据。
  “我们还有900万军队,如果按前21个月的消耗速度,还能维持近2年——事实上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种狂风暴雨般进攻的势头已过去了,目前我们的平均伤亡在缓慢下降,但军事资源枯竭的速度远远快于兵员枯竭的速度。以坦克为例,我们目前的生产量是2500辆一个月,大约是德国人的2倍,但德国人大部分是4号或虎式,小部分是突击炮,没有一辆轻型坦克,而我们生产了大约800辆轻型坦克,这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完全转产T-34或更新的T-43,产量马上就会掉到2000辆内,哪怕再加300辆一个月的美国物资——虽然美国人还没达到他们做出的承诺,我们也只能达到2300辆,而德国将会提高到1500辆以上。按这个水平,别说1:4(坦克第4集团军打出的交换比水平),就是1:3甚至1:2的战损我们都耗不起。”
  有一点朱可夫没说,罗科索夫斯基也心照不宣地不提:最近坦克质量下降得很厉害,有些防御装甲质量差到离谱,别说50mm反坦克炮,就是德军已淘汰的37mm反坦克炮配上钨芯弹都能洞穿。
  “德国人窒息我们的第二点证据是破坏我们的外援通道。看上去都是巧合,但敌人明显在围绕这个目标执行,他们掐掉了北极航线,占领伊朗和中东后又掐掉了南部航线,现在只有太平洋航线还能维持一点运输吨位,能持续多久我表示十分怀疑。我和英国代表交流过,他们自己的坦克现在都开口问美国人要,根本没余力再支援我们,在德国得到中东后,他们甚至连原油都开始嗷嗷待哺。第三点证据是原油,德国人逼着我们炸毁了巴库——破坏程度比他们用飞机轰炸还彻底。美国人虽然强大和富裕,也愿意支持我们,但现在根本不可能输送足够的物资,前两天莫洛托夫外长提出加大成品油供应的请求,他们同意了,但隐晦地表示他们可能会优先保证英国人的需要。”
  罗科索夫斯基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几个月前,斯大林同志试探性地提出了媾和……”
  “媾和?”罗科索夫斯基睁大了眼睛,惊呼起来。
  “小声点,你这样能保守住党的机密么?”朱可夫不满地瞪了对方一眼,“中间人是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希特勒同意媾和,不过条件很高。”
  “什么条件?”罗科索夫斯基小声地加了一句,“如果不涉及重要机密的话,我很想知道。”
  “反正外面小道消息满天飞,告诉你也无妨。第一,无条件承认那些‘东方国家’独立;第二,赔偿德国人1000亿马克;第三,我们从现有实际军事分界线向后撤退400公里,将这些地方连同德军已占领的国土交给伪军建国——至于我们失去的土地,德国人怂恿我们向阿富汗、印度进攻,从那里获得土地作为弥补。斯大林同志只肯答应头两条,保加利亚人居中斡旋,后来德国人主动做了些让步,赔款增加到2000亿,后退减少到200公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重要城市控制权不变,但列宁格勒除外。”
  罗科索夫斯基进入了一头雾水的状态,他不明白为什么朱可夫要告诉他这些。
  “其实很简单,我想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阻击战,消灭掉敌人50-60万兵力,然后有条件推动议和——苏维埃太需要一个喘息时机了。”
第015章
高加索(9)
  媾和的事罗科索夫斯基听听就算数了,这不是他这个级别该掺和的事,朱可夫告诉他是非常够意思的举动,说明在对方眼里是“自己人”——对波兰血统的他而言比什么都要紧。但对斯大林格勒阻击战的要求,他有些迟疑和犯难,因为朱可夫交给他两项任务没有一项是能轻松完成的:
  第一,让24、63、69三个集团军交替掩护撤退,快速撤向斯大林格勒,引诱曼施坦因集团追击并将其吸引到城市近郊附近;
  第二,用相对弱势的兵力防御斯大林格勒,利用城市巷战和地形优势与敌人拼消耗——不能再打1:4、1:5的战损比,要求发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出1:1,至少也得是1:2的战损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