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692

  赵嘉仁的强制培训已经结束,班上的学习委员司马考拿出徐远志的笔记作为范本。这笔记除了记录老师赵嘉仁的讲课内容,更有基于徐远志个人经历而提出的疑问。正因为确定了自己是个学生的定位,徐远志针对这些问题请教了赵嘉仁,除了赵嘉仁的回答之外,还有根据‘一般等价物’理论做出的徐远志自己的分析与解答。
  笔记内容翔实,不仅司马考看了之后觉得茅塞顿开,那帮学员们看完之后除了对赵嘉仁的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明白了进士为何值得尊重。
  徐远志没有因此而自得,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对新理论的理解,以及尝试利用新理论去解释大宋财政问题的努力。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赵嘉仁之所以坚持用货币支付,是因为赵嘉仁坚持他的理论基础。与赵嘉仁的坚持相比,大宋对货币的认识就似是而非。
  大宋很早之前发行纸币的时候的确有准备金,后来就开始乱搞起来。就赵嘉仁所讲,所谓的乱搞并不是说不用准备金就是乱搞。在赵嘉仁看来,原本好好的粮食等日用品可以当做准备金,却因为缺乏理论知识,不仅失去了常平仓这个行政调控粮价的手段,还让粮价成了兴风作浪的根源。
  在这些方面徐远志最初觉得赵嘉仁说得有理,然而研究一段后,他发现赵嘉仁的说法貌似有漏洞。譬如福州的粮价是40贯交钞一石,湖南粮价则是两贯交钞一石。怎么利用货币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带这个这个疑问前去见赵嘉仁,门卫却告诉徐远志,赵知州正在办事,不能见他。徐远志理解赵嘉仁事情繁忙,然而心里面还是一阵的不爽。他忍不住想,到底是什么大事让赵嘉仁如此在意。
  赵嘉仁心比较大,能被他认为是大事的不多。此时来自海州贸易据点的干事正在接受询问。之前这位干事已经把他知道的仔细讲了两遍,首先是李璮覆灭之后,那些曾经跟着李璮一起与赵嘉仁做生意的山东小军阀们又提出了对玻璃镜子等奢侈批的贸易需求。
  除了奢侈品之外,北方人对咖喱的接受程度不亚于南方。然而海州的贸易据点来了新的联络人,联络人表示他能代表蒙古朝廷。来自蒙古大都的意思是,赵嘉仁的生意包括香料、辛香料、玻璃、药物。此时南方与北方很少有南方有而北方没有的商品,赵嘉仁经营的范围正好是这个领域。
  忽必烈大汗已经下令,这个领域的贸易被列为专卖。如果赵嘉仁真的想挣这笔钱,就得开辟一条经过直沽寨前往大都的贸易线。想开辟这条贸易线,赵嘉仁就得每年向蒙古销售四十门火炮。
  除了赵嘉仁与前来汇报的人员,与会的还有袁弘杰和从琉球回来的李鸿钧两人。两人都知道赵嘉仁将蒲家满门抄斩的理由是蒲家勾结蒙古人,勾结蒙古人的证明是蒲家向蒙古人派遣了使者。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赵嘉仁若是向蒙古人出售火炮,那大概就可以满门抄斩了。
  见到赵嘉仁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李鸿钧很担心赵嘉仁一会儿怒骂起来。他快速结束了询问,然后问赵嘉仁,“校长,也就问完了吧。”
  赵嘉仁没回答李鸿钧的问题,他问海州的干事,“那些山东小军阀们现在还肯出售山楂、大葱、大蒜么?”
