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692

  “当然。”赵嘉仁瞅了瞅徐远志脚上的那双橡胶底的白边黑布鞋,“徐太师,让你不穿橡胶底的鞋,你觉得能适应么?”
  徐远志没想到赵嘉仁竟然问这个看似离题万里的问题。思忖了片刻,这位前户部尚书完全明白了赵嘉仁的意思。他摇头叹道:“定然不行。”
  “我大宋现在八千万人口。一个人一个月一块棕榈油肥皂。一年就是十亿快肥皂。这又得多少钱。这些钱若是被封建之后的各国用来购置武器,准备军队。一旦削藩,那得打成什么样子!”
  听了赵嘉仁对未来的描述,徐远志微微点头。只要思路能更上,徐远志对于赵官家描述的东西有很强的理解力。
  点头之后,徐远志问道:“官家,你所说的联合控制价格是怎么回事?”
  “既然我们陆地上的大宋一定要用这些,那些分封的各国卖的价钱更高,就赚的越多。一块肥皂多要一文钱,那就是十亿文。他们这点脑子都没有么。”
  “哈哈。”徐远志大笑。身为户部尚书,对于税收的困难有极为清楚的了解。笑完之后徐远志起身,“官家,我最初倒是觉得在南海可以分封。然而听了官家的讲述,现在觉得开辟大种植园倒是好事。而且官家确定土地国有,未来的纷争毕竟有限。就算有宵小之徒做点什么,大家也知道我们是官,他们是匪,是贼。如此便告辞了。”
  送走了徐远志的时候,在遥远的三佛齐,也有人进行着另外一场会谈。宋军并没有把十番队往死里用,既然在攻打水上王城的时候已经出了大力,十番队在进攻陆上王城的时候就得到了修整。
  对于大宋的全面胜利,十番队深有信心。他们此时就自己的未来召开了干部会议。
  “诸君,胡殿下许诺给诸位,只要打的好,你们的家人,你们的子孙将在南海各地的种植园获得一份差事。这份差事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每年还有赏赐。胡殿下乃是赵官家的近臣,她的承诺从未食言。”武田佐助左臂缠着纱布,依旧中气十足的对干部们说道。
  “能不能赐给土地?”有干部问。
  坐在武田佐助身边的赵鸣人瞪了一眼这名十番队的干部,接着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你现在已经是武士了!怎么还想着要当农民呢!”
  听到武士这个词,十番队干部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武士的称号乃是日本专用,十番队为大宋服务超过二十年,他们知道大宋并不存在这种职务。笑完,武士说道:“我听说大宋的军人退役之后,都要分地。我们能不能也给分地。”
  武田佐助喝道:“你们是武士!武士!在南方的种植园,干活的会是那些土人,是那些蛮夷。你们的职务就是管理种植园里面的蛮夷,打击种植园外面的蛮夷。分地种地,也亏你们能这么自甘堕落!”
  “那我们岂不是地头么?”有干部两眼放光的问道。地头是日本制度里面的称呼,看名字就是掌管共有土地的存在。
  “我觉得是百姓名主吧?”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看法。百姓名主大概算是富农。
  “我再说一次,你们是武士!”赵鸣人喝道。
  坐在中央的胡月莲收起擦拭之后的长剑,抬起头看向前方。刻舟求剑是负面用语,但是胡月莲在战后废了好大劲才找到她刻下痕迹的位置。在那个位置附近打捞落水的长剑也花了很大气力。把擦拭完毕的长剑放在身边,胡月莲说道:“鸣人。有些人不愿意打仗,就不要强求他们。”
  “嗨咦!”赵鸣人立刻低头答道。
  毕竟是胜利之后的会议,大家都坐的比较随意。胡月莲爽快地说道:“在倭国,讲的还是授田。在大宋,我们已经更进步了。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你可以申请种地,申请当农民。但是土地并不归私人所有。”
  大家都不是傻子,特别是这帮出来刀头舔血的。这里面固然有一部分人沉迷于打仗,赚钱,享受简单直接的肉欲。同样有一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挣下家业。土地无疑是最好的家业。听了胡月莲简单直白的讲述,这帮人都知道赵鸣人所说的内容大概是不会改动了。
  看着这帮人的表情,胡月莲继续说道:“既然土地是国有,土地上的官职就是朝廷规划内的职务。也就是说,你们并不是下面种植园主的臣下,而是大宋朝廷的臣下。我们大宋朝廷对于臣下是非常厚待的。”
  “我们将是大宋的廷臣?”倭国人自然用倭国的视角看问题。
  “没错。便是外臣,也是大宋的廷臣。”胡月莲说的理直气壮。自从官吏一体化之后,理论上便是一个里长,一个亭长,也是能通过晋升成为丞相。大宋下层通向上层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胡殿下说的是!”赵鸣人率先应道。他是十番队里面最早跟随大宋的人员,也是获利最大的人员。现在鸣人的家人有在暹罗的种植园里面当管事的,也有在吕宋的种植园里面当管事的。鸣人也雇了许多因为穷困或者欠债,从倭国农村逃散的倭国人在种植园里面做工。赵鸣人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获得在南海开辟种植园的权力。对于手下死死抱住倭国传统不丢的选择,他也觉得很无奈。
  倭国自有倭国的国情,大宋自有大宋的规矩。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
第107章
有线电报送来的消息
  大宋320年6月14日。胡月莲与十番队一起到了三佛齐的陆上王城。在后世的大明朝在这里设置了旧港宣慰司,在旧港宣慰司存在的时间里,这里是中国领土。
  胡月莲并不知道后世,她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那些投降的人群,试图通过服饰来辨认出里头到底谁是三佛齐国王。辨认了一圈之后,胡月莲失去了耐性,她问旁边的舰队司令,“抓住三佛齐国王了么?”
