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6

  对特大型潜艇邓尼茨也很感兴趣,不过他和霍夫曼一样,手头只有日本的伊-400图纸而没有自己的设计图,雷德尔一直关心水面舰艇的发展,当看到全长122米,水上排水量3550吨,水下排水量6560吨,最大航程33,000海里/16节、可实现全球任意位置部署的数据时,他觉得整个人都喘不过气来——这究竟是巡洋舰还是潜艇?
  “尽快按日本图纸进行修改,我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7000-8000吨,同时设计必须更加合理、坚固,下潜深度考虑400米以上,类似伊-400这种舰桥和指挥塔位置不在甲板正中的怪异布局太难看了,毕竟我们不像日本那样通过飞机作战,我们将搭载更有价值和威力的武器——比如佩内明德基地的那些火箭,这是我们的战略打击力量。”霍夫曼想了一想,“先按1亿一条做预算吧,我希望在1945年2月之前看到第一艘潜艇完工。”
  “是,元首。”邓尼茨兴高采烈地应承了下来。
  “对Z计划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这么通过了。”
  大家一愣,还没展开讨论,元首就放行了?钱呢?物资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
  雷德尔已不敢去计算要多少军费了:刚才那一通计算,光舰艇林林总总加起来就超过了50亿马克,而且他敢保证,以各大船厂一贯以来的作风,这些费用最起码还要加上20%的膨胀系数,如果再考虑配套的人员、飞机、物资,消耗的补给、燃油,恐怕再翻倍都不够,除潜艇可略微使用一点正常预算,其他全是额外开支——当然,战争时期也谈不上什么“正常预算”,生产力比票子更要紧,钱只是一个数字罢了。他是知道内情的,帝国年度收入的90%都用在了军事或相关费用之上了,军费开支从1938/39财年的170亿(海军正好17亿,占了10%)直线上升到1942/43年度的1100多亿,直接为军队服务的人数超过了800万(光人头费都不得了),财政已很难挖出这么大潜力来了。
  眼看众人都不吭声,霍夫曼问道:“你们是对型号有意见还是对数量有意见?”
  “这……”雷德尔吞吞吐吐开了口,“说句实话,除战列舰外,这已远远超越了我所能想到的造舰计划,我们非常感谢元首对海军的重视,但有一个问题……经费?”
  “钱的事情我来操心——这是帝国元首义不容辞的责任。”霍夫曼扫视了众人一眼,“你们的任务是把军舰设计好,把人才培养好,把军官选拔好,把作战计划制定好。”
  “是!”几员海军大将一个个站得笔直。
  “凯特尔总长还有好消息带给海军,我们请他讲讲吧。”
第045章
霍夫曼的聚财术
  “索科特拉岛已被日本联合舰队完全占领,现在是其暂时驻锚地,我方部分海航官兵正在上面联合训练,日舰队回国后将向我军移交。该岛位置非常重要,不但能为从波斯湾向红海运输石油的舰队提供屏障,同时也将成为帝国控制北印度洋的钉子,元首已指示将其建成我们的海空军军基地,是我们在东非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为此,不但在行政区划上脱离亚丁保护国成为帝国直属海外领土,还会将为数不多的土著居民迁往亚丁保护国,构筑未来德属东非的第一道防线。为此最高统帅部决定加派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并驻守。”凯特尔解释道,“建设重点是四个,第一是拓宽机库、跑道,增加飞机部署量;第二是修筑防御工事,加派地面部队;第三是修筑人工码头,为万吨级船只靠岸补给、卸载提供方便;第四是构建潜艇洞库,为U艇作战提供便利与隐蔽。综合考虑位置和任务特点,该岛由大本营负责先期建设,然后交海军管理,上面的飞机、地面部队亦纳入海军管理,统帅部将单独为其拨款1亿元。”
  根据凯特尔的介绍,除索科特拉岛之外,塞浦路斯与克里特岛也会形成军事基地,这是第三帝国在地中海与印度洋的一揽子防御方案,但后两岛面积广大、本地居民不少,决定由最高统帅部直接管理,重点增设空军力量。
