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656

  “可即便这样也不应该卖给中国人,我们还是敌人啊……轻武器不要紧,战车……战车……”大角的手都在抖。
  “啪”冈村宁次将一颗黑旗敲在天元位置,一口气吃掉了中西贞喜少将5颗白子,然后慢悠悠地转过头来,“为什么不卖?你以为还有谁看得上豆战车?再说,不卖怎么弄钱?现在为了钱大本营已开始不择手段,准备赚够钱一心一意从德国买先进装备,连本土的机甲生产都在考虑停产。”
  “可新的未到,旧的已去,不会影响作战么?”中西贞喜疑惑地问道,“虽然共产军和阎锡山消化吸收都需要时间,万一……”
  “他们不会进攻的,接下去我们退的速度会比他们进攻的速度还快。退一万步说,哪怕敌人掌握了坦克又如何?我们有战防炮、反坦克枪,对付这点机甲力量绰绰有余。”冈村宁次嗤笑道,“其实我们的速度已偏慢了,东京方面很不满意。华中方面军一口气放弃了30多个县城,狠狠卖了一大批军火,回笼了2000多万日元,留了200万给部队改善生活,其余全部上缴——受到了大本营的大力表扬。大本营第一季度的指标可是1亿日元。”
  “这真是……这真是……”中西贞喜举着白子,半天不知道该落到哪里。
  “难道没人闹事么?”大角疑惑地说道,“这些都是皇军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将士们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现在就这么廉价地抛弃了?”
  “闹事?上次转了一批预备役……还有谁不服的,可以继续去预备役,再不服,准备好去南洋吧。”冈村宁次微笑道,“当初大家都嫌东条剃刀太锋利要换人,结果陆军现在是多田铁锤加石原刺刀,比以前厉害十倍,冲动的下场只会让人死无葬身之地。”
  “哼,举国一致,举国一致。”中西贞喜满脸恼火,“现在公然变大本营四巨头独裁了。”
  大角也表示不满:“还1亿日元呢,真以为做生意?”
  “独裁有独裁的好啊,现在办事决策多快?从中国撤军的话题从昭和12年说到昭和17年,5年了没有丝毫进展,石原莞尔上台3个月就开始办——他根本不屑和你讨论,他下令你执行就是,不执行就换人。”
  “就没人管他?”
  “谁管他?他的后台是东久迩宫稔彦王,参谋本部全换成了石原帮,德国人认他,陆军大臣多田骏和他是老朋友,海军也愿意和他打交道,没人管得住他。”
  “陛下呢?”
  “他?”冈村宁次大笑起来,“陛下还陶醉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关于封锁北印度洋的声明》中呢,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怎么可能轻易表态?”
  其他两人仔细一想觉得也是——石原上台后虽然不给中国派遣军增援,但至少允许撤退和收缩,这多少也是条退路,只有东条那种傻子明知道撑不下去也还要硬着头皮苦熬。
  中西贞喜通过长考终于落下一子,然后说道:“虽然感情上很难接受,但实话实说,适当收缩后退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兵力密度增加了,防御宽度和区域减少了,补给线缩短了,更要紧的是,野战师团终于恢复起来——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一个县城一个县城驻扎下去,精锐的野战师团迟早变成懒洋洋的驻屯军,那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大角问道:“长官,我们最终会退到哪呢?”
  “谁也不知道。”冈村宁次摇着头,“目前我得到的消息是湖南、广西、云南、江西、贵州全退,山西、湖北、安徽、山东大部撤退,必须确保的地区也有不少,最北的绥远、察哈尔一带,北方的平津地带,山东的胶州湾一线、华东沪宁杭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华中的武汉及长江沿线大城市,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和厦门一带——说起来,内陆会退得比较干净,交通干线和资源聚集点会留一些,沿海会留很大一部分。”
  “这样一来等于放弃了面,只保留了点和线。”中西少将盘算了一下,“50万军队应该够了。”
  “大本营想压到40万以内。不管石原目前这套收缩兵力、以华制华、政治解决的战略最后能不能成功,至少现在对大本营决策体制的改造是成功的。上层的脑子开始清醒了,下面动不动就独走的马鹿少了,陆海军也开始团结了——陆军这批坦克不就是靠海军赚来的么?”冈村宁次叹了口气,“只是现在靠联合舰队的威望压着一切,再加轴心联手才能保证四巨头地位稳如泰山,万一吃大败仗就要再考虑换人了。”
  “大败仗?”大角疑惑地问道,“联合舰队如日中天,陆军又不进攻,哪来的败仗?”
