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4/1757

  千百年来无人能解。
  大同之世的确是好,可是谁能做得到?
  孔子做不到,真要做到,那可是要比孔圣人还要厉害才行。
  韩冈虽为不世出的大贤,但没人会认为他能胜过万世师表的孔夫子。
  看着讲台上的韩冈,章回都在想,圣人都做不到的事,就不要为难今人。
  “只因太难!”
  韩冈给出的回答,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甚至唐梓明也觉得出乎意料,韩相公也觉得难?那为什么要这么说?
  不过韩冈接下来的话,就让他没办法分心去想了。
  “文景时,有七王之乱,贞观时,有高丽之败。虽为千古治世,亦不免战乱,百姓甘苦可知。莫说大同,战乱之时,但求温饱亦难也。先圣早已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不饱不暖,黎庶不安。黎庶不安,何谈大同?!故曰,欲得大同,必先致温饱,欲得温饱,必先求太平。”
  唐梓明被韩冈的话说进了心里。小时候因为家贫,偷鸡摸狗的事也做过,要不是他的父亲去求了同族的族父,送进学校里读了两年书,认识了几百个字,如今不是被送去边疆地垦荒,就是在桥边卖着苦力。记者在报社里虽难出头,可到了外面,也能被当作读书人了,收入也不差,吃饱穿暖之后,作奸犯科之事再也没动过念头。
  太平,温饱,现在其实也不差了。
  章回想着,乡里虽无大富大贵的巨室,但只要勤快节俭的人家,怎么也不会穷。自家只有薄田百亩,在温饱之余,还能让自己用心在格物之上。
  比起几十年前,可是要好了太多太多。
  韩冈却也这么说,“试论今日天下,比之旧日如何?国土三倍于治平,户口两倍于熙宁。新生赤子一年千万。大宋官军,更是二十年不曾一败,开疆拓土上万里!除却北虏,已无外患。粮价十年未有大变,衣被布帛的市价则不断降低。虽不敢云太平治世,亦已是可望可及了。”
  “此绝非韩冈一人之功!”韩冈提声强调,这是应有之理。
  “同列诸公,无不为此耗尽心力。平章苏公,镇国十载,国之柱石。”
  韩冈说着,转向苏颂,低头致敬,苏颂只笑着,同样点头回应。
  “昭文章公,当国十年,呕心沥血。”
  章援骄傲地仰起头,为他的父亲。
  “张邃明、李奉世、熊伯通、曾孝宽、沈存中,皆栋梁之才,朝中议政,亦率为贤达。”
  被提到的沈括、黄裳等人,半起身,向韩冈致礼。
  “更有贤太后,虚心于下,用心于上,治国理民,进贤退奸,乃女中尧舜。正是上下同心同德,甘苦与共,方有今日之世。冈于同列之间,不敢称功,亦不敢称劳!”
  韩冈遣词用句,皆短促而有力。正是在前面的压抑之后,又开始掀动人心。
  当韩冈最后说道,“如今当可自许,比之二十年前,距离大同之世,确是稍稍近了一点!”
  大音希声,韩冈的话声不大,却震耳欲聋,一段休止,厅中竟一时无声。
  韩冈扶着讲台,平静地望着听众,浅淡的微笑,并不因没有回应而有所减退。
  啪啪的鼓掌声忽然响起,一名会员站了起来,用力地拍着双手。
  呼啦啦的一片椅子挪动声,所有的会员都站了起来,就连苏颂,也从座位上站起了身,为韩冈的演说而击节。
  鼓掌叫好,只存于市井中。但韩冈昨日来学会,简短的演说之后,听人宣讲论文,最后为这一篇论文起立鼓掌,带动了所有听众,也教会了所有的会员。
  撼动梁柱的掌声中,即使是唐梓明这样的外人,也不由自主地为韩冈的演说用力鼓动双手,浑然不觉掌心变红发痛。
  这本就是该叫好的。
  这十年来,天下太平,百业兴旺,这都是天下人看在眼里的。
  百姓的负担日渐减少,而收入则不断增多,更快的交通运输方式,带动了天下各路州工商业的繁盛,日子是一天过得比一天要好。
  世间早已有人在鼓吹元祐之治,将之与文景和贞观相提并论。
  除了郁郁不得志的一干人等,没多少人能说这十年的不是。真正让人起立鼓掌,不是韩冈的言辞,而是这十年来亲身经历到的事实。
  这一段,不是自吹自擂。从韩冈的语调中,听不出有半点自大的成分,甚至能听得出其中犹有遗憾,只待下文。
  韩冈双手下压,连连示意,掌声渐渐收止,热烈的气氛平息下来,韩冈的声音也随之沉重起来。
  “但以两府之能,纵倾尽全力,鞠躬尽瘁,也仅止于此。大同之世,仍遥遥难以企及。温饱尚不能普惠天下亿兆元元,太平二字,有北虏虎视眈眈,更不敢自吹自擂。”
  是的。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人力有时而穷,宰相们也不过是凡人,不可能心想事成。而且他们一个个都再变老,再过几年,还能留在两府之中的,就只有韩冈一个人了。
  光靠韩冈一人,独木难支。那时候,新进来的宰辅,是跟现在的宰辅们一般,与韩冈同心同德,共治天下?还是开始争权夺利,如同狗咬狗一般,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更不用说还有辽国,据闻其国势蒸蒸日上,篡位登基的伪帝却是难得一见的明君,十年来,辽国兵强马壮,财用丰沛,将国中所有部族全数统合起来,没有哪家大酋还敢挑衅伪帝的权威。
  有此百年死敌,宋人是如芒在背,韩冈虽贤,也不过是一个人,独撑朝堂时,万一遇上内外有变,必定捉襟见肘。
  这又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厅中的人众,越发地开始期待韩冈的答案。
  “人力有时而穷,这是万世不移的道理。一人之能,自难于众人相匹敌。韩冈一人之力,不过一路稍安。得太后信用,两府同心,议政共举,则是十年的太平温饱。若还能有更多的同仁共襄盛举,全心全意一同为用心用力,那天下又将会如何?”
