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655

  土司们看着河对岸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光复军军人,他们的心中愈发紧张起来。他们能挡住那么多的军队么?光复军忙忙碌碌,好像根本不在乎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敌人,他们在河岸边放置了好些巨大的东西,展开之后像是超级大的旗帜,旗帜下面还有些怪怪的东西。
  这种怪异让土司们大惑不解,接下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土司们的想象力。那些旗帜在光复军的捣鼓下鼓起来了,变成了一个橄榄型的庞然大物。这些庞然大物下面挂着一些巨大的吊笼,吊笼后面有巨大的风车。风车转动着,这些浮在半空的庞然大物缓缓的越过大渡河,飞到了川军与土司占领的阵地上空。
  川军与土司哪里见识过能够在天上飞的东西,方才光复军已经乘上了吊笼,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在川军与土司的脑袋顶上了。
  川军已经很迷信,土司们更加迷信。他们原本在岸边居高临下构筑起阵地,准备给光复军迎头痛击。这一切的布置都变成了泡影,居高临下的不再是川军与土司联军,而是光复军。
  已经有不少川军与土司的部队跪下叩头,试图请求他们所相信的神明保佑他们与光复军这种堪比鬼神之力的玩意对抗。没等神明有所表示,光复军的热气球上开始向下扔炸弹。呼啸而下的炸弹尾部带着稳定旋桨。小旋桨在空气的阻力下快速旋转着,让弹头稳稳向下的落在地上。
  五公斤重的炸弹虽然威力不大,可川军与土司军队阵地根本没有防空的理念,炸弹在防御墙内爆炸,在空地上爆炸,在川军与土司部队的人堆里面爆炸。随着惨叫,川军与土司军队不管不顾的从这个危险的地方一哄而散。
  大量木底的橡皮艇已经充气完毕,战士们扛着橡皮艇进入齐腰深的水中把橡皮艇放下。大家纷纷爬上橡皮艇,奋力话讲,向着对岸而去。敌人此时只顾着逃离飞艇的攻击范围,哪里还顾得河上的光复军。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先头部队就越过了大渡河在对岸站稳了脚跟。
  土司们再也没有能力控制住他们手下的人,面对能在天空中飞行的武器,这些当地人只觉得这就是威力无比的妖魔鬼怪,他们哪里还肯去对抗。骆秉章在大渡河两岸设定了一个由川军和土司“夷兵”组成的大网。仅仅在交战的第一天,这个大网就支离破碎了。
  光复军的小船队没闲着,他们占领了阵地,修建了临时炮楼。有些对骆秉章悬赏的高额赏金实在是无法放手的土司武装还不肯走,他们想着晚上的时候总能有机会利用对地理的熟悉暗杀几个光复军的士兵。经历过飞艇的攻击之后,川军开出了一颗光复军的人头五两银子的天价。这对于土司来说可是巨款。
  等到晚上的时候,土司们赫然发现光复军那边出现了好多明亮的光柱。光柱每隔一段时间就在道路上扫过。不少土司没见到飞艇,口口相传的飞艇还不足以阻住他们求财的心。这些光柱无疑是神明才能拥有的力量,而且在深夜中的光柱是如此醒目,看到的土司们再也没有去招惹神明的打算。
  川军同样被吓得够呛,土司们那边开始流传起了种种说法,例如只要被那光柱照到的人就会被吸干精血,变成干尸。死后灵魂也会被抓走拷问,永坠地狱。对于神仙的事情,中国人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是这种谣传是从土司那边传来的,有着浓厚鬼神信仰的川军也深信不疑。或许传出这种说法是更笃信鬼神的土司,所以川军更加相信这种说法。
  土司们大部分带着自己的手下散去,也有些好奇心特别强的,远远的驻扎,白天的时候偷偷靠近看看发展,晚上的时候则逃回营地,远远的看着山上出现的光影。
  光复军则热火朝天的在大渡河两岸忙着什么。一些为了重赏不顾一切的川军能够听到那边有些奇怪的声音,像是持续不断的蜂鸣,又像是什么低语。只是光复军不断扩大了阵地,这些人也弄不清所以。
  第三天上午,川军赫然发现在光复军占领的渡口江面上,出现了好些条细线。这些细线横跨河面,把两边连接起来。而光复军的士兵们在这些细线上铺设着木板。