  “看过今天的大本营通报了么?”
  “看过了,没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山下奉文从满洲第一方面军司令官离任回东京,并晋升为大将。”
  “这个……”中西和大角抬起头相互对望了一眼,都表示迷惑不解,这算什么重大新闻?晋升大将的又不是他一个。
  “我最开始也没想到,另一份情报提醒了我……”冈村宁次面无表情地说,“印度方面军日前组建,从中国派遣军抽调的部队都归入该方面军,包括6个步兵师团,2个战车师团,4个飞行师团,另外,缅甸军也可能脱离南方面军建制而归入该方面军,而方面军司令官的人选迟迟没确定呢。”
  中西、大角深感震惊:山下是反东条派的干将,在这个节骨眼他去东京并晋升意义绝不单纯,大角结结巴巴地问道:“长官,您是说……”
  “他会去打印度!”冈村宁次缓缓说道,“虽然我认为不会失败,但万一失败,日本就要考虑全面和谈了。”
第037章
斯大林的焦虑(上)
  德国坦克距离巴库只有700公里的事实,不仅土耳其人清楚其后果是什么,俄国人更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从纯粹军事的角度来说,跨越这700公里也许只需要10天,也可能永远都打不过去,关键取决于双方的决心。
  这在一点上,斯大林是不敢怀疑德国人决心的:德军为了在东地中海和中东打开局面,不惜放弃斯大林格勒已兵临城下的局面,毅然抽调主力进入北非,当初被红军上下乃至世界军事舆论一致认定为昏招,现在看来却是高招。当初红军上下还诧异于德国人放弃突出部、拉平战线、缩回顿河区的种种举动,到现在为止,所有人都能理解德国元首的这个惊天赌局了。更要命的是,德国人还赌赢了。
  形势对红军而言非常不妙:
  从东线战事进程来看,红军并未抓住德军部分兵力转移的有利时机,在斯大林格勒·顿河战役中,拥有5个方面军共计250多万兵力的红军面对160万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打得很糟糕,不但没发挥自身兵力雄厚和掌握主动权的优势,反被德国人打得找不着北——曼施坦因和霍特通过合理战术的运用,一口气抓住机会干掉了近60万红军,自身损失才不过8万。哪怕在气温骤降、冬季来临的当口,依然在顿河大河曲部打出了酣畅淋漓的歼灭战,在100多万红军眼皮底下吃掉了2个集团军,把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脸都打肿了。
  大河曲部战役结束后,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顿河拉锯战中,红军也没捡到便宜。虽然红军重兵集团汲取了前一阶段战役的教训,紧紧抱团推进、未发生大规模战役,但师一级的战斗一直在持续进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凭借顿河下游结冰的有利时机渡过了顿河,并协同其他两个方面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试探性进攻,试图在德军防御体系上找到缺口,但在海因里希的精心调度下,德军通过机动防御、短促突击、反向进攻等方式,打得红军一筹莫展,在防线面前连连损兵折将,迫使朱可夫和和华西列夫斯基再次将主攻目标转向霍特集群。
  由于天气寒冷,双方步兵展开不便,进攻霍特集群的任务主要由布良斯克和西南方面军的装甲部队执行,但倒霉的是,红军坦克遇到了刚刚全部换装完毕、由4号G组成的德国装甲师和虎式重装甲营,类似一个坦克旅全灭的战例虽然仅是孤例,但装甲部队严重受挫的战斗却很多,T-34/76碰上4号G还能纠缠,碰上虎式就是送菜。当然,随着战斗的深入,虎式与T-34的交换比开始向正常值回归,最开始是17:1,慢慢变成了14:1,到1月初变成了12:1。红军在这个过程中一口气丢掉了近300辆坦克,而霍特的损失还不到60辆,在霍特身后,是东线后勤处早已整装待发、新的4号H坦克在等待部队接收。
