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92

  心里面有事,齐荣就忍不住去瞅自家弟弟。这位弟弟作为仁达钱庄的大掌柜,每年经手的流水额度已经超过见贤钱庄。至于个人财产,齐荣觉得自家堂弟也许已经是齐家最富有的一个。如果自己当年能够果断的做出投奔赵嘉仁的选择,也许此时的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成就吧?
  “诸位,此次航运定出来的要点,所有压舱物全部用铁锅。”航海行会的干事长袁弘杰宣布了最新的要求。实际上今年只有这么一条主动建议,其他的已经不用统一强制性执行,那些赚到巨大利益的股东自己就提出了许多请求与建议。
  铁锅的来源比较简单,广南东路的佛山作为冶铁中心,铁锅产量很大。然而之前大食商人的压舱物是铜钱,铁锅才没有用武之地。现在航海行会严禁携带铜钱出去,铁锅这种金属制品就成了对外销售的重要内容。
  会议散了之后,齐荣叫住堂弟齐叶,“五郎,今天晚上一起吃个饭吧。”
  齐叶摇摇头,“不行,我有事。”
  “……那就算了。”齐荣遗憾地说道。说完之后他还是不甘心,于是问道:“那你何时有空?”
  齐叶并非是敷衍齐荣,赵嘉仁这边工作也非常忙,仁达钱庄放出来这么多银币,目的就是要活跃整个市场。身为大掌柜,齐叶的工作忙着呢。所以齐叶说道:“大哥,有何事你就现在说。”
  “两件事,第一件是想多买些丝绸。”齐荣说道。
  看着自家大哥还是旧思维,齐叶左右看了一下,拉着大哥到了僻静之处,“大哥,你要是想赚大钱,不如抓紧弄些没地的穷人,到赵知州所讲的暹罗去开垦耕种。”
  “能行么?”齐荣忍不住用怀疑的表情问。之前他们也投入了力量在济州岛移民上,结果那帮没良心的移民到了济州岛后在当地干起了自耕农,赵嘉仁也没有给齐家土地,即便没有亏钱,也完全没达成赚钱的目的。
  “我觉得行,你信不信?”齐叶果断地说道。
  “……第二件事,现在各路人等都想着努力带赚钱多的货物。你给指个赚钱多的货物。”齐荣继续说道。
  齐叶压低了声音,“咱们家不是能弄来便宜纸么,要是我的话,除了铁锅之外,就会运一批纸过去。”
  回答完两个问题,齐叶就继续去忙自己的事情。他身为大掌柜,在投资人当中有非常高的级别,那些获利最高的商品都能吃到一份红利,所以齐叶根本就不在乎投资什么商品。整个航海行会就是他投资的对象。
  到了下午,赵嘉仁的干部们聚集在一起开集体会议。首先是分工,每个干部都要领自己的差事。分完之后,赵嘉仁提出了需要群策群力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弄到石炭的运输线。大家到各地之后都多留心。”
  石炭问题提出过好几年,很多问题却解决不了。大家还是和之前一样点头表示知道了。
  对这个老问题,赵嘉仁也没再多说啥,他继续说下一个问题,“明年的大豆供应会出问题。”
  “校长,咱们种大豆的地方明年未必能生产了?”探亲回来参加会议的刘勇颇为讶异的问赵嘉仁。
  赵嘉仁点点头。公田改革一起,实施公田改革的两浙两江四路中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大地主们,他们的土地被朝廷强行购买。赵嘉仁之前一直租地种大豆,此次江南大地主们无法继续履约,赵嘉仁也得集思广益。
  很大一部分干部都不太清楚此事,赵嘉仁先简单介绍。“朝廷推行公田改革,大地主的土地会被分掉。等此事尘埃落定,大概需要两三年吧。而我们租来种植大豆的地,大部分都在这四路。”
  李鸿钧听了这话,眨巴了几下眼睛,然后开口问道:“咱们的牛能忍两三年么?”
