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656

  “你汇报的情况我都知道了,密切关注土耳其方向的一切动静,波斯可以用军事手段解决,土耳其一定要靠政治手段,现在把莫洛托夫和朱可夫两位同志叫过来吧。”
  “康斯坦丁同志,我们能在波斯发起大规模进攻将德国人赶走么?”朱可夫一进来,斯大林就问了他一个高难度的问题。
  朱可夫仔细想了一想,摇摇头:“恐怕很难。”
  “你需要什么?部队?装备?飞机?所有这一切我都可以给你调,顿河前线的部队也可以撤下来安排到这个方向。”斯大林焦急地说,“现在德国人把刀子顶在我们肚子上,这滋味比罗斯托夫方向还难受。”
  “斯大林同志,您的判断是对的,但军事上真的很难,除非我们可以得到土耳其的帮助。”朱可夫走到地图前为斯大林细细讲解起来,“从我掌握的情况看,目前伊拉克、波斯方向的德军指挥官是隆美尔,他手下现在有3个装甲师,2个伞兵旅——都是非常灵活且富有盛名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同时又得到了数万伊拉克军队的协助,这意味着德军不但有可靠的后方,而且不用担心自己的后勤补给。从地形上看,波斯以西、德军目前占领的中东地区大部分是平原和沙漠,非常有利于装甲部队行动,而我们所在的外高加索和波斯北部却是群山围绕——糟糕的道路系统意味着我们无法快速投入兵力,勉强投放也只能是轻型步兵师——他们不会有太强的进攻能力。”
  事实证明朱可夫的判断没有错,虽然抽调15万部队入波斯的决定一周前就下达了,但到目前为止,除原先和英军瓜分波斯时的驻军外,红军先头部队才刚刚过了大不里士,离德黑兰还有500多公里,离阿瓦士油田群足有800多公里,如果德军一直呆在阿瓦士周围不动,双方到本月底都不见得能交上火。
  “先行进攻摩苏尔是否可行?”斯大林指着大不里士西南方向350公里处的摩苏尔油田群问道,“如果我们能占领这里,基本上也能达成目标。”
  “非常困难。那里有维京师守着,或许还有一个意大利伞兵旅和1-2万伊拉克部队,我们至少要出动6-7万部队、300辆以上坦克才有希望,等这些部队到位,德国人的增援部队又会上来,现在英美对德军通过东地中海海运增援速度的估计是每个月2个装甲师或4个步兵师。”朱可夫苦笑道,“我们曾经问能否干扰或迟滞他们,英美表示无能为力,马耳他现在自顾不暇,而且德军部队调动不一定要走意大利这条路线,完全可以通过希腊港口海运到东地中海的海法登陆——走这条路比从意大利海运更快、更便捷。”
  斯大林终于明白为什么朱可夫刚才一直在强调要得到“土耳其的帮助”,如果土耳其站在自己这一边,就可以动用飞机轰炸从希腊出发的德国运输船队,同时能迅速得到几十甚至上百万土耳其军队的支援,他们再不经打也能用兵力优势压倒摩苏尔方向的德军。
  他转过头问莫洛托夫:“通过第三者渠道与土耳其的接触情况怎么样?他们要什么条件才肯参战?”