  1月7日,红军拼尽全力,不惜重大代价抢到了一台被红军航弹命中的虎式残骸,立即紧急送往后方研究,面对那100mm/50度倾斜装甲的正面配置时,所有坦克专家无不倒吸一口冷气——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T-34/76那门可怜的反坦克炮基本打不穿敌人了。很显然,红军必须开发更具威力的坦克才能与虎式抗衡。除更长远的T-34/85项目外,应急的KV-85坦克再次提速,根据斯大林直接下达的命令,必须在2月1日前完成至少50辆坦克生产。同时,设计人员根据研究虎式得到的数据与性能判断,提出在KV-85基础上继续进行新项目研究。该报告递上去仅仅2天就得到了明确批复,要求在当年9月底前生产出样车,项目代码也由KV-13更改为IS-1。
  在40多天的拉锯战中,红军部队的损失同样不小,4个方面军陆陆续续损失了近20万人马,德国同期损失不到2.5万,哪怕加上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的损失,也不过3万。红军坦克损失累计突破了500辆,而德军损失刚刚过150。
  在南翼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红军尝试抽调布良斯克方面军北上,准备在中央集团军防线上发起进攻并试图引诱霍特集群北上,结果一头撞上了莫德尔的防线,同样打得不可开交,霍特集群却根本没如红军总参谋部预料那样跟随北上,反抓住机会协同曼施坦因麾下的16装甲师和警卫旗队装甲师强攻西南方面军,在高达1000辆坦克的围攻之下,迫使瓦图京忙不迭地请求援助,被调走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只能重新回到南翼协同防守,而霍特和曼施坦因也见好就收,放弃了进攻西南方面军的企图。
  除了地面战斗,红军在空中交战也很吃亏,当基层飞行员越来越多反映他们碰上德国新飞机时,局面已糟糕到一塌糊涂了。现在红军主力战斗机是拉5、雅克7,只有极少量的雅克9,无论是拉5还是雅克7,碰到Fw-190和Bf-219联手的情况总是打不过,往高空飞,有Fw-190等着揍你,往低空飞,Bf-219的狗斗水平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是护航战斗就更危险,那意味着被人当靶子揍,更要命的是,打不过敌机也罢了,航程也不如德军,很多飞机经常被Bf-219一路追踪到机场上空打下来,哪怕红军飞行员拼死耗到油尽灯枯,德国人驾驶的Bf-219还有足够燃油飞回去,伊尔2等低空强击机碰到Bf-219时只能凭借自己足够坚固的躯体硬抗。
  再加上双方飞行员本身作战经验水平的差异,红军战斗机部队单次战损率高达25%。大批新手飞行员都在5次飞行任务中被击落,现在德国飞行联队中王牌的评价标准悄然从5架上升到了50架,飞机上没几十个击坠标志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第038章
斯大林的焦虑(中)
  在东线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转的情况下,南面又传来了德军占领伊拉克,威慑土耳其和波斯的消息,斯大林的焦虑情绪变得更加严重。虽然他立即指示朱可夫等人按英美要求抽调15万军队进入波斯巩固苏联柔软的下腹部,但依然面临极大困难——这意味着他给顿河前线准备的30万预备队一下子就少了15万,同时中亚方向的二线梯队也变得不能再用。顿河前线的总兵力只勉强从230万增长到了240万,数字在账面上增加得很快,但有多少战斗力真是鬼知道了。
  很多集团军司令员抱怨现在一个步兵师里到处充斥着45岁以上的中年兵,连三周的紧急训练都没及时完成,几乎要从头教起——在战事如此激烈的当口,这根本就是一种奢望。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补充部队一个师的战斗力还不如以前两个营,迫于军、师级指挥官的直接压力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的一再请求,斯大林咬牙再次从远东抽调了15万部队。经连续抽调之后,远东红军总兵力从145万下降到不到105万,不过平均战斗力水平依然是最高的,兵力总数依然超过其当面之敌(70万日本关东军)一半,主要重装备是其3倍以上。