  这话虽然直指问题所在,可李鸿钧说的有趣,众人一起哄堂大笑。连赵嘉仁也忍不住苦笑起来。笑完之后,众人就不得不直面这个现实的问题。之前生产出来的大豆送到济州岛榨油,榨油剩下的豆粕用来饲养济州岛上的各种牲口。正如李鸿钧所讲,牲口可撑不了多久。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开始确定明年大豆的来源。
  有人提出靠赵嘉仁现在控制的几个岛,能否生产出足够的饲料。刘猛毫不迟疑的表示了否定。这三个岛都很适合搞畜牧,但这三个岛都很贫瘠。想让牲口长得快,光吃牧草可不行,必须要给他们喂豆粕。更重要的是,赵嘉仁现在的大买卖之一就是蜡烛。为了能够满足这个需求,济州岛与隐歧岛上饲养的牲口数量早就超过了岛屿上牧草的生产上限。
  一提蜡烛这个利润极大的买卖,干部们神色更加凝重。赵嘉仁的干部们掌握了着一个利润清单,利润高达5000%的蜡烛在清单上位于头几名。现阶段利润最高的当属利润10000%的硫磺软膏。僧伽罗与天竺缺乏硫磺,这种能治疗皮癣的药物在两地受欢迎程度超出想象。而且硫磺也与脂肪密切相关,从琉球与倭国弄来的硫磺会先送到济州岛,用牛油熬制的方法进行精制。
  几个情报汇集之后,所有人考虑的问题就变成了‘咱们从哪里弄来种大豆的土地?’
  首先考虑的当然是两淮路,然而很快就被否定了。两淮路就在长江以北,虽然不是公田改革的江南地区,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众人都觉得只能姑且尝试一下,没人敢把赌注压在上面。接着李鸿钧提出济州岛每年都要去辽东半岛大砍一番柞树,能否在荒凉的辽东半岛偷着种大豆。
  刘猛当即表示反对,“辽东半岛上有很多女直人,也有蒙古人。我们每年去砍树的时候都是趁着深秋和冬天。那时候我们穿着棉袄,有棉衣、裹脚布,还有垫在鞋里的乌拉草。那时候天气很冷,当地的女直和蒙古人大概不肯费那么大的劲在大冬天找我们。可在夏天,那些人就不会这么好打交道啦。难倒我们要在那边修建城池,和他们打仗么?”
  干部们都懂得看地图,只要一看辽东半岛的地图,大家也就没了在这里开辟的心思。蒙古的京城大都距离辽东半岛没多远。想也能想清楚,蒙古人不可能对外来势力侵入辽东半岛坐视不理。
  北方的土地靠不住,就有人问道:“那倭国如何?”
  赵嘉仁已经非常认真的考虑过倭国,过早介入倭国只怕会引发变动,对开发石见银山不利,于是笑道:“倭国容易开垦的土地都已经被开辟完了,咱们要替倭国开荒么?”
  围着地图看着各地,干部们都是眉头紧皱。沉默过了片刻,刘猛突然叹道:“天下之大,难倒就无种大豆之地?”
  噗哧,赵嘉仁被逗乐了。然而干部们大多数都没有读过诗,大家对这句话的反应可没有这么激烈。不少人其实并不理解这话有什么好笑的。
  就在赵嘉仁觉得自己貌似看着很无趣的时候,航海行会干事长袁弘杰开口了,“知州,我等与蒙古做买卖,赚取了很多钱。山东的汉军世侯都是山东各地的头面人物,现在那些蒙古官府专营的货物由大都掌控,可大豆并非专营。我们不如和山东各地的汉军世侯们商量一下。”
  不少干部们无法理解刘猛借用‘天下之大无立锥之地’的改编,对于袁弘杰这个同样读书人出身提出的文绉绉的建议,不少干部也不是很清楚。然而赵嘉仁眼睛一亮,心里面大以为然。
  虽然这种兴奋的感觉过了片刻之后就变成了某种担忧,不过赵嘉仁还是觉得袁弘杰的建议有可行之处。与人多地少的大宋相比,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超过南方。因为此时的山东地广人稀,当地人并不缺乏用来耕种的土地。就山东当地人购买各种生活用品的热络劲,他们并不拒绝交易。
  “可行!”赵嘉仁答道,“不过得先在就去。”
  “那两淮要不要去努力看看?”李鸿钧马上问道。
  赵嘉仁忍不住轻轻摇头,如果没有公田改革,两淮的土地大概可以寻到出租土地的。但公田改革一出,人心震荡,土地买卖只怕无法进行。虽然有这样的预期,却也不能就真的坐视不理。赵嘉仁说道:“两边一起动手。现在已经八月,都去抓紧办。”
  会议开完,各路人马就各忙各的。袁弘杰安排了宋捷前去与山东的汉军世侯联络,他自己则开始准备南下的事情。刘猛前往佐渡岛,赵嘉仁向他保证,只要再干一年,就让刘猛回来。李鸿钧已经再不肯去海外,赵嘉仁就安排李鸿钧前往两淮谈论租地的事情。毕竟赵嘉仁在两淮也租了一部分土地,既然江南指望不上,那就只能指望两淮的情况别恶化。