  “鉴于海军陆战队目前实力不强,我将协调陆军并抽调部分人马加上现有力量组建新的海军陆战旅——暂按装甲掷弹兵编制,6000人,50多辆水陆坦克、装甲车再加轻型火炮,今后一体纳入海军指挥,全部官兵从陆军转职后加入海军,在适当时期最高统帅部会考虑将其扩编成装甲掷弹兵师。”凯特尔说道,“扩编装备和人员从陆军抽调,不占海军军费。”
  德国海军实力本来就很弱小,海军陆战队更是微弱,差不多和空军野战师一个水准,霍夫曼既然打算兴办海军、补足短板又要守住这些岛屿,就不能不在细节上下功夫,想来想去干脆还是仿效海航建立的办法,直接从陆军抽人编组。但这个人情他决定让凯特尔来做比较好——凯特尔是三军参谋长,可不光对陆军负责。
  里希特霍芬是从空军转职如海军的,此举大大改善了海空军关系,弥补了戈林时代因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造成的裂痕,陆军也在思考今后的作战问题,以中东和北非战役为例,没有海军伴随和支援是不可想象的,光后勤就压死陆军了,而将来要想把波斯湾原油安全运回国,海上力量绝对不可或缺,因此凯特尔和蔡茨勒不眼红海军将要获得的经费——反正元首承诺了不从陆军军费里扣除,他们不但同意了Z计划的梗概,也同意建设海军基地并抽调部分兵力加入海军陆战队的要求,认为这对增强陆军对海军的影响力很有必要。
  “感谢元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雷德尔当然要深表感谢,说起来这还是海军第一个海外基地呢。
  虽然没获得建造战列舰让雷德尔有点失落,但如此大量的航空母舰、航空战列舰和新锐驱逐舰仍然让他十分高兴——这说明海军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虽然经费也没有着落他现在心中完全没底,但有了6亿打底,至少前面的舰艇建造与改造工程可以顺利推动起来,至于其他,他相信元首一定能找到办法。现在的关键是海军特别是水面舰艇部队一定要在作战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想着想着他的思绪就飘到了即将开展的“海啸计划”上去。
  邓尼茨也没太多的失落感:他从来不认为光靠潜艇就能赢得战争,至于他和雷德尔之间的矛盾也不像外界夸大的那么严重,修改后的Z计划在他眼里比以前更要务实和可靠,如果德国真的能按这份计划完成海军力量建设,他觉得至少能有与英国一战的实力。
  在离开海军司令部返回的路上,施佩尔特意选择了与霍夫曼同乘一辆车,他不无担忧地问道:“元首,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您打算如何解决?”
  霍夫曼打趣道:“会上我看你没怎么多说话,我还以为你已想到了办法呢。”
  施佩尔摇摇头:“我没好办法,不过有6亿在手里,前面的各项计划可以如期启动,海军只要证明了价值就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霍夫曼没直接表态该怎么办,反问道:“生产会有困难么?我说的是人员、资源或技术。”
  “困难很大,不过想想办法应该能克服——该计划虽然宏大,但还不及美国海军造船计划的八分之一,时间跨度又拉长到3年,对我很有挑战,但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任务。我现在特别理解海军的重要性,这次如果不是联合舰队挡住并消灭了增援的英美部队,北非和中东战役绝没有如此轻易能获得胜利,一旦战事陷入胶着,我们必须源源不断往中东和北非砸钱,那就不是几十个亿的问题,只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所以,只要您有办法弄到钱,我就一定会找到办法把这些图纸变成实物。”
  大家都是聪明人,施佩尔口中说的钱绝对不是指票子——如果那样他只需开动机器印一点就行,这是需要德国确确实实拿出硬通货或物资来的,哪怕西欧国家暂时接受帝国马克,将来也会从德国抢购物资,适度玩通货膨胀有助于润滑经济,完全靠印票子维持周转只会导致经济立即崩盘。如果发国债也得有人买,这么庞大的数字,他不敢想象谁会来买。
  霍夫曼沉吟片刻后问道:“如果我向这批工业巨头定向发行200亿马克的国债,您认为他们可以支付么?”
