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656


第051章
蒙巴萨(6)
  在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之下,原本隐蔽在各工事群中的英美地面部队也出现了大量伤亡,重达30多吨的谢尔曼被大口径舰炮火力命中后直接被打回零件状态,重量更轻一点一些的灰狗装甲车们则被高高掀起后又重重落下,四周一片残肢断臂。
  蒙巴萨周围一共有3个美国师和一些英国驻军,其中还包括了美国第一装甲师,英国驻军还好,美国部队根本就没到蒙巴萨的准备,无论宿营、驻地、工事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很多部队直接就住在离港口不远的民房中。原指望从南非出发的运输船队能给这些部队带来翘首以盼的物资和材料,但莫桑比克海峡一战以后,这个愿望也成为了泡影。部队不但因物资和工程器械不足而无法构筑大规模工事群,而且哪怕能构筑起来,陆军工事最多也就能对付150mm口径级别的火炮,哪里能扛得住动辄203mm甚至305mm口径的火炮,如果不是因为日本舰队因为弹药储备不多而没有放开手脚轰击,这些工事群一个也活不下来。
  艾森豪威尔所在的地下防御工事是整个蒙巴萨最坚固、最隐蔽的地下掩体,前后经过十多年建设,但在如此声势浩大的攻击面前,让人仍觉得很不安全,一声声震天的轰鸣、一阵阵令人心悸的震动从四面八方传来,所有躲避在里面的人员都是脸色苍白,心头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秒就会有炮弹落在自己头上。
  “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如同一头鼹鼠一样躲在地下,瑟瑟发抖地等待命运裁决。”艾森豪威尔自我解嘲般地对众人说道,“幸亏炮弹不认识军衔,否则现在一颗炮弹下来不知道能炸死多少将军。”
  对格调这样冷的笑话,没一个人能笑得出来,大家忍不住翻起了白眼,只在心头哀叹:“我们的海军在哪里?我们的舰队在哪里?”
  “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就这么看着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洋大开杀戒而无动于衷么?”怀特上校对着艾森豪威尔怒火冲天地问道,“如果他们不愿意投入海军力量,为什么要让陆军到这里来送死?难道仅仅因为我们不如海军高贵?”
  “会来的,只是需要等待。”
  “等待?”怀特的怒火更甚,“是一周?一月?还是一年?我他妈连一分钟都不想多呆下去了……”
  这句话艾森豪威尔没办法回答,因为他知道,别说一月,最近三个月之内恐怕都指望不上援军——大西洋舰队实力孱弱,目前只有3艘老式战列舰,在突击者号沉没后,连一艘正规航母都没有了,只有拿那些速度慢、载机少、防御弱的护航航母凑数;而太平洋舰队仍远在东南亚作战,好不容易下水投入战斗的军舰,包括去年12月底服役的埃塞克斯号航母、1月上旬服役的独立号轻航母,2月下旬即将服役的衣阿华战列舰都已预定给了太平洋舰队,用于顶替英国抽回的海军力量,只有独立级2号舰普林斯顿号航母才会在2月份末服役后配置给大西洋舰队,等他们形成战斗力,最起码也是4月份的事情了,能在5月份看到新成军的舰队前来增援已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总统口口声声说“欧洲第一”,可现在实际情况是盟军在欧洲的海军力量并不强,也不知道欧洲第一靠什么来保障?艾森豪威尔心里觉得阵阵发苦,又不便在下属面前表现出来,便转移话题问道:“观察哨还在运作么?敌军有没有开始大规模登陆?”
