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656

  “B计划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罗斯福叹了口气,“如果B计划成功,A计划我会毫不犹豫地批准,可如果不行……”
  “那我们具体再探讨一下,顺便也看下直布罗陀的情况。”金上将赶紧补了一句。
  马歇尔点点头,金上将的反应算是快的,很好地把握了罗斯福总统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亚速尔丢了问题很多,但孤注一掷赌输了问题更多。他问金上将:“如果B计划成功但不执行A计划,您认为会如何?”
  “这样啊……”金上将沉吟起来,“倘若德军失去舰队只能利用潜艇和飞机破交,危险程度倒会少很多,我们的船队大概要多绕个圈,然后还得多配一些护航军舰。”
  “海事委员会对后续造舰的决定如何?”
  “非常艰难。”一听罗斯福说到这件事,金上将就打开公文包汇报起来,一脸的冰霜。
  “海军部专家根据前期战损和后续运输需求,认为需要再追加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50艘2万吨级的油轮,蒙大拿级战列舰追加到6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追加到8艘。”
  罗斯福皱起眉头:“追加这么多,船台能应付么?”
  “不能,所以必须有所取舍,他们建议,由于德、日没有后续对应军舰,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建造3艘足够了,随着舰队作战普遍转为航空作战形式,重巡洋舰不是最紧缺的,因此巴尔的摩级、俄勒冈城级后续重巡洋舰与德梅因级所有重巡洋舰的建造任务取消,另外再取消亚特兰大级、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建造,总共预计减少28艘轻、重巡洋舰。”
  “航空母舰呢?”
  “按现有陆续计划建成,不增加也不减少。”金上将叹了口气,“只要能按进度建成,未来一年我们不缺航空母舰,缺的是有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虽然海军部名单上完成完整训练的舰载机飞行员超过1000人,可90%以上都是毕业半年之内的菜鸟,有经验的老手不到10%。”
  “熟练飞行员哪去了?”
  “都牺牲了。”金上将无可奈何地说道,“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打仗,战前培养的飞行员到南太平洋战役结束后损失了很多,然后这几个月哈尔西发动进攻战役又损失了一些,然后北非、印度洋战役损失了一部分,当然也有一些人成长起来,我说的经验不足主要是指参加大型舰队会战的飞行员不足。”
  “这可不行。”罗斯福无不担忧地说道,“没有经验的飞行员怎么可以对敌?”
  “经验只能在战斗中积累,不靠他们我们还能靠谁?”马歇尔道,“陆军同样没打过仗,艾克向我发来电报诉苦,说理解国内因形势变化而取消肯尼亚登陆战,但希望能保证非洲战区的物资供应。德国人已占领了索马里,准备进攻肯尼亚东北走廊,而且飞机侦查显示,德国人能就近依托运输船和港口从摩加迪沙获得补给。艾克手下的部队,除澳新师和德国人交过手,其他都是第一次上阵,心虚得很。”
  “澳新部队对德国人评价如何?”
  “很难打……”马歇尔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对手指挥官是古德里安,被认为是德军中最优秀的三个装甲指挥官之一,而他手下全是从波兰战役就开始南征北战的精锐。”
  “再给他送一批物资,不要顾忌船只损失,他在那里孤军奋战很不容易。”罗斯福盯着金上将,“美国人民必须要听到好消息,不能总是‘失败、退却、丢失’这样的字眼,哪怕艾克能守住自己的阵地都是好消息。”
  金上将咬牙应承下来。马歇尔也松了口气,罗斯福算是给非洲战区定了基调——能守住就是胜利。
  “刚刚收到一份情报,德国内部发生权力变动:原空军二号人物,有犹太人嫌疑的米尔希元帅出任军备部副部长,协助施佩尔开展工作并兼任帝国劳工阵线领袖;原西线空军司令胡戈·施佩勒元帅被希特勒解除职务,出任有名无实的空军总顾问,另有消息传说希特勒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也不太满意,在逐渐架空其权力。”罗斯福问两人道,“你们觉得能解读出什么来?”
