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9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9/1757

  战争开始了,然后就结束了。
  张孝杰也不知该怎么评价高丽的实力,因为他之前接触过的东京道守臣,都在说高丽是千里大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征服,岂料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太弱了。”他也只能这么评价。战争的发展完完全全脱离了他的预期。
  “不是太弱了,是大辽变强了。”耶律乙辛冷静地说道。
  张孝杰明白了,也知道为什么耶律乙辛说这话时还绷着一张脸。
  因为宋国更加强。
  大辽的士兵与大宋交战始终不顺,甚至有丢盔弃甲,丧师辱国的例子,但那个原因,只是南朝变强得更多。
  带甲百万。
  过去一听,就知道是吹牛的数字。现在则是即完全可能,不过是耗费些手工和时间。
  如果南人的皇帝当真想要,两百万、三百万套板甲,也不是不可能弄到手。
  这是钢铁产量上的绝对优势,使得铁甲的原材料不再束缚于铁料不足。
  耶律乙辛曾经听人说过,南朝已经不再按斤来计算钢铁产量,而是用石。
  这一换用,具体到数字上,就是减了百倍。但南朝的钢铁量,还是轻而易举就在百万之上。
  精铁百万石!
  这是何等可怕的数字!
  一副甲胄即便装具配件齐全,最多也不过三五十斤重,一石少说都能抵两件。南朝的朝廷只要拿出每年钢铁产量的一半来打造板甲,那就是一百万套了。
  一年一百万,两年呢,三年呢?
  就算这个数字不算精确,打个折扣,年产量也至少能达到五十万石。
  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少了。再往少里算,就是自欺欺人,耶律乙辛还没有那么幼稚和愚蠢。
  耶律乙辛听出使南朝的使节回来禀报,开封城镇日被黑烟笼罩,煅烧石炭的炉子,熬炼精铁的炉子,在东京城外一座接着一座,如同树林一般。
  而如此规模的钢铁树林,在徐州据说还有一片。除了开封、徐州,南朝的其他路份,也都有大大小小的铁场。如果全力生产,到时候说不定能用钢铁将御道都给铺上。
  越是知道自己国家的细节,越是没有信心。这样的国力,大辽铆足了力气也追赶不上。
  除了另起炉灶,耶律乙辛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只要能够掌握高丽的水师,只要能控制好他们。大宋东方海疆,就是他们出没的地方。或许高丽水师的真实本事不行,至少可以让宋人如此认为。反正宋人的海上水师,到现在还只存在于港口中。
  而留给南朝君臣的选择,除了维持和议,想来也没有别的办法。海上的战场不是那么容易开启,而整顿现有的水师力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就算宋人能够成功,也在几年之后了。到时候若是打不赢,直接就撤退好了。高丽的未来,可以再做议论。
  不知道那个在河东击败了大辽的年轻宋臣,在得知高丽被灭亡,水师又落入大辽之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以韩冈的年纪,只要不出意外,他必定是南朝未来的主政者之一。而南朝向外扩行的国策,也必然会在他手中实现。到了那时候,以耶律乙辛所了解的韩冈为人,怎么可能会看着中国继续保持南北分立的局面?
  皇后很信任他,太子也要依靠他,自从南朝的皇帝发病之后,韩冈的地位就变得更加重要。
  这样一位地位重要,又有才干的敌人,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危险。如果有可能,最好将之扼杀在最开始。可是现在已经迟了。
  耶律乙辛曾经想过一咬牙,干脆派人去南朝境内播些谣言,好动摇韩冈的位置。但始终没有把握,最后的还是个耶律乙辛放过了。
  谣言是个好手段,只是要看人、看时机。
  对于韩冈这样的重臣来说,谣言有用,也没用。
  对于有关下属的谣言,君王不是相信,而是想相信,需要相信。有那个需要,确信谣言有利与他,这样他才会去相信谣言。
  就如那位从天上摔下来的宣宗皇帝耶律洪基。
  因为皇后通奸一事,耶律洪基对太子耶律信本来心中就有了嫌隙,再加上早年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叛乱,使得耶律洪基完全无法信任自己的至亲。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一句谣言,就把耶律信从太子的位置上给掀了下来。
  不是耶律洪基相信了谣言,而是他选择了谣言去相信。
  回到南朝,不管再怎么散布有关韩冈的谣言,只要南朝太子还没有成年,皇后就不敢怀疑有护佑幼子之力的韩冈。而韩冈在南朝百姓中的声望,也不会有人去相信那些不实之词。
  在皇太子成年前,韩冈的地位可谓是稳如泰山,任何谣言都动摇不了他的地位。若是让他得知了谣言的真相,对大辽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小动作若是做得太难看,惹怒了韩冈之后,结果可想而知。
  耶律乙辛不喜欢无谓的战争,只想看到最后的好处,他的目标,无论宋辽,了解的人所在多有。他也不打算隐瞒什么。
  只要能让他实现那个目标,坐上那个位置,没有什么不能商量的。
  和议如此,国土如此,当然,现在刚刚攻下的高丽国同样如此。
  想到这里,耶律乙辛长身而起,“传令开京,继续南下,追敌至天涯海角。高丽国……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