  “有一点困难,不过100-150亿之间应该可以。”施佩尔想了一想,“问题是我们如何说服他们购买?靠强迫是不行的。”
  “重整军备以来,他们赚了不少钱,虽然已经买了一点国债,但我相信他们还有余地。”霍夫曼道,“发国债,额度定200亿帝国马克。”
  “可抵押和偿还呢?”施佩尔忧心忡忡地表示,“现在占领国上的东西能卖给他们的不多了。”
  霍夫曼从嘴巴里咬牙切齿地挤出几个字:“用石油!”
  “用石油!”施佩尔眼前一亮,“元首,您继续说。”
  “现在中东原油价格是多少一桶?”
  “市场价格大约是2美元多一点,但天天都在上涨,而且还买不到,因为全被我们控制了——英国佬很快就要没油了。”施佩尔幸灾乐祸地笑道,“我觉得,如果我说8马克一桶,会有无数人想买。”
  “那好,我们就用8马克一桶的价格卖债券,我们按现行价格计算售出国债,期满偿还该数量的石油,另外考虑到偿还周期,中间另加每年1%的利息给他们。”
  施佩尔很快就听懂了:“您是说,如果我们向资本家们贷款200亿,不管将来马克是贬值还是升值,我们就负责还25亿桶原油?——相当于现在用国家的名义把原油期货卖给他们?”
  “可以给他们现金选择权,期满后拿马克或石油都行。”霍夫曼想了一想,“这种债券标注为特种马克,或者叫石油马克,以石油为担保,没有通货膨胀的后顾之忧。”
  “那,油呢?”
  “会有的,您放心吧!在中东这片油海上还怕没油?”霍夫曼兴致勃勃地列举起来,“利比亚、伊拉克、波斯、沙特、科威特、亚丁、阿拉伯酋长国,全都是石油聚集地且控制在我们手里,战后会是帝国最大的胜利红利,而资本家们会得到实惠——您可以想象,今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一年要耗费的石油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施佩尔迅速盘算起来:德国现在拿到了利比亚石油的开采权,按照和意大利人的协议,德国占有其中一半收益,这里至少有200万吨(他根本不知道利比亚的深井油田埋藏着几十亿吨),伊拉克与波斯加一起目前年开采量近1000万吨,而且这还是被破坏后的结果,如果放手让德国开采,一年2500万吨绝对没问题,再加上中东其他地区的开采权——七算八算下来,扣除开采费用后,他觉得这3.5亿吨原油的欠债(25万桶大约折合这个数字)用20-25年就可以还清,不算特别重的负担——反正也是白来的。
  “可以向其他国家的资本家兜售么?当然,我主要指西欧几国,不包括敌国。”
  “完全可以。战后他们要么买我们的石油,要么买美国的石油,现在卖国债给他们等于还提前锁定了客户。”霍夫曼大笑起来,“另一个好处是,这样一来这些资本家就必须支持我们,如果德国失败了,全都是废纸一张,他们就别想石油了,大家一起毁灭吧。”
第046章
蒙巴萨(1)
  1943年1月21日,肯尼亚蒙巴萨的盟军护航指挥司令部里,盟军非洲战区最高长官、美国陆军中将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满脸愁容地听取各方面综合情况的汇报。
  火炬行动毫无疑问是彻底失败了,比去年8月已被公认为很惨的迪耶普登陆战役损失大十倍都不止,虽然这个结局和他的指挥基本没关系,但依然让他感到无比沉痛:几十艘军舰、100余架飞机、200余艘中大型运输舰、1万多名海军官兵、4万余陆军部队、整整4个师的装备,甚至连一个德国人都没看到就被送进了海底或成了敌人的战利品。当一封又一封阵亡通知书从打字机上源源不断出来时,他的整颗心似乎都要碎了。
  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美国所遭遇的最惨重失败,即便震动全美的巴丹战役,美军士兵伤亡也只有1万余、被俘1.5万余(虽然这些战俘后来大都也死了)。再加上前不久南所罗门海战役中近2万名海军官兵的损失(舰队和瓜岛守军),短短3个月,联合舰队居然造本方成7万余人的伤亡,在他心中俨然已成为美国最凶恶的敌人。