  这事情金上将不太关注,马歇尔说了一句:“这应该是希特勒进一步加强集权的步骤,他在清洗那些不顺从自己心意的将领,总有一天他会被这种权力反噬。”
  马歇尔有一点说对了,霍夫曼确实是在加强集权,但不是加强自己的权力,他是在加强施佩尔的权力。军备部是德国最重要的部门,人称小内阁,施佩尔不但被称为经济元首,还是党内元首之下四巨头之一,地位显赫,在进一步推动动员与生产体系整合时,帝国劳工阵线领袖罗伯特·莱伊凭借自己多年的老资格,不卖施佩尔的仗,不肯把所有的劳动力进行统一分配。
  除此之外,罗伯特·莱伊还是一个非常顽固的反犹分子,对霍夫曼采取的对犹太“新方针”采取了明里暗里的抵制措施,这就第二次触犯了霍夫曼。他授意鲍曼前去查这个人的情况,如果本人无重大问题的话可以另外安排一个职务,但结果查实后发现这还是个大腐败分子:战争爆发前,罗伯特·莱伊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汽车工厂,鼓动德国普通民众预付款购买还未开始生产的汽车,当预付款后的购买者等待着汽车投入生产时,战争爆发了,汽车工厂改为生产前线急需的坦克和摩托车,最终这些钱全都流入莱伊的口袋里,总收入大约有1亿马克左右。
  鲍曼立即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处置了这家伙,并将有关预付款退了回去,虽然经济上的好处不多,但对元首的声望却有很大巩固。罗伯特·莱伊被处决后,大家都以为施佩尔会自己兼任,没想到他忽然提名米尔希出任这个职务,顺便还提出给他副部长的位置——因为米尔希在战俘安置工作中与施佩尔交集甚多,在战俘看管和劳动力组织上颇为卖力,全面高效的执行能力获得肯定。霍夫曼也知道施佩尔不想给自己揽权太多,便立即同意有关人事调整。由此,米尔希也继勃洛姆堡元帅(担任后备军总司令)之后第二个东山再起、重回核心舞台的大人物。
  胡戈·施佩勒元帅这段时间犯的错误不少,一开始为争夺空军总司令,看不起资历浅的耶顺内克,屡屡对其加以抵制;后又违背霍夫曼的指示,不愿意向夜间战斗机部队移交飞机;最近又明里暗里抵制空军飞行员转职成海航……种种事迹累积起来,使霍夫曼对他失去了耐心,将其直接解职,而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空军上将因南线战役指挥、保障有力,被擢升为大将并接替施佩勒负责西线空军。
  雷德尔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北海战役结束后,里希特霍芬认为自己担任海航司令勉强够格,但担任航母编队司令官不行,而且由于他的军衔比舰队司令马沙尔高,指挥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而且他认为海军目前也没有合适人选,再结合小泽为首的日本顾问组的表现,向霍夫曼推荐由小泽暂时担任航母编队指挥官,但这个推荐和任命引起了雷德尔的不满,于是有关任命就僵持在这里了。
第079章
身不由己
  1943年3月2日,隆美尔元帅带着由大德意志师、维京师、欧根亲王山地步兵师等精锐部队构成的德国中东集团军主力和两个伊朗步兵师来到了距离大不里士不远处,在他们面前是梅佐夫中将率领的红军波斯集团军。半个多月前,他用闪电一般的速度从伊斯法罕直冲德黑兰,顺利吃掉了进退失据、应对失当的红军部队,夺取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并促使伊朗加入轴心阵营。
  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态势,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从大本营预备队给他抽调了近卫第11重型坦克旅,全部装备最新式的KV-3坦克,秋列涅夫从高加索方面军又抽出3个师又2个旅的援兵,帮助梅佐夫将波斯集团军的兵力重新提升到13万人以上。
  就在所有人以为隆美尔会高歌猛进、持续进攻时,他却放慢脚步,慢慢从德黑兰带兵前往伊朗西北部重镇大不里士,从伊斯法罕到德黑兰的300多公里路程他只用了一天一夜,而从德黑兰到大不里士的这400多公里他却足足走了半个多月。这速度让梅佐夫大大松了口气,忙不迭地利用这个时间整顿防线、梳理部队并补充物资。
  虽然隆美尔一再劝巴列维留在德黑兰听捷报即可,但执拗的皇帝非要跟着来看收复伊朗国土。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德军进军速度完全可以再快一点——不仅因为路上没有任何敌军的阻拦,还在于补给和物资供应线非常畅通。