  李鸿钧出发两淮之前就与赵嘉仁做了工作谈话,对于两淮,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在如此动荡的时候,谁都会谨慎行事。既然不乐观,也就没那么多废话。表示了自己一定尽力而为之后,李鸿钧又说道:“校长,我去年过了四十岁生日,今年虚岁就四十二了。等这次回来,我就不想再去外地。”
  对于这样的要求,赵嘉仁立刻爽快地答道:“好,我答应你。”
  “果真?”李鸿钧喜道。
  “果真!”赵嘉仁再次确定。这时代超过40岁体力就会快速下降,跟着赵嘉仁的这些年,李鸿钧可以说是工作非常努力,贡献很大。赵嘉仁当然不会强制李鸿钧出外勤。
  先是李鸿钧谈工作,宋捷也很快前来向赵嘉仁辞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意气风发,对未来有很大憧憬。不过宋捷也很有些担心,“校长,那些汉军世侯会不会提出什么我们没办法答应的要求?或者他们会坑我们?”
  赵嘉仁笑道:“坑不坑,就看你让这些人怎么认识我们。”
  “怎么讲?”宋捷来了精神,他感觉能从赵嘉仁这里得到一些有用的指点。
  “一般来讲,那些没办法合作的家伙们都有个特点,他们只是想要钱。而那些能合作的,你问他们有什么能够拿出手的东西,他们一般都会给你说出些什么来。所以我不建议你到了山东之后就说我们要豆子。你先去山东看看哪里有买卖粮食的,再亲自去看看有没有卖豆子的,再顺藤摸瓜的去见那些种了豆子出来卖的。要和这些人打交道,至于汉军世侯,他们自己若是能生产出粮食来卖,我们就和他们合作。若是不行,什么都别告他们就好。”赵嘉仁仔细讲述了看法。
  宋捷也是办过事情的人,听了之后连连点头,“那我原来想带的人少了,这次带上二十几个人。分成七八队。那些汉军世侯,我们就利用他们来保护我们安全就好。”
  见宋捷的调整,赵嘉仁心中暗赞,真是孺子可教。
第113章
豆子引发的血案
  九月初一,赵家船队到了长江口的华亭县停下。进入长江逆流而上要用平底江船,李鸿钧在华亭县换船,宋捷乘坐海船继续从华亭县北上,前往山东日照县。
  此时华亭县的土地上一片白花盛开的模样,采棉花的人都在努力工作。宋捷心中却在怀疑明年的时候这里会不会依旧这般繁荣。大规模的土地强制流转必然会引发各种问题,当地百姓有机会像现在这般努力么?
  这想法没维持太久,到了海州之后,宋捷就考虑起灯塔的问题。从广州到海州的漫长海岸线上都有灯塔群,宋捷这些年除了上学就是跑北方航线,并不知道泉州以南的模样。不过船只过了海州之后就没灯塔指路,船队不得不降低了航速,小心翼翼的向北方航行。
  好在日照并不算远,顺风一天就到了日照外海。赵嘉仁的船吨位基本都是三四百吨那种军船兼商船的通用型。这种吨位在大宋只能算是中等靠上一点,放到北方就是大船。宋捷也不敢太招摇,他换了小船前往日照港口。
  靠近岸边后,水手们将宋捷和登陆人员背上岸,接着就乘上小船向大船划去。宋捷看着远离的小船,心中忍不住生出一种惆怅与不安。整理了一下腰间的刺剑,按捺住这种不安,宋捷带领四名部下一起前往目的地,位于日照县城边上的田庄。
  庄子门前有不少农民拎着武器在附近把守,农民看向宋捷他们五个人的表情相当的不友好,不过守庄的小头领认识宋捷,他笑嘻嘻的上来问好。宋捷与他握手间,就把一串铜钱塞给小头领。
  小头领嬉笑颜开,“宋先生,我家庄主今日正好在庄里,我现在就去通禀。”
  站在庄门口等待,宋捷远远看向日照县城的城墙,就觉得城墙上挂的有些东西看着怪怪的。拿出单筒望远镜拉开看了看,宋捷发现那些应该是人头。但是距离比较远,怎么都分辨不清楚人头有啥特点。
  收起望远镜,宋捷低声对部下说道:“大家都机灵点,现在北边刚安定,只怕民间没有那么消停。”前来的护卫都是精选出来的,大家低声应了,却也没有表现出来恐惧。反正已经在别人的地盘上,害怕不害怕其实没啥用。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瘦的男子带了几名随从出现在庄口,看门的小头目在前面跑过来到了门边。那男子正是李满林,见到宋捷,便上前拉着宋捷的手臂说道:“宋兄弟,你怎么会想到来我这里。”
  “李哥哥,小弟此次想来看看这边大豆是什么价钱。”宋捷爽快地答道。日照这边有大豆出售,日照又在海边,宋捷自然以这里为首选。
  “太阳晒,进去说话。”李满林没有立刻回答,他请宋捷到庄子里面。
  两人在客厅里落座,李满林这才问道:“不知宋兄弟要多少大豆?”