  “没有。”司令回答的很干脆。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胡月莲忍不住咋舌,“啧啧!咱们不会继续留在这里和三佛齐的人继续打仗吧?”
  舰队司令叹道:“就算是抓到了国王,也省不了多少事。海峡两边要修建咱们的港口,还要完全控制中南半岛。没个一两年只怕是连局面都收拾不住。”
  对这种老军人而言,他们的经验已经丰富到在明白人面前懒得说瞎话的地步。于是胡月莲说道:“我都这年龄了,以后不准备再出来打仗了。这次我要晋升少将。”
  “带着十番队把中南半岛上的城趟平,就给你晋升少将。”
  “攻克水上王城还不够?”
  “加上中南半岛上的城池就够了。这次战争之后,再打仗就是在北边。这次把功劳赚足,下次你就可以升中将。”
  上层毫不掩饰的做着功劳与军衔的兑换,士兵们则兴致勃勃的看着俘虏的队列。而鸽群则携带着消息飞往暹罗的故乡。在这一路上会有很多鸽子不幸丧生,然而信息传送赌的就是这么多鸽子中只要有一只能够带着消息活着回到暹罗。只要回到暹罗,依靠的就是已经铺设到暹罗的有线电报。
  七天后,最新的战争消息送到了晨会上。两场激战攻克了三佛齐的水上王城与陆上王城,共击毙以及俘虏四万多三佛齐军队。俘虏摧毁大小船数千艘,至少在短期内的海峡内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大宋武装商船的异国船只。
  户部尚书孙青对南方战争的进展并不讶异,听了赵官家有关大宋独占航线的观点之后,孙尚书就明白关键对这场战争的决心。既然官家有必须胜利的要求,其他的也就没什么好讲的。
  回到户部的办公大楼,就见到等待接待的位置上坐着熟人。那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大宋纸务的负责人。那位一见到孙青,立刻起身迎上来,“孙尚书,我有急事找你。”
  孙青想了想,对他说道:“跟我上去。”
  进了办公室,孙青说道:“我只有十分钟,你快点说。要是说不完,那就去申请吧。”
  “孙尚书,你听说我们已经攻破了三佛齐的两个王都么?”
  孙青一愣,他没想到这消息竟然走的这么快。点点头,孙青答道:“我听说了。”
  “既然已经攻破了三佛齐的王都,想来是抓了不少俘虏。我们在暹罗的造纸厂想要些精壮到造纸厂干活。”
  孙青懵了,他连忙开始求证,“这消息从哪里来的?”