  “那些人私下里讲,蒙古皇帝管不了他们那么多,在自家种点东西出去卖还犯法了不成。”干事很委婉的表达了看法。
  赵嘉仁微微点头,他能理解山东小军阀的看法,谁都不会和钱过不去。福州这边的葱细的跟筷子一样,美其名曰香葱,其实就是南边的气候只能种的出这样的葱。和山东那种半人多高,擀面杖粗细的大葱一比,赵嘉仁当然希望能够通过海运来贩卖这样的大葱。从结果上看,福州与泉州人民也很喜欢葱油饼的味道。
  袁弘杰有些不解的问赵嘉仁,“知州,为何那些小军阀不乐意买咱们的辛香料?他们拿出去倒手就能赚好些钱。”
  “第一,他们自己用不了多少。第二,那边已经说了,在北边辛香料是国家专营,私人给自己倒腾辛香料就跟在大宋卖私盐一样。”赵嘉仁解释了一下。
  袁弘杰微微点头,航海行会对于居民消费能力非常在意,运去的东西根本没人消费,那就是巨大的浪费。所以私盐并不令人为难,令人为难的是山东小军阀买不起大量辛香料。
  李鸿钧一直沉默着,他从对话里面听出些貌似不太妙的东西。赵嘉仁并不反对和蒙古人做生意,而这种态度就意味着赵嘉仁有可能接受蒙古人的要求。等会议散了,赵嘉仁把李鸿钧留了下来。在有些紧张的等待中,李鸿钧听赵嘉仁问道:“我想和蒙古人做买卖。”
  即便有点猜到了这样的可能,李鸿钧心里面还是一阵紧张。李鸿钧忍不住问道:“校长,别人……会不会误会?”
  “你觉得我卖国么?”赵嘉仁反问道。他觉得找李鸿钧谈这个就谈对了,要是对方与蒙古做买卖的热情比赵嘉仁还高,赵嘉仁只怕就要头痛。
  李鸿钧连忙表示否定,“这绝不可能!校长与蒙古打仗时候那么勇猛,怎么会勾结蒙古。”
  赵嘉仁首先得让李鸿钧觉得安心,若是自己的手下先认为赵嘉仁为了挣钱而出卖大宋,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我们自己知道就好。咱们卖给李璮不少火炮,李璮败亡之时大概会按照咱们教给他的办法去破坏火炮,不过总是会有些火炮落入到蒙古人手里。这次我可以卖火炮给蒙古人,不过这里面却是要有门道的……”
  听赵嘉仁讲述了一番,李鸿钧觉得有些明白过来。赵嘉仁只卖一斤炮,或者说至少第一批火炮就是卖一斤炮。要是蒙古人完全不能接受,那就只能忍痛放弃这笔买卖。而赵嘉仁从蒙古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碱块。自打李璮叛乱之后,碱块进口中断。航海行会立刻冻结了玻璃器皿的生产,只保留镜片磨制。现存的碱面主要供应发面馍与肥皂生产。
  “若是蒙古人一定要买更大口径火炮,那怎么办?”李鸿钧还是忍不住问。
  “我们这里一门五斤炮要用五百斤铜。蒙古人真的要买,我们的要价是一千斤白银。”赵嘉仁答道。
  一听这个价格,李鸿钧就明白赵嘉仁的意思。虽然一斤炮的价格比向李璮要的价格高,赵嘉仁的底限定在550斤铁加50头山东黄牛的母牛犊。和六斤炮相比,一斤炮的价格就显得童叟无欺。
  “为何有整有零?”李鸿钧被铁的数字弄到很是迷惑。
  “故弄玄虚。”赵嘉仁果断的给了答道。
  李鸿钧被这个回答给逗乐了,然后转念一想,他也决定相信。
  见李鸿钧被说服,赵嘉仁把接下来的步骤告诉李鸿钧,“这件事我交给你来办。你也不用亲自出马,严守消息,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去和蒙古人谈。”
  李鸿钧受命而去,对于赵嘉仁表现出来的贪婪,李鸿钧觉得简直有点‘要钱不要命’的意思。对于赵嘉仁的态度,李鸿钧也觉得很是不好处理。回到他的办公室,李鸿钧坐在座位上考虑该让谁前去和蒙古人谈判。找个无能之辈当然不行,然而找个特别能干的,李鸿钧也不是很放心。那些超级灵的家伙往往不稳重。