  四川著名的泸定桥就是铁索桥,能承担起那么多木板重量的绝不会是竹锁或者是缆绳,那定然是铁锁。生于四川长于四川的川军都知道建桥的艰难,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铁索桥,真的是只有神仙才能办到的事情。
  川军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信鬼神的只想逃离这个超出他们想象力极限的恐怖地界,不信鬼神的则知道这条铁索桥完成之后,大渡河再也没有能力阻挡光复军的步伐。他们的数万军队可以轻松的往来于大渡河两岸,他们的后勤补给与援兵畅通无阻。曾经的天险已经变成了坦途。川军全部撤向了成都,再也不肯留在这里。
  土司此次的选择与川军不同,当光复军在大渡河上建起铁索桥的时候,他们就坚信光复军有神仙相助。对于这样的军队,土司们选择了投奔。如果不投奔有神力的军队,生于此长于此的土司们会遭到可怕的杀戮。
  接待土司的是云贵当地投军的中华民族的战士,他们不少人身上还有当地特有的纹身,操着土司们能听懂的土话热情迎接。飞艇与探照灯当然不会让这些土司靠近,但是参观新建的铁索桥还是没问题的。
  看到坚实的石山上被打出好些孔洞,这些孔洞中深深的插着粗大的钢柱,钢柱上系着的长长钢链直通对岸。走过上下起伏的木质桥面,土司头领们轻松的往来于大渡河之上,不需要千言万语,这帮人倒头就拜。
  成都,四川巡抚衙门。房间里面生着火炉,四川巡抚骆秉章靠坐在软塌上,这位满清仅存的西南重臣呆呆的看着窗外的细雨。
  骆秉章从来没想到亡国竟然这么简单,他与太平军多年作战,即便满清屡战屡败,太平军的崛起之路也够艰辛。特别是失去了杨秀清与韦泽之后,一度剧烈扩张的太平军也逐渐衰退下来。但是韦泽令人眼花缭乱的崛起实在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韦泽击败了一个个敌人,占据了半壁江山。
  云贵落入韦泽手中之后,骆秉章就知道四川是光复军的下一个目标。他虽然做了全面的准备,却也没有指望自己能够反败为胜。
  逃回成都的川军把光复军的飞艇以及夜晚的光柱向骆秉章叙述了一番。骆秉章不信什么巫术,他能确定这是光复军的新式玩意。至于部下恐慌的禀报光复军三天建成一座铁索桥的事情也应该不假。光复军已经带着大炮杀到了成都城下,隆隆的炮声足以证明一切。
  收回视线,骆秉章看着桌案上的几封信。骆秉章的家族在广东也是大户,光复军占据广东之后骆家的地位就一落千丈。有骆秉章这么一位满清的封疆大吏,想也知道光复军对骆家会是什么态度。
  田地被没收,家产被剥夺。前年光复军搞的新式丧葬,作为罪人家属的骆家不得不和光复军那帮官员家庭的人一样,把祖坟启了,尸骨化为骨灰,供奉到灵塔里面。光复军嘴上说的漂亮,春秋时代就不降立墓碑坟茔,孔子把他母亲母亲合葬,就是靠的别人指点,才知道他爹埋在哪里。至于到了宋朝,供奉骨灰更是习俗。这都是中国传统,光复军既然要光复中华,自然要按照中华的传统来做。甚至连被反复折腾的骆家都不得不在信里面讲,那能容纳数千人的灵塔每日里香火不断,修建的挺好看的。
  十几年了,骆秉章能看得出信里面家人的怨怼。他们也提起其他广东官员逃回广东之后,至少家族再也没有被当作贼属来看待。虽然光复军对于满清官员和旧文人没有录用,但是他们的孩子只要老老实实的去上学,政府还是给出路给政策的。但是贼属家庭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骆秉章收回视线,如果他能接受投降的话那早就降了。看过《告满清官员书》之后,骆秉章对自己身后的评价已经不敢再想,贼骨头、狗骨头、贱骨头,只要韦泽建立的新朝还在一天,这就是骆秉章的身后评价。哪怕韦泽的王朝覆灭,只要取而代之的依旧是汉人的朝廷,那这个名声只怕也洗雪不掉。南宋灭亡之后,秦桧的名声有改变么?满清这个自称继承了金国的政权上台之后,不也照样没给秦桧平反。
  但是即便如此,身为满清的封疆大吏,身为一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老人,骆秉章有自己的坚持。骆秉章用怀念的视线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摊开宣纸奋力写下“问心无愧”四个大字。接着吸墨,盖章,签下日期,裱糊。