  后者摇摇头:“不太理想,土耳其人要价很高——北面要求得到外高加索的地盘,包括我们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南面要求拿到摩苏尔地区。”
  这种条件问都不用问,斯大林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他可是格鲁吉亚人,难道一觉醒来变成土耳其公民了?当然土耳其也有理由,历次俄土战争中土耳其丢了大片领土,现在找点回来实属应当。
  “土耳其人想干什么?对我们有领土野心?”斯大林冷笑起来,“他们居然如此不自量力。”
  “斯大林同志,我认为这其实是拒绝加入我们的意思——无法是用我们无法拒绝的理由罢了。”莫洛托夫想了一想,“美国出价5亿美元买土耳其中立。”
  “罗斯福可真大方,宁可花5亿美元也不愿意给我们多送点装备来。”斯大林盯着莫洛托夫,“请您和英美联系,务必加大对我们的输送力度,否则苏维埃顶不了多久。”
  “另外……”他转过头对朱可夫说,“制定一个相对可靠的方案,看看我们在波斯的防线划在哪里比较合适——无论如何要保住巴库。”
第040章
霍夫曼的野望
  英美关于虎式坦克生产量和编成的情报非常准确,虎式生产量一直在缓慢攀升,1月份产量是167辆,施佩尔预计到3月份能达到200辆,6月份能达到250辆的顶峰——这也是盟军估计德国一个月能装备3个重装甲营(每营编制54辆)的根据由来。
  但因战损和独立虎式连编入装甲师的缘故,虎式重装甲营的编成速度依然维持在每月两个,501、502营归了古德里安,503、504、505三个营归了曼施坦因,506营正在前往非洲的路上,将归入隆美尔手下,过了1月20日,507营又能满员出动并纳入南方集团军群。
  不是德军总参谋部不想再多弄点虎式,而是豹式坦克在1月上旬已基本通过了验收,将进行最后的修改以便从3月1日起开始试生产,6月份将进入量产阶段,为保证生产力,虎式月产量达到250辆后将维持不动,而4号坦克预计在3月份达到1500辆的顶峰后开始下降——部分生产线将转产做准备,而3号坦克生产线则在12月份已关闭,目前正陆续向意大利转移,准备换地方重启生产。意大利人的技术水平虽然落后一点,但菲亚特等公司的生产能力不算差,转移后的生产线由德国工程师指导,再加也不生产坦克,只专注生产3号突击炮,施佩尔认为意大利人的水平足以应付,他给意大利几个坦克工厂的初期规划是500辆一个月。
  如此一来,包括M15\P40等多个型号在内的意大利自身坦克开发生产就只能停止了,根据德意重点装备一体化原则,意大利陆军全部装备都要求和德国能够通用,因此意大利设计师全部改换门庭参与到德国有关项目研发与落实中去,虽然这让意大利领袖不太爽,但鉴于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方向还有求于人,再加意大利陆军也从北非战利品中挑了50多辆十字军和克伦威尔,还从德国接受了60多辆3号坦克,所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性能更差的M13,这笔账究竟该如何算,意大利领袖心知肚明。
  随着豹式坦克的设计、研发告一段落,虎式坦克改进型开始进入陆军装备局重点关注的视野,根据前期研究准备和霍夫曼的指示,第二代虎式(内部代号虎王)的大体技术指标开始敲定:战斗全重为58吨左右,拟采用105mmL65坦克炮(从沙恩霍斯特上的高平两用炮改进而来),车体在虎式8组交错重叠负重轮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组,长度相应增加到6.9米,宽度增加到3.5米左右,高度变为3米,车体前装甲初步设想135mm50度倾斜,炮塔前装甲为150mm,炮塔防盾为185mm猪头型。发动机拟采用800匹马力的HL234,变速箱仍为迈巴赫L600C,履带、负重轮仍与虎豹通用,因接地压强上升,最大公路时速下降到35km/每小时,越野最大速度下降到19km/每小时,由于弹药口径加大,备弹量再次下降到52发。
  在霍夫曼看来,该计划的最大障碍是HL234发动机尚未开发成功,好在还有一点时间,按武器局的进度表,要求样车在1944年3月开发成功,7月能进入正式生产。
  除坦克外,卡车生产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施佩尔将久经考验、各方面一致认可的欧宝闪电36S卡车确定为“标准卡车”(载重量3吨),要求其他公司的卡车一律停产,包括斯太尔、梅赛德斯、MAN、亨舍尔、克虏伯等多家公司的卡车生产线被要求尽快按标准卡车完成转产,雄心勃勃的施佩尔给这批卡车定了每月1万辆的标准,唯一不在转产之列的是福特公司V3000S履带版卡车(这是美国福特设在德国的子公司,虽然亨利·福特是元首的崇拜者,但这并不妨碍这家公司在德美宣战后成为敌产而被没收),这批卡车的生产指标定为每个月3000辆(将全部用在东线),德国特有的交错重叠负重轮卡车则被一笔勾销。
  除给卡车进行标准化定型外,施佩尔还确定了另外三款标准车型,一款是大众的桶车,一款是梅赛德斯的1500A指挥车,前者是侦查、快速、宪兵部队和低级军官用车,后者是可乘坐7人的指挥部与中高级军官用车,最后一款是奔驰170VK,配给将军级以上军官和政府高级官员使用。桶车的产量期望是每月2000辆,而指挥车与170VK的产量期望分别是每月400和200辆,由于后两者产量要求不大,生怕别人抢订单的梅赛德斯和奔驰公司忙不迭地宣布自己包揽了。
  除标准车型外,北非和中东战役还缴获了大量美国十轮大卡,前线使用起来非常满意,施佩尔还有点扭扭捏捏,霍夫曼直接拍板:“仿!”