  他知道国内有很大呼声要求罗斯福总统改变“先欧后亚”的方针,虽然在理性上认可总统的观点,但在面对如此血淋淋的现状,他在情感上更愿与普通士兵和民众保持相同立场——将士们的心情很容易理解,一是愤怒,二是沮丧,战争绝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容易。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美国加入世界大战已13个月了,但除了巨大的潜力和充足的物资,军队特别是陆军还根本没做好全球战争的准备。现在能拉出来打的都是战前训练、培养的基干队伍,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是合众国为数不多、仅有的优秀部队。国内军队虽然已一口气扩张到了300多万,但很多都还处于手忙脚乱训练新兵阶段,里面的老兵比例不到10%,军官也是没多少实践经验的菜鸟,丢了这些基干部队之后——他实在不敢想象将新设部队拉出来打仗会有什么后果。
  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点损失放英国、德国、苏联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值得一提,哪个没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损失?英国人光北非战役就丢了30万人马,中东战场上那10万人马估计也保不住,俄国人丢的队伍估计没700万也有600万,7-8万人对斯大林来说就是一周的损失而已。就是一直高歌猛进的德国人照样有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他估计德国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损失了100万——实际上自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在各条战线上的伤亡已突破了120万。
  但英国人、德国人、苏联人可以毫不在意地承受这些损失,美国却承受不起——有经验的士兵和军官实在太少了。怕什么偏偏来什么,美国单场战役的伤亡从几千上升到1万2万,突然现在一口气变成5万。而他们现在的对手却是从波兰战役开始就享誉世界的名将——古德里安、隆美尔、凯塞林,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如果可以选择,艾森豪威尔现在很想把这些部队重新拉回美国或英国去,再不济也要退回南非,而不是这样畏畏缩缩地躲在肯尼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机动舰队逮住并消灭莫桑比克海峡空船返回的舰队后,大家已对海上运输不报任何希望,因为谁也不知道该死的日本舰队会从哪里冒出来,没有舰队提供的帮助,他去哪里找足够的物资和支援来构筑东非防线?他可不认为按一战方式的战壕挖掘可以挡住德国装甲部队——更可悲的是,现在连铁丝网和地雷都不够!
  “长官,今天有一条船进港——他是偷偷摸摸沿海岸线从马达加斯加开过来的,路上没碰到日本鬼子。”
  “真是些勇敢的人。”艾森豪威尔叹了口气,“船上面有什么?”
  “一些面粉、朗姆酒、橄榄油、羊毛外套……哦,还有一点汽油——大约1000桶,他说是马达加斯加守军托他带给我们的。”
  “很好,很好。”他高兴极了,“统统买下来,可以多给一点钱。”
  “这个……”后勤军官为难地说,“我们没这方面预算,再说除了汽油,其他东西也不是特别缺。”
  “我们需要物资,所有东西都不能放过,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航行。”他耐心解释道,“汽油是我们最急需的物资——就冲他们冒着风险帮忙运汽油的份上,都应给予合理报酬。”
  他不是矫情,这是切切实实的需要。军人首先要服从命令,火炬计划失败了,战争却还在继续,非洲战区司令官的名头听上去很响亮,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罗斯福总统和马歇尔将军给他的指示很明确,想尽一切办法在东非构筑一道可靠防线,保住盟军反攻的希望,他仔细考虑了两天又和部下反复沟通开会了好几次,大家都觉得这任务很难完成。
  更要命的是,非洲战区还要负责挽救那些从前方败退下来的将士,他们包括在非洲之角抢滩登陆的英美官兵,包括从开罗、阿斯旺方向退下来的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官兵,包括从苏丹、厄立特里亚等各处退下来的残兵败将,更糟的是,他们没有坚强的组织,没有足够的后勤,甚至都没有多少可供利用的车辆,这样的军队数目最开始是2万,后来是4万,最后各方面累加起来发现已突破了6万。