  由于轴心控制了印度洋制海权,目前有大量船只往返于亚历山大港与阿巴丹港口,然后通过伊朗境内的铁路系统为中东集团军提供补给。对隆美尔而言,这条运输线的速度与容量比当初在北非沙漠中苦苦挣扎时要强得多。在伊朗政府的动员和号召之下,伊朗民众用驴、马等各种各样的牲畜车帮助德军从火车站向前线搬运物资。各条道路上都出现了机械化的现代运输与传统畜力运输相混杂的局面,虽然挤得满满当当,但整体却是忙而不乱。
  得益于当初在阿巴丹港的缴获,无论是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还是古德里安的非洲集团军都获得了相当充分的燃油供应,施佩尔从国内紧急派遣了得力的工程师与工人赶赴阿巴丹炼油厂对英军撤退前造成的破坏进行恢复,预计4月份——在缴获燃油用光之前即可恢复生产。根据乐观估计,随着修复工作的逐步推进,阿巴丹炼油厂产能会从100万吨逐步恢复到全盛时期,不但中东地区的作战部队没有燃油供应的后顾之忧,连东地中海方向的部队届时都能享受这个优势。
  在丢失印度洋制海权后,英、美潜艇试图以印度西海岸和南非有关港口为基地进行破交,但轴心货运货船基本沿着海岸线行进,再加上沿海反潜巡逻机与索科特拉岛上的反潜力量,潜艇暴露几率远比大西洋大得多。破交代价很大,成果却很小,面对付出9艘潜艇沉没后只换来一艘7000多吨货轮的战果,盟军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所以,巴列维很想问隆美尔为什么走这么慢——这问题憋在他心里很久了,他觉得再憋下去自己会闷坏的,他相信隆美尔肯定不是因为畏战才走这么慢,一定有其他自己不掌握的原因,可具体是什么,不但他想不出来,他身边的参谋和将军也不得要领。
  “这就是困扰陛下很久的问题?”听完巴列维的问题,隆美尔忽然笑了起来。
  “是的,是的……”巴列维恭维道,“元帅用兵别具一格,我们实在想不通、想不透,这个……如果不涉及机密的话能不能透露一下?”
  “如果是前两天,我可能会拒绝回答,不过今天就没问题了。”隆美尔让副官取来地图,耐心为巴列维讲解起来,“陛下请看,这里是巴统,这里是第比利斯,这里是巴库……”
  “等等……”巴列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问的是大不里士啊。”
  旁边的高斯也笑了,掏出铅笔在地图上刷刷画了3个箭头,分别指向刚才隆美尔说的这三个地方。
  巴列维看着箭头的出发点无一例外全是土耳其边境后的地段,终于反应过来,跳起来吃惊地问道:“土耳其准备参战了?”
  “土耳其已秘密动员了十天,有关参战决定不是今天夜里就是明天清晨宣布。”隆美尔笑道,“我之所以带着部队缓缓前进,就为了向对手施加压力,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把兵力调遣到大不里士周围来,这样后续纵深的兵力就会不足……”
  “我懂了,我懂了,只要土耳其出兵,截断敌军退路,这些部队就被您和土耳其部队包围起来了,一个也别想跑。”
  高斯微笑着点点头:“陛下,这个月您就可以收复全部伊朗国土了。”
  3月3日凌晨4点,土耳其外交部长忽然不顾外交礼仪,直接闯进苏联大使的府邸中,对睡眼惺忪、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大使宣读了宣战书,并宣布有关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之人而予以驱逐,对方愤怒地想要抗议些什么,却被紧接着的下一句话惊呆了:“你可以给莫斯科发电报,告诉他们我军15分钟后即将发起进攻……”
  4点15分,收到告警电报的莫斯科还没来得及将警报传给前线,50多万早有准备的土耳其陆军从边境冲出,其中还包括从南线德军克莱斯特集群中抽调出来的,由沃尔特·温克少将率领的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他们在前几天的秘密动员中换上土耳其军服骗过了对面的俄国人,现在担当全军的进攻矛头。
  在陆军进攻后不久,天色放亮之时,蛰伏许久的德国轰炸机群从摩苏尔和土耳其境内起飞,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苏军军事目标炸得一片狼藉,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这次轰炸机群中有大量SM-79轰炸机,在墨索里尼表态要“贡献”更多力量后,意大利空军不但向直布罗陀方向抽调了200多架飞机,又向中东和土耳其方向调遣了300多架飞机,主力全是Bf-109战斗机和SM-79轰炸机。