  正在寻思,通讯员就送了文件进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仁达钱庄的文件。文件内容是最近仁达钱庄准备在内部交易中投放十六万枚银币,欢迎诸位使用铜钱兑换。李鸿钧先是觉得有趣,随手拿出钱袋,从里面摸出一个上课时候拿到的银币出来。和铜钱相比,银币铸造的相当精致,那文字是银钩铁画,铸造出来的字迹清晰,上面的‘壹两’就如同是写上去的……
  把玩银币的李鸿钧先是一愣,他把银币放在桌上,自己拿起铅笔,在一张已经写过字的纸张空白处列式子计算起来。其实计算很容易,十六万枚银币,一斤十六两,一枚银币一两。要是仁达钱庄的文件没写错,今年它就要放出一万斤白银出来。
  李鸿钧开始继续计算,一两白银大概等于两贯铜钱。就是1540文。十六万枚银币相当于三十二万贯铜钱。三十二万贯铜钱的购买力是极为惊人的,购买的货物能塞满几百艘船。
  然后李鸿钧又想起了一个数据。蒙古南侵之时,在正场战争中,大宋官家下令从内库拿出了一百六十万两白银。而仁达钱庄一年就拿出十六万两白银货币。怪不得赵嘉仁连大炮都敢卖给蒙古人,赵嘉仁对白银的需求量是真的超大。
  弄明白这点,李鸿钧迅速圈定了一个代表。他觉得此事得速战速决。
第111章
为了胜利买火炮
  在直沽寨下船,宋捷有种故地重游的感受。也就是几个月前,宋捷与其他战友一起攻克了这座城镇。此次谈判地点并没有设在海州,而是在直沽寨。
  故地重游,宋捷看到夯土城墙上的破口已经被封上,不过墙上的那些大坑却没办法填充,凸凸凹凹的如同人脸上那种大坑一般难看。看到当时的痕迹,宋捷忍不住露出了笑意。倒不是赵嘉仁的部队故意留下这些示威,这些坑中有些是炮弹打出来的,有些坑是因为炮弹砸进墙里,那好歹也是几斤重的铁球,大家总是要将值钱的铁球挖出来回收才行。部队撤退之时自然不会修整城墙,大家没在直沽寨里面进行抢掠就已经是部队纪律严明。
  看着这座被自己攻克过的城镇,宋捷感觉心里面很爽。原本与蒙古人谈判时候的不安随之消退。谈判在直沽寨知寨的办公院落里面召开,宋捷到过这里不少次,熟悉的很。
  双方在院落的凉亭里面进行了谈判。盛夏时节,南方的凉亭遮挡住阳光,却能感受到滚烫的湿气随风而来。在北方哪怕是烈日炎炎,凉亭下吹着风就感觉很清爽。
  既然是专营贸易,买卖什么就没啥好讨论,双方很快就在火炮这个分歧点上纠缠起来。蒙古代表是个汉人,操着一口北方口音,宋捷也能听的差不多。那个蒙古代表要求商队每年进贡火炮,宋捷想都没想,便打断了这位的胡言乱语,“一门一斤炮,八百八十斤铁,一百头母牛犊。我们这已经是把价钱降到了最低,爱买买,不买拉倒!”
  宋捷二十来岁,看着愣头愣脑,开口口气又这么冲,那位汉臣脸一沉,恼怒地答道:“若是不进贡火炮,便不能和你等做生意。”
  “好,不做就不做。”宋捷率直地答道。李鸿钧给宋捷的谈判授权度比较大,包括谈判破裂。李鸿钧持保守的态度,他很担心蒙古人利用这次的买卖做什么手脚。向蒙古大量出售日用品顶多是个走私逃税。向蒙古大量出口火炮,被人抓住就百口难辩。如果蒙古人态度强硬,李鸿钧觉得不做这些买卖也挺好。
  汉臣瞪大了眼睛盯着宋捷,想从气势上给与压力。然而宋捷身在直沽寨,哪里会有丝毫的畏惧。他端起茶杯慢慢喝着茶,准备喝完这杯之后就起身走人。也许是看到恐吓没起到作用,汉臣开口了,“我们已经缴获了不少你们卖给李璮的火炮,你们以为我大蒙古造不出来么。”
  “哈哈!”宋捷被逗乐了,他能被选上当使者是因为他逻辑学这门课学的不错,蒙古汉臣的发言让他觉得非常可笑。缴获火炮和能成功仿造火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笑完之后,宋捷问:“若是你们造的火炮真的能和你们缴获的一样,那又为何要买我们的火炮?”