  理论上这些部队都归盟军非洲战区指挥部管制,可除了能在地图上大致摸清他们的方位,能通过电报联络上他们,对他们其他所有行为他都无能为力。
  如果这些都是坚强而有力的部队,都拥有战斗意志和充分的作战物资,他会毫不犹豫地立即率领自己手中其他3个师一起赶上去发起反攻——可惜,这6万多人已被打掉了斗志、丢弃了辎重,是一个气喘吁吁、急需挽救的危重病人。他现在要做的不是反攻,而是要绞尽脑汁把这些部队尽快救下来。经过痛苦思考,艾森豪威尔决定让这些部队全部撤退到肯尼亚来——力争在这里挡住德军,苏丹也好、埃塞俄比亚也好、索马里也好都只能统统放弃。
  对这样的布置,丘吉尔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不同意的理由,但罗斯福总统毫不犹豫就同意了,马歇尔暗示他可以行使非洲战区最高长官的职权,一贯的“老好人艾克”立即心领神会,果断下达了命令,所有部队都表示拥护和服从,只希望蒙巴萨方面给予帮助,伦敦最后也捏着鼻子同意了。
  与此同时,德军的进展很快,在补足后勤物资、安顿好后方、收集到足够的列车之后,古德里安率3个装甲师和2个埃及步兵师浩浩荡荡地南下,当初拉姆斯登退兵时与德国之间有10天不准进攻的协定,这协定当然是遵守了的,但拉姆斯登也不敢完全将希望寄托在德军守信上,更不会傻乎乎再呆在阿斯旺,澳新联军找到了阿斯旺所有能收集到的船舶、汽车,不顾一切地向南撤退。
  虽然亚历山大上将的行为让人觉得特别无耻,但不得不说,提前撤退的决定真是非常英明,他手下那万余部队很轻松地抢到了足够的船只沿尼罗河南下,而拉姆斯登做同样的事却费时费力,当最后一个新西兰士兵登上船只离开阿斯旺时,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距离阿斯旺机场只有不到15公里了。
  皇家空军的特德将军虽然没像亚历山大一样被免职,但遭到了伦敦毫不留情的训斥,迫使他不得不强打起精神来对付现在的局面,阿斯旺方向的飞机有多少算多少,他都准备搜刮到汽油后向咯士穆飞去,可最后的结果很头疼,不但飞机数量多油料少,而且飞行距离超过了900公里,最后那些短腿的喷火、飓风等短程战斗机只能无奈放弃——把油料让给更需要的飞机。
  由于澳、新师只有随身携带的一点步兵武器,现在落魄到连手榴弹和迫击炮都算是高端火力了,向埃及人交涉对方又不理——埃及废除一切英埃协定之后,埃军理论上是可以动武的,但大英帝国多年积攒的底蕴还在,埃及指挥官不愿将事情闹大,只当视而不见。
  可怜的英国人碰壁之后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炸药来摧毁这些飞机,用汽油爆炸也舍不得,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人啼笑皆非——在当地市政官员的牵线搭桥下,埃及方面偷偷摸摸提供了几条船和十几辆卡车给拉姆斯登,而英军则做出匆匆忙忙撤退的样子,让埃及人顺利接收了机场及滞留下来的20多架喷火与飓风——双方都认为自己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
  当德军侦查部队冲进机场时,一边是欢呼雀跃的埃及士兵,一边是头顶离去不久的英国沙漠空军——只剩下不到100架飞机了。
第047章
蒙巴萨(2)
  有人向古德里安报告了埃及人与英国人之间的猫腻,他立即明白了过来,但他并不认为拉姆斯登可以跑掉,面对地图迅速找到了应对办法:一边派遣部队迅速接管城防并让空军进驻机场,一边指示各部队分头展开追击。
  进攻在令人瞠目结舌的状态中展开,3个装甲师快速向南挺进,几乎与撤退的英军一路同行——无非英国人走的是水路,德国人走的是陆地。
  很快,拉姆斯登就尝到了被追杀的痛苦。
  1月17日,古德里安主力部队抵达阿斯旺,下午时分第一波飞机从阿斯旺出发,攻击尼罗河里的英国撤退部队,特德将军的沙漠空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单方面进攻本方部队,这一天英国人损失了2条船,900多人毙命;
  1月18日,非洲集团军迅速向南开拔,尼罗河里的英军损失了3条船,1200多人毙命,除此之外,德军飞机还误击了部分埃及、苏丹之间的正常货轮,尼罗河全线停航,只有英国撤退船队仍在夺路而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