  怀特愤愤不平去摇电话,尝试了半天结果只能无奈地摇头,线路根本不通,最后没办法决定派几个机灵的士兵去地面观察一下情况。
  艾森豪威尔猜得不错,德军确实在准备登陆,动用的是从非洲军抽调出来的5个营,其中包括一个装甲营、一个装甲掷弹兵营、2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同时再配上海军部分力量,按照凯特尔的规划,今后将以他们为核心组建海军陆战旅。但他们拟登陆的地点并不是蒙巴萨这个港口,而是在蒙巴萨南部100多公里的奔巴岛和200多公里之外的桑给巴尔岛,这两个岛屿如同两把匕首,一把顶住了肯尼亚,一把顶住了坦噶尼喀。
  在坦噶尼喀曾作为东非德国殖民地时,桑给巴尔就是英国占领地,用来严密监视德国殖民地的行动,现在趁着大英帝国力量空虚,霍夫曼准备派遣得力力量占领下来,后续设想将在3-6个月内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海空军基地,用于向南非和中非渗透的桥头堡。
  在进行一系列夺岛作业计划时,最高统帅部包括海军内部有过争论,认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地方上设置如此众多的基地非常危险,等于是一个个孤悬海外的被攻击点,一旦英美海军联合发力,这些岛屿将很快被攻陷,其下场会重蹈一战海外殖民地被敌方全面占领的覆辙。但霍夫曼力排众议,坚持推动这一扩张方针,他的理由很简单:
  “现在是英美海军虚弱期,他们不但要在太平洋应付日本海军,更要保护大西洋交通线,还要在印度洋执行进攻任务——这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期扩大我们的势力。这些岛屿和基地无论将来如何,至少目前会是我们深入大洋的桥头堡,他们要想夺取必须为之付出高昂代价,而且还能大大拖延他们向欧洲大陆进攻的时间——你们愿意他们首先把攻击力量释放于外围还是我们的核心?”
  这样的问题当然不必选,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美国战略轰炸受到极大遏制后,如果再能争取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施佩尔就有充足把握完成欧洲各主要工业国的生产能力整合,至少德国内部和德意轴心一体肯定是能完成的,这就能为持续作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至于英美置大西洋、太平洋于不顾首先将进攻矛头指向印度洋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在霍夫曼看来却并不大,因为德国海军很快就要发动声势浩大的大西洋破交战,除非英美有能力完全摆平大西洋,否则印度洋始终是第二方向——没有印度洋的航线,英国也许会失去殖民地的物资,但如果没有大西洋航线的供应,英国就失去了胜利的希望,甚至连3个月都撑不下去,别的不说,光石油短缺就弄死英国了。越早动手实施印度洋布防就越能打造坚固壁垒,将来英美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现在英美海军处于大爆发前的低潮期,而轴心联合舰队在印度洋的控制力却达到顶峰,借助这一波攻势建立起来的基地只要有3-6个月的发展时间,前景会非常乐观。
  根据这一计划,德国地中海舰队的使命与职责便确定了下来,地中海舰队将在适当时机升格为南方舰队,以埃及亚历山大港为基地,以亚丁港、吉布提、阿巴斯港、苏丹港、索科特拉岛、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为重要据点,近期目标是保障中东、北非地区的海上安全,确保从波斯湾到红海的运输路线畅通,同时想办法截断印度洋英美运输路线,中长期攻略目标则牢牢锁定在了南非身上。
  为这个目标,凯特尔不得不答应继续由最高统帅部协调抽调空军力量并拨款在岛上新建防御体系。
  傍晚时分,艾森豪威尔没等来德军登陆的消息,却收到了奔巴岛和桑给巴尔岛相继失守的消息,所有人都是一片面如死灰,控制这两个岛屿后,蒙巴萨方向的盟军在有足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前就别想指望有运输舰能靠岸了。而距离最近的马达加斯加岛远在1300多公里之外,难道将来所有物资补给都要靠运输机?
  艾森豪威尔强打起精神,对这批手下说着自己也不太相信的话:“德国人、日本人实力不足,所以他们不敢现在来蒙巴萨登陆,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要相信伦敦和华盛顿是不会抛弃我们的……”
  有人结结巴巴地问道:“长官,我们还能维持,巴顿将军那边可怎么办?”
