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9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1/1757


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六)
  赵煦正在崇政殿中。
  结束了下午的功课,赵煦便过来等着与他的母后一起去拜见太上皇。
  崇政殿的前殿是与重臣共议国家大事的地方,上午基本上是宰辅,下午是御史、武班,以及回京的朝官,后殿则是用来批阅奏章,赵煦就在后殿中等待着。
  虽然夏天并不开课,但日常的习字、读书都是不能间断的。这方面的学习,也不需要王安石、韩冈、程颢这等身份的大儒教导,直接在宫里面就能完成。
  上午写了一百个大字,抽背了三篇论语,下午则是韩冈那边出的二十道简单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题。说是不多,可这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吃力的功课。
  不用做功课,又没有外臣在身边,赵煦就显得轻松了一些。至少这时候,不会有人提醒他要保持仪态。也能够在殿中走来走去,不像在朝会上,得一坐一个时辰。但也只是稍稍有点放松,坐立行走,还是一样是一种久经训练后的端正。
  走到御桌旁的素色屏风前,小皇帝仰头向上看着。
  同样的屏风,在福宁殿中有一面,不过现在已经没人往上写字了。坤宁宫也有,上面的人名每隔数日、十数日,就会增加一两个。不过那面屏风上的人名数量,中就是比不过这里。
  在向皇后开始垂帘听政的时候,崇政殿中的这面屏风上的名字才起了个头。时至如今,却已经写了大半上去。细数一数,有三五十个之多。
  赵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一个是他熟悉的名字。
  “官家?”冯世宁跟在赵煦身后,看见他在屏风前立定不动,便弯下腰问道。
  “都不认识。”赵煦小声地说道。
  冯世宁恍然道:“哦,官家,是这样的。这些人现在都还是小官,不过因为差事办得好,已经被太上皇后看中了,准备有机会就提拔的。等到官家亲政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朝廷中的肱股之臣,辅佐官家治国。”
  赵煦静静地听着,然后点头。
  他也是知道的,宰辅们的名字的确不会写在上面。朝堂上的一些重臣,不需要用笔来记忆,就是自己都能记得。
  就比如今天在殿上想起父皇差点就哭了的吕宣徽。
  在赵煦的记忆里,除了他以外,其他相公都对父皇退位很高兴。
  他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应该是能回京的。
  只可惜自己就算是皇帝,现在也决定不了哪怕是最小的一名官员究竟能任职何处。
  “官家!”冯世宁突然响起的声音略带紧张,“前面结束了。”
  赵煦也听到了前面的动静,转过身来,往前去迎接太上皇后。
  从侧后方的小门离开了崇政殿前殿,这一天与臣子的议事总算是结束了,但一想起回去后还有更多的奏章要看,向皇后的脚步也沉重了起来。
  每日处理这军国之事,永远都看不到一个尽头。
  臣子还有休沐的时候,可天子和她这样的垂帘皇后,却一日也不得清闲。就是不上朝,也有数不清的奏章要看。若是遇上大事,宰辅们能轮班宿直,但她又能找谁替自己的班?
  只能苦苦熬着,等官家可以亲政,就算是解脱了。
  赵煦就在前面等候着。
  每天都是如此,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小小的身子瘦削单薄,在后殿前,向太上皇后行礼。
  “快起来吧。”向皇后连忙道。伸出手,牵着赵煦进了后殿。
  在殿中坐下来,宫女奉上滋补的饮子,向皇后喝了两口,问赵煦:“官家,等了有多久了?”