  眼疾手快的斯太尔和太拖拉公司立即抢走了任务。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此就够了,但前不久霍夫曼神秘兮兮地要求施佩尔秘密开展15吨长轴距的越野平板卡车研发招标(极端情况下要求能超载至20吨),后者一直没弄明白这款车型有什么用,问了几个卡车设计师也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准备重新拿回去与霍夫曼沟通时,恰巧碰到了前来汇报导弹开发进度并申请后续经费的布劳恩,他只看了半分钟就明白了这东西是用来干嘛的。
  “有了这个玩意,V2导弹将来就可以装在上面机动发射,元首英明,我原以为他只会考虑装在火车上呢。”恍然大悟的施佩尔立即通过秘密渠道安排下去。
  同坦克一样,卡车标准化的浪潮也强行推动意大利往前走,在现成图纸和德国工程师的帮助下,意大利卡车工业领头羊阿尔法·罗密欧公司不到半个月就生产出了挂该公司标志的闪电卡车。
  如果说墨索里尼还有点面子上下不来的因素,各大资本家剩下的只有高兴,接受德国生产线也好,派遣设计师参加德国新项目也好,按德国标准化图纸生产也好,在和平年代都是争不了、抢不来的好机会,等于是德国人免费带意大利人玩——他们在重型装备上的水平和能力会提升得很快,将来仗打完了,这些工业能力都可用于民用产品。坦克转成大型拖拉机还要费点脑子,卡车和小汽车转成民用产品那就是一眨眼的事。将来技术水平赶上德国不敢说,超过法国还是大有希望的。而德国资本家则津津乐道施佩尔部长下的天量订单和伸进意大利资本体系的机遇,大家最开始还对是否有足够燃油驱动这么多车辆表示怀疑,等隆美尔元帅将中东各大油田拿下来之后,各公司连最后一丝怀疑都没有了,只将满腔精力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生产中。
  与坦克军备相类似,飞机军备也在逐步统一,意大利的MC-200、MC-202、G50、RE2001战斗机生产线全部停产转而生产相对更好的Bf-109——梅塞施密特公司干脆利落将整条生产线都挪到了意大利,自己则一门心思生产Bf-219和将Me-262投产,意大利的菲亚特、布雷达、比亚乔等著名飞机制造企业都丰润了好处。相对而言,意大利飞机设计师水平比坦克设计师更高,他们将与日本设计师一样承担联合开发任务。施佩尔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开发轴心一体、海陆通用的高性能飞机。为照顾墨索里尼的面子,意大利SM-79(食雀鹰)轰炸机被德国选为标准装备,准备用于对海攻击与巡逻,同时德国在4发重型轰炸机选拔领域也向意大利公司敞开大门。
  随着德国工厂不断在意大利投产释放产能,再加每个月向德国投放10-15万劳动力,意大利人惊讶地发现,困扰多年的失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总动员后慢慢进入生产高峰的德国在增加200万妇女就业的基础上,失业率达到了令人极端吃惊的-1.7%(负数是已过退休年龄但仍在继续干活的工人阶级带来的,意大利等外籍劳工不统计在内),意大利自身失业率则降低到了5%以内。在劳动力短缺的当口正赶上大批意大利战俘从北非归来——领袖也懒得将他们再组织起来,除一小部分骨干和军官,其余普通士兵直接复员了事,整体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按霍夫曼的要求,到1943年9月,德国在主要装备领域的生产水平,包括坦克、装甲车、卡车、飞机、火炮等在内的产量要达到美国同期水平的60%,加上意大利和其他盟国产量,要达到美国75%的水平,等西欧各国全部组织完毕后,总体产量应当力争与美国持平。差距最大的造船领域争取集全欧洲之力达到美国一半水平。
  面对这样近乎不可能的要求,施佩尔感觉自己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第041章
Z计划(1)
  就在斯大林为苏联柔软的下腹部有可能遭到德国猛烈进攻而忧心忡忡时,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却是心情大好,激情满怀,最近一段时间海军好消息连连:
  12月中旬,按重巡洋舰标准建成的塞德利茨号(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投入试航,各方面情况良好,汲取教训而采用的新主机也没出现欧根亲王号常出的毛病(后者在10月底才彻底维修好),试航时最高速度顺利地跑出了32.9节。
  1月13日,建造期长达6年,屡经挫折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提前建成交付,这条被施佩尔当成海军头号工程的军舰倾注了所有人的关注,不仅船厂工人自觉加班加点抢工,空军为保障安全,专门抽调2个战斗机大队予以保护(在戈林时代是不可想象的),霍夫曼、施佩尔亲自出席了交付仪式,老元帅在交付仪式上激动得泪流满面,并一直在船上待到开会前一天才下舰。
  新航母取消了碍事的150mm舰炮,改善了全舰重心,拥有60mm厚装甲覆盖的航空甲板可充分抵御25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而在优化舱室构造、取消舰炮弹药库后,舰载机从设计时的42架上升到了58架常用+6架后备,新式舰载机开发成功后,齐柏林号将搭建全新的舰载机编队,原先的Bf-109T,Ju-87C一律退居二线成了训练机。
  除齐柏林号提前交付外,意大利转交给德国海军的天鹰号航母舾装工程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预计3月末正式建成交付,再加霍夫曼从法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手里通过各种手段弄到的军舰,德国海面舰艇的吨位实力在短期内翻了一倍,海军部正在调整组织架构,准备编成大西洋、地中海两个主力舰队和波罗的海分舰队。
  两天后,元首副官告诉雷德尔准备召开海军军备会议,并透露风声,元首有可能重启Z计划,这让他大喜过望,兴奋地好几夜都睡不着觉。
  其实老元帅更应该庆幸自己逃过一劫:按原本历史进程,12月31日爆发的巴伦支海战斗将是德国海军的灾难日,德国不但没能截获从英国出发走北极航线的运输船队,反被打得损兵折将,希特勒一怒之下停止了所有水面舰艇的建造,连雷德尔本人也被一撸到底,彻底告别了德国海军。现在由于北非和中东战事顺利推进,英国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丘吉尔舍不得再将十分宝贵的坦克、飞机往苏联送,再加上印度洋航线被封锁,英国自身物资也开始出现短缺,船队上的物资很多都被丘胖子挪用并替换为用不着或过时了的物资或装备,然后英国人为补上这个缺口,再度向美国方面伸手,船队迟迟没有出港。
  参加海军军备会议的人并不多,除霍夫曼、凯特尔、施佩尔、雷德尔、邓尼茨外,只有海军军备部聊聊数人,海军航空兵司令官里希特霍芬大将也属参会人员,但他正率海航主力在非洲作战,他表示会在肯尼亚战事完成后立即回国上齐柏林号。
  会议开始后,还没等雷德尔把原Z计划中有关H级、O级战列舰的思路阐述一遍,施佩尔已笑眯眯先开了口:“日本方面告诉我们,除目前正在加紧施工的大和级第三舰(信浓号)外,日本海军已不准备开工新战列舰,甚至连建造周期长的重巡洋舰都不打算建设,当前造舰核心是航母、轻巡洋舰、驱逐舰和其他小型舰只,潜艇另论。因此,重启的Z计划也会遵循该思路。”
  雷德尔的脸一下子僵在那里,半天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想了好一会才婉转地提醒:“从日本的实践和南所罗门海战役来看,超级战列舰哪怕在航母对决为主的海战模式中也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的军官登上了这次来的武藏号,深切感到……”
  霍夫曼摆摆手:“我们目前拥有提尔皮茨号,再加意大利人已转给我们、将于7月份完工的帝国号,同时还可指望意大利现有战列舰的协助,应该说已不缺战列舰了。战列舰特别是超级战列舰建造时间太长,基本上都在4年以上,您认为战争还要打这么久么?”