  “让他们正常行军,注意远离舰炮和敌机攻击范围……”艾森豪威尔叹了口气,“先生存下来再说,这比所有反攻都重要。”
  就在蒙巴萨指挥部沉浸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时,武藏号司令塔内也没有胜利之后的欢喜,气氛同样十分严峻,大部分军官都收到了一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昨日夜间,布干维尔岛近7000守军全体玉碎,该岛失守!
  “长官……”
  “长官!”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久久凝望窗外的堀悌吉的背影,渴望能从他口中得到不一样的回答——立即回国与英美交战!
  但转过身来的堀悌吉收起了黯然神伤的眼神,用坚定的口吻说道:“按原计划去意大利补给、维护,南洋诸岛守军的牺牲希望大家记在心里,我们会有机会给他们报仇的。武藏号再打一轮齐射,为勇士们送行!”
  “轰隆!”
第八卷
嘹亮:进攻的号角
第001章
俄罗斯的冬天(1)
  约瑟夫·斯大林同志站在巨大的地图前,关注着最新标注的敌我动态,久久凝望出神,偶尔还能听到发出的一丝叹息声。
  大战的日历终于翻过了1943年,德军与盟军在非洲与中东战场打得火热,但在苏联战场上却再度沉寂下来。如果是以往,他巴不得有这样的喘息之机,以便能让伤痕累累的红军获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但现在充满他内心的只有焦虑和惶恐。
  冬天照理是红军发动反攻的好日子,在1941-1942年的第一个冬天,红军凭借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顺利地将德军击退了250-350公里,取得了盟军第一次胜利,1942-1943的第二个冬天他本也想如法炮制,同时把进攻重点放在了顿河前线,但却在南方集团军群前面连连碰壁,虽然这两个月的损失也不小,但与战争初期特别是夏季德军进攻时的损失比较起来,红军实力并没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害,但反攻就是打不下去。
  实际上从9月份开始,德军就在为冬季防御做准备,不但调集、补充了大量冬季作战物资,还放弃了众多突出部地段,尝试拉平战线,甚至面对斯大林格勒这样诱人的目标都主动撤退,夏秋之交的德军局面看上去被动了一点,但整体实力并未受影响,反而大大增强了自身防御能力,将红军的追击和反攻打得粉碎。从11月份开始,通过连续的沃罗涅日进攻战、大河曲部之战和随后的顿河前线拉锯战将红军在夏秋之交囤积的兵力和物资消耗得一干二净,迫使斯大林只能一方面调集远东力量向西转移,另一方面将好不容易筹集起来的后备力量也用于弥补一线损失。
  红军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尴尬境地:虽然维持着超过敌人的优势兵力,但面对德军的坚固防御体系和灵活的机动防御就是打不过去。曾经轰轰烈烈的“天王星计划”最后无疾而终,以围剿霍特集群为目标的“土星计划”虽仍在实施,效果也并不太好,前期几次试探性进攻均未取得成效,不但损失了相关装甲兵力,而且还造成了内部对虎式坦克的恐惧,这种动辄打出10:1以上交换比的重型坦克成了苏军坦克部队挥斥不去的噩梦,面对越来越多的德国重装甲营——曼施坦因现在有4个重装甲营,红军坦克旅已不能安全地独立行动了,必须抱成团按坦克军规模行动才能展开作战,但这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机动与灵活,也是造成作战不利的根源所在。
  面对日趋完善的顿河防御体系,华西列夫斯基有所动摇,甚至提出仿效夏秋之交的德军主动撤退、脱离接触,把防线安排在斯大林格勒一带,以主动示弱的方式引诱德军进攻,但不管他如何操办,德国人丝毫不为所动,更没有要进行追击的意图,仍然在顿河防线后面进行热火朝天的防御体系构建,同时抓紧时间从后方接收兵员、装备和补给进行增补与编制调整。倘若华西列夫斯基派出诱饵部队,则常常被一口吞掉——现在老奸巨猾的曼施坦因成了一条只吞饵不上钩的大鱼。