  赵煦站了起来:“半个时辰了。”
  “别站起来,坐着说话。”
  向皇后想让赵煦坐下来,但赵煦还是坚持着礼仪,“程先生说过君子只在慎独。洒扫应对,也不可懈怠。”
  程颢给赵煦授课时说得很浅显,没有往深里将程门对慎独的精义灌输给赵煦,只说了该如何行事,倒让赵煦越来越像一个老学究。
  多少次了,都是这样。
  看着赵煦没有多少血色的小脸,向皇后心中就不由地叹息起来。
  赵煦一直都是个很聪明、很安静的孩子,而且有主见。心中的想法很少对外面说。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些城府。这样的性子,很适合做个皇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暮气过重,没有小孩子的感觉。
  早慧的孩子有很多寿数不永。那些早年曾经以神童得荐的臣子,也就一个活到六十多的晏殊算是长寿的。或许是累得,小孩子做成人的事,当然会伤到元气。
  牛犊不能拉犁,马驹也不能乘人。臣子就是有官身,也得要到二十岁之后方能出来做事。只有少少的几个特例,但那些特例,有哪个是六岁就出来当差的?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已经是最早了。当朝百官,更是只有韩冈是十八岁开始当差。
  这一点让向皇后很担心。赵煦这个样子下去怎么得了?偏偏还是个胎里弱的。但要说让她支持赵煦像小孩子那样蹦蹦跳跳的,却又不可能。赵煦已经是皇帝了,就是不处理朝政,可朝廷上还是有许多地方都需要他出场。要是让臣子小瞧了皇帝,日后同样难以收拾。
  向皇后与赵煦说了一阵话,突然神情一动,拉过来,用手捻着他身上的衣服,对跟着赵煦的国婆婆、冯世宁等人道:“官家怎么穿得这么单薄?午后虽然热了,也不能就换上这点衣服。得再加一件。”
  国氏和冯世宁慌慌张张地应了,为赵煦捧着衣服的小黄门忙上来帮着再加上一件衣袍。
  向皇后看着,还不忘训斥着冯世宁等人:“你们都是官家身边的人,都要注意一些。虽然官家这个夏天没发病,但往年到了春秋换季的时候,都会有些不舒服。现在已经入秋了,早晚都凉,不要忘了给官家添加衣裳。就是热一点,也比冷着强。”
  冯世宁等人唯唯诺诺。向皇后知道自己其实是太大惊小怪了,但以赵煦这身子骨,又怎么能不小心?太上皇可就只有这么一根独苗。
  贵为天子,赵煦吃穿用度都是当世无人能比,天下最出色的名医都绕着他转。
  可都这样了,赵煦依然健康不起来。在向皇后的心里面,也只能盼着那位药王弟子,当真能够保佑官家能够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
  ……
  韩冈此时正在翻看着来自厚生司和太医局最近的医学报告。
  苏颂这时候已经走了,他一般是每三天里面有两天会在午后来宣徽院一趟,不过时间都不长,看看工作的进度,与韩冈讨论一下就会离开。不过临走之前,他没忘让韩冈将厚生司那边送来的报告给他送一个副本过去。
  人体解剖学在大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全是靠了设在河东的医院能够大量地解剖人类尸体,以及动物活体的结果。就算韩冈离开了河东,在解剖学上的研究也没有停止。
  就像前段时间研究人体骨骼,以三百多具人体总结了统计结果。发现不同的人骨头数量不同,小儿骨头多一点,成人就少一点。如果只看成人,大大小小在两百块,有的人会多一点,有的人则正好。并不是传说中的三百六十五块,也不是某些古怪的教派中说的,男人要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在一块块数骨头数量的同时,还没有忘记研究一下每一块骨骼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而今天的报告中,有关于五脏六腑的研究。不再是五行对应五脏,而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述,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尽管在韩冈看来其中漏洞百出,还有许多属于臆测的成分。但这毕竟不是在韩冈的引导下得出的结论,除了最早的一点启发之外,韩冈并没有叙述太多。但那些医生们还是得出了大方向上正确的结论。