  对顿河前线这场战事现在连斯大林自己都萌生了退意,想放弃罗斯托夫这根难啃的骨头,转而将军队主力挪用到莫斯科方向并调转战略进攻方向,但大规模撤退不是件容易事,曼施坦因一直死死盯着红军动向,稍有破绽就会凶狠地扑过来。因此,以顿河为核心的南翼战场依然是东线的主战场——北翼战场,60万兵力的北方集团军群与75万红军对峙(芬兰战场上尚有5万德军协同30万芬兰军作战,他们面临35万红军);中路战场,105万的中央集团军群面临的是130万红军;南翼战场,160万兵力的南方集团军群面临的是240万红军。除此之外,红军在草原军区有15万预备队,在中亚有5万后备兵力,在波斯和外高加索有近25万兵力;在远东还有105万兵力。总计约630万的红军地面部队被使用得满满当当。
  红军清楚,德军虽然在前线及前线接近地的兵力只有300万出头,但其摆在明面上的力量绝不止三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已内含20万轴心同盟军),德国人也仿效红军开始设置战略预备队——这是霍夫曼在裁军扩师、缩小集团军编制后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方针调整,在原本历史时空中,德军在东线是没有预备队一说的,一旦前线吃紧就从其他战区抽调兵力,不但加大了各防区压力,也加重了运输负担,显得极为被动。霍夫曼经过认真考虑并反复与凯特尔、蔡茨勒等人商议沟通后,确定在波兰以东、横跨立陶宛南部、白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北部地带组建战略预备队,初步打算编成一个拥有20-25万兵力的东方集团军群。目的在于让三大集团军群的部队有一个休息、轮换的场所,而不用一休整就跑回西线去。
  得益于霍夫曼抽干空军野战师、解放俘虏营看管力量、抽调巴尔干地区德军兵力、加快后备军补充等手段,更由于除南线之外其他两个集团军群用了拉平战线、放弃突出部、坚守防御等策略,东线地面部队在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三国撤退20万兵力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对充裕和高素质的兵力。
  与此同时,东方集团军群还得到了大批仆从军的协助:俄罗斯解放军已完成了最初3个师的编制,正开展第二批3个师的编成,除此之外,已发表过独立宣言的原苏联各加盟国部队也在陆续编成,到1943年1月初,总兵力高达17个师——其中乌克兰5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各3个(原本有党卫军部队,现在全变成有关国防军),白俄罗斯、哥萨克各2个,立陶宛、卡尔梅克各组建了1个师。这些基本是按德军统一编制组建而成的部队,每师人员接近1.5万,而不是红军那些只有5000多人的小师,总兵力已突破了30万。根据这些国家自己的预计和承受能力,未来将至少突破25个师。这批部队的去向是明确的,除直接编入一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外,一律编入东方集团军群。
  考虑到协调这些部队需要很高的威望和军衔,1月12日,霍夫曼签署调令,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魏克斯元帅接任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他的位置则由防御大师莫德尔大将接替,而他给莫德尔的命令也非常简单——弹性防御并要求打出高交换比。