  命仆人把“问心无愧”四个字悬挂好,骆秉章写好了几封信与一道奏章。这番折腾下来,骆秉章有些气喘嘘嘘。再次看了一圈周围,眼含着泪水,74岁的四川巡抚端起茶碗,把里面的毒药一饮而尽。然后躺回了软榻之上。
第159章
北伐前奏(一)
  骆秉章自尽的第二天,成都的满清官府开城投降。带着不同顶戴花翎的大小官员们一个个浑身颤栗的跪伏在城门口,穿着草绿色军服的光复军唱着军歌,浩浩荡荡通过城门开进了成都这座锦绣城。
  骆秉章的脑袋被砍下来示众,投降的汉人官员们被赦免,旗人和他们的家眷被聚集起来拖去出公开枪毙。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四川各城纷纷投降。光复军完整的占据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1867年3月5日,左宗棠跟着韦泽从南京逆流而上抵达武昌。此时的武昌张灯结彩,到处张贴着标语,“恭贺粤汉铁路通车”。从武昌到广东的铁路终于修通。从1857年开始,光复军就开始聘卿工程师开始做勘测工作,1859年,这条铁路的广东段就开始修建。
  解放江南之后,粤汉铁路就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进入了全面加速期。从开始筹划到完工,整整用去了十年时间。
  在众人的簇拥下剪彩,合影。韦泽等人就乘坐上了专列从武昌开往广州。左宗棠不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南京到九江的铁路此时已经修通,他专门请假带着全家跑去乘坐了火车。路边飞驰而过的景色让左宗棠觉得如同做了场梦。坐完火车之后,左宗棠正式向韦泽提出申请加入光复党。这种现代科技的冲击让左宗棠对旧时代完全没了兴趣。
  乘坐火车从武昌到广州,心理上的冲击远比实际距离来得更大。以前几个月跋涉的路程现在几天之内就能完成。步行的时候需要消耗无法形容的体力,还要面对烈日、暴雨、狂风、疾病。现在只要坐在能够遮风挡雨的车厢里面,悠哉悠哉的等着这样的钢铁长龙抵达目的地即可。即便是亲身体会,左宗棠也觉得难以置信。
  世界各国的消息对中国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奇闻,左宗棠看到过外交部办的展览会,英国、法国、美国、普鲁士等欧洲强国都有自己的铁路系统。看了大量的照片,左宗棠理解了为何英国能在不远万里打到中国门口之后,还能击败满清朝廷。为何光复军现在所向披靡,兵锋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降。列强自有列强的力量,这根本不是“农业国”能够抵挡的。
  左宗棠对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广州有着强烈的期待,他早就听说由韦泽牵头规划的广州城已经是一座难以形容的先进城市,但是那座城市到底有多先进,到底有多宏伟,他也只是听说而已。能乘坐火车抵达那座传说中的城市,这整个行程无疑是一趟奇幻之旅。
  这一趟也不是个单纯的旅行,与韦泽同车的还有好几位重要的官员。军委除了沈心留在南京看家,陆军、海军司令与政委都同行,国务院总理毕庆山也和大家在一起。可以说新政府的核心代表们都在这列火车上。
  “阿爹,哥哥欺负我!”韦泽的女儿韦文素一头撞进韦泽怀里,向她亲爱的老爹告发她哥哥。跟着妹妹冲进来的长子韦文睿立刻为自己分辨道:“爸爸,妹妹非得爬到窗户上,我不让她爬,她还不听!”
  韦泽抱着闺女说道:“乖,爬在窗户上很危险,你要是受伤的话你哥哥会难过,爸爸会难过,妈妈也会难过。你不想让我们难过吧。”
  “嗯……可是我想看吗!”韦文素哼哼唧唧地说道。
  “你想看的话,你就对你哥哥说,哥哥我想看,你帮我搬个凳子好不好。你怕我危险,你拉住我好不好。乖,现在就给你哥哥说去。”韦泽教育着自己的女儿。
  韦文素哼唧了片刻,突然就以小孩子那种特有的爽快跑到她哥哥面前,把她老爹的话重复了一遍。韦文睿也小孩子那种特有的认真态度对妹妹说道:“爸爸说不能把头伸出去,我拉着你,你就不能伸头出去,听到了么?”