  纸务的负责人介绍道,这消息是从暹罗造纸厂那边来的。消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暹罗销售往天竺等地的纸张已经发货。从六月开始到十一月,暹罗的竹纸造纸厂所生产的都将是供应给大宋的各类纸张。另一部分则是暹罗的造纸厂需要劳动力。
  纸务的负责人怕孙青不明白缘由,就用最简洁的话介绍起来。大宋的福建造纸厂产量高,那是因为福建山多水多毛竹多。动力系统靠小水坝推动的水轮机来搅拌纸浆,有了足够的煤之后,烧制石灰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加上赵官家取消了海运的税收,便是市面上纸张价格暴跌,造纸厂依旧有赚头。于是造纸的厂家疯狂的增加产能,却还是没办法充分满足大宋纸张的需求。
  暹罗是水多毛竹多,但是缺乏动力。加上暹罗的种植园又在拼命争夺劳动力,造纸厂对于劳动力匮乏的问题非常头痛。
  提到大宋纸业爆炸性发展,户部尚书孙青心中百感交集。他答道:“你给我写个报告上来……”
  纸务负责人已经把写好的报告递过来。孙青接过报告之后答道:“这几天我给你个消息。”
  看着纸务负责人的背影。孙青叹口气,他在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拿了卫生纸,本想拿份报纸,最后还是只拿了根烟,就去了厕所。
  方便的时候,孙青心里面很是感慨。在赵官家让大宋纸业爆炸性增长之前,纸张是很金贵的东西。别说用来制作卫生纸,在那别比较讲究的地方,哪怕是废纸,大家都要烧掉,并且把纸灰埋掉。
  所以纸张价格贵,大家也就接受了。当赵官家提出要大规模发展纸业之前,不少人都有极大的疑虑。这么多纸,要怎么才能卖掉?然后他们就拿到了卫生纸。
  以前大号之后就是用树叶,用草。这些玩意容易划伤那些柔弱的位置,所以在城镇里面则是使用‘厕筹’。筹!是扁扁的竹片或者木片。打磨之后就不会磨伤或者割破柔软的部位。洗刷之后还能反复使用。
  对于一般人是这样,有钱人是把绢切成小块,完成擦拭工作。历史上不少人就是用这个来显富。
  大宋的有钱人以及体制内人员是最早接触到卫生纸的那一群,在使用卫生纸之前,他们觉得这么用纸是一种不敬。在使用了卫生纸之后,他们就再也不去谈纸张的神圣性。论起神圣性,自家身体也许更神圣。在纸价大跌之后,大家出得起这笔钱。
  现在纸张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化用品,而是变成了一种日用品,成为大宋重要的税收来源。原本是大宋生产的纸张销售到海外,现在大宋成了纸张的输入地区。暹罗这种位于天竺洋与大宋中间的地区,一年的产量一半供给大宋,一半用以外销。当地的造纸业者赚的盆满钵满。
  该不该让他们这么继续赚下去?孙青觉得户部没能收到这帮家伙的税,实在是让他这个户部尚书太遗憾了。
  从卫生间出来,孙青就前往赵官家那里,准备和赵官家讨论一下此事。
  赵嘉仁正在听水务局的做报告,秘书递上了孙青求见的名片,赵嘉仁就结束了报告,“此事须得一步步来,我觉得你们的步骤很好。从有钱人开始,规模小,负面影响小。大胆去干。”
  水务局的走了没多久,孙青就进来了。赵嘉仁听了孙青的介绍之后,心里面还挺高兴。建设有线电报的投资极大,这笔钱花出去的时候很多人非常有意见。赵嘉仁最初的时候还是处于军事考虑,不得不投入这笔钱。然而人民对于有线电报的接受程度远高过赵嘉仁的想象,原本这个看着赔钱的买卖在很短时间里面就开始盈利。那些商业机构在里面占有很大比例。
  等孙青说完,赵嘉仁笑道:“南海的商品市场是大宋,而且朝廷控制着航道,他们想把东西运到目的地,就得花钱。为了能够把东西卖出去,他们的要价就得被大宋本地的便宜点,至少不能更贵。最重要的是,我们给他们的是交钞而不是铜钱。所以这些钱最终必须回到大宋才能使用。拿着交钞到海外,蛮夷们根本不认交钞。”
  “但是他们赚的太多,总让我感觉不对劲。”孙青悻悻地说道。
  “朝廷设定的租期是三十年,三十年后那些土地都要交还给朝廷。所以现在就让他们多赚点也无妨,若是没有这样的好处,谁吃饱了撑的到海外去开辟。”
  这个解释也有道理,孙青无奈地说道:“若是如此,官家可否给暹罗那边俘虏。”
  “他们缺的不是俘虏。”赵嘉仁回答。
  “官家觉得他们缺的是什么?”
  “造纸厂缺乏的是动力。动力这东西,也未必非得用人力不可。”赵嘉仁自信地答道。
  孙青听了这个名词,思考了片刻才明白过来。以前的时候大家用的是‘人力’‘畜力’,现在赵官家把这些通通称为‘动力’。福建等山区本该是贫困地区,现在不少地方变得富裕起来,就是因为那边有条件修建水坝,用水力驱动机械设备。有了机械,有了动力,就可以每天不停的开工。产量远胜手工作坊,品质竟然也比手工要好些。造纸业与纺织业就是代表性产业。
  赵嘉仁自信地笑道:“那官家何时给他们回应。现在你就去工部的机械厅,让机械厅给暹罗那边协调一些蒸汽机。”
  提起工部,官员就会有两个念头。第一个,赵官家的徒子徒孙的聚集地。工部和兵部都是赵官家一手带起来的,单纯的文人在里面完全没有容身之地。第二,就是较真的狂徒特别多。
  果然,孙青尚书问起工部机械厅厅长有关蒸汽机的事情。这位厅长当即回答:“没有货。”
  “这是官家的命令。”孙青尝试和这帮狂徒们交流一下。
  “这和官家无关。现在是全面没货。”厅长坚持自己的看法。
  幸好早就知道这帮人的作派,所以孙青并不生气。此时孙尚书非常好奇,这个官家很得意,而工部表示没货的蒸汽机到底是什么样的设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