  “这……”雷德尔哑口无言。
  海军大将、海军军备部部长卡尔·威泽尔尴尬地朝海军总司令笑笑,他比雷德尔早知道一点内幕,但他不愿意直接捅破这层纸,于是接口道:“根据元首指示,重启后的Z计划重心确定为航空母舰、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
  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由于希特勒停止了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建造,威泽尔和另一位海军大将威廉·雷恩一起被任命为负责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主管,但现在“超级炸弹”项目直接由施佩尔主管,两人依然负责海军装备的开发和生产。现在海军要开发的东西更多,不但有日本传来的舰艇、鱼雷、特大型潜艇等技术资料,还包括大量内部改进计划,再加Z计划又要重启,两人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充满热情地投身于海军军备重整事业。
  “这是从法国手里拿到的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在意大利船厂内对其进行了彻底维修与改建设计,到目前为止,修复工作已接近完成,后部甲板正在拆除,预计到本月底全部拆除工作能结束,该舰艇的改建设计是……”
  “这是什么?”雷德尔在幻灯片上看到了一个用他多年海军常识难以理解的设计,顿时惊呼起来,“不是说改建成航空战列舰么,怎么变成这样了?是日本人想出来的?”
  凯特尔、施佩尔、邓尼茨等人也是头一次看见造型如此奇特的军舰,一个个露出狐疑之色。
  “元帅阁下,由于敦刻尔克级独特的造型——两座4联装火炮均在前甲板,因此天生具有改建为航空战列舰的优势,我们最初打算拆除后部设施并全部用于铺设甲板。但经精确计算与实地考察,改建后的甲板长度仅有120米,即便考虑一定程度的外飘,也只能勉强达到127米。”军备局设计师、海军少将卡尔·舒伯特通过幻灯片显示了最初的改建思路——前半部分是中规中矩的舰炮火力与舰桥,后面是航空甲板。
  “从理论上说,由于弹射器和多道液压拦阻索的存在,120多米甲板用于舰载机起降是够了,但实际运用中风险很大。从日本航母使用经验来看,飞机着舰因挂不上拦阻索而存在一定失败几率,在速度慢、重量轻的双翼机时代,降落失败还用拦阻网回收,现在再采用这种回收办法会造成机体受到不可恢复的损失,因此现在降落失败通常采用复飞来解决,我们的最初设计是没法复飞的,问了日本方面也没太好的解决办法——他们给出的建议是航空战列舰只管起飞不管降落,或者干脆在水面迫降后回收。”舒伯特耸耸肩,“可惜大西洋条件太差,我们不像日本在太平洋上拥有众多岛屿可供降落,飞机必须着舰降落。”
  为解决着陆失败与复飞问题,海军设计局设计师们尝试了数种脑洞大开的方案,包括多道轻型拦阻网层层链接、在舰桥下开紧急通道口便于复飞等方案,效果非常差,降落似乎成为航空战列舰的死穴而难以克服。
  面对众人的困惑,舒伯特微微一笑:“元首一直高度关注航空战列舰改进方案,得知该困境后,他用一张手绘图给了我们足够的启发——既然一条半封闭的甲板不够,那就再变一条畅通甲板来,于是我们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并开始运用这种斜角甲板……”
  设计方案中的斜角甲板与主甲板呈11度夹角,根据思路,飞机将从斜角甲板部分降落,一直落到舰尾停住,然后通过升降机进入机库并回收,与此同时,考虑到舰体平衡和合理的甲板长度,拟将该舰第二组4联装炮群拆除,将舰桥转移到被拆除炮塔位偏右处,因只剩下一座炮塔,对观瞄、指挥要求大幅度降低,舰桥可实现小型化并从塔状变成接近齐柏林号航母的条状,原二号炮塔弹药库和炮塔座圈空间扩大后变成航空弹药存储处。因不涉及锅炉位置调整,只需要进行部分烟道调整,因此整体改建时间压力非常小。
  “改建后的主甲板长度可达166米,斜角部分大约为176米,甲板宽度最宽处46米,最窄处27米,首尾各有一部升降机(载重8吨),从目前海军主力舰载机来看,起飞、降落均无问题,主甲板装甲厚度90mm,核心覆盖区域长度约135米,可抵御英美常用的1000磅航空炸弹(454公斤)攻击,由于炮塔、舰桥重量减少,全舰整体重心甚至略有改善了,垂直稳定性较好,唯一的遗憾是载机数量偏少,且起飞和降落不能同时进行……”