  仆从军的战斗力虽然不能与德军相提并论,但存在意义很大,他们一方面利用武装力量在本国积极推动集体农场或工厂分配过程,另一方面又承担二线防御任务,帮助德军在后勤、补给、反游击战、治安等方面减轻压力,特别是在搜捕游击队过程中,德军经常面临人生地不熟的窘迫,而当地国家国防军却一抓一个准。个别战斗力相对较强的部队甚至还直接编入了作战部队,服从所属集团军群的命令。三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虽然只有310万,但几乎全部投入野战——这与日本在中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霍夫曼三令五申的要求之下,东线后勤处给这些仆从部队的武器装备不算差,全部用缴获的俄国军火武装起来,由于缴获装备多部队少,这些部队除坦克之外的装备水平很快就超过了俄军各师的水平,而且这批挑选过的装备大都是战前生产、做工精良的货色,可不是红军手中最近一年来粗制滥造、用来应急的低劣产品。
  在本民族国家独立浪潮的推动下,更在土地分配的诱惑下,红军中几乎每天都有人员叛逃,有些是早就心怀不满、一直在寻找机会脱离的人员,有些是因为战役失败被追责或害怕被内务部追责的官兵,由于北方、中央两个集团军群相对战事不激烈,叛逃过来的人员甚至比德军自己抓的俘虏还多。
  一边是分田到户和军属免税的优待,一边是越来越多投奔自己的伙伴,仆从军们的士气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作战意志也格外旺盛,德军也不是什么人都收,年龄明显偏大、身体偏弱的人员干脆利落的打发他们复员退伍,而战俘营里的非俄罗斯民族俘虏释放速度也大大加速,到1月上旬,除部分中高级军官和政工人员外,几乎已看不到非俄罗斯战俘了。虽然这些战俘和叛逃人员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参谋部已放心大胆地将二线任务交给了这些仆从军,专门用对付红军,至于甄别混在里面的破坏分子,那是盖世太保和新生各国情报与警察系统的任务,兼之党卫队特种分队取消了犹太人“最终解决”任务,也被赋予了类似使命。在德国国内抓叛国集团颇有心得的鲍曼被委派了这项任务,而一直无所事事的希姆莱则以极大的兴趣投入了犹太人交易,两人都沉浸其中而忙得不可开交。
  从斯大林的本意出发,他认为仆从军们是比德军更凶恶的对手,特别是俄罗斯解放军更是梗在他喉咙口的一根刺,急于除之而后快,为此他派出了一拨又一拨的“肃反”队伍,深入敌后破坏,但从汇报上来的情况来看,效果显然没有预计得好,这些国家的集体土地分配工作虽然受到了这样那样的干扰,但基本可以在春播前分配完毕,他派去暗杀独立运动领导人和俄罗斯解放军指挥官的任务也大多失败,只是白白赔进去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情报人员。他的心腹,收拾大清洗烂摊子的贝利亚没敢告诉他——很多情报人员一到目的地就叛变了。
  内务部提交上来有关被占领土报告虽然隐晦并充满了乐观主义调门,但斯大林是知道后面潜台词的,游击战争收效甚微且反抗层级和规模越来越低,亲德反俄成为主流,一旦让这些分配下去的田地收获了一个完整季节,只怕再也不能阻挡他们投奔德国人怀抱的决心了。而让他更焦虑的是,情报显示红军撤退时破坏的顿涅茨克盆地煤矿已基本被德国修复完成,即将进行大规模开采,在大量煤炭开采出来并用于发电后,制约西部被占地区的取暖与工业动力问题将不再成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西部工业生产得到恢复,他都不敢想象未来战争的前景会如何。
  “你是说,德国人已去了伊斯坦布尔,同时还给土耳其人送去了2个师的装备?”听完贝利亚有关被占地区动态情况汇报后,斯大林话题一转,又问到了土耳其人身上。
  “是的。”贝利亚斟酌着用词,“情报表明,土军方欣然接受,其激进分子与德国法西斯一拍即合,但伊诺努总统和部分谨慎人物尚在犹豫之中。”
  “波斯战事紧啊……”斯大林感叹了一句,便沉默了下来。
第039章
斯大林的焦虑(下)
  “英国人的情况怎么样?”