  对德军而言,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裁军扩师行动陆续完成后,德军又着手进行武装力量分布调整与1943型陆军师建设。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这是德国对在原苏联土地上建立的独立国家统称)开始建立并积蓄武装力量,德军一步步将后方补给渠道交给了他们,这些东方国家的国防军也不负众望,成功遏制了游击队势力,不但能够维持非常畅通的补给渠道,还让德军大大增强了前线兵力密度,甚至德国总参谋部还能组建东方集团军群为东线提供战略预备队——这不但意味着红军已不能指望通过西线战事的加强让德军疲于奔命,将来还要面对状态越来越好的德军各师。
  面对这种尴尬不已的鸡肋状态,红军总参谋部有过争论,一种是继续在前线与德军对峙,哪怕付出更大牺牲也要保持对德军的压力,一种是三个方面军脱离接触,退到伏尔加河后去休养生息。朱可夫是第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所以他还在不遗余力地修改完善“土星计划”,华西列夫斯基是后一种意见的倡导者。本来斯大林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已逐步将内心的天平向华西列夫斯基倾斜,但德军在中东战场的胜利却迫使他改变了这种判断。
  德军在拿到充足的石油产出后,已派人在东方国家内调查那些因为缺油而无法开动的拖拉机数量,准备在春播、春耕的时间向他们提供柴油,这种消息很快为内务部情报人员所掌握,一开始还有人讽刺德国人异想天开,自己坦克油料都不够用还去接济拖拉机,但斯大林同志一声不吭。他是知道厉害的,如果有50或者100万吨油料,足够让这些拖拉机开动起来了,以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目前基本完成的“分田到户”,他不敢想象到秋天时的收成究竟会如何——在集体农场时代,乌克兰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额外提供苏联其余人口25%-30%的粮食,即便德国人的粮食平均需求超过苏联人,在斯大林看来至少能满足1500万以上德国人的粮食需求。一想到有高达1500万德国人可以无忧无虑地从事军工生产,他就感觉后脊背上一股凉气在冒上来。
  他看到过内部情报人员提交上来的有关德军1943型部队整编情况报告,按照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军备部的计划,武装党卫军将在12个月内、国防军将在18个月内完成全部标准化师的改造,一开始红军总参谋部的众人都以为德国人在吹牛,有关编制接触过以后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大大超越了德国人目前的装备水平,以装甲掷弹兵师为例就特别显著——这是1942年夏才出现的新部队编制,在规划中的明确要求是编成20个以上。
  一个装甲掷弹兵师将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团均下辖4个营;装甲掷弹兵营将包括两类,一类是轻型营,全部搭载卡车或其他车辆的摩托化步兵——套用红军标准就是机械化步兵;另一类是重型营,全部搭载半履带式装甲车,一个团拥有的轻型营和重型营各有一半。
  炮兵团所属的4个营包括2个轻型榴弹炮营(每营装备16门自行105mm口径榴弹炮,绰号黄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三号),一个重型榴弹炮营(装备为12门自行150mm口径榴弹炮,绰号野蜂,但与历史不同,其搭载底盘是T-34),1个反坦克营(装备54辆三号突击炮或追猎者,还有12门75mm反坦克炮)。除此之外,师本级还有5个独立营和7个独立连单位(装甲师分别是6个和8个),因此装甲师被形象地称为468型,装甲掷弹兵师是357型。
  独立部队中包括1个装甲营(54辆4号坦克)、1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防空营(24辆二号防空车,装备4联装20mm高射炮,绰号蚱蜢,16门88mm高射炮)和1个辎重营。7个独立连包括警卫连、通讯连、宪兵连、医疗连、后勤连、运输连和军乐队,总兵力大约1.7万人。