  汉臣登时就呆住了。蒙古之所以需要进口火炮,正如宋捷所说,他们仿造火炮时遇到了问题。叛变南宋的刘整献上的火炮与蒙古军从李璮那边缴获的火炮都外形完全相同,还有相同的特点,不管是火炮的外壳或者是炮口内部都光滑圆润。蒙古铸造的火炮就做不到这些,浇铸出来的铁炮内部坑坑洼洼,那些大都的铁匠们为此可没少挨鞭子。
  现在蒙古准备南下消灭宋国,此时在汉水上往来的宋国战船上安装的都是赵嘉仁生产的优质火炮,蒙古自产的火炮质量又如此糟糕,让蒙古不得不考虑从南宋进口火炮。
  突然被一个年轻的南蛮子说中了蒙古的现状,汉臣先是心里慌乱,他定定神,故作镇定地说道:“既然你等想来我这里做生意,不进贡怎么能行。”
  “那么我们可以不做。”宋捷笑道。
  “不做就不做!”汉臣怒道。
  宋捷也不再废话,他起身说了句“告辞”,带着随行人员就走。汉臣登时傻了眼,大汗忽必烈的要求是一定要购买到火炮来进行炮手训练,这眼瞅着就谈崩了,回去可没办法向大汗交代。
  再也顾不得面子,汉臣起身喊道:“请留步!”
  宋捷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来爽朗的笑容。他此时觉得学逻辑学真好,这门课程花了不少时间告诉大家要确定‘因果’,不要被那些繁杂的内容给蒙蔽。现在只要抓住蒙古对进口火炮的急切心理,对方就完全无力抵抗。
  直沽寨到大都的快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最新谈判结果带到忽必烈的朝廷里面。蒙古贵人们热衷享受,得知可以尽情享受辛香料,得知一度断货的玻璃镜将再次供货,他们都很高兴的注视着他们的大汗忽必烈。
  汉臣们就不太一样,这些人学习的多数是程朱理学,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并且做出了不少解释。譬如,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所以这帮人即便自己也觉得辛香料能够非常有效的化解肉的膻味,让大家享受到极大美味,却又对自己之外追求口腹之欲的人心生鄙视。
  不过蒙古并不以科举取士,这些儒生们想得到官位,必须得由这些蒙古贵人推荐才行。汉臣们心里面再有想法,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在蒙古大汗忽必烈手下当了这么久的臣子,汉臣们深知天人感应的屁话忽悠不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器重汉臣,只是认为汉臣能够拿出适合汉地的统治制度,汉臣们想得到忽必烈的器重,唯一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为大汗效力,解决那些复杂并且困难的问题。
  “陛下,今年已经下令不许向宋国卖马匹与牛,此次赵嘉仁要买母牛犊,摆明是想饲养牛群。”右丞相史天泽率直的指出这笔交易里面很关键的要点,“臣得知,赵嘉仁卖给李璮火炮,就是要李璮用铁和牛犊去换。”
  忽必烈看了看史天泽,这位右丞相在李璮之乱后极力推动削弱汉军世侯的政策,他自己就率先交出了大量私人军队,忽必烈已经把这些军队纳入蒙古亲军里。有史天泽带头,其他不知所措的汉军世侯们也有样学样,交出手里的私军。
  对于这样的忠臣,忽必烈非常满意。不过此时他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另外一边的董文炳。董文炳派人去谈判,大汗看过来,他立刻上前启奏,“陛下,赵嘉仁讲,若是不给母牛犊,就得支付铜或者银,铜的话得给百斤,银六十斤。谈判之人态度甚为坚定。”
  忽必烈的目光又落在工部尚书张文谦身上,蒙古有自己非常引以为傲的众多工匠,然而工匠们面对南宋火炮完全是摸不着头脑。那些一斤炮炮铸造的极为精致,不仅外表光滑,内膛笔直。蒙古工匠已经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用掉了大量钱财,依旧没办法做出这么精致的火炮。此时蒙古工匠们已经确定,大宋火炮之所以如此犀利,就是因为闭气做的极好,火药在炮膛内燃烧后生出的气都用来推动炮弹发射,而不是蒙古火炮这样,相当一部分火药气都顺着各种缝隙逸散了。