  出于可理解的原因,德军机群放过了巴库油田区。
  9点钟,土耳其部队占领第一个目标:黑海沿岸的巴统,傍晚5时,土耳其人冲刺到距离第比利斯不到50公里的地方,该处红军只有3个建制不完整的师,全部能开动的坦克不超过20辆,而他们面临的土耳其部队至少有12万,打头的还是德国步兵师;深夜11点,土耳其部队在德国装甲师的率领下,快速截断了大不里士红军退往亚美尼亚的道路,距巴库油田还有300多公里。
  遭遇突然袭击、后路被断的梅佐夫乱了阵脚,忙不迭向秋列涅夫求救,没想到后者也是一片焦头烂额,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境内一片混乱,通讯中断、建制混乱,上级不清楚下级部队在哪里,下级根本不清楚自己面对的敌人有多少。全都处于不知所措中,那些去年夏天强征入伍的部队甚至还没等开打就军心大乱,向来与俄罗斯族离心离德的三个少数民族族裔的官兵要么趁机发动叛乱要么向平时看不顺眼的军官打黑枪,根本找不到有组织的抵抗。
  整体形势一片大好,平时对红军畏惧不已的土耳其官兵发现敌人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之后,胆子和野心开始膨胀,居然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从徐徐推进变为展开大规模穿插。他们根本就没想到之所以能打得这么顺利,一是因为突然袭击占了便宜;二是因为温克带领的突击集团群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打掉了红军中最有抵挡力的部队;三是因为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全被梅佐夫抽调到大不里士方向去了,土耳其人面临的只是三流甚至不入流部队。
  梅佐夫中将惊恐地发现,大不里士一线的10多万兵力已处于土耳其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前后包夹之中,如果不抓住机会及时撤往阿塞拜疆和巴库,很可能会被完全包围,但这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十万多人只要稍微露出一点慌乱,对面的德国人立即会凶猛地扑上来将自己咬死——他现在完全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中了。
  土耳其伊诺努总统下令出兵并对苏联宣战完全也是身不由己:在德国屡战屡胜并刻意拉拢的刺激下,土耳其军官团的“爱国热情”早已激发出来,等到德国在北海战役取胜,并雷霆般地占领亚速尔,英国方面连半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后,军官团关于出兵的渴望终于按耐不住了。
  情报系统告诉伊诺努:军官团认定是总统身边的文官体系在阻挠参战,已有人在组织兵谏并准备“清君侧”,连总统卫队中都有不少人参与了串联,这让凭军队起家的伊诺努感到了恐惧,绞尽脑汁之后,他走出了这无法回头的一步……
第080章
连锁反应(1)
  3月6日,土耳其西路军沿巴统北上,直抵高加索山脉南麓,切断连接高加索内外的铁路线;中路军顺利攻占第比利斯,获得了通过高加索山脉的关键隘口,东路军冲入阿塞拜疆腹地,先头部队离巴库只有195公里。
  土耳其参战引发了剧烈反应,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因为前不久土耳其已悄悄接受美国给予的贷款,含含糊糊地表示会保持“既定政策”不变,在美国人看来,所谓“既定政策不变”就是仍将保持中立的意思,在对这个决定表示赞赏同时为了安抚土耳其强硬派的情绪,美国人爽快地拨付了第一批1亿美元的贷款,并暗示土耳其在物资供应等方面可采取亲德立场——只要不参战,卖东西什么的美国就装不知道了。
  没想到刚刚拨付了首批款项,土耳其却突然翻脸不认人直接对苏联开火了,当赫尔国务卿愤怒地找土耳其大使交涉并质问对方时,后者振振有词地告诉他:“我们确实保持了既定政策不变……土耳其对英美与德国的战争继续保持中立,但俄土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俄土之间从未有过和平,所谓和平只不过是暂时休战而已,要实现和平很容易,只要俄国将多年来从土耳其掠走的土地还给我们,第二天就能和平!”