  但斯大林知道,如果让德国人把自身工业能力挖掘出来,包括德意轴心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得到有效运转之后,这些装备是难不倒德国人的。苏联一个月都能生产2000辆坦克,德国全力以赴后不会更少只会更多,而德国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又超过苏联货。现在德国人拿到了油,占领了北非丰富的矿产地,连唯一的制约因素都不存在了。因此,他不敢让部队退也不能退——如果放任德国休养生息,再过一年战争就彻底没法打了。
  斯大林估计得很不错,在霍夫曼的时间表上,1943年东线的任务还是继续坚守现有防线同时给红军放放血,等到1944年标准师全部完工之日才会是苏德总决战的好时候,现在德军的目标不是占领苏联这里、那里,而是要确保东方国家的正常运转,掐断美国给苏联的物资援助,用高交换比慢慢窒息红军的恢复能力。
  在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中,拥有这样编制的部队不是一个或几个,根据霍夫曼的要求,468型装甲师将是35个(国防军28个,党卫军7个),357型装甲掷弹兵师是20个(国防军16个,党卫军4个)。
  令斯大林感觉恐怖的第三件事是东线德军兵力密度的增加:根据红军情报人员掌握的消息,德军自原南斯拉夫撤出大部分力量并投入东线后,又从北方挪威集团中抽调出了3个师投入东线,其中就包括一个装甲师,除这些部队外,俄罗斯解放军的编组进程大大加快——与东方国家国防军侧重于守卫后方不同,俄罗斯解放军是直接配属于一线德军协同作战的。
第002章
俄罗斯的冬天(2)
  与东方国家不同,俄罗斯解放军可是号称与布尔什维克不共戴天的,东方国家最多是挖点领土、财富,而俄罗斯解放军却是要在根子上将布尔什维克挖掉——这让斯大林没有丝毫可以妥协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问题是俄罗斯解放军目前的总部就明明白白设在罗斯托夫,高高飘扬的旗帜仿佛在嘲笑红军的无能,这如何能不让他又气又恼?
  “斯大林同志,我有最新情况向您报告。”听到背后的声音响起,斯大林就知道是莫洛托夫来了,他叹了口气,一边示意对方坐下,一边耐心地等待对方开口。
  “目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北非、中东战役中受到重挫后向我们提交了照会:第一,由于自身损失需要弥补,他们将减少重装备,特别是飞机、坦克、高射炮的支援,所需缺口由美国人负责补上;第二,目前波斯战局十分不乐观,威尔逊上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节节败退,很可能遭到完全失败,他们迫切希望我们能在北波斯方向发动进攻,牵制德国人的力量;第三,JW-51船队将于1月26日从冰岛出发向我们输送物资,一共有13条运输船,但上面只有90辆坦克,67架飞机,且都不是最新款式,其他以后勤物资和工业产品为主,一点燃油也没有;第四,目前英国石油来源已被德国切断,英国要求我们今后空船回航的RA船队上搭载燃油,用于弥补缺口。”莫洛托夫的情绪明显不高,显然这个照会让他非常生气。
  北极航线一般指冰岛到苏联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从冰岛出发的船队代码是PQ,从苏联出发的代码是QP,PQ一直编号到18为止,由于PQ-17的惨重损失,后来相应代码分别变更为JW和RA。在真实历史上,JW-51船队1942年年底就从冰岛出发赴苏联,但由于现在英国方面对物资的挪用与耽误,JW-51船队不仅晚出发了一个月,而且还削减了运输规模。事实上,丘吉尔连JW-51的补给任务都想直接甩给美国人,但无奈中东形势吃紧,他指望红军在危急关头拉他一把,为说动俄国人卖命,只好硬着头皮把JW-51派出去,上面装载的坦克尽是M3斯图亚特、格兰特将军等货色,飞机基本都是飓风,最新的喷火9他一架也没舍得给。
  “您的看法呢?”