  韩冈俯视全场,自问自答,“肯定是大不一样。市面会比现在更加繁荣,田产将会比现在更加充裕。天下黎庶,也会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距离大同盛世,也更加进了一步。”
  唐梓明在点头。如果新人们都能比得上当今的宰辅议政,相信他们能够配合韩相公,将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好。
  章援则是撇了撇嘴,能比得上他父亲的这世上也就一两人,想要将之替代,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即使只是配合,也难有人能跟得上。更不用说日后新上去的人,肯定会与韩冈争权夺利。
  但韩冈并不觉得,他相信人多力量大,他相信付出都会有回报,他相信一个合格的团体必然会产生足够的凝聚力,他更相信,日后的太平盛世,少不了自然学会的成员们。
  “所以……就有了自然学会。”
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八十)
  “所以有了自然学会。”
  “自然学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志,培养更好的继承者,一同为实现大同之世而努力!”
  可以看到,学会的会员们为韩冈的话,明显地激动起来。
  这是第一次从学会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当朝宰相的嘴里,确认学会的根本宗旨。最重要的,韩冈是当着平章苏颂,枢密沈括,以及诸多重臣的面,公开许诺了自然学会的未来。
  自然学会之前,只不过是一群爱好者的团体,相互交流研究的新的。尽管这其中有宰辅,有议政,但也不过类似于诗会,比士子们求学和交流的各处书院要松散得多,甚至还不如乡里的结社来得紧密。
  他们没想到韩冈会对自然学会有如此之高的期许,乃至期待他们去参与到宰辅们的工作中去。
  黄裳坐在前排靠边的位置上,稍稍偏过头,便将听众们的反应都收进眼底。
  百般情绪由此沉淀下来,最后化为一笑。
  如果不是这些天来,在学会之中享受到的种种优遇,又有多少人会为韩冈的许诺而激动?因为有了前几日的铺垫,才能做到现在的一诺千金。
  “或许会有人说,我们做的事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循大义,又有何用?但我要说,努力去实现圣人之教,才是真正的大义。他们只把圣人之言挂在嘴边,不肯践而行之,那不过是个会念经的假和尚罢了。”
  韩冈还是一如既往的对表示对僧侣的不屑,不出意外的引来了几声轻笑。
  我们。
  他们。
  他们。
  我们。
  韩冈的言语中,杀机隐藏。黄裳静静聆听着,也许学会中的大部分人还体会不出其中的隐义,但老于世事的他已经明白,韩冈每一个我们,每一个他们,都是在更进一步的区分敌我,聚合人心。
  “有枪炮,太平可至,有厚生,病疫可平,有铁轨,千里如比邻。这便是格物至道,反哺于世事,是空谈大义所做不到的。对于那些一边乘着列车,住着医院,享受着我们带来的一切,却还大放厥词的人,就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们会拿着事实去回击,让他们在实证面前发抖好了,我们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掌声再起,仿佛雷鸣。
  道统之争,到如今其实已经告一段落,气学已经用着无可动摇的事实,走在了所有学派的最前面。即使新学,还依靠科举中盘踞在正统的地位上,但谁都知道,三经新义被废只是时间而已。
  这就是气学格物一脉最为自豪的一点,我们不用去辩论,却比任何言辞拥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
  “不要受到干扰,不要担心诋毁,事实就是我们刀枪,就是我们盾牌,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多,也要做得更好!”
  “我们找到了天花的病原,所以有了牛痘;我们知道了蛊胀的病因,所以疫区开始消灭钉螺;我们更探明了绞肠痧的本质,如今正设法利用手术来根治;最近我们还分离出了痨病的病毒,正要开始寻找解决的手段。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探明更多疾病的成因,要去寻找更好的攻灭病毒的药物,要去将最好最新的医术,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我们现在有轨道,有车辆,能日行千里,搬运数千石重的货物,奔驰在铁轨所及的道路上。河东荒,运粮于河东,江南灾,运粮于江南。虽百万石,亦旬日可至。纵有水旱蝗瘟,亦不用担心灾情伤民。只可惜还是用着畜力,由此耗用的草料,并不比开封府百万军民的消耗更少。所以我们需要蒸汽机,需要更好的蒸汽机,需要更廉价的运输,减少草料对田地的浪费。”
  “我们还需要更好的火枪火炮,我们还需要更好且更低廉的钢铁,我们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改进、去研究。不要担心做不出来,气学最大的好处,便是认为一代更胜一代,今日之功,为后世之基。这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努力,永远都不会浪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4/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