  这就是韩冈所期盼的进步。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还有思想和思维方式上都开始有了进步。
  相比起这些进步,区区吕惠卿实在算不了什么。
  韩冈希望这样的进步不仅仅局限在医学上,而是在所有领域都希望能看到人们思想上的转变。
  即使只有一点点转变,对之前来说都是莫大的进步。气学的门人,正在转变中。如果他们都能有所改变,日后即便不能做一个栋梁之才,但也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可以做实事的官员。
  相比起水葫芦一般总是不见少的词臣,能做事的臣子一般都是难以替代的。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计、军事、水利等方面的官员,在官场中,一直都十分稀缺。
  做事总是会很麻烦,各方面利益纠葛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成效。相反的,站得远远地指手画脚是最安全的做法。就像当年司马光死活不肯去修补黄河大堤一样。大部分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希望能够担任不用做事,却又能随意指点江山的职位。所谓的清要之职,台谏、三馆秘阁,都是这样的位置,就任此职后也能升得飞快。
  可国家不能没有做事的官员。这本来就是气学的突破点。也许文章上赢不了,但他们却可以让自己无法取代。
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七)
  萧禧冷眼看着席上。
  并不是宴会上的酒菜不好。论起菜肴酒水的水平,辽国是没办法与大宋比的,相差有千里之遥。
  也不是歌舞不佳。尽管迥异于北地的风情,但教坊司的表演也是另有一番风味。
  萧禧过去出使大宋时,参加过多次国宴,对此很清楚。尽管今日的赐宴还没有开席,但肯定绝不会比以往逊色,也许会更好也说不定。
  只是主席和陪席有问题。
  吕惠卿,韩冈,以及郭逵。
  三名主持过对辽作战的主帅,恰好都在京中,一个不漏地被派到了宴席上。
  依照宋辽两国惯例,接待国信使的国宴,天子都会驾临。不过这几年,北面以天子年幼的名义,都是耶律乙辛出面。而这一回,大宋正好可以回以颜色。
  向皇后为女子,不方便主席,赵煦更不可能。接下来应该是由宰相负责,但向皇后偏偏提了吕惠卿的名。然后让韩冈、郭逵陪席。
  只不过,大宋的两位宣徽使和签书枢密院事,加起来也比不上一名大辽尚父殿下。以外交对等的原则,大宋这么做,是彻头彻尾地羞辱。
  萧禧只在席前看了两眼,见大宋的两位宰相的确一个都没到,登时就变了脸,厉声质问吕惠卿和韩冈:“贵国官家换了,难道连礼数也不懂了吗?!南朝国使抵我国中,天子赐宴,尚父必出面主席,为贵国皇帝捋酒祝寿,殷殷之语只为两国百年之好。今日海里来此赴国宴,不见贵国皇帝、太上皇后倒也罢了,却连宰相也不出面,贵国是打算破盟弃约了?!”
  吕惠卿踏前半步,冷然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南北之好来之不易,但贵国既然打算废新订之盟,绝两家之欢,鄙国也只能有一还一,有二偿二了。”
  “新订之约诸条诸款,海里记得,枢密也当记得才是。敢问枢密,鄙国究竟是破了里面的哪一条?”萧禧突做恍然,“啊,海里忘了,枢密已经被贬做了宣徽使了,大概国事是不清楚的。”
  吕惠卿浑当没听到:“自开国时起,高丽便是大宋藩属,显德二年,即已遣使入贡。高丽国王王徽,更是皇宋的检校太傅、开府仪同三司、玄菟州都督、大顺军使、推诚顺化保义功臣。贵国攻我藩属,杀我宋臣,还敢说未曾背约破盟?!”
  “高丽于我大辽为臣,更远在显德二年之前,前后已近两百年。王徽领国事后,日渐悖逆,鄙国讨伐不臣,事出有因,师出有名。此乃我大辽自家事!”萧禧又冷笑起来,“两百年内,高丽多有悖逆之行,鄙国亦出兵多次惩治。如今这是第四次!今日宣徽来问罪,不知前三次时,贵国又遣了谁来问了?”
  “熙宁之前,高丽贡事中辍数十年,纵知其为贵国所攻,亦无名目出兵。如今王徽重修贡事,受我皇宋册封,复为宋臣。于情于礼,不得不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1/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