  “虽然让人很不满意,但无疑英国人说的是实情。”莫洛托夫沉吟一下后没有选择火上加油,反而坦率地说道,“英国第八集团军丢了30万陆军,第十集团军的10万部队眼看也保不住,英国人的陆军本来就少,丢掉这40万人后无疑伤筋动骨。我觉得他们迫切需要重建5-6个装甲师,英国大使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都在向美国人伸手,与其勉强让他们提供不符合时代的装备,还不如指望美国货。同时,要我们提供石油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中东主要原油产地都控制在德国人之手……”
  “可美国人的援助在哪里?”斯大林的脸色非常不悦,声音陡然提高了一个八度,“波斯航线断了,北极航线因为英国人自身需求的缘故也送不了多少东西,这些我都能理解丘吉尔,但美国人是怎么回事?他们承诺的物资和帮助在11月份之后就没兑现过,现在难道让美国物资飞过来么?”
  “美国人已表示会加大远东航线的运输力度——现在日本海军主力不在太平洋,他们认为会比较安全,虽然那里远了一点。”
  “不是一点,是很多!太平洋航线如果算上从美国港口出发的日子到最后拿到我们手里,最起码要2个月。”
  “美国大使说为了弥补,美国准备一次性送3个月的物资来——将11月份就答应给我们而没有履行的欠债一次性补上,船队规模会突破40艘运输舰,而且运输完之后这些舰艇全部归我们。”
  “代价呢?”与莫洛托夫预想得不同,斯大林并没有多少欣喜若狂的反应,反而直接问起了其他问题。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一下,“他们希望我们抽调兵力去中东进攻德国人——至少要将德军赶出伊拉克和波斯,不能舒舒服服让德国人得到石油。”
  “现在终于想起这些来了?”斯大林很不高兴地说道,“想用这些物资让我们替他们卖命?您知道康斯坦丁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对这件事持什么样的态度么?”
  莫洛托夫沉默不语,后两人早就在前几次会议上一再说明红军在中东发起大规模进攻是不可行——孱弱的后勤供应保障体系根本支撑不了大军团作战,而在同等人数甚至略多一点兵力下,红军压根就不是德军对手,除非能把土耳其人拉进来。
  办公室内顿时陷入了令人难堪的沉默,过了好半天,莫洛托夫才听到斯大林慢慢开了口,声音很轻:“和保加利亚人的接触情况怎么样?希特勒要求什么样子的停战条件?”
  这时候莫洛托夫才反应过来,斯大林同志今天召见自己是为了这件事,他吞吞吐吐地说道:“根据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转达的意见,德国人的价码很高:第一要我们无条件承认那些‘东方国家’的独立;第二要求我们赔偿1000亿帝国马克的军费,可以用贵金属、农产品、矿产品和石油来冲抵;第三要求我们从现有实际军事分界线向后撤退400公里,将这些地方连同德军已占领的国土交给俄罗斯解放军并建立独立国家——至于我们失去的土地,德国人怂恿我们向阿富汗、印度进攻,从那里获得土地作为弥补。”
  说完这些,莫洛托夫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生怕最高领袖勃然大怒后迁怒于己。
  结果斯大林又沉默了,显然他在思考一些问题,过了好半天,才听到他开口:“继续与保加利亚人交涉一次:第一条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国家反正也是后来才加入苏维埃联盟的;第三条我们不能承认,建议俄罗斯族人的土地依旧还给我们,作为让步,我们可将赔款增加到2000亿帝国马克,并承诺目前战线以西我们部署兵力将来少于100万;至于俄罗斯解放军……”
  一说到这几个词,他立即就换上了狰狞面容,用咬牙切齿地口吻说道:“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绝不允许出现他们出现俄罗斯的土地上,希特勒不是在非洲打下了很大的地盘么?可以迁移到那里去——如果德国人确实这么喜欢他们的话。”
  “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感觉自己跟不上最高领袖的节奏了。
  “怎么,认为我投降动摇出卖党和国家?”斯大林斜着眼睛投来一丝目光,让老资格的莫洛托夫也感觉不寒而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是说……”他结结巴巴说了好几次,都没把“是说……”后面的话补充完整。
  “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斯大林叹了口气,换上了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处在我这样的位置上,必须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谋划,您认为,英美会获得最终胜利么?”
  “这个……”莫洛托夫迟疑了,这问题很难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