  “好!”韦文素回答的非常干脆。
  “那你也不许哭!”韦文睿继续向妹妹讲着条件。
  “好!”韦文素高声答道。
  “那我们就去吧。”韦文睿拉着妹妹的手,两个人跑了。
  陆军司令胡成和笑道:“文睿说话明明白白的,还真有当兵的资质呢。”
  “你家闺女带弟弟妹妹比我家的小子强多了,我看比我家的小子强太多。”韦泽也说着父母该说的场面话。
  这群老爹交流了一番带孩子的经验,就把话题转回到了他们最习惯的公事上。
  北伐的声浪意外的没有那么激烈,满清一百多年间欠下了太多有关基础建设的债务。堤防、道路、灌溉、教育,这个王朝在所有公共领域坚持的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不出事的时候他们就对所有危险视而不见,出了事情之后“发动士绅”去救灾。满清政府并没有主导任何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行动,为了让满人的统治能够维持下去,他们从来不在乎人民的死亡或者国家的安泰。
  光复军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局面,除了各种以掠夺为主的国家税收体系之外,光复军实在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接手的国家生产体系。这些都得由光复军自己去摸索着建立与完善。军队就是现在最大的国营力量,他们要修路,开矿,建码头,镇压不法,任何一个地方缺了军队都不行。
  这不是21世纪,21世纪的东北与黄淮地区是主要产粮区。1867年中国的主要产粮区是长江流域,这一带精华地区全部落入了光复军手中。为了让这里的生产能够得到恢复与提升,新政府已经动用了他们现阶段能动用的所有劳动力。
  军人毕竟是军人,他们认为既然现在北伐根本没有阻力,那还不如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并拿下拉倒。这四个省毕竟是精华地区,夺下之后对新政府还是有好处的。
  反对的意见是总理毕庆山,他觉得再等两年,只要两年,包括铁路,航运,都能有新的突破,那时候岂止是这四省,就直接收复关外了。
  左宗棠已经慢慢习惯了光复军的这种考量方式,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打牢根基,让这些财富能够惠及百姓。其实毕庆山说来说去也没什么新名堂,不过是一直在执行的开辟种植园、国家移民,国家承担起基本粮油供应,顶多加上了韦泽一直在执行的修铁路,建港口,加大基础交通建设投入的政策。
  这些听着简单的政策真的一执行,新政府立刻就显得充满活力。左宗棠乘火车到过九江,据说湘军攻克九江之后将九江城内所有人全部屠杀了。左宗棠看到的九江市市面安定,人口众多,用安居乐业来形容毫不为过。如果不是在高层当秘书,左宗棠甚至无法感受到现在解放区之外正在进行着激烈残酷的战争。解放区内部就是平静的世界。
  “我倒是觉得现在攻下四省也不是没有好处。”韦泽终于开口了,一开口就让毕庆山脸色有点难看。
  韦泽慢悠悠地说道:“我们最终还是要彻底解决满清的,这种解决包括肉体消灭。北方的俄国对中国的土地虎视眈眈,我们迟早要收拾他们。这时候把满清赶出关外却也不错。过几年出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解决满清,更要解决边界问题。”
  “要和俄国开战?”不仅毕庆山感到意外,军委成员同样感到震动。
  韦泽皱着眉头说道:“与俄国开战不可避免,我们不太愿意北上,因为北方过于苦寒。但是那样的苦寒之地对俄国来说却是更加温暖的南方。俄国这个国家就处在冰原之上,他们夺取温暖土地的渴望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管多困难,我们都愿意为国效力!”有仗可打,军委的成员自然高兴。
  “这个预算会不会承担不了,我们在南方的投入太大了。”毕庆山立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韦泽安抚道:“预算的事情却不用担心,不管怎么讲,我们与俄国的战争都不会是立刻开打。先把四个省解放了再说。”
  大家都是高层,从兵力,预算方面入手,两天时间就有了一个结果。此时火车终于驶入了广州站。
  在韦泽看来,广州城大有一副80年代的味道,到处都是六七层的楼房,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都是大工业那种整齐划一的味道。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没有别具匠心的美感。所有都是为了能够大批量生产而采取的设计思路。
  但是在左宗棠等人眼中这就已经完全不同了,二十几米的建筑在1867年的中国绝非常见。可是在广州城中,这样的建筑一栋接着一栋。还有不时出现的高高的水塔,抬起头来的时候连天空都已经被遮蔽了好多。
  最令左宗棠感到震惊的是在远处有一座塔,那塔看着仿佛是镂空的一样,可以透过缝隙看到塔背后的蓝天白云。六七层的建筑物已经非常高了,可这些建筑物与那铁塔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惊讶的不仅仅是左宗棠,韦泽的随行人员也都无比惊讶。
  只有韦泽根本不在乎,这是他模仿艾弗尔铁塔设计出来的铁塔,全钢结构,高度在80米左右。在韦泽的设想中,等以后国力更强,他要建造更高的铁塔出来。
第160章
北伐前奏(二)
  “陛下!您来了!”王明山带领着一众省委干部在省委大院里面列队,见到韦泽的车队进来,他上前迎接。
  左宗棠看着这些干部按照个头高低整整齐齐站的列队,心里面很是佩服。这些干部们都有从军经历,光看这队列就比左宗棠手下的部队要整齐的多。
  没有复杂的跪拜,韦泽上前与省委同志一一握手。然后他大声说道:“走吧,咱们去开会谈工作。”
  左宗棠本以为大家要吹嘘一番自己的工作成绩,没想到在会议室刚坐下,省委书记王明山就说起上海的兴起对广东的影响。“陛下……都督!上海这两年可是起来了,造船厂还有手工企业都在和我们争,这几年广东也就是重工业还能撑得住,轻工业可就不行了。都督,你这可不能偏心啊!”
  这些韦泽的部下其实也知道该叫韦泽为陛下,但是左宗棠发现大家更喜欢叫韦泽都督。与陛下这个称呼相比,都督明显亲近的多。而韦泽是从来不在乎别人用什么称呼,也不知道该说他宽容还是不在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