  赫尔气得直接想让国会决定对土耳其宣战,想了想又忍了下来:拨付土耳其1亿美元的决策没有通过国会走,如果这件事暴露出来,美国人被土耳其耍了的内幕一公布保证会引起舆论大哗,无论罗斯福总统还是自己的政治前景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咬牙切齿地强忍了下来。但赫尔不敢面对罗斯福失望的目光,连着两天躲着没敢去见总统。
  克里姆林宫内的斯大林则震惊于外高加索军队的溃散速度是如此之快:仅仅三、四天功夫,8-9万红军部队被土耳其军队从地图上抹去了,虽然对方出动了50多万部队,与红军兵力对比差不多是5:1,但传统心态使他依然蔑视土耳其人的战斗力,收到这个消息后完全惊呆了。
  整个外高加索地区现在只有梅佐夫中将指挥的波斯集团军还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建制,另外守卫巴库石油区的4万多部队勉强构筑了一条防御线,但两者间只维持着一条脆弱的路线,面临被彻底分割的危险。
  “梅佐夫同志发电报来一再要求利用目前土耳其军队尚未彻底截断其后路的机会撤往巴库,然后再依托里海的内河舰队撤往南高加索地区,你们对此怎么看?”
  现在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已急得六神无主,斯大林干脆直接越过他开始指挥起波斯集团军和巴库守军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虽然知道这件事上秋列涅夫的责任并不大,土耳其出动的兵力也确实多了一些,但仍为他的下场捏一把汗。
  “这不是很好的选择……”朱可夫看着斯大林,发现后者脸上流露出的全是疲惫、动摇和懊恼,斟酌着言语道,“首先,波斯集团军不能撤,该部直面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大规模撤退敌人马上会猛扑过来,到时候别说顺利撤退,恐怕连部队都保不住;其次,他没法撤,我们根本不具备提供如此大规模运输能力的舰队,短期内运送巴库守军4万人的任务都很难完成,别说再加13万人了;最后,他不该撤,总参谋部建议他依托现有防线顶住德国人,为巴库守军争取充分的时间来破坏油田设施,不能让有关石油资源为德国人所用……”
  “不!绝不!”斯大林忽然挥舞着拳头,歇斯底里地大喊起来,“巴库不能撤退!巴库不能放弃!巴库也不能破坏!”
  朱可夫知道对方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这个决定,明智地闭上了嘴,一声不吭。脑袋急速运转起来,思考应该怎么解决接下来的难题。
  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石油产区,最高峰时曾占全苏石油产量74%以上,随着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大力开采再加巴库本身开采量减少,所占比例在逐步减退,但哪怕到了1942年,巴库依然提供了全苏3600万吨石油中的将近三分之二,一旦失守,苏联控制的石油产量很快就会掉到1300多万吨出头的水平(略低于德国1942年总产量)——这数字只够勉强维持前线最低限度的坦克和飞机开动,根本没法用于冬季取暖消耗。
  当然,朱可夫也考虑到随着春天即将到来,取暖问题不会很突出,如果抓紧时间加大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开采力度,能够在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将产量提升到2000万吨以上,然后再考虑从美国弄到300-500万吨成品油,可能挨冻的人、挨冻的时间会多一点,但1943年勉强也能对付过去——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他才果断决定炸毁巴库。
  可这话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转过头问华西列夫斯基:“如果我让梅佐夫把主要兵力撤退到巴库,你说我们能守住那里么?”
  “这……”华西列夫斯基本能地想说不行,但看着斯大林那血红的双眼,他的眸子不由自主地收缩了一下,“如能保证巴库的后勤供应线,那地方还是有希望守住的,但是……”
  “好!你有信心就好!”斯大林不等他把后面半句说出来,马上追问道,“怎么样才能保障这条供应线?靠内河船队么?”
  “斯大林同志,我后面半句还没说完。”
  “那您接着说完。”斯大林还以为他要补充说明什么具体内容,没想到对方下一句话刚出口,刚刚燃起希望的脸又迅速垮了下来。
  “巴库现在直接暴露在德军轰炸机之下,即便我们在地面守住这块地方,也不可能抵挡敌人从空中对油田进行摧毁,我们需要保卫的是石油而不是巴库这块土地。”
  “不能防御?”斯大林用无比失望的语气说道,“我会调集足够的高射炮与飞机,我还会抽调更多的工程兵部队……”
  “没法防御,油田这么大,又是易燃物,破坏远比建设更容易。”华西列夫斯基叹了口气,“比油田更难防御的是炼油厂,油井至少还是一口一口分散开来的,除非直接命中,否则很难立即摧毁,炼油厂这么大的厂区就摆在敌人面前,只要有100吨炸弹就会把他们都炸上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