  张文谦知道大汗心中不快,可他手下的工匠们每次到了审核之时都要按照蒙古规矩挨鞭子,张文谦实在是找不出别的办法,总不能把这些工匠杀了吧。不过作为忽必烈大汗手下的汉臣,张文谦知道自己必须勇敢承担起责任,所以张文谦挺直腰杆,毫不迟疑地说道:“大汗,工匠们已经尝试用磨制的办法制炮,只是这办法太慢。打磨一门炮,要用大概一个多月。”
  听到这个时间消耗,忽必烈叹口气。根据从南宋叛变过来的水师统领刘整所讲,赵嘉仁一年时间就生产了上百条船,配备了两三百门火炮。之所以有这样的速度还是因为大宋朝廷扯皮,不想给赵嘉仁足够的财物。刘整投奔蒙古之后在蒙古这边当上了水军万户,所以刘整率直的讲,“若是我军与宋军开战,宋军再不敢拖欠,必然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军船和火炮。宋人精于水战,我军若是想一鼓作气的取胜,开战之时船只与火炮需得超过宋军才行。”
  把这些综合考虑一下,忽必烈已经有了决断。若是按照张文谦所讲,蒙古这边现在懂得铸造火炮或者打磨的工匠数量不过几十人,根本没办法生产出压倒性数量的火炮。想加快火炮数量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进口。
  “我们的铜矿和银矿也不多,牛羊倒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给他们母牛犊。”忽必烈做了决定。
  董文炳也认为给牛犊比较好,然而朝廷已经下令禁止卖马,他只能通过朝廷商议才行。既然大汗已经有了决定,董文炳就立刻下令把谈判快速完成。
  谈判完成之后,董文炳觉得甚是有功。他没想到赵嘉仁供货速度极快,不过是一个月,大批货物就送到了直沽寨。到了八月十五,一千斤白银与三千斤铜的纯利就送到了福州。
  赵嘉仁对蒙古的消费能力与调查水平都颇为讶异,这次蒙古提供的商品列表中,有十万斤碱块。可见他们赵嘉仁与李璮的生意并非一无所知。可即便是赵嘉仁一气把这批碱块全部买下,照样赚到了一千斤白银与三千斤铜。蒙古人能维持这样的消费能力么?赵嘉仁觉得心里完全没底。在他的感觉中,蒙古是与野蛮和贫困划等号的。
  不过此时赵嘉仁也没空去嘲讽蒙古,贾似道终于开始推行公田改革。率先受到打击的就是两浙两江这四路的大地主,之前赵嘉仁一直让他大哥尽力租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现在赵嘉仁的大哥赵嘉信写信过来,赵嘉信的老丈人华亭县张家遭到了惨烈打击,土地被当地官吏以极低的价格‘收购’。
  赵嘉信在信里写到,因为上下打点过,所以今年的棉花收购还能确定,大豆供应也可以确保,但是明年的棉花与大豆供应就无法确定,要赵嘉仁赶紧想办法。
  看完大哥的信,赵嘉仁叹口气。公田改革终于开始,虽然想到了公田改革会对赵嘉仁造成冲击,可当下他也没办法。现在谁挡了贾相公的路,大概只有完蛋一途。
第112章
利润率
  宋历八月,福州与泉州最大的事情就是舰队准备南下。此次舰队南下的规模更大,赵嘉仁的船队总数高达五百艘,其他船队的数量也达到了两百五十艘之多。
  能加入大船队的都是股东,他们的船从数量上并没有增加许多,一来是赵嘉仁不希望这帮人的财富增长的太快,二来是这帮人的船换成了大船,数量增加不多,运输的吨位已经增加了大概一倍。
  齐荣对面坐着周兴,每次见到周兴,齐荣很容易就想起以前周兴在私下说过,要学走赵嘉仁所有航海技术,然后组建船队自己干。然而每次见到周兴,齐荣都感觉这位貌似越来越沉稳,也就是说距离建立独立舰队越来越远。
  这等话当然不能说出口,齐荣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期待加入赵嘉仁的航海行会,如果齐荣肯主动离开的话,更多人会非常高兴的选择加入。觉得自己被赵嘉仁给剥削了是一码事,离开了航海行会之后,收入暴跌才是关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