  “要是价钱不高,那自然是有多少要多少。”宋捷答道。
  听宋捷这么讲,李满林就兴趣大减,“要是你想买大豆,为何不去西边那些地方去买。我们这里的大豆未必便宜。”
  “哥哥,路太远,加上运货,那就是豆腐盘成肉价钱。不划算。”宋捷也说的明白。
  “我这里豆子太贵,只怕你看不上。”李满林答道。
  看得出,李满林并不想便宜卖大豆。宋捷说的这么清楚,他还是不为所动。宋捷笑道:“难道是今年收成不好?哥哥却不肯卖豆子。”北方汉地地广人稀,并不缺乏土地。对于李满林的做法,宋捷觉得里面肯定得有些什么缘故。
  “却不是收成不好。”李满林很不爽地说道,“自打李璮造反之后,我们就收了牵连。蒙古人夺了我们汉军世侯收税的差事。若是不肯交了手里的兵,便要将兵马送去什么亲军里头。我也不愿意费那么多事情,便回老家种地。可没想到种地也不让好好种!”
  在宋捷看来,蒙古是敌国。敌国内部矛盾自然可以很好的利用,他问道:“却不知哥哥遇到什么难处,小弟我可否帮得上忙?”
  宋捷翻翻眼,怄气般地说道:“你能帮得上什么忙?难倒还能破了县城,把那里头的官给……”
  说到这里,宋捷猛的闭上了嘴。而宋捷面无表情,仿佛什么都没听到。两人沉默的坐在屋里,空气中充满了让李满林感到尴尬的气氛。就这么沉默了片刻,李满林一咬牙,低声说道:“若是兄弟能帮我个大忙,我明年便种大豆给你。”
  “好!便请哥哥吩咐。”也不问那么多,宋捷回答的非常干脆。李满林家里有几千亩地,若是他能种两三千亩的大豆,想来可以大大缓解济州岛的大豆压力。
  九月初七的清晨,“阿嚏!”日照知县钱遂大大打了个喷嚏。揉了揉鼻子,钱知县站起身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此时已经进入秋天。即便是阳光明媚,空气也已经比较凉。钱知县觉得自己需要穿的暖些。
  又揉了揉鼻子,钱知县对家丁命道:“备马。”
  家丁连忙给自家知县准备马匹。这是匹退役的军马,腿有一点点瘸。之前这匹马颇为神骏,这才没有因为腿受伤而被杀掉。家丁边收拾边想,知县已经和上面的知州说过,请他的好马在发情期配种,若是能成功,生出的小马必然是值钱的良驹。
  收拾完,钱知县上了马,带领着家丁与八名差役出了东门。他今天的目的地是附近的村子。那里有个老寡妇,守寡了好些年。现在蒙古朝廷里面那些汉臣读的都是程朱理学,讲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按照程朱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从一而终的寡妇需要大大表彰。钱知县此次就是去彰显道义。
  出城门的时候,知县抬头看了看悬挂的那些首级,心中有些感慨。李璮之乱后,不少散落乡间的军人就开始胡作非为。朝廷下令只要是这种可疑之人皆可杀之。日照严格执行了朝廷的政策,社会秩序迅速恢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