  “很糟糕……比我们预计的还要糟。”贝利亚顿了一下,“2天前,也就是1月13日,得到增援的隆美尔继续进攻,威尔逊上将手里的印度部队非常不经打,他们已丢掉了阿瓦士油田群,向伊斯法罕仓皇撤退,唯一的好消息是油田群被他们破坏了。另外,有一支德国分舰队在阿巴斯港登陆,配合德国空降旅占领了港口,还有一批油船在半路上被截获……”
  “这批蠢货,为什么不沉船?哪怕把港口堵了也好。”
  “上面都是成品油,是英国人从阿巴丹炼油厂抢运出来的,总数大概有十几万吨,原打算偷偷摸摸溜到印度去,没想到半路上碰到前来登陆的德国巡洋舰编队。”贝利亚干笑了一声,“现在英国的原油供应基地全被德国人占了,航线又被日本人封锁着,所以……”
  “这物资供应渠道一断,真令人头疼啊……”斯大林叹了口气,想到自己的供应短缺问题,颓然地坐在沙发上。
  事实上,由于北非战事进展很快,从11月份开始,经过波斯的援助通道就开始恶化,一开始丘吉尔只是挪用了重点装备,各类物资和原料还是能得到的,等到了联合舰队突入印度洋后,这条渠道就彻底关闭了。11月份以后,苏联只接收了100多辆坦克,200多架飞机,在12月份,这个数字下降了一半还多。从上周开始,红军装甲钢便开始出现短缺,原本美国人承诺帮苏联人补上这个缺口的。说这话时,斯大林还不知道原本应该给他的几十万双皮靴、几千吨罐头都已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
  由于虎式坦克的威胁,基层关于彻底停掉T-60\T-70\KV系列生产线、全力确保T-34产量的呼声一直很高,鉴于不能只考虑性能,还必须有一定数量,最后斯大林没同意关闭T-70生产线,只同意关掉T-60和KV系列生产线(KV-85只算是应急产品),集中精力生产T-70和T-34,同时为了作战应急,加大了SU-76、SU-85两款坦克歼击车的生产力度。
  按斯大林的要求,T-34月产量不少于1500辆,T-70月产量不少于500辆,坦克歼击车不能少于500辆,同时还不能耽误其他新型号的试生产与改进,但实际上,军工部门拼尽全力,T-34月产量也只达到1200多,T-70月产量勉强过了300,哪怕再加上SU-76\SU-85的生产量,总数也没有突破2000。一方面是日益扩大和恢复的T-34生产,另一方面是各种材料、物资的短缺,虽通过简化工艺、降低标准等方式竭尽全力进行了弥补,但依然达不到目标,再加上顿河战役中损失颇大,到1月初,红军坦克保有量并没有明显上升。虽然军工部门不说,但斯大林心知肚明:现在的T-34和战前的T-34完全是两种品质,如果连美国装甲钢都用不上,只怕质量和产量还会更差。
  此时,德国4号H型坦克生产量一个月已到了1200,三号突击炮加追猎者的月产量是700,而斯柯达手里那条T-34连修复带生产,一个月产量稳稳地突破了300,在坦克装备上,德军不仅有了数量优势,还有极大的质量优势。如果再考虑到比T-70性能更优越的3号后期型都在逐步退出德军装备,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东线装甲战德军总是可以打出1:6、1:5的战果来。
  “虎式坦克生产量摸清楚了么?”
  “我们的同志没能搞到,但英美有一份情报转给我们。”贝利亚讪讪一笑,“他们估计说月产量在150-170之间。”
  “有这么多?”斯大林心里一惊,随即又想到前线的战况,虽然不愿相信,却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能有机会破坏那些工厂么?”
  “基本上很难,这些工厂戒备森严、防御严密,外人很难混进去。而且周围还有大量的假目标,美国空军对这些工厂和配套厂进行了针对性的轰炸,听说几个月里被打掉了几百架飞机,全都是重型轰炸机。”贝利亚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只有一次大概有几枚炸弹命中了目标,结果两天后德国人就完全修复了。”
  空袭!
  这是斯大林目前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总参谋部已不止一次地警告说巴库有可能遭到德国飞机轰炸,这已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隐患——没了美国的装甲钢,T-34大不了数量少点、质量差点,如果没了巴库的石油,苏维埃一半的能源来源都会没着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