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五)
  赵挺之没有在宫门处看见韩冈和他的元随。
  一名名宰执从他面前进入宫中,王安石和韩冈始终没有出现。
  韩冈当真坚持辞官了。
  之前的谣言得到了证实。宣德门前,不少官员都在用隐晦的言辞议论着。
  但重要的是韩冈为什么辞官。韩冈的请辞到底是怎么回事?赵挺之听了多少消息,都没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拥立新帝登基之后,原本针对韩冈的攻击,完全都可以抹去。
  也许会有人猜测韩冈只是故作姿态,等待皇后挽留。上表请辞,并不一定当真要辞官,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态度,要天子给一个说法。但气学求的是真,求的是实。道理从真实中来,行事也需真实不伪。韩冈若是那样做的话,他多年来积累的名声就完了。
  更多的人则认为,韩冈有拥立之功,之所以依旧会辞官,那是他断错了皇帝的病。
  那句皇后害我,也同样传得很开,只是市井中无人敢于公开议论,只是最开始流传一下,很快就消失了。但人们回到家里会不会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到底是不是真相,世人说得信誓旦旦,可赵挺之却抱着深深的怀疑。
  现如今,只有王安石、韩冈翁婿辞官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其余的真相,没有人会出来证实。
  “朝廷怎么可能会明说太上皇有疾?”赵挺之昨天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同僚李格非叹道,“遮掩还来不及。”
  一个只能靠眼皮和手指与外界交流的病人,想确诊他到底疯了没有,什么名医都没用。只有身边人最清楚。太上皇后说太上皇疯了,那就真的疯了。哪个臣子还能上去为太上皇抱不平?
  在这件事上,就算是可以风闻奏事的御史,也不敢涉足太深。帝位传承,事关身家性命,可不是能图嘴上快活的事。
  章惇的旗牌渐近皇城。
  骑着一匹身高体健的河西良驹,知枢密院事正用目光梭巡着人群。
  宣德门前,三五官员聚在一起,原本应该整顿秩序的御史对此都视而不见。
  在自己接近的时候,还没进门的官员们都望过来,但看清楚了身份后,又都转了回去。
  看到这一幕,章惇哪还会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毕竟是高下有别,能够了解到的消息差得很远。
  御座上的变化,带起了政府中的大变动,就是市井中的愚夫愚妇都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想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即便是朝堂上的官员不一定够资格。各种各样的传言,会将真相搅得让人无法分辨得清,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猜测就会变得远离真相。
  民间只知道,韩冈是断错了太上皇的病,加上之前所受到的攻击,然后引咎辞官,王安石的辞职也是心怀愧疚的缘故;
  普通的朝官,则知道苏颂上位是让韩冈辞职所给出的交换条件,可见并非引咎,而是王安石和两府联手的结果;
  地位更高的重臣们,则更清楚韩冈在皇后心中的地位,在皇后的支持下,韩冈还会请辞,两府给出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会有商量的余地,至于苏颂,是两府主动示好,并非交换;
  唯有早就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的两府中人才清楚,韩冈根本就是在无人逼迫的情况下主动辞官的,王安石的辞官是自责,苏颂的位置则是韩冈拉下吕惠卿的回报;
  而章惇最为了解,韩冈辞官是为了他心中更重要的目标,官位并不放在他的眼中,这是其他宰辅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无不认为是借口,最多也只是认为是很小的一部分理由。
  猜测终究只是猜测,外人的议论,无论如何都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也只是图个口舌痛快罢了,大多数人都与这云霄上的变动牵扯不上任何关系。
  也只有到了章惇这个等级,方才是息息相关。王安石和韩冈相继辞官,短时间内不会再入朝堂。西府之中,薛向的发言权远小于章惇,进来一个不好权位的苏颂,总比喜欢争权夺利的同僚要强。
  章惇想着,跨马进入了皇城之中。
  ……
  赵煦正面安坐,向皇后在侧后垂下一道帘幕。
  王安石不在,韩冈不在,崇政殿中的人数比之前变少了,不过马上就要多了一个苏颂。
  对苏颂代替韩冈进入西府,向皇后很有些看法。
  向皇后接触过苏颂,但次数不多,有些了解,却也不能算是深入。苏颂的才学,她是知道的。是朝中数得着的饱学之士,学问偏近气学,故而跟韩冈走得甚近。曾经担任过权知开封府,好像是因为断错了案子而不得不辞官。
  两府宰执们能同意他入西府,肯定不会一进来就要大展拳脚的性子,多是如同薛向一样,在许多事情上保持沉默,只管着自己的一摊。只是朝堂上不是养老的地方,苏颂能不能顶替得了韩冈,那还要看他进了西府后的表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9/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