第042章
Z计划(2)
  “常用44架+备用4架,其中机库保存32架,甲板系留12架,挂顶状态4架。拟编成20架Bf-219、16架He-218和8架Ju-98……”
  听到这个数字,雷德尔松了口气,这数字不算小了,想当初齐柏林伯爵号的设计指标也就只有42架,是霍夫曼拼死拼活指示设计师修改并强行提升至58架的。
  “设计局考虑过多种提高载机量的办法,包括重新设计二号炮塔底仓、调整动力系统与锅炉位置,甚至连一号炮塔也完全取消,改为一艘彻底的航空母舰,但权衡之下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舒伯特解释说,“现有改建方案仅需180天(从2月1日算起),耗费2700万帝国马克,如彻底改建,需耗费450天,耗资7500万——几乎相当于新造一条航母的85%,因此是不划算的。”
  “系留的12架包括8架Bf-219和4架He-218,在舰载高速侦察机开发完毕之前,除水侦外,暂由He-218代为履行侦查责任……”舒伯特补充说明道,“这次改建基本未增加军舰排水量,最高航速依然保持29.5节不变,但因增加航空燃料搭载,续航力会从原先的7500海里/15节下降到6200海里/15节,设计局认为这种减少是可以接受的。”
  “他的作战使命……”威泽尔停顿了一下,把目光转向霍夫曼,“元首有不同的想法。”
  “这不是用于主力或舰队决战使用的航空母舰,虽然他看上去载机数量不算少。”霍夫曼笑道,“我想赋予他特殊的职能,用‘破交航母’来形容非常合适,它将与同级舰斯特拉斯堡号共同出动,再搭配4艘驱逐舰就可完成破交重任。他的任务是先在远距离上用航空兵力收拾掉英美运输舰队的护航航母,然后凭借高速度用火炮挨个收拾护航军舰和运输舰,两艘军舰拥有12门330mm口径的火炮,没有巡洋舰是其对手,万一碰上战列舰,也可召唤飞机将其消灭。在面临敌机可能的空袭时,其高达20架的Bf-219可有效担当防空任务。”
  “还有一艘不改建?”雷德尔明明记得霍夫曼最开始说两艘军舰都要改建的。
  “暂时不,我们有更好的目标,比如……”霍夫曼笑道,“让·巴尔号——法国人已基本同意我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交涉了,让·巴尔号和黎塞留号都有机会纳入您的麾下。”
  雷德尔迅速盘算起来:按元首的思路,完工程度只有75%、仅安装了一个炮塔的让·巴尔号肯定会改成类似的航空战列舰,如果再加一艘完全修复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似乎新锐战列舰也够用了。而且黎塞留级比敦刻尔克级体积更大、防御更好、排水量更多(高达3.9万吨),改造成航空战列舰的前途显然会更理想——说不定还有机会赶上齐柏林号航母的载机数。
  威泽尔继续汇报道:“元首的斜角甲板思路一经提出后,设计局上下均认为可行,堪称划时代的创举,我们刚刚从日本购买的两艘战列舰也将遵循该思路进行改造,不过日本军舰的舰炮不像法国军舰那样全部集中在前甲板,而是平均分布整个舰体,因此会略微麻烦一些。”
  “日本战列舰先改一艘,另一艘我留着有用……”
  “有用?”雷德尔有些迷惑不解。
  坐他身边的凯特尔轻声说道:“元首最近在拉拢土耳其人,鉴于他们的黑海情节,上次大战我们送了他们一艘戈本号,这次可能考虑送状态更好一些的日向号(伊势号5号炮塔被炸毁一直未修复)……”
  雷德尔有些舍不得,但一想到日向的速度和年龄,他又觉得这种老舰也只能担负护航使命,真用于舰队交战是不可能的,便机械地点了点头。
  “与敦刻尔克级相比,伊势级具有自己的优劣势:优势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排水量稍大,意味着载机容量有可能会上升;第二是其前两座炮塔位置相对更靠前,意味着改建后的主甲板长度能略长一些,同等情况下可比敦刻尔克系留更多舰载机;劣势也是两点,第一是其舰龄偏大,部分锅炉需要更新,但即便经现代化改装,最高航速很难突破26节,除非我们彻底换新的;第二是其六座炮塔均衡分布而不像敦刻尔克级集中在前甲板,这会带来更大的工程量。”舒伯特皱着眉头想了一想,“目前设计局尚未实地对其考察,在资源、人手等各方面要素确保的前提下,相对乐观的预计是工程耗时至少270天,耗资至少3600万帝国马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